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全球學生的閱讀、科學和數學能力進行了排名,結果發現美國學生的排名處於平均水平之下,中國上海的排名在三個方面中全部位列第一。新加坡、日本、香港、韓國的學生也名列前茅。
英國房產機構網站Savills公佈的報告顯示,法國尼斯藍色海岸(Côte d'Azur)成為最受超級富豪歡迎的度假勝地。
一棟藍色海岸典型五居室房屋的售價超過2850萬美元。
綜合考慮四個因素:高檔住宅地產均價、豪華酒店套房的最高價格、全球吸引力以及精英的獨佔性,Savills羅列了全球頂級富豪(個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以上)選擇的度假地排名。
報告同時展現了不同地區的超級富豪最可能在哪裡購買度假屋。北美的65000名富豪更親睞在「自家後院」度假,主要選擇在加勒比海和阿斯彭(Aspen)、韋爾(Vail)、蒙特雷(Monterey)等地。
俄羅斯富豪們普遍喜歡地中海、法國南部、意大利。而中東「土豪」們則霸佔了迪拜和阿布扎比等臨近本土的市場。
twitter於本週公佈了IPO價格區間,讓投資者對本次IPO的規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twitter表示其計劃出售8050萬股股票,價格在17~20美元之間,最多募集16億美元資金。這將使twitter的估值達到111億美元,低於某些分析師此前預期的150億美元。
那麼,111億美元在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裡排在什麼位置呢,以下為讀者整理出了知名互聯網公司們的IPO規模:
Facebook:$160億 (2012)
Google:$19億 (2004)
Twitter:$16億 (預估)
Groupon:$8.05億 (2011)
LinkedIn:$4.06億 (2011)
Pandora:$2.4億 (2011)
Amazon.com:$6210萬 (1997)
Yahoo: $3380萬 (1996)
AOL: $2650萬 (1992)
下面是主要互聯網公司目前市值:
Google: $3392億
Facebook: $1265億
LinkedIn: $269億
Amazon: $1664億
Twitter: $111億 (預估)
Groupon: $65億
Pandora: $51.7億
AOL: $28.15億
研究諮詢公司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新近公佈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前50座城市之中,中國佔三席,其中香港和上海的排名都超過了紐約,上海排名升幅明顯,這從側面體現出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脹走高的影響。
EIU每年3月發佈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主要訪調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調查排名並未考慮房地產稅及個人所得稅。今年調查中,上海的名次較去年調查上升9位,排到了第21位,紐約為第26位。
從得分來看,上海得分101分,紐約得分100分,這意味著上海的生活成本比紐約高1%。調查認為,上海的交通成本幾乎比紐約高三倍。
此外,報告還指出,上海自然資源極少,能源和供水方面依賴其他地區,因此成為水電成本第三高的城市。
除上海外入圍前50名的中國香港名列第13位,北京列第47位。
全球得分最高的三甲依次是得分130分的新加坡、129分的巴黎和128分的奧斯陸。蘇黎世和悉尼分獲第四與第五名,緊隨其後的東京等四座城市得分相同。
以下為《華爾街日報》據EIU調查結果整理的排名表。
| ||||||
去年十一月,微軟(Microsoft)總部發出讓全球員工歡慶的一封信,信中寫著「no more curve, no more ratings(不再分配,不再評分)」,為了促進團隊合作,將取消施行十多年的員工績效分級制度(Stack Ranking)。 《華爾街日報》形容:「這是對過去曾廣受歡迎的制度的重擊。」此制度又稱為強制分配和排名,將員工依據績效排名,固定淘汰墊底者(最後一○%),激勵員工進步。 九○年代,此制度讓微軟引領風騷,它讓微軟能明確量化員工績效,而明星員工也喜歡自己表現可被明確衡量。《財富》(Fortune)五百大企業有三成用過強制排名與分配。 但當蘋果(Apple)和Google掀起劇變,需要跨平台、跨部門合作時,根據《浮華世界》(Vanity Fair)「失落的微軟」一文指出:此制度「有效癱瘓微軟的創新能力。」 支持這套制度的人認為,賞罰分明,才能激勵員工進步。反對者認為,強迫分配對於人力素質提升的邊際效用前兩年最高,但到了第六年邊際效用遞減,員工出於被淘汰的恐懼,將陷入惡性競爭,削弱企業競爭力。 微軟向來將企業策略與人才策略緊密結合,成為哈佛商學院經典個案。現在,這個全球第三大市值的科技公司,試圖在轉型時,發展出管理全球十萬個最聰明腦袋的最適人才策略。 肩負此重任正是微軟全球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麗莎‧布魯默(Lisa Brummel ),去年十一月也正是她宣佈取消這個廣受爭議的制度。 我們邀請她與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對談,微軟如何在提倡競爭文化中,創造團隊合作的誘因。以下是對談摘要。 為何不調整KPI就好?