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5日剛剛從環境保護部獲悉,該部組織的最新督查發現,河北部分鋼鐵、焦化企業違法排汙問題突出。部分行業環境整治滯後,汙染較重。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近期京津冀中南部地區受逆溫層、靜穩、高濕及弱偏南風影響,區域擴散條件不利,部分城市有可能出現重度汙染天氣。
10月24日9時起,汙染物開始積累,天津市出現中度汙染,保定、唐山、廊坊、滄州、聊城等城市出現輕度汙染,且汙染物濃度呈上升趨勢,汙染帶沿太行山自西南向東北區域輸送。預計10月25-26日,京津冀中南部地區部分城市可能出現中到重度汙染天氣,影響範圍涉及邯鄲-石家莊-保定一線。10月26-27日,受新一輪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轉好,汙染帶自北向南逐步消散。
根據環境保護部調度情況,各地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啟動應急響應的情況較好,均按照預警分級標準及時發布、啟動。截至目前,天津市、保定市、衡水市、廊坊市、唐山市已發布黃色預警。
環境保護部派出6個督查組對河北省石家莊、廊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等等重點城市開展專項執法檢查,並對部分國控汙染源在線監控數據超標情況進行現場核實。
松汀鋼鐵有限公司高爐區域廢氣無組織排放明顯
督查發現,部分鋼鐵、焦化企業違法排汙問題突出。
其中,磁縣裕泰焦化有限公司超標排放,在線監控弄虛作假,逃避檢查。遷安軋一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高爐上料過程中存在冒黑煙現象,燒結煙囪煙粉塵拖尾較長,煙粉塵排放明顯。松汀鋼鐵有限公司燒結煙囪煙粉塵拖尾較長,煙粉塵排放明顯,轉爐車間爐頂存在冒黃煙現象。榮信鋼鐵有限公司焦爐煙囪冒黃煙,廠區北側石灰窯黑色煙氣直排。遷安市宏奧焦化公司焦爐出焦時除塵系統能力不足,大量煙粉塵未進行收集,無組織排放明顯,焦爐爐頂存在冒黃煙現象。首鋼遷安分公司焦化廠焦爐爐頂存在煙粉塵無組織排放現象。
宏奧公司焦爐爐頂存在冒黃煙,汙染嚴重
此外,部分行業環境整治滯後,汙染較重。
其中,蠡縣漢哲毯業有限公司拒絕執法人員進廠檢查,鍋爐除塵器運行不正常,煙囪冒黑煙,脫硫循環水池PH值3~4。大城縣華利保溫建材有限公司煙筒冒黑煙。恒發祥聚氨酯有限公司兩根煙囪超標排放。大城縣萬興化工有限公司南側一鍋爐冒黑煙,煙氣超標排放。大城縣鼎泰藍星公司廠房兩根煙囪煙塵超標排放。
督查還發現,霸州市新華鋼管有限公司廠區鍋爐冒黑煙,煙塵超標排放。益鑫達鋼管有限公司廠區內多處冒黃煙,廠區內無組織排放極其嚴重。鹿王毛紡公司煙囪拖尾明顯。清苑區德旺金屬加工有限公司、春賞金屬制品公司、博野縣鑫輝膠帶有限公司、高陽縣解家莊一無名毛巾廠均存在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煙囪冒黑煙現場。
雄縣龍灣鎮道三村一帶有20多家廢塑料加工作坊,黑煙無組織排放。
三是個別“土小”企業群環境問題突出。
雄縣龍灣鎮道三村一帶有20多家廢塑料加工作坊,檢查時有5家正在生產,廢塑料在加工過程中無環保設施,黑煙無組織排放突出,且氣味刺鼻,其他未生產企業院內堆存原料和產品。同時在該區域還發現多處焚燒塑料現象,汙染嚴重。
環保部介紹,將責成地方環保部門,對上述問題進行查處整改。同時,將繼續關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情況,持續開展督查,督促各地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和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對違法排放行為及時曝光,加重處罰。環保部同時呼籲廣大民眾在重汙染天氣過程中,盡量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全民參與,共同應對重汙染天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5日剛剛從環境保護部獲悉,針對東北地區近期持續出現的重汙染天氣過程,環保部今日公布了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發現的東北地區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的企業名單。
據統計,2016年10月份,共有39家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名單附後),涉及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葫蘆島、長春、吉林、四平、延邊、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雞西、大慶、伊春、七臺河、牡丹江等20個市(州)以及黑龍江農墾總局。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環保部將責成企業所在地省級環保部門組織實地查證,對違法超標排放汙染物的企業高限處罰並向社會公開處罰結果。對排汙單位有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的,將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據悉,環境保護部已派出督查組赴現場實地督查。
東北地區共有39家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圖為沈陽市。攝影/章軻
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企業名單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今日印發《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方案指出,企事業單位持證排汙,按照所在地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環境安全的要求承擔相應的汙染治理責任,多排放多擔責、少排放可獲益。
方案明確,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排汙許可證核發工作,全國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有效運轉,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精簡合理、有機銜接,企事業單位環保主體責任得到落實,基本建立法規體系完備、技術體系科學、管理體系高效的排汙許可制,對固定汙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
全文如下:
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
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以下稱排汙許可制)是依法規範企事業單位排汙行為的基礎性環境管理制度,環境保護部門通過對企事業單位發放排汙許可證並依證監管實施排汙許可制。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排汙許可制,取得初步成效。但總體看,排汙許可制定位不明確,企事業單位治汙責任不落實,環境保護部門依證監管不到位,使得管理制度效能難以充分發揮。為進一步推動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改革,改善環境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將排汙許可制建設成為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作為企業守法、部門執法、社會監督的依據,為提高環境管理效能和改善環境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精簡高效,銜接順暢。排汙許可制銜接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制度,融合總量控制制度,為排汙收費、環境統計、排汙權交易等工作提供統一的汙染物排放數據,減少重複申報,減輕企事業單位負擔,提高管理效能。
