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小乳企的大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NMDAwMDIxODIxNw.html

近日,根据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共同下发的《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正陆续对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发放生产许可。

从2011年3月1日起,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必须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预计全国大约有20%至25%乳企在此轮审核中不及格。”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24日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审核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己申报送审,已于2010年12月底结束;第二阶段,则是由质检部门到企业实地审核,并向质检总局申报。

广东燕塘乳业一位人士也向本报证实了这一说法,“最近,一直在进行(审核),相比以前的标准,这次明显严格了很多。”

王丁棉透露,这次审核,对企业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和检测人员,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三聚氰胺的检测,企业一定配备专门的检测设备和专门的检测人员,不像以前,让检化工的来检食品。”

在他看来,此轮审核,将令中小乳企面临重新洗牌,乳制品行业也将形成新的格局,“资源更多地会向中等和大型企业聚集”。

新 的检测标准,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许多小型乳企来说,这都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门槛。“单是检三聚氰胺,最便宜的设备,小企业要200到300万,中等 规模企业要500至600万,大型企业要1000至1500万。对于中小乳制品企业来说,一年的生意就只有一千几百万,两三百万相当于其一年的流动资金周 转,压它200万,它发工资都成问题。”王丁棉说。

并且,据王丁棉介绍,新的细则要求企业对每批产品都要进行检查的,每次检测平均需要200-300元,一年下来也要好几十万检测费。“本身这些企业已经在盈亏边缘,再增加这两笔费用,成本更重,营销压力更大。”

但王丁棉也指出,如何落实对企业“检测环节”的监管才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设备可以借钱买或者租借回来,但企业会不会为了节省检测运行的成本,光摆不用,或者一个月随便检测几次,检测时候设置的参数弄个大致约莫的。这些,若要靠企业自觉,是很不靠谱的。”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则认为,此举不仅会加速乳业的重新洗牌,也将导致乳制品价格普遍上涨。“因为它的成本高了,有些企业还需要进行改造,增加了一大笔投资。更何况,现在原辅材料的涨价幅度都比较大。成本增加了,肯定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3

產業西進漸趨成熟 轉型大考中小企業再定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5NMDcyXzM2NTM5NQ.html

困境中掙扎的中小企業或將迎來新曙光。

日前,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後幾個月中國工業經濟運行環境將更趨複雜,但總體仍在可控範圍之內,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左右。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運行有些波動,中小企業在波動中受到衝擊最為明顯,轉型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報告》中指出,將根據新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進一步分行業研究有針對性的扶持小微型企業的政策措施。

小企業困難加劇

雖然規模以上企業運行狀況良好,但困難企業更加困難,特別是小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加劇,困難企業虧損程度在逐月加重。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表示,在今年外部運行環境總體偏緊的情況下,量大面廣的規模以下小微型企業,由於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消化成本空間有限,面臨的困難更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說,產業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小企業轉型更需要時間。隨著產業轉型,原有的勞動力素質可能一時跟不上產業轉型的要求,因此轉型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次大考。

「中 小企業量大面廣,競爭實力比較弱,在創新轉型上存在難度,而轉型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因此,轉型對中小企業來說存在一定難度,不可能很快完成轉型。」工 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經濟運行處處長何亞瓊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報酬等各種成本在不斷上升,倒逼中小企業必須轉型,不轉型將 必死無疑。

何亞瓊認為,中小企業轉型應首先考慮市場需求,從低端走向高端市場,在技術創新上加大投入。「中小企業必須適應大的環境,否則將被市場所淘汰。」他建議中小企業要利用好現有公共資源,在公共平台獲取自身需要的有價值信息資源,從中獲得實惠提高利潤。

事實上,小微型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加大,融資成本不斷上升。許多中小企業反映當前拖欠款現象嚴重,產成品資金佔用和應收賬款同時大幅上升,加劇了企業資金困難。

抱團取暖和練好內功或許是中小企業目前可以選擇的方法。何亞瓊表示,現在中小企業整體比較困難,同類型企業可以抱團取暖,形成相對集中的產業集群,以應對當前困難。同時,中小企應該練好內功,在管理上創新,從管理中出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實力。

產業西進漸趨成熟

2011年以來,中國東部工業增速明顯放緩,中西部地區生產增勢和盈利狀況整體良好,中國工業生產的重心開始向西部轉移。

黃利斌表示,東部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中下游,今年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推高了生產成本,造成東部企業盈利下滑。

據悉,從目前經濟運行狀況來看,中西部增長態勢明顯快於東部,外需不穩定是東部地區生產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而中西部地區生產增勢和盈利狀況整體良好。

中 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東部經濟增長不如西部的明顯原因是資源問題,東部地區依靠速度擴張取得效益的發展模式需要改變,依靠產業結構調整、 轉型升級消化成本的壓力在增大。「更值得關注的是,東部地區製造業的資本正在流向更為賺錢的房地產、私募基金、股權投資等領域。」

「目前 產業轉移已經形成一種趨勢。」何亞瓊說,隨著西移速度的加快,用工緊張局面已逐步顯現,西部地區毫無限制的優惠政策已經終結,目前產業雷同情況有所減少, 無序開發建設的現象已經基本消失。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國家的要求是在承接過程中,產業轉移要高起點,轉移的產業必須是創新的先進技術,行業要配套,並且對 環境要求也已經越來越嚴格,「如果不能做到高要求的轉移,那麼轉移方和被轉移方都不會達到預期效果,轉移也就沒有意義了。」新興工業示範區加快轉變發展方 式,從而提升和帶動當地工業發展。

中西部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何亞瓊說,加工行業虧損情況比較嚴重,但是資源型產業的增長比較明顯。虧損中更多的是小企業,佔70%—80%。從行業和產業鏈上下游看,受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攀升影響,部分行業效益狀況惡化。

尋找新的增長點

宏觀增長數據依然保持兩位數,但金碚認為,「今年的工業經濟有點像夏季的感覺,比較『悶』,發展『不爽』,今年的工業經濟有點『悶熱』。」

金 碚表示,工業增長方式必須轉型升級,否則消化成本壓力將越來越大。「前兩年是訂單問題,目前是有訂單,但生產出來後供應存在困難。」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正在 消失。與金融危機期間相比,中國工業面臨創新升級的迫切性大大提高。金碚說,隨著勞動報酬的增加、土地的匱乏,「過去還是靠擴張之路,那麼目前擴張模式就 行不通了,技術模仿的空間越來越小。」

核心技術缺乏,工業轉型升級面臨重大挑戰。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但總體技術水平還比較低,「中國製 造」總體上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附加值較低。由於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大多數行業和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 必須加大對技術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利用先進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盡快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被動局面。

工業轉型升級既要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更要改造龐大的傳統產業,這是工業轉型升級最緊迫、最艱巨的任務。

金碚指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目前我國工業經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現在面臨的發展困境,比如新能源問題等在發達國家也沒能得以解決。因此我國工業發展需要突破自主創新的瓶頸,尋找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5

中遠期交易臨「大考」

http://futures.hexun.com/2011-11-21/135445523.html

 「連村裡都在辦中遠期交易市場,情況已經出人意料地混亂」

  針對愈演愈烈的部分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亂象,為避免出現類似溫州、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等地的區域性金融風險,在歷經多次整治仍不見效的情況之下,一項由商務部牽頭的相關行政法規或將推出在即,一次相應的整治行動,亦是箭在弦上。據悉,相關文件已下發至省部級,尚未對外公佈。

多位接觸相關部委決策層的人士向《財經》(博客,微博)記者透露,此次整治可謂「亂世之下出重典」。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將針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調控措施,由之前的「規範整頓」變為「清理整頓」。一詞之差,顯示出相關部門無奈之下的「痛下決心」。

  從2009年起,相關整治已歷經多次,但因始終缺乏相應法規條例的支撐,均未見到明顯效果,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9年底,中國的中遠期交易市場約在200餘家左右。但在已經叫停的前提之下,目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數量,卻暴增到500家至800家左右。

  「連村裡都在辦中遠期交易市場,情況已經出人意料地混亂。」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北京工商大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這樣形容目前的情形,「各種市場的層次良莠不齊,打著國家級交易市場旗號搞貓膩兒的市場,更比比皆是。」

  當下情形,與1993年國務院針對期貨市場熱潮暴漲的「痛下狠手」類似,彼時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為起點,針對期貨市場的整頓持續了八年時間。

  業內已有敏感者聽到風聲。在10月底於天津舉行的一次相關行業論壇上,參會者已在討論相應的「應考」措施。

  市場「增生症」

  真正意義的中遠期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進行實物商品交易的場所,強調物流的轉移,後者基本功能則是發現價格和管理風險。

  據銀河期貨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9月中旬,中國國內可查的由部委或者地方政府批准的、交易比較活躍的中遠期交易市場已有近80家。其交易的品種,則涵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產品、原材料、貴金屬、碳排放權衍生品等。

  在這些中遠期交易市場當中,有些品種是期貨市場已上市的,比如白糖、焦炭,以及期貨交易所正在研究推動上市的,如動力煤和化肥等;但也有一些小品種,則被期貨市場實踐證明市場風險極大,比如紅豆、綠豆、紅小豆等。

  這些中遠期交易市場一般採用中遠期合同交易與即期現貨交易相結合的形式。其中涉及到中遠期的交易,可以總結為三種:1.普遍採用的與期貨交易類似的標準化合約形式,合約交割日期固定;2.在期貨標準化合約基礎上進行「創新」變形的合約形式,交割日期不再確定;3.類似股票市場的固定標準化合約數量的形式。

  除了上述形式,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以網上交易、電子交易等形式存在的眾多中小型中遠期交易市場。

