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夢想一月掙10萬 這家公司四年未融資直接掛牌新三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30/153003.shtml
導讀 : 憑著一股初生牛犢的勇氣和些微理想主義。李晉文和他的5個小夥伴於2011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公司。
i黑馬11月30日 蒲鴿 報道
2009年,李晉文大三,獨自一人跑到魔都上海。不為別的,學校課少無聊,想著出來工作掙錢。李晉文兜了一圈,發現網遊處在蓬勃發展時期,需要大量人員。更為關鍵的是,他們不太在乎是否有畢業證。
於是,李輕松進入一家“不太在乎畢業證”的遊戲公司。兩年半之後,正式離職創業,創辦時光科技,主營遊戲的研發和發行。
夢想一月掙10萬
黑馬營十期學員李晉文的創業充滿了野莽氣息。他的合夥人都是大學同學和之前同事,六個人湊了40萬,規定都不拿工資。他們甚至還算了一筆長遠的賬,租個房子兩千塊錢,大家睡在一塊,每天吃盒飯,一年花銷差不多三五萬塊錢,40萬足夠花七八年時間。
起初,廣告學出身的李晉文沒有想過要自己研發產品,只是想著成立一個小工作室,幫別人的遊戲做推廣。李晉文當時心里還盤算,每月接幾個遊戲推廣,一個月也能賺個10萬塊錢,“比打工強很多了”。
憑著一股初生牛犢的勇氣和些微理想主義。李晉文和他的5個小夥伴於2011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公司。然而一切沒有想象得順利,狀況頻出。而李晉文設想的10萬,直到第九個月才真正到來。
他們準備創業的時候發現沒有程序員,唯一一位技術合夥人還是JAVA出身,只做過網站,而當時的主流遊戲是用C++來做。沒轍,只好臨時抱佛腳,買了兩本書,開始重新學習C++。而另外一個做市場的夥伴,同樣沒有相關知識。李晉文依葫蘆畫瓢,跑去書店,也買了兩本書。
毫無前期經驗積累的6個人,在創業路上跌跌撞撞,一邊學,一邊做。李晉文想得很清楚,既然已經出來,決定拼搏一把。“創業這個事兒要趁早,所以就早點開始幹。”
盡管過程苦逼,甚至狼狽,李晉文卻對遊戲行業滿懷感激。這個行業在他看來,最大的好處是除了人,可以一無所有,“大不了辦公室租不起,租個居民房,居民房再租不起了,再去郊區租個居民房……,去哪里都可以做這個事。”倘若當時進入的是燒錢的O2O行業,此時的李晉文或許早已離開魔都,過上了安逸的日子。
六人的平均年齡在當時只有25歲,他們都共同面臨著人生選擇:要麽回老家托關系當公務員,亦或回縣城借錢做個小買賣,或者留在上海做個工薪族,然後付首付、還貸。
李晉文沒有選擇其中任何一種。其實最開始想創業,考慮到錢的問題,他們根本沒敢自己開發遊戲。當時想的是做市場外包,發現根本接不到單,“連一毛錢都沒有賺到過”。又開始琢磨做廣告平臺,發現預算撐不住。最後趕鴨子上架,想到了做技術外包,盡管他們無一人擅長。
他們決定好了之後,開始在外面打廣告,帶有點走投無路的感覺。當時李晉文心想,先把單子接過來,然後該學的去學,該請人幫忙就請人幫忙。目的只有一個,掙點錢把公司養活。
結果卻總是不按劇情發展,最後技術真的學會了,但這個生意本身沒法幹了。很快他們接到了第一個訂單,收到一筆三萬預付款。他們根本不知道客戶會提什麽樣的要求,後來發現甲方提的各種需求,根本無法在一開始的合同里清晰羅列。改了大半年,他把錢退了,這事不幹了。
盡管沒能賺到第一筆錢,卻誤打誤撞,在極短的時間把整個技術跑通了。李晉文也開始盤算,可能真的可以試試自己做遊戲。於是,他們很快便上線了一款棋牌頁遊。遊戲是一個現金流充沛的領域,錢很快來了。
不過好景不長,彼時的頁遊市場早已被瓜分,根本沒有太多的機會,何況他們還沒有任何經驗。於是賺了點小錢便轉攻手遊。千炮捕魚成為了他們轉型後的第一款產品,當然,也是一款成功產品,一炮打響。
李晉文當時對負責這個項目的合夥人定了一個目標:一個月一百萬流水。當時整個團隊都沒有底氣,覺得失敗才是正常的。最終的結果是很快突破了一百萬,5個月後達到了五千萬。成為了時光科技的爆款,也正是這款手遊,獲得了“安智2014年度官方權威盤點“年度最佳休閑遊戲”和2 015百度移動大會“年度黑馬單機手遊獎”。
四年未融資
2015年10月20日,距離公司成立將近四年時間,時光科技正式掛牌新三板,總股本3000萬股,每股收益0.91元。
在這之前,他們沒有任何融資記錄,全部依賴自有現金流的推進。真正有融資想法還是在創業家黑馬營的課堂上,他發現大家聊得最多的問題是融資。不過他知道他與大部分互聯網行業不同,“我是掙錢的互聯網,他們是燒錢互聯網。”他一直無法理解他融資的真正目的在於哪里。
諸如當年的莎士比亞糾結生存還是毀滅一般,李晉文也在融不融資的問題上糾結不已。他逮著黑馬營的同學便問,到底要不要融資,得到的答案卻各異,互聯網出身的同學普遍說要融資,“有錢就拿”;傳統行業出身的同學則略顯謹慎,不要融資。沒能得到統一答案的李晉文開始自己琢磨,最後想通了,“融資是一企業掌握主動權的機會”,這被他認為是在一年的黑馬營課程中,下得最重要的決定。“突然有種茅塞頓開,覺得可以用融資這種方式來擴大項目。”
他把這個過程比喻為下象棋,當你有機會將軍的時候,可能你這一步將軍不代表你能獲勝,但你一定要將。對於他而言,融資就像是創業過程中的一次次將軍。他也不知道將了一次之後,路該往何處走,“我既然不具備很長遠的未來預判的能力,那我就必須要把握當下每一次獲得主動權的能力的機會。”
如今,時光科技已經完成了第一輪定向增發9411萬元,馬上將啟動第二輪定向融資1.5億的計劃。第二輪定增完成後,時光科技將由代理發行向平臺轉型,主攻H5方向和東南亞市場。
7億買礦十年未產一噸煤 紀委披露雲南煤化工“打虎”過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126.html
2015年2月27日,雲南省紀委監察廳網站發布消息:“經雲南省委批準,雲南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和軍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為配合省紀委快速查清和軍的違紀問題,深挖其他問題和線索,雲南省委第一巡視組奉命進駐該集團開展專項巡視。
預期落空,陷入僵局
讓巡視組意外的是,巡視組進駐集團後的一段時間里,雖然接到不少電話、信件、郵件,但大多是反映個人訴求和一般性問題的,個別談話也僅獲得一些粗線條和現象性的問題線索。原來預期的“熱鬧”的舉報情景並沒有出現。
為什麽會這樣呢?如何才能高質量完成省委交給的專項巡視工作任務?怎麽打破這樣的僵局?