公平公正,一企一證。企事業單位持證排汙,按照所在地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環境安全的要求承擔相應的汙染治理責任,多排放多擔責、少排放可獲益。向企事業單位核發排汙許可證,作為生產運營期排汙行為的唯一行政許可,並明確其排汙行為依法應當遵守的環境管理要求和承擔的法律責任義務。
權責清晰,強化監管。排汙許可證是企事業單位在生產運營期接受環境監管和環境保護部門實施監管的主要法律文書。企事業單位依法申領排汙許可證,按證排汙,自證守法。環境保護部門基於企事業單位守法承諾,依法發放排汙許可證,依證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對違法排汙行為實施嚴厲打擊。
公開透明,社會共治。排汙許可證申領、核發、監管流程全過程公開,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和環境保護部門監管執法信息及時公開,為推動企業守法、部門聯動、社會監督創造條件。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排汙許可證核發工作,全國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有效運轉,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精簡合理、有機銜接,企事業單位環保主體責任得到落實,基本建立法規體系完備、技術體系科學、管理體系高效的排汙許可制,對固定汙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
二、銜接整合相關環境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改變單純以行政區域為單元分解汙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方式和總量減排核算考核辦法,通過實施排汙許可制,落實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逐步實現由行政區域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向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轉變,控制的範圍逐漸統一到固定汙染源。環境質量不達標地區,要通過提高排放標準或加嚴許可排放量等措施,對企事業單位實施更為嚴格的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推動改善環境質量。
(五)有機銜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排汙許可制是企事業單位生產運營期排汙的法律依據,必須做好充分銜接,實現從汙染預防到汙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過程監管。新建項目必須在發生實際排汙行為之前申領排汙許可證,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複中與汙染物排放相關的主要內容應當納入排汙許可證,其排汙許可證執行情況應作為環境影響後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規範有序發放排汙許可證
(六)制定排汙許可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依法制訂並公布排汙許可分類管理名錄,考慮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生產經營者,確定實行排汙許可管理的行業類別。對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內的不同類型企事業單位,按照汙染物產生量、排放量以及環境危害程度等因素進行分類管理,對環境影響較小、環境危害程度較低的行業或企事業單位,簡化排汙許可內容和相應的自行監測、臺賬管理等要求。
(七)規範排汙許可證核發。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排汙許可證核發,地方性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企事業單位應按相關法規標準和技術規定提交申請材料,申報汙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等,測算並申報汙染物排放量。環境保護部門對符合要求的企事業單位應及時核發排汙許可證,對存在疑問的開展現場核查。首次發放的排汙許可證有效期三年,延續換發的排汙許可證有效期五年。上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監督抽查,有權依法撤銷下級環境保護部門作出的核發排汙許可證的決定。環境保護部統一制定排汙許可證申領核發程序、排汙許可證樣式、信息編碼和平臺接口標準、相關數據格式要求等。各地區現有排汙許可證及其管理要按國家統一要求及時進行規範。
(八)合理確定許可內容。排汙許可證中明確許可排放的汙染物種類、濃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事項,載明汙染治理設施、環境管理要求等相關內容。根據汙染物排放標準、總量控制指標、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複要求等,依法合理確定許可排放的汙染物種類、濃度及排放量。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國辦發〔2014〕56號)要求,經地方政府依法處理、整頓規範並符合要求的項目,納入排汙許可管理範圍。地方政府制定的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重汙染天氣應對措施中對企事業單位有更加嚴格的排放控制要求的,應當在排汙許可證中予以明確。
(九)分步實現排汙許可全覆蓋。排汙許可證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並依法逐步納入其他汙染物。按行業分步實現對固定汙染源的全覆蓋,率先對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核發排汙許可證,2017年完成《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汙許可證核發,2020年全國基本完成排汙許可證核發。
四、嚴格落實企事業單位環境保護責任
(十)落實按證排汙責任。納入排汙許可管理的所有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期持證排汙、按證排汙,不得無證排汙。企事業單位應及時申領排汙許可證,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法律責任,承諾按照排汙許可證的規定排汙並嚴格執行;落實汙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和其他各項環境管理要求,確保汙染物排放種類、濃度和排放量等達到許可要求;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環境保護責任,不斷提高汙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水平,自覺接受監督檢查。
(十一)實行自行監測和定期報告。企事業單位應依法開展自行監測,安裝或使用監測設備應符合國家有關環境監測、計量認證規定和技術規範,保障數據合法有效,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妥善保存原始記錄,建立準確完整的環境管理臺賬,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的應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企事業單位應如實向環境保護部門報告排汙許可證執行情況,依法向社會公開汙染物排放數據並對數據真實性負責。排放情況與排汙許可證要求不符的,應及時向環境保護部門報告。
