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門高粱卡賺 打敗中國白酒股王


2012-8-20  TCW




八月九日,中國白酒股王「貴州茅 台」公司,公布二○一二年上半年淨利約人民幣七十億元,立刻吸引外資摩根士丹利(MSDW)加碼買進,股價也得以支撐在每股人民幣二百四十八元的高價區。 國內與貴州茅台地位相當的金門酒廠實業公司(簡稱金酒公司),業績可不輸給貴州茅台。以每股盈餘(EPS)比較,金酒新台幣八.四二元,貴州茅台人民幣 六.七四元,在不考慮匯率因素下,金酒的每股獲利能力不僅超越貴州茅台,還打敗其他中國白酒股票掛牌公司,成為兩岸白酒之冠。

可惜,金酒產值遠不如貴州茅台。以上半年單位產值相比,貴州茅台每公升產值相當於新台幣一千九百八十八元,比金酒高出二.五倍。因為便宜,金酒只要一入境中國,價格迅速翻漲五倍。

金門高粱靠著獨特的釀酒技術與台灣製造的品質保證,在兩岸酒友們的支持下,成了兩岸搶手貨。金酒公司預估二○一二年營收可達一百三十四億元,但比鳳梨酥年產值二百五十億元略遜一籌。看來,金酒還得加把勁,才能贏過鳳梨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88

漁村孩子,打敗十二連霸銷售女王

2012-9-10  TCW




民國一百年,你身處的產業,會比這一行更艱困嗎?

這一年,奢侈稅等接連的政策性打房,全台房屋買賣移轉件數創下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以來八年新低,房仲業成為內需「慘」業,全台從北到南,超過百家房仲店頭關店大吉,但卻有一位房仲業務員,同事形容他,「走在路上都會被業績K到!」

他是信義房屋松江南京店的汪智凱,去年業績逆勢成長四○%,全年度佣收比連霸十二年該品牌業績冠軍的業界銷售女王陳明玉,多出一百萬元,收入是做菜鳥業務員時的近二十倍,光繳所得稅兩百多萬元,就比許多台積電工程師的年薪還高。

和學姊陳明玉一樣屬馬,但汪智凱卻是小她一輪的六年級後段班生;銷售女王是政大名校放下身段賣房子,他則是曾應徵另一房仲品牌吃過閉門羹的專科生,今年入行剛滿十年。

這個來自瑞芳海濱漁村,媽媽在菜市場擺攤賣玉,石頭養大的孩子,當初進房仲業,想的是改變月薪一萬八、每天得花四小時基隆、台北通勤,在旅行社當跑腿小弟的窮忙人生。

但,有決心接受挑戰,不等於能夠通過考驗。

瓶頸:做事老先入為主屋主說不想給房仲賣,就打退堂鼓

進公司前七個月,他只成交兩筆物件,其中一件後來還被解約,店長約談直言:「我想,你可能不太適合繼續做這行……。」主管沒明說的,其實是他欠佳的資質。

目前是信義房屋區級主管的段禮帆形容當初的汪智凱:「呆呆憨憨,一句話好不容易吐出口,又停頓下來,」是他對汪智凱的第一印象,專科學歷、加上當時近百公斤中廣體型,「在新人當中,他資質算中下的。」

不是沒有想過放棄轉行,但汪智凱想到簽兩年租約的套房,已付了兩萬元押金,來台北打拚向媽媽借的四萬元分文未還,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只能咬著牙對主管說:「我還想再試試,請給我機會。」

一個月後,他對段禮帆說:「我很想做(業務),但沒有人教我怎麼做才對。」段回答:「我怎麼做,你就跟著怎麼做,看好我怎麼接電話、怎麼和客戶談話。」

那天夜裡,鑽回中崙市場旁,要從防火巷才能進出、老公寓隔成五間的出租套房,躺在床上,汪智凱反覆想著主管說的,「杯子沒有倒空,水就注不進去」這句話, 指的是自己先入為主的做事態度。例如,問屋主要不要賣房,屋主說現在不想給仲介賣,他就以為沒戲唱打退堂鼓,其實,這並不等於屋主一輩子都不願意交給仲介 賣。

於是,汪智凱把自己當成機器人,主管說一做一。以前,他按門鈴做陌生拜訪,最期待沒人回應,可以鬆口氣放自己一馬;後來,他則把膽怯和自尊放在大樓門口, 趁管理員上廁所奔進去逐樓拜訪;每天一定交回給公司六筆新屋主的資料,新年、中秋、生日……,一年要寄給客戶「七卡」等,店長交代的基本功一項也沒漏掉。

改變:訓練耐挫力天天掃街,一條巷子按一百次電鈴

「我接客戶電話,他頭就探過來聽,下一通他和客戶講電話,就比照我的方式應答,他有把我的話聽進去。」段禮帆說,多數新人遭遇瓶頸,一開始也願意把主管的話聽進去,但關鍵在耐挫力。

有人統計過,遇到困難或被拒絕,一百個人當中,一半的人受挫一到兩次就放棄,可以接受六次以上挫折的,不到二十人,「他就屬於那二十人,很耐挫,通過新人考驗的第一關!」

「就算當時主管叫我從十樓跳下去,我也會跳,」汪智凱年初跟上海同事分享成功經驗,雖然當初他這樣告訴學弟,但其實,像馬戲團猴子一樣受教的滋味不好受,「當下真的很氣很氣,好幾次,我真的想幫主管扎小人。」他脫口對記者說。

明明一天走了五條、十條巷子,一條巷子按一百次電鈴,這種毫無效率開發物件的方式,根本是大海撈針,當時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主管一定要新人天天做?

現在,他懂了!因為天天按門鈴,才能一步一腳印熟悉商圈,也才可能讓客戶看到你這個人,這是建立商圈人脈的第一步。

行動:一萬小時的練習拉長工時,佣金幾千元的案子也做

探討傑出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的《異數》這本書,「提出一萬小時法則」的成功神奇臨界點。亦即,任何人要在任何領域出類拔萃、脫穎而出,都需要認真投入一萬個小時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投入十小時,要持續三年;如果每天只投入五小時,就需要六年,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想加速成長,只有投入更多時間。

於是,業務人員做陌生拜訪,有所謂「夢幻二十五」說法,就是平均按二十五次門鈴,能開發出一個買賣機會,但汪智凱抱的卻是「夢幻二百五」精神,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就連週四排休,也是店裡最早到、最晚走的人。

拉長工作時間,汪智凱靠勤補拙,學長懶得賣、不想處理的客戶,他全都接;從百來萬的小套房,到佣金只有幾千元的租賃物件都做。

吃力不討好的帶看案件,他更是跑得勤,一個補習班老師下課約晚上十一點看屋,好幾次他帶看到凌晨一、兩點,雖然只換來對方淡淡一句:「我再考慮看看。」但 每次半夜電話響起,他沒有一次不出勤,當時還被同事開玩笑,「要不要下次約這位客戶白天出來,看是人還是鬼,會不會融化掉?」

球來了就打;沒擊中,再等下一次發球,一旦打中了,卻有助強化自我信心。

一回,一筆總價五百萬元的物件,買賣雙方最後為了五萬元價差,從早上九點談到晚上十一點還無法成交,賣方最後開出少收仲介服務費,彌補差價損失的成交條件。他向店長回報進度,但電話另一頭只丟來兩句話:「人家砍服務費是因為你服務做不夠,今天沒談成也不必回來了!」

一起前往的學弟忍不住抱怨:「為什麼公司都不支持第一線。」但汪智凱沒這樣想,跨上摩托車再度前往屋主家,他把主管前一天跟他沙盤推演過的流程再仔細想一 次;想起主管告訴過他,屋主已經賣三個月了,市況不是很好,林森北路的套房本來就不好脫手,有買家願意出價且價格很近,屋主應該會賣。

於是,他情商屋主開門,仔細再把市場現況分析一次,交易細節從頭再報告一次。凌晨一點整,屋主終於點頭成交,仲介費一毛沒少。「哇!這個不可能的案子,真的成交了耶,『沒有行不行,只有要不要。』主管說的這句話,係金ㄟ!」