  新湖期貨分析師詹嘯分析指出,因為目前的審批、監管機制事實上處於缺位狀態,而行業內部也根本沒有建立起行業自律機制,故相應的市場數量、資金總數等數據,實際上處於過分龐雜因而無法統計的狀態。

  長期關注此市場的胡俞越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此類市場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00家,「說有800多家,其實亦不為過」。

  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業內相關人士的普遍贊同。2009年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交易市場的數量還只有200多家左右。出現如此的「星火燎原」之 勢,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這麼多的中遠期交易市場,證明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有這樣的客觀需求。」 中國期貨市場奠基人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青告訴《財經》記者。由他所領導的學術小組,近期也正在針對此領域進行研究。

  而按照胡俞越的解釋,最為基本的原因是期貨市場不發達,不能滿足現貨市場的避險需求和投資需求,以及流動性過剩,投資品太少。以此來 看,2010年在中國接連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皆是因為此類交易市場提供了相應的平台,適應了大量資金的投資需求。因為它們 和股市不同,採取的是雙向的交易機制,將相應產品炒高或者炒低,炒家均可獲利。

  此外,各級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也夾雜在其間。對於它們來說,複製其他地區的半交易市場經驗成本極低,而所帶來的好處又有兩個:首先是可以號稱建立起了「要素市場」,從而打上經濟轉型的旗號;此外,建立市場所帶來的資金聚集效應,也是各級地方政府所樂意見到的。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也有這樣一種情況,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根本看不出期貨市場和中遠期市場之間的花樣,對於各種貓膩兒更是一無所知,糊裡糊塗地就批準成立了。」

  利益驅動

  除了上述原因推動中遠期交易市場出現猛增,建立市場本身的巨大利益,其作用亦不可小覷。

  據調查,目前各類交易市場大多對外宣稱「非營利性質」,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稱它們為「非贏利不可」才更恰當。在實際的運行過程當中,在交易市場 中共存在兩類投資者:一類是傳統的、投資於市場產品的投資者。而另外一類則是市場本身的投資者,通過辦市場來贏利。因為交易市場會從每一筆的交易中收取手 續費,累積起來,其總額驚人。

  此外,交易市場操辦者親自下場交易的現象也並不少見,而且往往因此隨意事後修訂相關交易準則,以賺取相應利潤。經證實,前期南方某糖業市場就曾曝出修訂交易準則獲利的內幕,最終僅以該市場總經理「被離職」而告終。

  事實上,交易市場的多重贏利方式,並不僅限於上述這幾種。以生豬中遠期交易市場為例: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開拓網點的「生豬准期貨市場」主要有三 家,分別為湖南御邦大宗農產品交易所、蘇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中心、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為了活躍交易,這些交易市場的普遍做法是發展大批沒有生豬業務的投 資公司來做做市商。具體的做法為從發展會員中賺取手續費,在會員每筆2元左右的交易費中,做市商可以獲得其中的75%。

  其中,在2009年6月13日成立的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由重慶多家國企共同出資組建。其註冊資金1億元,五個股東分別為渝惠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農墾控股有限公司、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重慶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各佔總股本的20%。

  據悉,三家交易所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會員,在交易中,會員之間構成了力量不對等的多空雙方。三家交易市場的交割合約價格之間存在高低差價,這意味著套利空間的存在,只要在價格低的市場鎖定貨源,在價格高的市場鎖定客戶,就可以穩賺其中差價。

  目前,生豬合約不能跨所交易,但是生豬本身卻可以跨所交易。因為三個交易市場交割標準基本相同,跨所套利不一定用長途販豬方式實現,完全可以利用當地的現貨市場完成交割。

  為了活躍交易,各類中遠期交易市場改採取的做法,並不僅限於發展做市商一種。2010年10月,一種在渤海交易所上市的動力煤合約,其延期交割 的補償金數量已經為零。這意味著:在該所的規則體系之下,交易商可以無限期持有合約。渤海交易所的本意是鼓勵交易商投機,增加交易量。但亦有說法指出, 「期貨市場一個半世紀的實踐已經證明,交割是促使期貨價格在到期日之間趨於一致的根本保障,沒有交割純粹投機的市場將完全蛻變為一個賭場,沒有任何意 義。」

  「這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遠期交易的性質,演變成非法期貨市場,危害極大。」2010年底,銀河期貨公司媒體總監劉文元在一篇名為《加強監管 科學規劃 合理引導中遠期市場發展 建立多層次期貨市場體系》的文章中如此指出。該文亦曾引起相關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據劉文元分析,目前國內存在的交易市場,主要的危害之處有五點:1.客戶資金安全毫無保障;2.交易規則安全毫無保障;3.交易技術安全毫無保障;4.大量吸納自然人客戶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造成公共安全隱患;5.干擾市場價格,擾亂正常經濟秩序。

  新規破土

  針對上述種種亂象,2009年12月初,國家工商總局已 經下發232號文要求「全國禁止新設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該文要求,對新設企業的名稱、經營範圍及原有企業申請名稱、經營範圍變更登記的,不得使 用「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管理」、「倉單交易」等字樣。這一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監督 管理局」下發的文件,整頓對象為56家大宗商品市場。

  進入2010年之後,商務部再度發力整頓大宗商品市場,出台了《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範工作指導意見》:禁止設立新的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 保障資金安全、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的企業入市交易、禁止代理業務、規範保證金繳納形式、限定每個交易品種和每個交易商的最大訂貨量。

  然而,即便有了232號文的明確禁止,但在地方政府的「關照」下,在江蘇、山東、北京、武漢等省市,仍有各類巧立名目且數目眾多的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盤接踵開市。由於各地執行政策力度不一,交易所氾濫生長的局面仍未得到遏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開始中遠期交易市場的門檻過低、利益驚人是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業內人士看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監管機構不明、監管法律法規條例欠缺。

  在監管機構層面,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尷尬是,商務部和證監會均不太想接這個「燙手山芋」。

  從證監會的角度來說,它因本身即在監管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擁有一定的監管技術手段,故其接手有其先天優勢。但據業內人士介紹,證監會因其本身的工作已經繁雜,且因為交易市場涉及到現貨及稅收問題,和商務部的權責有重疊,因此缺乏興趣。

  此外,因為擔心影響期貨發展,證監會針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持反對態度。相關人士指出,2007年2月通過的《期貨交易管理條 例》之所以將中遠期交易市場的交易品種稱為「變相期貨」,亦是本著反對的態度。在《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針對中遠期市場等「變相期貨」品種,提出需要由 商務主管部門即商務部來進行整改。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現貨市場屬於原商業部市場建設司管轄。隨著國家部委的改革,市場建設司先後併入內貿部、經貿委、國家發改委,最後又進入商務部。但是,正因為涉及到電子盤、掛牌交易等期貨市場已有的手段,故商務部的態度也並不十分積極。近年來它並沒有採取特別深入的整頓動作,而是像監管現貨市場一樣,通過工商部門進行日常管理、工商登記等管理措施。

  此外,監管時無法可依,亦為調控交易市場的重要阻力之一。胡俞越教授分析指出,正因如此,各地設立交易市場時才有恃無恐,因為沒有法,所以根本 談不上違法。早在2007年12月,商務部擬定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已下發,但迫於種種原因並未成真。

  《財經》記者獲悉,目前一項由商務部牽頭起草的相關行政法規已基本成型,或將推出在即。據瞭解,可能的整治動作是:由商務部或者更高一級的政府 部門頒佈行政規章,以此作為開展整治行動的依據。有知悉情況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此次整治行動可謂「痛下決心」。而其中措辭較為嚴厲的,共有三方面內 容:對於交易中存在重大問題、炒作痕跡比較嚴重、非常接近期貨的相關交易,均要徹底進行清理整頓。

  胡俞越分析稱,從目前來看,針對交易市場進行立法的條件尚不成熟,因為期貨交易法本身亦尚未出台;但針對現在長期「無法無天」的亂象又不能不管,故出台部級規章進行規範的時機,已經成熟。

  直接推動此項規章出台進程的,是2008年傳出的華夏期貨郭遠峰攜巨額交易資金潛逃一案。自此之後,由商務部主要牽頭的相關調研一直在全國各地 進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研究員廖英敏此前曾參加過相關調研,她告訴《財經》記者,相關調研的牽頭單位亦有國務院法制辦,規格不低。

  此外,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還向《財經》記者透露,2007年通過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也正在進行修訂之中,其中有關「變相期貨」的內容,也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變更。「畢竟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大家對於這個市場的認識又加深了不少。」這位人士稱。

  生態待理

  針對交易市場的監管可能從嚴的消息,多年來一直未曾斷絕。但有不少跡象表明,這一次「狼」真的要來了。

  而在10月22日-23日於天津舉行的一次相關行業會議上,與會者更是已經在討論如何應對可能變得嚴峻的形勢。「大家都相信會『切一刀』,不相信會『一刀切』。」一位參會人士說。

  當下的情形,頗為類似於1993年出現的全國性期貨市場熱。當時的情形是,經過地方工商所審批之後,就可以開設期貨市場。一時間,全國出現了80多家期貨交易所,上市的品種多達100多種。

  亂象之下,以國務院1993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為起點,針對期貨市場的整頓前後共持續了八年時間。

  當下的交易市場熱和1993年的那次並無本質不同:通脹形勢不容樂觀,投資者們對未來經濟看好,但對短期經濟形勢比較悲觀,發展實業的比較少,進行投資的人較多。

  新湖期貨分析師詹嘯認為,較好的整頓措施是先設立一系列准入門檻,例如註冊資金數量、交易資金第三方監管等,在這些門檻設立之後仍不見效的前提之下,再進行嚴格的徹底洗牌。

