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中市神岡區,一間工廠夾雜在木材廠、住宅、龍眼、荔枝田當中;辦公大樓與生產線之間,還隔著民宅,彼此不相連。這間由大大小小十八個單位組成的組合工廠,去年竟然創造了一百九十億元的營收,遠勝自行車股王美利達。 組合工廠的營收怎麼會勝過股王?走進一看,竟然看到了自行車環法賽新人王薩根(Peter Sagan)、倫敦奧運男子山地越野賽金牌得主庫爾哈維(Jaroslav Kulhavy)等自行車界傳奇人物,他們腳下踩的自行車變速器竟然都是MIT(台灣製造)。 它打破日本壟斷傳統讓捷安特變速器「MIT」 原來台灣製造已經突破變速器龍頭廠日本島野(Shimano)的主導局面,成了全世界頂級自行車零件的製造重鎮,關鍵就是這間組合工廠——愛爾蘭商台灣速聯。它從十二個人開始做起,現在旗下製造廠有上千個員工,在台中市區還有一個開發中心,有一百六十人的開發團隊。 它不僅生產變速器,還有全球最大、市占率破五成的輪圈品牌廠ZIPP、最大油壓煞車廠Avid、賓士車等級鏈條廠Sachs,這些全球知名的自行車零組件竟然多數都在台灣開發、在神岡鄉下生產。 「變速器傳動件是自行車最精密、價值最高的關鍵零組件,至少占成本二○%,少了它就不能出貨,」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說。以往台灣自行車品牌出貨量取決於日本島野的供貨量,也就是說,捷安特、美利達的品牌再強,也不能沒有島野的變速器,這是台灣自行車產業往上發展的障礙。然而,這個障礙已經被速聯的成功方程式破解了。 它告對手違反公平交易改寫賣產品規則,重畫起跑點 以往島野的中高階變速器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中階以下的變速器則寧可選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設工廠,跳過了台灣;另一個品牌義大利Campagnolo,則是堅持在義大利打造,走精品高檔路線。 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它卻證明了台灣製造超越新加坡、追上了日本、德國。一九八七年速聯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一九九一年投入海外生產,速聯的美國籍總裁戴士禮(Stanley R. Day)第一個海外工廠竟然選在台中神岡。戴士禮跟他的弟弟常駐台灣,並租用過去自行車零件大廠川飛公司後門不到一百坪空間做產線,還打赤膊親自釘桌椅、鎖螺絲……,從陽春的組裝產線開始。 戴士禮跟十二個名員工開始做起,其中一個就是今天的速聯亞洲區總經理高禩翔。高禩翔回憶,當時掌控市場的老大哥島野,採整套零組件套裝銷售,成車廠一旦拆套就得提高售價,其他零件廠很難在同個起跑點競爭,當時日本市場還譏笑速聯又是另一間「一年會社」(只能生存一年的公司)。 速聯成立之初,有《聖經》中大衛拿著石頭打巨人的決心,在美國市場控告島野違反公平交易法,要求解除整套銷售的模式,其後雙方庭外和解,才改寫對方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 它大搞跨國購併把高階產能移台灣,九九%國產 速聯也積極執行跨國購併,把製造送往台灣,改變市場規則後,展開自行車零組件的品牌與發展,「我們知道我們power(力量)在哪裡、muscle(能耐)在哪裡,」高禩翔補充說,速聯一開始就設定專攻中高階自行車零件,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用進行海外購併,擴大產品品項與技術能耐,再逐一把生產據點移來台灣,「本來很多零件國外進口都在地化,現在九九%都是國產。」 速聯大膽的收購了德國、美國企業,然後逐步將生產線移到台灣,例如,原本只在德國生產的內變速器也在去年移回台灣生產,全球高階自行車零件就是這樣一個個MIT的。 