他也逐漸領悟出,業務這一行為什麼天天強調「做服務」:明明成交機率不高,還要半夜從被窩爬起來,帶客戶去看屋,就算十年沒成交的客戶,也不能不理對方的道理。

因為,「業務員一般給人的觀感不好,也不容易被信賴,一旦你的服務讓客戶願意接受你、相信你,若他真有需求,不會想再去試其他業務,找你處理房子,只是時 間早晚。」他說,不要說買幾千萬元房子,一般人買幾十元的水果也會貨比三家,買賣房子的顧客一定接觸過不同房仲,若願意接受你,表示你真的是做服務到家, 不怕被比較。

最難忘一次,是替一位長輩級客戶,長年處理遠在中南部如停車位等零星的資產,對方一棟市區透天房子,汪智凱建議別急賣,等比鄰的空地開發,拖了三年,鄰地 建商終於出面收購,明明建商熟識這位客戶,但客戶卻堅持要透過他成交,百萬佣收業績全歸他,簽約那天客戶竟拉起他的手說:「恭喜你,我終於幫你成交了!」 「瞬間感到整個人打從心底溫暖起來,默默做的好事,總有發酵的一天。」汪智凱分享。

成就:職涯三級跳曾經沒通過試用,隔年拿下區冠軍

入行前半年,他連試用都沒通過,但經過半年的魔鬼訓練,職級三級跳,從試用、二級、一級專員直升主任。

第二年,汪智凱交出了成交五十間房子的成績單,是當年他所待的松江店以及中山區的第一名業務員,建立起基本粉絲群的核心顧客名單。當時,他仍是店內最菜的業務員。

領他進房仲業的師父段禮帆分析,汪智凱去年能贏過陳明玉,關鍵也是在服務,陳明玉的主戰場,是高總價店面和林立的豪宅,但投資型買家多的台北信義區,去年 奢侈稅發威,投資客需求減半,她受到的衝擊也最大;反觀汪智凱,吸引的是重視服務大於價格的自住客,受奢侈稅的影響較為有限。

不過,段禮帆也建議,第一個十年,把自住需求這口井打深後,汪智凱接下來能否再度超越自我,除看持續力,關鍵是格局,如同賣完國產車進階賣賓士,要挑戰的是需要更複雜專業的商辦等億元級物件。

打敗全公司上下三千位房仲業務員,登上龍頭寶座,現在的汪智凱有什麼不一樣?

「沒有不一樣,店頭所有會議他還是準時出席,臨時有事不能來,也會發簡訊告知。」汪智凱所在的這家店店長顏睿宏說,像他這樣協理級的頂尖業務員,並不需要 打卡上班的,但他是全信義房屋這樣職級的業務,唯一還出席店頭早會、區週會等大小會議的,不會去算開這些例會,是不是影響自己衝業績的時間成本,「連業績 第一名的學長都準時開會,學弟當然不敢遲到,這顯示智凱在乎團隊,他看得遠。」

若把職場比喻成大海,有人駕的是隨波逐流、見風轉舵的小帆船,有人選擇開大郵輪,大船轉彎,得提前很早開始打方向盤替轉向做準備。汪智凱屬後者,因為,他總是在為未來的某一天做準備。

當機會之神降臨,你說祂會選誰呢?

【延伸閱讀】汪智凱的精密碼

摸熟中山區近百條巷子的住戶背景手機聯絡簿保有2,000筆客戶電話1年寫7次卡片或傳簡訊給客戶中秋節準備100份禮盒分送客戶服務最久的客戶,帶看10年尚未成交

【延伸閱讀】「熟練力」養成三心法

關卡:為什麼我總是拚不出業績?心法:沒有行不行,只有要不要。

關卡:為什麼客戶有需要時不會想起我?心法:因為你還沒做到無法被取代的地步。

關卡:為什麼老闆又要我做白工?心法:這是在替你未來的某天做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66

YY 語音是靠什麼打敗了 TS , UC 等語音軟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5/233676.html

作為從TS到UC到YY的wow玩家清楚的感覺到了YY的成功和大家對他的態度的慢慢變化。

當時在玩wow的時候是TBC,當時還是屬於TS和UC並存的年代,幾乎沒有YY的存在。TS從來都是有最有優越感也在鄙視鏈的頂端的,因為好些的工會一般都會有錢,會買TS服務。證明工會的專業性,因為最早的一批工會都用的是TS(雖然當年是沒有別的太多選擇的原因)。

但是對於一般的非服務器衝進度的一般工會都會選擇UC,原因簡單,免費,大眾。但是UC從來都不是很好用的工具。最大的問題就是卡頻道,經常打著 BOSS,要換頻道。但是大家都還忍了。另外的其他工具當年也有,問題還是那樣,從來沒有被真正解決過。比如NGA跟178聯合出過一個工具叫什麼AK。 夭折了,我覺得很簡單,NGA的用戶群是和推崇TS的用戶群應該是大部分重合的。

YY的出現,最開始幾乎是食物鏈的最底端的。在WOW當年簡直就是普通玩家都會鄙視的工具。和當年的血精靈這個種族一樣。代表著小白。周圍一些朋友 只要聽說野團是用YY的,根本不去,工會還用YY的,根本不進。因為這個工具從名字YY和運營的網站多玩(和NGA的名字相比來說:艾澤拉斯國家地理)上 就給人感覺的是不專業。但是從我用YY來看的確沒有出現過任何UC卡頻道的問題。慢慢的別的網遊貌似也開始被YY佔領,並且YY中還開始有一些K歌娛樂頻 道。再慢慢大家就開始接受了,畢竟不卡,而且功能比UC更強大些,什麼頻道里面房間的主人什麼的,對於很多工會的確很有用。

廢話其實多了,我認為YY能活下來的原因就是:1.免費2.做好大家對這個工具最基礎的需求3.增強一些功能4.依靠多玩的宣傳。其實我看來11對戰平台也是這樣幹掉VS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96

要想打敗對手 先跟他們多學學吧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35152.html

對初入市場的創業者來說,研究你的競爭對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看看他們的營收怎樣,他們的薪資水平怎樣,他們如何和供應商打交道,以此來判斷你的競爭優勢是什麼,你可以避免哪些錯誤。

可是很多小企業卻不做這樣的功課。「創業者們常有過於自信的傾向,總會低估他們可從競爭對手那裡學到的東西。」華盛頓大學的高級講師Clifford Holekamp說,「競爭對手讓我們有了免費學習的機會,得以看看創業想法落實到實際操作中是怎樣的。」

下面就是一些你該從競爭對手那裡做的功課:

競爭對手的銷售情況

ReverbNation.com的總經理及聯合創始人Jed Carlson說,瞭解競爭對手的收入情況非常重要,這不僅可以使你對自己的項目有更好的預估,還可使你更好地理解潛在的機會、合作夥伴、需求及威脅等。

如果找不到公開數據怎麼辦?可以從貿易集團、分析師及諮詢公司那裡瞭解到關於你所在行業的一些信息。比如,你可以從某個渠道瞭解到整個市場規模大概是10億美元,從另一個渠道知道了某個公司的市場份額是20%。你就可以計算出這個公司的收入大概是2億美元。

對手的薪資待遇水平

有些信息你可以在網上找到:比如,競爭對手付給員工的薪水。蔡斯科技公司的總經理及聯合創始人Jared Franklin 說:「薪水這塊很重要,你們的招聘條件要在行業裡有吸引力才行。如果我沒有做好這些人力資本支出的計劃和預算,我就不可能在短期內招到最優秀的人才。」

招聘網站提供了大量信息,他說,搜素某個地區的某個職位(比如曼哈頓的電器工程師),看看競爭對手的招聘條件。

但那不僅僅是工資,Franklin說,比如說競爭對手提供額外的假期而他們沒有,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就要跟應聘的人講清楚,為其提供多個選擇。