兩個都達標的人,難逃被比高下 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問(以下簡稱問):微軟正在進行轉型,績效制度改革是協助轉型的關鍵,為何需要改變? 微軟全球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布魯默答(以下簡稱答):改變的原動力都得回到客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很成功,但是客戶在商業與使用產品行為正在改變,我們不能再用單一產品來吸引他們。 九個月前,當時的微軟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啟動了「one Microsoft」策略,對外給的訊號是,我們是one company(同舟共濟),對內希望傳達,單一產品與單兵作戰是無法成功,我們必須合作,因此績效制度是因應客戶(改變)而做的改變。 問:去年你們取消強制分配時提及,團隊與跨部門合作將是未來的重心,因此不再有排名評等。這是否意味著微軟過去不是one Microsoft?甚至,過度的競爭,讓合作變得很困難? 答:每個階段我們都會找出適合當時的商業模式和制度,我加入微軟快二十五年了,我真心相信,沒有一個微軟人不願意合作。最挑戰的地方是,現在是跨界限的世界。 你要思考是該給客戶什麼產品?怎麼降低他們轉換障礙?所以現在我們試著打破(部門間的)柱子,增加水平合作機會。 整個決策模式(因應產業)正在改變,特別是在灰色地帶,當(團隊)彼此的目標是衝突的時候,挑戰企業如何設定優先順序,並且做取捨。 每個人都想贏!但是「贏」,對微軟有了不同的定義:更多合作,更以客戶為中心。我想你之後很難再看到微軟大肆慶祝個別產品的成功了。 你會看到我們慶祝跟客戶連結度增強,因此我們改變績效制度,鼓勵新價值。正因為微軟過去太成功了,這會花點時間,在企業依舊成功的時候,改變是很難的事。 問:產業環境改變,單一產品的勝利代表全企業勝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促使你提倡團隊合作精神,但是你可以把合作佔KPI(關鍵績效指標)比重拉高,不是也可以達到目的,一定得取消排名? 答:你可以把團隊合作比重拉高,但最後還是得有條強制的線來做分配,這會是問題。 試想我們都是同一團隊,合作一年都達成目標後,我還是得區分,A員工就是比B員工差,就是得有兩個員工拿到中等分數,但是事實上你們兩人表現的比中等分數要好。 對企業來說,最重要是團隊合作的結果,但是你沒法在強迫分配下,確保這個合作是你所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問:強制排名與分配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依能力給予獎酬,一旦取消這個制度,你們如何不失去此做法的優點? 答:以籃球比喻,贏球與否取決於團隊每個人的努力,我們還是能找出最優秀的明星球員給予最大的獎酬,但是是以團隊合作為標準,而不是單打獨鬥。 我們的新制度叫作「Connect」,一年至少兩次,員工要回答三種問題:一、你是否與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二、哪些工作你覺得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三、接下來你想做哪些事情,協助他人更成功? 一對一跟主管面談,持續溝通,不斷聚焦你想達成的目標。主管依據什麼給回饋?忘記分數,雙方增加傾聽與對話 問:新制度的基礎在於,你要擁有高超能力的主管與成熟的員工,在新制度下,你覺得適任的主管要有哪些能力? 答:一、是否給予員工足夠的回饋;二、是否鼓勵他們去跟別人合作。 問:沒有了排名,主管會不會更難給員工回饋? 答:所有績效制度能發揮作用的關鍵是,主管必須跟部屬有具意義的對話。 很有趣,在排名的世界,你只想知道自己拿幾分;拿到分數後,就不會關心對方說什麼。 沒排名給回饋會變難,但是員工和主管間的互動會增加,必須更傾聽對方,員工才會知道什麼叫作成功。我期望新制度實施後,聽到主管跟員工說:「你這一年表現很棒;我告訴你為何我覺得你這一年表現得很棒,有這些這些例子??。」反而讓員工改進有所依據。 當主管說,我覺得你做得還OK啦!我相信微軟的員工一定會問,「為何你覺得只是OK?」「哪些地方我還需要改進?」 很多企業根本不相信他們主管有能力(區別優劣),因為這風險很大,但只要信任你的主管,就有機會改變。 三、四年之後,也許我會後悔我現在這樣說,但是至少現在我覺得非常自信,我們不需要有任何分數。 問:多數的微軟主管都不會濫用權力,但是如果有某些主管濫權,有沒有監督機制? 答:我們會看你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被分到最好或者較低的分紅,如果OK,我們就不再過問。但是如果有個部門,所有人都表現得一樣好,我會問原因,當我們覺得理由可以接受,我會接納。我相信有些人可能會無所適從、有些人會遊刃有餘,實施第一年(今年),我們彼此會有很多的溝通和調整。 萬一員工不服氣怎麼辦?透過調查,努力讓最多數人滿意 問:過去主管有一套公開的標準,但是現在就是主管和員工兩人面談,如果有人不服氣怎麼辦? 答:任何一套績效評比制度都無法讓每個人覺得公平,除非你用極端量化的方式,避免所有主觀判斷,我也不認為我們可以找出讓所有人滿意的制度,只要我們能讓大多數的員工滿意即可。 每次考核結束,我們都會做調查,內容有:「績效面談時,你和主管有沒有良好的溝通?你同意你主管的意見?」 若真有濫權,調離主管職,情節重大者也會開除他。 問:為何是去年取消?你怎麼判定改變的時機? 答:過去,我們每年增加一、兩萬個員工,近兩、三年人數的成長比較穩定,不再有大量晉陞。每年我們都會有微軟民調,反映希望取消制度的都是績效排名前面的主管,而不是績效落後者,對我來說這是個訊號:優秀的員工不想被制度綁手綁腳。 