  在目前經濟形勢並不明朗、重重阻力之下,胡俞越教授已在擔心,相關的整頓措施可能會像2008年郭遠峰潛逃後進行的相關整頓最終夭折一樣,也走 上回頭路。「當時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清理整頓機會,但一遇到全球危機就停了。因為這個市場本身也提供就業崗位,停了會給維穩帶來壓力。目前我們也面臨同樣的 外部環境,果真清理整頓的話,維護一方平安,保障就業,各種各樣的聲音還會出來。」胡俞越說。

  他提出的建議是,這一市場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向現貨靠攏而不是向期貨考慮,考慮更多的是現貨買賣的流程及步驟。其目的,應該是「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回歸現貨」。

  目前交易市場中亦不乏經營較好的實例。以業內公認較好的廣西糖網食糖批發市場為例,該市場就將網上交易和物流配送進行了無縫結合,因而被譽為國內最為成功的樣本。

  2010年,經廣西糖網進行配送的食糖數量已經達到300多萬噸,佔到了全國白糖現貨配送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長期關注期貨市場的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安毅則指出,長期來看,中遠期交易的意義不容忽視,例如紅豆、綠豆等這種小宗農產品,需要披露市場信息、發現價格,但為了避免讓人控制,就只能去做中遠期交易。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形成良好的經營生態。

  「相關的部門雖然對此還沒有太深的研究,但也並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選擇了慢慢進行規範,證明高層對這個市場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不想直接關掉,這是件好事情。」安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8

房地產大考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43.html

如果說2011年房地產開發商還能靠靈活的推盤和營銷策略「搶收」,但在「整體從緊」、調控深化的2012年,舊打法恐怕將一一失靈。

 

  2011年12月中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政策的表述是:「要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促進房價合理回歸」,這奠定了2012 年的政策基調。分層次來看,高端住宅靠遏制,即「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和房產稅改革試點」;中端住宅靠市場,即「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設,擴大有效供給」;低端住宅靠保障,即「繼續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投入,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工作」。

  中原地產新近發佈的2011年刊認為,雖然未來政策方向由「堵」變「疏」可期,但短期內以限購為代表的行政限制措施將持續推行,為制度改革贏得時間差,使房產稅、保障房等長效措施具備更充分的探索空間。

  財新《新世紀》近期採訪了多家房地產開發商,討論新一年的發展策略與規劃,絕大多數開發商都對2012年的房地產市場持謹慎、悲觀的態度。

  「2012年會非常難,是冬天,是對整個行業的考驗。熬過了2012年,2013年的房地產市場一定會有可遵循的內在規律,但這個規律是什麼,需要大家去想去琢磨。」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2011年底的北京萬科媒體答謝會上如是說。

淡市搶跑

  雖然受到限購箝制,2011年排名前十的開發商銷售情況普遍較好。保利、恆大、華潤、中海等四家開發商都提前完成了年度銷售任務,僅有金地和綠城兩家房企完成率較低。

  究其原因,合理的城市佈局、中低端項目為主的產品定位,以及靈活的推盤和價格策略是部分開發商跑贏大市的主要原因。

  截至2011年11月底,恆大和萬科成為銷售最佳的兩家開發商,恆大地產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791.1億元,完成全年合約銷售目標的113%;同期,萬科累計實現銷售面積1015.3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157.2億元。

  中原地產監測數據顯示,恆大和萬科中低端項目的比重高達八至九成。尤其是恆大,在多個三、四線城市廣泛佈局中低端項目。

  反觀綠城,其2011年的銷售面積中僅有5%來自低端項目,中高端項目配比過大,成為其銷售不暢的主要原因。同期,綠城完成銷售金額約307億元,僅約完成年初550億元目標的56%,歸屬集團的權益金額約202億元。

  2011年,多數開發商都進行了價格策略的調整,但由於選擇降價促銷的時機、持續時間和力度不同,導致開發商的銷售表現分化。

  在2011年4月各地限購政策紛紛推出後,萬科、中海和恆大三家較早地啟動了降價方案,價格調整週期長,參與的城市和項目多,優惠幅度從10% 逐漸提高至30%左右,呈階梯式排列。北京萬科一位銷售負責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降價搶的是時間,金九銀十落空後,一些開發商才反應過來開始降 價,但這種被動降價的效果顯然不如搶在市場之前主動降價好。」

  包括富力、雅居樂和金地等開發商,均是在2011年三季度後加入降價隊伍,但降價後的項目迎來的是更加冷清的市場。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經理劉淵 認為,「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限購及限貸政策調控,擠出了大量的投資性需求,市場心態較前期出現明顯的變化,加上信貸持續緊縮,導致房貸審批難度提高,影響 了潛在需求釋放。」

  在2011年的淡市調整中,由於對政策、市場理解不同,表現在年底的銷售成績上,開發商之間拉出了不小的差距,隨著行業冬天2012年的到來,這種差距有加大的趨勢。

  中金房地產分析師白宏煒認為,2012年在行業下行趨勢建立的情況下,將更加考驗開發商的應對能力,大公司間的銷售差距也將繼續拉大;隨著銷售放緩,銀行信貸資金繼續控制,各公司間的資金狀況差距也將加劇分化。

  中原地產認為,雖然開發商現有的佈局早在兩三年前就已經成形,短期內難以進行大調整,但開發商仍可通過控制購地節奏、項目投資建設進度和推盤計 划來進行局部調整。開發商在不同的城市,應針對當地市場、客戶的特點採取靈活的價格和營銷策略來滿足需求,爭取在這一輪的行業整合中佔據優勢。

過冬策略

  大多數開發商認為,2012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放鬆,價格下行壓力大,銷售會更加困難,企業需要「慢下來,穩下來」,同時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2012年,龍湖快速周轉的主策略不會變,會靈活制定推盤策略,調整產品結構,買地會更加謹慎。」龍湖集團一位高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陽光100集團副總裁范小沖認為,2011年有用的辦法,在2012年的市場可能就不靈了。「明年的市場可能還是賣不動,但大家都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過冬的狀態,還會以靈活定價來促進銷售,但不會恐慌性拋售,應急的辦法會用得少了。」他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恆大主席許家印向媒體表示,恆大將進入穩定增長期,銷售額及面積將難以保持高增長,2012年的增幅或將保持在10%-20%的幅度。

  萬科總裁郁亮也認為,2012年是行業的冬天,萬科的策略就是過冬。應對策略包括:現金為王,現金流比利潤率更重要;賣樓更積極,不能有存貨,不能囤地;更謹慎地買地;以及提高營運能力,並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除了調整產品類型、結構,一些開發商也在努力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郁亮透露,萬科最新研發的15平方米超小戶型公寓今年將率先在西安和北京落地,未來或將大規模開發推向市場。

  金地集團總裁黃俊燦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2012年會比2011年更差,但市場的基礎還在,有合適的產品還是能夠形成銷售,主要目標是首次置業、改善置業的需求。2012年金地的重點還是根據市場情況做產品調整。」

  據黃俊燦透露,金地將在養老地產和房地產基金領域進行探索,「養老地產有市場,有多種模式,目前還沒有決定以哪種方式做。另外,我們希望把房地產基金業務做成一個獨立的金融服務業務,幫助一些缺錢的開發商融資。」

  范小衝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明年二三線城市是主戰場。我們的應對策略是,一方面做住宅產品升級,做小戶型、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另一方面繼續轉型,做城市功能升級的綜合體項目,這種產品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萬達集團一位高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調控對商業地產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算太大,受影響的主要是綜合體裡面的住宅銷售部分。「但商業 地產的利潤增長早晚有個頭,萬達會加大在旅遊地產和文化產業的投入,為未來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據他透露,萬達已經於近期成立了影視公司,2012年或 將獨立投拍電影。

  雖然看上去辦法多多,但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多數開發商人士直言,2012年會更難,其實沒什麼好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也有一些 開發商認為,2012年的政策仍有轉向的可能。「上半年會比較差,降價不起決定性作用,降也賣不動。下半年可能會有轉機,現在沒有應對策略,先觀望。」一 位央企房地產開發商高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這位央企高管認為,應在「兩會」時看政策風向,五六月看市場,如果還那麼慘淡,可能政府會有新政策出來。「房地產稅是信號,有可能將替代限購。限購終會逐步退出,稅收起的作用是限制買房的套數,不限制購買資格,就不會有限購那麼厲害。」他表示。

土地投資收縮

  目前,部分開發商已經決定調低2012年的新開工面積,一些開發商則還在觀望,2012年商品房新開工面積或將面臨下滑,絕大多數的開發商均表示將收縮投資,更加謹慎地拿地。

  2011年12月間,雅居樂被傳「未銷售和不影響已售房屋竣工交樓的項目全面停工」,雅居樂隨後公告解釋,集團從未要求各項目全面停工,只是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工程進度,以確保貨量充足和改善現金流。

  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獲知,不少開發商已經明確表示「新開工肯定會先壓一部分」。中金發佈報告預測,2012年的投資增長將受到施工交房的支 撐,但新開工或將下滑。根據中金測算,管樁產量和新開工之間具有同動關係,目前來看,管樁產量已經回落到同比基本無增長,意味著剔除季節性因素 後,2012年的新開工下滑將十分明顯。

  2011年,土地市場陷入了空前的冷清。據中原地產監測,2011年前11個月,排名前十的開發商累計權益購地金額與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的比例為21%,大幅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一比例甚至低於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2008年。