和業內人士面對面交流

你不能從電腦商得到所有信息,和熟悉行業情況的人士面對面交談很重要。盡你最大可能瞭解競爭對手的信息,不管是從他的客戶那裡、供應商那裡還是僱員那裡。

雖然他們不該和你說太多,但有人在電話裡會有很多話要說,因為他們想獲得認同。他們可能會抱怨或講閒話,比如一個供應商會不喜歡他客戶的做事方式。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和他們打交道要誠懇,不要說謊。

Arch Painting的老闆Joe Giacalone經常參加行業會議和展會,和供應商們有很多接觸。他說:「如果我知道了某個產品我的對手採購了多少,我就能判斷出他們的銷售額或者是他們的長項是什麼。我可以從供應商這裡問問他們的聲譽怎樣。同樣,如果我拿到了或丟掉了某個項目,我會問問原因,看看我們哪裡做得好,競爭對手哪裡做得好。」

有些創業者說他們在面試的時候也可獲得不少信息,有的面試者曾經在競爭對手那裡工作。但他們警告說,不要為了收集信息而搞假招聘,而是好好利用這些機會來瞭解對手的銷量、收入、指標等。

直面競爭對手

當然如果你和競爭對手直接對話也能瞭解到很多信息。比如,Holekamp成立了手足科門診連鎖,他就直接到競爭對手那裡去看他們是怎樣運營的。有時他會匿名去,有時他會說想進入這個行業。令人吃驚的是效果都非常好。

Holekamp也承認有時情況很糟,比如在處方藥這行,如果你隱瞞身份想獲取一些尚未未公開的信息。

當然,如果你很友好,很多同行會樂意和你分享一些經驗什麼的。有的甚至會成為互惠的合作夥伴。

不要捨本逐末

在你做研究時,要注意一些問題。競爭對手的前員工或供應商可能會別有用心。你從貿易協會和招聘網站那得到的信息可能已經過時了。

總之,不要忘了對你最最重要的事是客戶會不會買你的產品,而不是你在市場中的競爭情況。

Headspring LP公司的創始人兼CEO Wells就曾經吃過這方面的虧。1999年時他曾成立過一家公司,通過攝像頭可以讓家長們瞭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他之前幾乎沒做過任何研究,他只是訪問了一兩家有同樣商業模式的公司的官網。他在購買了創業所需的設備後,甚至都沒和潛在的客戶聊過。

Wells說:「我們相信對手所理解的成績,但對手失敗了,我們也是。因為做父母的和幼兒園都不想為那樣的服務掏錢。」 (Via WSJ,原作者:BARBARA HAISLIP,翻譯:匙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75

不被身體障礙打敗 從連賠12年到登上股王 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 不向命運低頭的勇者

2013-03-25  TWM
 
 

 

即使只當了一日股王,但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說,「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他或許不在意股價高低,但對未來絕對自信滿滿,因為早在大學畢業時,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招允佳,就已經許願摘星!

撰文‧李洵穎

二○一三年開春以來,市場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大立光和漢微科的股王爭霸戰。其中,漢微科只在三月十二日股價領先大立光,旋即隔日又被大立光超越。到三月十九日止,漢微科只是「一日股王」。

為什麼漢微科無法坐穩股王寶座,只能屈居第二?有人說,比獲利、比前景,漢微科都有股王風範,只因大立光有著大家最為熟悉的蘋果題材,而外界對於漢微科這檔自去年竄起的新秀較為陌生,先前還曾有法人封漢微科為「神祕股后」。

聽到法人對於漢微科的「神祕」評價,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笑著說:「漢微科一點都不神祕,只是我們的作風一向低調。」其實,漢微科的神祕印象來自於招允佳本身的低調作風。

低調非神祕

總經理十年僅公開露臉四次過去十年,招允佳在公開媒體場合出現的次數只有四次。

第一次,是○三年的一場研討會,這場會議的名稱很冷門,叫作「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再來,就是九年之後,一二年漢微科捐贈台幣兩億元奈米級檢測儀器給母校交大的場合;第三次是同年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至於最近一次的公開現身,則是一三年初的法人說明會。

由於招允佳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美國,台灣業界對於招允佳普遍不熟悉,這也增添了漢微科的神祕感。但要了解漢微科,就要先認識招允佳。

招允佳,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年自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翻開他的交大畢業紀念冊,紙張透著點點斑黃,訴說著它的歷史感。在一張同學團體照中,招允佳的身材相對較其他同學矮小,因為他身患小兒麻痺症。台灣在一九五五到一九六六年,是小兒麻痺症大流行期間,當時還沒有實施疫苗預防接種計畫。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開另一扇窗。」這句話也適用在招允佳身上。雖然行動不便,但上天賜給他聰明頭腦,以彌補身體的不足。大學畢業時的招允佳戴著黑框眼鏡,展露一股有學問的書卷氣息。「他(招允佳)很聰明,功課很好!」一位招允佳的同學說。

在畢業紀念冊裡,招允佳提上這樣一句話,「實現難能實現的夢、摘取浩瀚蒼穹的星」,這位在別人眼中的「殘疾人士」,顯然對於自己的未來滿懷鬥志,但即使不向命運低頭,恐怕他那時也絕對沒能想到,三十年之後,會實現晉升股王的夢吧!

創業遇貴人

矽谷研發檢測技術,打敗老東家招允佳邏輯清楚、眼光獨到,反映在日後他自行創業的過程中。招允佳在交大畢業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後來進入半導體設備廠科磊(KLA-Tencor)工作,負責電子束檢測設備的研發業務。但因科磊在光學產品檢測設備已占有絕對優勢,且當時電子束成本偏高、良率較低,因此並未大量投入電子束檢測的技術。

但是,招允佳一心認為電子束檢測前景可期,他以清楚的邏輯頭腦運算著未來趨勢: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從微米時代到奈米時代,晶片的檢測重要性愈來愈高,相對地難度也會提高,傳統的光學檢測未來必將無法支應,必須用到電子束檢測技術才辦得到。

既然公司不看好,他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離開穩定的環境,自行創業。於是他以半導體技術重鎮的美國矽谷為基地,在「有人卻沒錢」的窘境下,熱情是支持一切的來源。

就在此時,招允佳遇見了貴人──漢民董事長黃民奇。黃民奇在聽取招允佳的創業想法不到半小時,連企畫書都沒有詳讀,就決定投資招允佳的團隊。

除了聰明之外,與招允佳共事、相處過的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樂觀、積極。」因為招允佳的不放棄,造就了漢微科的誕生。一九九八年,漢微科前身─Hermes Microvision應運而生,以研發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為主。

招允佳和黃民奇的一把賭局,讓招允佳留在美國矽谷,繼續追求他那「難能實現」的創業夢,這一留就是五年。五年後,招允佳回到新竹,漢微科正式成立。

回顧漢微科的創業過程,第一套檢測機台的買主是聯電。當時漢微科和科磊同時向聯電展示機台,聯電評估之後,決定由漢微科勝出。漢微科打贏這場與老東家競爭之戰,著實給了漢微科往後向前打拚的信心和決心。

在漢微科成立後,若加計前身,招允佳自行創業已達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公司曾連續虧損十二年,直到一○年才正式轉虧為盈,直至今日。如果當初不是黃民奇的眼光獨到、招允佳團隊的堅持,恐怕投資界看不到漢微科的風光。

勝出關鍵在人

連虧十二年,靠頂尖人才躍升龍頭關於黃民奇與招允佳之間如同「伯樂找到千里馬」的關係,在○三年那場冷門的「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上就能清楚感受;「真正的關鍵,還是在人!」當時,黃民奇是以這句開場向外界介紹招允佳的技術團隊,他也強調:「漢民很幸運地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頂尖人才。」招允佳經營漢微科十分投入,如果沒有出差行程,他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美國,較少回到台灣。最近一次,招允佳在三月五日要主持法人說明會,因而特地飛回台灣一趟,十八日當周離台、到處出差,然後再飛回美國。他難得回到台灣一趟,所以會議排得滿滿,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得閒。一位漢微科的員工這樣形容招允佳的這一趟台灣行程:「他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回想這一趟創業路,招允佳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他回憶十年前,「大家不認識HMI(漢微科英文縮寫),不願花費時間在了解漢微科這家公司和技術,總是要花費很多精力去說服客戶。」如今,漢微科知名度已打開,拜訪客戶的情況今非昔比。國外客戶甚至認為「MIT(台灣製)」的漢微科就等於品質保證,只要聽到是漢微科,二話不說,就會決定採用。

