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功和失敗-紅發集團(566)(2009-10-20 22:45正式完成)


後記:稍有更新,輸的看來都是無知的人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1/LTN20091001006_C.pdf




紅發購入太陽神精密(Apollo Precision)太陽能業務,易名鉑陽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其母公司是GS-Solar(鈞石能源)。



 


據綜合資料稱, 鈞石能源創辦人林朝暉在取得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後,在2007年成立該公司。



其取得IDG的融資後,泉州新廠在2008年2月成立,即公告稱的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其後以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名義,又投入9.5億投入北京平谷馬坊工業園區建設以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及裝備研發和製造為核心的新型綠色能源基地,即公告稱北京精誠鉑陽光電設備有限公司

據公告及公開資料稱,北京精誠鉑陽光電設備有限公司規劃佔地200畝,年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150兆瓦,共建設6條生產線。



 


現時,該廠面積已達3,000平方米,並每年可提供 25百萬瓦特的組裝完備生產線。

 

若項目達到規劃產能並完成銷售後,2010年底即可產生1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貢獻超過2億元的利稅。

 

此外,公司亦簽訂青海省格爾木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合作協議,提供該廠所需的硅片。


 

至於大股東林朝暉方面,他非常低調,但早期已涉足太陽能領域,據公告稱,至今已25年,但近兩年取得融資後,擴張速度有所加快,並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在財技的幫助下,以數億的資金,在兩年間變了26.3億,今日又增加了54.5億,賺錢的速度愈來愈快。


據生果日報所稱,所謂「薄膜」,是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材料。現時光電材料分晶硅及非晶硅,其中晶硅又分為單晶硅及多晶硅,至於「薄膜」屬非晶硅光電材料。這些光電材料最大分別在光電轉換效率及生產成本
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為單晶硅,最高可達 24%,但製作成本高,以至不能被廣泛使用。多晶硅的光電轉換效率稍次於單晶硅,一般有 14%或以上,但製作成本比單晶硅太陽能電池便宜,故在太陽能光伏行業被廣泛採用。不過,較早前中央嚴打多晶硅。


至 於非晶硅光電材料「薄膜」,光電轉換效率最低,按國際先進水平亦不逾 10%,但製造成本低。中國鼓勵新能源發展,雖打壓多晶硅,但扶持薄膜電池發展。上月中國政府與全球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之一美國第一太陽能簽協 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興建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廠。



其公司背景:


http://www.gs-solar.com/overview.html


技術來源: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0904/1194465.shtml


从事薄膜电池生产的福建钧石能源董事长林朝晖正期待用自己的“弓”射下太阳,“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目前已经获得IDGVC等机构近1亿美元首轮风险投资。

钧 石能源在2007年从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该技术由南开大学光电子所耿新华、赵颖 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发完成。南开的太阳薄膜电池研发实力十分雄厚,正如国内很多晶体硅电池公司的高管都曾出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一样,南 开现在也在扮演技术扩散者的角色,比如天威薄膜光伏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麦耀华就是耿新华的门生。

由 于具有类似技术支撑的大屏幕液晶电视(TFT-LCD)行业的高速发展,为薄膜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产业基础,从玻璃到薄膜电池组件的生产过程几 乎是全自动的,工序更简洁。在产品的适用性方面,薄膜电池更适用于以墙壁采光,同时受地形的限制更低。这些都推动了薄膜电池受到投资者的适时青睐。

其消息: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09/05/18092583654.shtml

 “格尔木新建电站的硅片肯定是我们供应,这也是一个尝试,青海作为国内发展光伏并网发电产业试验田,将对国内太阳能产业落地展开积极探索,相信国 家很快会针对光伏并网发电制定专门的电价政策。”该人员对记者预计,光伏并网电价的初期水平将介于火电上网电价和风电上网电价之间,最差也不会低于0.5 元。

    而据相关资料显示:钧石能源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然而,记者在几大搜索引擎上发现,这家美商独资的外资企业除了广发招聘信息外,没有进一步公开的公司信息。

...


“太强势了!很难想象一家2008年才成立的公司,能够发动国电这样的强势央企配合自己西进。”一位不具名的行业内人士说,不仅国电受钧石之邀西 进,早前钧石能源还成功与国投华靖电力控股公司对接,用自己的产品铺路,帮助国投华靖在青海签下了一单一期投资建设20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的项目。

    “林朝晖一定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并且拥有独特的资源。”这位人士接着评价说,国电、国投华靖在青海的动作表明,国家对大规模兴建光伏并网电站已经持默许态度,预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实施倾斜性上网电价政策势在必行。


http://www.ledb2b.cn/lib/0904/I02_44587.asp


获知名创投青睐
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是2008年2月正式在泉州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但事实上,其法人代表林朝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开始涉足太阳能应用产品 领域。其更早成立的泉州鲤城金太阳灯饰有限公司,系国内知名太阳能灯具生产商,产品远销世界各国。知情人士透露,钧石能源是林朝晖涉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 池项目后,重新注册的新公司。


 钧石能源在泉州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由于该项 目的龙头示范作用,以及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各级政府对该项目高度重视。像泉州江南高新园区剩余的工业用地,全部作为钧石项目用地。资料显示,钧石能源在泉 州的项目,主要是建设26条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130兆瓦。而钧石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 生产企业之一”。


 

在作價方面,則為4,182,320,000元,發行代價以:
(1)以1.316元發行279,153,413股抵367,370,000元支付。
(2)其餘3,814,950,000元發行兩批可換股債支付。

第 一批1,040,440,000發行無息可換股債支付,這批是必付代價,(萬不可用零息,零息即zero-coupon ,這些債券實際上是有利息,但和coupon不一樣,zero-coupon其利息總額是債券的折扣和票面值的相差,期中並無現金利息,故稱零息。我見 有部分報紙真的這樣寫零息可換股債券,特此提醒。)

第二批2,774,510,000元零息可換股債券則2009年8月至2009年6月底的11個月的盈利保證的5,500萬美元和實際盈利乘9.77倍的相差。


而實際盈利這數字最少是1,500萬美元。而1,500萬美元為2009年首5月的盈利,為收購條款之一。


若2009年首5月的盈利不少於15,000,000美元的話,第一批可換股的行使期限將延至2010年6月底。

全部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均為1.316元,共可發行2,554,135,454股。



公司資產淨值約5億,虧損約200萬。截至昨日,與客戶已訂立了 10.2億元合約,賣方相信能達到5,500萬美元的獲利目標。

此外,公司另外發行7,950萬股予一位賣殼介紹人戴海春先生,以現時股價4.39元計算,市值349,000,500元。這位戴先生是現時主席周先生在社交場合認識的。

此外,發行80,000,000股認股權予專業人士作收購過程之用,行使價1元,即時行使價值271,200,000元

另外,原大股東葉先生重新購回49%玩具業務,作價7,100萬,其中,公司有一項1.28億股東貸款,是欠付上市公司及聯繫人士,那聯繫人士是誰?

