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錢到那裏去了? 蔡瀾

2008-10-14 AppleDaily

「雷 曼兄弟倒了,美國還有那麼多家房地產公司和銀行都出問題,幾億億的錢,總會給別人賺去,或者說給什麼人騙去,那到底是什麼人呢?」倪匡兄問。

我對金融一點 也不感興趣,不多作研究:「我也不知道呀!」後來問了幾位朋友,也都說不知道,倪匡兄說:「下次黎智英請客,問問他,他一定知道。」「美國一出現問題,香 港第一個有反應,像東亞事件,大家爭着去拿錢,後來才知只是謠言,但也證明香港人極度敏感。」「德國銀行出毛病,倒是真的,要政府出錢去救。」我說。

倪匡 兄搖頭嘆息:「美國也要政府去救,布殊最初提出的方案只有三頁紙,要是即時通過,也許會渡過難關,但給國會那麼一拖再拖,最後加了幾百條條件,由三頁紙變 成二百多頁,現在要救也救不了。錢,我想就是給那些官僚拖到不見的。」「其實雷曼兄弟不是一間銀行,只是家投資公司。投資總有風險,不過他們推銷的手法不 正當罷了。」我說。「你呢,有沒有投資?有沒有買股票?」「我不買基金,也不買股票。」「你真聰明,當今現款抓在手上的人最厲害。」倪匡兄的高帽戴過來。

「抓在手上?還不是放在銀行,萬一有毛病,血本無歸。」我坦白地說。「香港的銀行不像美國的,美國的政府可以做擔保,有毛病政府賠你十萬美金。」「你更聰 明,去到美國,帶了那麼多錢,每家存十萬。」我的高帽送回去。「那是倪太決定的,是她的功勞。她到銀行,我做陪客。她說要存錢,也要存進一家有職員會說中 國話的。」最後是倪太最厲害,永遠知道自己的錢在那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

笑傲缸湖浪蕩奢華香大俠去了

2003-11-13  NM




曾在股壇馳騁廿載,近十年已退隱「缸」湖的「股壇怪傑」香植球,前週六在新加坡心臟病發去世,享年七十六歲。信奉馬列主義的香植球,七、八十年代大炒地產股;在上世紀靠內幕消息炒股的年代,他卻花心機認真分析、鑽研走勢圖,最終炒股為他帶來百億身家。日間炒股,夜間香植球則 變身「香大俠」,最愛和一班「妹妹仔」遊玩,甚至供書教學。八九年六四讓他對共產黨徹底失望,丟下一句:「幻想變幻滅」,便退出股壇,到星洲風流快活去。 香大俠留給年輕一輩的印象,是九七年將極盡奢華的豪宅「玻璃屋」,以五億四千萬賣出,創下香港豪宅交易的最高紀錄。股壇怪傑今天乘鶴歸西,獲得真箇逍遙; 而他所代表的華資孖沙在股壇的光輝歲月,亦隨之而遠去。香植球最為人熟知的,是他曾擁山頂施勳道二十三號的「玻璃屋」(後改名創世紀)。七○年樓市低迷,他以太太陳蘊嫻名義,以一百六十萬筍價買入;入住後重建又重建,於九六年尾最高峰時,以五億四千萬超高價售予黃坤打骰的明珠興業,創下豪宅交易的最高價。這一買一賣令香植球大賺數億,為他贏出人生最漂亮的一仗。這座玻璃屋,曾在八十年代中大事裝修,耗資逾億;但對香植球來說,一億元只是「九牛一毛」。皆因這位「股壇怪傑」,身家高達一百億,而且全都是從炒賣股票中賺回來的!香植球當年的股票戶口開在新鴻基證券,曾和他交手、現任DBS唯高達董事張天生憶述,香植球在三十年前涉足股壇時,已經鋒芒畢露:「七○年新證一開業,佢就係我哋大客,每日股票有幾十萬上落。馮景禧當年好賞識佢,還親自替佢對盤。」炒股不足三年,香植球已「炒」出得意之作。當時他剛將自家投資證券的「泰盛發展」,在遠東及金銀交易所掛牌上市,旋即趁旺市炒高泰盛股價,然後發行三千多萬元新股,收購中環瑞興大廈,開創「印股票換資產」的先河,震動股壇。

食飯攞料鑽研股票多年來香植球炒的都是新世界、新地等地產股,原來與他「不熟不炒」有關。香植球踏足股壇前,曾在六一年成立「泰盛置業」,發展小型地產項目。他一直認為香港土地有限而人口無限,發展地產前途無可限量。事實證明他眼光很準,泰盛十一年間由一百萬賺到一億,亦讓香植球認識到新地郭得勝、大昌地產陳德泰等一班大孖沙。「佢同陳德泰,嘉年地產彭國珍都好熟。當時佢兩個係大孖沙,比李嘉誠更有錢。地產商搞嘅『鶯鳴會』,每個月都落夜總會聯誼,香大俠亦例必嚟同大家摸酒杯底;咁就收到好多內幕消息,亦對地產公司有深切了解。」不過,張天生說香植球贏大錢的重要原因,並非全靠好友「彈來」的內幕消息,他自行盤算的一套股市分析理論,才是他致勝之道。「佢收料前,已經對每間公司做晒分析,過濾咗邊啲山埃,邊啲真確,先作出最快最準嘅決定。」香植球可說是認真分析股票的首個華資炒股佬,每間公司過去數年盈利、市值、營業額,甚至職員人工、建築物特色、老闆脾性也了解得非常透徹。「佢可以花好多錢同時間去查,比而家任何一個分析員都來得專業。」