「現在,客戶看到有些檢測問題無法突破,就會主動找漢微科尋求解決。」招允佳驕傲地說。目前漢微科的客戶遍及所有半導體公司,前三大客戶為台積電、三星、爾必達,喊得出名字的半導體公司幾乎都是客戶。而且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已追趕不及的情況下,漢微科的領先地位更是確立。

圓夢關鍵在心

雖是一日股王,堅信實力撐得起股價招允佳三句話中離不開技術、客戶,顯示這是他十分重視之處,而這也是造就漢微科成功的關鍵。半導體客戶對設備精準度要求極高,不可能隨便更換供應商,漢微科必須用實力證明產品的優異性。

挾著漢微科傳奇,招允佳亦在一三年當選交大傑出校友,並將在四月十三日交大校慶獲頒獎狀。

三月十二日,漢微科技股價以每股七五○元收盤,終於登上台股股王的寶座,惟隔天仍被大立光硬生生趕下寶座。雖然只登上一日股王,但漢微科以「半導體設備類股」的非主流之姿能夠一枝獨秀,實屬傳奇。面對股價屢屢攀高,招允佳坦言「壓力很大」,不過他也強調,「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言下之意,漢微科擔得起股后、股王之名。

態度謙卑,卻也自信十足,這就是招允佳,一位即使雙腳不便,卻要發願摘星的勇敢創業家。

招允佳

出生:1957年

現職:漢微科技總經理

經歷:漢微科董事長特助、漢民副總經理、KLA-Tencor資深研發工程經理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8

一間鄉下組合工廠 營收打敗美利達!

2013-04-22  TCW  
 

 

台中市神岡區,一間工廠夾雜在木材廠、住宅、龍眼、荔枝田當中;辦公大樓與生產線之間,還隔著民宅,彼此不相連。這間由大大小小十八個單位組成的組合工廠,去年竟然創造了一百九十億元的營收,遠勝自行車股王美利達。

組合工廠的營收怎麼會勝過股王?走進一看,竟然看到了自行車環法賽新人王薩根(Peter Sagan)、倫敦奧運男子山地越野賽金牌得主庫爾哈維(Jaroslav Kulhavy)等自行車界傳奇人物,他們腳下踩的自行車變速器竟然都是MIT(台灣製造)。

它打破日本壟斷傳統讓捷安特變速器「MIT」

原來台灣製造已經突破變速器龍頭廠日本島野(Shimano)的主導局面,成了全世界頂級自行車零件的製造重鎮,關鍵就是這間組合工廠——愛爾蘭商台灣速聯。它從十二個人開始做起,現在旗下製造廠有上千個員工,在台中市區還有一個開發中心,有一百六十人的開發團隊。

它不僅生產變速器,還有全球最大、市占率破五成的輪圈品牌廠ZIPP、最大油壓煞車廠Avid、賓士車等級鏈條廠Sachs,這些全球知名的自行車零組件竟然多數都在台灣開發、在神岡鄉下生產。

「變速器傳動件是自行車最精密、價值最高的關鍵零組件,至少占成本二○%,少了它就不能出貨,」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說。以往台灣自行車品牌出貨量取決於日本島野的供貨量,也就是說,捷安特、美利達的品牌再強,也不能沒有島野的變速器,這是台灣自行車產業往上發展的障礙。然而,這個障礙已經被速聯的成功方程式破解了。

它告對手違反公平交易改寫賣產品規則,重畫起跑點

以往島野的中高階變速器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中階以下的變速器則寧可選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設工廠,跳過了台灣;另一個品牌義大利Campagnolo,則是堅持在義大利打造,走精品高檔路線。

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它卻證明了台灣製造超越新加坡、追上了日本、德國。一九八七年速聯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一九九一年投入海外生產,速聯的美國籍總裁戴士禮(Stanley R. Day)第一個海外工廠竟然選在台中神岡。戴士禮跟他的弟弟常駐台灣,並租用過去自行車零件大廠川飛公司後門不到一百坪空間做產線,還打赤膊親自釘桌椅、鎖螺絲……,從陽春的組裝產線開始。

戴士禮跟十二個名員工開始做起,其中一個就是今天的速聯亞洲區總經理高禩翔。高禩翔回憶,當時掌控市場的老大哥島野,採整套零組件套裝銷售,成車廠一旦拆套就得提高售價,其他零件廠很難在同個起跑點競爭,當時日本市場還譏笑速聯又是另一間「一年會社」(只能生存一年的公司)。

速聯成立之初,有《聖經》中大衛拿著石頭打巨人的決心,在美國市場控告島野違反公平交易法,要求解除整套銷售的模式,其後雙方庭外和解,才改寫對方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

它大搞跨國購併把高階產能移台灣,九九%國產

速聯也積極執行跨國購併,把製造送往台灣,改變市場規則後,展開自行車零組件的品牌與發展,「我們知道我們power(力量)在哪裡、muscle(能耐)在哪裡,」高禩翔補充說,速聯一開始就設定專攻中高階自行車零件,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用進行海外購併,擴大產品品項與技術能耐,再逐一把生產據點移來台灣,「本來很多零件國外進口都在地化,現在九九%都是國產。」

速聯大膽的收購了德國、美國企業,然後逐步將生產線移到台灣,例如,原本只在德國生產的內變速器也在去年移回台灣生產,全球高階自行車零件就是這樣一個個MIT的。

缺點來了,每收購一個企業,就把產能移到台灣,速聯不停的搬家或租工廠,現在的神岡廠區是它第三個落腳處,九千坪的土地背後更有十八個房東,變成了一個變形金剛般的組合工廠,這邊生產變速器、那邊生產輪圈,工廠甚至有如迷宮,連高禩翔帶著我們在裡面走都會迷路。

它找供應商「組家庭」讓交貨期從三十天變六天

此外,速聯參加台灣自行車聯盟A-team,變成一家人,交貨期從三十天縮短到六天,甚至挑戰一天。二○○五年之後,速聯台灣營收開始噴發,原因就是台灣自行車產業一個重要的變革:A-team在二○○三年成立,速聯當年就加入成為重要成員,也隨著自行車聚落產業鏈放大生產能量。

十年之間,台灣自行車零件出口額超過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成長超過兩倍。在這股大趨勢下,也讓速聯二○○五年年營收約二十億元,二○一一年光神岡廠就破百億元。蘇錦夥觀察,速聯成長快速,除了本身製造創新能量,A-team拉動的生產製造是主因,甚至讓它「威脅到島野」。

在速聯廠房外的貨物進出區,我們看到這一天來了四十家速聯的下游供應商要交貨,一個個按照交貨看板時間準時進貨,完全沒有遲交,台灣A-team變成了超快速反應的生產鏈。「捷安特跟我們要挑戰一天內交貨,」高禩翔認為,相較沒來台設廠、只有發貨倉庫的島野供貨要三十天,速聯具有快速反應優勢。

這也讓走出海外、選擇新加坡而不選台灣的日本島野,看著速聯跟台灣自行車產業一起蓬勃發展。高禩翔說:「我們跟捷安特、美利達是一家人,但島野始終不是A-team的成員,關係就是不同。」

它用台灣工具機製造力求輕薄質感,一公克也計較

不光是產業聯盟可以讓MIT發光,生產線一隅,我們見到了一部部台中精機、東台精機的CNC工具機隆隆作響,原來速聯獨步全球的一體成型變速器飛輪,就是善用台灣工具機技術開發出來的。

這是速聯另一個營收快速成長的秘密,它的自行車變速器飛輪是從三公斤鋼材開始,經不同工具機粗加工與精加工等製程,最終一塊鋼材變成一塊一體成型的飛輪,成品只剩不到一百七十克,重點是從頭到尾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