如果聯繫人士為葉先生及其親密人士,那收購可謂對某些人處處有利,因為他可以以償還聯繫人士的錢購入這批股份,並不需要出現金,可謂無本收購。

公司承諾在2010年底仍將保留玩具業務,另外稱不一定把其餘51%玩具業務出售予葉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04_C.pdf

這位葉先生在2007年5月高峰期售出殼予徐明先生,共涉及173,168,200股(經拆股及合股調整後即69,267,280股),每股1.39元(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後則為77.5仙),共套現241,605,379.80元。

葉先生一來賣殼套現,二來可以無本取回原有業務,可謂發達,但是徐明先生就有點不幸,但最終能轉危為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04/LTN20070704004_C.pdf

徐先生其後又購入87,687,082股,又出資121,885,044元,共斥資363,490,423元購入此殼。


根據股權披露資料,他以1.64元(經派息、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為70仙)減持1,500萬股(經拆股、合股調整後為600萬股),套現2,460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15/LTN20071115190_C.pdf


公司不建設河源新廠,並派發40仙股息,以該時徐先生持股約242,433,902股計算,得股息約9,717萬。


其後可能因為財政問題,在拆股前後陸續減持6,895.6萬股,沽售價以經派息調整後1.1元至1.6元沽售,以其最低沽售價計算,可謂不計成本。


以上令徐先生套現約1.67億元,成本稍降至2億元。


但該時股價僅約80仙(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為48仙),以其持192,547,902股(經拆股及合股計算為77,019,160股)計算,帳面虧損已約4,600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2/LTN20080502226_C.pdf


5月初,委任和金利豐派緊密的人士作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2/LTN200805023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6/LTN20080526414_C.pdf


2008年5月,相信為方便大股東套現,公司其後1拆2股。其後委託金利豐配售6,600萬股(經拆股及合股調整為2,640萬股),每股53仙(即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後的34.5仙),集資3,498萬,可見缺水程度。

6月中,徐先生把所有股票押給金利豐財務,可見其財務情況不穩。


其後,金利豐陸陸續續把徐先生的股票斬倉賣出,並無披露作價。


由此看來,現時金利豐已經主導此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02/LTN20090102427_C.pdf


2009年1月,徐先生退任主席,可見公司已不再由其主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0/LTN20090320304_C.pdf


3月,公司宣佈5合1,每手股數由10,000股,改為4,000股,每手成本增加,目的應是如何,大家明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8/LTN20090428421_C.pdf


4月,公司宣佈1供4,每股10仙,發行共635,610,648股,集資約6,100萬,金利豐包銷,徐先生不購入供股股份,可以看見,金利豐看見徐先生沒有錢,順便取走此殼,作未來之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0/LTN2009052039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9/LTN20090529499_C.pdf


Webb哥對此次供股亦表示意見:


http://www.webb-site.com/articles/RBIopenoffer.asp


明報的報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272


銀彈充裕何需集資?

紅發計劃4 股供1 股,集資6360 萬元,供股價較宣布計劃前嘅市價每股0.72 元,大幅度折讓86.1%,用途並不具體,只講例牌嗰句「一般營運用途及未來業務發展需要。」David Webb 指出,呢個供股計劃有3 大疑點,一是公司根本冇資金需要,截至08 年底有現金5180 萬元,並無負債,又已售出深圳一個物業將套現7240 萬元。

其二,供股之包銷商為金利豐證券,而供股獨立董事委員會及獨立股東之獨立財務顧問,是簽署粵海證券,其代表人是董事總經理林家威,但林家威截至06 年9 月28 日之前, 仍然是金利豐證券主任(responsibleofficer),其獨立性值得關注。


股價瘋升或涉炒高

其三,自從公司宣布供股後,股價由0.72 元一直炒高2.25 倍至本周三(27 日)嘅收市價2.37 元,昨天除權後股價再急升64%,收報0.9 元,David Webb 就質疑股價是否有被人操控或涉內幕消息造成?

David Webb 又批評,紅發今次以「公開發售」嘅形式進行供股,有別於傳統供股計劃。「公開發售」供股,其供股權不能轉讓,令小股東好似被人用支手槍指住個頭:一係你就 股供股,一下就放棄供股,令自己被大幅攤薄,而且小股東亦唔可以申請額外供多啲,小股東放棄嘅供股權,利益會全歸包銷商。呢個亦是倫敦交易所規定,供股價 較市價折讓嘅幅度唔可以多過10%,以保護小股東被攤薄嘅原因。之但係,港交所就冇呢種保護。


供股不跌反升耐人尋味

故此,David Webb 批評港交所,唔應該容許紅發在供股計劃未獲股東投票通過前,讓除權嘅股份繼續買賣,否則會令買賣帶來混亂嘅風險。事實上,自公司宣布大折讓供股後,股價唔 單止冇大跌,反而急升咗逾2 倍,股價遠高於公司嘅每股資產淨值每股0.558 元,故此David Webb 認為,股價可能被人為嘅托高,令人關注是否涉及內幕消息?

5月,公司售出深圳物業,購入香港物業,淨套現約4,000萬,為未來的變身成現金殼做準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5/LTN20090625104_C.pdf


公開發售不足額,可見此殼已甚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02_C.pdf


7月,公司授出認股權,讓人賺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3/LTN200908031341_C.pdf


8月,公司聲稱購入現時公告稱的業務及出售玩具業務。

至於其後的發展,應是玩具業務繼續虧錢,葉先生能以低價業務,那些中間人獲小利,新殼主就賺大錢。


截至今天,紅發(將易名鉑陽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已經成為香港第二大市值太陽能概念股,第一是保利協鑫(3800),第三為洪橋集團(8137),其餘的陽光能源(757)、興業太陽能(750)都和頭三大有一段距離

徐先生如仍未拋出股票,現時拋出,應該都能賺回老本,不用虧了。


至於公司大收購消息已出,大家應該不要碰了。其後會有些新聞,正如留言所述,更要當心呢。


究竟今次的失敗者是誰呢,我也不便明說了。

後記:


有些該公司內部人早已知悉上市的消息,作了一些笑話,說它引入投資人及中間人的窘態: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38-7/table-11741-6461-goto35034.html


一个人上市场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gssolar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gs-solar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 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 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 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传说是受了一种钧石能源的力量影响,来自一个古老的力量。所以就有这个价钱。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88-0/table-45741-1007.html


  公司里有1做上市的大户,gs-solar。虽家产百万,但穿着寒酸,饮食也非常节俭,中午在公司里也就是馒头1个,开水1杯。

但gs solar对做期货已达痴迷状态,常常夜以继日『盯』行情,白天盯SEM,晚上盯LME,被公认为『8小时以外最勤奋的客户』。

1日,gssolar信心10足,满仓买进5月钧石能源,不料10分钟后,忽暴跌至停板。gs solar捶胸顿挫足,唉声连连,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明日必暴仓无疑,1夜未眠。



熟料次日开盘,跳空急涨至近停板,大赚。gs solar又是捶胸顿挫足,喜极而泣,也许是乐极生悲,忽胸部不适,心脏病复发,瘫倒于沙发之上。及至120救护车驾到,已呜呼哀哉!



数日后,1美妇找到公司,自称gs solar之妻,欲以及公司对簿公堂,要求赔付丧葬费用1万余元。公司无奈,舍钱免灾。



半年后,gssolar之经纪人接到其妻之结婚请柬。念在故友之情,揣1百元大钞之红包赴宴。席间,闻周围嚼舌之人相互窃窃私语之『这女人继承前夫数 百万元,又嫁1富翁……』经纪人听罢,不禁为gssolar感叹之『辛苦1场,竟是为个人的老婆挣嫁妆,呜呼,gs solar啊!