  不少開發商認為,2012年土地市場會有好機會,地價溢價率有可能下降10%-20%,但平均地價下降的程度有限,因為地方城投用土地做抵押, 需要保持土地的估值水平。此前,國土部出台了整治囤地的新政策,「不僅要罰還要收回,我知道很多大開發商都囤了非常多的土地,如果嚴查起來,就會推動開發 商建房,但建出來之後又賣不動,可能一些開發商寧可把地吐出來一部分。」范小衝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對於處於冬天的開發商們來說,2012年拿地的風險仍是巨大的。穆迪副總裁鐘汶權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雖然現在很多開發商都說謹慎買 地,收縮投資,但我比較擔心的是他們會不會買錯地。」他認為,隨著市場慢慢探底,開發商肯定要買項目或者土地,買地的機會會越來越多,有吸引力的項目也會 越來越多。如果一旦買錯地,就很有可能對資金鏈形成壓力,拖垮公司。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也有開發商意圖反向操作,認為應該在2012年大舉拿地、併購項目。「當然不是什麼項目都拿,還是要具體項目具體分析,而且要看銷售的情況決定。」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開發商高管表示。

資金鏈考驗

  2011年不少開發商都飽嘗信貸緊縮的痛苦,四季度部分商業銀行甚至停放了首套房貸款。2012年房地產信貸將持續緊張,H股上市開發商的再融資,以及信託兌付問題或將凸顯。

  雖然2012年中央政府提出對調控政策進行局部微調,但業內人士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仍持悲觀態度。上述央企開發商負責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2012年的貸款仍將緊張,國企可能會有一些優勢,可能比別人多拿一點,但其他環節的資金卡的也很緊。」

  鐘汶權認為,2012年房地產的流動性會更加緊張,但對開發商來說,銀行貸款只要能夠滾動出來70%(指借新還舊),對企業的影響就不會太大。 但他指出,2012年H股開發商的再融資問題或將凸顯,2011年開發商通過促進銷售和發債加強了流動性,但10月以後的銷售十分疲軟,「我們最擔心的是 海外債到期無法償還,沒辦法再發債,現在海外融資行情非常慘淡,整個國際經濟形勢都不樂觀。」

  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2010年和2011年,部分H股上市開發商集中發債,改善了財務結構,包括碧桂園、恆大地產、雅居樂、佳兆業、恆盛 地產等(參見本刊2010年第17期「地產商海外『屯糧』」)。鐘汶權認為,幸好這些債都是五年期,2012年的還債壓力不會太大,但那些過去兩年沒有成 功發債的企業,2012年再發債的前景會非常悲觀。

  此外,據中金預測,2012年開始,房地產行業將迎來集合類信託償付高峰,預計到期規模將在2000億-2400億元。分季度看,三季度「集合類信託」融資將到期約1000億元規模,其他季度也在350億-500億元左右,屆時,融資到期償付的風險將顯現。

  據中金統計,2007年開始,投向房地產行業的信託資產佔比逐年提高,從2008年到2011年中期,投向房地產業的信託資產分別同比增長了 63%、82%、133%和92%。從來源看,「集合類信託」因報酬率較高,成為過去兩年支持開發商非銀行平台融資的主要渠道。由於房地產信託的到期期限 相對較短,平均1.6年至1.8年左右,從2012年開始將是房地產業集合類信託償付的高峰,屆時將對開發商的資金鏈帶來嚴峻考驗。

  對於信託償付問題,鐘汶權認為,開發商一般會把項目抵押給信託公司,如果2012年房價下滑明顯,項目估值大幅下降,形成負資產,就會出問題,影響企業的評級。「現在已經看到一些開發商開始轉售資產,現在轉還能賣個不錯的價錢。」他表示。

  儘管大多數開發商對融資渠道秘而不宣,實際上房地產商對信託、基金的依賴越來越強,而這一塊的潛在風險可能超出市場的估計。在資金鏈緊繃的行業 現狀下,房地產基金開始大行其道,萬科、萬通等企業都發起了項目層面的房地產基金,為單個項目的開發進行融資。一些社會資金也開始投入到面向不特定項目的 房地產基金領域,但投資前景及風險尚難估料。

商業地產難成避風港

  大多數開發商認為,2012年商業地產難以成為彎道超車的法寶,需要嚴格控制對商業地產的投資,並警惕收購商業地產項目的陷阱。

  中金認為,2012年住宅市場調控的常態化,將使商業地產較住宅的投資作用大大加強,寫字樓和商業用地將引領商業地產以每年15%-20%的增速前行,幅度明顯超過住宅市場,且資金的湧入使得商業地產價格漲幅超過租金漲幅,呈泡沫化傾向。

  然而,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王永平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2012年銀根不松,調控不松的前提下,不能貿然進入商業地產,這裡絕不是避風港。」

  王永平認為,部分城市的商業地產供應已經過剩,租金價格水平很低,有的商場一天一平方米不到2元錢,租金倒掛非常嚴重。商業地產的核心是運營能 力,2012年將由開發競爭轉向運營、招商的競爭,如果租戶的租金上不來,就會出很大的問題。此外,國內主要是「住宅養商」的模式,這種模式下,如果住宅 不行,商業就一定受連帶影響。

  2011年初,多家開發商明確表態進軍商業地產(參見本刊2011年第14期「人人都愛商業地產」),但在2012年大考面前,包括金地、遠洋、龍湖等在內的多家開發商高管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2012年將嚴格控制商業地產的比例,不會投入太多。」

  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入,資金鏈出現問題的開發商也越來越多,之前貿然進入商業地產的企業,已有一些在停掉項目或按成本價甩賣。而另一方面是,對於資金鏈尚佳的大開發商來說,2012年收購商業「爛尾樓」的機會也在增加 。

  王永平透露,「現在已經有不少開發商向我諮詢某個項目能不能買,價格怎麼樣,有的開發商覺得明年不用拿地,光是收購物業就行了,但這是不可取的。現在有的土地出讓時配套一定比例的商業項目,企業覺得價格便宜,抱著地價便宜的心態進入商業項目,也是不可取的。」

  他認為,對於收購商業地產的企業來說,不僅需要做好長期持續投入的心理準備,而且項目背後複雜的債務債權關係、法律關係,以及付出的時間成本,都有可能超過預期。

  進入2012年,以萬科為代表的一部分開發商,對於商業地產仍舊不感興趣。郁亮表示,「我不認為商業地產是地產下半場的重要競爭優勢,有的人覺得商業不受調控影響,有的人覺得這個行業賺大錢,但我們的想法不一樣,萬科只是為住宅配套做商業,不會去拿純商業的地。」

  2012年,不同的戰略決策也許關係著未來不同的命運,經過這一年的大考後,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排位又將出現怎樣戲劇性的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7

【經緯系大考】能否賭出10億美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044.html

來源: i黑馬

【i黑馬導讀】微信一家獨大,中國互聯網大佬們都頗感緊張。以阿里為代表的巨頭,開始將公司拆細,這對以投資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而著稱的經緯來說是一個好機會。經緯的張穎與雷軍、傅盛、江南春之間的故事,也會為這場大賭局增添新戲份。

4月15日,杭州西溪喜來登度假酒店某會議廳,「經緯中國百家匯」在這裡舉行。經緯中國投資過的上百家公司前來聚會。

經緯中國是中國最著名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此次活動是其成立5年來的盛大聚會。看看經緯中國投資過的上百家名單(博納影業、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安居客、航班管家、陌陌、EGLS、口袋購物、友盟、海豚瀏覽器、Camera360……),i黑馬作者心裡閃出一個詞「經緯系」——耕耘中國5年,經緯中國已悄然自成一系,就跟紅杉(中國)系、雷軍系一樣。與紅杉中國的投資風格不一樣,經緯中國這兩年給人最深的印象,數以十計的投資經理「海」尋和「海」投,豪賭移動互聯網。

經緯中國有個夢想:投出10億美金估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去年夏天,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與i黑馬作者溝通時提出,在中國那麼強大的運營商體系下,有這麼多移動互聯網需求的機會,什麼時候可以出來一個超過10億美金市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但現在也沒有一家非常有利潤的O2O公司,「所以這也是個問題」。

移動互聯網普遍不賺錢,或者起碼離規模賺錢還有點距離,經緯系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們怎麼辦?經緯中國又該怎麼幫他們尋找出路。

i黑馬根據公開資料和投中等投融資數據庫整理了一份經緯中國不完全投資成績單。我們發現,在經緯中國投過的公司裡,已上市的有博納影業、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市值最高的是博納影業,5.03億美元,世紀互聯、理邦儀器市值分別為3.92億美元和2.8億美元。金山網絡雖然沒上市,但2012年年底交銀國際給出的估值是35億港元,相當於4.51億美元。近1年冒出來的明星公司陌陌的估值為2億美元。

可以說,這次聚會是經緯中國成立5年來對所投項目的一次盤整,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項目的盤整:哪些公司已經出手,哪些公司有機會讓大公司或大佬接手,哪些公司能融到下一輪,哪些公司有機會在即將開閘的IPO潮流裡順流而上?