此外,我們做員工分級評鑑很久了,我有自信即便沒有這制度,我們的主管依舊有能力區別優劣。 問:總結你們取消的判斷標準是:一、主管和員工都夠成熟,會主動追求卓越;二、企業晉陞主管大幅擴張期已過;三、嚴格的篩選培育員工,也確保能維持微軟的績效文化。只是,你們對主管成熟度的判斷,是這制度必須承擔的風險吧? 答:這是一個大挑戰,我想我們已經準備好,八月我們將首次以新制度決定員工分紅,明年此時,就會知道我們是否做了正確決定。 強迫分配對於人力素質提升的邊際效用前2年最高,改善率為16%,但到了第6年效用遞減,改善率僅剩下1%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 強制排名制度,須搭配配套措施 1980年代有一波「No rating(不分等級)」的實驗,但到了分紅時,還是得要分等級論功行賞,做得不好,反到變成「黑箱作業」。企業是否要實施「強制分配」和「強制分等」,還是要回歸到「考核」的初衷。假如不考核就可以達到把績效和潛能最大化的目的,那就不必「庸人自擾」。但那要有很成熟的企業文化、主管和員工,才能做到。 一般的組織畢竟跟這種理想狀態落差很大,如果員工尚未有自我管理能力、主管對績效的標準不一, 需要採取一些「強制」機制。這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短期雖不完美但聊勝於無的標準,長期希望能養成新習慣、新能力。 「強制」必有副作用,台灣或中國企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過度競爭,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東方的溫情主義讓主管不想得罪人,因此讓新人當炮灰,或輪流讓員工當墊底者,有的主管太執著於淘汰最後10%的人,則會懲罰了好部門裡的優秀員工,反而獎賞到平庸部門的才能平平者,造成「A」不一定是真A ,「C」也不一定是真C 。 為了不讓手段變成目的,首先,企業要努力溝通,讓大家清楚「強制」的必要性及目的,還該有配套措施:員工上訴管道、懲罰惡意操作的主管、獎賞有效執行的主管。而且讓大家知道,未來若不強制就能達到目的,必將取消。 同樣, 微軟也為了取消「強制」建立了配套措施,例如強化了「Connect」的反饋機制,增加員工與主管及時的非正式面談等。記得,別為了強制而強制!(文●李瑞華) |
真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事兒?2014年8月中旬,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公布了全球領先的500所大學排名。看起來像上海交大在自娛自樂。有多少國人會相信內地搞的世界大學排名很權威呢?也就難怪內地媒體對上述消息幾乎沒有報道,也不難找到質問“上海交大給全球高校排名有啥意義”的評論。
不過,上海交大搞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其實不山寨,還相當出名與權威。ARWU於2003年6月首次發布。2005年,ARWU已被英國《經濟學人》稱為“被最為廣泛使用的世界大學排名”。目前,公認最有影響力的全球大學排名包括:ARWU、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與英國QS(Quacquarelli Symonds)。有點不可思議吧?
ARWU可影響了一些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呢。為了提升在ARWU中的名次,從薩科齊執政時代開始,法國不斷在推動高校合並,以造就一些巨型大學,例如正在籌建之中的Paris-Saclay大學。2014年3月,其籌委會主席多米尼克·韋爾納說:“我們的雄心是成為上海交大ARWU排名前十的大學。”
還是工地林立的Paris-Saclay大學,位於巴黎之南。擬合並兩所大學、11所高等專科學校(Grande Ecole)與7個研究所,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與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校園面積達1350英畝,未來將有約60000名學生與10500名科研人員。
該項目總投資達65億歐元,用於建造研究設施、宿舍與餐廳及一條連接校園與巴黎的地鐵。迄今為止,一些學校已經就位,另有一些學校要從巴黎搬遷過來。
最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什麽上海交大ARWU這麽有威力,居然能影響法國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對比一下THE與ARWU的指標權重體系,不難發現答案。
THE:(1)同行評議,調查學者與專家對大學的評價,有幾千個樣本,權重40%。(2)雇主評價,會調查上千個國際公司,權重10%。(3)研究產出,十年平均每位教師論文被引用率,權重20%。(4)教學質量,學生教師比,權重20%。(5)國際化,國際教師/全校教師及留學生/全校學生,權重各5%。
可以看出,同行評議與雇主評價的本質是聲譽與口碑,這兩項權重占50%,都很難短時間內提升,哪怕砸錢也不行。研究產出取十年平均,也不容易短時間內提升。
ARWU:(1)教學質量,獲諾貝爾獎與菲爾茲獎的校友數,權重10%。(2)教師質量,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數及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權重各20%。(3)科研成果,在《Nature》與《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折合數及被SCIE(科學引文索引)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量,權重各20%。(3)師均表現,上述五項指標得分的師均值,權重10%。