一度失手避走星洲據曾到香植球寫字樓的人說,他枱頭放有二、三十個電話,每個電話有七、八條各間證券行出市代表的直線。房中還放上五,六部股票櫟,睇實十幾隻股票價位。炒股專注又「貼市」,加上當時長實、新地、新世界等隻隻重頭地產股,都在七十年代初上市,地產興旺令股價節節上升,香植球隨之身家暴漲。然而他也有失手時候。八三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前夕,香植球以為大局已定,股市不會大震盪,逐繼續持大量地產股。豈料香港因信心危機,樓價一瀉千里,香植球的泰盛曾因此勁蝕過億,他欠下相當債項,更要避走新加坡。幸得一班華資大孖沙營救,才可東山復出。八四年香植球再戰股壇,中英簽妥聯合聲明,在八五至八七年樓市股市飆升,香植球的身家亦攀上百億高峰。至八九年六四民運,在電視機前目睹解放軍屠城真相,香植球對共產黨完全死心,丟下一句十字名言:「認識再認識,幻想變幻滅。」便金盆洗手,將泰盛發展以四億七賣予梁伯韜做百富勤(今已清盤),從此淡出香港股壇。九六年十一月,擅炒股票的黃坤,親身飛去星洲找香植球簽約,希望他割愛「玻璃屋」,兩日間促成這項世紀交易,而香大俠自此長居星洲。

夜夜笙歌識飲識食香植球享盡榮華富貴,有千金散盡還復來之氣勢,其率性而為的性格在圈中亦頗見聞名。由於炒股作業的錢快來快去,香植球日間賺大錢,晚上當然夜夜笙歌。每星期他總有三兩晚到杜老誌、麗池夜總會等,與證券和地產界朋友尋歡作樂。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香植球出名玩得癲喪,陳德泰係大喪,佢就係二喪。大喪試過將自己嘅尿溝香檳分俾人飲;二喪就曾經將一大湯碗嘅酒放喺枱面,豪氣咁話:『邊嗰可以一口氣飲晒佢,我就即刻除底褲!』其後有人真的做到,佢即刻將底褲除出來拍喺枱面,嚇到大家呆晒。」其時香植球在灣仔愉景樓頂樓自設愉景俱樂部,內有廚房、舞廳等,方便他廣邀朋友開派對。閒時他除了到舞廳跳舞,又愛與舞小姐「搓麻雀」。而他對「小姐們」亦不薄,過年每人一千元利是,甚至供書教學,故有「香大俠」的稱號,他太太對此隻眼開隻眼閉。香植球玩得講究,亦食得講究。他不吃普通菜式,只愛山珍海味,亦喜歡拉朋友到他家品嘗「十頭鮑魚」。大華繼顯董事總經理許照中憶述:「七十年代我還在新證工作,佢曾安排勞斯萊斯,請我哋去佢屋企,食福臨門嘅到會。我生平第一次食佛跳牆,就喺佢屋企。」而到過香植球「玻璃屋」參觀的人,無不驚嘆其匠心獨運的奢華裝修。大宅的客廳地上鋪兩塊虎皮地氈,旁放兩米長象牙燈;另外有二十四人大餐桌,四季恆溫裝置,和大大小小透光玻璃,二萬呎地方宛如玻璃宮殿。大屋花了六、七年興建,由香植球親自飛到各地搜購原材料,又從意大利請來設計師和技工,在多年的工程期間留港供食供住。

馬列信徒吃盡苦頭香植球經常對人說一句毛澤東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原來他在股壇無堅不摧,與年少時傾慕馬列主義有關,但為此他曾付出不少代價。香植球祖籍廣東,父親香裕甫在香港及廣州開設泰盛染織廠,家境富裕。三十年代他曾到蘇聯留學,對馬列主義有深刻了解;而香植球一直受父親影響,年青時是馬列的狂熱分子。四九年大陸解放,父親和家人都怕共產黨跑來香港,香植球反而投入祖國懷抱,回廣州的泰盛染廠工作。他這樣一去十二年,當中經歷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等政治運動,吃盡苦頭,至六一年他才獲准來港。對共產主義的幻想幻滅,全心投入資本主義的香港,香植球最後成為一代股王。

怪傑一生遺憾香植球最 終成為百億富豪,但他的一生也不無遺憾。他淡出香港後投資泰國的泰亞基金,在九七年金融風暴曾蝕千萬美金。他裝修豪宅,是想與仔女共享千秋萬代,但最後與 他同住的家人不多。他的五名兒子,以「仁義禮智信」排名,但無人能繼承其衣鉢。其中香立義曾投身證券行業,但卻如父親般嗜酒,每日兩點多未收市便跑去杜老 誌,時時名貴汽車在鬧市招搖,在證券界未能揚名立萬。而另一兒子立智,九二年與世家子弟黃英豪搞︽電視日報︾,最後無影無蹤。這次香植球突因心臟病辭世,傳聞是因其中一個兒子患癌,令他過於憂心所至。這位「股壇怪傑」一死,香港股壇傳奇人物又少一個,亦標誌着一個藉炒股發達的黃金時代告終。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9

