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德如何掏空大元股份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27

5年間,徐明僅動用不到3億的資金,就在大元股份身上獲利超過18億元,回報率超過500%。

2001年,實德把土地資產高價賣給大元股份,從上市公司套取近億元利潤。8年後,這塊土地增值數倍,實德再次通過關聯交易,低價把土地買回,並獲取巨額的政府拆遷補償款。

2012年5月,大連甘井子區實德工業園,靜臥著一幢幢即將拆除的廠房。工業園西邊,三百多畝的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一大半已成為廢墟,「實業報國,德以興家」幾個大字還在夕陽裡閃閃發光,然而這句話,隨著大連實德董事長徐明的金融帝國一起,淹沒在大連灣沉沉暮靄中。

兩年來,圍繞著大元股份這塊300畝土地的歸屬,寧夏大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146.SH)與前控股股東大連實德多次走上法庭。5月9日,大 元股份起訴大連實德一案再次在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開庭,當事人大連實德及大元股份再次缺席,只有雙方代理律師在法庭上展開唇槍舌劍。

爭議核心依舊在於3年前大元股份一宗核心資產的轉讓交易。2009年6月,大連實德只用了1.2億元,就把原屬大元股份的22萬平方米土地和 6.51萬平方米廠房攬入懷中。半年後,大連市政府就啟動了大連實德工業園的拆遷工作,以隨後收儲價計算,這塊土地市值8億元。也就是說,實德用1.2億 元的代價,就獲得了高達8億元的拆遷補償款。

大元股份董秘朱立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經過兩次漫長公開審理,該案庭審程序已基本走完,具體的審理結果或在6月見分曉。他同時稱,無論如何,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來說,大元股份都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案例,「大股東不能利用自身權力,侵佔上市公司利益」。

作為一家橫跨化學建材、金融保險、文化體育、房地產的商業帝國,大連實德集團控股了多家上市公司,其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層層疊疊密如蛛網,作風 激進卻低調,令業內人士也難窺堂奧。然而從這筆核心的土地交易往上追溯,可清晰窺見徐明是如何在資本市場輾轉騰挪,利用內幕信息掏空上市公司,牟取暴利。

「徐式」重組的神話與戲法

實德塑膠在取得這塊土地的當天,就以溢價13倍的價格倒給大元股份,從中獲得近億元收益。

一家主營業務不明,股本不大的殼公司,業績連年虧損,3度更換大股東、4度宣告重大重組,一系列騰挪中,大元股份過去七年創造了漲幅超過20倍的神話。這個神話的締造者,先後是由兩位資本玩家徐明和鄧永祥推動創造的。

2001年,作為資本市場新貴的徐明,瞄準一隻股市獵物——大元股份。大元是寧夏大元煉油化工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1999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總股本2億股,上市後經營一直不理想。

通過一系列間接控制和資產重組的隱蔽方式,實德逐漸控制大元股份。2001年11月28日,大元股份將煉油化工資產及負債,剝離給隸屬於寧夏國資委的寧夏綜合投資公司,直接收回現金近2.66億元,以及債權和股權投資共4800萬元。

徐明迅速盯上這筆2.66億元巨款,一筆匪夷所思的交易就此發生。大元股份以2.56億元的現金,從實德塑膠手裡買下其工業園22.26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及6.51萬平方米PVC板材生產廠房、9套生產線及相應的原材料存貨。

當時大元股份的收購報告顯示,這塊資產評估前賬面淨值為690萬元,評估值為1.02億元,增值率為1380%,而中介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是以 2001年11月27日為基準日,該土地使用權終止日期為2051年11月26日,國家規定工業用地的出讓年限最高為50年,也就是說,這塊土地是實德塑 膠在這個基準日才取得的。就在當天,這塊地就以溢價13倍的價格倒給大元股份,從中獲得近億元收益。

「徐明幾乎是空手套白狼,大元花了近2.6億元買了一堆資質不佳的資產,嚴重不值。」銀河證券一位前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銀河證券從2002年6月起就擔任大元股份重大資產重組輔導券商。

這位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曾經去實德塑膠公司調研過,對其資產質量及其評估價值表示懷疑,「我們覺得用近2.6億元真金白銀去收購的這部分資產是非常不合算的,其業績表現也相當差勁,2002年年報的每股收益才1分錢。」

這位人士還指出,這也是資本玩家常用的財技,把廉價資產虛增評估,然後高價賣給上市公司,套取上市公司現金。

正因為銀河證券在資產評估和重組方面與實德方發生諸多齟齬,2003年8月銀河證券退出大元股份重大資產重組輔導,將大元及實德的決裂公之於眾。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說:「實德重組大元,無法達到監管部門的輔導驗收標準,這是銀河退出的原因。」

在將土地高價倒給大元股份後的一年半後,大元股份70%股權無償劃轉給寧夏綜合投資公司。寧夏綜合投資公司和大連實德之間,也包含了千絲萬縷的關 係。參與過此宗交易的一位證券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事實上,徐明早在2001年即已介入大元股份:當年大元股份資產剝離成淨殼,以及收購實德塑膠資 產,均是為大連實德入主作的安排,寧夏綜投只是在實德進入前夕,幫其代持一段時間股份。

雖然寧夏綜投表面上是大元第一大股東,但是在人事安排上,徐明逐步安排實德系人士控制大元股份,早在2003年2月就派實德集團沙有為任大元股份銷售總監,在2004年底提議徐斌(徐明之兄)出任大元股份董事長。

2003年和2004年,由於大元股份連續兩年虧損,上交所在2005年對其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及其特別處理,簡稱由大元股份改為「*ST大元」,股 價一直在2元多徘徊。知情人士透露,實德把大元做成虧損,是有意為之,其目的在於壓低大元淨資產,從而壓低向寧夏綜投支付的股權轉讓款。

2005年6月,大連實德投資以2.91億元總價,每股轉讓價格為2.08元,受讓寧夏綜投所持1.4億股國家股,佔大元股份總股本70%,成為大元股份絕對大股東,後因股權分置改革,14000萬股稀釋為12080萬股。

現實版奪命金:重奪土地

大連韻銳是一個裝入土地及廠房資產,繼而在實德投資退出大元股份前夕,將上市公司最優質資產套走的空殼。

自從實德注入大元股份之後,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經營一直不理想。大連分公司總經理周家華透露,儘管年產能可達1萬噸,多年來只利用其中20%左右產能,這個以生產PVC材料生產門為主的分公司產品高端,但技術難度很大,多年來一直都在摸索。

雖然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業績一直不佳,但隨著房地產價格迅速高漲,當年實德以1.02億評估價賣給大元股份的22萬平方米的土地和6.51萬平方米 的廠房,已經變成增值六到七倍的隱蔽資產。按照大連市政府後來所啟動的大連實德工業園的拆遷工作,以隨後收儲價計算,這塊土地市值8億元。

但在2007年,知道這塊土地實際價值的投資者並不多,因為在財務報表上按當年1.02億元評估值入賬,除了徐明等內幕人士外,很少人知道這塊土地按市場價格計算增值巨大,成為大元股份最值錢的資產。

對徐明來說,如何低價重新奪回這塊土地,成為一項新的掠食生意。在2007年8月,大元股份董事會以開拓市場名義,出資200萬元在大連設立子公司,大連韻銳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由此而生。

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自2007年8月成立至2009年9月實德投資從大元股份抽身出局,大連韻銳是一個裝入土地及廠房資產,繼而在實德投資退出大元股份前夕將上市公司最優質資產套走的空殼。

實德第一步是把土地及廠房資產裝入大連韻銳。2009年1月,公司增資5007萬元,其中6.51萬平方米廠房的評估值為3007萬元;2009年 4 月,增資1.07億元,其中22.26萬平方米的土地評估值為9109萬元——兩次增資裝入大連韻銳的土地與廠房,幾乎堪稱當時大元股份最優質的資產之 一。

實德第二步是在股市上金蟬脫殼,迅速減持股票。在將核心資產裝入大連韻銳的同時,大元股價在2009年上半年一路上漲,同年6、7兩月,股價最高躥 升至16元多。大連實德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通過28次交易在二級市場迅速減持7000萬股,累計套現8.99億元;當年8月,上海泓澤世紀投資發展有限 公司(下稱上海泓澤)與大連實德達成協議,收購後者持有的剩餘大元股份5080萬股,協議每股轉讓價從6元提到9元再到11元。

完全退出大元股份後,大連實德股權轉讓共收穫14.58億元,而2005年支付的股權成本僅為2.91億元,三年多時間,淨賺11.67億元!