抓住關鍵,有的放矢
為找準突破口,巡視組組長多次召集專題會議,認真對省紀委提供的情況和巡視組進駐該集團後接受信訪、個別談話、網絡等渠道收集到的重要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結合該集團的行業特點和容易產生腐敗問題的領域、環節,進行“碎片”整理和“拼圖”。
“知情人可能害怕遭受其利益關系人的打擊報複,擔心‘引火燒身’而不敢反映”“有的違紀問題手法隱秘,一般黨員幹部群眾很難掌握”“如果拿不到關鍵的鐵證,手中沒有‘殺手鐧’,繼續開展常規談話意義不大……”經過反複推敲,巡視組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找到了關鍵點,拿準了病因,就可以對癥下藥。於是,巡視組決定把巡視重點放在幹部群眾、網絡反映強烈的煤礦資源收購領域和審計發現私設“小金庫”的某鋁業公司,以及群眾議論較多的該集團下屬經貿分公司和房地產公司上。
兵貴神速,戰機稍縱即逝。巡視組迅速調整戰術,安排專人負責,集中力量,有針對性地調閱了該集團煤礦收購和上述3家企業的部分相關資料,以及集團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會議記錄,以求從中發現違紀違規問題的“蛛絲馬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連續幾個日夜在資料堆里深挖細查,巡視組掌握了該集團2005年以來近50個煤礦(含探礦權)收購的具體時間、金額、主要負責人、經辦人、技術負責人和參與人、原礦主和部分“礦權定價”“會議研究”等情況,以及鋁業公司建設、生產和物資供應商、產品銷售商等相關情況,一些違紀違規問題逐漸“露出馬腳”,如該集團投資7億多元收購的10余個煤礦(含探礦權),地面設施建設了不少,但因各種問題,竟然10多年沒有產出一噸煤,每年還要不斷投入資金“探礦”和管護,成為集團的嚴重“出血點”;有的花巨資收購的煤礦根本不具備開采條件,成為集團沈重的包袱;不少煤礦收購前,不搞調查評估或調查評估走過場;有的煤礦是先談好價後再請中介機構評估,收購程序完全倒置;在查閱某鋁業公司財務資料中,發現該公司將年生產所需數十億元的原料采購權和產品銷售權完全交給同一老板控制的3家民營企業掌控經營……
巡視組分析認為,該集團花巨資收購“空礦”“貧礦”“廢礦”,絕不會是因為業務生疏,里面肯定隱藏有重大問題。
精準打擊,形成震懾
在掌握大量“書證”(會議記錄、財務資料等)和相關基本信息後,巡視組較為精準地挑選了一批責任人、當事人、知情人等作為談話對象。同時,根據不同談話對象和需要弄清的問題,精心準備了針對性極強的“清單式”談話提綱,談話方式變為準備充分的“二對一”和“詢問式”,基本封住了被談話對象對問題線索的“退路”,使其無法回避問題和矛盾。
效果“立竿見影”,有的談話對象談得臉色發青、虛汗直冒……有的談話對象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不但回答清楚了巡視組“清單”上要了解的問題,還主動向巡視組提供了很多重大問題線索。此後,一些想給巡視組反映情況的知情人,也從觀望、猶豫、徘徊中走出,主動聯系巡視組反映了一些較為翔實的問題。至此,涉及和軍的大量違紀問題線索被挖出,一些領導幹部和中層管理人員的違紀違法問題線索也浮出水面。
打鐵還需趁熱。巡視組及時將情況整理上報省紀委。很快,和軍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該集團原副董事長兼總經濟師董某、原常務副總經理李某等3名集團的“老虎”,以及下屬企業的6名處級“碩鼠”也被查處,還有一批集團中層管理人員也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在查找違紀問題線索的同時,巡視組還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及時向省委上報了《巡視煤化工集團情況反映》,既客觀反映了該集團的真實情況,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全面整頓的意見建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和相關部門拉開了對該集團全面整治的序幕。該集團幹部職工普遍反映“我們的企業有希望了!”
“天下第一街”5年未搬動 漢正街漢口北再爆搶客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057.html

因擁堵、火災等問題日漸凸顯,武漢市於2011年正式提出“用三五年時間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進行整體搬遷改造”,政府部門則積極引導漢正街批發市場整體有序地搬遷至黃陂漢口北及三環以外其他區域。
然而,五年大限將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走訪漢正街批發市場和漢口北批發市場集群發現,與國內其他城市批發市場“說搬就搬”不同,仍有一批商戶堅守在漢正街,漢口北的基礎設施建設亦未達預期,而漢正街、漢口北管理方、經營主體分別祭出殺手鐧爭搶商戶客源,雙方拉鋸戰近乎白熱化。
商業專家指出,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工作推進艱難,與缺乏統一、持續的政府引導不無關系,導致市場勢能耗散、商貿資源流失,令人痛心,如此推進效率要想重新擦亮“天下第一街”的金字招牌可謂任重道遠。
漢正街:離高端新定位有點遠
早在2011年,武漢市政府便對外宣布,作為武漢市最大的舊城區,漢正街地區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近10萬人,業態落後、人口稠密、商居混雜、交通擁堵、市容臟亂、火災頻發,漢正街市場整體搬遷改造勢在必行,“用三五年時間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進行整體搬遷改造”。
硚口區隨即拋出改造方案:計劃投入400億元對漢正街進行整體搬遷改造工程。到2014年底之前完成19宗地塊的拆遷,同時興建20萬平方米的商業和公共建築,將漢正街改造成集商貿、商業、金融、旅遊等多種商業形態於一體的高端商業中心。
如今5年過去了,漢正街改造確實取得了部分突破性進展。武漢市漢正街管委會最新統計顯示:自2011年啟動整體搬遷改造以來,在漢正街1.6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經營面積從200萬平方米萎縮至110萬平方米。原先的2.7萬商戶一大半遷往漢口北和漢川等地。目前,仍有1.2萬商戶留守漢正街,其中八成從事服裝及相關行業。
隨著大批傳統市場關閉搬遷,武漢市三環線以內全面“禁貨”,全國電子商務風起雲湧,漢正街的經營空間、物流手段、交易渠道等面臨重重沖擊,傳統的“三現”(現場、現貨、現錢)交易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2016年1月8日,綠地集團以25億元總價拿下P(2015)149號商服地塊,擬建綠地沿江一號二期。按照規劃,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由2棟甲級辦公樓、4層商業、準甲辦公樓組成。這無疑是漢正街打造高端商務功能的一個重要起步。
近日,本報記者來到綠地項目實地看到,該地塊緊鄰白馬商城和沿江一號一期,目前已全線打圍,地塊上仍有部分舊房尚未拆除。場地內有幾臺挖掘機在作業,但整體工程沒有明顯的動工跡象,大部分區域成了臨時停車場。
然而,綠地項目周邊地區很難看到打造高端商務的氛圍,周邊商城仍以經營中低端服飾產品為主,而東面原本定位中高端的新興商業體沿江一號卻落寞已久,客流量、提袋率均不理想,漢正街距離5年前提出的高端定位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漢口北:配套設施建設有點慢
2011年至2012年間,武漢市主要領導多次表示,要舉全市之力支持漢正街搬遷改造。按照武漢市有關規劃,用三五年時間,積極引導漢正街批發市場整體有序地搬遷至黃陂漢口北及三環以外其他區域。