五、加強監督管理
(十二)依證嚴格開展監管執法。依證監管是排汙許可制實施的關鍵,重點檢查許可事項和管理要求的落實情況,通過執法監測、核查臺賬等手段,核實排放數據和報告的真實性,判定是否達標排放,核定排放量。企事業單位在線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保護部門監管執法的依據。按照“誰核發、誰監管”的原則定期開展監管執法,首次核發排汙許可證後,應及時開展檢查;對有違規記錄的,應提高檢查頻次;對汙染嚴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加大執法頻次與處罰力度,推動去產能工作。現場檢查的時間、內容、結果以及處罰決定應記入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
(十三)嚴厲查處違法排汙行為。根據違法情節輕重,依法采取按日連續處罰、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停業、關閉等措施,嚴厲處罰無證和不按證排汙行為,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環境保護部門檢查發現實際情況與環境管理臺賬、排汙許可證執行報告等不一致的,可以責令作出說明,對未能說明且無法提供自行監測原始記錄的,依法予以處罰。
(十四)綜合運用市場機制政策。對自願實施嚴於許可排放濃度和排放量且在排汙許可證中載明的企事業單位,加大電價等價格激勵措施力度,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相關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與擬開征的環境保護稅有機銜接,交換共享企事業單位實際排放數據與納稅申報數據,引導企事業單位按證排汙並誠信納稅。排汙許可證是排汙權的確認憑證、排汙交易的管理載體,企事業單位在履行法定義務的基礎上,通過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清潔生產、汙染治理、技術改造升級等產生的汙染物排放削減量,可按規定在市場交易。
六、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
(十五)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2017年建成全國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將排汙許可證申領、核發、監管執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納入平臺,各地現有的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逐步接入。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上適當擴充,制定全國統一的排汙許可證編碼。通過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統一收集、存儲、管理排汙許可證信息,實現各級聯網、數據集成、信息共享。形成的實際排放數據作為環境保護部門排汙收費、環境統計、汙染源排放清單等各項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的數據來源。
(十六)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在全國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上及時公開企事業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環境保護部門監管執法信息,公布不按證排汙的企事業單位名單,納入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進行公示。與環保舉報平臺共享汙染源信息,鼓勵公眾舉報無證和不按證排汙行為。依法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加強社會監督。
七、做好排汙許可制實施保障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要高度重視排汙許可制實施工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實施計劃,確保按時限完成排汙許可證核發工作。要做好排汙許可制推進期間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避免出現管理真空。環境保護部要加強對全國排汙許可制實施工作的指導,制定相關管理辦法,總結推廣經驗,跟蹤評估實施情況。將排汙許可制落實情況納入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問責。
(十八)完善法律法規。加快修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制定排汙許可管理條例。配合修訂水汙染防治法,研究建立企事業單位守法排汙的自我舉證、加嚴對無證或不按證排汙連續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推動修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探索將有關汙染物納入排汙許可證管理。
(十九)健全技術支撐體系。梳理和評估現有汙染物排放標準,並適時修訂。建立健全基於排放標準的可行技術體系,推動企事業單位汙染防治措施升級改造和技術進步。完善排汙許可證執行和監管執法技術體系,指導企事業單位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執行報告、信息公開等工作,規範環境保護部門臺賬核查、現場執法等行為。培育和規範咨詢與監測服務市場,促進人才隊伍建設。
(二十)開展宣傳培訓。加大對排汙許可制的宣傳力度,做好制度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組織各級環境保護部門、企事業單位、咨詢與監測機構開展專業培訓。強化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樹立企事業單位持證排汙意識,有序引導社會公眾更好參與監督企事業單位排汙行為,形成政府綜合管控、企業依證守法、社會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對完善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實施企事業單位排汙許可證管理作出部署。
為何要實施排汙許可?排汙許可制度與現有企業環境管理制度有何關系?排汙許可制度的實施能否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發揮作用?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排放許可與交易研究中心王金南、吳悅穎等多位專家此前做過專門研究。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王金南用16個字表達了對排汙許可制度的看法:“基礎核心,科學許可,公開透明,合理期待”。
他解釋說,這項制度對於政府來說,是落實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對於企業來說,是企業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對企業排汙管理,一方面是常態化的管理即排汙許可,另一方面是非常態的排汙管理,如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排汙許可制度是整個環境保護制度中的基礎性制度。