以往,飛輪是用一塊塊鋼材鍛造出一片片飛輪齒輪,然後一片片組起來,速聯新的一體成型飛輪,省去了用一片片零件組裝飛輪的固定件重量,例如用螺絲、鉚釘來固定飛輪組,讓重量變輕了,外型也較有質感。

「減少重量就是成功的關鍵,有些玩家為了一公克,花一萬元都願意買,」高禩翔透露,最早一體成型方式,一天只能生產一個,後來一路改刀具,配合切削角度,才逐漸突破技術瓶頸。一公克就能決定勝負,神岡的工具機精密機械聚落,是速聯能夠開發出一體成型飛輪的競爭力來源。

最後,速聯在台灣發展成為領先中國十年的製造能力,我們看到高階的變速器、避震器都先經過雷射雕刻,各自貼上身分證,再一一由第一線多能工人組裝完成;接著來到檢測室,我們還看到這裡有一台要價一百萬美元的檢驗設備,正反覆驗證零件的精準度與壽命。去年,台灣製造的精密度與技術實力讓速聯放心關掉了德國廠,移到了台灣,「至少十年內中國大陸、東南亞跟不上來,」高禩翔不諱言,台灣是個很好的製造基地。

接著快速擴張的,是在台中北屯區的速聯亞洲開發中心,這也是台灣優勢,這裡的開發團隊要負責把它在歐美的研發成果開發出成品,交由工廠量產。在美國,一個點子變成產品要歷時兩個月,在台灣卻只要兩週。

看好台灣人才與供應鏈等優勢,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十年來,每年都在台投資至少五千萬元,除了神岡與北屯,也在台中大里、豐洲等地設新廠。但這間倚重台灣製造的關鍵零組件廠,近年來卻遍尋不到一塊三萬五千坪的土地,希望能擺脫組合工廠的不便,真正在台灣「定居」下來,這樣才能避免這位全球自行車零組件的資優生,淪為台灣製造的「過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3

素還真靠三招印鈔票 打敗郭台銘

2013-10-07  TCW
 
 

 

九月三十日,號稱「最純」的文創股霹靂國際,以一百零二元登錄興櫃,「素還真」從武林跨進資本市場,首日盤中股價衝上兩百元以上,最高還到二百一十元。

若以霹靂國際去年每股稅後淨利四.六七元來看,本益比高達四十倍。事實上,不僅霹靂,包括已上櫃的誠品生活,與另一檔興櫃股華研國際唱片所形成的文創類股,堪稱目前台灣資本市場中,本益比光環僅次於生技股的族群。

過去,台股的光環落在科技族群,接蘋果訂單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出馬,就是股價的保證;但在科技產業進入成熟期、面臨轉型壓力後,資本市場都在追求新題材,現在「素還真」打敗郭台銘現象,代表資本市場資金正在轉移的趨勢。

只是,這些文創類股,憑什麼成為市場新寵,股價能夠站上三位數?

賣「唯一」台灣特有,難找到第二個

獨特性,是高價文創類股的第一個門檻。不管是素還真或一頁書,出現在戲劇中,或代言產品,均帶有角色個性,自然創造個人魅力;況且布袋戲是「台灣特有種」,有題材獨特性,「很難找到第二個霹靂,」一位投資霹靂的金控公司協理點出霹靂高股價的原因。

反之,鴻海生產的機殼,就算顏色從黑色變成多彩的馬卡龍色,依舊是機殼。「晶圓換家生產還是晶圓,但人與品牌的養成的確有背景不同而發展不同的特殊性,自然就將市場區隔開來。」專精文創鑑價的勤業眾信會計師李紹平分析。

一次性成本的特色,也是推升原因。科技業的成長模式,若要擴大營收,相對要花費一倍成本;但對文創業來說,第一次製作資本支出很高,但僅花一次,之後就可以靠授權衍生產品,帶動未來營收成長。

搞周邊商品用多元平台無限衍生商機

無限複製商機,是文創類股第二個特色。以霹靂為例,從一尊素還真衍生出的商機,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產業,從吃的泡麵、穿的「潮T」到用的電腦,甚至還有建商推出素還真住宅,一尊素還真代言價碼早超過七位數,並不比當紅偶像行情低。但是「生產費用」的認列僅在第一尊素還真出爐時,賦予個性的製作成本,其他幾乎是零成本複製。

有了個性的素還真,站在一「源」(每週兩集內容)基礎上,「用」(各種平台)於其他載體,開始「印鈔之旅」。「年底會投入展演活動,明年春節3D電影會上映,」負責霹靂授權事務的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總經理邱正生指出。為走向「東方迪士尼」目標,未來如果出現霹靂飯店、霹靂遊樂園,一點也不奇怪。

翻開霹靂財報,近三年毛利率約五到六成;而華研、誠品生活的毛利率也有三到四成;相對科技產業的保三、保四,對投資人來說等於是台股的藍海標的。

維持小股本籌碼集中,一有利多就漲

最後,也是文創類股的股價能站上三位數的最重要原因,是文創業輕薄短小的資本額,所擁有的股價籌碼優勢。

相對科技業玩的是大資本遊戲,文創類股股本多在五億元以下,同時籌碼集中,一旦有題材或利多消息,股價很容易就一飛沖天。以登錄興櫃約一年的華研來說,每天成交量不過兩張,七月底一則音樂授權給騰訊QQ新聞一出,股價還一度超過一百七十元,對比當初登錄價六十元來說,已漲了快兩倍。

高估值,也隱含著高風險。「只有Cycle產業(產品週期)才看本益比,從生技到文創業,已經沒有本益比概念,」一位金控公司協理分析;勤業眾信文創產業負責人林淑婉也表示:「迥異於其他產業,文創業看的是未來的想像空間。」

儘管如此,德勤中國娛樂傳媒產業領導人王新豔卻提醒,成熟市場中,文創業本益比約十倍,中國影視市場已炒到七、八十倍,雖說台灣國內上櫃、興櫃文創公司本益比介於十九到四十倍,比起傳產或科技業仍高,但若無成長動能,高本益比也可能變成本夢比。

儘管文創業資本化尚未明確,商業邏輯迥然以往,訊息不透明化,但「開賭盤」特性已經吸引許多玩家紛紛加入。《犀利人妻》製作人王珮華就表示,這一年來,上門開口要投資者眾多,甚至還遇到投顧公司轉介抽成的狀況。「玩家多了,光怪陸離現象自然也多了,」勤業眾信會計師李紹平說。

雖然,素還真擁有上述三大門檻,就連霹靂國際副董事長黃文擇在法說會上也說:「素還真最忠心,不會跳槽!」但單靠一個題材的文創股,利基與風險一線之隔。

「就好像在一個大賭場對賭,」中國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影視公司博納影業集團營運長陳永雄提醒,一個影視人物或品牌可以產生長尾效應,但不能單壓一個,否則沒有延續性。

王新豔也以中國影視市場為例:「有賺錢的僅兩成,但大家都覺得自己有那兩成的眼光。」高毛利率與低命中率,是文創類股的致命傷,文創業「壓寶」的特性,宛如一刀兩刃,壓中了上天堂,壓不中退場率高達八成。

當三位數的新文創股效應掀起股市新熱潮,這個現象,將在台灣資本市場開創一個新戰場,或是曇花一現的熱鬧,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商品多元,新文創族群股價多4倍—新舊文創股比較

代表企業:舊(琉園、時報、中視)經營模式:.無獨特性,易被取代 .在單一產品上賺錢,無法複製滾利股價:20元以下EPS:≦1元本益比:19~30倍

代表企業:新(誠品生活、華研國際、霹靂國際)經營模式:.衍生授權商品,例如一尊素還真從偶戲、公仔賣到電影 .跨業合作,例如一首S.H.E.的歌,跨到手機鈴聲下載股價:百元起跳EPS:>2元本益比:25~40倍

註:EPS為2013年上半年數據,其餘數據統計至2013/9/30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櫃買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2

【幹貨】互聯網老二該如何打敗老大?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6/59011.html

互聯網行業老二是否能打敗行業老大,是一個很有意思、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在本文中,作者梳理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針對在線旅遊領域的藝龍作為案例,以一個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討。原文載於青年投資傢俱樂部。

我想思考並回答如下幾個問題:(1)互聯網老二是否可以打敗行業老大?(2)互聯網老二如何才能打敗行業老二?(3)投資併購該如何幫助行業老二?(4)在線旅遊行業競爭形勢如何?(5)藝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打敗行業老大?