張穎、雷軍和傅盛

在「經緯中國百家匯」的議程中,除了三位GP(邵亦波、張穎、徐傳升)的簡短致辭,上午基本是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和分眾傳媒CEO江南春的專場,兩人各有40分鐘演講。經緯中國如此安排也是煞費苦心:雷軍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很深遠,而江南春的分眾傳媒是移動互聯網公司高成長必不可少的助力。金山網絡CEO傅盛也是此次聚會的重要人物之一。

經緯中國三位GP中,邵亦波幾乎不露臉,張穎也很少出現在國內公開會議活動的現場,所以難得看到張穎和雷軍、金山網絡CEO傅盛公開在一個會場裡激盪。正好今天他們三人都在,張穎是主人之一,雷軍負責鼓動「移動互聯網的新趨勢」,傅盛負責傳授「從5人到500人的管理經驗」,張穎負責在台下看。

五年前,他們3人的關係可不是這樣。

3月19日,傅盛在多貝網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其中講到他跟張穎認識的故事:「我是(2008年)8月16日離職的,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8月15日正好是日本投降的日子。離職那天下午我接到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的電話,那個時候經緯剛剛開始在中國的業務,張穎邀我去經緯,我卻覺得自己更適合創業。張穎說,你可以先學一學投資,之後找準方向再創業。別人說人生遇貴人,張穎就是我的貴人,很幸運在那個時間遇到他。就這樣進入了創投圈,開始跟圈子裡的人有交流。」就這樣,兩週後,傅盛加盟經緯中國出任副總裁。

2008年年底,傅盛推動2008年1月才成立的經緯中國基金(2.75億美元)投資暴風影音1000萬美元,現在暴風影音已在國內資本市場排隊上市。暴風影音創始人馮鑫1998-2004年曾在金山工作,2004年-2005年短暫在雅虎中國工作過,是被周鴻禕挖過去的。(《創業家》雜誌之前的文章《暴風影音CEO馮鑫:我被暴風綁架了

馮鑫2005年創業,周鴻禕和雷軍,一個忙搜索,一個忙遊戲,都看不上馮鑫要做的事情。2007年初,馮鑫正式做暴風影音,2008年年底就拿到前老闆周鴻禕的前部下傅盛牽頭投給他的1000萬美金。兩位離開前老闆的牛人之間,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之後的故事,更讓人驚嘆宿命的神奇。2008年年底,傅盛被雷軍召見。圈內人都知道雷軍跟周鴻禕這兩個聰明的湖北人有「瑜亮情節」。傅盛這樣一員做360安全衛士的大將離開了老周,雷軍自然是要見一見的。雷軍問傅盛,360發展如此迅速是他的功勞大還是周鴻禕功勞大?傅盛說是周功勞大,雖然周沒怎麼管他,但是公司構架還是很重要的,讓他在一個健全環境下全身心投入到產品上面。雷對這個回答比較滿意,在傅盛後來創業的過程中給予很多指點。

傅盛在經緯中國時看中了一個由兩三人小團隊做的個人軟件——可牛軟件,在2009年9月9日宣佈離開經緯中國,並拿了經緯中國3000萬元獨家投資。可牛做影像、看圖軟件基本是失敗的,被投了暴風馮鑫的蔡文勝做的美圖秀秀打敗。不得已,18個月競業禁止期滿後,傅盛於2010年春節前後重操舊業,做可牛安全,殺入前老闆周鴻禕的後院。

而從2010年春節開始,騰訊QQ醫生與360安全衛士之間戰火愈演愈烈,終於在2010年11月3日,騰訊上演「艱難的決定」,強迫用戶二選一,從而引發全中國網絡的震盪,史稱「3Q」大戰。回頭看,3Q大戰最大的受益者是雷軍和傅盛,當然也有張穎的份。

騰訊在3Q大戰中昏招連連,被360壓著打。在殺毒業務上被360不斷擠壓的金山毒霸、可牛軟件,則決定聯合。當年11月10日,金山安全和可牛公司合併成金山網絡,新該公司由金山集團、經緯創投和管理團隊共同持股,比例分別為72.22%、7.78%、20%。金山網絡宣佈也全面免費戰略,原可牛CEO傅盛將出任新公司CEO。2011年7月,騰訊通過金山軟件股東的股權轉讓投資金山軟件15.68%股權。這一系列資本動作表明,騰訊要借助金山網絡戰略牽制360。而借助騰訊的資源,金山毒霸的日活躍量從傅盛接手時的約700萬上升到現在的5000萬,並接連推出金山安全衛士、獵豹瀏覽器等產品,收入從剛開始免費時的驟然下降回升到2012年的三個億以上。

2012年下半年,360高調宣佈進軍搜索,一度在短期內拿下超10%市場份額,被百度視為最大威脅。據公開報導,百度擬戰略入股或者收購金山網絡,讓其來遏制360擴張。金山網絡一次給騰訊當「絆周索」,一次給百度當。不論雷軍和傅盛怎麼想,經緯中國持有的股權都有升值,獲益匪淺。金山網絡估值從2011年經緯中國入股時的1.63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年底的4.51億美元。

在客戶端市場上,張穎跟雷軍、傅盛的故事令人玩味。現在,張穎可以考慮跟雷軍等互聯網大佬在移動互聯網上演新的大戲。

互聯網大佬的新遊戲,經緯的新機會?

中國一線的互聯網大佬都在卡位移動互聯網。這種卡位,對於經緯中國來說是一個極難得的坐收「漁利」的機會。

微信最近因運營商收費問題被媒體炒翻天了。說起來,最早「挑逗」微信與運營商關係的還是周鴻禕。

2012年6月,老周先是在中國電信舉辦的2012移動互聯網論壇上說,「互聯網會幹掉電信運營商和傳統手機業」。當年9月11日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上,周鴻禕又與馬化騰同台PK,老周先是誇獎馬化騰憑藉微信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但話鋒一轉,稱微信革了運營商的命,「其實該產品實則是在破壞傳統運營商和傳統的短信業務,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通訊業務。」隨後一步步演變,真的引起主管部門工信部和幾大運營商重視,工信部部長苗圩和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都發話要收費。

最近老周又添了一把火,4月11日關於老周的訪談文章「適時地」在福布斯中文網發出來,網絡上傳播的標題叫《微信從精神上已經把運營商幹掉了》。

微信一家獨大,已經讓新浪微博這樣一度橫行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業務受到極大擠壓,中國互聯網大佬們普遍緊張。百度、阿里都急需在移動互聯網上找到殺手級業務。做法不一,馬云的核心戰略是把大阿里集團拆細,讓25個業務部門互相比賽,快速靈活地對外,說不定真能賭出一個「微信一樣的業務」呢?

i黑馬作者4月13日有幸已將公司賣給阿里的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聊天。他認為,阿里分拆是馬云和曾鳴一起玩的讓各個部門資源更有效共享的一招妙棋,拆分後各個公司的KPI的50%被定為對其他公司的支持。

其實微信也是這樣出來的,之前I黑馬網整理過馬化騰的一段總結:「當有一個新的商機出現的時候,你可能也很難判斷這個到底重不重要,是試探的做還是交給誰做。當時微信出來的時候,很多團隊都想做,但是動作和投入度都不一樣。當時我們說有三個團隊,最後兩個團隊都做了,而且產品都是一樣,都叫微信……」

可以預見,百度、360、人人網等公司近期都會有拆分大動作,核心意思跟阿里、騰訊類似。各大巨頭將公司拆細後,各個子公司有產品和業務壓力,為快速把做起來,會反過來主動要求戰略投資或者併購一些他們看上的創新公司和業務。這種自下而上的需求,與過去老闆導向的自上而下的戰略投資策略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對經緯中國意味深長。如果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決策,老闆一般只會買或投比較大的公司,這對於相對成熟的業務是比較合適的,但談判週期相對較長,更容易以資源+價格的形式去投資或併購,比如百度戰略併購去哪兒;經緯中國最近賣給阿里的友盟,因體量較大,融入原有團隊和業務會有比較大的衝突。在這種策略下,比較早期的項目就難賣了。

由各個子公司推動的戰略投資,體量變小,談判週期變短,賣過去後更容易融入團隊,成功率較高。這應該是擁有大量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的經緯中國更喜歡的一種新形勢。

微信一家獨大,互聯網大佬們人心惶惶,這或許是經緯中國最好的時代。早期的海量尋找、海量投資移動互聯網項目的佈局,終於要到了可以收割的時候。

另一方面,很多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會擔心:怎麼邁過騰訊微信這座大山?「經緯系」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同樣有這個問題。比如,微信如果做跟經緯投的航班管家類似的航班信息服務,航班管家怎麼辦?從這個意義上講,經緯中國的利益跟很多互聯網巨頭利益一致。

所以,「經緯百家匯」也是一個打氣和收割的大會。

張穎之前工作的經驗,讓他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對接到各大巨頭的投資部(另外一位GP徐傳升曾成功投資過百度)。無論是百度投資部的湯和松,還是騰訊投資部的彭志堅,都出身大投行。張穎剛大學畢業就進入花旗銀行投資銀行部作,後來又在荷蘭銀行、中經合工作,算是比較早在投行混的人的。

現在需要綁得更緊的,反而是雷軍、周鴻禕等更本土一點的互聯網大佬。雷軍自然是首選。撇開上文提到的客戶端緊密合作關係不說,雷軍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也讓雙方有更多合作點。

金山一直做得不溫不火,憋著一股勁的雷軍是佈局移動互聯網最早的大佬之一。早在2004年,雷軍和孫淘然、聯想投資一起投資拉卡拉1600多萬元,這兩年拉卡拉豪賭手機刷卡器,2012年投入數千萬元在分眾做廣告。2006年雷軍又投了移動互聯網瀏覽器公司UC兩百萬美元,最近UC賣給百度的消息越傳越真。當然,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2010年雷軍創辦小米科技。

小米科技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估值上升到40億美元,成為新一輪移動互聯網競爭裡除了微信以外最大的贏家。以小米為大旗,加上雷軍投資和主導的移動互聯網交流平台長城會,科技博客雷鋒網,移動電商服務企業耶客等業務,雷軍系已成為中國互聯網重要的山頭,與騰訊、阿里、百度、周鴻禕系並列。更重要的是,雷軍系真的是靠賭移動互聯網崛起的。

經緯中國如果不跟雷老大搞好關係,緊密互動,那就是不明智。所以,讓雷老大來做開場演講,給足面子,下來再介紹一些好的項目給雷老大,是賣給雷老大還是跟雷老大一起再投,都是可以談的嘛。