摘自《钧石能源报刊》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272-0/table-52889-6835.html

1.当一个人生活枯燥的时候,gs solar忘了用心体会是一种习惯。
 
2.当一个人觉得人生乏味的时候,gs-solar忘了培养幽默是一种习惯。
 
3.当一个人体力日差的时候,gs solar忘了运动建身是一种习惯。
 
4.当一个人在上市公司工作疲惫的时候,gs solar忘了认真休息是一种习惯。
 
5.当一个人孤傲狂放的时候,gs solar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种习惯。
 
6.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gs-solar忘了谦冲为怀是一种习惯。
 
7.当一个人沮丧失意的时候,gs-solar忘了检讨改进是一种习惯。
 
8.当一个人畏惧调职的时候,gssolar忘了提升自己是一种习惯。
 
9.当一个人沟通障碍的时候,gs-solar忘了真诚倾听是一种习惯。
 
10.当一个人得到了钧石能源的时候,gssolar忘了积极行动是一种习惯。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88-0/table-45741-1007.html


幸福不仅仅是对某种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某种需要的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猪一直深爱着对方,一只叫gssolar,公猪叫gs-solar,可是gssolar发现gs-solar在吃钧石能源的方面总是不能让着它总是先把的 自己吃掉,有时还要把gssolar的那份吃掉一些,gs-solar也日渐肥壮,gssolar日渐消瘦。gssolar很伤心,总是追问gs- solar是不是已经不爱自己了,gs-solar闭而不答。


可是终于有一天,上市屠宰场的人来拉猪的时候,选中了肥gs-solar,gs-solar留给gssolar这样一句话:“如果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生命来代替吧!”gssolar这时候才明白了 gs-solar以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能够留下来。


虽然是生死离别,它们是幸福的。因为它们已经互相理解了。这种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延伸閱讀:


生果日報報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2&sec_id=15307&subsec_id=15320&art_id=132695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2

eCosway值幾錢?-成功控股(288)


呢排成日見到eCosway 那些分店,我仲見過一間開完好快就關店,變了酒樓的倉庫,招牌就還是eCosway,估計都不是值很多錢,但是,今日一看公告,原來這家公司真是好好賺,又好值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3/LTN200907234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4/LTN200907242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2/LTN200908124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2/LTN20090922427_C.pdf


這件事在七月已經在談,結果要兩個多月才談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434_C.pdf
這隻股向大股東及Penta分別購入Cosway M的 90%及10%股權及 eCosway 的60%股權,並向其它獨立第三方購入eCosway 40%股權,並易名為「科士威集團有限公司」。

該公司面價就是2,467,729,671元,以4,470萬現金,加發行890,683,666股及21.9億元,3.5%年息可換股債支付,代價股分及可換股債換股價均為20仙。若可換股債全部兌換,即最多共發行11,840,683,666股。

實價則以每股72仙計算,則為8,569,992,240元。

亦順便資本化3,600萬股東貸款,換作1.8億股,市價1.296億元。

Cosway M盈利達516,029,000元,收購作價為16.6倍,以其去年增長30%來看不太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9/LTN20090629469_C.pdf

經多項收購後,現時未復牌市值為9,080,446,782元,經合併後估計496,577,000元,每股估計盈利3.93仙,市盈率18.28倍。

如以30倍P/E計算,股價約值1.18元,尚有63.88%的升值空間。

據公告稱:
Cosway集團主要從事透過網絡營銷直銷消費品(包括保健及營養、瘦身產品、個人護理、護膚、化妝品、香水、家居及汽車護理產品、餐飲、濾水系 統、廚房用具、塑身內衣等)。Cosway集團在多個國家經營業務,主要業務位於馬來西亞、香港及台灣,該三個地區合共佔Cosway集團截至二零零九年 四月三十日止年度之
營業額(經作出公司間綜合調整後)約97%。

直銷為透過直接接觸客戶銷售產品之過程。Cosway集團透過其獨特之網絡營銷系統秉持銷售質優價廉產品之簡單理念開始經營,並進而發展為一個具有自己的 分銷渠道進行直銷業務的業務模型。Cosway集團依靠獨立業務所有人銷售其產品,並招募更多會員建立網絡,持續發展及擴充其銷售及分銷網絡。作為回 報,Cosway集團向各會員支付「花紅」,乃按該會員及其網絡「分支」銷售額之一定百分比計算。此外,不同於其他從事直銷之公司,Cosway集團組建 了一個由其自營商舖及特許商所經營之商舖組成之龐大零售網絡,從而透過其廣泛及有效之分銷網絡使其產品隨處有售及便於客戶購買。

Cosway M為馬來西亞直銷行業之先驅之一。作為直銷行業之主要營運商之一,Cosway集團自於一九七九年註冊成立以來,一直擁有良好往績記錄。


Cosway M已與全球各聞名遐邇之原材料及原料供應商及信譽卓著之生產商及研究機構締結聯盟,現擁有產品逾1,400種,主要包括(i)個人護理、(ii)保健美容、(iii)護膚、(iv)化妝品、(v)家居用品、(vi)汽車保養及(vii)食物。

eCosway為Cosway M擁有60%權益之附屬公司,與Cosway M一樣主要從事直銷業務,同時亦透過網上購物平台提供種類廣泛之消費品。

Cosway集團擁有一個包含逾870,000名會員之獨立業務所有人之龐大網絡,並能藉此廣泛網絡進一步推動對其產品之需求。此外,Cosway集團現擁有逾1,500家店舖及零售中心,策略性地分佈於馬來西亞及其經營業務所在其他主要國家。

估計未來股價方向的話,應是急升後,又批股,造一點概念後,回歸平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2

一次成功的炒作-第一視頻(82)


(1)


近日,很多高管行使他們的認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5/LTN2010011531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25/LTN20100125025_C.pdf


(2)


其中,冼漢迪先生的認股權來由,我們會介紹,而其他董事的認股權,其實是在2007年3月26日授予,在公函中第4頁找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30/LTN20070430310_C.pdf


(3)


其實這個計劃炒作已醞釀了多月,始自2009年3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02/LTN200903021121_C.pdf
委任冼漢迪先生為執董,其目的正如其經驗,為了集資,並授予15.7仙行使價認股權共1.7億份,其資歷如下。



擁有逾11年企業融資經驗,尤其專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企業之融資及合併收購活動。於加盟本公司前,彼為㶅豐銀行投資銀行之董事。冼 先生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持有工程經濟及運籌學之理學碩士學位。彼亦持有卡內基大學電腦科學/數學、經濟及工業管理三個理學士學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2/LTN20090422018_C.pdf


4月,以15,837,500元購入知識產權,以18.1仙發行8,750萬股支付,發行一批新股購入垃圾,又不披露賣方,可見應該是批給一些對炒作活動有貢獻的人,用作融資之用。


幾日後,宣佈好消息,股價開始大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7/LTN20090427916_C.pdf


(4)


過了個多月,好消息放出了一點,當然是集資,先批1.44億股給炒股基金OZ Management,每股55仙,少於股本20%,這當然顯示未來或有好消息.,股價繼續上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2/LTN20090612548_C.pdf


8月,授出購股權予供應商及附屬公司員工,行使價1.17元,共2,000萬股,據過往經驗,應有一些好消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7/LTN20090807570_C.pdf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1/LTN20091011004_C.pdf


好消息就是以1.68億人民幣(約191,183,999.50港元)購入短訊增值業務,有盈利保證,會按制調節代價。


作價以4,000萬現金及以1.5元發行100,789,333股支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1/LTN20091011004_C.pdf


次日,公司以1.43元配售9,200萬股,ADM認購當中1億人民幣股票,即79,580,419股,並授予認股權予高管,可見未來仍會有一個好消息。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15_C.pdf


近日,又有好消息。


(7)

總的來說,今次好消息有別於以往,之前通常仍未有高管行使認股權,今次卻有,可見這應是最後一個好消息,亦已有警號。不過,圖中仍顯強勢,故尚未可拋出。但仍需要當心股價脫離趨勢,若發現此種情況,請不要遲疑,立刻拋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73

王石成功的秘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glvx.html


 

王石和冯仑先生都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有一些交流。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冯仑写王石的文章,深受启发。现特转载给亲爱的各位博友。
伟大还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玩,爬山。大家都会很关注,一会儿爬这个峰,一会儿到北极点。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56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发现,在山上我们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管理自己。

比如他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为保持能量,食物再难吃他都往下咽,而我觉得不好吃就会宁愿挨饿。比如在山上应该下午5点睡觉,若是聊得高兴8点才睡,第二天肯定爬不了。他在珠峰7 000多米的时候,不管别人再怎么说风景好,他都克制自己不出帐篷,因为动一次能量就损耗一次,当时跟他一起爬的还有另一个朋友大刘,大刘属于兴奋型的,8 000米以下时你在电视直播里看到的都是大刘的镜头,放纵了,没有管理好自己,结果没劲儿了,到8 000米时就打退堂鼓,恐惧了,知道自己体力不行。王石以业余运动员身份能爬上去,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每次都认真做爬山的准备工作,比如涂防晒油,要求两层,他一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