家電企業佈局新興市場/方向TCL若干年前就去了越南 潛水員文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6837464/

 [ 肖友元說,格力海外工廠的選址有三個條件:一是有市場潛力,二是有關稅壁壘,三是勞動力成本低 ]

歐美市場持續疲軟,新興市場正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征戰海外的新重點。

美 的電器(000527.SZ,下稱「美的」)日前公告披露,將與開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拓展印度空調市場。雙方在印度的空調業務將合併,新公司投資額約 3300萬美元,其中美的投資約2000萬美元,控股60%;開利投資約1300萬美元,持股40%。新公司初始投資產能約100萬台。

印度是繼越南、埃及、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美的空調業務在海外的第五大生產基地。

美的電器董事會秘書李飛德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新興市場是美的2012年海外拓展的重點,在新興市場建廠及打造自主品牌是美的海外戰略之一。公司不久的將來還會在另外一至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建工廠,以逐步完成新興市場佈局。

力拓新興市場

放眼全球,新興市場比歐美潛力更大。包括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市場空調銷售額目前已經超過歐洲和北美,在全球空調銷售額中佔比超過50%。

中 國機電進出口商會高級商務專員於治璞曾向本報透露,2011年1~9月,中國空調出口3923萬台,同比增長10.89%;出口額達82.9億美元,同比 增長33%。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出口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空調出口仍然保持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新興市場迅猛增長,俄羅斯出口就同比增長了 300%。

李 飛德說,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人口數量,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之一,家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開利原來在當地有一個空調生產工廠,美的也有一 些空調銷售業務。這次雙方將各自在印度的家用空調及部分輕型商用空調的生產、銷售業務合併後,將建100萬台/年的空調產能,生產「美的」和「開利」兩個 品牌的空調。

開利是美的國際化的老搭檔。2010年,美的收購開利埃及Miraco公司32.5%的股權,並擁有其工廠;2011年,美的收購開利拉美空調業務51%權益,又收穫巴西、阿根廷工廠。

「美的與開利通過在埃及、拉美等地的合作,已形成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美的電器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這次在印度再次合作,將發揮雙方的專業技術與營銷網絡的優勢,推動建立本土化的高效率經營與運作平台。

加快在海外新興市場建立自主品牌,是美的戰略重點之一。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曾向本報表示,美的希望「十二五」期間海外銷售佔整個集團銷售額的35%以上,其中自主品牌佔出口額30%以上,美的在全球新興市場的產業佈局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

據美的電器2011年的半年報,去年上半年,美的電器在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銷售收入分別約為452億元和168億元。海外收入佔比約25%,仍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海外建廠升溫

新興市場需求升溫,催生海外建廠熱潮。除了美的,海爾在巴基斯坦,格力在巴西、越南、巴基斯坦,志高在尼日利亞、土耳其,也都設有海外空調工廠。

「在有潛力的海外市場建工廠,是格力拓展國際市場的方向。」格力電器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向本報表示,人民幣升值,使海外建廠的成本降低。

肖友元說,格力海外工廠的選址有三個條件:一是有市場潛力,二是有關稅壁壘,三是勞動力成本低。像巴西空調整機進口的關稅已提高到35%,不設廠就沒有競爭力。

格力海外工廠的合作方式多樣:有的100%控股;有的與合作夥伴共建;在市場較小的地方則技術入股,由經銷商建組裝廠。肖友元說,「建了海外工廠,可以降低出口費用,提高成本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支撐自主品牌。格力希望自主品牌的佔比從30%提高至50%。」

志高海外市場管理部部長廖世興透露,志高的海外工廠,一般與當地經銷商合作投資,以提高海外物流供應能力。而且,通過散件出口,規避海外關稅壁壘。「OEM有一定規模後,推自己品牌的時機到了。品牌永遠是你的,有定價權,可以掌握自己的銷售渠道。」

不過,海外建廠也存在匯率、法律等風險。比如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口空調散件的成本越來越高,且外匯結算損失也較大。曾有業內人士抱怨,在越南設廠出現虧損情況。

因此,在海外設廠、發展自主品牌與保證海外市場利潤之間,美的希望尋找一個平衡點。與開利合作似乎是不錯的選擇。美的好幾家海外工廠都是從開利手中收購的,而且「美的」、「開利」雙品牌的運作,有利於做大海外工廠的產能規模,分擔經營風險。

 

附表 家電企業的海外設廠情況不完全統計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格力: 巴西、越南、巴基斯坦

志高: 尼日利亞、土耳其

長虹: 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捷克、韓國

美的: 越南、白俄羅斯、俄羅斯、印度、巴西

海信: 南非、匈牙利、法國

海爾: 20餘個海外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5

百億彩票公益金,哪裡去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43

6月12日晚,中國福利彩票雙色球第2012068期開獎,北京三里屯南路一彩票站開出110注頭獎,獎金高達5.7億元。公益性質被視為彩票與賭博的核心區別。2010年全國彩票銷售總額約為1662億元,共籌集彩票公益金接近490億元,這些錢最終用在什麼地方?