可以看出,ARWU的核心指標其實只有一個:科研能力。指標權重向理工高度傾斜,社科尚有一席之地,人文則完全被排除在外。這些指標有一些特點。
其一,確實都是客觀可比的指標。
其二,投入重金可以短時間內提升排名。所有的這些教師:獲諾貝爾獎與菲爾茲獎的教師、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教師、在《Nature》與《Science》上發表論文多的教師與被兩大索引輸入論文數量最大的教師,都要麽可以通過花重金延請來增加數量,即使某些學術大牛看重研究條件,那也是錢能解決的問題,要麽可以通過高校合並來增加數量,弱弱合並會變強、強強合並會變更強。也就是說,權重占80%的指標,是能以砸錢與高校合並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提升。
其三,一個大學的科研能力可能呈現規模效應。隨著科研人員尤其是學術大牛的增多,師均表現有上升的潛力。這就給了高校合並以額外激勵。
這些年來,內地大學在ARWU,一是上榜者越來越多,二是上榜者排名也不斷攀升。2014/2003年的ARWU,北京大學排名分別為119/264,內地分別有32所/4所大學上榜。秘密就在於高校合並與砸錢延請學術大牛這兩個大招。
2003的ARWU,法國大學最好的排名是巴黎第六大學65,排前二十的幾乎是清一色英美大學,高傲的高盧如何受得了。法國大學在ARWU排名不理想的現象,在法國引起了高等教育全國大討論。這些大招也被法國人想到了。2009年,薩科齊決定設立110億歐元的新教育基金,鼓勵大學合並,以創造“能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與劍橋進行競爭”的大學。2014年巴黎第六大學的排名上升為35。
【點評者說】大學排名其實很重要,關系到大學能不能招到學生、能不能招到好學生等;對公立大學來說,還關系到對政府科研資金的汲取能力。ARWU能在短時間內走向世界可喜可賀。當然這個世界不只ARWU一個指標體系。
中國最好的金融求職培訓:見聞學堂(微信號:top-elites)
一直以全美大學排名為金字招牌的USNEWS,今天聯合湯森路透,發布了2015年全球大學的排名。在全球前百名大學的名單中,美國大學有50所入選,占據了半壁江山。
高居榜首的是老牌名校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位居次席,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排名第4。因為排名方法的改變,全美綜合大學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跌到了13名,類似的這種以本科精英教育為核心的大學排名都受到了影響。而美國的公立大學則在這一USNEWS全球排名中上演了大躍進的好戲,UC-Berkeley和UCLA分列第3和第8位,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也升至第14位的驚人高度。
在美國以外的學校中,英國仍然是教育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前十名的世界名校也有2所英國老牌名校入圍:分別是排名第5位的牛津大學和第6位的劍橋大學。
USNEWS的全球大學排名也可以按照國家和地區來篩選。亞洲地區,東京大學(24位)、北京大學(39位)和香港大學(42位)分列前3位。
中國在全球大學500強中,共有27所上榜的大學,分別為(括號內為全球大學排名):
1,北京大學(39)
2,清華大學(67)
3,複旦大學(108)
4,浙江大學(128)
5,中國科技大學(143)
6,上海交通大學(148)
7,南京大學(185)
8,中山大學(220)
9,華中科技大學(294)
10,北京師範大學(298)
11,武漢大學(301)
12,南開大學(312)
13,哈爾濱工業大學(339)
14,山東大學(343)
15,西安交通大學(352)
16,廈門大學(360)
17,北京協和醫學院(365)
18,同濟大學(374)
19,中國農業大學(390)
20,東南大學(398)
21,大連理工大學(401)
22,吉林大學(408)
23,四川大學(426)
24,華東師範大學(435)
25,華南理工大學(448)
26,蘭州大學(453)
27,中國地質大學(471)
以下是USNEWS全球大學排名前100位的學校名單(查看更詳細的排名信息):
排名 | 學校 | 國家 |
1 | Harvard University | 美國 |
2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3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 美國 |
4 | Stanford University | 美國 |
5 | University of Oxford | 英國 |
6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英國 |
7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 美國 |
9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美國 |
10 | Columbia University | 美國 |