但這僅是其在大元股份上收益的一部分。在2009年6月,大元股份與實德塑膠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以1.2億元作價將大連韻銳100%股權轉讓與後 者。22.26萬平方米的土地在2001年時的評估價為1.02億元,這8年間,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急劇膨脹時期,土地價格亦不斷翻番,但該土地8年後評 估價卻匪夷所思地下降到9109萬元——這一操作遭到廣泛質疑。

至此,實德完成了把大元股份最優質資產低價套走的第三步。

在該項股權轉讓完成後不到半年,大連韻銳於2010年1月通知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做好搬遷準備,理由是大連市政府將拆遷該地塊。

據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調查,因整個實德工業園的收儲和搬遷,實德集團共獲得23億元的土地收儲和拆遷補償。原大元股份的地塊和廠房大致佔整個工 業園的三分之一,粗略推算,該地塊補償金額超過8億元,但大連實德只花了1.2億元就將其從上市公司剝離。若算上此前股權轉讓收益,5年間,徐明僅動用不 到3億的資金,就在大元股份身上獲利超過18億元,回報率超過500%。

巨額補償款懸疑

大元股份認為,徐明提前獲知實德工業園將被列入大連市土地儲備計劃,並通過關聯公司將土地以超低價收購,從而獨吞這筆巨額搬遷補償款。

從2010年年底開始,大元股份隨後的控股方上海泓澤多次向寧夏證監局反映大連韻銳的「爭議」交易。2011年4月,寧夏證監局下發關注函要求,為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不受損害,就上述土地徵用補償問題,其處置情況要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

隨後兩年裡,大元股份與前控股方大連實德圍繞在大連韻銳的爭端拉開了帷幕,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一個「內幕消息」——大元股份認為,徐明利用和大連市 主管領導的信息優勢,提前獲知實德工業園將被列入大連市土地儲備計劃,並通過關聯公司將土地以超低價收購,從而獨吞這筆巨額搬遷補償款。

大元股份在5月3日開庭時提交的一份來自大連市政府的文件複印件顯示,當地土地收儲中心早在2007年就向當地規劃局報送了土地收儲規劃。2009 年9月,大連規劃局正式批覆同意這一規劃。朱立新強調,大元股份的土地轉讓後不久,實德就和大連市政府達成了動遷協議,這說明之前雙方已經做過很多工作, 但實德顯然向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隱瞞了。

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自2007年「以開拓市場名義」成立以來,大連韻銳除了向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進行土地和廠房出租外,一直沒開展任何經營活動,「顯然,這就是一個專門為這項關聯交易成立的殼公司」。

2010年11月,跟大元股份已經毫無股權關聯的大連韻銳,將位於實德工業園的土地和廠房轉讓給大連海翔騰瓏房屋拆除。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隨即成為 資本運作的犧牲品——2012年5月,大元股份回租大連韻銳用於生產三棟廠房已被拆除了兩棟,其餘一棟廠房堆滿了機器和辦公設備。

「大連分公司去年下半年因為拆遷停產了。今年經過努力,我們和浙江一家投資PVC的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希望判決結果盡快出來,恢復生產。」朱立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2011年2月11日,大連韻銳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實德塑膠轉讓給新的自然人股東王靜波和韓秋。但這兩位自然人是誰,最終巨額的土地款落在誰口袋裡,這引發了爭議。

在2012年5月9日,實德塑膠的代理律師黃滔在庭審中稱,目前實德塑膠的債權人有很多,而接盤大連韻銳的自然人股東是公司之前的「債主」之一,但對於自然人的更多信息,以及大連韻銳的轉讓價格,黃滔稱也不知。

但王靜波曾在實德集團官方網站一條信息中出現。該信息顯示,2010年年初,曾有一位叫「王靜波」的人以集團財務核算審計部員工的身份參加了該集團 的新年聯歡會,並表演了節目——不能排除實德有轉移資產的嫌疑。記者就此致電實德投資董事會負責人,及實德塑膠代理律師黃滔,均未獲得對方的回應。

「這種資產的拆借轉移,在實德大系統內非常普遍。」一位熟知實德的律師如是指出。

大連市政府所給予的土地補償款,大連實德方面並沒有透露數額。但按當時大連韻銳旗下資產價值,大元股份方面曾估算過,其所應獲得的賠償款約為5.5 億元。劉振方稱,對比周邊地塊的市場價位,2009年韻銳地塊和房產價值至少應在3.9億元左右,即使按照實德集團當時抵押建行貸款數額看也值3.3億, 「可他們買的時候只花了1.2億,所以公司主張2.5億的索賠是合理的。」

但對於2.5億元的賠償,實德塑膠代理律師黃滔在法庭認為,「2.5億元」的賠償價格沒有任何根據,不會予以賠償。

這並不是大連實德近來面臨的唯一訴訟。據媒體報導,陷入資金鏈斷裂危險的大連實德集團最近已經被至少八家銀行起訴,多家債權行由於擔心實德履行債務能力出現問題,到法院對實德提起訴訟,要求財產保全。

經過兩年漫長而艱辛的訴訟,朱立新表示高管層身心俱疲,上市公司業績也一地雞毛。

但朱仍在密切關注大連實德的狀況,「不管實德是破產也好,還是其他處理,如果我們有一個法院判決在手,對公司決策也是有利的」。

或許是擔心實德破產殃及賠償,朱又反覆稱,和大連實德和解的大門一直敞開,「條件都可以談,甚至在法院判決後也可以談,我們當然希望越早解決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3

掏空「雙威」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23667.html

5月14日上午,焦頭爛額的雙威教育集團(下稱「雙威教育」CAST:NASDAQ)新任首席財務官Douglas Woodrum顯得十分焦灼:拿著一份經浦東新區商務委員會批准同意的公司投資方變更二級子公司法人的備案表,等在寧波銀行浦東支行的候客廳裡,無人理會。

由於雙威教育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子昂等人私下劃轉數億元資金,雙威教育已經陷入了混亂無序的尷尬境地,這迫使新的管理層亟須查清賬務的來龍去脈;雪上加霜的是陳子昂等人帶走了公章、電腦硬盤、營業執照,銷毀了賬務……在工商執照沒有變更之前,這讓查賬有如陷入沼澤。

早在5月9日,雙威教育已收到納斯達克通知信,納斯達克決定將公司股票摘牌。Woodrum告訴記者,他們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查清大致的賬目,並 交出年報,如果到時候還沒有結果,雙威教育將面臨下市。到底是誰掏空了雙威教育?雙威教育的律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查到了三家可疑公司。據瞭解,目前上海 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已經受理了雙威教育舉報陳子昂涉嫌侵佔公司現金一案。

高管交惡5億元

雙威的內鬥由來已久,陳子昂一方代表的是實權派,而新管理層則是上市公司董事會中過去管不到實際業務的那一撥人派來的。

這跟雙威教育的結構有關:雙威教育是先有子公司後架設的母公司,而母公司主要依賴的業務就是由原子公司分別層層控股管理的3家學校。

2000年10月,雙巍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雙巍信息」)成立,註冊資金為100萬美元,實際到賬僅15萬美元。當時的董事長並非陳子 昂,公司的投資人為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之後的投資人一直未變,此後,雙巍信息公司的註冊資金從100萬美元到600萬美元再到2980萬美元,僅用了3年不到的時間。在雙巍信息增資 的過程中,陳子昂成為公司董事長。

雙巍信息主要經營範圍是設計、開發與寬帶技術相關的軟件、網絡集成軟件等各類計算機軟件等業務,跟教育不搭界的公司,卻是後來雙威教育的孵化器。

2007年,為籌備上市,同樣由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出資設立語培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語培信息」),註冊資金為1000萬美元。之後,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通過雙威教育反向收購雙巍信息和語培信息,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融資近兩億美元,並用所融資金購買了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並通過之前設立的語培公司、盛世漢洋(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子公司持有上述三家大學股份。

但據之前的年報顯示,三所大學的收入佔整個雙威教育收入的70%-75%,而遠程教育佔比僅25%-30%。

通過層層複雜的控股,出資方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對三所大學的管理鞭長莫及。

原本相安無事,但在2011年3月,陳子昂方面與雙威教育如今的大股東Fir Tree公司出現分歧。原因是陳子昂代表公司發表回購申明後,卻又未及時履約, Fir Tree方對此意見頗大。

在2011年底董事會改選中,陳子昂一方最終失利,在七人董事會中支持Fir Tree的代表Woodrum的人達到四人,而陳子昂一方為三人。

目前資料顯示,很多不明去向的大額資金是在2011年年底轉出,並且不少銀行的賬戶也是在那時候註銷的。

有律師分析,或許是為了給事情敗露爭取時間,當年的上市公司審計工作開始受阻。2012年2月初,已經擔任雙威教育多年審計機構的德勤向該公司審計委員會匯報稱,審計受阻。

5月14日上午,焦頭爛額的雙威教育集團(下稱「雙威教育」CAST:NASDAQ)新任首席財務官Douglas Woodrum顯得十分焦灼:拿著一份經浦東新區商務委員會批准同意的公司投資方變更二級子公司法人的備案表,等在寧波銀行浦東支行的候客廳裡,無人理會。

由於雙威教育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子昂等人私下劃轉數億元資金,雙威教育已經陷入了混亂無序的尷尬境地,這迫使新的管理層亟須查清賬務的來龍去脈;雪上加霜的是陳子昂等人帶走了公章、電腦硬盤、營業執照,銷毀了賬務……在工商執照沒有變更之前,這讓查賬有如陷入沼澤。

早在5月9日,雙威教育已收到納斯達克通知信,納斯達克決定將公司股票摘牌。Woodrum告訴記者,他們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查清大致的賬目,並 交出年報,如果到時候還沒有結果,雙威教育將面臨下市。到底是誰掏空了雙威教育?雙威教育的律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查到了三家可疑公司。據瞭解,目前上海 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已經受理了雙威教育舉報陳子昂涉嫌侵佔公司現金一案。

高管交惡5億元

雙威的內鬥由來已久,陳子昂一方代表的是實權派,而新管理層則是上市公司董事會中過去管不到實際業務的那一撥人派來的。

這跟雙威教育的結構有關:雙威教育是先有子公司後架設的母公司,而母公司主要依賴的業務就是由原子公司分別層層控股管理的3家學校。

2000年10月,雙巍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雙巍信息」)成立,註冊資金為100萬美元,實際到賬僅15萬美元。當時的董事長並非陳子 昂,公司的投資人為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之後的投資人一直未變,此後,雙巍信息公司的註冊資金從100萬美元到600萬美元再到2980萬美元,僅用了3年不到的時間。在雙巍信息增資 的過程中,陳子昂成為公司董事長。

雙巍信息主要經營範圍是設計、開發與寬帶技術相關的軟件、網絡集成軟件等各類計算機軟件等業務,跟教育不搭界的公司,卻是後來雙威教育的孵化器。

2007年,為籌備上市,同樣由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出資設立語培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語培信息」),註冊資金為1000萬美元。之後,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通過雙威教育反向收購雙巍信息和語培信息,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融資近兩億美元,並用所融資金購買了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並通過之前設立的語培公司、盛世漢洋(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子公司持有上述三家大學股份。

但據之前的年報顯示,三所大學的收入佔整個雙威教育收入的70%-75%,而遠程教育佔比僅25%-30%。

通過層層複雜的控股,出資方ChinaCast Technology (BVI) LTD.對三所大學的管理鞭長莫及。

原本相安無事,但在2011年3月,陳子昂方面與雙威教育如今的大股東Fir Tree公司出現分歧。原因是陳子昂代表公司發表回購申明後,卻又未及時履約, Fir Tree方對此意見頗大。

在2011年底董事會改選中,陳子昂一方最終失利,在七人董事會中支持Fir Tree的代表Woodrum的人達到四人,而陳子昂一方為三人。

目前資料顯示,很多不明去向的大額資金是在2011年年底轉出,並且不少銀行的賬戶也是在那時候註銷的。

有律師分析,或許是為了給事情敗露爭取時間,當年的上市公司審計工作開始受阻。2012年2月初,已經擔任雙威教育多年審計機構的德勤向該公司審計委員會匯報稱,審計受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10

一○一董座改選前夕因舊案遭收押 林鴻明涉掏空 宏國剛站起又被打趴?

