22日,從國家發改委獲悉,經國務院批準,《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近日印發,計劃5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規劃》明確,搬遷對象主要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經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核實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981萬人。遷出區域範圍涉及22個省約1400個縣。
從遷出區域看,主要包括四類地區:一是深山石山、邊遠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且水土、光熱條件難以滿足日常生活生產需要,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地區;二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或限制開發區;三是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決難度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的地區;四是地方病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
從地區分布看,西部12省(區、市)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約664萬人,占67.7%;中部6省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約296萬人,占30.2%;東部河北、吉林、山東、福建4省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約21萬人,占2.1%。
《規劃》提出,集中安置人口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76.4%,分散安置人數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23.6%。據測算,實施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搬遷所需投資約6000億元,加上同步搬遷人口住房建設投資,“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規劃總投資約9500億元。
《規劃》還明確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安置區道路約11萬公里、鋪設飲水管網約14萬公里、供配電網約12萬公里,學校及幼兒園約1600萬平方米、衛生室約570萬平方米、其他村級服務設施約2500萬平方米等內容。《規劃》要求,對於集中安置規模超過200戶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點,應對選址進行水土資源平衡分析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
《規劃》明確了資金籌措來源,其中,除大幅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外,首次引入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資金,大大拓寬了資金渠道。
據了解,國家發展改革委自2001年開始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至2015年累計安排中央補助投資363億元,搬遷貧困人口680多萬人。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會同有關部門下達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49萬人,193.6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到位,其他渠道資金已到位900多億元。截至8月底,全國有1150個縣已開工建設,開工項目約11900個,項目開工率達到85%以上。
22日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獲悉,國家發改委近日對22個省(區、市)今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進度進行了調度。
調度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除河南、甘肅、寧夏三省份的4個縣因在辦理征地、招投標等工作中遇到問題尚未開工外,其余1278個縣均已開工建設;已開工項目18616個,項目開工率達99.4%;已竣工項目3731個,竣工率為20%。22個省份中,有21個省份開工率在95%以上,其中:河北、山西、吉林、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西藏、青海、新疆11個省份項目開工率達100%。
目前,全國已開工建設安置住房112萬套9536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衛生院所1546個、安置區活動室2603個;累計完成總投資1071.73億元,投資完成率49%;已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萬人。
初步統計,2016年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建設面積為23.9平方米,總體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紅線”以內。在今年計劃搬遷的貧困人口中,各地已開展就業技能培訓66.55萬人次,在本地落實就業崗位45.18萬個,通過產業扶持人口126.19萬人。
【相關背景】:
9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計劃五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據央視報道,近日,央視記者對雄安新區籌備委員會進行了探訪,接受采訪的河北雄安新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劉寶玲稱,在籌備的同時,新區籌委會的工作,也正在逐項落實推進,目前首要任務,是做好群眾的搬遷工作。