再比如说他的原则性,我们有一次在成都喝啤酒,要冰镇的,小姑娘半天拿不出来,后来拿出来的不是冰的,小姑娘解释,王石马上严肃了,王石说:“你说是冰 的,如果没有,你应该告诉我,如果你说有冰是为了把我们哄坐下,你是在骗我,我不吃了。”说完拍屁股就走。大家说都坐下了,就这样吧。王石说那你们吃,我 自己走。我们出国时,一起吃饭,王石说决不吃中餐。大家因为各种因素到了中餐厅,他宁愿坐在那,就是不吃。

他对自己非常负责任,时时管理自己。普通人这么也行那么也行,王石却是说不做什么就是不做什么,所以万科能做好。

多数公司领导者说不做,遇到便宜就会动心。一次三九老板赵新先介绍很大一块地给万科做别墅,对王石说:“地白使,你做,做完然后分钱,不要地钱。”王石看完说:“我不做,因为万科没做过别墅,不擅长。”万科只擅长中产阶级的郊区别墅,他情愿介绍别人做。

所以管理自己也就是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之所以失败,很多都是因为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欲望,比如战略上多样化,组织系统和人脉也管理不好。

在王石的公司,朋友、战友一个没有。他坚持原则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一个原来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在北京拿了个批文,要王石做,但是王石已经决定公司不做这种 业务了,这个人还是来了,都是男子汉,都是“老江湖”,最后竟然给王石跪下,说就这么一次,王石还是坚决不做,后来这个人真跟他翻脸了。所以据我观察,伟 大就是管理自己。

过去,我们老以为伟大是领导别人,这实际是错的。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所有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千万先把自己管 理好,管理自己的金钱、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管理自己的行为。你管理好了自己,我们称之为自律,称之为守法,很多类似的美德就有了。管理好自己的时 候,才取得了领导的资格,在组织中成为最好的成员。其他成员多少有些放纵,而你是最好的成员,所以大家会信任你,大家才敢把命运寄托在你—一个首先能管理 好自己的人身上。

比如你不占便宜,大家就会相信把钱交给你管理是合适的。比如王石的工资一直非常低,2005年以前都不超过100万,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上市公司做了 20年的成功人士的薪酬标准。2004年我们一起开会讨论薪酬的时候,那时候他是60万。他说如果利润加个零,我的工资就加个零,所以到2006年才 200多万。他说不炒自己的股票真就不炒。因为这是美德,他承诺的事大家就会相信。所以伟大首先在于管理自己,而不在于领导别人。

 

 

 

试问,那个企业的老大可以这么“顽劣”?

 

在极地无上装“发飙”?唯有长不大的老男人——王石。

 

 

本人随感:曾采访某企业老大,也是国内响当当的行业领袖,聊天的时候,他说,中国市场这么好,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有的时候很困惑,到底是做规模还是精准专业?放着钱不挣是不是很傻?

看国内很多大腕,今天成立这个机构,明天搞那个投资,天天忙活的不得了,却从不见有什么人去质疑,大概是会做人?

而王石,我时常想,王石菱角分明,为人冷漠,思想深邃,爱好和别人差别很大,他做大企业靠的什么?

也许,李阳的这篇文字可以给我答案,靠服众,只是,当媒体将缺位当成常态,将逐利当成“事业”的时候,王石的清冷性格,成为一面镜子,令很多人不舒服,如果追逐精神的趋向被嘲笑,真不知道我们的这个伟大祖国是否还有正确的是非判断?

一直很欣赏这个人,真实的冷漠,真实的高傲,真实的朴实,真实的笨拙,真实的思考能力,真实的人格魅力……

当我们市场化程度更加深入和完善的今天,过度包装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有“人”,当那些著名,有名的商业明星们剥掉光彩赤膊相对后,有几个可以如他般自在?

一个“不行贿”让70%之众“惊恐”和无语,这难道不是悲哀?

王 石,作为一个人,一个全球市值第一的地产企业董事长,他对这个时代所贡献的力量,早已经超过其个人,职业,人格所应该担负的,所以,当千钧压力纷涌而落到 他的头顶的时候,是不是有人可以为他分担一点,那怕说上几句“公道话”?这样说,似乎将王石架高到了一个“不得不伟大”的境地,那么,我们这样阐释他的表 现:王石,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被人们称为“伟大”,并不是真的已经成了神仙,而是他的真实,他的真实,令他显得很与众不同!

 

我们也无需将他推到“时代先锋”的位置上强迫他承担更加沉重的名望所带来的责任,他是一个著名和优秀企业的董事长,有无数科学家,作家,人民因为各种贡献,被称为时代先锋。

因为,笔者认为,能成为“时代先锋”的人,一定是那些基层的,为了共和国荣誉冲在最前沿的士兵们、民工们、服务员们、营业员们……,因为共和国的每次政策,最终都是经由他们的生存状况检测和表现的,他们是大众,他们是共和国的根基,所以,他们才是时代先锋的合理人选。

而 王石,他所该承担的是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责任和一个普通公民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58岁的,被当成魅力熟男标杆的年轻老男人所承 担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男人的特征——缄默着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完美——成为人们对他的鉴别标准,但,完美永远是相对的,他是个人,要睡觉,吃 饭,上厕所,偶尔也要欣赏下街道上偶遇的美丽女子。

某种疾病一样的阴暗,用毁谤,调侃,歪曲,口水当成投枪袭击最真实的人。

这公平吗?

王 石的坚强让我们看到这个中国男人身上蕴含的中国古典气度,尽管有无数媒体认为他更“西化”,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自血脉的流传,坚韧,克制,忍耐, 坚强,学识,思想,理性,冷静让一个本性活泼的人闯过一次又一次质疑和攻击,因为坚韧,克制,忍耐,坚强,学识,思想,理性,冷静站立的根基是稳固的,那 就是李阳文章中提到的:责任感、道德观、理性、遵从正义和公平。

同时代的企业家中,身价几十亿,几亿的不在少数,只要依然在市场中叱咤的精英,在财富方面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而他是企业家——一个擅长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创造企业,完善企业,发展企业的人,这不假,但,其实他的身份更合理的解释是——职业经理人。

王石是个富人,却不是个富豪。

假如可以类比,加上创业时间,从业时间的权重,王石应该得到的财富至少比现在多十、百倍、甚至几百倍……,而公开媒体资料上显示的数字,他的身家不及任志强。不过几千万余。

这个身价和一个改革开放后从事任何生意比较成功的浙江温州商人——那些隐形富豪相比,甚至不如一个炒房团成员。

但,这是中国地产龙头公司的董事长,他是这个优秀中国品牌的创始人。

这说明什么呢?

是他无能吗?

无能却创建了如此优秀的一个企业品牌。

是他傻吗?

傻却有厚厚一摞著述流通文化领域。

该如何解释呢?当我们用时下流行的财产衡量成功与否去衡量的时候,他简直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你能说,他是失败的吗?

当一个恪守公司治理规则维护股东权益,恪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各种环保慈善事业奔走不停,恪守法律法规按章纳税,靠智慧和个人能力打工赚取财富的共和国公民因为恪守各种公民为其职业,社会,个人该遵守的规则、道德、法律的时候,却被侮辱和毁谤,这是不是很荒谬?

媒体财经栏目的基本从业常识中有没有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治理董事长的责任义务的了解?有没有一个优秀的上市公司的职责的了解?

中国的相关法律有没有规定,当一个守法公民被毁谤和污蔑的时候该如何保护他,他们的条款?

道德?当下如何解读?

良知?有无准则?

法律?该如何理解?

媒体?职责所在?