2012-10-08  TWM




一向給人處世圓融、政商人脈實力堅強的林鴻明,如今卻因為一件舊案被收押,重創宏國集團近年力圖翻身的形象,更成為「五百億元償債傳奇」的諷刺。

撰文‧梁任瑋

二○○九年九月,林鴻明代理台北一○一大樓董事長八個月後,終於真除坐上大位。當時,他與最大民股股東頂新集團董事長魏家二董魏應交,分任董事長、副董事長,兩人就任微笑的合影,登上各大媒體。

這是一九九九年宏國集團爆發財務危機後,宏國第二代林鴻明代表家族在商場上少見的風光。而身為長子的林鴻明,更被視為「家族中興」的代表人物,外界也咸認沉潛近十年的宏國集團,隨著五百億元負債陸續清償,將恢復往日元氣。

九月二十七日,台北一○一股東會前一天,挾著過去三年輝煌戰功,外界一致認為林鴻明將在股東會的董監改選投票中,順利續任董座。未料,十三年前的一樁舊 案,讓林鴻明在一瞬間從光鮮的雲端墜入難堪境地。涉嫌掏空上市公司金尚昌,林鴻明遭檢調收押,讓原本應該是慶祝連任的鏡頭,轉變成收押禁見的不堪畫面。

擔任董座 讓一○一轉虧為盈林鴻明涉嫌掏空金尚昌,不僅打亂一○一董座布局,也讓才剛從低潮站起的宏國集團,再度跌了一跤。而這一跤,更讓許多業界人士對林鴻明的家族中興大業感到不勝唏噓。

時間拉回一九九九年,台灣房地產不景氣,轉投資事業過多的宏國集團,因資金周轉不靈爆發財務危機。五百多億元的負債如骨牌般兵敗如山倒,也讓當年在建築業 「喊水會結凍」的宏國集團積極瘦身,關係企業《大成報》、職籃宏國象一個接著一個收攤;中聯信託被RTC(金融重建基金)接管,僅剩凱撒飯店與台北一○一 仍留在手中。

宏國集團出現財務危機後,林鴻明被外界視為家族代表人物,而他的確也是林家三兄弟中最活躍於商場的一位。

身段柔軟、個性圓融是朋友對林鴻明的第一印象。早年宏國關係企業橫跨營建、金融、觀光、育樂,加上舅舅謝隆盛擔任過國民大會議長,讓林鴻明建立起綿密且深厚的政商人脈關係。

在商場歷練三十幾年的林鴻明,承襲三重幫父執輩做生意一套獨特的經營哲學。「他會先問對方『你想賺多少錢?』了解對方立場後,才決定是否繼續談下去。」一 位認識林鴻明二十年的房地產業者說,他對廠商很「阿莎力」,該給的錢不會東扣西省,因此大家都很喜歡和他往來,讓他廣結善緣;以這次他遭收押為例,他的朋 友依舊站在保護立場,口不出惡言。

完整承襲了家族的人脈實力與經營哲學,林鴻明自然成為宏國集團力圖中興的核心人物。當時手中仍握有中聯信託經營權的林鴻明,將一○一大樓視為東山再起的重要管道。

林鴻明是台北一○一大樓的建造發起人之一,在大樓完工後以大股東的角色擔任首屆總經理,儘管隨後中聯信託遭接管,林鴻明還是可以取得官股信任,升任董事長,足見他對於這個職位的經營。

林鴻明升任一○一董事長後,不但擔任官民共治的溝通橋樑,也力行開源節流政策拚獲利,為了撙節管銷,他全面更換一○一設備為節能建築,大幅節省能源支出。

在開源部分,將購物中心全部改裝為頂級精品專門店,除了滿足本地金字塔頂端消費族群,更吸納三○%觀光客上門。此外,辦公室出租率、租金逐年提升,三方並進,終於在前年中繳出「轉虧為盈」成績單。

儘管台北一○一至今財務壓力依舊不輕,但搭上近年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商機,一○一大樓成為兩岸民間互動的最佳平台,不僅長年接待政府外賓,連中國官員參 訪團來台,都一定得登上觀景台。甚至有此一說,「想要做陸客生意,第一個要打通關的就是林鴻明。」可想而知,一○一董事長這個位置人脈關係的廣泛。

背負中興重責 鋌而走險?

有了一○一大樓作為基礎,林鴻明的家族中興大業順利展開。原本代表宏國集團精神的北市敦化北路宏國企業總部大樓,○四年部分樓層遭法拍,地下室、十五、十六樓產權落至台壽保手中。○六年一度有買家向宏國集團出價七十億元整棟購買,後來因林鴻明的母親林謝罕見反對作罷。

為了不讓母親傷心,○八年林家三兄弟甚至出錢向台壽保買回三個樓層,相關人士指出,「目前整棟宏國大樓產權都完整掌握在林鴻明家族手上,頗有收復失土意 味。」另方面,有別於其他豪門總是上演兄弟鬩牆戲碼,林鴻明與兩個弟弟之間感情非常團結,對於母親也是出了名的孝順。例如母親近年積極投入德霖技術學院教 育與企業建教合作事宜,三兄弟均動用在房地產業的人脈,引進師資到學校。

業界人士感嘆,身為三重幫林家第二代,中年面臨家道中落危機的林鴻明,肩上壓力比家族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大。也許是在商場上載浮載沉三十年的經歷,讓林鴻明始終披著一層保護色,「熱絡但難以交心」是朋友對他的形容。

金尚昌掏空案的後續發展仍待司法調查,但林鴻明的友人評論:「如果真有不法情節,那麼,或許是外界給予他『少主中興』的期望太高,才讓他選擇鋌而走險之 路,以至於最後『呷緊弄破碗』。」隨著檢調將宏國家族涉嫌掏空的案子曝光,「十年償債五百億元」的少主中興之路,從勵志故事變成了醜聞,看似再起的宏國集 團,是否隨著林鴻明涉掏空案件再被打趴,就有待時間觀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60

施正榮的「另一個尚德」:關聯交易掏空尚德

http://news.imeigu.com/a/1358909021688.html

裁員、減產、GSF反擔保騙局、尚德電力股價跌至1美元面對退市壓力、辭去CEO⋯⋯2012年,對於曾經的光伏巨頭—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來說四面楚歌;2013年,恐怕也將是尚德最關鍵的「危急存亡之秋也」。80%以上的負債率,以及即將於3月到期的5.75億美元的可轉債,是尚德必須直面的難關。

此前,關於無錫市政府與施正榮博弈的討論甚囂塵上。其中被議論最多的說法是—無錫市政府將出手對尚德進行援助,代價是施正榮以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但這一方案未能獲得施正榮的支持。

接近無錫尚德的知情人士稱,目前施正榮和無錫市政府在暗戰中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自施正榮在2012年8月卸任尚德電力CEO之後,無錫國聯集團可能將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接盤無錫尚德,以解尚德電力5.75億美元可轉債到期的燃眉之急。無錫尚德是上市公司尚德電力的子公司,也是其最為核心的資產和主要經營實體。

「現在國聯集團已經組成工作服務小組進入尚德辦公,各大銀行債權人也進駐尚德以尋找更好的拯救尚德方案。」上述知情人士稱。

此項方案雖未塵埃落定,但若最後接盤的真是國聯集團,那麼對尚德來說可謂一個輪迴。早在2001年1月無錫尚德成立之時,無錫國聯集團的子公司無錫國聯信託投資公司就曾聯手江蘇小天鵝集團、無錫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無錫水星集團、無錫市創業投資公司、無錫山禾集團等諸多國企共同出資600萬美元入股無錫尚德,持有無錫尚德75%的股份;而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160萬美元的技術入股,持有無錫尚德25%的股份。2005年,為了便於海外上市,施正榮通過一系列財技引進過橋貸款和海外投資機構(如高盛、龍科投資、法國Natexis等)對無錫尚德的國有股權進行收購,無錫國聯集團也在此時與其他國有股權一起退 出。

在這一個輪迴中,大眾眼前這位靠陽光發財的施正榮,從「新能源教父」、「中國首富」的榮譽中走下神壇;但與此同時,公眾目光之外、處在隱蔽處的施正榮,其實已經搭建了屬於自己的私人商業王國。在這個私人王國中,施正榮的妻子、朋友、老鄉各守一隅,只有越過他們,才能瞥見施正榮的隱形財富。

私人帝國

「施正榮完全可以再造一個尚德。」上述知情人士稱,「但是從另一個方向看,如果沒有施正榮自己這些私人企業,尚德現在的境況可能也不會這麼慘淡。」在尚德電力上市之後的6年時間裡,施將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納入他的私人公司手中。

2006年12月30日,一家名為「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下稱「亞洲硅業」)的企業在青海省註冊成立。根據記者獲得的青海省商務廳文件顯示,這家公司由亞洲硅業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以下稱「亞洲硅業(BVI)」】和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其中亞洲硅業(BVI)出資4750萬美元,持有95%的股份,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出資250萬美元,持有5%的股份。