據了解,整個雄安新區的籌委會,一共有70多名工作人員,來自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各個部門。目前雄安新區籌委會共設立了綜合組、規劃建設組、協同發展組、城鄉統籌組等7個小組,正在緊張地推進各領域工作,雄安新區的管委會和黨工委組織也正在籌建中。
河北雄安新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劉寶玲表示,未來的機構一定是要和我們新區的定位相一致的,一定是一個小機關大服務,高效率的原則來組建這個新機構。在籌備的同時,新區籌委會的工作,也正在逐項落實推進,目前首要任務,是做好群眾的搬遷工作。
劉寶玲稱,下一步籌備委員會要征地、拆遷、安置、就業等等。這些問題都要研究,將要迅速地提出可行的方案。
火柴盒導讀:一個北大畢業,在百度做了十一年的產品經理,出來後悶聲做了3年產品。他來自農村也很能吃苦,他是教育的受益者,所以他對教育比較有情懷。
作者✎ 張乘輔
吳曉波在《激蕩十年,水大魚大》的序言中引用了漢娜·阿倫特的觀點,“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觀察一個行業,分析一個企業,也需要經由它的記憶之路。
三年時間在歷史的長河里如白駒過隙,但對於九死一生的初創企業來說,卻顯得格外漫長。
2015年,百度推出“百度航母”計劃,33歲的侯建彬帶領作業幫從百度分拆出來,並給公司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小船出海”。如今,這艘“小船”已經“出海”三年了。三年來,作業幫搬了3次家,融了3輪資,推出拍照搜題、一對一輔導(答疑)、作業幫一課(直播課)3款爆品,累計激活3億用戶,作業幫給自己交上一份答卷。
此次我采訪的所有問題都匯聚成一個大問題:“作業幫是如何做到的?”然後把這個問題拋給作業幫創始人兼CEO侯建彬。
作業幫創始人兼CEO侯建彬
專註打造“口碑爆品”
2015年9月,上地四街1號院迎來新的租戶——作業幫。此時,作業幫剛從百度分拆出來,“五六十人的創業團隊擠在破舊的房子里,公司還小,能掙的錢也不多,大家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先把業務跑起來”,侯建彬回憶稱。一年後,團隊發展到兩三百人,作業幫也就搬到了上地五街的群英科技園。今年,作業幫搬到上地七街的開拓大廈,員工近千人。
《爆品筆記》里所述,“爆品煙花,璀璨奪目才不易冷”,“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流量是第一競爭力,流量是第一生死線”。
累計激活3億用戶,手握6000萬月活的作業幫無疑是流量霸主,而這也正得益於它推出的3款爆品。在上地三個不同的地方,作業幫先後推出了拍照搜題、一對一輔導(答疑)、作業幫一課(直播課)。
侯建彬稱:“作業幫的願景和使命是希望通過技術的力量,讓優質教育觸手可及。”這里面有三個關鍵詞,技術、優質教育(內容和服務)、觸手可及(方便)。
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途徑,線上教師改變了教師端的供給,K12教育行業的供給側發生了巨大變化。拍照搜題通過技術讓機器像老師一樣為學生答疑解惑,類似於學生放學後,家長、老師輔導其作業的場景。一對一輔導(答疑)則進一步強化了作業輔導場景中的互動性。作業幫一課(直播課)則類似於學生上課的場景。目前,作業幫的用戶60%以上來自三四五六線城市,作業幫通過技術讓優質的教育觸手可及的願景似乎正在逐漸實現。
企業是漸進發展的,但決定命運走向的往往是少數的關鍵幾步。一路走來,侯建彬坦言有三個節點非常重要。
第一個節點是從百度拆分, 2015年9月,作業幫從百度完成分拆,同時完成A輪融資。自此,作業幫開始獨立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
第二個節點是2015年年底推出了一對一答疑業務。通過一對一答疑,作業幫第一次把服務引入進來,老師跟學生可以在作業幫平臺上實時交流。 “學生有請老師來解疑釋惑的需求,作業幫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工具和內容,堅持做下去沒錯”。目前,一對一答疑累計教師八千多名,每月活躍的有數千名。
另外一個節點是作業幫一課的發布。2016年下半年,作業幫啟動直播課的業務,今年8月C輪融資時,直播課品牌升級為“作業幫一課”。“教育產品速度不能太快,要把基礎打紮實,否則是不負責任的”,作業幫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來打磨產品。作業幫一課課程產品種類達近百個),覆蓋小、初、高所有學科,每一個學科都有不同難度層級設計。並且,作業幫一課還根據教材設計出一套教研體系,讓不同能力、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現在,作業幫一課每月用戶幾十萬人,還在高速增長。
自2016年以來,作業幫長期占據APP Store教育品類榜首,今年QUEST MOBILE排行統計中,作業幫也繼續領跑教育類APP。目前,作業幫拍照搜題的市場份額占70%以上,其流量優勢,在之後直播課、練習等業務上仍然持續釋放。
技術和資本推著行業“水漲船高”
K12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盤子,中國在校中小學生數量在1.6億-1.8億之間,教師數量在1100萬左右,優秀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相對於學生們的需求,優秀師資數量顯然不足。此外,優秀師資的分布也不均衡。一個不足,一個不均,這兩個問題形成巨大的行業痛點。
因為痛點真實存在,各種教育模式紛紛出現。比如,在線直播、一對一輔導、雙師課堂、AI+教育等等。侯建彬則認為,誰能把用戶服務好,誰就有機會,具體哪種模式並不重要。
K12教育行業里,即使是同一起點出發,很多玩家也都在跑不同的賽道。侯建彬表示,接下來作業幫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堅定自己的選擇。“尤其是現階段,一家公司不是什麽都可以做的”,侯建彬稱,“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式,在兩、三年前就有人嘗試做了。那當時作業幫選擇了什麽?我們選擇了聚焦自己的主賽道。”
把教育品質提上去,好產品才是硬道理,“我們過往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教育行業里面,運營能力、渠道能力都不如服務能力或者品質更重要。我們的拍照搜題就是靠品質獲勝的,一對一答疑也是,現在作業幫一課的重點還是品質”。目前,作業幫一課老師都是全職員工,並且還有質量檢測體系,來保證課程質量。
隨著公司不斷發展,變現成為最現實的問題。“說在教育行業賺不到錢我覺得是不應該的,但只考慮賺錢也是不應該”,侯建彬經常跟公司員工講,“作業幫今天六千多萬MAU的體量想變現不是難事,但需要考慮是想曇花一現,還是想持續增長?”