11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美國 |
12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13 | Princeton University | 美國 |
14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美國 |
14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加拿大 |
14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美國 |
17 | Yale University | 美國 |
1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 美國 |
19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美國 |
20 | Duke University | 美國 |
21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22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 | 美國 |
23 | Cornell University | 美國 |
24 | University of Tokyo | 日本 |
25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美國 |
26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 瑞士 |
27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美國 |
2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 美國 |
29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 美國 |
30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加拿大 |
30 |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 美國 |
32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澳大利亞 |
32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 美國 |
34 | Ohio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 |
35 |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 美國 |
36 | New York University | 美國 |
37 | Boston University | 美國 |
37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 美國 |
39 | Peking University | 中國 |
40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英國 |
41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美國 |
42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香港 |
42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美國 |
44 | McGill University | 加拿大 |
45 | University of Sydney | 澳大利 |
46 |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 Paris 6 | 法國 |
47 |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 澳大利亞 |
48 | University of Munich | 德國 |
49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英國 |
50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美國 |
51 |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 美國 |
52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 |
53 | KU Leuven | 比利時 |
53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美國 |
55 | Karolinska Institute | 瑞典 |
55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新加坡 |
55 | Rutgers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 |
58 | 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 | 美國 |
59 | Ruprecht Karl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 德國 |
60 | Kyoto University | 日本 |
61 |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61 | King's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63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 美國 |
64 | University of Arizona | 美國 |
65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丹麥 |
66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 美國 |
67 | Tsinghua University | 中國 |
68 | Utrecht University | 荷蘭 |
69 | Purdue University | 美國 |
69 | Université Paris-Sud | 法國 |
71 | Rockefeller University | 美國 |
72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澳大利亞 |
72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韓國 |
74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美國 |
75 | Leiden University | 荷蘭 |
75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美國 |
77 |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 瑞士 |
77 |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 德國 |
77 |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 巴西 |
80 |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荷蘭 |
81 |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 德國 |
82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英國 |
83 | University of Zurich | 瑞士 |
84 | Emory University | 美國 |
84 |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 荷蘭 |
86 |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 美國 |
87 | Ghent University | 比利時 |
88 | Monash University | 澳大利亞 |
89 | Rice University | 美國 |
89 | Vanderbilt University | 美國 |
91 |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 | 英國 |
91 | Tufts University | 美國 |
93 |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 德國 |
94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 德國 |
94 |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 澳大利亞 |
96 |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 西班牙 |
96 | University of Montreal | 加拿大 |
98 | Lund University | 瑞典 |
98 |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 荷蘭 |
100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芬蘭 |
--------------------------------------------------------------------------------------------------
更多精彩,請關註“見聞學堂”微信公眾號:搜索微信號top-elites,或者掃一掃
查看更多“見聞學堂”文章,請點擊右邊傳送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鮑爾森(John Paulson)旗下的三只基金進入匯豐2014年業績最差的基金前十名。
它們分別是Paulson Recovery、Paulson Advantage和Paulson Advantage Plus,資產規模達45億美元,而鮑爾森對沖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91億美元。
盡管鮑爾森的其他基金並沒有入選該排名,但是今年它們的表現並不出眾。