我的一些想法未必正確和成型,對於行業和公司的看法亦是個人的見解,不代表任何利益主體,目的僅是拋磚引玉,還請可能的利益相關者、各位朋友能進行友善的批評和有益的拍磚。

一、互聯網行業老二是否可以打敗老大?

1. 先擺事實:絕大多數行業老大都不可打敗

我梳理了21個互聯網細分領域的行業老大、老二們,老二的排名未必完全準確但也大體不差。

通過梳理,我發現在這21個細分領域中,絕大多數行業老二均未能打敗行業老大。僅有的幾次超越是:360超越金山成為安全領域老大、百度地圖超越高德。在未來的幾年中,目前看來,這些老二們超越老大們的概率依然不高(雖然互聯網總是充滿奇蹟)。

但是我們需要重新釐清互聯網老二超越老大,實際上是要按照產業演進曲線各階段來區別對待,因為不同階段競爭形勢不同,老二超越老大的概率也大不相同。

按照產業演進理論,產業的演進呈現出四個明顯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階段:市場集中度低,市場處於萌芽期,空間大,增長快,企業忙於跑馬圈地,集中度很低,行業龍頭未出現,各個企業的市場份額均在10%以下;

第二階段——規模化階段:部分龍頭企業出現,規模具備一定優勢,市場資源向其匯聚傾斜,其他企業在某一領域內開始專業化,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可能達到30-40%;但老二、老三與老大的差距並不十分明顯;

第三階段——集中階段:市場集中度大大提高,成功企業發現它們最有競爭力的區域,CR3超過70%,龍頭企業地位基本穩定,市場份額超過50%;老二被甩開的距離加大;

第四階段——平衡階段:產業集中度上升到90%並達到平衡;行業梯隊基本形成,老大、老二、老三等排位清晰。

從以上特點來看,互聯網是十分符合產業演進曲線的領域。以打車和團購來看,其基本沿襲了上述的產業演進路徑,便不過多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互聯網老二超越老大,是應該分階段來對待:

在初創階段,由於老大的優勢不明顯,故而群雄逐鹿中原;

在規模化階段,老大嶄露頭角,老二也心有不甘,通過一定的創新和運營上的改進,是有可能超越老大的(例如美團);

在集中階段,老大的地位基本鞏固,老二可能心有餘但力不足;

在平衡階段,市場的格局基本形成,各公司都守自己一方領土,相安無事。

上面所列21個細分領域,目前基本處於了集中或平衡階段,因而老二超越老大的案例並不多。但在行業的初創和規模化階段,老二超越老大的概率則要大的多。較為經典的超越案例包括:淘寶打敗ebay;開心網一度超越人人網。

2. 後講道理:互聯網老二的非死不可

互聯網老二的非死不可可能是目前投資界、IT圈的共識了,成為老大似乎成了魔戒,所有人都夢寐以求。

關於互聯網老二非死不可的道理,雪球創始人方三文已經敘述詳細,在此引述:

方三文認為,互聯網的護城河有三:

一是獨特的功能和用戶體驗使用戶反覆訪問,一旦反覆訪問,便成了自有用戶;

二是用戶關係,就像上面所說,如果有了用戶,沒有關係,用戶只會在需要你的時候才想起你;

三是UGC。用戶創造的內容越多,他在這個網站上投入的虛擬資產越多(內容+關係),當用戶創造的內容到了一定程度後,其本質上是把自己的虛擬資產抵押給了這個網站,重複訪問網站的可能性大大提升,這就是UGC形成的虛擬資產抵押效應。

基於這樣的良性循環,互聯網老大便猶如一個龐大的黑洞,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所以,方三文認為,真正的互聯網公司一定是壟斷的,壟斷帶來的結果就是老 二沒有前途,非死不可。近日,傅盛也在關於facebook收購whatapp的文章中表達了,互聯網老二超越老大基本是不可能的觀點。

互聯網公司基本可以分為五種基礎類型:信息型互聯網(比如新聞門戶)、工具型互聯網(比如安全)、交易型互聯網(電子商務)、用戶產生內容型互聯網(例如論壇、)、關係型互聯網(SNS等)。這五種類型相互搭配,又構成了其他模式。

無論哪種模式,主要的盈利模式不過:廣告、增值服務、交易佣金、會員費(license fee)等幾種。

無論哪種盈利模式,衡量一個互聯網公司利潤水平的,核心不過幾個關鍵指標:用戶規模、客單價、轉化率三個主要指標確定了能賺多少錢(收入),用戶獲取成本、 用戶服務成本則大體決定了要花多少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公司來說,要賺取更多的利潤,無非是儘量提高前三個指標,儘量降低後兩個指標。

互聯網是一個規模效應明顯、邊際成本遞減、口碑效應突出、優秀公司正循環的行業。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導致平均用戶獲取成本、用戶服務成本隨著規模的不斷增加,被不斷的降低,從而留出來更大的利潤空間。

因此規模越大的公司,其收入的來源越多,收入的規模效應越明顯,而費用成本的分攤卻越低,從而利潤越來越高。這也是從財務的邏輯上來說,為什麼互聯網老大極具投資價值。

然而互聯網老二非死不可的結論也依然有點過於絕對:一是老二非死不可可能是一種無限長的結局,就像說人終有一死;二是即使老二非死不可,老二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這種價值可能在於其客戶、資源、流量、排位價值等。

在事實和道理結合的基礎上,我們也許可以認為,在行業集中、平衡階段,行業老二超越老大十分困難。

二、行業老二如何超越老大?

1. 繼續擺事實:

上文列述了一些互聯網老二超越老大的案例,繼續列述一些(未必完全是老大,也有可能是老二、老三被超越):

2. 接著做總結:

上文列了為數不多的老二(或劣勢競爭者)是如何超越老大的(或行業龍頭),我們基本可總結出來在不同階段,老二們超越老大的方式:

總結起來,我認為,互聯網老二超越老大的方式無非如下幾種:

一是差異化生存: 或是聚焦,選擇一個相對細分的市場,集中精力突破;或是選擇目前尚不成熟,尚未被巨頭重視,但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與巨頭所在市場規模類似的領域。但前者 也許能幫助老二在行業中立足,狹縫中生存,但也許可能很難打敗龍頭老大,因為該市場依然在巨頭的覆蓋範圍之內,一旦老大轉過身來,老二將會面臨巨大的壓 力;後者要想成功,一則是該領域確定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二是老大遲遲不重視,或者等到重視時,其已經不具備進入該領域的優勢了。

二是優化運營:優 化運營,改善用戶體驗,提高信息化能力,優化決策機制,形成具有活力的高效團隊。運營可能是所有企業需要健康長久存在的基礎了。運營的強化,練就的是企業 內功,比如美團,能在團購領域熬成老大,運營是其王道。運營是慢火熬湯,是基因,只有在企業發展早期便積澱下來,才可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而運營更 適合馬拉松,路遙知馬力,是慢慢積累量變到形成質變,適合在初創、規模化階段使用。

三是激進的推廣: 老二們要超越老大,恐怕溫水煮青蛙的弱推廣是難以有明顯效果。只能來一劑猛藥。比如百度地圖的推廣,是下了重金血本的;58同城要把趕集遠遠甩在身後(不 是老二超老大,是老大遠遠甩開老二),也靠了鋪天蓋地吼出來的神奇的網站。由此看來,老二們要超越老大,需要依靠激進的推廣手段,要不就是自己錢多,要不 就是富二代,有個好爹。

四是破壞式創新:我個人將創新分為連續性創新與破壞性創新。我的感覺是,在初創階段和規模化階段,當大家更多拼內功時,老二採用連續性創新也許有機會;但在集中階段和平衡階 段,連續性創新是老大們保持領先的方式,破壞性創新才是老二們應該採取的方式。除非老大們打了瞌睡,犯了錯誤,否則老二們妄圖用連續性創新打敗老大,似是 不可能。

