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只有差異化的商品 不叫成功

2010-5-24  商業周刊





「設計就像是三溫暖,要以它做為 商業策略的企業,必須確認自己做好了準備……。」全球四大設計大獎之一,德國紅點(red dot)設計獎總裁雷克(Peter Zec),四月二十六日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

雷克在國際設計舞台是重量級人物。他曾經在二○○六年到二○○七年擔任全球當前最重 要的設計國際組織「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IDA)主席,更曾被德國商業雜誌《經濟新聞周刊》(Wirtschaftswoche)評選為「世界二十位改變企業形象與市場的創意 思想家」之一。

雷克帶領德國紅點設計大賽的研究團隊,自二○○二起,將歷年獲得紅點「年度設計團隊」的企業,例如愛迪達 (Adidas)、蘋果電腦(Apple)、寶馬汽車(BMW)、韓國的LG等,組成一籃子股票,與德國的藍籌股指數DAX,以及道瓊歐洲五十指數 (Euro-Stoxx-50)相比,結果不管是金融海嘯期間的表現,或是景氣高峰,這一籃子的企業股價表現,都高於其他兩者一○%到五○%。

「怎 麼讓設計成為企業的競爭力?」台灣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在由製造代工,轉型品牌之際,都在問這個問題。

而雷克是少數夠資格提出客觀見解的國 際級專家。受訪過程中他指出許多企業運用設計的迷思,也指出,設計如果不能為企業創造成功,那設計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以下是專訪摘要:

三 階段,建構設計競爭力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十八世紀之後,西方企業開始運用設計創造差異化,然而對台灣企業來說,將設計視為商 業策略,則是近二十年的事。你怎麼看台灣企業運用設計的競爭力?

雷克答(以下簡稱答):在亞洲,包括台灣,許多企業運用設計時只專注在單 一的商品上,有時候,他們連產品家族(product family)這樣的概念都沒有。我們發現有許多來自台灣的好設計,有時你會看到兩、三個很不賴的設計,但是你卻無法分辨,「喔!這些產品原來都是來自同 一家公司呀!」

讓我進一步解釋。企業運用設計發展商品,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模仿抄襲,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不過,可不要以為只有 亞洲企業這麼做,這是汙名化,抄襲是處處可見的;第二階段,企業開始懂得在單一產品上運用設計;第三階段才是將設計做為一種有效的商業策略,這個階段通常 也意味著,企業有意用設計建立品牌。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目前都還處於第一與第二階段。

到了第三階段,將設計視為企業策略時,企業會發展 出運用設計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會放諸所有產品皆準。

亞洲只有很少的企業是這麼做的,索尼(Sony)也許是其中之一。

只 能讓人「哇!」風險太高

問:台灣企業如果希望成功運用設計創造競爭優勢,它們面臨的考驗是什麼? 答:它們必須更為聚焦在設計的連貫性(design consistency),而不是只有想要差異化。

當企業想進入一個新市場,讓大家 認得時,一定要做一些跟別人不同,甚至看來瘋狂的事。這也是美國市場強調的:「差異化!差異化!差異化!」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管理大師)就是永遠站在差異化那端的論者,他表示,「你需要能讓消費者『哇!』的商品(You need "wa" products.)。」是的,這沒錯,但如果你只有差異化的商品,風險是很高的。

一旦 商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你就必須開始管理你的設計。成功設計策略的挑戰在於,你必須在品牌識別度(identity)與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之中取得平衡。產品識別度來自設計的統整性,差異化則來自於創新。太過重視產品的差異化,商品容易失去品牌識別度。

企 業推出的設計商品,一定要讓消費者一看就認得,「喔,這是某企業出品。」假使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企業很難取得長期的成功。

蘋果電腦是成功 平衡商品設計識別度與差異化的案例。

一九九七年,蘋果電腦曾一度瀕臨破產,當時它在兩年間虧損了約二十億美元,市場占有率低於二%,幾乎 要從市場消失了。賈柏斯(Steve Jobs)推出iMac電腦,第一代的設計外形,以幾近挑釁的設計引爆市場話題,這就是「哇!」概念商品;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商品設計,與第一代的差異 性卻是逐代遞減的,而你看它所有的產品線,你一定可以辨認那屬於蘋果。

在亞洲,包括台灣,絕大多數企業卻還只專注在單一的商品上。

問: 以單一的商品快速回應市場需求,許多成功的國際品牌就是這麼做的,這有什麼問題?

答:問題會在下一個階段發生。當你太過以成本和價格競爭 做為一個品牌的利基時,就無法長期培養品牌。區別具有設計(Design culture)的企業,與使用設計的企業(Design approach),前者運用設計時,不會只專注在產品。蘋果、BMW都有自己的設計文化,企業行事規則,都處在這個文化之中。

企業沒經 營好,別談設計

沒錯,當然成功的途徑不只一種,企業如果善於控制成本,以能製造出夠便宜的Me Too商品做為策略,當然也可能成功。但看看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發生的事,過於重視成本,犧牲品質,最終品牌信譽受到損傷。

台灣企業在面 對設計時,其實也應該要設法在識別度與差異性之中取得平衡。你應該要有一個五年品牌計畫,而非只是看單一產品在企業季報的表現。形塑品牌有點像是養小孩, 父母如果時時刻刻都在查勤,最終就是毀掉彼此之間的關係罷了。

我有一個「三溫暖理論」。企業運用設計做為商業策略的前提是,必須先把企業 經營好,因為設計會暴露企業的弱點,就像一個人感冒時去三溫暖,那你可能更快昏倒。

曾有個德國知名的烤箱品牌,在面臨經營危機時,企圖以 設計做為挽救方法,結果它成功創造出在同一烤箱內,有不同溫度區域的商品,這個設計大受歡迎。但是,沒想到製造品質出現問題,消費者開始抱怨,三溫暖效應 發作,企業最後居然破產了。

創意夠話題,就會有宣傳

問:台灣許多企業,以為運用設計與消費者溝通,一定要大筆預算才做得 到,你同意嗎?

答:這是迷思。如果你的創意足夠創造話題,媒體會為你免費宣傳……。

企業的創意流程,總是從一無所有開 始,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許多真正瘋狂的好主意,經常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

接著,企業開始有商品取得成功,這時,企業 就會開始避免在創意上太過冒險,而當企業的商品線取得全面成功之後,商品就開始無趣了,接著企業再度面臨銷售量下滑,再創新的挑戰。這是一個循環。

問: 什麼是企業運用設計與消費者成功溝通的關鍵?

答:要建立品牌,企業就必須建立一套企業識別的語言,與市場溝通,「到底你的產品意義是什 麼?」以華碩推出的小筆電來說,如果要與市場溝通,我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小筆電對於消費者的意義何在?」探究為什麼消費者需要它。而藉由這種最基本 問題,去建構、檢視企業所做的每一件事,對消費者的意義。

要跟消費者溝通,「我們的商品是最棒的!」永遠不要強調,「我是最便宜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