這是一家從事多晶硅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看上去,這家企業與施正榮本人並無關聯,但日後證明從一開始這家企業就由施完全控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亞洲硅業首任董事長王體虎與施正榮相識於澳大利亞留學期間。尚德內部通訊錄顯示,2006年和2007年王體虎還同時擔任尚德的副總裁,主要負責硅材料和高效太陽電池開發研究。

其餘董事會成員包括張宇鑫、沙俊濤、郭恩來和張治民。其中張宇鑫以及之後的董事長繼任者張維國都與施正榮本人過從甚密。

張宇鑫是亞洲硅業(BVI)的法人代表,曾任職於華夏證券投資銀行部、西南證券投資銀行部,後成立上海道傑投資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總經理、上海道傑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而在私人關係上,張宇鑫是施正榮妻子張唯的親屬。在尚德IPO之前,他曾是施正榮的主要財務顧問,並主導了尚德IPO之前施正榮從無錫市國有股權中接盤股份的資本運 作。

成立僅3個月後,2007年3月15日,亞洲硅業董事會成員發生變更。沙俊濤和郭恩來離任董事,張維國和廖暉成為亞洲硅業董事會成員,並由張維國出任亞洲硅業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此時亞洲硅業的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會主席張維國及董事張宇鑫、王體虎、廖暉和張治民。

張維國也是施氏家族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曾任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尚德電力的IPO招股說明書顯示,彼時張維國為尚德的第五大股東,持股33.3萬股。

施正榮真正以管理者的身份走到亞洲硅業的幕前源於2009年尚德對亞洲硅業的投資。

根據尚德電力年報,2009年1月,尚德電力從亞洲硅業一位「退出的股東」手中以81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12.5%股份。同年10月,尚德電力又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0%—尚德電力為這20%的股權總計支付1750萬美元。從亞洲硅業相對簡單的股權結構可看出,這一「退出的股東」顯然來自亞洲硅業(BVI),之後證明亞洲硅業(BVI)的最終控制人其實是施正榮。

記者從BVI登記處獲得一份2006年註冊資料顯示,亞洲硅業(BVI)的首任董事其實為施正榮和他的妻子張唯。也就是說,從亞洲硅業創立時起,施就參與其中,但是在2009年以前卻一直隱藏在張宇鑫背後,從未對尚德的股東方、提供貸款的銀行等機構和資本市場上其他參與者進行披露。

直到尚德電力2009年開始投資亞洲硅業之後,施正榮得以退去亞洲硅業(BVI)掌舵人的幕後身份,以尚德電力董事會主席的公開身份走到台前。

由於尚德的投資,2009年1月8日亞洲硅業的董事會成員進一步發生變化。通過這次董事會成員的變化則可對施正榮的佈局略窺一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1月8日,張宇鑫和廖暉退出亞洲硅業董事會。新任董事會成員包括施正榮、陳秋鳴、王體虎、張維國和張治民。在這次人事更替之後,施正榮成為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

2009年5月18日,亞洲硅業通過董事會決議,由亞洲硅業(BVI)購得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手中所持有的5%股權,由此,亞洲硅業由亞洲硅業(BVI)和尚德共同持有。作為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方面代表的董事張治民因此退出董事會。

施正榮的另一位私交好友也在此次交易後正式出山—新晉董事成員陳秋鳴,曾任職於江蘇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91年後移居澳大利亞並在澳大利亞與施正榮相識。2008年,陳秋鳴受到施正榮的邀約回國,主要職責就是打理施正榮的私人財富。許多業內人士都將陳秋鳴看作在張宇鑫之後的新任財務顧問和投資軍師。

「僅僅憑藉尚德12.5%的股權,施正榮卻得以成為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這可能嗎?這些都是施正榮布的局而已。」 一位前尚德電力員工說。而在進行這一系列運作之後,亞洲硅業的董事局完全由施正榮的「自己人」組成。

(i美股配圖:尚德電力3年股價走勢。)

利益輸送

亞洲硅業自成立開始一直與尚德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係。

2007年1月,亞洲硅業成立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獲得了來自尚德一份大單:尚德與其簽訂了長達16年期限的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用來購買高純度多晶硅材料;而根據亞洲硅業的官方網站顯示,直到2008年12月31日,亞洲硅業的第一爐多晶硅才正式出爐。

在此期間,雖然亞洲硅業並未對尚德供貨,但是尚德仍對這家上游供應商進行輸血。根據尚德年報,2008年尚德電力共向亞洲硅業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而預付賬款方面,2007年到2008年間尚德電力共向亞洲硅業提供了6120萬美元預付賬款,但是這時亞洲硅業還未真正實現多晶硅生產,對尚德的供貨直到2009年上半年才開始進行。更為有趣的是,在2009年亞洲硅業開始供貨之後,亞洲硅業迅速成為尚德電力的三大主要供應商之一。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生意上的合作之外,尚德電力還從人力上對亞洲硅業進行幫助:「尚德方面的財務人員一直在幫助亞洲硅業路演,向銀行獲得貸款。」而憑藉尚德的大額訂單,亞洲硅業先後獲得了來自銀行的貸款(至少包括一筆由尚德電力擔保的5億元人民幣來自渣打銀行的貸款)和青海當地政府的補貼作為資金補充。

尚德電力2009年開始投資亞洲硅業之後, 尚德投資後對亞洲硅業的輸血並沒有停止。在產品購買上,尚德依然不遺餘力,2010年一年便從亞洲硅業採購了7690萬美元的多晶硅,並且為亞洲硅業提供了8240萬美元的預付款。

「施正榮在為自己創造財富方面太有一手了。外界通常不太注意,所以幾乎意識不到施正榮在背後的運作,但是若是將這些交易連起來看,便會發現其中蹊蹺之處。」上述前尚德電力員工稱。

他所說的蹊蹺交易,即尚德電力對亞洲硅業投資的退出和施正榮本人的進入—2009年10月尚德電力加大對亞洲硅業的投資,其持股比例提升至20%;2010年12月,「由於戰略調整」,尚德電力又將這20%的股權以2390萬美元的價格轉手賣出,尚德在這筆投資中淨賺640萬美元。

接手20%股權的買家,「是鐘曉林創立的江南資本,」上述接近尚德電力的知情人士稱。這一消息尚德電力從未進行披露,記者也未能從尚德電力處獲得證實,而江南資本作為一家PE,其背後真正的投資主體並不好預測。

但是股權轉讓的故事仍在繼續,轉讓的投資主體漸漸浮出水面。

2011年5月,施正榮宣佈,由他個人控制的家族信託—D&M科技(D&M Technologies)收購了亞洲硅業91.3%的股權,亞洲硅業至此正式成為尚德的關聯方。而且奇怪的是,從2010年12月尚德退出亞洲硅業之後到2011年5月施正榮的家族信託接手亞洲硅業的5個月時間中,施正榮仍然任亞洲硅業的董事會主席和法人代表,並無更換。

2011年底,尚德已經陷入光伏危局——彼時尚德的負債率為79%,短期借債為15.73億美元;但是作為尚德的上游供應商,亞洲硅業卻獨善其身,資產負債率僅為36.7%,短期借債為0元。

在光伏行業整體陷入泥沼的現實環境中,亞洲硅業的業績表現離不開尚德的支持:成立的5年中,尚德至少為其提供了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5億元人民幣擔保和近億美元的預付款項,並且在很長時間中是它唯一的客戶。2011年7月,尚德還與亞洲硅業簽訂了新的多晶硅購買合同,即自2012年起在9年內向亞洲硅業購買63300噸多晶硅。

不成功的炮製

除了亞洲硅業之外,施正榮還成立了另外一傢俬人公司—輝煌硅科技投資(香港)公司【BVI公司,下稱輝煌硅科技(BVI)】。

從BVI登記處獲得的信息顯示,輝煌硅科技也是2006年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控制人是施正榮和張唯。這一信息同樣鮮少人知。「施最早的想法是,亞洲硅業生產多晶硅後賣給輝煌硅能源。而輝煌主要生產硅片,再賣給尚德。」上述知情人士告訴《環球企業 家》。

只是輝煌硅能源最終並未向亞洲硅業那麼成功。在輝煌硅能源,施正榮遭遇人際關係滑鐵盧,輝煌硅能源也走向了分家的結局。

與亞洲硅業類似,輝煌硅科技(BVI)於2007年在施的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油坊鎮建立了輝煌硅能源(鎮江)有限公司(下稱輝煌硅能源)。記者獲得的輝煌硅能源2008年度審計材料顯示,輝煌硅能源是由香港德懿有限公司出資組建的外商獨資企業,公司成立於2007年12月。而香港德懿有限公司正是輝煌硅科技(BVI)全資擁有的子公司。

但是此前,坊間流傳更廣泛的說法是,輝煌硅能源是由香港輝煌硅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尚德、環太硅科技於2007年共同出資成立。對此說法,記者在查閱尚德電力公開資料時並未發現證據。

在輝煌硅能源創立之初,董事會成員由吳美蓉(兼董事局主席)、王藝澄、李仲盈三人構成。吳美蓉和李仲盈均是施正榮的老鄉,且分別為輝煌硅科技(BVI)兩個香港子公司(香港德懿有限公司、香港Rising Prosperity有限公司)的董事。

2008年5月,尚德電力對輝煌硅科技(BVI)進行投資,以2140萬美元的代價接手「某退出股東」購得輝煌硅能源18%的股權。吸引注資後的輝煌硅能源與亞洲硅業如出一轍,同樣進行了董事會的變更—吳美蓉繼續出任董事長,董事成員則包括施正榮、錢曉云、張怡(時任尚德CFO)和陳秋鳴。

尚德電力亦是在輝煌硅科技(BVI)成立初期就開始與之進行交易。2007年,尚德為輝煌硅科技(BVI)提供了1080萬美元保證金;2008年,除了以2140萬美元從輝煌硅科技(BVI)股東手中購得股權之外,尚德電力還從輝煌硅科技(BVI)及其子公司處購買了6370萬美元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尚德電力還與其簽定了兩份硅片購買合約,分別為從2008年9月開始的5個月期購買協議和從2009年8月開始的3年期購買協議,合約價接近3億美元。