從財政部公佈的2011年全國彩票銷售情況可以看到,2011年全國彩票銷售總額約為2216億元。而據《南方週末》此前報導,1987年中國彩票第一次發行,當年銷售額僅為0.17億元。

25年時間,彩票年銷售額漲了13000多倍。

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各佔彩票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年全國彩票銷售總額約為2216億元,其中,福彩為1278億元,體彩為938億元。分地區來看,全國彩票銷售前三甲分別為江蘇、廣東、山東,分別為260億元、235億元、205億元。

2011年全國各地彩票銷售情況。(李夏同/製圖)

2009年7月1日起施行的《彩票管理條例》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彩票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民政部門、體育行政部門依法設立的福利彩票發行機構、體育彩票發行機構,分別負責全國的福利彩票、體育彩票發行和組織銷售工作。

一年超過2000億元的彩票銷售收入,最後到了哪裡?根據《彩票管理條例》,其中一部分會作為彩票獎金回饋彩民,一部分會留給彩票發行、銷售機構作為發行費用,剩下的就是國家籌集的彩票公益金。事實上,1987年中國發行的第一張彩票名稱就是「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福利彩票的發行宗旨為: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而公益性質恰恰被視為彩票與賭博的核心區別。

財政部公佈的2010年全國彩票公益金籌集情況顯示,2010年全國共發行銷售彩票1662億元,籌集彩票公益金接近49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當年收繳入庫彩票公益金約248億元。2009年結轉收入64億元,支出約240億元,收支相抵,結餘72億元。其中,分配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124.8億元,分配給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93.7億元,分配給民政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各10.5億元。

2010年全國彩票公益金分配情況 (李夏同/製圖)

根據財政部發佈的《彩票公益金管理辦法》、《關於調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等規定,彩票公益金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按50:50的比例分配。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在社會保障基金、專項公益金、民政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之間,按60%、30%、5%和5%的比例分配。地方留成的彩票公益金,由省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商民政、體育部門研究確定分配原則。

按規定,財政部應當於每年8月底前,向社會公告上一年度全國彩票公益金的籌集、分配和使用情況。省級財政部門應當每年於6月底前,向社會公告上一年度本行政區域內彩票公益金的籌集、分配和使用情況。

現在離2012年6月底僅有半月時間,截至記者發稿時止,北京四川陝西山東安徽等地已公佈了2011年的彩票公益金籌集分配或使用情況。

其中,2011年,北京發行福利彩票50.36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逾16億元,上繳中央8.235億元,市區(縣)兩級可支配使用8.235億元,市本級撥付支出0.8億元。

北京市民政局詳細列出了北京市級福彩公益金的15個支出項目,其中,兩個最大的項目是關於資助農村社區服務站建設項目,用了5300多萬元;其它項目包括福利院改造、老人補助金、老年活動中心、城市與農村公益性公墓、慈善超市、慈善醫療卡經費等。

至於四川、陝西、山東、安徽等省財政部門公佈的2011年彩票公益金籌集和使用情況,多數都有提及福彩公益金和體彩公益金的去向。

其中,安徽省對公益金的使用情況披露得最為詳盡,公告全文超過2000字;陝西省、四川省的公告則較為簡單,均只有1000字左右。

例如,四川省對體彩公益金的分配使用是,分配給省級體育部門21231.48萬元,安排用於落實全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等體育事業。」並未提到具體項目。

相比之下,安徽省就體彩公益金的使用這一項,列出了9個小項目及其具體支出情況,包括優秀運動隊訓練場館建設經費、全國十二屆運動會經費、全民健身工程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4

深圳能源:現金選擇權哪去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25.html
在深圳能源(000027.SZ,下稱深圳能源)近期完成吸收合併深能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深能管理)時,最終方案中未對股東現金選擇權作出安排,引發爭議。

  「居然沒提供現金選擇權?!」一位深圳能源的機構投資者私下微詞。

  所謂現金選擇權,是指在一家上市公司擬實施重大資產重組、吸收合併、分立等重大事項時,如有股東異議,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可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在規定期限內將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出售給第三方,或由公司回購。

  11月20日至21日,深圳能源召開現場與網絡股東大會對此次吸收合併深能管理的時間進行了表決。深圳能源9月28日公告稱,「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不對現金選擇權作出特別安排。」

  同日,深圳能源還發佈了一份法律意見書,稱「法律未明確規定公司必須提供該項權利」。

  深圳能源董秘秦飛告訴財新記者,沒有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的安排,獲得了證監會豁免,「我們是第一例」。

  目前,國內法規對異議股東現金選擇權的適用情況、行使的程序以及過程中價格的約定和最終履行的情況均未作出詳述。僅在《公司法》第143條中規定了一種使用情形:當股東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併、分立決議持有異議,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的,公司可以收購異議股東持有的股份。

  一位資深法律人士表示,「現在的《公司法》未對現金選擇權的適用情況做細則性的規定。國家應該逐漸完善建立相關制度。」

  「企業應主動提示小股東擁有這類權利,但也應該建立一個判斷機制,來判定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損失是由企業吸收合併行為導致的損失,什麼情況又是由於股市正常波動導致的損失。」 本次吸收合併案中出具法律意見的國浩律師所合夥人王曉東說,應從規則本身來判定,在股市正常波動下,判定這個造成的損失是不是市場行為導致的。

長達五年的整體上市

  深圳能源在2007年時股價一度沖上30元,從2008到2010年底,股價回落至10元,2010年至今,股價已跌至5元多。前後五年,正是深圳能源推動整體上市的漫長時期。