縱觀最近三年的教育行業,明顯能感覺到技術對教育行業的改造正在加速,並催生出很多新模式。教育項目在技術的裹挾下一度沸騰,同時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資本不斷湧入,教育浪潮不斷創下新高。
三年時間里,作業幫相繼完成三輪共計2.35億美元融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C輪融資隊伍里,A輪的紅杉、君聯,B輪的紀源、襄禾全部繼續跟投。
創業公司流淌著創始人基因
侯建彬自身經歷就是一個勵誌故事。82年出生在河北衡水農村,2001年考入北大,畢業後進入百度,2015年帶領作業幫獨立發展,目前公司完成C輪融資,員工近千人,累計激活用戶突破3億。
和所有的產品經理一樣,侯建彬有“做一款或者幾款成功的產品,進而創造價值改變世界”的執念和情結。
在百度做業務時,侯建彬便一直尋覓機會。最後選擇以作業解疑的方向切入教育行業,“首先要看做的事情是否有需求,然後要看行業里還有沒有發展空間,最後看自身的特點適不適合”。
2014年,彼時學生對作業輔導的需求天然存在,互聯網等技術對教育行業的滲透也還處於早期階段。此外,侯建彬的經歷和特點,也暗示著他適合。
大學期間,侯建彬也做過家教。2004年-2014年,侯建彬在百度做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業務,“我做過搜索,做過社區,做過問答,也做過垂直的業務,比如母嬰類的寶寶知道,醫療類的拇指醫生”,豐富的經歷讓他對不同的業務類型都有深刻認知。同時,負責過運營和技術,對其之後作業幫發展擴張有很大幫助。
五六十人靠願景,兩三百人靠制度,千人以上靠文化。 “六分文化、三分能力、一分經驗”,是作業幫的用人觀。
“好的模型或者模式,一定是技術作用於好的場景,純技術是沒有意義的”,侯建彬認為技術有兩個價值,一個提升效率的,一個是擡高底線。“作業幫如果不能讓學生獲得優質內容跟服務的效率比之前大幅提升的話,就是失敗的”,侯建彬稱“擡高底線就是通過技術讓群體在某一個領域的行業水準整體擡高,作業幫要把目前教育體系里無能為力、鞭長莫及的地方給服務到。”此外,近期作業幫還傳播起科普和素養方面的知識,比如請哈佛大學博士後茍利軍解讀暗物質,請《北京折疊》作者郝景芳上文學啟蒙課。
“對一個孩子來說影響他學習的是三個因素,學習的能力、學習的環境、學習的意願。學習的能力的提升有限,所以,可以在學習環境和學習意願上多下功夫。”書架上擺滿輔導教材,桌子上放著筆記本和塑料水杯,帶著半框金屬眼鏡,穿著深色襯衫毛衣,談論起教育觀點滔滔不絕,一瞬間,侯建彬更像是一名老師。
“作業幫現在沒考慮往B端發展麽?”
“我覺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聚焦C端,這個市場足夠大,我們也有一點優勢。”
“作業幫目前布局都在線上,沒觸及線下?”
“沒觸及線下,想讓優質教育觸手可及,最快的路徑還線上,線上也確實值得我們繼續去跑。”
在作業幫學習平臺上,從拍照搜題,到練習、答疑、直播課,教學閉環初露端倪。侯建彬稱:“現在一天學生在作業幫上所花費的時間近500萬小時。”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1941.2億元,2019年將達2727.1億元。
電商對於線下零售的革命,會在教育領域重演麽?