……

 

尽管很多人认为他是“强悍的”,他自己也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自己是:“刚烈的”。

但,光环下,笔者看到 的,却是一个孤独的,需要保护的,青涩的“小童”。老奸巨滑,和他距离太遥远,在俗世的财富华彩强烈如激光的射杀下,他孤单又弱小。他竭尽一生力量和整个 生命智慧所经营、创造、增值、维护的那些旁人的利益,那些因为他的存在而获得利润的人,并没有给他应有的保护和足够的,相反,却将口水和辱骂以及莫须有的 罪名投掷在他身上。

王石代表着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一股旺盛的,昂扬的,健康的,坚强的,稳健的,向前的,阳光的力量,这种力量被遏制,被打压,被歪曲,被毁谤,意味着什么呢?

王石错了吗?

错在他不知道,人可以很自私?很自我?很自利?

错在他不懂得在回答媒体提问的话可以用技巧,用外交辞令、用圆滑、用不答去回应,从而减少被歪曲和扭杀的概率?

错在他总是实话实说的坦白和真诚?

当口水淋透,还无怨无悔双手奉上利润给投资者的人,该同情还是该欣赏?

他将中国古典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对社会,对家庭,对同业,对同胞,对财富,对事业,对责任的成功一个一个追求到了,一个一个完美完善了,并且向新的目标继续进步——环保慈善,他却说,我只是个搞企业的,不是文人……

谁来保护中国人中的这些满怀大爱的优秀者和佼佼者呢?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王石,又如何了解他的快乐呢?

 

王石,一个让笔者看不懂的苦修者。一个从内而外散发光彩的凡人,我们该如何理解他呢?

也许,有的人,爱的,就是找虐?受罪?

谁知道呢?

我不认识他,所以,不知道。

作为同根同族的同胞——同为一个祖国母亲的儿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他,同情大于仰慕;怜悯大于欣赏。

 链接:


北京时间2009年9月27日中午12点,来自深圳的业余登山爱好者张梁、王石及李洪海等,成功登顶位于尼泊尔境内、海拔8163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马 纳斯鲁峰,并把国旗和2011年深圳大运会旗帜在顶峰依次展开,以此祝福祖国60周年华诞,预祝深圳大运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攀登国 外8000米山峰并取得圆满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9

「成功關鍵」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001


本田直之寫的《槓桿思考術》中,轉載了企管大師彼 德.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提倡的「成功關鍵」(Key Success Factor, 簡稱KSF)概念。據作者所講:「效率差,花了時間卻沒有收獲,原因之一,在於沒掌握重 點,縱然拼命地做,也不會有收獲。」成功與否,很視乎有沒有看清楚KSF的能力。

借用一本海外熱賣,但在香港寂寂無聞的書The 4-hour work week (作者:Timothy Ferriss)中的例子為解釋。作者營運的公司,共有120名客戶,九成半生意來自五個客。有幾個生意少,但麻煩多多的細客,經常無 事生非,令他不勝其煩。為免做到人都癲,把心一橫,主動與眾麻煩友斷絕來往,全力搶攻五大客戶,其他的有單就接,不主動販賣。結果一個月後,盈利倍升,每 周反由做足80小時,驟降至只需返15小時工。

近來與一位經營培訓業務的朋友會面,事後感到異常茫然。 朋友靠主辦講座,招徠新客戶,一直行之有效,但近來業績大幅倒退。自己做過分析員,又是老闆,隔行隔山也胡亂斷症一番。細心拆解,他的業務有兩大KSF:一為每個廣告招徠的聽眾(也就是潛在客戶)增 加;二是提高聽眾的報讀率(conversion rate)。問題是競爭對手數目,隨經濟復甦大增,一個月有近二十場免費講座,分薄 了客源,每場出席的人數減半,學生數目隨之大減,立時盈利倒退。

情況轉壞,朋友選擇減低廣告支出。不錯是省了成本,但講 座聽眾也同時水退船低。更慘的是,猜測是心煩壓力大,狀態不佳,負面情緒外露,從以往撻着方圓廿步之內的聽眾報course,如探囊取物,到現時連續幾次演出打了折扣。

朋友機關槍般吐完苦水後,眼神稍見平和之象,然後問: 「有同事提議講座時,販賣熱狗套餐,每人廿皮,都好似好OK喎。」聽完火都嚟埋,大怒曰:「如此『屎橋』,可速炒此人!」一個月燈油 火蠟幾十萬,每日成本五位數,要賺幾多個廿皮,才夠冚皮費?當務之急,應從兩大KSF出發,盡快回復狀態,尋回演講時的感染力,令報讀率回升。另外獻計莫亂減 宣傳,原因是就算口材好過蘇秦、張儀,但台下小貓三、四,能一網打盡,又如何?如果生意環境未見好轉,寧可裁掉冗員,縮窄戰線,減低損耗,以待快地重臨。

KSF的概念,對投資也極有幫助。有學生報盡坊間投資課程,仍然輸到失暈。如此奇難雜症,有興趣了解何因,着其將過往一年 的交易記錄,送來研究。原來他同時長揸股票及短炒期指,炒股票的回報尚可,但坐十隻股票,八隻載浮載沉,兩隻強股提供了近乎全部的回報。至於炒期指,輸多 贏少,快速失血,看來技術尙待磨練。開出十二字藥方:「不坐廢股,強攻牛股,戒炒期指」不一季,已由虧轉盈。掌握KSF,對於實體經濟,和虛擬炒賣,同為致勝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08

不畏經濟泡沫 宜得利股價漲幅居日本之冠似鳥昭雄:不和別人一樣就能成功!

2010-05-17  今周刊





日本出現失落的二十年,在此同 時,日商宜得利家居社長似鳥昭雄,卻能夠不畏經濟泡沫,帶領公司締造營收和獲利連續二十三年成長的傲人成績,似鳥昭雄能夠逆勢突圍的訣竅,就在於他永遠做 好準備,迎接逆境的到來。

撰文‧孫蓉萍 攝影‧吳東岳三月底,日商宜得利家居︵NITORI︶敦北店在原台北環亞百貨地下一樓正式開幕。相隔不過一個樓層,地下二樓,則是已在台灣深耕十六年、全 球家具龍頭業者宜家家居︵IKEA︶的重要據點。開幕當天,IKEA的主管特地與宜得利社長似鳥昭雄交換名片、打聲招呼。

IKEA的主管心裡大概也有個底,儘管IKEA在這裡已經深耕多年,占有一定的先進者優勢,儘管IKEA的全球規模遠遠超過宜得利,儘管似鳥昭雄的身價遠 遠不及宜家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超過二三○億美元的頂級富豪水準,但眼前這位笑容滿面、親和力十足的日本人,絕對是他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從來,似鳥昭雄就不怕正面競爭,說得更精準一點,他從來就不在乎「逆境」這一回事。

漲幅居冠

在逆境中創造出長期多頭

日本經濟泡沫在一九九○年瓦解後,進入所謂消失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不過在此同時,宜得利的業績卻進入了長期多頭。累積至今,公司營收、獲利已連續二十三 年正成長,創下日本股市紀錄。在消失的二十年間,宜得利的營業額成長幅度達二十一.四倍,淨利成長更達到五十二.八倍。

從日本股市與宜得利股價的落差來看,也能感受到似鳥昭雄「逆流而上」的驚人力道。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日經股價指數收在三八九一五點,如今跌到剩下 大約三成,但在同樣的二十年期間,宜得利股價上漲幅度達十二.一倍(不含股利)。據統計,在消失的二十年,宜得利股價漲幅為日股之冠。

公司成長、股價上漲,因此即使宜得利的規模並不算大,但在美國《富比世》雜誌今年初發表的日本四十大富豪中,似鳥昭雄仍以資產八.九億美元(約合二八二億 元台幣)排名第三十名。