當然啦,雷老大把小米賣火之後,也要回來補自己的「軟」實力——移動應用、流量入口、移動商務……這類可以二次從「米粉」那裡收錢變現的「軟」業務,有的雷老大自己就投了,比如耶客,但大部分還是需要借助經緯中國這樣專投早期移動互聯網項目的機構來幫忙物色或者一起投資。雷老大和經緯中國綁定深一點,對雙方都有好處。所以,張穎和雷軍「基情」燃燒的友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更加深厚。

張穎和江南春不得不說的故事

江南春這次來助陣,那是理所當然。誰讓他們是經常一起「洗腳」的私交很好的朋友呢?更何況張穎2002年加盟中經合後,「第一次」賺大錢和奠定自己在中國創投界的地位,還是拜江南春所賜。

2003年,張穎以美國中經合集團執行副總裁的身份,全權負責中國業務,掌管著2.5億美元。一天,張穎在北京辦公樓看到電梯裡多了一種電視屏,因為要等待,很多人都會看。張穎就想,這會不會演變成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當時他就讓人去找到這家公司,這家公司不是分眾,而是框架,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投,當分眾創始人江南春正為擴大市場缺少資金而焦頭爛額時,張穎站在了他面前並最終帶領中經合參與分眾的第二輪風險投資。張穎在分眾上市後說:「太令人激動了,投資分眾兩年,其市值翻了幾十倍,為中經合創造了幾千萬美元的回報,即使在美國頂尖的投資圈裡也是很罕見的,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江南春和分眾團隊的超強執行力。」

可以說,江南春是張穎的「貴人」,其後才有創辦易趣的邵亦波叫他一起做經緯中國,與投資過百度的徐傳升一起,把經緯中國慢慢打造成今天的「經緯(中國)系」。

到了經緯中國時代,張穎和江南春之間的「利益」關係也沒斷過。張穎需要江南春幫忙介紹好的項目,幫著對接百盛等廣告投放大戶的資源給自己所投項目的創始人。江南春也需要張穎幫忙介紹「客戶」。近年,分眾的廣告大戶慢慢變成爆發成長的新興公司,比如京東、拉手、窩窩等電商企業,一年能砸大幾千萬給分眾。這塊人頭張穎比江南春熟,可以想見,兩人一起「洗腳」時,江南春問問張穎最近又有哪家公司融到大錢準備開始燒錢打仗了,回去就可以讓分眾強悍的銷售團隊上,或者自己親自上,大單還不手到擒來?

話又說回來,經緯中國投資的新興公司,如果要快速啟動市場,也需要分眾傳媒助力。2011年經緯中國投了獵聘網,江南春就做代言,在分眾的電視屏裡反覆不斷、不厭其煩地告訴白領們「你就是精英」。移動互聯網的O2O項目接地氣,更需要分眾傳媒打通線上線下。

所以,於公於私,江南春都是要在現場賣力演講的。「經緯系」的公司如果想拿到更好的廣告價格,可多跟江總交流交流。

懸念:「經緯系」能出10億美金估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嗎?

不但i黑馬好奇,估計整個創投界都好奇。經緯和紅杉、KPCB並列為全球三大知名創投機構。紅杉中國由沈南鵬領銜,業績赫赫,360、諾亞財富、鄉村基、唯品會、麥考林、印象中國、樂蜂網……(當然那不是移動互聯網)。KPCB(中國)至今未見有大的作為,《創業家》雜誌此前對它有過深度剖析(參見《KPCB緣何走衰》);經緯中國成立5年來,也有博納影業、世紀互聯、暴風影音、理邦儀器等標誌性案例,成績斐然,但都是2008年前後佈局的項目了。對於近年開始豪賭移動互聯網的經緯中國來說,雷軍一個人就搞出一個估值高達40億美元的小米,經緯中國投了那麼多移動互聯網項目,何時能出來一個估值10億美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這才是經緯中國投資團隊最關心的。

陌陌算嗎?它是很快把估值做到2億美元,但微信如此勢大的情形下,陌陌如何跟微信差異化競爭,找到自己獨特的賺錢模式,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友盟算嗎?據傳已賣給阿里巴巴,售價8000萬美元,還差很遠。

航班管家算嗎?如果有人基於微信來做一個這樣的應用怎麼辦?貌似現在已有人這麼幹了。

海豚瀏覽器算嗎?UC貌似做到現在那麼大也賣不了10億美元,海豚儘管拿到了高通B輪融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其他沒有披露的經緯中國投資的項目,哪個有10億美元估值的「面相」?歡迎懂行的創投人士來八一八啊。

(註:經緯中國是由邵亦波、張穎、徐傳升一起做起來的,為行文方便,且張穎確實是代表經緯中國說話比較多的人,所以i黑馬就以他的故事為主,簡單梳理和回顧了經緯中國的成績、機遇和挑戰。)

附:經緯中國的投資列表(不完全名單)

企業名稱負責人最新融資情況
華康汪振武2009年8月,經緯投資華康4500萬美元
三得普華張貴州2011年2月,中國風投聯合經緯創投、北京義云清潔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注資1.028億元
廣禾堂鐘宇富2011年11月,云鋒基金和經緯投資廣禾堂,規模不小於5000萬元
刁少羲
安居客梁偉平2011年3月,百度為首的投資人合計投入5000萬美元
安潔士何文意2011年,估值8000萬人民幣
FunLink茅建忠2012年2月,完成1200萬美元融資
顧旭東
Nalashop劉勇明2010.12,美國經緯創投和NALA簽署500萬美金的A輪投資協議
簡簡單單張劍福2011年11月,媒體披露經緯創投投資簡簡單單
傳漾廣告王建崗2011年2月,完成2000萬美元二輪融資
SNSplus張春隆2011年11月,完成1220萬美元融資,中經合與經緯領投
陳讓
世紀互聯陳升已上市,目前市值5.03億美元
愷英王悅2011年2月,完成第二輪1500萬美元融資
航班管家王江2011年底,獲得經緯創投和Greylock的1500萬美元B輪投資
HUBS1高翔2010年1月 完成第二輪融資
口袋購物王珂2013年1月,完成B輪融資
北森測評王朝暉2013年2月27日,獲B輪千萬美金量級投資
荔枝FM賴奕龍2011年,完成B輪融資,金額不詳
丁寧
海豚瀏覽器蔣良傑2012年9月,獲高通領投的B輪戰略投資,金額或為數千萬元美元級
楊永智
瓦力劉泱獲經緯中國和啟明創投兩輪共計1000萬美金融資
科銳高勇2008年5月20日,經緯中國投資科銳國際400萬美元,約佔其20%股份
ihushPierre de Vilmorin2011年6月,獲今日資本與經緯中國4300萬美元投資
七格格曹青2011年,獲聯想投資1億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
何生傑
識代運籌李哲君2012年底,獲得經緯創投注資,百萬美元規模
囧記單詞歐陽丹2012年1月4日,由經緯創投進行天使投資,已完成A輪融資
陌陌唐岩目前估值2億美元
寶寶樹王懷南2008年,獲得總額1000萬美元的第二輪融資
金山網絡傅盛2011年,騰訊與經緯對金山網絡的估值為1.63億美元,2012年底,交銀國際給出的估值35億港元
友盟蔣凡據傳已被阿里巴巴收購,估值8000萬美元
博納影業集團於冬已上市,目前總市值3.92億美元
浪淘金周傑浪淘金首輪融資:經緯創投或投入數千萬美元
Camera360徐灝2012年初,完成A輪融資,千萬美元量級
顧碩
裂帛湯霄峰2011年6月,獲得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的約1000萬美元的融資
湯險峰
理邦儀器張浩已上市,目前總市值17.90億元(約2.80億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5

日本政府新年第一大考:漲工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20

昨天公布的日本數據對安倍晉三政府來說是好消息,說明2013年的超級寬松到底起了作用:不計生鮮食品的核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五年來首次上升,12月核心CPI同比增速創2008年10月以來新高,12月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將近八年來新高。 安倍政府離終結日本二十年通縮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接下來面對的第一項重大考驗就是今年4月主要用工企業及其員工的春季工資談判。 去年日本政府決定從今年4月起消費稅將由5%上調至8%。在日元疲弱、國內通脹如期回升的形勢下,日本家庭購買力下降,如再不能增加國民收入,勢必影響國內消費支出。 摩根大通高級經濟學家Masamichi Adachi指出: 價格不斷上漲,消費稅上調即將到來,這些都將挫傷消費者的購買力。 現在企業的重任就是將利潤用來負擔更多的工資和資本支出。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Yoshiki Shinke也認為今年4月的工資談判非常關鍵: 要判斷這種積極的機制會不會持續,春季的勞工談判至關重要。 Shinke預計,由於日本企業利潤增加,同時國內就業市場供應緊張,企業漲工資的可能性也會加大。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公布,截至去年12月,日本整體CPI同比上升1.6%,其中生鮮食品成本躍升13.6%,日本國民常用食材——卷心菜的成本竟然飆漲91.7%。 相比起來,即使是遭遇核電站泄漏危機,日本的電力成本全年也只同比上漲了8.2%,還沒有食品價格漲得快。 通脹回漲的同時,日本國民收入並未相應提高,家庭消費水平自然受到影響。 去年11月,不計獎金及加班工資的日本國民工資收入同比減少0.6%,已經連續18個月下滑。 而面對今年4月消費稅上調3%的挑戰,不少日本企業選擇了漲價。 東京地鐵公司(Tokyo Metro Co.)去年12月稱,地鐵的基礎票價將上浮6%。 紙張及紙漿生產銷售商日本紙張企業(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今年1月表示,牛奶產品的紙盒價格將上調15%。 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同月宣布,受消費稅上調影響,旗下所有飲品價格都會變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意識到了工資的問題。 去年2月,他就呼籲國內大企業上調員工工資,以避免消費者信心低落、內需不振拖累經濟增長。 安倍這樣強調增加收入的重要性: 我們最終會看到(經濟)有希望的跡象,這取決於怎樣將這種增長勢頭與努力工作的國民收入增多結合在一起。 但漲工資不同於遊說國會的政治活動,它需要相關企業與工會談判。在企業對經營前景信心不足的形勢下,可以想象到工資談判是一場“硬仗”。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當時透露: 我們認識到漲工資的難度。 和上調基本工資相比,企業傾向於提供“一次性的獎金”。 對那些擔心近期業績下滑的企業來說,這是更靈活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去年12月公布的日本短觀報告顯示,第四季度日本大企業計劃資本支出減少,增幅4.6%,明顯不及5.5%的市場預期增幅,也低於上次短觀報告調查結果:5.1%。 這表明受訪大企業的高管們擔心今年4月消費稅上調以及出口市場增長乏力。 去年9月以來,安倍已經五次與日本商界及工會領導者會晤,試圖說服他們在今年4月的年度工資談判中一致同意提高員工工資。 去年12月接受采訪時,安倍還說: 我們希望盡快進入良性循環,即經濟增長能推動企業獲利,雇主收入增加後員工支出也會增加。 事實上,漲工資並不是單單擺在日本政府面前的重要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也呼籲國會提高全國工資水平。 上月底,美國媒體獲悉,奧巴馬將簽署行政令,讓聯邦政府承包商工人的每小時最低工資由7.25美元漲至10.10美元,希望借此拉開全國漲工資的序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0