*本文由火柴盒原創,作者張乘輔,主編韋龑。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系火柴盒(ID:huochaihejiaoyu)。
隨著加工貿易傳統競爭優勢的削弱,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逐漸形成。最新調研顯示,未來三年,我國沿海地區23.2%的企業有異地投資(搬遷)計劃。
4月19日-22日,第十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在東莞舉辦。專家表示,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近年來增速下滑,但新的優勢正在湧現,未來機遇仍大於挑戰。
占比下降符合經濟規律
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供求成本上升、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雖有所增長,但增幅低於外貿進出口,占比也呈逐年下降趨勢。
據海關統計,2017年,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1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7%,低於外貿總額增幅4.4個百分點,占我國同期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9%,占比較2016年下滑了1.2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3%,占我國進出口總值進一步下滑至27%。
海關總署加工貿易及保稅監管司副司長張秀清19日表示,從近十年的外貿數字觀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趨勢與一般貿易基本一致,但是由於我國近十年一直采取的是鼓勵進口政策,使得一般貿易的增幅大於加工貿易的增幅,占外貿總額比重也從2008年的41%持續平穩地下滑到當前的27%,年均下降1個多百分點。
創建於2002年的東莞市華旺實業有限公司就經歷了這一過程,從最初幾乎全部靠OEM出口,到現在集設計、研發、生產、推廣、銷售於一體,9成的營收已經來自於內銷。
華旺公司經理王蘭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已經“活不下去了”,而為了渡過難關幾乎嘗試了所有能夠促進轉型升級的方法。
“比如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我們換成了國內先進的毛絨玩具生產檢驗設備,按照國際先進標準生產,同時獲得國內和歐盟的質量認證;再比如‘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現在除了少數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工序如車縫等,只要機器能做的我們全部換成了機器作業;此外,我們聘請專業的設計和研發團隊,推自主品牌等等。”王蘭芬說。
盡管如此,王蘭芬仍然坦言公司沒垮有很大程度是因為“運氣”——2016年《小豬佩琪》突然間紅遍全國各地,而華旺公司2014年買斷小豬佩琪毛絨玩具中國獨家授權商的時候這部動畫片還未登陸中國。
“加工貿易不好做,尤其是近幾年,下滑很厲害,出路窄,我們跟政府一起想辦法轉型升級,把主動權盡量握在自己手上。”王蘭芬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加工貿易占比下降是非常自然的現象,符合經濟的發展規律,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加工貿易比重居高不下,是因為企業可以借助加工貿易規避國外的高關稅風險,在加入WTO之後,這個風險的不確定性沒有了,這在其他國家也一樣。
“其實加工貿易有著比‘代工’更為豐富的內涵,很多企業都是先做加工貿易後做一般貿易然後全部轉移到一般貿易,特別是對小企業來說,這是從弱到強的必經之路。”余渺傑說。
促進新一輪產業轉移
根據本屆加博會發布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加工貿易的創新發展方向》報告,東南亞正在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
報告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球範圍內已經完成三次產業轉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產業轉移,目前正在啟動第四次產業轉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則參與了第三次產業轉移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產業轉移。
余渺傑認為,人工成本的上漲是加工貿易面臨的最大挑戰。他說,2004年我國開始出現勞工短缺現象,此後藍領工人工資每年增速達到15%,從更大範圍來看,中國的勞動力月工資已經位居亞太中上水平。
華旺公司已經迫於成本的壓力前往湖南永州和廣西靈山設廠。“在靈山,工人的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但是在東莞,至少要3500元以上,這還不止,廠租、水電、原材料等等成本都在漲,如果不搬,光上漲的成本就可以抵消掉我們至少2成的毛利。”王蘭芬說。
報告顯示,通過對沿海8省份的調研,未來三年,23.2%的企業有異地投資(搬遷)計劃。其中,8.9%的企業準備到境外投資,7.3%在省內進行轉移,7.1%的企業準備搬遷到省外。
從轉移出去的企業布局來看,東南亞成為企業擬境外投資(搬遷)的首選,占比為43.75%,美國和歐洲緊隨其後,占比分別為12.17%、10.20%,非洲也占到了4.93%。
余渺傑表示,還是要分不同產業具體分析,對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不是影響其最重要的因素,而中國工業體系完整,主要城市群已局部形成產業集聚,因而建議從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同時,技術升級是資本密集型加工企業的出路。
“對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其最重要的因素,加上市場接近原則和規避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應轉移至東南亞或非洲國家。”余渺傑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當天表示,回顧改革開放40年,加工貿易是我們通過體制創新、擴大開放來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典範。加工貿易帶來了很多新的產品、技術、現代管理方式,創造了大量的就業,使中國順利克服了外匯短缺,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專家:需進一步延伸價值鏈
1978年,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誕生,自此開始了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史。從最初的不到17億美元發展到1.2萬億美元,從頂峰時期占外貿進出口總值的近6成到現在降至3成,伴隨著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是,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不斷延伸,有些產品的整個鏈條現在全都在中國。
在隆國強看來,中國加工貿易的很多優勢即將到來。比如,人力資源的優勢,在一年800萬的高校畢業生里有300萬是理工科,這比5個發達國家的理工科畢業生總和還要多。再比如,完善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中國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加工貿易的完整生態系統,它包括企業、政府、中介機構、消費市場,這是加工貿易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非常重要的優勢。