2009年5月,輝煌硅能源與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環太」)合併,輝煌硅能源更名為「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在完成合併後,香港德懿有限公司佔合併公司註冊資本的64.99%,照耀香港有限公司佔28.72%,江蘇環太肥料有限公司佔6.29%。原環太硅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祿寶出任合併公司董事長,董事則仍由施正榮、錢曉云、張怡、陳秋鳴組成。

王祿寶與施正榮同為揚中人,在合作之前已相熟近10年,據知情人士透露,施正榮甚至是引導王祿寶進入光伏產業的領路人。施正榮對兩人在環太上的合作原本充滿期待,但是蜜月期尚未滿一年,硝煙就已瀰漫。「環太和輝煌硅能源的分家真應了那句古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老闆們最早合作時都能同甘共苦,但是看到利益時卻都拼得你死我活。」一位揚中環太麾下的員工稱。

2010年6月,環太和輝煌硅能源選擇分手。在環太退出後,據知情人透露,輝煌硅能源的控制權被分成兩部分,其中尚德電力控股29%,而代表施正榮個人的力量的佔71%。輝煌硅能源的實體同時被拆分成兩家公司—榮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和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其中前者為大家所熟知—「是施博士的公司,榮和德分別取自施正榮和尚德,」上述揚中環太麾下員工稱。但是後一家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卻從未出現在報表和公眾眼中。

榮德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在施正榮的家庭財富版圖中佔據何種地位尚未可知,但是記者查閱這兩家公司的《法團成立表格》時發現,創辦成員雖是以不同基金名稱出現,但創辦地址均為BVI同一地址,提交人地址亦完全相同,而且首任董事均為施正榮的妻子張 唯。

到了2010年下半年,國內光伏行業始終受到歐洲各國補貼下調消息的困擾不甚樂觀。這時,尚德電力稱為了發展上游拓展產業鏈,將以1.23億美元的價格對榮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進行全資收購,榮德新能源成為尚德的全資子公司。

「以1.23億美元獲得71%的所有者權益,再加上公司8000萬美元的負債,說明尚德對這個公司的總資產估值為2.53億美元。」上述知情人士稱。

但是根據尚德財報顯示,榮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產能為375MW,換算下來相當於尚德購入的平均成本為0.79美元/WP,而此時市場價大概是0.20美元/WP。尚德為此多付了3倍的成本,這也使得尚德的處境變得更糟糕,為此尚德高管不得不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中接受分析師的質疑。

暗渡陳倉

除了在光伏產業的發展之外,施氏家族的私人財富地圖也已延伸到私募投資領域。2008年2月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尚理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尚理投資」)即是其中之一。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尚理投資的法人代表為施正榮的妻子張唯,董事兼總經理為上文提及的陳秋鳴。

2012年尚理投資最為亮眼的表現在投資華錄百納上。在華錄百納上市之前,尚理投資持有華錄百納10%股份;2012年2月華錄百納上市,尚理投資獲得的賬面回報高達16倍。

除了在文化產業的投資之外,2010年上市的豫金剛石和2011年9月上市的巴安水務上市前投資人名單中,尚理資本都在其列。巧合的是,在巴安水務的上市前股東名單中,施正榮前任軍師張宇鑫所創立的上海道傑投資有限公司也在其中。

而在2009年時,尚理投資還曾連同雅戈爾投資有限公司、無錫新區創新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無錫領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領峰基金),投資無錫新區及周邊地區的新能源、環保節能、生物醫藥、物聯網、文化創意產業、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項目。

儘管從未在尚德公開披露過,尚理投資與施正榮的關係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已經接近公開。但是,除了尚理投資和在實業領域的亞洲硅業和輝煌硅能源之外,施正榮究竟還有多少隱形財富卻很難獲知,而在施氏家族財富聚集的過程中,尚德電力也並非那麼無 辜。

「施正榮個人財富的累積,很多尚德電力的高層都知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上述接近尚德的知情人士稱,「亞洲硅業創立初期,尚德財務部門的同事們需要幫他們爭取銀行的資金資助、做路演,在這樣的情況下,尚德電力能完全置身事外毫不知情嗎?GSF(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反擔保事件爆發以後,誰的騙局誰是誰非尚德高層都心知肚明。」

除了經營困局之外,尚德電力還要不斷面對法律訴訟。GSF反擔保時間爆發後,美國律師事務所便狀告尚德發佈虛假信息誤導投資者,對尚德提起集體訴訟;意大利法院則指控尚德在意大利非法修建太陽能發電廠詐取政府補貼,對尚德提出刑事訴訟。

而《環球企業家》瞭解到,2012年年底,又有尚德電力股東在美國起訴尚德高管,稱「公司高管為實現自身利益挪用公司高達16.8億美元投資資金,資金使用用途包括給尚德電力CEO個人公司提供無息貸款等」。記者向代理此訴訟的美國羅森律師事務所求證時獲知,此訴訟已立案,調查正在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81

櫃買中心新董座 竟然身陷掏空案


2013-03-11  TCW  
 

 

二月二十五日,新任櫃檯買賣中心(簡稱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交接典禮上爆料說,自己是雜貨店之子,還擔任過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營運幕僚。

但他沒說的是,他目前還被投資人保護中心(簡稱投保中心)因合邦電子掏空案,提起請求連帶賠償訴訟中。由於此案還未落幕,屆時可能出現櫃買中心董事長被轄下公司投資人求償,對簿公堂的尷尬局面。

任監察人捲入,成形象地雷

原來,吳壽山在二○○四年到二○○八年,擔任過合邦電子監察人,任期內,當時的總經理、爾後擔任董事長的陳錦溏等人,利用成立九家境外紙上公司,再用買空賣空方式來美化財務報表,把當時資本額十億元左右的合邦,掏空了一半的資產。

該案在二○一二年經由新竹地方法院判決確立,投保中心遂對陳錦溏與吳壽山等二十八位董監事和相關人員提請金額共一億三千萬元的連帶賠償訴訟,為受損的小股東爭取權益。

這二十八位被提起求償的人員,過去兩年多,多位陸續與投保中心達成和解,投保中心也依和解狀況,對訴訟對象撤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聲請狀。而吳壽山,從擔任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證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到升任櫃買中心董事長,對此案都還沒達成和解。

投保中心發言人趙順生證實,吳壽山曾與投保中心談過,只是迄今還未和解。「每到一個新職,就有人提醒我要去處理,」吳壽山受訪時表示,他也認真的想去和解,「這個案子要和解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保險公司有個上限,投保中心有個下限(指的是賠償金額),如果差額太大,我是付不起的。」這件案子這麼一擱,就是兩年多。

交接典禮中,吳壽山說「長官」告訴他,「你就快快樂樂去做。」如今,一樁拖延快三年的陳年舊案,成了吳壽山的背上芒刺。只要此案不和解,吳壽山也很難快樂得起來。

櫃買中心任務就是監督股票上櫃公司、幫投資人把關。合邦案讓吳壽山頓時在裁判與球員之間出現尷尬角色。這些過往的事未必阻撓升官之路,只是當監察人、櫃買中心董事長,多少都要維護形象,免得哪天成了話題,想磨滅也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7

指標產業落魄 義大利唱掏空悲歌


2013-08-26  TCW  
 

 

八月初,一項統計顯示,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五○.三,突破榮枯分水嶺,歸功德國和義大利產業擴張,尤其後者是兩年來首見。不過,成長的表象之下,義大利的幾個指標產業卻正遭逢「掏空」危機。

精品新東家拒接收供應鏈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金融海嘯以來,新興國家的新富階級接手歐美主顧的需求,義大利的高級訂製服做得很不錯。可是這端生意興隆卻未造福供應商,總體而言,紡織產量下跌三五%,未見回升跡象。

原因之一是,許多大品牌近年來都被頭號對手法國接管,包括LVMH集團收購珠寶商寶格麗、服裝和配飾製造商Pucci,及羊毛織品商Loro Piana;開雲集團(Kering)掌控Gucci與Sergio Rossi。但是,新東家拒絕接收當地眾多原物料供應商。

像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筆下曾輝煌一時的紡織中心畢耶拉(Biella),鎮城之寶是高級男衣原料商Reda,僅雇用三百多位師傅,讓亞曼尼(Giorgio Armani)之流的首席設計師年年來拜會。但收購帶走設計師的採購權,這裡的生意一落千丈。

另一個危急的世界級產業是家用電器品,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七○年代是梅洛尼(Merloni,現已改名意黛喜)、伊尼斯(Ignis)等白色家電的黃金盛世,僅僅十五年就以手工質感搶戴歐洲龍頭寶冠,因此成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案。

但是這個被譽為「戰後經濟神話」的產業,如今卻被中國海爾逼入死巷:從二○○七年開始連年衰退,幅度約與紡織業相當,其中又以洗衣機、洗碗機、電冰箱與廚房炊具的銷量跌最兇,全都對半砍,迫使整個產業供應鏈一再裁員,經濟學家奇普列塔(Innocenzo Cipolletta)擔心,空洞化會越來越明顯。

《紐約時報》感嘆,任何人都同意,精工細活是這些外銷導向、家族經營的義大利中、小企業立足全球的本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們適應時代的表現,像是財務與營運等能力,「卻離一流差得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49

掏空培正富豪校友打家賊


2014-09-18  NM  
 

 

香港唯一有學生獲得過諾貝爾獎,政、商、學界名人輩出的百年名校培正,其小學爆出儲備「被掏空」風暴,一直由多名舊生把持的培正辦學團體浸聯會教育部,多年來暗度陳倉,另外成立以「培正」掛名的培正教育中心和培正專業書院「搵真銀」,近年又發起為培小興建一座十五層的新教學樓,冧掂富豪校友「電子大王」顧明均捐助二千萬。

殊不知,大樓剛入伙,校友及家長才獲知會,教室因超出政府規定的中小學校舍高度限制,培小根本不能使用;另一邊廂,「哎吔仔」培專對外募捐時則明目張膽,將大樓「據為己有」,先舔到盡以每項最高千二萬,兜售各層課室、演講廳、圖書館以至座椅的冠名權,更索性「改圖」把招生冊子上的大樓照片,印成培專大樓 。