難能可貴的是,不像布局全球三十一國的IKEA,宜得利至今的海外市場僅有台灣一地。幾乎,似鳥昭雄是把公司的成長命脈完全壓注在死氣沉沉的日本市場,或 者可以說,在他的腦袋裡,從來沒有想過必須到哪裡去追求「順境」。

不刻意追求更有利的外在環境,於是能把心力集中在自體內部的強化。白手起家的似鳥並非畢業於名校,小時候功課也不好,「爸媽當然會擔心,但是,他們大概也 不知道該怎麼做,只好告訴我,想辦法做些不一樣的事吧!只要『不和別人一樣』,就有機會成功,當然,這恐怕需要比別人多三倍的努力。」爸媽大概也沒想到, 這則像是帶點無奈味道的開示,成了似鳥昭雄開發「逆流力」的起點。「後來,我又讀了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書,看到松下幸之助也只有小學畢 業,卻能發明雙孔插座,更確定了父母說的話是沒錯的,做不一樣的事,絕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創辦宜得利,就是基於「不一樣」的信念,但在當時,似鳥昭雄 的想法簡單得令人想笑。「大學畢業後,不知要做什麼,我只是看到附近的商店街上沒有家具行,所以決定做這生意。」

追求不同

一趟美國之旅改變企業命運一九六七年,他自己創設了「似鳥家具店」,沒想到開張不久,附近就出現了規模是似鳥家具店五倍的大型業者時,似鳥也面臨存亡關 鍵。

為了找出解決方法,似鳥決定到美國取經,這一趟旅行改變了公司的命運。即使經過將近四十年,但似鳥回想起當時的感動,仍記憶猶新。「我發現美國家具店裡少 有基本款的大型家具,但是對於能夠提高生活品味的地毯、窗簾、寢具等『家飾』則是應有盡有,而且整組幫顧客搭配好;更重要的是,價格只要日本的三分之 一。」所謂的「追求不一樣」,終於有了更具體的方向,似鳥昭雄決定把「提升居家品味」與「價格更便宜」當成「不一樣」的核心。似鳥說:「創業者首先要有的 就是遠見,先立定志向,知道創立一家公司的目的是什麼,確定自己的理念。」似鳥認真地說,創辦宜得利的終極任務「就是希望能讓日本國民過更好的生活」,而 「有品味」、「更便宜」不但能創造差異化,也百分之百的符合自己創辦宜得利的目的。

親自參與

常巡視工廠並提供新點子

如今,宜得利在印尼和越南都設有自己的工廠,成為該公司降價的最重要武器,另外還在中國、東南亞等地有三百家以上的合作工廠,由宜得利免費指導技術,而且 似鳥經常親自到工廠巡視,親自和各地的員工溝通,了解問題所在,隨時排除困難,他一年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國外。

令人訝異的是,似鳥本人也經常開發出許多熱賣商品,「我常常坐飛機,有一回在飛機的沙發座椅上躺著休息,忽然靈光乍現,想到為何家裡客廳的沙發不能調整椅 背高度,讓人躺著休息?」這個從飛機座椅得到靈感,讓似鳥開發出可躺式沙發,成為熱賣商品之一。

在他看來,商機其實藏在平日的生活中,這從他對台灣的觀感就能略窺一二。「你不覺得嗎?台灣住家的窗戶大小規格不一,這麼一來,窗簾都得必須量身訂製,無 法大量製造,價格很難降。」從這番回答不難體會,似鳥隨時都在觀察身邊事物,隨時都在想著怎麼做到「更便宜」。

「所以我一直認為『否定現狀』是很重要的,否定現狀才能找到更多的可能,才能避免驕傲、安逸。」也正是由於否定現狀,讓宜得利能在過去兩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期間,不但沒有受傷,反而趁勢提高市場占有率,再一次示範了逆流而上的漂亮身段。

原來,似鳥每年都到美國考察,多年前他看到美國房地產市場交易的盛況,當時他就有預感,認為房地產泡沫遲早會破滅,因此決定提早布局,「我開始透過降低成 本,一年多準備約五十億日圓的資金」。金融海嘯發生前的○八年五月,宜得利第一次降價,之後大約每三個月就降價一次,由於宜得利先前就儲備了足夠的實力, 讓口袋不夠深的同業望塵莫及,也受到消費者支持。

他說:「我們像是龜兔賽跑裡的烏龜,景氣好的時候,不會因業績好就衝得特別快;但不景氣的時候,也每天持續前進,這樣烏龜終究會贏過兔子,所以不景氣反而 是好機會。」長期經營企業一定會多次遇到景氣高峰和谷底,先做準備是不變的法則。

開張一個半月,宜得利敦北店的營運狀況果然挺過強力競爭,公司表示,目前業績達成率已達一三○%,四月十六日開幕的高雄店,達成率也有一二○%。「畢竟我 們的東西和競爭者不一樣,與其說是競爭,說這個地點是個逆境,不如說兩家店能創造更多客源。」似鳥昭雄的心法再明顯不過了,只要「不一樣」,就能把逆境變 順境。

不只《富比世》

似鳥行善也榜上有名

似鳥昭雄名列《富比世》雜誌日本富豪榜,此外,在《富比世亞洲》雜誌選出的亞太地區48位善心人士中,同樣也有似鳥昭雄的名字。

因為他為了回饋故鄉,設立「北海道支援基金」,扶助藝術、文化等多種領域的團體,還實施北海道夕張市櫻樹和楓樹的植樹計畫,幫助故鄉吸引更多觀光客。他在 日本還創立「似鳥國際獎學金」,提供給亞洲留學生。

此外,2004年日本新潟大地震、05年印尼大海嘯和08年中國四川大地震時,也分別捐款1億日圓或2億日圓,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有別於宜得利家居目前的 海外布局僅有台灣市場,似鳥昭雄捐款行善的對象看來已經遍及亞洲了。

似鳥昭雄

出生:1944年

現職:宜得利家居社長

學歷:北海學園大學經濟系

經歷:似鳥家具店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

只有差異化的商品 不叫成功

2010-5-24  商業周刊





「設計就像是三溫暖,要以它做為 商業策略的企業,必須確認自己做好了準備……。」全球四大設計大獎之一,德國紅點(red dot)設計獎總裁雷克(Peter Zec),四月二十六日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

雷克在國際設計舞台是重量級人物。他曾經在二○○六年到二○○七年擔任全球當前最重 要的設計國際組織「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IDA)主席,更曾被德國商業雜誌《經濟新聞周刊》(Wirtschaftswoche)評選為「世界二十位改變企業形象與市場的創意 思想家」之一。

雷克帶領德國紅點設計大賽的研究團隊,自二○○二起,將歷年獲得紅點「年度設計團隊」的企業,例如愛迪達 (Adidas)、蘋果電腦(Apple)、寶馬汽車(BMW)、韓國的LG等,組成一籃子股票,與德國的藍籌股指數DAX,以及道瓊歐洲五十指數 (Euro-Stoxx-50)相比,結果不管是金融海嘯期間的表現,或是景氣高峰,這一籃子的企業股價表現,都高於其他兩者一○%到五○%。

「怎 麼讓設計成為企業的競爭力?」台灣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在由製造代工,轉型品牌之際,都在問這個問題。

而雷克是少數夠資格提出客觀見解的國 際級專家。受訪過程中他指出許多企業運用設計的迷思,也指出,設計如果不能為企業創造成功,那設計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以下是專訪摘要:

三 階段,建構設計競爭力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十八世紀之後,西方企業開始運用設計創造差異化,然而對台灣企業來說,將設計視為商 業策略,則是近二十年的事。你怎麼看台灣企業運用設計的競爭力?