缺點來了,每收購一個企業,就把產能移到台灣,速聯不停的搬家或租工廠,現在的神岡廠區是它第三個落腳處,九千坪的土地背後更有十八個房東,變成了一個變形金剛般的組合工廠,這邊生產變速器、那邊生產輪圈,工廠甚至有如迷宮,連高禩翔帶著我們在裡面走都會迷路。 它找供應商「組家庭」讓交貨期從三十天變六天 此外,速聯參加台灣自行車聯盟A-team,變成一家人,交貨期從三十天縮短到六天,甚至挑戰一天。二○○五年之後,速聯台灣營收開始噴發,原因就是台灣自行車產業一個重要的變革:A-team在二○○三年成立,速聯當年就加入成為重要成員,也隨著自行車聚落產業鏈放大生產能量。 十年之間,台灣自行車零件出口額超過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成長超過兩倍。在這股大趨勢下,也讓速聯二○○五年年營收約二十億元,二○一一年光神岡廠就破百億元。蘇錦夥觀察,速聯成長快速,除了本身製造創新能量,A-team拉動的生產製造是主因,甚至讓它「威脅到島野」。 在速聯廠房外的貨物進出區,我們看到這一天來了四十家速聯的下游供應商要交貨,一個個按照交貨看板時間準時進貨,完全沒有遲交,台灣A-team變成了超快速反應的生產鏈。「捷安特跟我們要挑戰一天內交貨,」高禩翔認為,相較沒來台設廠、只有發貨倉庫的島野供貨要三十天,速聯具有快速反應優勢。 這也讓走出海外、選擇新加坡而不選台灣的日本島野,看著速聯跟台灣自行車產業一起蓬勃發展。高禩翔說:「我們跟捷安特、美利達是一家人,但島野始終不是A-team的成員,關係就是不同。」 它用台灣工具機製造力求輕薄質感,一公克也計較 不光是產業聯盟可以讓MIT發光,生產線一隅,我們見到了一部部台中精機、東台精機的CNC工具機隆隆作響,原來速聯獨步全球的一體成型變速器飛輪,就是善用台灣工具機技術開發出來的。 這是速聯另一個營收快速成長的秘密,它的自行車變速器飛輪是從三公斤鋼材開始,經不同工具機粗加工與精加工等製程,最終一塊鋼材變成一塊一體成型的飛輪,成品只剩不到一百七十克,重點是從頭到尾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 以往,飛輪是用一塊塊鋼材鍛造出一片片飛輪齒輪,然後一片片組起來,速聯新的一體成型飛輪,省去了用一片片零件組裝飛輪的固定件重量,例如用螺絲、鉚釘來固定飛輪組,讓重量變輕了,外型也較有質感。 「減少重量就是成功的關鍵,有些玩家為了一公克,花一萬元都願意買,」高禩翔透露,最早一體成型方式,一天只能生產一個,後來一路改刀具,配合切削角度,才逐漸突破技術瓶頸。一公克就能決定勝負,神岡的工具機精密機械聚落,是速聯能夠開發出一體成型飛輪的競爭力來源。 最後,速聯在台灣發展成為領先中國十年的製造能力,我們看到高階的變速器、避震器都先經過雷射雕刻,各自貼上身分證,再一一由第一線多能工人組裝完成;接著來到檢測室,我們還看到這裡有一台要價一百萬美元的檢驗設備,正反覆驗證零件的精準度與壽命。去年,台灣製造的精密度與技術實力讓速聯放心關掉了德國廠,移到了台灣,「至少十年內中國大陸、東南亞跟不上來,」高禩翔不諱言,台灣是個很好的製造基地。 接著快速擴張的,是在台中北屯區的速聯亞洲開發中心,這也是台灣優勢,這裡的開發團隊要負責把它在歐美的研發成果開發出成品,交由工廠量產。在美國,一個點子變成產品要歷時兩個月,在台灣卻只要兩週。 看好台灣人才與供應鏈等優勢,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十年來,每年都在台投資至少五千萬元,除了神岡與北屯,也在台中大里、豐洲等地設新廠。但這間倚重台灣製造的關鍵零組件廠,近年來卻遍尋不到一塊三萬五千坪的土地,希望能擺脫組合工廠的不便,真正在台灣「定居」下來,這樣才能避免這位全球自行車零組件的資優生,淪為台灣製造的「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