更甚是,原來大樓全部二億六千萬的建築費,幾乎全由私立的培小出資,培專只出資一千萬,卻想佔領大樓,瞓身捐款卻發現被蒙騙,全球培正仔正聯署反擊,火氣十足的顧明均,近日就四度入稟追討捐款,又狀告培專盜用商標要求賠償十億。他形容:「我好似開咗門俾賊入屋綁起咗,唔反抗點得。」

何文田培正道與窩打老道交界,培正中小學校區內,矗立了一幢樓高十五層,玻璃幕牆的大樓,驟眼看來與學校格格不入,原來這幢大樓,屬培小的辦學團體浸聯會轄下,八至十五樓原定安排於今個學期作為培正專業書院的新校舍,不過培專的大計,被培正校友叫停,而捐助二千萬興建大樓的光頭富豪顧明均,更兩個月內四度入稟控告浸聯會及培小。

顧明均更聯絡培正舊生齊齊發炮,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回覆本刊指:「很多人想利用學校的名字,卻看不出來有什麼高尚的辦學目標,也沒有徵求我們這些對教育有經驗的舊生意見。」又說:「培正當局,還對同學會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使人驚訝!很多同學認為,一百廿多年的名校,對學校名譽要特別重視,畢竟這是由創校元老和歷代同學花了不少心血得來的結果!」

丘成桐所炮轟的事,源於新大樓對校友募捐時,原來只表明供培小之用,但無端端和培小無直屬關係的培專卻想鵲巢鳩佔。

有錢又固執

事件中捐錢最多,年屆七十,有光頭富豪之稱的顧明均,以他六呎二身軀,空手道黑帶的掌力,一手拍枱說:「佢哋唔肯交數,唔肯改名,我一定要出手,用司法手段睇你哋點走。」大學讀法律的顧明均是南太集團主席,現時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市值超過二十億港元,另南太在深圳前海擁有一幅地皮,顧曾表示,估值約九十億人民幣,這位百億富豪性格鮮明,熟悉他的人都指:「佢好固執,做事一定做到底,當然佢亦好有錢,所以得罪佢你一定頭痕。」引證顧明均的執着還有他的光頭,原來六四事件前他是有頭髮的,但屠城之後,他決定削髮以表不滿,頭髮就從此沒有再留過,有人問他為何事隔多年仍這麼堅持,「六四都仲未平反。」顧說。 而且顧明均在培正留低的回憶絕對比別人更多,因他曾三次中二留班及一次「撻班」重讀中一,前後讀了十六年培正,加上今次觸動顧明均告自己母校的人,通通是培正舊生,在他眼中更加「罪加 一等」。顧明均連環入稟告得很盡,培小前兩任校監楊國雄、何建宗,小學前校長李仕浣、中學校長葉賜添通通成為被告,還加上浸聯會,實行要一網打盡。

High tea惹的禍

四封律師信追擊,顧明均還嫌未能引蛇出洞,表示不排除再告,他提高聲線說:「第一樣係追討二千萬,告培正小學同當時嘅楊國雄校董及李仕浣校長;第二係『培正』被培專盜用,索償十億;第三係告培專未經我同意用我個名做顧問,係用我個名去呃人,要求佢哋交盤數俾我睇;第四要求浸聯會交代捐款下文。」 這一切恩怨情仇,要追溯到○七年的一餐下午茶。顧明均憶述,當時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培小舊禮堂拆卸,計劃花兩億重建成新教學大樓。「嗰時楊國雄同李仕浣約我飲茶,話籌得好少錢得幾百萬,聽到佢講呢個困境,我就答應捐二千萬。」愛校心切的他,沒有詢問詳情,「靠個信字就應承。」到大樓落成後才知道,八至十五樓會讓「哎吔仔」培專遷入。 更令光頭富豪頭頂冒煙的,是他近月又得悉,按《教育規例》中有關全港中小學「學校的高度限制」規定:「除天台操場四周的護牆外,校舍的任何部分不得位於高度超出地面廿四米(約八十呎),按此高度,即中小學課室一律不准設在七樓以上,換言之培正小學新大樓八樓以上的樓層,就算成功阻止培專遷入,他的師弟妹都有得睇冇得用:「原來樓上係中小學都用唔到,絕大部分校友都唔知道,直至幾個星期之前才知。咁起來做乜,咁係唔係等於挪用先?度身訂造嚟幫培專!」顧明均氣憤地說。

我要將佢軍

培正被侵權官司不是第一次,○○年前廣州副市長梁尚立,以培正名義在中港兩地註冊,開辦三間商學院,顧已出錢出力打官司,一路打到北京最高人民法院,及香港高等法院,前後共十二年,四年前香港培正獲終極勝訴,顧說:「好多人警告我返大陸小心啲,我理得佢。」勝訴後又再捐出五百萬,準備往後作其他有關維護「培正」名稱官司之用。 之後粵、港、澳培正負責人,在廣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祝捷會,更發表共同宣言,致力捍衞培正名號,估不到到了今天,顧明均要告的,就是當年參與宣言的部分負責人及浸聯會,顧明言對此非常憤怒:「當年佢哋問晒後台老闆,港澳就得浸聯會授權,廣州就得教育部同意,至有呢個宣言,無理由再生呢個(培專)出嚟。」「如果培正生出嚟係皇帝,你又生兩個又話係皇帝,我要將佢軍、出嚟搏命囉!」顧連珠炮發又說:「有人想威脅我,要我停止官司,唔可以追究黑幕。」他又指,早已知培專「盜用」了培正商標:「當年我搞緊廣州單官司,根本唔得閒理,擒賊先擒王啫。」不過,現時本港「培正」商標註冊,全為浸聯會擁有,顧解釋,由於培小沒有正式校董會,所以沒有法人地位,培正的商標只是交給浸聯會託管。對於顧明均要告到底,對壘的另一方已經有人想扯白旗,記者收到被告之一,前培小校監,現任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給培正校友會的一封申寃電郵,何自白指:「只是遵從校董會議決……把罪咎因由全歸於我……叫我情何以堪。」又說:「名聲和事業毀於一旦,真令人心碎……」培小新大樓「被侵佔」是兩個多月前被揭發,原來培小一直以來都沒有獨立校董會,校務全由浸聯會轄下校務委員會處理,都是浸聯會內一些培正舊生輪流上庄,出任校監、校董等要職。浸聯會知情人士表示,董建華年代力推大專產業,加上校友崔琦和丘成桐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兹獎,培正變得極有商機,於是當年的校監楊國雄建議,用浸聯會之名,開辦了培正教育中心,及後進一步「衍生」出培專,但兩者均不是培正「親生仔」。

轉移培小資產

今次掏空資產醜聞的根源,培小大樓的興建,是浸聯會在楊國雄時代一手促成,知情人士說:「我哋只係負責表決。」目前楊仍兼任培專院董,角色衝突外,更令人質疑大樓是為培專作嫁衣裳。過去兩個月,雙方多番交鋒,校友會出特刊炮轟,又召開會議聲討,楊國雄則避走美國,校友會多番要求浸聯會及現任校監陳之望交代,但均不得明確答覆。 原來顧明均的入稟,背後果然有黑幕,參與項目的知情人士透露:「新大樓最初預算一億九千萬,由培小出資一億八千萬,當中包括校友捐款,培專只出了一千萬,但一○年大樓圖則出現問題被迫延工至去年落成,最終造價高達二億六,全由培小找數。」他又透露,「楊國雄當年曾在一次視像會議上,承諾培專最終會出資五千萬,但最後不見任何文件再提及。」又說:「一○年培小都有成兩億七儲備,而家估計得番三、四千萬。」雖然私立的培小近年連年不斷加學費至每月四千四百元,但今次大樓工程,已掏空培小多年儲備。對於挪用培小儲備金的指控,他說:「佢哋都無咁嘅諗法,因為佢哋認為培小同培專都係隸屬浸聯會,將來再慢慢還。」他又自白:「培專當年其實都有三千萬儲備,近年有人叫現任校監陳之望從培專那裡再支付一千萬建大樓,但對方一味拖,又唔肯白紙黑字寫承諾,至搞到今日咁四分五裂。」

百年老校猛人多

創辦於廣州的培正有一百廿五年歷史,由浸信會作辦學團體,孫中山先生亦曾為該校校董,其長子孫科,中共開國元老廖承志也是培正仔。當時已有「北有南開,南有培正」的美譽。至一九三三年時任校長黃啟明及校董林子豐等人,在何文田購地五萬餘方呎興建校舍,正式設立香港培正小學,並於二年後開設中學部,直到八四年中小學分家,中學為政府資助,小學及幼稚園則為私立,至今仍然是浸聯會屬下學校。香港各界名人不乏培正的畢業生,包括前政務司長唐英年、廉政專員白韞六、入境事務處處長陳國基等,前港鐵行政總裁周松崗、卓能集團主席趙世曾、電視廣播大股東陳國強;演藝界有顧嘉煇、鍾景輝、王晶;學術界更為厲害,除崔琦和丘成桐外,還有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浸大兩任校長謝志偉及吳清輝等。