所謂“科學許可”,就是要科學確定固定汙染源,但目前對於固定汙染源定義還不清晰。如果搞不好,或許從過去的“未評先建”變成“無證排汙”。王金南認為,城市政府首先應明確所轄範圍內有哪些固定汙染源,並告知企業,如果企業不來領證,那就是企業的責任了。
“公開透明同樣非常關鍵。”王金南說,企業排汙信息公開,同行也會相互監督。“目前最難的是合理期待。”他解釋說,具體到某一個城市,對環境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管住了固定汙染源就萬事大吉,還有農業面源汙染和機動車汙染等,“所以,對於排汙許可制度應有一個合理的期待,不可能一開始就很完美。”
此間也有專家表示,排汙許可制度能否真正落地,發揮作用,執行是最關鍵的,否則就是一張廢紙。
發達國家精細化的制度體系
王金南介紹,排汙許可制度是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並證明行之有效的點源管理制度。根據我國《行政許可法》實施情況,目前環境資源類的行政許可共有500多項,具體由28個國務院部委局實施,其中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的大約有40項。
總體上看,排汙許可是環境許可中一項點源排放管理的核心工具,是依據環境保護法律對企業的排放行為和政府對企業的監督做出規定,通過許可證法律文書加以載明的制度。建立排汙許可制度是實現面向環境質量的環境管理轉型、建立規範嚴格的企業環境執法體系的基礎和關鍵。
王金南介紹,國外的排汙許可制度主要針對固定點源采用綜合性、一證式管理,並以完善的立法、監測、監督體系給予支撐。
專家們介紹,發達國家以先進的汙染防治技術作為全過程控制排放的支撐。這些國家的排汙許可制度都高度重視科技發展對許可證管理的驅動作用。在美國或歐盟都提倡以最佳可行技術(BAT)作為綜合許可制度的構建基礎,以此為依據制定許可條件。
此外,發達國家還以嚴厲的懲罰措施作為制度有效落實的關鍵。美國《清潔空氣法》規定一旦企業違反許可證規定,EPA或各州環保局可根據違法程度通過行政命令或刑事處罰等方式來嚴厲懲罰企業,罰款均按日計罰。歐盟各國也根據歐盟法令的要求分別制定了非常嚴厲的處罰措施,嚴重違反許可證規定的企業負責人須承擔刑事責任並面臨巨額罰款。同時,以充分的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體現制度的科學與公平性。
國內排放許可證實踐基礎
王金南介紹,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地方試點排汙許可制度至今,已經有20多個省市區向總計20萬家企業頒發了排放許可證。目前,環境統計口徑內的大部分點源已發放排汙許可證。
“但是,這項制度依然存在制度缺陷與技術難點,未能樹立排汙許可制度的核心地位。”專家們說,現有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控制、排汙收費制度、環境監測等點源環境管理制度缺乏協整,排汙許可制度未能起到點源環境管理核心政策的作用。
另外,排汙許可制度缺乏頂層法律設計與具體實施辦法。盡管《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都對排汙許可證做出了規定,但都未提出可操作的具體文件,特別是沒有對拒不領證行為的制約措施,導致地方環保部門在管理過程中無法明確對企業的處罰權限。
更重要的是,排汙許可關鍵技術問題未能突破,管理存在難點。王金南說,點源排汙許可量與排放量的確定未能統一,多套排放量統計體系不一致,降低了數據權威性。發證範圍和種類仍有缺失,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未涵蓋。排汙許可證未能明確如何與排放標準及環境功能區劃掛鉤,各介質統一發證存在技術難度。
排汙許可證處罰規定也不夠具體,違法成本過低。由於上位法限制,罰則無法突破。目前尚無專門針對排汙許可制定的超標或超總量情形的處罰手段。罰款存在上限,對持續違法排汙行為無法有效威懾。基層環保力量不足,發證後難以實現全面監管,非重點企業違法行為難以杜絕。
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基本出發點
專家們表示,在環境管理轉型的大背景下,排汙許可應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基本出發點,整合點源環境管理的相關制度,實現一企一證、分類管理,堅持屬地管理、分階段推進,強化企業責任,加強發證後的監督與處罰,讓排汙許可證成為企業環境守法、政府環境執法、社會監督護法的根本依據。
建立以排汙許可制度為核心的點源管理體系,融合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汙申報和登記、環境監督監察、信息公開、排汙交易等點源管理相關制度,將許可制度與前置審批、過程監管、違規處罰等相銜接,實現排汙企業在建設、生產、關閉等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全過程管理,實現“一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一證式”許可,改善政府環境審批效能,降低執法和守法成本。
目前主要對哪些汙染物實行排汙許可管理?專家們認為,當前應以水汙染物和大氣汙染物為主開展許可,在載明事項中考慮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其他汙染因子,實行“一證式”管理,使排汙許可證成為排汙企業與政府之間關於環境義務的守法文書與契約。
“許多人都想知道造成嚴重霧霾的原因究竟是哪個?我想說的是,肯定不是哪一個,是多個,是一果多因,是排在前幾位的哪些。”20日下午,在主題為“被忽視的柴油汙染”媒體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說。
當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這已是中央氣象臺連續第5天發布霾預警,霾天氣過程進入最嚴重時段。
氣象監測顯示,18日上午,霾天氣影響區域已達142.2萬平方公里,其中北京東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陜西關中和河南北部等地出現重度霾,約15萬平方公里。到20日,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北部、江蘇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能見度低於200米的強濃霧,局地出現能見度低於50米的特強濃霧。
“從已經陸續公布的9個大城市的PM2.5源解析結果來看,有5個交通源排第一。道路機動車排放了全國20%的氮氧化物(NOx)、16%的揮發性有機物(VOC)和14%的一氧化氮(CO)。”賀克斌說,其中,柴油車高排放區域與我國區域性汙染嚴重地帶重疊度很高,加強對柴油機排放控制,對中國大氣汙染防治至關重要。
環保監察人員正在夜查柴油貨車。攝影/章軻
“新發地”繁榮的背後
說起“新發地”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就是許多外地人也耳熟能詳,甚至靠著從新發地進貨發了財。
新發地位於北京南四環中路、南四環中路與南五環路中間位置之間,是北京的“菜籃子”、“果盤子”,供應北京80%以上的蔬菜及水果。
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為北京人民運來全國各地的蔬菜和水果,陜西的貨車運來甘肅的洋蔥、河南的貨車運來河南的冬瓜、河南人的北京牌照貨車運來河北的包菜、長春的貨車運來吉林的蘿蔔……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這樣為北京運送生活物資的柴油貨車在2萬輛以上。除了蔬果,每天還有8萬輛以上外地過境車從事其他貨品運輸。
這是亞洲清潔空氣中心20日公布的貨車數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北京市環保部門拿到的數據更驚人:每天北京有30萬輛大貨車在路上行駛,20萬輛是北京的,10萬輛是外地車。而一輛大貨車排放的汙染物相當於200多輛私家車排放的汙染物。
新發地漢龍物流園,就是這些車輛的集散地之一。漢龍毗鄰新發地蔬菜水果批發市場,是北京市最大的公路貨運服務中心,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北京本地的貨車將貨物從全國各地運輸到北京,離開時又將北京的貨物運向全國各地。