華爾街網站上月介紹過,美國生物制藥企業AbbVie發布消息稱,公司將重新考慮與英國制藥商Shire540億美元的並購協議。 聲明發布之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國Shire制藥股價暴跌23%,美國上市的Shire股價跌幅更是達到29%。
由於鮑爾森對沖基金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就是Shire,BusinessInsider(BI)根據彭博的數據推算,鮑爾森當天賬面損失高達7.8億美元。
本月初鮑爾森再次踩雷。因三季度虧損8.44億美元,保險公司Genworth股價暴跌38.45%。而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鮑爾森基金恰是Genworth的第一大對沖基金股東,持900萬股,約1.81%的股份。按此計算,僅在該股上,鮑爾森單日損失超過了4800萬美元。
BI還報道稱,鮑爾森旗下規模達51億美元的企業債基金上月虧損了6.8%。
此外鮑爾森還有黃金基金。年初金價位於1201美元/盎司,年內最高漲至1392美元,現在仍然交投於1200美元。鮑爾森去年告訴投資者,他可能不會加倉黃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致力於打擊貪汙腐敗的無政府國際組織“透明國際”今日發布了清廉印象指數(CPI)。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中國國內反腐力度加大,得分卻比去年低了4分,比2012年也低了3分。
對此有記者提問,中國政府在進行反腐運動,腐敗現象仍有所增加,中方有何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反腐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4年中國清廉印象指數”的指數評分和排名與這一現實狀況嚴重不符,自有人民群眾的公正客觀的評價,不會以“透明國際”清廉印象指數為標準。
據“透明國際”介紹,CPI是根據對“濫用委托權利謀私”的評估和調查統計得出的結果。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得分最低,則代表其治理不善,警方和媒體等公共機構不可信、未能發揮自身職能。得分最高的國家地區被“透明國際”視為“媒體自由度高、預算流程公開透明、問責機制有力”。
在“透明國際”評估的175個國家之中,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地區得分都低於50分,其中:
· 今年得分最高的“清廉”三甲分別是丹麥(92分)、新西蘭(91分)和芬蘭(89分),去年和前年他們也都名列前茅。
· 今年中國內地得分36分,與阿爾及利亞、南美洲國家蘇里南並列第100位;中國香港得分74分,與愛爾蘭、美國和拉美國家巴巴多斯並列第17位,中國臺灣得分61分,與波蘭並列第35位。
· 今年得分最低的三大最腐敗國家分別是索馬里(8分)、朝鮮(8分)和蘇丹(11分),他們的分數和去年相同。不過去年阿富汗也是8分,今年已經升至12分,在清廉得分方面超過了蘇丹。
· 今年爆發內戰危機的烏克蘭被評為26分,排在142位,俄羅斯的得分為27分,比烏克蘭高一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十一月,業界權威《威士忌聖經》(Whisky Bible)評選日本國產威士忌為年度冠軍,而幾乎已是代名詞的蘇格蘭竟被踢出前五名。事實上,日本得冠並非平地起雷,近年已數回搶登各刊排名王座,經營出今日風光。 美國財經網站CNNMoney報導,日本國產威士忌每年創造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六十億元)價值,僅輸規模最大的蘇格蘭不到兩位數。戲劇化的成長出現在二○○八年,出口量幾乎比前一年翻一倍,主要原因就是當年奪下酒業雜誌調和與單一麥芽的雙料冠軍。從此,日本威士忌打開國際大門,闖進法國、俄羅斯等歐洲市場。 傳統古法不敵大眾口味 《威士忌聖經》作者莫瑞(Jim Murray)評析,蘇格蘭威士忌敗在故步自封、不求突破。諷刺的是,正是蘇格蘭政府幾百年來嚴格規範原料、蒸餾器、熟成用木桶等設備,以求凸顯複雜、高貴這兩大特色的傳統釀法,讓它橫掃國際,也博得「黃金油」美名。 反之,正式涉足威士忌市場約九十年的日本威士忌就不受傳統包袱所限,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平衡口感。以這次戴上最佳威士忌寶冠的三得利(Suntory)為例,旗下的山崎蒸餾廠儘管是日本第一廠,實際上更像是大型實驗室,不斷翻新釀酒技術與設備,像是蒸餾器就有十二種形態,輔以不同的加熱方式、熟成用木桶,光是配方就有上百份。 根據三得利文獻,最早是依循傳統蘇格蘭技法釀造威士忌,但入口時滿溢著濃重的煙燻味,不對日本消費者的口味,創辦人鳥井信治郎因而判斷,東、西方酒客先天就有口感喜好的差異,決定另闢蹊徑。以今年得獎的產品為例,據稱帶有獨特花香與香料味,因而勝出。 專業市調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分析師竹村真理子表示,日本威士忌走大眾口味,風格多變,比起適合純飲風格強烈的蘇格蘭威士忌,日本威士忌反倒像紅酒,更適合佐餐。早期在亞洲受歡迎,近年也囊括歐洲多國市場。 數據顯示,全球威士忌產業正以十倍速成長,南非、印度及澳洲等以往對威士忌冷感的地區,品酒需求湧現,促使美、日、蘇格蘭等釀酒國擴張版圖。像三得利在年初斥資一百六十億美元收購美國酒商金賓(Jim Beam),躋身全球第四大威士忌製造商、第六大烈酒製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