2011年8月,武漢市黃陂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介紹,漢口北批發市場集群已經對接了漢正街的三個市場。其一是小商品批發市場,現已有2532戶簽訂了入住協議。按照預計,實際搬遷需要的面積為18多萬平方米,現已建成的有二、三十萬平方米,完全可以滿足一期,以及後面幾期小商品鋪搬遷的需要;其二是漢正街副食品市場,主要搬遷至四季美農貿市場,目前已簽約了千余戶。預計搬遷需要的場地是11萬平方米,實際已建成了68萬平方米,完全能滿足漢正街副食品商鋪的需求;其三是建材、燈具市場,目前已有500多戶商戶在五洲建材城簽約,已準備的面積為14萬平方米,足以滿足需求。
然而,本報記者近日在漢口北批發市場集群實地走訪發現,雖然整體商的簽約商戶、已售商鋪眾多,但各主題批發城現場交易情況卻冷熱不均。漢口北酒店用品城、小商品城內,前來進貨的客商絡繹不絕,但四季美農貿市場內卻門可羅雀。
多名鋪主認為,漢口北的市場熱度未達預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進度緩慢。“按照規劃,到2013年,要基本完成漢口北市場及配套建設,其中漢口北長途客運站、公交換乘中心要在2013年10月前建成,堤角至漢口北地方鐵路工程也要在2013年完工,停車位、酒店、醫院、學校等配套亦同期完工。”鋪主劉先生介紹說,但由卓爾集團、省客集團和公交集團三方共建的漢口北交通樞紐站至今沒有投入使用。
兩街打響服裝大戶爭奪戰
漢正街與漢口北,一新一舊兩個市場,一承一接之間,看似平靜的微妙關系,最近突然被打破了。
去年10月底至今年2月底,武漢漢派服裝業主聯合會在漢正街服裝商戶最為密集的街區挨家挨戶走訪,調查搬遷意願,共有500余家商戶表示“願意一起搬走”。這些商戶中,大多數都是漢正街的租戶,承擔著漢正街高昂的門面租金。而在漢正街擁有自己門面的服裝商戶們,則不願搬遷。
隨著“630家漢正街服裝商戶敲定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搬遷”,漢正街最後的留守者也將搬遷至漢口北。而自從動了漢正街服裝商戶這一“根基”後,漢正街方面就再也坐不住了。
4月5日,由部分服裝商戶自發組織的漢正街北遷誓師大會在武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黃陂區隨即拋出橄欖枝,給予入駐企業稅收返還獎勵,並設立5000萬漢派服飾振興專項發展基金,承諾漢口北交通樞紐站將於6月份正式運營。
4月7日,漢正街的業主們也不甘示弱,在晴川飯店舉行了緊急應對會議,承諾兩年不漲租金,上一年租金在30萬元以上的,最少降幅30%以上。
不僅如此,漢口北主要經營方卓爾集團去年底推出全國首個面向批發市場的在線交易及綜合服務平臺“卓爾雲市”後,漢正街也隨即推出“漢正街電子商務平臺”。前者稱上線首月成交即突破20億元,不到半年交易額便突破百億元大關;後者則稱已有2500家漢正街商戶簽約入駐,部分商戶的網上營業額已占到總營業額的八成以上。
一邊是誠意相邀,一邊是誠心挽留,漢正街商戶們該何去何從?有20年漢正街服裝批發生意經驗的魏紅喜告訴記者,漢正街的商鋪租金10年翻了近8倍,加上高昂的物業管理費,每年光租鋪開支就高達100萬元,分攤到單件商品上的成本增加了4倍多,“同款服裝,客商在漢正街進貨要20元/件,但在鄭州、株洲等地進貨才12元,大量外地客商放棄了漢正街,就連湖北本省也有一半的生意被‘別人’吃掉了”。
因此,“漢正街業主們為挽留商戶主動降低租金,確實可以暫時緩解一下經營壓力”,魏紅喜坦言,但我們都明白,“降租金留人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批發市場從鬧市區外遷出去是城市發展的大趨勢,“早點布局未來好過臨時抱佛腳”。
魏紅喜算了筆賬,按照黃陂區和漢口北給予商戶的各種優惠政策的疊加計算,每件衣服可以比鄭州、株洲等地便宜10~15元,“非常有利於客商的回流”。
但魏紅喜當前最擔心的是,前幾年鬧得轟轟烈烈的漢正街搬遷事宜,最近一年來“沒什麽動靜了”,“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政府的政策變了”,“政府缺乏統一持續的部署,令我們這些商戶摸頭不是腦”。
對此,商業專家指出,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工作推進艱難,令商戶左右為難,確實與缺乏統一、持續地政府引導有關,最終結果可能是市場勢能耗散、商貿資源流失,進而將“天下第一街”的金字招牌拱手讓人。
2016年未上市公司EPS50強排行榜
2016-06-13 TWM
|
|
調查說明:「未上市公司EPS 50強」針對國內未上市的公開發行公司(包括興櫃掛牌公司),以2015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進行排名,扣除部分重整公司後,依序排出前50家EPS最高的潛力公司。 在採樣母體中,以至今年4月底各公司公布年度財報前,尚未上市或上櫃的公司為準,如果在4月底前已上市或上櫃,則不列入本次採樣的母體中。 遠航稅後EPS38.33元為調整股數前資料,公司於今年3月2 日調整面額,由2.97億股減為2974股。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第38名 維格 將與重量級台商 拓展中國市場國內知名烘焙糕餅品牌維格,去年營收、獲利雙雙下滑,稅後EPS由前年的8元降為5.33元,衰退不少;今年前四月,維格營收約3.5億元,較去年仍衰退6%左右,配息5元,若陸客來台人數因兩岸關係減少,可能進一步衝擊其業績。 今年維格改選董事時,新任董事人選包括曾任中信金總經理的陳聖德,以及康師傅控股副總裁兼財務長林清棠,儘管董事長孫國華在股東會上,否認林清棠就任董事,代表維格將與康師傅合作,但也提出,公司未來將與重量級台商共同拓展中國市場。究竟維格相中的對象為何,仍值得後續關注。 |
中國吸煙率5年未降 煙草廣告仍無孔不入
2006年1月,《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中國生效起。但中國的吸煙率卻停步在2010年,至今沒有再降。
“從中國疾控中心監測信息可以看到,2015年男性吸煙率跟2010年相比沒有變化,人口結構不同,吸煙人數還在增加。這五年我們自認為開展了大量工作,但是痛心的是對吸煙者的危害、支持率、知曉率沒有提高。”1月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副主任姜垣在《2016中國控煙觀察——民間視角》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法律面臨倒退
中國有3.5億煙民,每年因煙草疾病死亡者超過100多萬,二手煙導致的死亡人數達10萬。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死於吸煙相關疾病人數將超過300萬。如果中國的男性維持目前的吸煙率,那目前中國20歲以下的青少年男性中,有三分之一將會死於煙草相關疾病。
“如果說霧霾是經濟的發展導致的,煙霾卻是個人的行為習慣或者嗜好而導致的,對煙霾的控制我們可以有作為,要比控制霧霾容易的多。”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在會上表示。
原本要出臺的《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在征求意見後將面臨倒退。2014年的送審稿明確規定“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而2016年的征求意見稿卻允許室內公共場所設置吸煙區,並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室內工作場所的共用區域不允許高吸煙區”這樣一個新概念。
“對於全面立法禁煙來說,一旦在某些公共場所,合法吸煙成為可能,那麽禁煙執法工作就會無的放矢,控煙令便會淪為一紙空文。正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出臺有漏洞的全國無煙立法完全不符合中國作為《公約》的締結方所應履行的國際法律責任,也無法保護中國人民免受二手煙傷害,對個人和經濟都會是巨大的損失。”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分委會副主委吳宜群表示。