雷克答(以下簡稱答):在亞洲,包括台灣,許多企業運用設計時只專注在單 一的商品上,有時候,他們連產品家族(product family)這樣的概念都沒有。我們發現有許多來自台灣的好設計,有時你會看到兩、三個很不賴的設計,但是你卻無法分辨,「喔!這些產品原來都是來自同 一家公司呀!」

讓我進一步解釋。企業運用設計發展商品,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模仿抄襲,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不過,可不要以為只有 亞洲企業這麼做,這是汙名化,抄襲是處處可見的;第二階段,企業開始懂得在單一產品上運用設計;第三階段才是將設計做為一種有效的商業策略,這個階段通常 也意味著,企業有意用設計建立品牌。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目前都還處於第一與第二階段。

到了第三階段,將設計視為企業策略時,企業會發展 出運用設計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會放諸所有產品皆準。

亞洲只有很少的企業是這麼做的,索尼(Sony)也許是其中之一。

只 能讓人「哇!」風險太高

問:台灣企業如果希望成功運用設計創造競爭優勢,它們面臨的考驗是什麼? 答:它們必須更為聚焦在設計的連貫性(design consistency),而不是只有想要差異化。

當企業想進入一個新市場,讓大家 認得時,一定要做一些跟別人不同,甚至看來瘋狂的事。這也是美國市場強調的:「差異化!差異化!差異化!」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管理大師)就是永遠站在差異化那端的論者,他表示,「你需要能讓消費者『哇!』的商品(You need "wa" products.)。」是的,這沒錯,但如果你只有差異化的商品,風險是很高的。

一旦 商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你就必須開始管理你的設計。成功設計策略的挑戰在於,你必須在品牌識別度(identity)與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之中取得平衡。產品識別度來自設計的統整性,差異化則來自於創新。太過重視產品的差異化,商品容易失去品牌識別度。

企 業推出的設計商品,一定要讓消費者一看就認得,「喔,這是某企業出品。」假使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企業很難取得長期的成功。

蘋果電腦是成功 平衡商品設計識別度與差異化的案例。

一九九七年,蘋果電腦曾一度瀕臨破產,當時它在兩年間虧損了約二十億美元,市場占有率低於二%,幾乎 要從市場消失了。賈柏斯(Steve Jobs)推出iMac電腦,第一代的設計外形,以幾近挑釁的設計引爆市場話題,這就是「哇!」概念商品;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商品設計,與第一代的差異 性卻是逐代遞減的,而你看它所有的產品線,你一定可以辨認那屬於蘋果。

在亞洲,包括台灣,絕大多數企業卻還只專注在單一的商品上。

問: 以單一的商品快速回應市場需求,許多成功的國際品牌就是這麼做的,這有什麼問題?

答:問題會在下一個階段發生。當你太過以成本和價格競爭 做為一個品牌的利基時,就無法長期培養品牌。區別具有設計(Design culture)的企業,與使用設計的企業(Design approach),前者運用設計時,不會只專注在產品。蘋果、BMW都有自己的設計文化,企業行事規則,都處在這個文化之中。

企業沒經 營好,別談設計

沒錯,當然成功的途徑不只一種,企業如果善於控制成本,以能製造出夠便宜的Me Too商品做為策略,當然也可能成功。但看看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發生的事,過於重視成本,犧牲品質,最終品牌信譽受到損傷。

台灣企業在面 對設計時,其實也應該要設法在識別度與差異性之中取得平衡。你應該要有一個五年品牌計畫,而非只是看單一產品在企業季報的表現。形塑品牌有點像是養小孩, 父母如果時時刻刻都在查勤,最終就是毀掉彼此之間的關係罷了。

我有一個「三溫暖理論」。企業運用設計做為商業策略的前提是,必須先把企業 經營好,因為設計會暴露企業的弱點,就像一個人感冒時去三溫暖,那你可能更快昏倒。

曾有個德國知名的烤箱品牌,在面臨經營危機時,企圖以 設計做為挽救方法,結果它成功創造出在同一烤箱內,有不同溫度區域的商品,這個設計大受歡迎。但是,沒想到製造品質出現問題,消費者開始抱怨,三溫暖效應 發作,企業最後居然破產了。

創意夠話題,就會有宣傳

問:台灣許多企業,以為運用設計與消費者溝通,一定要大筆預算才做得 到,你同意嗎?

答:這是迷思。如果你的創意足夠創造話題,媒體會為你免費宣傳……。

企業的創意流程,總是從一無所有開 始,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許多真正瘋狂的好主意,經常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

接著,企業開始有商品取得成功,這時,企業 就會開始避免在創意上太過冒險,而當企業的商品線取得全面成功之後,商品就開始無趣了,接著企業再度面臨銷售量下滑,再創新的挑戰。這是一個循環。

問: 什麼是企業運用設計與消費者成功溝通的關鍵?

答:要建立品牌,企業就必須建立一套企業識別的語言,與市場溝通,「到底你的產品意義是什 麼?」以華碩推出的小筆電來說,如果要與市場溝通,我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小筆電對於消費者的意義何在?」探究為什麼消費者需要它。而藉由這種最基本 問題,去建構、檢視企業所做的每一件事,對消費者的意義。

要跟消費者溝通,「我們的商品是最棒的!」永遠不要強調,「我是最便宜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9

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049.html

枯荣

 

    非想非非想,出自楞严经:“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2005年初与有位网友聊到股票,她家里是经营煤矿的,自己有一个小煤矿,因为当时整顿和关闭小煤矿,所以索性结束了煤矿生意,一心想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还记得当时跟她在qq上聊到中集集团,我认为这个公司在当年的漫长熊市中表现抢眼,走势非常独立,2003年-05年股价逆市大涨了5倍(瞧,人都是往后 视镜看的)。而且的确认为这个公司非常优秀,所以神侃了一通中集的“投资价值”云云。

 

    她并不是那种很懂股票的人,于是默不作声,回头自己去翻了不少中集的资料,然后也感到中集的确是个值得投资的公司。于是2005年初股价跌破年线后就开始 买入,后面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她自己说大概买了接近300万左右的股票。

 

    不料,大盘跌破1000点后强劲反弹,后面慢慢的往上攀升,中集的股价却一股脑向下跌,而且大盘越涨,中集越跌。短短半年多,股价跌了40%左右,我估计 她的市值蒸发了30%多,也就是接近100万。我以为人家会很惊慌失措,痛苦不堪。哪知道聊天时,她根本没有提及股票,我问她知道中集现在跌到多少了吗? 她只是说:没事,出口总会好起来的,中集我看不错,业绩总会好起来的。似乎言谈之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浮亏了100万。

 

    当时的中集被基金抛弃,认为2005年出口将不可避免下滑,中集的业绩高成长时期已经结束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5年中集PE最低跌至5倍多一些。 我打破脑袋也想不出为什么就一年的业绩增速下滑,就将估值从几十倍降至5-6倍左右。但行内老手告诉我:周期性行业不能光看PE,低PE反而应该出售而不 是买入。

 

    于是我也把这些观点善意的转告她,她却丝毫未在意,反而宽慰我不要急。

 

    后面的故事都知道,中集业绩迅速回升了,机构又开始唱多了,并且股价在06-07年翻身涨了8倍多(尽管算是涨幅较小的了)。反正我知道这位对股票很不精 通的女士,最终这批中集股票是接近900万左右出售的。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财不入急门

2、越有钱,越对钱的波动看淡,反而越能在投资上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

3、大家都看好(例如03年-05年初的大牛股中集集团)的未必后面一定走好,都不看好的(05年初-05年底的大衰股中集集团),未必一衰到底。很多观 点短期看是正确的,长期看却是错误的。

4、即便是走势最差的股票,有时候也能有巨大的收获。

5、投资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你判断正确多少次,而在于你在每一次判断正确的投资中,投入了多少资金。

6、好的投资,并不在于你一开始有没有抓住正确的趋势,而是在于你能在正确的判断下坚持多久?

 

    所以,总的说来有几个注定投资长期成功的因素:

1、能否长期在较稳定的投资理念原则系统下,寻找到一些成功投资机会?