  深圳能源成立於1993年1月,系深圳市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能集團)發起募集設立,同年9月3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深圳能源以電力產業為主,擁有16家全資或控股公司,主要包括燃煤電廠、天然氣電廠、垃圾發電廠、風電廠及太陽能電廠。截至2011年底,深圳能源公司總資產315億元。2005年至今,年利潤總額保持在10億元以上。

  2006年8月,為解決深圳能源與深能集團之間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經證監會核准後,深圳能源啟動整體上市工作。

  2007年12月,深圳能源以每股7.6元的價格,非公開發行10億新股收購深能集團的股權和資產,其中,向深能集團發行8億股購買深能集團持有的絕大部分資產;向華能國際發行2億股,由華能國際以現金認購。

  秦飛告訴財新記者,「深能集團的前身深圳特區電力開發公司時期,遺留下一些已被吊銷營業執照但未辦理工商清算註銷的企業股權,這些股權現已無法註銷或者辦理股權轉讓,按照工商管理規定,深能集團無法直接清算。」

  「遺留的這部分資產不具備註入上市公司的條件,因此不能由深圳能源直接吸收合併深能集團,而採取的是先收購絕大部分資產實現整體上市,再擇機註銷深能集團。」王曉東律師說。

  2012年9月28日,深圳能源對外公告本次吸收合併方案,由深能集團派生分立為深能集團存續公司和深能管理,深能管理只持有深圳能源63.74%的股份,其餘資產和負債全部留在深能集團,此項工作在2012年1月業已完成。

  此次深圳能源通過對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定向增發股票,吸收合併深能管理,實現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對深圳能源的直接持股。深圳國資委與華能國際對深能管理持有的股權分別是75%和25%。

  根據《評估報告》及交易各方協商確定,本次吸收合併深能管理股東全部權益的評估值為104.11億元。深圳能源本次發行價格為審議本次吸收合併事項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即6.17元/股。

  吸收合併完成後,深圳能源為存續公司,深能管理公司了註銷法人主體資格,同時其所持有的深圳能源全部股份亦被註銷,深圳能源的主要控制人未發生變更。


二度規避現金選擇權

  深圳能源股東大會對本次交易的投票中,出席會議的股東共63名(現場投票23名,參與網絡投票40名),表決權股份佔總股本的76.7%,99.4%以上的代表贊成該項決議。從出席本次股東大會股東持有的股權比例可發現,未參與表決的股東比例為23.3%,而深圳能源流通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是24.14%,這意味著僅有不到1%的公眾流通股東參與了此次股東大會的表決。有市場人士分析稱,這顯示的確有不少股東對深圳能源的此次吸收合併未有足夠重視,不排除存在異議。

  就深圳能源公告的情形來看,深圳能源某種程度上有意規避了對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存有異議股東的股份回購請求。深圳能源在公告中給出的理由是,「鑑於本次吸收合併實質上僅為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由間接股東變為直接股東,不涉及任何資產注入,不影響深圳能源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盈利能力,不影響深圳能源所有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權益。」

  早在2007年深圳能源推動集團整體上市時,深圳能源就未對股東的現金選擇權作出安排。「那時為了讓集團整體上市,我們獲得了證監會的批准,不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秦飛說。

  秦飛補充說,「這一次吸收合併主要是完成深圳能源2007年整體上市未完成的後續步驟,實際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這次同樣沒有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的安排。」

  王曉東在接受財新記者的採訪時說,「《公司法》裡之所以規定 『在公司合併、分立的時候,如果其他股東存有異議的話,可以要求股份回購』,就是怕損害小股東的利益。而這一次深圳能源吸收合併深能管理,根本不存在影響股東利益的情況,所有股東的利益都沒有任何的實質變化。」

  也有意見認為,這次吸收合併雖然表面上看不影響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但深圳國資委和華能國際由持有深能管理改為直接持有深圳能源的股份,很難排除其中有投資者在目前的市況下選擇直接減持股份,這就對小股東的利益造成了影響。因此小股東應該擁有對此次吸收合併要求現金選擇權的權利。

  但此時提供現金選擇權與上市公司利益存在衝突。深圳能源的流通股比例佔到總股本的24.14%。一旦有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深圳能源將面對來自巨額的現金支付壓力,二來還有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規定,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公司社會公眾股持股比例低於股份總數的10%,上市公司股權分佈將不再具備上市條件。

  「在2007年深圳能源做整體上市時,應該讓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王曉東承認,「有意思的是,國內的資本市場向來都是聽聞哪家公司有資產要注入或重組的時候,股價便狂飆飛漲,那時沒人去主張這個權利。」

  他說,「反倒是這一次並不存在損害股東利益情況的時候,因為股市下跌,卻反而會擔心出現股東要求公司回購股份這種情況了。」

 

擦邊球頻出

  由於法律尚未對現金選擇權作出詳述,以至於一批上市公司在公司發生重大資產併購或重組的情況中,處理的方式各有不同。

  國內現金選擇權第一次引入,發生在2004年上港集團吸收合併案中,有近三成的流通股行使了現金選擇權。股市在2007年行情向好時,現金選擇權的行使也相對較少。2008年伴隨市場的走弱,投資者對現金選擇權又一次關注,攀鋼鋼釩(000629.SZ)的吸收合併案較為典型。由於攀鋼鋼釩沒有事先對現金選擇權作出限定,以至於引發後來攀鋼集團面對回購股東200多億元市值的股份的現金壓力。