在這個匯集了全國各地重型柴油車的集散地,首都的第一道“黃標車防線”被突破了。
調查人員隨機走訪新發地、漢龍物流園兩地的18位司機中,10輛為國四,6輛為國三標準,1輛國二。還有一輛,司機稱自己也是從別人那里買的二手車,並不清楚是國幾。
而按照北京市《關於對黃標車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自2015年12月20日起,黃標車全天禁止在北京行政區域內行駛。這里的黃標車就包括國一、國二標準的重型和輕型柴油車。
河北唐山的劉師傅是一位有著10年貨運經驗的老司機。他開一輛快到15年報廢期限的國二輕型柴油貨車,把河北的農產品拉到他在新發地租的固定攤位,賣給更多北京的商販。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賣完。平均3-5天,劉師傅就要往返北京河北一次。
劉師傅說,進京的農產品運輸車輛享有綠色通道、免高速費等多項政策便利。他的車可以在任何時間從京開高速進京,再進入南五環到新發地。一路上,他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對他的車的限制或尾氣的抽查。
像很多卡車司機一樣,劉師傅並不關心尾氣汙染的問題。他唯一需要應付的有關環保的檢查就是每年一次在唐山的年檢。“給錢就過關,”劉師傅說。
山西的陳師傅,在2016年初主動報廢了一輛國二貨車,新買了這輛國四標準的重型柴油卡車。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國四重型柴油車必須加裝車用尿素,以減少柴油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汙染。陳師傅的車是山西的車牌,每年都是在山西年檢。“只要花了錢,就不會有人為難你,年檢肯定能過。”陳師傅說。
檢測場正在對機動車排放情況進行檢測。攝影/章軻
“在北京運輸貨物的柴油車存在年檢不嚴、使用劣質油、國四柴油車卸載尿素罐等問題,導致柴油車尾氣管理政策可能失效。”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有關人士對記者說。
在多種柴油機中,柴油車的保有量最大。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柴油車保有量達2028.7萬輛。根據《2016年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5年僅占機動車總量12.6%的柴油車其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占機動車排放總量的69.0%和99%以上。而在對PM2.5有重要影響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上,重型柴油車更是主要貢獻源。
重油驅動的綠色港口
“大家可能會註意到,我們這次說的是柴油汙染,不限於柴油車,還包括船舶港口的柴油機汙染,工程機械排放的汙染和公交車汙染等。”賀克斌說。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彭傳聖也表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沿海沿江地區,船舶港口排放已成為大氣汙染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
我國水路貨物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十大最繁忙的港口中有7個在中國,占全球貨物吞吐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港口運輸中,以柴油為動力的船舶及港口機械所排放汙染物對大氣環境有重要的不利影響。
據測算,2013年全國船舶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4%,氮氧化物排放量占11.3%。船機排放的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二氧化硫(SO2)、顆粒物(PM)等汙染物,是港區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賀克斌介紹,港口城市的空氣質量尤其受到港口活動的影響。但中國城市對此的研究較少,僅部分沿海發達城市對港口活動對當地的空氣汙染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據本報記者了解,此前,深圳市測算的結果顯示,遠洋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排放總量的67%,氮氧化物占14%,顆粒物占6%。
排名世界第一的上海港2010年船舶和港口活動(包括港口拖車和貨物裝卸設備)排放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量分別占上海汙染物排放總量的12.4%,11.6%和5.6%。
在天津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實時PM2.5監測數據,距離天津港最近的監測站點“第四大街站”在2015年4月至12月期間每個月的PM2.5均值均高於全市平均值。
2012年度香港空氣汙染物排放清單顯示,水上運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RSP)及微細懸浮粒子(FSP)排放分擔率分別達到50%、32%、37%及43%,是香港大氣汙染最大的汙染源。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有關人士介紹,船舶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渣油或重油,也屬於柴油,含硫量是車用油的100至3500倍。含硫量高是柴油機排放黑煙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因此在內河和港口更容易看到帶著黑尾的船只。
根據深圳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測算顯示,一艘燃油含硫量3.5%的中大型集裝箱船,以70%最大功率的負荷24小時航行,其一天排放的PM2.5相當於21萬輛國四重貨車。中國環保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統計顯示,2013年在我國港口靠泊的船舶共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4%和11.3%。除此以外,港口碼頭上還有承載運輸、裝卸功能的眾多柴油機械。
港口城市,一般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集。但因港口遠離城市中心區,港口帶來的大氣汙染被人們忽視。
一艘大型集裝箱貨船,在海上正常航行時每天需要燃燒300噸柴油,這種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重油,是煉油的殘余物。這種油含硫量高達3.5%,是車用柴油的100至3500倍,還含有鎘、釩、鉛等重金屬。“船到了上海港,今年開始要求換輕油,天津港目前還沒有這種要求。”一位船員說。
除此之外,施工工地,無論是拆遷,還是建築工地,還是修路修橋的現場,都是普通居民環保投訴的熱點。絕大部分居民反映的問題集中在揚塵方面。
事實上,建造住宅的施工工地,在挖槽時會用到挖掘機,回填時使用鏟車;修路的工程,需要使用到壓路機、鏟車、挖掘機;拆遷工地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帶有鉆頭的勾機。這些工程機械,又被稱為建築機械、施工機械,也都是燒柴油的。這些機械帶來的柴油尾氣汙染,很少有人關註。
據統計,中國目前工程機械保有量為700萬臺。這些機械所使用的柴油含硫量限值為0.035%,是國四車用柴油含硫量的7倍。據估算,一輛挖掘機的顆粒物排放量相當於63輛國四卡車的顆粒物排放量。