“此外,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也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和支撐。現在要做的是,進一步延伸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提升加工貿易技術環節,適應從下遊向上遊轉型的過程。”隆國強說。
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一過程。隆國強舉了韓國的例子,截止到2016年,韓國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為600億美元,但是韓國每年通過把加工貿易的下遊轉移到中國大陸,帶動其上遊產品向中國大陸出口的順差接近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韓國把低端產業向海外轉移,帶動了上遊的發展升級。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就建議,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以境外產業園區為平臺,到境外從事“出境帶料加工”業務。
余渺傑則建議,將下遊的加工貿易向非洲轉移,因為相比東南亞,非洲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巨大的比較優勢。東南亞各國較非洲發展程度高,勞動力成本高於非洲,人口規模卻小於非洲,難以大規模承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地理位置優勢不如非洲明顯,也缺乏同發達國家定立的貿易優惠協定。
曲建還表示,加工貿易的政策體系為中國營造了一個低成本、低稅收的營商環境,需要結合進出口並舉的外貿新形勢,考慮將加工貿易概念轉變為保稅產業,以便於拓寬這一方式的適用領域。
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扶貧和脫貧的重要方式,旨在解決貧困地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日前,在由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貴州藍皮書: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上,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王興驥稱,公共基礎設施是移民決定搬遷的重要因素。相較移民前的村落社會,無疑移民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教育設施,但在移民社區形成初期公共基礎設施仍需完善。
通過搬遷拔除窮根
在國家層面,中央明確用5年時間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通過搬遷拔除窮根,幫助他們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2016年,貴州省制定規劃以確保“十三五”期間完成對162.51萬人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藍皮書顯示,2017年,貴州省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藍皮書顯示,全年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76.3萬人。赤水市開創了依法治貧的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高度肯定,成為全省第一個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城市。
對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果,藍皮書基於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實地考察發現,在基本日常生活服務方面,移民社區日常生活服務有一定優惠,但是由於政策落實等問題,目前移民社區的日常生活服務提供並不完善。
在教育資源供給方面,政府無法兌現當初所做出的無條件就近解決孩子教育問題的承諾,這引發移民的抱怨。所以部分移民仍是自己花錢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雖然政府對此給予一部分補貼,但這一筆開支對移民而言也是很沈重的負擔。
而在醫療保障服務方面,社區的醫療基礎設施配套欠缺、醫務人員缺乏以及醫療技術短缺等都使移民社區的醫療服務需求難以滿足。在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方面,搬遷的村民中,除了少數經濟型及技能型精英人員外,大部分的移民都處於待業狀況,幾乎無生計來源。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狀況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移民就業問題。
訪談中,部分移民抱怨政府給予安排的工作工資太低或工期較短,難以保障生存,因此部分居民並沒有接受政府安排的就業崗位。其次,由於移民缺乏生計技能,出現就業人員能力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情況,就業機會難尋;就業安置政策難以執行和落實。在此情況下,移民社區當地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聯合組織相關的就業培訓,但是民眾響應程度不高,移民社區當前的職業技能培訓並沒能發揮預期作用。
建議健全扶貧監管和考評機制
除了易地扶貧搬遷外,藍皮書還提到,貴州以扶貧戰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扶貧工作,成為全國扶貧系統學習的參考。藍皮書指出,應當適時修訂《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使之真正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性法規;加快修改《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使之切實對接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抓緊制定出臺貴州省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貴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條例,推動城市供水排水、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等領域立法,構建貴州綠色發展法規體系。
針對當前貴州省在法治建設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藍皮書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地方法治建設的對策建議:其一,進一步完善扶貧領域相關立法,深化條例宣傳落實,健全監管和考評機制,助推精準扶貧,決勝脫貧攻堅;其二,推進大數據戰略法規落地,探索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三大國家級試驗區政策法規協同與疊加,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其三,完善生態文明法治“四梁八柱”,探索可複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重大制度成果,打造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範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