  雖然現金選擇權隸屬於異議股東的權利,但目前卻還沒有關於異議股東行使這項權利的強制性規範。所以,股東享有該項現金選擇權的關鍵在於公司是否給予股東這項權利。

  有知情人士透露,深圳能源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不對現金選擇權作特別安排向深交所提交了申請,深交所再向證監會申請,隨後深圳能源已經得到了深交所方面對這次安排的同意。他介紹,不對異議股東進行現金選擇安排是開了證監會的先河,深圳能源是第一家被豁免的上市公司。

  既然現有法律對現金選擇權還沒有作出強制性的規定,現狀就是安排股東行使這項權利的權利交到了公司手上,由公司的董事會來決定。

  華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何賢波律師告訴財新記者,「在現有法律對現金選擇權沒有作出明確的強制性規定下,公司並沒有義務告知股民需要行使哪些權利,在公司發生吸收合併的情況下同樣如此。」

  何賢波認為,「作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股民應當知曉自己享有哪些權利,不能等著公司提示。」

  那麼,僅因公司不對異議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安排,是否就意味著異議股東喪失了該項權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名律所合夥人認為,「不管公司對異議股東的現金選擇權作出怎樣安排,存有異議股東都有權依據法律向公司要求回購手中股份,這一權利是不以公司意志為轉移的。」

  然而現實問題是,國內股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比較低,尤其對於小股民來說,並非十分清楚自身的權利,以及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如果在這時,上市公司因出自自己的立場,對於小股東的信息提示做不到位,公司單方面對是否行使股東權利做出的決定,容易造成董事會權利的濫用。

  美國謝爾曼·思特靈律師事務所的薛芳律師告訴財新記者,「美國證券法規定,只要需要股東批准的決議,上市公司就必須給股東寄送跟該項決議有關的材料。不管是持股多少的股東,哪怕一股,都要收到跟持有一萬股股東一樣的材料。一些大公司甚至需要三大卡車來裝這些給所有股東寄送的材料。材料裡詳細地列明股東的權利以及如何行使這些權利。這樣,小股東就知道自己該怎麼行使權利了。」

  「在美國,如果上市公司不給小股東行使權利的機會,小股東的訴訟渠道同樣非常通暢。」薛芳律師補充到。

  由於缺乏對現金選擇權的行使程序、回購價格、以及履行問題的強制性規定,近年來企業的合併分立等資產重組業務中,不同的公司對現金選擇權作出的處理也大相逕庭。

  一位資深法律專家建議,立法部門應該盡快出台明確定義的規定,藉以細化現金選擇權的適用範圍、行使程序、現金收購價格以及履行機制等。

  他認為,在對現金選擇權制度進行完善的同時,上市公司也應該把這項權利列入公司章程中去。監管機構還應當縮小合併分立的時間成本,避免公佈的要約價格與實際股價之間存在過大的價差。對於股東來說,首先,不能因為股價正常波動產生的損失而要求公司回購股份,要確認行使的是由資產吸收合併行為賦予股東的現金選擇權。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為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作出提示,應當成為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而不是鑽法律制度設計缺陷的空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34

年輕人的面子究竟花去了幾錢?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018

阿Sam係北角做私人執業牙醫,30歲,同父母同住大埔公屋,月入$40000。 
Sam認為住係公屋冇面子,同班朋友傾計一講到住係邊即刻冇face,所以自細立志擁有自住優質物業。人近三十而手上沒有物業,遂想買入港島優質屋苑自住。而家每個weekend都睇樓,買樓一係唔買,一買就要買夠住十年既dream house! 

而家太古城平均都15000蚊呎,做牙醫要交牌費同進修,平均每月支出$6000。兩年前比左20萬頂左間牙醫診所黎做,將手頭積蓄消耗盡。稅務支出佔每月收入15%即$3500。自己因為要顧及專業人仕形象,月花$3000置裝。每月ideal cash $13000,條數係咁計:

公共交通$1000
飲食$5000
交牌費同進修$6000
置裝$3000
私家車$5000
家用$5000
MPF$2000

 

相信以上係一個好典型既香港後生仔例子,而阿Sam個細佬(29歲)大學工商管理畢業,做地產經紀而收入不穩定,月入平均$40000,係五年前係大埔買左間村屋,到而家hold左三間樓係手,條數又係點計呢?(所用價格均用該年之市價作參考)

2007年買入大埔村屋,買入價1.30million,按揭月供$6000,租金收入$9500 
2008年買入花都廣場,買入價1.50million,按揭月供$5500,現(2013年)租金收入$10000 
2009年買入花都廣場自住,買入價1.50million,按揭月供$5500 
2009年買入上水廣場,買入價1.60million,按揭月供$5500,現租金收入$11500 
成為自僱既地產經紀,交稅每年$9000,報稱年薪只$200000 
可能係新界北區經紀,衣著只要得體,有時運動服亦可。不用置裝。

相信都而家2013年大家身家有幾大分別看倌心中有數,究竟咩事令佢兩兄弟咁大分別?