2014年全國移動源排放清單顯示,工程機械的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排放量分別占移動源(載客汽車、載貨汽車、摩托車、農用機械、工程機械、貨車、船舶、飛機等)的19.6%和16.4%。
除此以外,道路施工工地在無法使用市政供電時,也需要使用柴油機進行發電。工程機械的柴油尾氣的危害顯而易見。柴油尾氣中含有醛類、苯類、多環芳烴等有機細顆粒物以及硫、氮、金屬元素等,可進入人體肺部,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心臟、血管和肺部的疾病。
收緊柴油機排放限值
“相比較柴油車,我國在船舶、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管理方面的政策還比較落後。”沙龍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對記者表示,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新大氣法賦予的權力和全社會治霾的呼聲,加強監管,做到兩確保:確保出廠和銷售的貨車都是真國四、真國五;確保通過年檢和抽檢,檢測出所有不達標的在用車。
“路線圖時間表不明、政策措施的科學性不足、強制性政策執行不力、激勵措施難以實現預定目標,都是在汙染治理方面亟需解決的問題。”彭傳聖說。
國家環保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認為,應盡快發布和實施中國清潔柴油機計劃,設定柴油機汙染治理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實施更加嚴格的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排放標準,推動柴油油品的清潔化。
多位專家在沙龍上建議,以《大氣汙染防治法》為依據,針對各類柴油機,制定系統詳細的實施細則或行動計劃。柴油油品標準方面,確保國五標準車用柴油保質保量的供應;收緊船用燃料油、普通柴油的含硫量限值;對兜售劣質柴油的商販進行嚴厲查處,加強對油品市場的監督管理。
專家們還建議,評估現有柴油機尾氣治理相關的補貼政策的有效性,針對港口船舶帶來的大氣汙染,將排放控制區範圍、油品要求等與國際海洋局的要求接軌;並將排放控制區擴大到更多港口和內河港城市。針對施工機械、農用機械等小而散的柴油機,建立註冊登記制度,引入年檢、強制報廢、報廢補貼等制度,進行系統管理。
沙龍上,有專家表示,公眾參與是柴油尾氣治理中的重要力量,應讓更多公眾了解柴油機帶來的空氣汙染,通過舉報汙染等方式共同推進大氣汙染治理。
對於文中開頭賀克斌所說的“一果多因”的問題,20日,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謝紹東對記者表示,PM2.5的來源非常複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
謝紹東介紹,人為汙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汙染源,包括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交通運輸汙染源、生活汙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土壤和巖石的風化等。二次源是指各汙染源排出的氣態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
“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謝紹東說。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程水源表示,根據北京市大氣PM2.5汙染源解析結果,在PM2.5的本地汙染源貢獻中,機動車排放占比為31.1%,燃煤占22.4%,工業生產占18.1%,揚塵占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汙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占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點控制機動車汙染是十分必要的。
排放出的大量煤焦油如瀝清一般已經染黑了整個房頂;生產車間、料場、造粒塔等關鍵環節揚塵控制設施簡陋、管理粗放,均無法做到達標排放。廠區內外粉塵彌漫,地面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白色粉塵。
這是6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等一行督查人員在石家莊高邑縣陶瓷企業看到的景象。
自4月2日以來,為應對本輪重汙染天氣過程,北京、天津、保定等14個城市啟動了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石家莊直至4月6日22時才在重汙染天氣Ⅲ級應急響應的基礎上,升級為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
6日,趙英民等督查人員到達石家莊開展重汙染天氣督查,對“小散亂汙”企業群及涉氣企業進行了重點督查。督查發現,大量陶瓷、石灰廠等“小散亂汙”企業群環境問題突出。
石家莊高邑縣陶瓷產量約占河北總產能的近一半,關於該行業的汙染問題群眾反映一直非常強烈。
督查組在對高邑縣富村鎮古城工業區突擊督查時發現,高邑縣陶瓷企業治汙設施不正常運行問題突出,企業使用的煤氣發生爐普遍存在無組織排放現象。25家陶瓷企業窯爐脫硫設施未安裝在線監測設施。
督查組在對石家莊恒泰陶瓷有限公司煤氣發生爐進行檢查時發現,排放出的大量煤焦油如瀝清一般已經染黑了整個房頂;生產車間、料場、造粒塔等關鍵環節揚塵控制設施簡陋、管理粗放,均無法做到達標排放。廠區內外粉塵彌漫,地面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白色粉塵。
在企業的車間里,督查人員發現企業在主煙道和廢棄煙囪上均設有閘門,涉嫌旁路偷排窯爐廢氣。對於高邑陶瓷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督查組已將督查發現問題反饋至地方政府,責成地方政府立即整改。不能做到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產。
趙英民在督查時表示,高邑縣必須對陶瓷行業進行重拳治理,盡快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氣措施,實現陶瓷行業統一供氣全覆蓋,確保企業持續穩定達標排放。窯爐廢氣必須經過脫硫設施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並安裝煙氣在線監測設施,對汙染物排放進行24小時監控。
平山縣西柏坡高速周邊大量非法石灰石加工企業揚塵汙染嚴重。督查組在平山縣東回舍鎮白塔坡村、郜家莊村附近的山坳中發現有十余家石灰生產企業。據了解,上述石灰加工企業大多未經審批,長期違法生產,造成了嚴重生態破壞,對周邊環境產生嚴重汙染。
企業在檢查時雖未生產,但是據工人反映一直處於生產狀態,只是近幾天剛剛停下來。督查人員走進平山縣興凱灰廠,石灰窯處於停產狀態,廠區內厚厚積塵足足二三十厘米厚,走過之處,帶起的揚塵嗆得人睜不開眼睛。
督查組要求當地政府對這些非法企業進行堅決取締。趙英民對此表示,對於這樣非法的、群眾反映強烈的“小散亂汙”企業,要發現一家,堅決取締一家。這些非法企業長期存在,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對這種環境違法行為要嚴厲打擊。對於限期未取締完成的,要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有效遏制違法排汙行為。
督查期間,督查組還先後對河北敬業鋼鐵集團、河北建國礦業有限公司大氣汙染治理,督查企業大氣汙染治理運行情況。在建國礦業有限公司,發現該企業料場僅僅是建設了防雨設施,督查組要求該企業要加快實施料倉封閉改造,堅決杜絕料場無組織揚塵排放。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兩年來,這個“史上最嚴環保法”是否管住的汙染行為?人們身邊的環境質量改善了多少?法律的規定被執行了沒有?違法行為查處了沒有?