而事實上,北京、深圳、上海都出臺了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條例,在落實上也顯示出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可行性。
北京衛生監督所的王本進副所長表示,在北京的條例執行一年半之後,原來在公共場所大搖大擺理直氣壯的吸煙行為,現在只能是偷偷摸摸的行為了,絕對改變了人的意識。從北京控煙條例實施總體效果看,2015年6月1日場所合格率為77%左右,控煙18個月以後達到總體合格率91%。“如果說拿2016年11月份的數來看,這個平均數已經上升到95%左右”。
煙草包裝的改革遙遙無期
《2016中國控煙觀察——民間視角》報告指出,警示圖形印上煙草包裝的改革還遙遙無期。
中國已經進行了四次煙盒上的警示修改。2008年開始,中國第一次修改了煙盒的警示,在側面標識“吸煙有害健康”。2008年11月份,警示語改為六號字,煙盒正面是中文,背面是英文。“我們測試了一下,在成人里只有8.9%的人知道英文這句話是什麽含義。”姜垣表示。
之後的第三次改版,將“吸煙有害健康”的字體從6號字變成5號字,第四次改版是在六種品牌煙上加上了“請勿在禁煙場所吸煙”。
系列研究證明圖形方式的健康警示比文字方式更有效。加拿大從2002年開始應用圖形方式的健康警語,到現在已經更新至第二輪。在同樣控煙的國家,沒有用圖形方式警示的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的知曉率遠低於加拿大。
姜垣認為,文字的健康警語的確不如將危害專門列出來,比如吸煙導致肺癌,吸煙導致心臟病,更不如圖形方式。“我們盼望著這樣的健康警示能早日出現在中國的煙包上。”
無孔不入的煙草廣告
新修訂的《廣告法》明確禁止發布煙草廣告,但煙草業另辟蹊徑的營銷卻沒有消失。高速公路ETC收費卡上的“紅塔山”煙草廣告、印在打火機上的“蘭州”煙草廣告、印上充電寶的“黃山”煙草廣告等,煙草廣告幾乎無孔不鉆。
“2016年6月,中國控煙協會發布對11座城市的煙草廣告調查結果顯示,46.8%的煙草銷售點有煙草廣告。煙草專賣部門還以‘優化卷煙消費環境‘為名,引導零售商 門店附近開辟吸煙區,在室內公共場所設立吸煙室,在室外公共場所設立吸煙點,以及發布所謂吸煙點引導地圖。”吳宜群表示。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市義派律師事務所和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在京聯合發布了《新廣告法實施一周年禁止煙草廣告執法觀察報告》。《報告》根據18個“無煙城市”的政府信息公開梳理發現:在沒有相關法律解釋和部門規章的情況下,已實施的禁止煙草廣告執法工作,執法實施率偏低。
《報告》征集到的11個銷售終端煙草廣告投訴案例中,所有被投訴場所室內張貼、擺放的煙草廣告,執法中都被拆除。其中,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東城分局、杭州市蕭山區市場監管局、南昌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局、武漢市洪山區工商行政管理和質監局在執法文書中,均明確將在銷售終端發布煙草廣告行為認定為“在公共場所發布煙草廣告”的違法行為。
據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王振宇主任介紹,上述11個案例是在16位控煙誌願者反複投訴且要追究行政部門不作為時才被處理。事實上,很多投訴已經銷聲匿跡了
同時王振宇在調查時發現,《報告》中的18個城市,只有3個城市說接到了關於違法煙草廣告的投訴。顯然公眾對於違法煙草廣告監管的參與度是不夠的。同時,只有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才能真正有效 禁止煙草廣告。
BIT為何8年未談成 中美貿易報告解密原因
當地時間1月9日,美國奧巴馬政府發布了任期內最後一份有關中美貿易的分析報告——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下稱“USTR”)遞交的近200頁的《中國執行世界貿易組織承諾2016年度報告》。該報告除了表揚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同中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取得的進展,還揭露了中美雙邊投資協定(下稱“BIT”)未能在其任期結束之前完成的原因。

外媒報道稱,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及其新的USTR班底如何看待此份報告內容,很可能關乎中美經貿未來關系發展態勢。目前特朗普所挑選的USTR候任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是一位老練的貿易談判代表和對華貿易“鷹派”。
入世15年中美雙贏
上述報告顯示,2015年,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達到1160億美元,自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增長了505%,成為美國在北美之外的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2015年,美國對華服務出口達到480億美元,自2001年以來增長了802%,中國的經濟改革對於中美來說實現了雙贏。
上述報告稱,如果中方能夠持續改革,將有利於中美經貿關系釋放潛力:一方面將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則將令美方獲益,並促進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增長,以及中美貿易與投資關系平衡,進而幫助全球經濟實現增長。
該報告認為,雖然中國入世15年來逐漸朝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向,但中美貿易依然難免分歧。而在貿易執法方面,美國通過世貿組織(下稱“WTO”)發起的針對中國的貿易爭端調查數量也遠超其他WTO組織成員。
報告還指出,在2016年,中美在過剩產能和ICT產業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溝通。譬如在過剩產能方面,中方承諾將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增強市場功能並鼓勵調整。在其中有關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上,我國國務院發布了有關“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指導方針,並承諾采取進一步措施,確保在鋼鐵工業發展中具有更強的市場導向以提高效率,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減少過剩產能。
在1月11日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陸慷表態稱:“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中美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兩國經濟高度互補,開展互利共贏合作潛力巨大。經過將近40年的合作,它為中美雙方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很多實實在在的經濟社會效益,比如增加就業等,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
為何BIT仍未達成