屋苑名稱=身份 
社會上不少人以為自己係專業人仕或高薪一族就「上哂腦」咁以為自己係社會上層。為了配合自己「呢一層」,一定要係住大籃籌屋苑。而家大籃籌(仲要係舊樓)成六至七百萬一間,如果唔認真睇清楚自己財政狀況,可能搞到40歲都買唔到一間樓。阿sam哥如可接受先買平樓再換入貴樓,就唔使等一世(可能)都買唔到自住居所。當然有人係只租不買的(可能有公司allowance或鬼佬諗法),可惜阿sam係滿腦子想置業既一個。 

現時社會就不斷興建「假豪宅」。就係要滿足呢堆人既心理!「假豪宅」仲要管理費成兩個幾三蚊一呎,計埋至少要二千幾蚊一個月。同樣數目已經夠你係銀行按揭借多四十萬! 另外,見到同事住九龍站,請你唔好博老命都要去買一間。要知道專業人仕破產係真係會「死人」的! 

懂得借貸,利用正現金流 
阿sam認為借錢一定係唔好,做按揭更係高風險。其實擁有一個為你提供正現金流既貸款係件好事。例如借錢去買樓收租,或買一盤賺錢既生意。當然不能過份借貸。例如做七成按揭,擁有一間除利息成本後有3%以上回報既物業係可取的。細佬就擁抱借貸,當然要配合樓市上升,而家唔使做扣埋按揭都有萬幾銀淨收入。其實做按揭控制係借七成而手上有些少現金,根據本港樓市由1992年到現時之走勢及經驗,問題不大。 

所以請擁抱正面借貸,為證明自己的credibility作準備。下章會深入睇一睇兩個人條數,看年輕人的面子究竟花去了幾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3

轉帖:股市蒸發的錢都到哪去了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c0lh.html

看圖說話:投資者C=股市中反對價值投資的+股市中自稱價值投資的(巴菲特粉絲們) 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

         投資者B=原始股東

         請注意:在圖裡沒有Value的事兒。

 


 初接觸經濟的人,尤其是股民,多有一個疑問,即「股市蒸發的錢都到哪去了」。而且仍有很多人認為,「蒸發」的錢真的從世界上消失了。那麼,真的會「蒸發」嗎?
     下圖是從現實世界抽象出的簡單模型(現實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但是「蒸發」的原理是完全一樣的)。
     第0天(初始狀態),假設上市公司A持有該公司10股流通股,假設每股發行價定為2.5元。
     第一天,投資者B按2.5元/股,認購了上市公司A的全部10股股票。
     第二天,A公司股票大漲。投資者C按成交價5.0元/股,購買了投資者B的全部10股A公司股票。
     第三天,該公司股票大跌(甚至跌破了發行價)。當天A公司的股票沒有交易。

     只要查看圖中最右一列的「日市場總計」,就可發現「蒸發」的奧秘。
1.第二天與第一天相比,A公司股票總市值從25元膨脹到50元;第三天與第二天相比,A公司股票總市值從50元蒸發到20元。
2.股市中的現金總量和股票數量根本就沒有變化。「膨脹」和「蒸發」的是股票的名義價值,即票麵價格。
3.由於股票是資產的一部分,資產的價值也相應的「膨脹」和「蒸發」了。
4.「膨脹」和「蒸發」的本質就是以貨幣計價的物資的價格發生了變化。物資數量沒有變化,現金也沒有變化,而是人對物資的估價變了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這種變化會影響在變化時持有相應物資的人。
5.其它類型市場(如房市)的蒸發也是一樣的。

 

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

 

 
     「蒸發」聽懂了,我們來說說股市微觀上的本質。同樣分析上圖,我們還可以發現以下結論:
1.A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獲得了25元資金,損失了10股股票(如果董事會年終決定不分紅,等於沒有損失)。
2.現金總量沒有變化,現金只是發生了轉移(B->A,C->B)。換句話說,「發行」到「膨脹」到「蒸發」的過程就是財富轉移的過程。
3.如果往年平均年終分紅高於其它低/無風險的投資(如銀行定期存款),則C值得長期持有A公司股票(當然還得考慮其它因素),此時A公司股票鼓勵投資。否則,A公司股票鼓勵投機。

     順便提一下,在經濟中看股市的宏觀本質:
     1.上市企業低/無風險融資(靠銀行融資利息高,要還本金和利息,而且都從銀行貸款會增加銀行在經濟下滑時的壞賬風險;靠企業債券融資要及時還本金和利息;靠股票融資是不用還本金的,而且也不一定需要每年分紅,只要大股東們仍持有多數股票,公司的控制權也不會受到影響)
     2.優化資源配置(理論上是能達到的,現實的情況就複雜了)
     3.財富重新分配(前面已經分析過了)
     4.增加稅收
     5.牽制部分閒置資金

     最後總結一下:一個獨立的市場(如股市或者房市或者大蒜市場)中,如果發生了資本蒸發(即資本貶值),在不考慮其它外界因素(比如造成大面積銀行壞帳引發鏈鎖反應)的前提下,這種蒸發不影響現金(貨幣)總量,而且虧損的現金等於獲利的現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86