這些問題,在20日召開的,“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報告發布會”上,有了答案。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課題組組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王燦發介紹,新《環境保護法》生效實施兩年來,地方黨政領導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空前,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社會各界關註環保、參與環保的氛圍明顯提升。
“《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執行的力度、遵守的程度、產生的影響,超過了過去環境保護法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王燦發說,但在落實政府責任和提升企業守法意識、推進環境信息公開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該報告由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時光時代律師事務所、蘇州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共同編寫。著重進行了六個方面的評估,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責任實施情況評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履行法定職責及效果評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履行法定職責及效果評估;司法機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情況及效果評估;企業環境守法情況評估;社會組織、公民等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情況及效果評估。
評估報告稱,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履行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職責,有關制度和措施得到不同程度的貫徹實施,但對政府監督考核的規範尚不健全。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向人大報告環境保護工作態度積極,但兩年內未做報告的情況依然存在。
“政府對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有所增長,但環保投入在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尚需提高,使用效益、信息公開應當加強。”報告說,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中央及各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呈現上漲趨勢。2016年,財政支出中節能環保的投入2015和2016年兩年平均比2014年增長了1.16%,但在財政總支出的占比卻有所下降,2015年和2016年比2014年平均下降了0.21%。
2014-2016年,各省在環保財政預算安排變化趨勢各不相同,部分省市的環保財政預算上漲幅度較大,如福建、上海、湖南、北京、四川、西藏等省份。部分省份環保財政預算安排有下降趨勢,如四川省2015年環保財政預算數為75.3億元,但2016年的環保財政預算數僅為54.6億元。江蘇、內蒙古等省份環保財政預算數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變化幅度不大。廣東省在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方面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報告說,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增加,有利於環境的治理和改善。存在的問題在於:中央財政的環保投入增長幅度不大,且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占比有下降趨勢,各地環境保護財政投入不平衡,一些地區環保財政投入不升反降,不符合新《環保法》加大環保財政投入的要求;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益、信息公開也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評估報告認為,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執法監管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扭轉了法律實施偏軟局面,但基層環保執法能力還有待加強。報告舉例說,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是市、縣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仍然存在著編制過少、執法人員學歷偏低、專業人員缺乏、經費不足、執法設備落後等問題,亟需加以解決。
課題組介紹,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相關部門和機構對環境保護齊抓共管,相互配合,在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綜合主管部門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在推進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經濟發展轉型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但在淘汰落後產能、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還需有更積極的措施。
評估報告稱,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有部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不利於淘汰煤電落後產能,也不利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2016年全國“棄水、棄風、棄光”電量共計近1100億千瓦時,超過當年三峽電站發電量約170億千瓦時。此外,淘汰落後產能的任務依然艱巨,農業和農村環境的保護任重道遠,垃圾分類處理和城市黑臭水治理進展緩慢。
評估報告認為,公檢法機關對新《環境保護法》實施起到了保障作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專門的環境資源審判組織達到559個,2014年至2016年,人民法院審理環境資源案件超過30萬件,為2002-2011年十年間環境資源案件總數的2.5倍。僅2016年一年,全國法院受理環境資源民事行政案件就達13.3萬起,超過了2002-2011年十年間環境資源案件總和。
兩年間,各地對環境犯罪的嚴厲打擊,使得2016年的環境犯罪案件迅速下降,2016年的環境犯罪案件數比2015年下降了75%,充分顯示了公安參與打擊環境犯罪的威懾作用。近兩年,有些地方的公安機關正在趨向於組建專門的環境警察隊伍。雲南、廣東、河北、山東、安徽的一些地區已經有了專門的環境警察隊伍。
課題組介紹,兩年來,企業環境守法意識不斷增強,違法排汙行為在減少,罰後改正率在提高,但信息公開有待加強。社會組織和公民具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極大熱情,在許多方面起著引領作用,但其能力建設亟需加強。