2、能否正确在这些成功投资机会到来时投入较大的资金(或持续投入)?

3、能否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耐心?

4、能否避开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两次致命的陷阱(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巨额亏损)?

 

    现下的股市局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几乎全部业内人士,没有几人有兴趣提及金融股,也几乎没有人张口不提及新兴产业的。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股估 值较低是“低估陷阱”,而新兴产业股高估,是成长性的体现,是合理的。

 

    这种局面一再出现,让我非常确定,金融股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里面没有泡沫,没有投机,只有恐惧,只有厌恶。市场先生显然现在心情不佳,但我相信他不会永 远心情不佳,老戴维斯40年代买入保险股时,保险股普遍5倍以下的市盈率,美国人宁可买国债,也不敢买股票,更加厌恶老掉牙的保险股。90年代老戴维斯全 部出售这些保险股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敢不买股票,AIG的巨大成功和超级牛市,让保险股普遍在高PE交易。

 

    高调的新兴产业 VS 低调的金融股(非券商)

 

    2010年上半年,第一回合结束,新兴产业大获全胜!

期待:

2010年下半年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

 

师母已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60

伯克维茨:最成功的“巴菲特门徒”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69784.html

巴菲特的追随者很多,但至今没有人能演绎“巴菲特式”神话。不过,市场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巴菲特门徒”,布鲁 斯·伯克维茨(Bruce Berkowitz)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
伯克维茨,现年51岁,算不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却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最近 10年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

他在1999年创立了费尔霍姆基金(Fairholme Fund),目前管理的资产达到107亿美元。截至2010年5月31日,他的基金已经累计上涨236%,平均年收益率13%,而标准普尔500指数这期 间下跌了逾10%,年收益率为近-1%。

2009年他的基金投资回报率达到39%,他本人也被晨星公司选为2009年度最佳基金经理,并且被价值投资专业网站GuruFocus评选为年度 投资大师。

今年以来,伯克维茨大笔押注金融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押注金融股

根据美国投资资讯及分析网站SeekingAlpha5月23日的统计数据,在费尔霍姆基金前15大重仓股中,有6只金融股,分别是:花旗集团、美 国银行、 CIT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地区性银行Regions Financial和America Credit。

他对金融股的看法与一般价值投资者并不相同,因为他买入金融股的价格并不算便宜。

此前在2009年2月份,大卫·泰柏成功“抄底”银行股和垃圾债券,因为他认为奥巴马政府不会将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国有化。

“我并不像其他聪明人,在22美分的时候买入金融股。” 伯克维茨说,他从 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买入金融股,当时金融股的价格已经从2009年3月的最低点反弹了两倍左右。但他认为自己的押注并不算太晚。

“我并不擅长用运动来类比,但这就像棒球比赛,九局下二出局后比赛才刚开始。”

在押注的金融股中,伯克维茨尤其看好AIG。今年一季度他买入了1500万股价值5亿美元左右的AIG普通股,同时还购买了2030万股优先股。根 据Bloomberg的数据,伯克维茨目前是AIG的第二大股东,持股量仅次于美国政府。

但其他市场人士并不看好AIG,今年4月27日,华尔街知名券商KBW的分析师将其评级调整为“表现不佳”。该分析师认为,由于要剥离资产来清偿美 国政府的救市资金,这将影响到普通股股东的利益。但伯克维茨认为:“AIG正在复苏,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我个人所有的保险都是AIG的。”

伯克维茨认为,目前金融股的情况和上世纪90年代相似。1991年,美国银行股由于商业地产贷款坏账而跌落低谷。当时在雷曼兄弟工作的伯克维茨投资 了富国银行(Wells Fargo&co),他认为银行会幸存下来,渡过难关。事实证明,富国银行的股价从1991年12月3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翻了五倍。

伯克维茨表示:“尽管这次获得的收益不会这么多,但是历史基本走势会持续。如果你是一个年轻投资者,你可能以为这是新的局面。”

此外,伯克维茨对金融股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起诉的影响,近期他在一个投资者论坛上透露:“我仍持有大量高盛的股票。”

忽略大众动向

伯克维茨一直坚持的投资理念是:忽略大众动向(Ignore the Crowd)。有时候甚至是在别人避之犹恐不及的时候,迎头赶上去。2009年他大举买入医药保险股,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进全民医疗改革,市场认为此举可能“打压”相关公司,今后这一领域政府将介入更多,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会被大幅削减,或者说 至少存在“不确定性”。

伯克维茨在这一时期却大举买入医疗保险类股票。健康保险公司 Humana、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Well Point、辉瑞制药(Pfizer)和制药商Forest Laboratories,都是他2009年的重仓股。

他认为,“以Humana为例,自由现金流收益率非常高,并不是由于这是一个暴利行业。政府有可能采取的举措使投资者不敢介入,但我们做了假设,如 果这些公司不复存在,谁来为美国老百姓提供医疗保险呢?换句话说,投资者的担忧有多少合理性呢?实话说,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代替者。政府可以大量印钞票,可 以刺激消费,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部门,有数千或者数万的工作人员可以代替现在医疗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士。”

此外,2009年他采取的“债股结合”的投资方式取得巨额收益。在2008年,市场信用突然紧缩、许多公司发行的债券都因为财务周转困难而跌成垃圾 等级时,市场出现一大堆发高殖利率债券的公司,伯克维茨的团队深入研究这些信用被挤压的公司后,购入大量这类公司债。到了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债券市 场流动性逐渐好转,前述公司营运周转压力显著改善,公司债利率迅速回落,伯克维兹卖出获利的债券,再转入这些公司的股票。这套“债股结合”的投资法,成了 伯克维茨打败市场的重要关键。

巴菲特的门徒

伯克维茨表示,他坚持始终如一的投资准则——价值投资。他曾表示,价值投资是一个“简单且很有效的秘诀”,巴菲特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这一 点,而其他人则是从巴菲特那里学会了这些。

根据 GuruFocus的数据,费尔霍姆基金在成立后的10年中仅在两个年份出现了亏损,一次是2002年,亏损1.6%,但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20.5 个百分点,另一次是2008年,亏损29.7%,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7.3个百分点。

该基金唯一一次跑输大市是在2003年,但当年它仍实现了24%的收益。在表现最佳的2000年,费尔霍姆基金的净值实现了46.5%的大幅增长。

和其他价值投资者一样,伯克维茨的投资组合通常都集中在少数公司上。根据GuruFocus数据,截至2010年3月31日,他的基金用105亿美 元投资了23只股票,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的74%。

他在接受《巴伦周刊》访问时说道:“如果你可以买到你认为是‘最好’的概念的股票,为什么要投资‘第十好’,‘第二十好’的股票?如果我们对我们所 做的完全自信,那么就应该按照我们所设想的去做。但现实中,我们唯一不敢这样做的理由是害怕自己的判断出现错误。你的投资立场越多,你越会接近普通。”

此外,他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他的基金一贯持有约20%的现金。持有现金可能在市场上涨时损害基金的表现,但他认为,在投资组合中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 可取的,这可以利用新的投资机会。“第一,我们没必要卖掉那些便宜的股票以便买更便宜的,特别是我们已经很了解和热爱的公司;第二,当市场有特殊情况时, 我们可以迅速采取行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9

成功企业与成功的股票投资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jerx.html





   企业成功的最大障碍是多元化冲动;专注专一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多元化企业成功的例子麟毛凤角,专一化成功的例子遍地都是。

    成功股票投资的最大障碍是长期追逐热门,害怕落伍;耐心守一、守拙是股票赚钱的基石。在流通性今非昔比的证券市场要立即卖出“过时”的股票夸张点说只需要 一秒钟时间[因为大多数人的“货”没有多到要连砸几个跌停才能出完];但即使买的股票跌了,也坚信自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而巍然持股不动,需要的定力可 能要参与市场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形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