五是收購:這是一個破壞行業平衡的重要武器,在集中階段、平衡階段使用的最為頻繁。後文詳細敘述。

六是跨界:最近幾年互聯網領域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你不知道下一個顛覆你的是誰。蘋果從PC到手機,阿里巴巴從支付寶到餘額寶,樂視從視頻到影視到電視……我覺得,打敗 QQ的不是下一個QQ,打敗支付寶的,也不是下一個支付寶。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目前正虎視眈眈的同業,而是冷不丁從其他領域冒出的二愣子。跨界創新,已經 成為了互聯網顛覆的重要力量。

三、資本如何成就公司戰略

1. 產業整合的效率要遠高於運營管理層次

我 覺得,企業競爭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運營管理層次;二是產業整合層次。運營管理層次是企業的基礎,對公司起到的是穩根基、提效率,其效用可能是10;產業 整合層次,是企業戰略的調整、佈局、優化,是企業由量變到質變,其效用可能是100.而產業整合層次,離不開資本的支持。產業整合與併購對行業帶來的影響 是裂變,引發的是整個產業競爭格局、產業鏈關係的變化。

2. 什麼樣的公司具有較強的產業整合能力

我覺得公司產業整合能力的高低關鍵在於三點:一是管理團隊具有極強的產業整合觀;二是管理團隊具有充足的決策權和決策動機;三是公司具有充足的低成本資金來源。

前兩個方面分別說的是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治理結構。產業整合觀指的是企業家從宏觀、中觀層面判斷宏觀大勢、行業趨勢,進而進行企業的微觀佈局,進行縱橫聯合, 是企業家眼界高低、格局大小的體現。德隆是一個很讓人惋惜但值得尊敬的團隊,他們對於中國汽車產業鏈整合的手筆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可以將企業治理結構分為:一股獨大型、精英團隊型(核心團隊佔大股)、群龍無首型(股權極度分散)、當家不做主型(職業經理人)。前兩種治理結構中,由 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結合,導致管理層具有更強的動機,也具有更高的決策權從事併購活動。而群龍無首型、當家不做主型的治理結構顯然或是缺少動機、或是缺少 魄力、或是缺少效率、或是內部意見不一。

企業併購所需資金由於金額巨大,大多數均來自於股權或槓桿融資,企業只有在擁有充足的低成本資金情況下,才有足夠的彈藥進行大宗併購。而充足的資金來源有三 個前提條件,一是公司市值足夠大、二是二級市場市盈率比一級市場明顯高、三是所有權者具有充足的股份可以進行股份支付,稀釋後,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控股權。

3. 行業老二應該如何進行產業整合

對於一個志存高遠的公司來說,它的第一策略是產業整合策略,其次才是產品創新戰略。

產業整合策略在兩個層面進行,橫向併購同業,獲得市場份額,提高行業話語權,提高規模經濟;縱向進行產業佈局,打通產業鏈,提高產業鏈效率,形成價值鏈競爭力。橫向縱向結合,形成產業集中與產業整合,形成覆蓋式的競爭力。

對於行業老二來說,我覺得其併購策略可以從如下角度入手:

一是一定要出大招,做能改變行業格局的大併購;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原來的利益格局,讓老大由主動變成被動。老二一定不能被老大牽著鼻子走,要想辦法繞著老大玩。

二是有所守,有所攻。守是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守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鞏固自己的老本行;攻是攻擊競爭對手的弱點,整合未來的市場增長點,整合產業鏈;

三是多投資一些未來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小項目。對於新的細分市場的項目、採用新模式對現有模式有較大挑戰的項目,要採取多投數量少投金額的方式,尋找未來潛在的牛逼項目。

如果行業老二和老三合併,老大自然倍感壓力;如果老二將上下游產業鏈進行了整合,老大單打獨鬥也被束縛手腳。比如百度收購了91、愛奇藝收購了PPS,阿里巴巴收購高德地圖等,都對產業生態鏈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以在線旅遊行業為例,我在去年曾經梳理了近500家在線旅遊類項目,按照新業務領域、新商業模式等維度,將其分成了近40個子行業,按照重要性(市場多大、 是否與藝龍競爭或互補、成長速度多快、是否對藝龍有很大威脅)、應對程度(藝龍是否有能力、藝龍是否需花大量時間、是否需付出很大人力財力)將其分成了雞 肋、刺蝟、羊羔、河豚四個象限。

我覺得,這些分類同樣可以適用於其他行業老二的併購策略。作為行業老二可以對於雞肋和刺蝟項目置之不理,但對於羊羔類項目應該立刻吃下,儘量控股;對於河豚類項目則可以參股投資,靜觀其變,待到合適時候再吃下。

4. 一個產業整合案例

我們從樂視網的發展來看,樂視網目前市值420億,市盈率215倍,2012年收入11.67億,淨利潤1.9億;2013年前9個月,收入13.65億,淨利潤1.7億。預計2013年全年收入18億,淨利潤2.5億元。2.5億元的利潤,支撐了400億的市值。

目前,樂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網站,其已經是中國前三大電影公司,其樂視TV銷量超過120萬台,盒子超過90萬台。

通過資本的佈局,樂視形成了視頻內容-網絡流量—智能終端的產業鏈佈局,而每一次戰略併購,其股價都響應極大提高,提高了其併購能力。然而,2年前,我們誰也沒想到今天樂視的局面,我們更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的蛻變是在短短兩年內完成。

樂視的併購戰略基於上述三個基礎,一是樂視具有一定的市值規模,能支撐其完成大宗併購,二是二級市場估值要遠高於一級市場,三是樂視網的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層的三層合一,導致決策的一而貫之。

市值管理已經成為現代公司的重要生存方式和價值實現方式,但很多公司目前可能只熟悉管理、運營、收入與利潤,並不熟悉市值管理與產業併購。樂視的策略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給我們上了一堂生關於公司如何利用資本,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值管理,促進公司的戰略佈局和轉型的實戰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40