課題組建議,繼續加強配套立法,健全完善環保法實施法規體系。加大環境監察執法投入,補足歷史欠賬,並加強不同部門的執法合作進一步加快環境監察體制改革,將環境監察執法編制轉為行政公務員編制,並提高基層執法人員待遇。同時需要進一步提升基層環境執法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經濟綜合主管部門應采取政策措施,大力淘汰落後產能,鼓勵發展有利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應當下大力氣解決棄風、棄光、棄水問題,真正按照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的要求,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防止各地方通過土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發展設置障礙和實行逆淘汰。
4月17日,位於山西臨汾市洪洞縣的*ST三維被央視曝光汙染問題,受此消息影響,該股今日開盤跌停,報5.86元/股。
4月17日晚,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播出《汙染大戶身邊的“黑保護”》,曝光山西三維集團違規傾倒工業廢渣、排放工業廢水,對沿途村莊百姓帶來很大危害後,山西省環保廳迅速采取措施,由一名廳領導帶隊,連夜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實地調查,要求臨汾市依法依規,從嚴從快查處非法排汙企業,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要堅決打擊汙染企業背後的“保護傘”,嚴肅追究不作為、濫作為、失職瀆職人員的責任,對涉嫌違法的要移送司法機關,絕不姑息遷就。
4月12日,*ST三維發布了2017年的業績預報,2017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2.90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0.5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5.72%,實現扭虧為盈。
根據*ST三維官網顯示,始建於1970年的山西三維集團是國家大型一檔高新技術企業,連續14年進入中國化工企業500強,1997年6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05年12月與陽煤集團重組,為陽煤集團全資子公司。2017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陽煤集團將所持100%股權轉讓給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路橋集團全資子公司。
據了解,*ST三維主要從事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主導產品包括:1,4—丁二醇(BDO)及其下遊系列產品、聚乙烯醇(PVA) 系列產品、膠粘劑系列產品、苯精制系列及其他化工產品,這些產品主要應用於化工、紡織、建築等行業,在農藥、醫藥、 化妝品、印刷、陶瓷、電鍍、纖維、增塑劑、固化劑、合成樹脂和塑料等領域。
由於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等多重因素影響,*ST三維所處有機精細化工行業依然疲軟,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導致*ST三維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虧損,面臨退市風險。
2018年開始實施的環境保護稅(下稱“環保稅”)是我國首部綠色稅種。這個希望通過稅收杠桿倒逼企業加大減排力度,從而保護環境的稅種實施稅種,是否初步實現了政策初衷?
近日在中國政府網高端訪談上,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介紹,截至4月18日首個納稅申報期結束,全國共有24.46萬戶納稅人順利完成環保稅納稅申報,剔除一些法定不需申報情形,基本實現了應申報盡申報,共計申報應納稅額66.6億元,扣除申報減免稅額22億元後,實際應征稅額44.6億元,因稅款入庫還未結束,這個數字並非最終的入庫結果。總體看,與去年一季度排汙費相比實現了平穩增長。
孫群表示,從環保稅首季的相關數據和典型企業的一些案例來看,環保稅“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正向激勵機制作用初步發揮,鼓勵節能減排、引導綠色生產,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效益已經初露端倪。
環保稅設計上按照排放量來征稅,因此排放越多,征稅越多。而且不少地方在中央確定的最低稅額上均有不同程度上浮,比如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的北京,采用了最低稅額標準的10倍上限來確定本地區的適用稅額。
隨著稅法的實施,宣傳的深入,特別是環保監管趨嚴,納稅人的環保意識也在增強,汙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
孫群介紹,從納稅人的申報數據來看,全國主要應稅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的排放量較去年同期均呈現下降的趨勢,特別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的大氣汙染物以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的水汙染物的排放量下降比較多。這有稅收的引導作用,更多的是全社會的共同關註、共同加強環境保護治理的結果。
他舉例,河北一家企業2017年投入1000萬元改造廢氣處理設備。今年一季度其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量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4.6%、26.4%和26.8%。由於排放量下降幅度較大,排放濃度低於國家和地方標準30%以上,享受了稅收優惠,今年一季度繳納的環保稅約28萬元,較環保投入治理改造前少繳了大概50萬,一年節省200多萬,五年左右就可以收回環保投資治理成本,這對於提升企業治汙減排的積極性有很好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環保稅一邊通過多排放多征收來倒逼企業減排,同時又采用差別化的稅收優惠來鼓勵企業減排,以實現政策初衷。
孫群表示,環保稅促進企業加大環保治理的投入,比如某地級市的統計數據顯示他們今年企業的環保治理投入新增了大概6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以上。
另外,由於汙水企業向汙水處理廠的管網進行集中排放不需要再繳納環保稅,這促進汙染物集中處理,提高汙水處理、汙染治理的效率。比如北京首個季度有60多戶企業已經由向環境直排汙水改為向汙水集中處理場所排放。
繼河北之後,去年12月北京、天津、山西、內蒙、河南、山東、四川、寧夏、陜西等9個省市實施了水資源稅擴大試點改革。
孫群介紹,從一季度申報征收的一些數據情況看,水資源稅改革總體情況運行平穩,費稅制度實現了平穩轉換,社會反響也比較好。今年一季度新擴大的9個試點省市共有5.1萬戶左右的水資源稅納稅人按期順利地完成了納稅申報,申報稅款大概有39億元,較改革前每個月月均水資源費收入增長了21.6%左右。
他總結,水資源稅試點呈現了“三增三平”的特點,與制度設計初衷相符。
“三增”主要是增加了抽取地下水的稅負、超采區取用地下水稅負、還有高耗水、特種行業取用水稅負。“三平”是指居民生活用水負擔基本持平,城鎮公共供水企業負擔基本持平,以及工商企業正常生產用水負擔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