小圈子圍威喂

而培正和培專這個「哎吔仔」錯綜複雜的關係,一切源於小圈子選舉,知情人士透露,「培小校務委員會共九人,當中八人是由浸聯會理事投票選出(另一人是培正同學會會長),理事按浸會堂會人數比例劃分,共三千多票,先選出一個有二十多名成員的『教育部』,再互選校董和校監,每年五月一日進行選舉。」看似民主比例代表制,「一般唔係培正仔唔會去選,佢哋唔會俾你選到,大家講好你做幾年我做幾年,圍威喂。」不過,楊國雄由九○至○四年一直做校監,知情人士指:「楊國雄年近八十,喺教會有好高輩分,所屬嘅尖沙咀浸信會是大堂會,又做過十年浸大教務長,外行嘅教友就好自然投俾佢,所以次次都夠票踢唔走佢。」其他人只能論資排輩等上位,「雖然後來由何建宗及陳之望當上校監,但楊國雄只是降級做校董,仍是校務會嘅要員。」同時,楊國雄目前仍兼任培專院董,至於現任校監陳之望和培中校長葉賜添,也分別兼任培專的院董和發展總監,難怪培專有膽計劃佔領新大樓。而招標興建新大樓時,楊國雄也涉及嚴重利益衝突,原來他是中標的承建商、建業建築的母公司建業實業(216)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但楊從未向負責興建大樓事宜的委員會申報利益,上市文件亦從來沒有提及,據悉當時建業建築出價並非最低,事情後來不了了之。知情人士又指,培正內部四分五裂:「學校一直都好多人唔鍾意楊國雄,覺得佢好官僚、霸住個校監位,做嘢又拖字訣,佢做校監時試過去美國探個孫探足半年。而校友最睇唔過眼,係佢搞嘅培專質素差,收生又收得差,好多人想郁佢好耐。」記者曾到楊國雄的天水圍寓所,但無人應門,再電郵給他,也一直沒回覆。

開大富翁訓練班

至於培專前身是培正教育中心,過去一直以搞教師IT課程、奧林匹克數學、劍橋英語等到校課程營運,近年連大富翁訓練班也有開設,並聲稱和全港三百多間中小學有合作關係,更獲政府以一元租用佐敦加士居道前葛量洪師範學院舊址作校舍。○九年,培教再「生」出培專,兩年前打算搶攻高級文憑市場,但一二年收生為零,去年只有三人就讀,培專除今年在教育展上派發單張,將新教學樓落成作賣點,網頁亦提及:「培正道全新校園為學員學習提供更完善設施及優良環境。」 偷雞遷入新大樓被阻,培專正急謀開源救校,記者日前到培專現時位於加士居道的院址詢問有何課程可供報讀,職員並沒再推介高級文憑副學士課程,反而殷勤地介紹:「得番去台灣嘅學士課程,都係啲二線台灣學位,不過比起香港嘅高級文憑,台灣師資係好嘅。」又話九月已經開學,要報就要快。另外,培專又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結盟,包括:英國新特蘭大學、達拉斯浸會大學及威廉諸奧大學等。教育局回應指,培專現時校址,租約到十月底結束,培專去向如何,該校未有回覆。但浸聯會消息指,培專將暫遷至深水埗,之後命運未定。「內戰」結果令培小新大樓一拍兩散,培專遷入無望,培正學生不能使用,上星期顧明均和一眾校友到大樓視察,記者發現八樓以上的裝修工程已經叫停,地磚都未鋪好,遺下大批建築材料、喉管等,形同大陸爛尾樓,而大樓地庫漏水,警鐘經常誤鳴,洗手間竟用踎廁,顧明均見到怒轟:「呢個年代仲用踎廁,可能想招收大陸學生啩。」他一心捐助母校,如今爛尾收場,點會唔心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84

2014年財務報表解毒: 雨潤食品或已被掏空,股價再打對折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39836691
$雨潤食品(01068)$  畢馬威不給雨潤出具財報意見, 不是不能出,是實在擔不起責任了。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上市公司雨潤資產或已經被掏空。 其實這算不上什麼新聞了,遲早要發生的事。

1、其它應收款,要特別小心。 認列了9個億。能收回多少天知道。

2、貨幣現金大幅縮減。淨現金頭寸首次出現負的3個億多。 說明資產情況持續惡化。

3、應收款認列巨大。這個不多說了,南京、南京告急了。

4、在建工程沒有公佈,可以肯定是沒有轉固的。這個在建工程,我很早發文就談過了,有多少? 有木有?  將來會不會大幅計提?  費用暴表自己想去哈

5、短債,往往是壓倒企業的最後一根草。 用大量的應付款來調劑是沒有用的。

6、最關鍵的是,經營現金流在經歷2013年的短暫企穩(仍是負的)後,再次大幅下降,達淨流出近5億(負的)。 雨潤現金流早就斷供了。 債務又壓身, 二師兄在商業地產上估計麻煩更大, 沒有資金救上市公司,妕麼辦? 目前看,銀行不是雪中送炭了,怕很快會落井下石了。

二師兄人事問題已經引爆了,現在財務問題也暴出來了。  上市公司雨潤恐回天無術了。 現在很多人覺得雨潤有價值 是因為它有被收購價值。 這個可以有。但進來的人不是笨蛋,現在債務問題 還有資產可能被掏空的問題必須解決才會進來的。

債務重組,大家應該都領教過吧----大幅的壞款計提! 費用暴表的。  這次清洗下來,雨潤股價能支撐在1.6元,已經很萬幸了。

以上都是我看表拍腦袋吹牛的猜想,騙你們玩的,當真你就上我的當了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36

林榮錦七年計畫曝光 神祕一人公司起底 「生技之神」被控掏空東洋30億內幕

2015-07-29  TWM

撰文•周品均

東洋前董座、現任晟德集團董座林榮錦,今年一月遭老東家對他提起背信罪、加重背信罪的刑事告訴,五個月後,台北地檢署正式將林榮錦起訴。一紙起訴書揭開林榮錦七年來如何掏空東洋資產的罪狀,這位「生技之神」真的要栽跟頭了?

六月十六日,一則東洋前董事長林榮錦遭台北地檢署起訴的新聞,猶如一記震撼彈,再度投向生技產業。

被譽為「生技之神」的林榮錦,因涉嫌將多項東洋開發的乳癌、卵巢癌等特殊學名藥的專利製藥技術,以非常規交易方式無償授權給瑞士商Inopha AG(簡稱Inopha)。台北地檢署認定,林榮錦掏空東洋,造成東洋三十億元損失,依《證交法》非常規交易與特別背信罪,將林榮錦起訴。

一份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揭露了這場長達七年的掏空計畫,林榮錦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情況,將東洋名下藥品、配方,幾近無償授權到外面的公司,再透過繁瑣的程序,逐步規畫到自己可控持股超過四成的晟德集團。

一場進行多年的計畫,卻被國際藥品大廠突如其來的停工給揭開了,林榮錦能不能順利從這場風暴泥淖中走出?故事要從Inopha這家小公司說起。

隱瞞!

無償授權Inopha東洋配方二○○八年,林榮錦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同意下,把東洋好幾個砸重金研發的藥品配方,包括Caelyx II、LIPO-AB、Risperidone與Leuprorelin的使用、販售、開發、製造與轉授權等權利,以接近「無償」的方式,授權給Inopha;這是一家成立僅兩年、資本額僅十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三二○萬元)的一人公司,且毫無藥品臨床人體及動物等實驗的能力,竟然從林榮錦手中獲得多項東洋的專屬授權。

「當時林榮錦與Inopha簽訂專屬授權合約時,完全沒有告知董事會。」東洋總管理處處長張志猛直言。而林榮錦的說法則是,當時這些配方價值很低,還存在許多開發上的風險,根據東洋的公司章程,如果市場價值在五百萬元以下的授權,可交由總經理決定,不必董事會同意;至於林榮錦如何判斷這些配方的市價不超過五百萬元,他並未多加說明。

Inopha是什麼公司?為什麼林榮錦要如此「厚待」它?

事實上,Inopha底下有一家名為「宜諾法」的子公司,它的負責人名叫歐德甯(Denis Opitz),他不是別人,正好就是林榮錦指派東洋在歐洲與美國的首席業務代表,並且擔任顧問,任職東洋長達十年。此外,宜諾法的其他董事,包括曾是林榮錦祕書的唐清玉、曾是林榮錦私人公司「歐室食品」的員工黃淑芬,與林榮錦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

但林榮錦並非一下子就牽上這層關係;就在他未告知董事會將東洋藥品配方授權Inopha後不久,林榮錦又悄悄透過他持有可控股權超過四成的晟德,開始另一端的運作,一步步建立與Inopha的連結。

林榮錦先是在晟德之下,成立了這家名為「宜諾法」的公司,乍看之下,外界難以辨別宜諾法與Inopha其實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緊接著,透過一連串複雜的股權移轉,最後,宜諾法從晟德的子公司,搖身成為Inopha的子公司,而晟德旗下的玉晟創投則保有宜諾法增資時三成的認股權。

根據知情人士分析,晟德和Inopha之間,維持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最大好處是萬一東窗事發,那麼在股權上,晟德和擁有這些藥品權利的Inopha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另一好處是後來證實,宜諾法正在規畫可能在台上市,而擁有三成認股權的晟德,則隨時可能享有上市利益。

出包!

東洋獲代工機會 揭開祕密但國際大廠Janssen Pharmaceutica Companies of Johnson and Johnson(簡稱J&J)主動找上東洋合作,意外掀開這場布局。「當時J&J在美國的代工廠出了問題,J&J找上東洋生產,最後市場上都傳出東洋的工廠已經在幫J&J代工,才讓董事成員在董事會上質問林榮錦,這一切才曝了光。」東洋副董事長曾天賜說。

當時這筆訂單就在林榮錦與歐德甯聯手主導下簽約,但這份委託代工的合約卻不只有J&J與東洋,而是因為林榮錦已將東洋開發的Caelyx II授權給Inopha,所以必須是東洋與J&J、Inopha簽訂一份三方合約。也因為這份合約,才讓Inopha的身分曝了光。

這份三方合約中明訂,J&J須支付的簽約金、里程碑價金︵國際藥廠依據藥品進行試驗、申請藥證及商品化的各階段,所支付代工廠商的費用︶與權利金等,全數轉讓給Inopha。也就是說,早期花了超過五億元開發Caelyx藥品技術的東洋,就在國際大廠找上門代工後,只能拿到入不敷出的代工費用,而Inopha在簽下這紙三方合約的兩年內,就獲得J&J所支付約三億元的簽約金與里程碑價金。如今回頭看,這筆三億元的營收,到底該屬於東洋?還是無償取得的Inopha?

怪象!