人人都愛小米手機?走出去了才知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62

不到四年的時間,小米手機就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移動市場頂級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之一。小米手機的CEO雷軍放出豪言壯語:“小米手機今年的銷量至少會翻番,起碼達到4000萬部。”小米的商業版圖也不會僅僅局限在中國。據小米從谷歌挖來的副總裁Hugo Barra在Google+上表示,小米的下一站將是新加坡。據彭博報道,去年小米便打入了臺灣和香港市場,新加坡會是小米走出大中華區的第一個目的地,但對雷軍來說,這一站或許不那麽容易拿下。一來很少有中國的科技公司能夠將成功複制到國外,二來新加坡也不是孤註一擲的戰場,這個國家的人口才530萬,不到北京的一半,所以這一站對小米來說更像是一場重要的試驗。新加坡的移動市場與中國相比大為不同,其智能手機的市場已經飽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占到了新加坡整個手機市場的92.1%。蘋果的市場份額為25.8%,排名第二。但在中國,蘋果手機只能排進前五,而小米在去年便超過了蘋果的市場份額。小米早期投資者、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李宏瑋表示,通過社交網絡和口碑營銷培養忠實消費者是小米成功的秘訣。小米的初期用戶超過3000萬,其品牌的親和力幫助小米屢次打破用戶記錄。中國的小米粉絲為小米的品牌推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宏瑋提到,“小米的策略確實是基於廣大的粉絲基礎。”目前小米新加坡官方Facebook已經正式開通,走出了國門,雷軍是否繼續創造奇跡仍是個未知數,只是當前小米還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預計小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約為6%,小米在中國市場仍有足夠的增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3

中國人的感恩之心哪裡去了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3n7.html
我在上海出差。手機壞了。秘書上京東網買來新款,900元。比地面的零售價格便宜200元。關鍵是:我的2個小時會議還沒有結束,手機就到貨了。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感激:從劉強東到員工,再到配送者,以及整個生物鏈。包括京東的競爭者們。

你再看看咱們的媒體,到處是諷刺電商的文章。某某在燒錢,某某不理性,某某的資金鏈斷了,欠供應商的錢。我有點....不高興。真的。

沒有這些企業家的拚命(和貪婪),我等哪裡有方便,低價和享受?

一邊吃著肉, 一邊罵娘的人們太多了。你看,"某某企業家被抓了;跑路了;撐不下去,跨了。"

網貸P2P行業呢?"去年全年,52家倒閉了,關門了,歇業了"。幸災樂禍的媒體反映的是中國大眾的骯髒心理。

上週,我陪著一個小企業主到工商局辦理註冊登記。科長質問,"怎麼又一個 xx企業?"。你可以猜得出來,我給那位科長好好上了一堂課。我提醒他,誰正在養著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07

為什麽這麽多哈佛畢業生都去了華爾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664

為什麽我們那麽多人都去了華爾街?這是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2008年對畢業生演講的主題,也是許多哈佛學生一遍遍問自己,但始終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Henry Wong從哈佛畢業後進入了華爾街投行,他以自己多年來的經歷和思考指出,哈佛的學生之所以對華爾街趨之若鶩,並非簡單地因為追求高收入和聲望,而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為什麽哈佛的畢業生都喜歡去華爾街?我覺得這里面可能有著更多深層次的原因。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銀行(和咨詢)的收入和聲譽都是很高的。至少,人們都是這麽想的,這就是問題所在。很少有人在21、22歲的時候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所以到投行(和咨詢)去做個通才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至少可以讓你晚幾年步入專業化軌道。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原因。至少我選擇進投行的時候就是這麽想的。然而,在華爾街工作了多年,招募了很多新人,並對教育制度有了觀察之後,我開始覺得可能存在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哈佛本身就是一所“久負盛名”的大學,進入哈佛的學生本來就被視為將會走向“成功”,並需要擁有與之相符的各種特質,比如好成績、領袖才能、成熟等等。於是,學生和家長就會很自然地對這些特質趨之若鶩。那些服從這些社會期望的競爭中表現出眾的人更有機會進入哈佛。請不要誤解我,這些學生都極具天賦,但這也避免不了人類都是社會性動物這一事實。

在大多數人眼里,華爾街總是聲名卓著且充滿魅力,大批人才都對它趨之若鶩。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大眾的期望:對這些“服從”的人來說,華爾街就是他們的下一個燈塔。無論他們是否發自真心,華爾街都將成為他們最後的歸宿。

實際上,社會(學校、機構、家長等等)一直都在對那些服從於社會預期的學生進行獎勵。當這些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時,他們自然會選擇和自己一樣的人。哈佛和華爾街只是這一邏輯一個簡單縮影而已。

所以,我的結論是:哈佛(包括其他精英學校)的學生本來就是社會預期的服從者,他們服從同樣的預期進入華爾街是很自然的。

這里,我還引申出以下幾個問題:

1、服從者天生就會讓周圍的人滿意。這是否可以解釋為什麽華爾街的從眾心理會這麽強呢?

2、學校真的想要一個有“服從”特質的學生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麽我覺得很悲哀,雖然我也理解這是出於社會穩定的角度考慮。

3、(接上一問)如果不是這樣,那麽是否有方法剔除掉這些服從者的信號,更加審慎地進行選擇呢?

4、我相信,華爾街吸引的人才已經遠遠超過其實際所需。是否有辦法讓人才配置更加合理呢?

5、社會選擇那些服從的人來維持社會的穩定,然後偶爾產生一些狂人或天才來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個穩定社會必然的結果嗎?

原文載於社交網站Quora,作者Henry Wo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