大考驗 易明的生活點滴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52914
  太平洋實業(767)是一隻典型的莊家股,所以,在近期的細領股炒作浪潮中,亦是我經常留意的股份之一。

  七月四日,太平洋實業的股價開始有一點點異動,曾經抽高至0.128元,隨後釧又跌回七月八日的0.119元,次日,股評人錢雋作出了以下的推介:

  「太平洋實業係股壇高高手,嚟自證券投資潛在變現,已經超過成間公司市值,而潛在增值/獲利,亦肥過肥仔水。

   太平洋實業啱啱發盈警,話嚟緊半年度成績單,業績會倒退。但業績差,主要因為集團無咗上年同期,一筆可換股工具公平增值3,500萬銀。再講,集團股票投資,查實好肥仔。

  太平洋實業揸咗天行國際(993)超過6%,後邊天行,由上年年尾1.18元到家陣,都累升咗150%。而太平洋實業上年尾先入股嘅博華太平洋(1076,前稱第一天然),亦為太平洋實業增值近1.7億銀。好粗略計,呢兩隻股票上年尾到家陣,為太平洋實業每股帶嚟嘅額外增值,去到6.5仙,相當於現價(0.119元)一半水位!

   又太平洋實業hold住呢兩隻股權益等值,高逾4億銀,或每股0.15元,又係超過太平洋實業現價。連潛在增值,太平洋實業每股資產值(NAV)上到近0.43元,現價大折讓72%!

  博華亦啱啱公布,就塞班島賭牌審批牌照程序,唔再受到當地部門禁止。睇到博華拓展當地娛樂事業,又向前行多一大步,若果呢壇製作搞掂,博華有機會再飛天,太平洋實業家底,有望再水漲船高。

  咪扯咁遠,呢轉細價嘢輪流落鑊,快炒太平洋實業,翻1/4番到.15元,NAV折讓仍然高達66%,未有耐升過龍。

  錢雋計出太平洋實業所持有的天行國際及博華太平洋的權益高逾四億元,相信主要是太平洋實業手上持有的9.87%的天行國際,至於博華的持股量不多,只有一千七百萬股而已。

  錢雋的文章見報當日,太平洋實業、天行國際及博華太平洋的收市價分別為0.123元、3.02元及0.77元,上周五三股的收市價分別為0.141元、4.82元及1.64元,升幅分別為14.6%、59.6%及1.13倍,如果以後兩者自七月九日至今的升幅計,太平洋實業所持有兩者的權益豈非大幅高於四億元?那麼,其NAV豈止0.43元?

  到底於上周五收市計算,太平洋實業的NAV值多少?我真的不懂計算,只知道應該是水漲船高而已,這正是我看好其股價短期有機會上升的原因。

  只是,此股最大的隱憂是過去八年幾乎年年合股、年年供股,只怕每次炒高之後又故伎重施,亦正因如此,此股只宜投機性短炒,不宜長期持有也。

  周四,我簡單的一句「守住0.25元並突破0.285元可以上望0.32元」於網站上載我的評論之後就令卓智(982)一夜達標,今次又且看一句「守穩於0.135元之上可以挑戰0.177元」於網站上載之後能否令太平洋實業下周達標了!

  這是一次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2

【黑問專欄】小米400億美元融資後會面臨大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3/147419.html

i黑馬註:當雷軍開始大張旗鼓面對輿論發聲的時候,你應該可以猜到小米要有大事發生,而且一定不只是黎萬強去矽谷閉關這麽簡單。上周末福布斯從多個渠道確定了小米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的消息,估值超過400億美元。 如果小米能夠以400億美元或更高數額的估值進行融資... 那會給小米帶來什麽呢......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於斌

======================================================================================
當雷軍開始大張旗鼓面對輿論發聲的時候,你應該可以猜到小米要有大事發生,而且一定不只是黎萬強去矽谷閉關這麽簡單。果然,上周末福布斯從多個渠道確定了小米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的消息,估值超過400億美元。
 
如果小米能夠以400億美元或更高數額的估值進行融資,這家公司將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私人科技公司,同時躋身全球最具價值設備制造商行列。如此,小米的估值將超過195億美元市值的索尼公司(Sony),幾乎是聯想的三倍。聯想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市值156億美元。
 
小米的400億估值是怎麽來的
 
小米的估值主要參考以下幾個關鍵KPI:
 
1. 直接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參考PE或PS估值,如果以PS估值,1000億銷售搭配2倍市銷率這就是2000億人民幣,大約至少300億美元估值。但我認為PS和PE計算這部分估值不合適,因為如果小米能保證未來10年年化30%的增長,用DCF模型推演未來小米硬件收入的現金流折現率,算的估值可能比300億高得多的多,如果真能保證三年內70%,五年內50%,十年內30%,光硬件銷售估值小米就可以有500億美元(拍腦袋)
 
2. 存量用戶的日活躍度以及匹配的商業價值,我聽說現在小米已經躍居安卓平臺分發前三,安卓遊戲轉化率第一,安卓遊戲平臺用戶APRU值第一位了。目前MIUI有5000萬用戶,就OS來說基本90%以上日活躍(因為你總要開手機),小米遊戲平臺有3500萬用戶,今年預計到7000萬用戶,據說今年2月份月流水5000萬,這個數據可以拿到A股去看看同類遊戲平臺的估值就好了
 
3. 小米其他產品線的增長率參考估值
 
如果小米未來三年能保證手機30%的年收入增長,MIUI活躍度50%的增長,遊戲平臺流水翻倍式的增長,目前400億USD不是貴,而是太便宜了。
 
小米已經不是個手機或者純硬件公司,它是個榨幹存量用戶ARPU的機器,目前看,這個機器運轉應該比較健康,但能否保持這麽高速的硬件銷售增長我非常懷疑。
 
如果我是投資人,我會認為400億USD是個有吸引力的報價,理由如下:
 
1. 手機部分還可以保持20%年增長率超過3年(可靠人士保證超過50%);
 
2. MIUI部分的ARPU沒有完全釋放,還可以繼續挖掘;
 
3. 智能硬件部分還沒開始弄呢,,沒完全發力。
 
再回過頭來看,小米每次的融資估值其實都非常合理,除了A輪和B輪。那兩輪還是venture rounds, 產品還處在早期,很多問題,供應鏈沒有完全搞定。只有回頭看才會覺得合適。但在此以後的估值其實P/E都非常低,一方面也是因為銷量每次都beat預測,同時供應鏈問題得到解決。小米的利潤應該是比京東還要高的,雖然大家會說硬件公司不同。
 
但小米這種硬件公司已經非常不同於諾基亞或者TCL了,它就是一臺互聯網營銷機器,只是產品是硬件而已。而且小米的硬件產品的叠代速度和SKU擴展速度也遠遠高於傳統硬件企業。用更高的P/E估值並不過分,因為他的規模仍然很小(相對於蘋果和三星),每年的增長仍然兩位數。
 
400億估值後期會縮水不少
 
為什麽這麽說呢?我懷疑的是:
 
1、 小米的硬件質量和制造水平實在是不入流,在目前競爭這麽慘烈的情況下能保持多大的增長速度這是個問號,米3的銷售量我認為是不達預期的,米4估計也不會達到預期;
 
2、 MIUI生態的擴張速度和服務質量,以及ARPU轉化效率到底有多高,能快速接入多少商業化能力彌補硬件銷售趨勢放緩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我認為幾乎無解,因為蘋果沒能用軟件和服務取代硬件銷售成為最大收入來源,我不信小米能做到;
 
3. 其他智能硬件是個餅,還是個坑不好說;
 
4. 小米在硬件發明專利方面的積累,特別是底層專利的積累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國際專利,特別是IEEE,ITU等權威組織的參與度方面幾乎是零蛋,在海外市場,中興華為仗著120多個國家的分公司和當地運營商強勢關系,小米不可能一夜之間達到華為全球專利第一和120多個國家分公司的分銷水平。那麽,這麽一個公司你說它是啥概念?智能手機研發公司?智能手機組裝公司?還是個什麽玩藝?到市場上一定會有分析師質疑小米的專利太弱和硬件水平過低競爭力不足的,這會影響IPO估值。
 
來,貼張圖,來自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系統,發明人:小米科技

  

\外觀專利 59,發明專利1093,至於發明專利都哪些內容,自己去查好了,基本都是MIUI相關的軟件發明專利,和硬件相關的極少。而掐指一算,小米成立已經4年了吧。

我當然知道雷老板成立了知識產權公司來解決這些問題,但華為解決這些問題花了20年,小米能三年解決?我不信,估計也沒人信。高估值的互聯網公司,誰家沒有多的令人發指的專利壁壘?唯獨小米沒有......