自2008年始,中美BIT談判已經進行了8年之久,並立誌要達成一份“高質量”的雙邊投資協議,且在2016年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之前屢次傳出加速消息。奧巴馬政府更是由美國財長盧多次親自放風表示,要在奧巴馬政府任期內完成BIT談判,且如果不能完成談判,也要盡力推動談判接近完成。
在上述報告中,USTR指出,中美持續尋求締結一項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定。2013年,中國同意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與美方開展BIT談判。但截至2016年12月,該談判仍在進行中。
該報告指出,在2016年12月,當中方全力同美方進行BIT談判時,中方仍未能夠決定是否可以“充分減少其投資限制,以便順利完成這些談判”。
實際上,特朗普的勝選很可能擾亂奧巴馬政府的正常腳步。就在特朗普當選之後,一位長期從事中美貿易的資深美商就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看來BIT短期達成是沒有希望了。
此前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指出,預期BIT將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完成,“確實能夠預見,在2017年,將會有更多人關註雙邊貿易與投資關系的基本公平,也會有更多人關註美國公司是否獲得互惠待遇,來確保它們在華市場的機遇等同於中國在美國市場得到的機遇”。
而11月中旬在美國華盛頓出席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在中美BIT談判最新負面清單出價中,中方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文化、互聯網、汽車等美方關心的領域開放度都高於自貿試驗區。
美國去WTO投訴中國最主動
不過奧巴馬政府在這份報告中抱怨道,中美之間在貿易和投資關系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源於中方在經濟中的政策以及國企在經濟中的作用,導致了貿易扭曲以及貿易摩擦,而當中美無法進行有效對話時,美方也積極使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上述報告指出,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美國在WTO向中國提出了20例起訴案件,是WTO其他成員國對中國提出的WTO案件的兩倍多。
就在2016年12月底距離卸任僅剩一個月左右時間,奧巴馬政府在任內第15次向WTO投訴中國,指控中國通過關稅配額(TRQ)制度限制美國的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進口,受影響產品總價值在35億美元左右。
僅在2016年一年,奧巴馬政府就在WTO向中方起訴了3項新的案件。而在過去8年中,美國在WTO針對貿易夥伴發起的24次法律行動中,超過一半目標都針對中國。在外界猜測特朗普上臺可能在對華貿易問題上采取強硬態度的背景下,奧巴馬政府此舉令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美國副總統拜登則在美國第13次向WTO投訴中國時表示,在推行美國貿易法方面,這屆政府“比史上任何一屆政府都要更積極主動”。
複蘇分化加劇 部分中小酒企已三年未生產
白酒行業弱複蘇回暖,但中小酒企仍未脫困。
2016年包括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國內名酒企業業績複蘇回暖。但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白酒行業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目前行業複蘇態勢並未給中小酒企帶來更多暖意,生存依然艱難,部分中小酒企還在去2013年的庫存,已3年未投糧生產。行業人士認為,2017年中小酒企調整將面臨提速,白酒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酒企尋找出路越發迫切。
部分酒企三年未開工
“包括我們廠在內,今年縣里90%的中小酒廠沒有下沙,還在賣2013年生產的庫存。”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一家市級重點扶持民營釀酒企業的負責人李君(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沒有下沙,對於酒企來說,就意味著沒有生產和收入。雖然今年以來,白酒行業開始弱複蘇,但顯然中小企業而言沒有在這輪複蘇中感到太多的暖意。
在李君看來,銷售困難和資金問題,是讓目前中小酒企複蘇難、生存難的主要原因。
他告訴記者:“今年確實比前兩年銷售量增長了5成左右,但是還沒有上量。正常情況下,酒企在銷售掉50%的庫存酒之後,就會安排下沙生產,但2013年旺季時生產了700多噸,賣到現在還有70%到80%的庫存沒有消化掉。”

高庫存且銷售緩慢,導致流動資金匱乏;而另一方面,當地的銀行的抽貸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酒企資金鏈吃緊,也無力安排生產。李君說,事實上很多中小酒廠在2013年之後就沒有再投糧生產,而賣出來的錢多數都拿去還貸款了。
據介紹,2012年-2013年國內白酒市場火爆,當地中小酒廠紛紛擴建工廠,並投入大資金生產基酒,多數都是向銀行借貸。按照醬香型白酒的生產規律,基酒至少要存放3年才可以使用,大廠要到4-5年,但銀行貸款多數以1-2年期為主。以往可以用新酒充當抵押物,將以前抵押的老酒換出來銷售,但從行業深度調整開始,銀行就開始抽貸,沒還清貸款前新酒不再可以抵押,導致很多企業酒還沒釀出來就要還貸,有的不得不借高息借貸去還,而小一點的廠就垮了。
習水縣經貿局白酒辦王小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白酒是習水縣的支柱性產業,全縣有30家酒企,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家,包括了茅臺集團下屬習酒和茅臺201廠等大廠。目前白酒行業剛剛複蘇,今年縣里下沙的企業不是很多,有十多家,主要以大廠為主,中小企業還在去庫存階段。縣里今年已拿到3個億的白酒產業基金,專門扶持白酒產業,對於民營企業基本上都能提供一些幫助。
兩極分化加劇
與李君還在發愁去庫存還貸相比,同屬習水縣的貴州茅臺集團習酒公司則享受著行業複蘇帶來的增長。據王小龍介紹,習酒已經完成了今年的投糧生產工作,而且2016年銷售業績增長出色。
2017年習酒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公布數字顯示,2016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5.66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利潤2.2億元,同比增長35%,提前、超額完成銷售指標。而2017年,習酒準備重點打造山東、河南和廣東重點市場,增加銷售網點,進而提升市場占有率。
事實上,不只是習酒,在本輪行業弱複蘇過程中,名白酒企業複蘇明顯,價量齊升。尤其是今年以來,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國內主要的名白酒企業率先回暖,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根據貴州茅臺2016年12月23日發布的公告,茅臺股份公司預計2016年度營業總收入399億元,同比增長19%,凈利潤167億元,同比增長7.4%。五糧液方面也表示,2016年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增長。瀘州老窖2016年三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59億元,同比增長17%;利潤總額20億元,同比增長13%。
