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工貿易占比降至十年來最低,沿海超2成企業擬異地搬遷

隨著加工貿易傳統競爭優勢的削弱,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逐漸形成。最新調研顯示,未來三年,我國沿海地區23.2%的企業有異地投資(搬遷)計劃。

4月19日-22日,第十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在東莞舉辦。專家表示,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近年來增速下滑,但新的優勢正在湧現,未來機遇仍大於挑戰。

占比下降符合經濟規律

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供求成本上升、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雖有所增長,但增幅低於外貿進出口,占比也呈逐年下降趨勢。

據海關統計,2017年,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1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7%,低於外貿總額增幅4.4個百分點,占我國同期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9%,占比較2016年下滑了1.2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3%,占我國進出口總值進一步下滑至27%。

海關總署加工貿易及保稅監管司副司長張秀清19日表示,從近十年的外貿數字觀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趨勢與一般貿易基本一致,但是由於我國近十年一直采取的是鼓勵進口政策,使得一般貿易的增幅大於加工貿易的增幅,占外貿總額比重也從2008年的41%持續平穩地下滑到當前的27%,年均下降1個多百分點。

創建於2002年的東莞市華旺實業有限公司就經歷了這一過程,從最初幾乎全部靠OEM出口,到現在集設計、研發、生產、推廣、銷售於一體,9成的營收已經來自於內銷。

華旺公司經理王蘭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已經“活不下去了”,而為了渡過難關幾乎嘗試了所有能夠促進轉型升級的方法。

“比如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我們換成了國內先進的毛絨玩具生產檢驗設備,按照國際先進標準生產,同時獲得國內和歐盟的質量認證;再比如‘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現在除了少數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工序如車縫等,只要機器能做的我們全部換成了機器作業;此外,我們聘請專業的設計和研發團隊,推自主品牌等等。”王蘭芬說。

盡管如此,王蘭芬仍然坦言公司沒垮有很大程度是因為“運氣”——2016年《小豬佩琪》突然間紅遍全國各地,而華旺公司2014年買斷小豬佩琪毛絨玩具中國獨家授權商的時候這部動畫片還未登陸中國。

“加工貿易不好做,尤其是近幾年,下滑很厲害,出路窄,我們跟政府一起想辦法轉型升級,把主動權盡量握在自己手上。”王蘭芬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加工貿易占比下降是非常自然的現象,符合經濟的發展規律,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加工貿易比重居高不下,是因為企業可以借助加工貿易規避國外的高關稅風險,在加入WTO之後,這個風險的不確定性沒有了,這在其他國家也一樣。

“其實加工貿易有著比‘代工’更為豐富的內涵,很多企業都是先做加工貿易後做一般貿易然後全部轉移到一般貿易,特別是對小企業來說,這是從弱到強的必經之路。”余渺傑說。

促進新一輪產業轉移

根據本屆加博會發布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加工貿易的創新發展方向》報告,東南亞正在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

報告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球範圍內已經完成三次產業轉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產業轉移,目前正在啟動第四次產業轉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則參與了第三次產業轉移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產業轉移。

余渺傑認為,人工成本的上漲是加工貿易面臨的最大挑戰。他說,2004年我國開始出現勞工短缺現象,此後藍領工人工資每年增速達到15%,從更大範圍來看,中國的勞動力月工資已經位居亞太中上水平。

華旺公司已經迫於成本的壓力前往湖南永州和廣西靈山設廠。“在靈山,工人的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但是在東莞,至少要3500元以上,這還不止,廠租、水電、原材料等等成本都在漲,如果不搬,光上漲的成本就可以抵消掉我們至少2成的毛利。”王蘭芬說。

報告顯示,通過對沿海8省份的調研,未來三年,23.2%的企業有異地投資(搬遷)計劃。其中,8.9%的企業準備到境外投資,7.3%在省內進行轉移,7.1%的企業準備搬遷到省外。

從轉移出去的企業布局來看,東南亞成為企業擬境外投資(搬遷)的首選,占比為43.75%,美國和歐洲緊隨其後,占比分別為12.17%、10.20%,非洲也占到了4.93%。

余渺傑表示,還是要分不同產業具體分析,對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不是影響其最重要的因素,而中國工業體系完整,主要城市群已局部形成產業集聚,因而建議從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同時,技術升級是資本密集型加工企業的出路。

“對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其最重要的因素,加上市場接近原則和規避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應轉移至東南亞或非洲國家。”余渺傑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當天表示,回顧改革開放40年,加工貿易是我們通過體制創新、擴大開放來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典範。加工貿易帶來了很多新的產品、技術、現代管理方式,創造了大量的就業,使中國順利克服了外匯短缺,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專家:需進一步延伸價值鏈

1978年,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誕生,自此開始了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史。從最初的不到17億美元發展到1.2萬億美元,從頂峰時期占外貿進出口總值的近6成到現在降至3成,伴隨著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是,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不斷延伸,有些產品的整個鏈條現在全都在中國。

在隆國強看來,中國加工貿易的很多優勢即將到來。比如,人力資源的優勢,在一年800萬的高校畢業生里有300萬是理工科,這比5個發達國家的理工科畢業生總和還要多。再比如,完善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中國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加工貿易的完整生態系統,它包括企業、政府、中介機構、消費市場,這是加工貿易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非常重要的優勢。

“此外,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也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和支撐。現在要做的是,進一步延伸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提升加工貿易技術環節,適應從下遊向上遊轉型的過程。”隆國強說。

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一過程。隆國強舉了韓國的例子,截止到2016年,韓國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為600億美元,但是韓國每年通過把加工貿易的下遊轉移到中國大陸,帶動其上遊產品向中國大陸出口的順差接近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韓國把低端產業向海外轉移,帶動了上遊的發展升級。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就建議,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以境外產業園區為平臺,到境外從事“出境帶料加工”業務。

余渺傑則建議,將下遊的加工貿易向非洲轉移,因為相比東南亞,非洲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巨大的比較優勢。東南亞各國較非洲發展程度高,勞動力成本高於非洲,人口規模卻小於非洲,難以大規模承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地理位置優勢不如非洲明顯,也缺乏同發達國家定立的貿易優惠協定。

曲建還表示,加工貿易的政策體系為中國營造了一個低成本、低稅收的營商環境,需要結合進出口並舉的外貿新形勢,考慮將加工貿易概念轉變為保稅產業,以便於拓寬這一方式的適用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