巴菲特的大猩猩:打敗投資者的不是理性而是好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69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一位世界上最幸運的投資者,他的名字叫Richard。說他是最幸運的原因是因為在過去30年中,他的年複合收益率高達24.55%,而同期的標普指數則只有9.4%。 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感覺,那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數字吧。Richard投資在30年前投資的1美元現在有712美元,而將這1美元投資標普指數,那麽30年後則只有15.3美元。Richard的投資表現甚至比股神巴菲特還要好很多。 但你為什麽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呢?其實他只是自由投資人、專欄作家Morgan Housel編制的一個Excel模型的隨機結果之一,他編制了一個Excel模型來模型65000個假定的投資者,投資結果完全是用歷史數據代入隨機過程而產生的。也就是說,Richard就是閉著眼睛扔飛鏢但幾乎每次都正中紅心的那個人,但這一切全部是運氣。 Richard的出現是概率的基本法則之一,如果你做足夠的隨機試驗,你一定會得到一些瘋狂的結果,就像Richard,在現實中就如同一個人連續7次中了樂透大獎一樣。 這個世界上有成百上千萬的投資者,他們每天都在買入和賣出股票,在這些投資者當中有一些人可能在一段時間里很成功,但他們的成功其實完全只是隨機事件,他們就是現實版的Richard。 所以說,一些看起來很成功的投資者其實完全靠的是運氣,我們不知道Richard在現實世界里叫什麽名字,也許就叫George Soros或 Peter Lynch 或 John Paulson或 David Tepper。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麽辦?我們如何區分那位投資者依靠的是穩定可靠的個人才能,還是脾氣怪異的上帝給的那一點點運氣,我們又該向誰來學習? 識別才能和運氣的需要從過程與結果的區別中去理解。結果無非兩種,而過程則能告訴我們這個結果是從哪里來的,是長期積累的才能獲得了最後的成功,還是一次又一次的運氣。條件與規律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的發展過程,規律的基本屬性之一就是它的穩定性,在主要條件具備時,結果會重複出現。 巴菲特的老師本·格雷厄姆寫過一本書書,書名叫《證券分析》,在這部著作發表50周年的紀念日,哥倫比亞商學院召開了一次研討會,巴菲特被應邀出席,並作了“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的演講。 這次演講的主要議題是巴菲特需要向與會者說明自己不是擲骰子的幸運兒,用它自己的話說自己不是那只幸運的大猩猩。 他假設舉行一個全美2.25億人參加的擲硬幣比賽。猜中者的獎籌為1美元。每擲一次,輸者退出,贏者留下賭籌,進入下一輪。經過20輪擲幣比賽,剩下的215名贏者就掙得了100萬美元。 巴菲特繼續說道,現在,商學院的教授們在分析了這場全國性比賽之後,會指出那些擲幣的人沒有什麽特殊技巧。他們還會爭辯,這件事情很容易被2.25億只大猩猩模仿。 他承認,從統計學的角度,大猩猩靠運氣的確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但是設想一下,如果這215個獲勝的猩猩中有40個來自於同一家動物園,難道我們就不想問一問他們的管理員給那些大猩猩吃了些什麽嗎? 巴菲特說,任何高度集中發生在某一領域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某些不尋常的事情,並值得我們去調查。他得出關鍵性結論:萬一這群獨特的獲勝成員靠的不是他們吃了什麽,而是靠向某人學的手藝呢? 是什麽讓價值投資者們能夠在長期獲得豐厚的回報,唯一可信的答案就是正確的投資理念和邏輯,以及對投資規律的把握。許多投資者妄圖通過觀察蠟燭圖,或者拿著1920年的股票走勢圖來推測股票未來的走勢,也許他們連續幾次都押對了賭註,但這只是運氣,運氣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一個均值為零的隨機事件,也就是好運氣數量和壞運氣數量總體來看是相等的,而一次壞運氣就足以讓你輸光之前所有好運氣積累的財富。 這也就是我們重視投資者的理性和邏輯過程的緣故,唯有理性和邏輯才能帶給投資者長期的財富積累,也許短期來看你的收益還不如電腦程序Richard,但在長期,Richard虧得一無所有的時候,你的財富卻越來越多,因為他靠的是善變的運氣,而你依賴的是穩定的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99

拚小事!它打敗台達電變電源股王

2014-04-21  TCW
 
 

 

一家六十四人的小公司,創業不到六年,全球市佔率就達一七.二%,站穩全球第一大不斷電系統(UPS)代工廠。

賣產品,信任至上要讓客戶閉眼也敢買

這家公司就是旭隼科技,三月三十一日上市掛牌至今,股價一舉超越台達電,成為電源類股新股王。專攻中小型UPS產品的旭隼,如何將產品賣到全球一百六十國,成為台灣業務範圍最廣的UPS廠商?

「這一行賣的不是產品,是信任,只要客戶相信你,他閉著眼睛也會買你的產品。」旭隼董事長謝卓明說。

因為他對這個產業拚「信任」的想法,讓他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敢於創業,拚谷底翻身。

「出貨只出了一個貨櫃、兩千台,我們原先準備了十萬台的產能,產能利用率只有二%!」謝卓明回憶,二○○八年十月、金融海嘯最慘烈之際,公司才成立五個月,馬上面臨營運危機,每月虧損逾一千五百萬元,手邊資金燒到險些見底。

但旭隼能夠挺過金融海嘯衝擊,不到半年就單月損益兩平,最後還全年獲利,靠的正是謝卓明入行二十五年、累積來的口碑。

謝卓明曾於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創業,當時做的就是UPS研發、製造,之後又在有三十年歷史、上市UPS廠飛瑞擔任代工部門經理。直到二○○七年,飛瑞被當時全球第二大UPS業者伊頓(Eaton)收購,由原先代工轉做品牌,他才因為理念不同,找來六名同樣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同事,自行出走、二次創業。

當飛瑞因伊頓跨足品牌時,不少國際大廠轉而找上他,讓旭隼擺脫虧損,站穩第一步。目前,全球五大UPS品牌廠中,有三間便是其客戶。

一位UPS大廠主管表示,「產品穩不穩定非常重要,你在這一行做多久,更是客戶的主要考量。」新業者要爭取施耐德、艾默生等百年品牌訂單,難度很高,但他表示,「他們〈旭隼〉核心團隊能力算業界知名,經驗沒問題。」

不過,掌握人脈還不夠,要再上層樓,如何開拓新市場,才是真正考驗。

攻新興市場,唯有勤跑下鄉蹲點,改善印度式短路

一直以來,UPS主戰場在北美、歐洲、日本,加上產業技術創新性偏低,前五大業者全球市佔率逾五成,呈現大者恆大局面,新業者難有成長空間。於是,當已開發市場被同業捷足先登時,旭隼反其道而行,嗅到即將崛起的新興市場,搶攻中國、印度等地。

「美國這些國家市電狀況很穩定,UPS像是買保險,以備不時之需;但印度一天停電八、九次,二百二十伏特的電壓,經常只有不到一百四十,為了維持正常供電,UPS對他們的企業來說,反而是必需品。」旭隼業務協理王家宜比較後表示。

但一位UPS大廠總經理則說,「賣UPS給美國人和賣給印度人,根本是兩回事。」由於不同國家使用電壓不同,牽涉到的法規、安檢標準也不同,即使是同個國家,UPS運作還得依據機房溫度、濕度等各種環境做調整,廠商一定得到實地勘察,才能瞭解客戶需求。

因此,如果說,旭隼能快速獲利,靠的是謝卓明在UPS產業蹲得夠久,但能打入新興市場、開拓財源,則靠勤跑,才拿下江山。

身兼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謝卓明,平均三天出國一次,每個月跑一次深圳、一年飛印度五次,走到第一線瞭解戰情。不管自家的產品是裝在哪個國家的大企業、學校,還是鄉下網咖,他都跟工程師一起蹲在機房,監測每分鐘電壓變化,一耗經常是大半天。「產品賣到印度去很容易短路,不是設計不好,是機房有很多蒼蠅跟蚊子,牠如果被電到、掉下來,剛好躺在正、負極中間,就造成短路,甚至還有客戶曾經抱怨,老鼠、蜥蜴跑到散熱孔裡。」

因此,每一台銷往印度的UPS,都得重開產線,在不同規格的PC板上,加一道特殊製程,強化防塵功能,「你如果不到現場,只待在實驗室、按照設計圖開發產品,會懂這些問題嗎?」謝卓明強調。

帶著二十五年經驗親赴前線,讓旭隼在短短五年半間,業務遍及一百六十國、客戶超過三百家,印度前十大本土UPS品牌也幾乎都被它搶下。

做代工的,最怕的就是中國的低價競爭,謝卓明在創業一開始,就把這個擅長紅海策略的對手,考慮進去了。

「他是少數會親自跳下來盯料、一個一個貨號追的老闆,這一點讓人印象深刻。」長年觀察UPS產業的中國信託創投副總經理林美惠說,除了大膽開拓新市場,旭隼能勝出,從庫存管理便可看出學問。

比拚陸廠,砍價不手軟庫存功力硬讓價格低三%

當中國競爭者大打低價戰,旭隼還能以平均再低二%至三%的價格搶市,近兩年營業利益保持在一四%,比同業不到一○%、甚至虧損來得優異。

旭隼採用即時生產系統,方便隨時掌握出貨進度,要求每項送到倉庫的大型料件,做到當天零庫存,即使是單價低於人民幣一百元的塑膠材料,謝卓明也不放過。因此,旭隼的庫存週轉天數隻有約二十天,是對手的五分之一,大幅提高營運效率。「這一行只有肯做小事的人才會成功,和IT產業習慣做大事的邏輯不一樣,每天改善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就能改善三‧六倍。」謝卓明笑說,「我們連每一筆人民幣兩塊不到的『下腳料』都要開發票!」

如今,旭隼雖在中小型市場稱霸,但能否搶攻正夯的雲端商機,向歐美大廠爭取更多高毛利訂單,是下一關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