貴州省白酒企業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東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除了茅臺之外,貴州主要的習酒、董酒、國臺、金沙等2016年銷售都有明顯回升。目前兩極分化加劇的局面並不意外,隨著消費主體的變化,白酒市場生態發生了巨變。在限制三公消費之前,酒廠銷售多依仗關系銷售,尤其是中小酒企,大部分產能通過特供、內供以及關系銷售的灰色利益鏈的方式消化掉。而隨著消費主體轉向一般消費者,品牌成為第一考慮,因此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漲價之後依然賣得很好。
在董東昇看來,除了缺少品牌,名酒企業從生產規範、管理到市場渠道推廣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規範,而中小酒企在管理和內控上都存在不足,品質也未必穩定。因此灰色利益鏈銷售渠道被堵塞之後,大品牌占據流通市場,中小品牌銷售變得困難。
值得註意的是,一直以來出售基酒也是中小酒企的消化庫存的主要方式,但記者了解到,目前基酒也賣不動了。據王小龍介紹,行業深度調整導致很多大型酒廠也加入到賣基酒的行列里,大廠品牌和品質都有保證,中小酒廠的生意受到很大影響。目前有想法的中小酒企都在自己找銷路、跑市場。
李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酒廠銷售主要靠自主招商,這樣包裝酒可以賣一點,但由於生產成本較高,資金和營銷實力較弱投入較少,自主品牌很難短時間內撬動市場,只能慢慢推進。
中小酒企出路何在
事實上,在本輪白酒行業深度調整之中,隨著一線、二線名酒品牌的下沈,區域性酒企的市場份額也受到擠壓進而面臨生存壓力,部分區域品牌加入競爭。
山東溫河王酒業總經理肖竹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白酒行業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因此本質是大家在靠品牌、服務、品質、商業模式搶市場,誰落後就會被淘汰。在這樣擠壓式增長的背景下,2017年白酒行業將迎來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以溫河王酒業為例,公司所在的臨沂地區共有3個大型酒廠,規模接近,公司請來了白酒大師李克明改造酒體,並在包裝設計、市場營銷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投入,2016年溫河王酒業從1億元銷售額增值至4億元,其他兩家的區域酒廠的市場也隨之萎縮。
董東昇表示,在茅臺鎮,也有部分酒廠適應市場新的消費觀念,主動和市場進行優勢互補,差異化經營,效果不錯。
但記者了解到,大部分中小酒企依然面臨出路問題。瀘州老窖副總經理王洪波表示,2016年中高端白酒逐步在複蘇,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的認可更多,中低端白酒的市場份額未必在提升。目前能看得到增長數據的,大多是上市公司或白酒行業內的大公司,但實際上中小企業活的很艱難。白酒行業最終會和啤酒行業相似,從每個縣都有酒廠,到最終大品牌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而2017年白酒產業集中度提升會非常明顯。

被並購是一條出路。在2016年,白酒行業並購不斷,包括洋河股份收購了貴酒;古井貢酒控股湖北名酒企業黃鶴樓酒業等;而近期五糧液也發布公告稱將在2017年春節前後對山東古貝春酒業51%的股權進行收購。
在肖竹青看來,下一輪並購或率先從區域酒廠間展開。他認為,一方面酒稅(消費稅、增值稅)是向企業所在地繳納,因此從稅收、解決就業和扶持關聯產業的角度,地方政府一般會希望給本地區域酒企更多支持;另一方面本地品牌的鄉情情節很難抹殺,因此未來各地表現出色的區域酒廠可能會並購同區域的酒廠,可能會誕生一批區域名酒豪強和全國性名酒企業對抗。目前公司也正在計劃並購另外一家區域酒廠,談判也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但大部分中小酒企仍面臨自謀生路的局面。
董東昇對記者表示,並不是所有的中小酒企都適合兼並重組,部分中小酒廠債務複雜,庫存情況不明。而隨著產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中小酒廠將逐漸邊緣化,品質不穩定,管理粗放落後的小酒廠難逃停產被淘汰的命運。未來中小酒廠必須做出選擇,要麽做好基酒成為原酒的供應商;要麽向酒莊、旅遊等個性化發展,差異化競爭,尋求新的機會。
“波爾多地區有很多小的酒莊,每年的產量有限,但一樣可以很好的經營,中國白酒發展也可以借鑒這一模式,未必非要在一條路上走到黑。”董東昇說道。
澳洲25年未衰退成發達國家標桿 房價或成經濟轉型攔路虎
隨著澳大利亞去年經濟數據的公布,澳洲保住了目前發達國家中連續未出現衰退時間最長紀錄——25年。此前的紀錄是荷蘭保持的26年,在1982年至2008年期間,只有一個季度的經濟增速呈下滑態勢。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受益於大宗商品反彈利好影響,這個資源型國家去年四季度GDP增長1.1%,扭轉了此前第三季度意外下滑的不利局面,避免了進入常規定義下經濟衰退,自1991年6月以來,澳大利亞經濟尚未進入過衰退。去年全年澳大利亞經濟增速為2.4%,出口和消費支出強勁增長,企業盈利和政府開支有所提升。澳大利亞國庫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對商業投資環比回升2%,結束此前數季度連續回落表示滿意。“我們的經濟持續好於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水平,經濟轉型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澳大利亞去年三季度GDP意外下滑0.5%,創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11月失業率回升至5.7%,市場對澳大利亞能否保持住連續25年經濟增長的懷疑聲開始出現。評級機構標普和穆迪當時已經將澳大利亞放入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觀察名單,澳大利亞持續30年的3A主權信用評級一度面臨考驗。
澳洲聯儲此前預計,因大宗商品價格的強勁反彈,2017年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速將加快至3%左右。
大宗商品反彈或藏隱憂

隨著大部分大宗商品脫離多年歷史低位,部分資源出口型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好轉。石油價格的回升令加拿大經濟重回活力,加拿大將於周四公布2016年經濟數據,市場預期去年加拿大GDP增速將回升至2%。作為西歐最大的產油國,挪威經濟在去年四季度也出現了反彈。
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資源,鐵礦石價格在今年繼續狂飆。受對最大需求國中國的需求預期回暖提振,鐵礦石期貨價格已經回到了兩年半以來新高。但礦企高管對此依然保持謹慎,他們認為無論是煤炭還是鐵礦石,雖然有中國需求上升和去產能的刺激,但還是漲得有點太快了。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弗雷澤(John Fraser)周三表示,雖然關鍵資源出口價格回升,但澳大利亞的經濟前景依然“非常平穩”。世界經濟有轉好的跡象,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及對自由貿易的沖擊依然的影響還有待評估。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澳大利亞依然處在從出口型經濟向全面擴張轉型的時期。