IPO是小米融資後的唯一出路
 
照目前來看,小米400億的融資是便宜的,如果以這個價格入股,未來三年的IRR能否達到之前那麽誇張,我表示懷疑。如果小米能在三年內IPO,這個估值可以買,但IRR和晨興創投的收益率是天壤之別的,但也還不錯,估計IRR有70%的樣子,這是個遠超過一般PE IRR的水準,如果超過5年不能IPO,那這個IRR可能會偏低,還要承擔MIUI商業化不夠和硬件銷售增長放緩的風險。
 
舉個例子,三星今年的硬件競爭力和UI競爭力都不足,所以業績下滑非常厲害,股價掉了20%,這種風險在小米身上會存在,一旦硬件競爭力不足,就會導致二級市場的大幅度波動。
 
但是,對於小米早期投資人和現在的員工來說,本人這個分析基本忽略不計,因為只要能IPO,無論如何都是發橫財的。
 
必須要承認,小米的IPO將是一場匹敵Google IPO的早期投資人與早期員工的狂歡。如讓我拍腦袋講小米IPO估值,我覺得應該在700億USD-1000億USD之間。假設傳說中的年化70%的增長成立,也就是說你現在這個價錢,到IPO大約2-4倍的收益。
 
最後再談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小米會在什麽節點或者說在什麽市值水平IPO,以及募資目的是什麽;
 
如果小米願意的話,可以一直不IPO,直到因為專利和供應鏈控制出致命傷,然後企業垮臺。從硬件研發投入上來說,小米目前和華為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華為去年總體研發經費是300億人民幣,另外還有制造類的投入。那麽,為了保持足夠的競爭力,小米只能選擇IPO。
 
IPO一般要增發20%的股份,如果以1000億市值節點上市,小米可以募集到200億美元,大約1300億人民幣,扣掉發行費用和其他成本,1200多億到手。
 
這筆錢用來幹什麽?我猜測,三個作用:
 
1. 加大硬件研發和新材料,新工藝研究的投入,這是目前最弱的;
 
2. 大力建設MIUI應用生態,估計會成為google以外全球第二大安卓生態,當然,這需要老鼻子錢;
 
3. 供應鏈管理,小米夢想不再被高通掐脖子,夢想像蘋果的供應鏈管理那麽強悍,但這需要錢;
 
當然我不知道1200億人民幣夠不夠小米折騰這麽多事,如果夠的話,1000億是一個很好的上市節點,如果不夠,那IPO只能往後再拖。
 
巨人也有致命傷
 
雷軍曾經說過,凡客99%不會失敗。從今天看,小米失敗的概率比1%還低,甚至比千分之一還低,但如果小米真的敗了,除了死在專利和核心技術上,我想不出來別的理由。在狂躁的風口上的豬之後,我們要看到小米背後最致命的的危機,而這個危機,可能會導致小米直接上不了市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不信,也不會有人信,一家在專利方面一窮二白的高科技互聯網上市公司,能撐起2000億美元的市值,你信嗎?
 
雖然小米一開始就知道要搞生態鏈,搞軟件估值才能高。但是說實話,小米的生態鏈,軟件目前來看還沒有成功。比如QQ、微博、360……有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小米缺乏真正入門級的流量。
 
有人說京東怎麽樣怎麽樣,或者說亞馬遜怎麽樣怎麽樣,首先說亞馬遜開創了B2C這個行當,其次制定了B2C這個行當的遊戲規則,再次開發了無數和B2C相關的底層和應用層專利,還有物流管理系統,再換到京東,京東在這方面雖然專利和獨創性沒有亞馬遜那麽強,但京東還沒發力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業務,將是未來京東市值增長的核反應堆,在這一塊,只有阿里能和京東有一戰。
 
如果還有有拿小米和騰訊,阿里比的,我就不發表評論了,愛怎麽想怎麽想吧,或者說,洗洗睡吧。阿里的IPO將是亞馬遜IPO之後電商這個行當里程碑的一個大事件,不是一個公司的事情,而是整個行業的大事情,可以稱之為行業的里程碑。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68



於冬:電影公司未來面臨兩大考驗:互聯網公司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9.html

i黑馬:中國電影行業看似發展良好,其實隱患頗多。博納影業集團的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電影公司將會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行業內部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好萊塢電影的沖擊也會更大。
 
\在外界不斷看好中國電影業發展的情況下,作為在電影行業深耕20年,也是國內首個獲得電影發行牌照的民營企業博納影業集團,該公司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中國電影行業除面臨互聯網裹挾外,還將存在外部競爭、行業競爭等問題。
 
於冬表示,2001年中國電影開始了行業機制改革的破冰之旅,當年五大板塊的電影改革文件陸續出臺,包括允許民營公司獨立出品投資拍電影,允許民營公司獨立發行,允許民營公司投資建設電影院等。因此,中國電影從10年前銀幕只有1300塊,到2011年達到22000張銀幕,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最關鍵的10年。而未來10年,中國電影市場卻到了一個改革的深水區。
 
“過去10年我們靠房地產業,帶動銀幕數量增長,帶來了產業騰飛。同時,電影技術設備的數字化降低了電影行業的門檻。下一個10年,中國電影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內容,但是現在關於內容的政策沒有到位。”於冬說。
 
對於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於冬認為,現在國內上市的這幾家電影文化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值,可能只是上市互聯網公司其中一家的1/500,甚至是1/1000。這個巨大的差距,可能使這些電影公司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
 
“更簡單來說,阿里巴巴現在接近3000億美金,並購這些文化公司的資產幾乎是零頭的零頭,所以互聯網對電影行業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說。
 
除了有可能被互聯網企業取代外,對於外部競爭,於冬表示,到2017年底,“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就到期,這意味著,5年中國承諾每年引進34部的配額,在2018年時,配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分成比例也只會增長不會減少。
 
“現在中國電影每年勉強維持700部產量,每年至少在院線上映300部電影,但是這300部片子與國外在中國放映的幾十部片子相比,也只守住了一半的票房。等到2018年預測國內有600億票房的時候,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已經可以超越了北美成為第一大市場,但這里面50%是美國電影,我們的本土電影只有50%,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比例。”他說。
 
對於中國電影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於冬以韓國電影市場進行舉例。他表示,韓國電影從180天的保護期變成72天時,那一年所有的韓國電影公司紛紛倒閉,上市的電影公司也全部被賣掉,最後電影市場只剩下了幾個大的、有院線的公司。
 
因此,或許看上去紅火的電影市場,除了迎接互聯網的沖擊外,還要迎接強大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對於國內票房市場的增長,於冬表示,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是217億,2014年能夠達到300億,也就是今年增加了接近80億,相信在2015年,將從300億跨越到400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46

德銀:2015年中國財政收入將迎來大考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53

德意誌銀行近期發布報告稱,今年中國將面臨1981年以來最嚴峻的財政收入大考驗。賣地收入的大幅減少所帶來的經濟風險尚未被市場廣泛認知。

德銀表示,賣地所帶來的財政收入分別占到地方財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35%和23%。賣地收入突然的大幅縮水將對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根據最新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300個城市成交102830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1%。相比2013年,2014年土地出讓金僅有2.3萬億,同比下降28%。除了成交面積和金額下降,土地市場交易低迷的另一個數據是溢價率下降。2014年,各類用地均呈下降趨勢,全年僅3個月份同比微增,低溢價成交成主流。

德銀指出:

雖然表面上看2014年前三季度整體賣地收入同比增幅16.6%,但是其中第一季度季率增幅40%,而第三季度則錄得零增長。而盡管中國房地產市場在3月就已經開始放緩,但是土地市場降溫的情況才剛剛出現。更為廣泛的影響,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才會得到全面體現。

111

我們預計中國2015年土地收入將同比下降20%。而即便僅同比下降10%,所帶來的結果也是財政收入增長2.2%左右。這一數據將是除1994年稅收改革年以外,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遠低於2009-2013年平均水平19%和2014年4%的增速。

2009-2013年間,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占到了中國總投資的49%,占GDP則為24%。如果將鋼鐵、水泥等相關項目加進去的話,占比GDP則將達到35%。毫無疑問,“土地及房地產”是中國一大支柱。

2222

過去5年,中國一些城市曾出現過土地財政收入的減少。根據統計和測算,我們發現一線城市GDP平均因此下降0.4%,二線城市1.2%,三四線城市則為1.4%。

財政收入的減少對於經濟增長和中國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都會有深遠的影響。我們預計2015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地方及國家性的財政收入將出現同比負增長。政府將進一步放松貨幣和財政政策,但是效果在下半年才會出現。

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季率同比增速分別為6.8%和7.2%。工業活動受到的影響則可能更為明顯,預計匯豐PMI將在上半年跌至48。

我們預計2015年將降息2次並降準2次,其中降準的次數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此外,2015年M2的增速也可能超出市場預期。一些文章曾報道官方設立的M2目標為12%,分析師預期則在12-13%,但是我們預計將出現14%的同比增長。因為財政收入的影響將超出預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