雙重身分 歐德甯維護哪方?

此外,除了J&J之外,此案還有一個破口,就是擔任宜諾法負責人的歐德甯。事實上,無論是林榮錦○八年主導東洋開始與Inopha簽約、或是一一年,東洋與Inopha及J&J洽談代工事宜,林榮錦不但將這項業務轉給歐德甯,爾後與J&J的談判,就只有林榮錦與歐德甯出席。自○五年後就在東洋擔任顧問的歐德甯,在擔任東洋員工的同時,卻能在三方談判場合代表Inopha。

然而,在東洋內部,除了林榮錦之外,沒人知道歐德甯「一人分飾兩角」,甚至在宜諾法後來成為Inopha子公司之後,他竟然可以同時在Inopha和東洋這兩家公司上班,兩邊的利益界線,幾乎是分不清楚。歐德甯這幾年到底代表的是東洋還是Inopha?維護的究竟是哪一方的利益?這或許就是這次起訴書中,除了將林榮錦起訴之外,也同時通緝這位德國籍歐德甯的原因。

其實,這場很可能是林榮錦與歐德甯共同布局的大戲,東洋因此的損失還不只無償授權的直接損失而已。根據起訴書上說明,例如就在J&J找上東洋談代工時,有一家德國大廠費森尤斯卡比(簡稱FK)也找上東洋。據了解,FK上門的原因有二,一是想與東洋商談藥品的合作;另外,可能看上東洋擁有多種藥品配方的基本面,因此還想入股東洋。

但事後檢察官查出,歐德甯竟然發了一封信給FK,將交易對象全部從東洋改為Inopha,更不可思議的是,林榮錦再度隱瞞董事會,以東洋的名義簽署聲明書,保證東洋會將Caelyx II的一切權益授權給Inopha。此舉,也讓FK打消了入股東洋的念頭,「因為FK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在Inopha手中,為什麼還要買東洋呢?」曾天賜談起這件事情緒顯得激動地說:「林榮錦斬斷了一次東洋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機會。」這樣一來,東洋不只損失了FK支付給Inopha的三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一.○五億元)簽約金,甚至錯失FK入股機會。

《今周刊》也透過晟德發言體系向林榮錦提出,當年將東洋藥品與配方無償授權給Inopha的原因、晟德與Inopha的關係,以及與J&J和Inopha簽訂三方合約卻沒有通知董事會等問題。惟林榮錦透過晟德發言人林秀月表示,該講的都會在法庭對法官說明,不再個別對外發言。

檢察官認定,就在東洋與Inopha之間,難以清楚切割的界線,讓原本應該屬於東洋的利益,不斷流失。這一次,林榮錦遭到起訴,對他個人的信譽當然是一大打擊,但除了東洋之外,他目前仍身兼高達四十家生技公司的負責人、董監事,就連他今年一月遭東洋提告後,他旗下的生技公司依舊在資本市場繼續募資,包括醫材公司益安,在三月宣布現金增資七億元,而晟德也在三月公布發行公司債的計畫。

林榮錦這次的官司恐怕不只是他個人的信用風暴,而是再次掀起生技業的波瀾。

林榮錦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晟德董事長、永昕生醫董事長、益安生醫董事長、金樺生醫董事長、得榮生物科技董事、東生華製藥監察人經歷:東洋董事長、必治妥業務、東杏藥品總經理學歷:政大企管所、北醫藥學系破解林榮錦涉嫌掏空東洋計畫!

東洋集團

林榮錦持股約10%,逐漸淡出

疑點一

為何林榮錦將東洋開發藥品無償授權給Inopha?

瑞士商 Inopha

2006年成立,資本額僅新台幣320萬元的一人公司

100%持股

Inopha子公司宜諾法

董事長歐德甯

(東洋業務代表)

董事唐清玉

(林榮錦祕書)

出售宜諾法給

Inopha以切割宜諾法

晟德集團

林榮錦持股逾40%,扮演主導角色

錢進 Inopha

J&J藥廠

找東洋代工藥品,與Inopha簽訂三方合約

錢進 Inopha

FK公司

找東洋談合作與入股

爆點一

東洋董事會這才驚覺,為何三方合約中,會有Inopha這家公司?

爆點二

FK發現藥品授權在Inopha手上,因此合作入股告吹,讓東洋承受損失。

疑點二

為何宜諾法與林榮錦關係密切?

1. 歐、唐二人皆為林榮錦人馬,林榮錦如何置身事外?

2. 晟德擁有宜諾法優先認股權,並規畫宜諾法上市。

2012年起,林榮錦的晟德集團從市場上募資超過57億元!

益 安 2015.3 現金增資 7億元晟 德 2015.3 公司債 34億元永 昕 2012.11 現金增資 8億元2013.12 現金增資 8.43億元

總計57.4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2

如何掏空底特律

1994年,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Paul Krugman發表了一篇叫做”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文章。他的觀點是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密集勞動、高儲蓄、高投資增加,而不是科技進步。因為要素投入總是有限度的,而且邊際產出遞減,Krugman作出了「亞洲無奇跡」的大膽論斷,並認為這種Myth難以持續。

這一時期,包括四小龍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Paul Krugman的預言看起來危言聳聽,遙遠而陌生。

1998年的時候,強國開兩會,朱鎔基說,中國70%的工業製成品產能要提升,中國的製造企業要轉型升級,帶著國家往前走。即使萬丈深淵,也要鞠躬盡瘁。1998年中國政府開放了中國進出口市場,98年以前所有的企業做外貿,需要香港及其他進出口公司,服裝進出口公司,機械進出口公司,坐在中國民營企業和鬼佬之間,98年以後,民營企業不再需要進出口公司,中國的民營企業把許多法國、義大利鬥垮了,鬼佬買回來的東西基本都上Made in China

就在1994年,韓國經濟增速猛然加速到8.8%。外貿出口增加了17%,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20%,韓元貶值,研發費用(R&D)費用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32%,遙遙領先於其他四小龍國家。1995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萬美元,並作為創始國加入WTO組織,1996年,韓國加入OECD經合組織,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才會有「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危機並不會完全相同,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亞洲四小龍之一到金融危機引發的市場恐荒,韓國的昨天,與強國現在正經歷的情境,何其相似。是否馬上也將經歷這樣的危機?能夠總結的危機成因與解決之道,又可否成為你下一個10年暴富之路?

2016年,中國經濟遭遇十年來最冷的寒冬。上次低於7%的增速,還是在1990年。漫漫25年過去,再也沒有鄧小平南巡,再也沒有加入WTO,房車路的大潮也將過去。這漫漫寒夜,將如何走出?難道你真的相信靠互聯網+?靠馬雲?連佢自己都唔信啦。


巴菲特的老拍檔Charlie Munger最近週圍向人推薦《美國增長的起落》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這本書,該書認為美國經濟的全盛期是19402015Munger和巴菲特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巴菲特一生都在觀察,哪些東西可以進行商業運作,哪些可以做到,哪些無力做到。這並不複雜,不需要有很高的智商,但必須能控制情感。

任何優勢都不敵趨勢。奧巴馬做國情咨文1/3 篇幅講創新,提出「激發國人的創新精神是我們制勝未來的基石」。

在美國,StartUp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為4%。第一年以後有4成破產,5年以內8成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八成破產。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咁你明白我們班老同學點解咁值錢。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創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的故事,否則你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這些故事,幾乎肯定是吹的,即使不是吹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運兒,即使跟你吹水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幸運兒,也不等於你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Tom Kartsotis和他Shinola利害嘅地方,唔係投入幾百萬美元搵攝影師及超模發動廣告攻勢,這些妳老母都識做。他的魔法就是投了100萬,買了間鞋油廠,講古仔,以假亂真,利用美國歷史打造一個「假的傳統品牌」,讓美國人能夠諗返起50年代的Good Old Days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令Shinola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品牌。之後,佢在New York Times登左一版全版廣告話:「睇唔起底特律的人,我俾個Birdy你。」

美國人說Birdy,即係屌你,比個中指你。而Shinola Birdy,就是一款US$500的手錶。

Tom想起了幫J. Crew 起朵的Andy SpadeAndyKate的故事,我寫過很多了, Andy又找來 Bruce Weber操刀拍攝廣告,Bruce Weber是誰?下,唔係唔知嘛?





要在紐約或者洛杉磯搞一個品牌出嚟,好難,因為實在太多競爭,底特律係一個死氣沉沉,破咗產嘅城市,這正是打響品牌的好地方,所以聰明嘅佢,以一個假的美國品牌形象,炒熱左美國製造2.0的口號。
廣告是大時代風格,照片中用上好多黑人老臨。佢班夥計、工廠其實就係品牌嘅一部份,例如工廠原本係General Motors研究實驗室,工廠員工大部份係美國三大車廠失業工人,成條生產線不單止生產手錶,亦生產單車、皮革飾品、生產著一個又一個掙扎求生嘅血淚故事,Shinola順理成章塑造成為底特律的救星,依家被塑造成美國最Cool的品牌,從巴黎, London到新加Bore都有精品店,美國本土幾十個城市有門市。

Shinola也沒有忘記鞋油,因為要擦美國總統鞋,短短幾年,Shinola就成為底特律重新出發及美國製造2.0的象徵,克林頓來過、奧巴馬又來過。

強國今天為什麼很困難?第一,製造業30多年來所具有的三大優勢,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基本上喪失了,強國人不是不聰明,強國越來越有錢,還敢於消費,人民幣也沒有崩潰,有些行業還能保持10%-20%的增長,為什麼賺不到錢呢?不是你變笨了,而是你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了。

當今世界最可怕的是能力喪失,核心競爭能力突然間喪失了。在另外一個地方拿走了你本來的優勢。轉型?你今天坐在這裡,要獲得Force Awakens,原力覺醒,擁新的能力,獲得新的工具,獲得新的商業模式,談何容易這就是你今天所面臨的問題。

Putting America back to Work.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永遠有市場,Donald Trump代表的民粹市場也是,美國即使一日未復甦,我荷包己經漲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