澳大利亞經濟轉型不易

澳大利亞正試圖從傳統的資源出口型經濟逐漸向更多行業轉向,如大力發展服務業及旅遊業。不過現實並不樂觀,去年四季度企業投資開支環比下滑2.1%,不及市場預期的下滑0.5%。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大企業選擇持幣。根據CommSec的數據,下半年澳企現金持有量上升9%至1080億澳元。礦企則趁著利潤回升大筆分紅,而不是擴大投資建設。必和必拓和力拓這兩大巨頭在過去幾周已分別宣布了提高股息的計劃。
在就業端,雖然澳大利亞失業率持續回落,但眾多新就業崗位是建立在服務業的兼職工作,如收銀員等。這也限制了居民薪資收入增長及通脹水平的回升,去年四季度澳大利亞居民收入環比下滑0.5%。
1.5%的低利率水平催生了房地產的火熱,也將各大銀行的發放貸款數量推向了歷史高位。作為澳大利亞經濟中心的悉尼,去年房價已經上升了19%,大量的外國買家和投機者進入市場。對於普通人房貸與可支配收入比接近190%的現狀,澳大利亞央行表達了憂慮。這也或將成為澳大利亞經濟轉型的“絆腳石”
結核病再成全球最致命傳染病 中國已50年未出現防治新藥
結核病再次成為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2015年估計有18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超過了艾滋病毒/艾滋病。
如果你對肺結核了解不夠多,但是至少應該知道遠的肖邦、近的魯迅和林徽因,他們的生命都終結在了結核病上。隨著他們生命的遠逝,結核病並沒有消失,仍在我們身邊。
2015年,全球估算有1040萬結核病發病病例,結核病病例在各個國家之間分布不均,30個高負擔國家占全球估算發病總數的87%,發病數最多的6個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南非)占全球發病總數的60%,其中,中國、印度和印尼占全球發病數的45%。
中國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91.8萬,位居全球第三位,每年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約5.7萬例。在防治層面上,中國還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結核病發病人數仍然較多,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結核病防治形勢嚴峻等,此外,結核病在藥物、診斷以及治療上也都還存在一定挑戰。
“我國現行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和防治能力還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防治工作需要,部分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診治條件較差,防治所需設施設備不足,基層防治力量薄弱,流動人口結核病發現和治療管理難度大,公眾對結核病防治知識認知度不高,防範意識普遍不強。”中國防癆協會秘書長成詩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0多年沒有新藥出現
“結核病是全世界由單一致病菌引致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在20世紀40年代鏈黴素等抗結核藥物發明之前,結核病幾乎是不治之癥。20世紀初,結核病在我國嚴重肆虐,全國有癆病(結核病)的人數約1000萬人以上,全國每年死於癆病的患者數以百萬計,成為我國疾病死亡之最。”成詩明表示。
1944年,瓦克斯曼(Waksman Selman Abraham)發明的鏈黴素使結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癥。此後,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相繼合成,全球肺結核患者大大減少。1946年,結核病聯合化療方案確立。上世紀90年代,短程化療已經在臨床普遍推廣。
但是,自1966年上市的利福平成為治療結核病最有效的藥物以來,中國市場上尚未有治療結核病的新藥出現。
“由於缺乏市場激勵和投資,50多年來我國幾乎沒有任何專門治療結核病的新藥誕生,在結核病新藥研發領域已經產生了研發能力和知識的差距。目前主要的抗結核藥物我國均有廠家生產,但部分抗結核藥物,如對氨基水楊酸鈉片、環絲氨酸等,是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所必需的,由於需求量小、市場定價低廉,廠家生產積極性不高,因此在采購中存在一定困難。”成詩明表示。
結核病多發在發展中國家,但是藥物的研發實力又多集中在發達國家,這無疑也給新藥的誕生帶來了滯後效應。
北京胸科醫院主任醫師高孟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結核病是一種貧困病,與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力低下時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發展中國家群體發病率比較高,發達國家發病率低,這也是治療結核病的藥物更新慢的一個原因。”
不過令人振奮的是,2012年12月,貝達喹啉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用於治療耐藥肺結核,並寫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作為自1966年之後40多年以來第一個被批準的不同類的抗結核新藥,貝達喹啉可能為耐藥結核病患者帶來希望,同時有可能縮短藥物敏感的結核病患者的治療療程。
“貝達喹啉目前在中國已經獲得上市批件,不過醫院還沒有開始賣,這有望改變當前結核病藥物少的現狀。”高孟秋表示。
去年12月2日,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宣布,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批準將富馬酸貝達喹啉片作為聯合治療的一部分,用於成人(≥18歲)耐多藥肺結核的治療。作為比利時楊森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 N.V.)的重要科研成果,富馬酸貝達喹啉片是一種具有創新作用機制、治療結核病的藥物,有望顯著改善耐多藥肺結核的治療效果,將滿足眾多患者的治療需求。
耐藥困境
“我國每年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約5.7萬例,耐多藥結核病成為新的威脅,特別是耐藥結核的治療,已經成為了患者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重要原因。”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助理張慧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WHO的評估,全球每年新增結核病患者900萬人,如果他們能夠得到正規的治療,近85%可以在6~9個月內被治愈。但是,全球每年由於治療不當而新增的多耐藥結核病患者有45萬人,對這些患者來說,治療周期要長的多、成本要昂貴的多。
“敏感患者一個療程的費用是4000元~5000元,6個月的治愈率達到85%以上,但是耐藥患者需要用二線藥物,一個療程是4萬,治療的時間需要2年,同時副作用更大。雖然有醫保報銷,但是多數地方還是以住院報銷為主,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張慧表示。
張慧還提到,目前,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向患者免費提供最基本的一線抗結核藥物、胸部X片及痰塗片檢查,每人補助400元,其余費用由醫保或患者自己負擔。但總體來看,自付部分對貧困肺結核患者仍然負擔較重。
針對耐藥患者的增多,成詩明認為,這是在治療過程中忽視了聯合用藥原則而單一用藥,菌群中的敏感菌(占絕大多數)雖被殺死,但少量自然耐藥菌仍存活,並不斷繁殖,最後完全成了耐藥菌,這種情況必然導致治療失敗。藥品使用方面,部分醫療單位存在不規範用藥,肺結核治療方案不合理等情況,部分醫務人員亟待更新治療理念。
成詩明表示,“很多醫療機構的醫生結核病治療知識相對匱乏而采用了錯誤的治療方針和治療理念。制定的化療方案不合理是最突出的問題,其中藥物聯合不合理的情況最多,在不了解患者的藥物敏感狀況,也不問其既往用藥歷史的情況下,盲目制定化療方案,特別是反複采用了已耐藥的藥物聯合,導致治療的多次失敗,最終形成耐藥。用藥劑量不足、服藥方法不當也是造成耐藥的重要原因,醫生或患者都可能因懼怕藥物不良反應而長期采用低劑量或錯誤劑量的藥物治療,導致治療失敗。”
另外一方面,社會普遍對結核病關註度低,公眾防治知識普及不夠,防範意識差,還沒有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氛圍。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僅為74%,60歲以上年齡組總知曉率僅為67%,這也導致人們沒有認識到不正確的治療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患者在確診為結核病後未到結核病專業機構或正規醫院接受治療,而是到尚未經過結核病診斷、治療標準化培訓的機構就診;病人在就診時,醫生經常讓做痰培養結核菌和藥敏試驗,有時病人不理解,孰不知這能夠使病人的治療方案更加切實可行,做到用藥有的放矢,避免治療上走彎路,延誤了病情,這些都會導致耐藥的出現。”成詩明表示。
高孟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全球對於耐藥結核病的治愈率在50%左右,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當前診斷手段還存在不足,能做到精準確診的患者只有30%,距離WHO要求的70%還有差距。精準確診需要培養細菌,對於實驗室的要求比較高,不是所有的醫療機構都能做,只有地市級的結核病專科醫院才能做,所以導致很多的病人先按照一線藥物治療,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再去上一級醫院進行確診。”
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中要求,精準診斷力求達到50%。雖然當前國內外對結核病診斷技術有了較大突破,出現了一批基於分子生物學的快速檢測技術,但由於這些新技術收費高、未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原因,造成我國新技術推廣較緩慢。
除此之外,成詩明表示,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艾滋病與結核病合並感染,流動人口等都為結核病控制帶來了嚴峻挑戰。隨著我國科技重大專項支持研發的診斷新技術的出現,只要按照正確的程序治療,會帶來疫情下降。但是如果不治或治療的方法不對,也會導致多耐藥結核甚至極耐藥結核。
雄安概念股虧損卻在高送轉 龍頭公司十余年未分紅
近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的一番講話,對瘋狂的高送轉敲響了警鐘,一些高送轉概念股的股價紛紛回調,不過雄安概念股則是強者恒強,出現延續上漲。
第一財經記者觀察最近大熱的雄安板塊發現,其中也有一些公司業績處於虧損狀態,卻仍然“豪氣”甩出高送轉方案,更有個別公司股東在高送轉方案披露沒多久就選擇進行多筆減持,可謂全方位符合“業績虧損+高送轉+股東減持”的高送轉“套路”。
此外,在鼓勵分紅的大背景下,不少公司紛紛慷慨分紅,而在雄安概念股中也有不少“鐵公雞”,概念股龍頭公司寶碩股份和廊坊發展已經連續十余年未分紅的情況。
一些雄安概念股業績虧損卻在高送轉
4月8日,劉士余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10送30”的高送轉方案在全世界罕見,必須列入重點監管範圍。受此消息影響,高送轉板塊在4月10日開盤後集體走弱,股價紛紛下跌,與此同時,雄安概念股的股價走勢依舊強勁,股價紛紛上揚。
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26只雄安概念股發布了分紅預案,其中有4家公司發布的是高送轉方案。
其中,京藍科技在3月16日發布了年報,公司發布的利潤分配方案為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1元,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
不過,由於投資的煤炭產業不景氣,京藍科技去年的業績表現並不好,公司去年的凈利潤為0.12億元,同比下降了68.14%。此番業績虧損卻擬進行高送轉的方案發布沒多久,公司的股東天倫控股有限公司就分別在3月17日、3月20日、3月21日分別減持了50萬股、50萬股和85.5萬股。“業績虧損+高送轉+股東減持”,京藍科技可是全都占了。
東方能源發布的分紅預案為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和京藍科技一樣,東方能源也是在虧損的狀態下選擇了高送轉的方案,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的凈利潤為2.83億元,同比下降了36.52%。
通合科技發布的分預案為“10轉8派2元”,而公司去年的凈利潤為0.41億元,同比下降了3.98%。長青集團發布的分紅預案為每10股轉10股,不過長青集團的業績表現較為亮麗,去年凈利潤為1.63億元,同比增長48.8%。
“鐵公雞”盛行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的“大手筆”分紅預案頻頻曝光。在中國神華之後,吉比特發布公告稱,擬每股派息4.1元,年度分紅總額2.9億元,占當年凈利潤49.84%;上汽集團擬每股派息1.65元,年度分紅總額192.78億元,占當年凈利潤60.23%。而這些公司的大手筆的分紅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點贊”,不過,市場上仍然有不少“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在雄安概念股中,也聚集了不少這樣的“鐵公雞”公司,其中已經有兩家公司連續十多年“一毛不拔”,未見分紅。
雄安概念龍頭股寶碩股份就是分紅方面的“鐵公雞”,公司近期在年報中披露的分紅方案為“不分配不轉增”。而自2005年之後,公司就未進行分紅,已經連續十多年不分紅。這和公司近年來主業不振業績承壓有較大的關系。
廊坊發展的年報尚未披露,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來到目前為止,業績起伏波動之中,只在2001年分了一次紅,隨後就展現出“鐵公雞”的面目,已經連續十多年未進行分紅,分紅的頻率可謂相當低。
津濱發展自2000年—2010年連續分紅,但是在2011年開始,由於業績等方面的壓力,也一直未有分紅。冀東水泥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2016年計劃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這與2015年年報表示如出一轍。因為“沾邊”雄安概念股價近期大漲的華訊方舟自2005年以來也一直未有分紅。
不過,在眾多雄安概念股中,也不乏一些高分紅的公司,主要是一些用業績表現穩健的公司,如華夏幸福擬“10派6.6元,”建投能源擬“10派4元”,長城汽車擬“10派3.5元,”樂凱新材擬“10派3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