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結核病再成全球最致命傳染病 中國已50年未出現防治新藥

結核病再次成為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2015年估計有18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超過了艾滋病毒/艾滋病。

如果你對肺結核了解不夠多,但是至少應該知道遠的肖邦、近的魯迅和林徽因,他們的生命都終結在了結核病上。隨著他們生命的遠逝,結核病並沒有消失,仍在我們身邊。

2015年,全球估算有1040萬結核病發病病例,結核病病例在各個國家之間分布不均,30個高負擔國家占全球估算發病總數的87%,發病數最多的6個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南非)占全球發病總數的60%,其中,中國、印度和印尼占全球發病數的45%。

中國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91.8萬,位居全球第三位,每年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約5.7萬例。在防治層面上,中國還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結核病發病人數仍然較多,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結核病防治形勢嚴峻等,此外,結核病在藥物、診斷以及治療上也都還存在一定挑戰。

“我國現行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和防治能力還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防治工作需要,部分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診治條件較差,防治所需設施設備不足,基層防治力量薄弱,流動人口結核病發現和治療管理難度大,公眾對結核病防治知識認知度不高,防範意識普遍不強。”中國防癆協會秘書長成詩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0多年沒有新藥出現

“結核病是全世界由單一致病菌引致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在20世紀40年代鏈黴素等抗結核藥物發明之前,結核病幾乎是不治之癥。20世紀初,結核病在我國嚴重肆虐,全國有癆病(結核病)的人數約1000萬人以上,全國每年死於癆病的患者數以百萬計,成為我國疾病死亡之最。”成詩明表示。

1944年,瓦克斯曼(Waksman Selman Abraham)發明的鏈黴素使結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癥。此後,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相繼合成,全球肺結核患者大大減少。1946年,結核病聯合化療方案確立。上世紀90年代,短程化療已經在臨床普遍推廣。

但是,自1966年上市的利福平成為治療結核病最有效的藥物以來,中國市場上尚未有治療結核病的新藥出現。

“由於缺乏市場激勵和投資,50多年來我國幾乎沒有任何專門治療結核病的新藥誕生,在結核病新藥研發領域已經產生了研發能力和知識的差距。目前主要的抗結核藥物我國均有廠家生產,但部分抗結核藥物,如對氨基水楊酸鈉片、環絲氨酸等,是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所必需的,由於需求量小、市場定價低廉,廠家生產積極性不高,因此在采購中存在一定困難。”成詩明表示。

結核病多發在發展中國家,但是藥物的研發實力又多集中在發達國家,這無疑也給新藥的誕生帶來了滯後效應。

北京胸科醫院主任醫師高孟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結核病是一種貧困病,與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力低下時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發展中國家群體發病率比較高,發達國家發病率低,這也是治療結核病的藥物更新慢的一個原因。”

不過令人振奮的是,2012年12月,貝達喹啉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用於治療耐藥肺結核,並寫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作為自1966年之後40多年以來第一個被批準的不同類的抗結核新藥,貝達喹啉可能為耐藥結核病患者帶來希望,同時有可能縮短藥物敏感的結核病患者的治療療程。

“貝達喹啉目前在中國已經獲得上市批件,不過醫院還沒有開始賣,這有望改變當前結核病藥物少的現狀。”高孟秋表示。

去年12月2日,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宣布,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批準將富馬酸貝達喹啉片作為聯合治療的一部分,用於成人(≥18歲)耐多藥肺結核的治療。作為比利時楊森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 N.V.)的重要科研成果,富馬酸貝達喹啉片是一種具有創新作用機制、治療結核病的藥物,有望顯著改善耐多藥肺結核的治療效果,將滿足眾多患者的治療需求。

耐藥困境

“我國每年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約5.7萬例,耐多藥結核病成為新的威脅,特別是耐藥結核的治療,已經成為了患者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重要原因。”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助理張慧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WHO的評估,全球每年新增結核病患者900萬人,如果他們能夠得到正規的治療,近85%可以在6~9個月內被治愈。但是,全球每年由於治療不當而新增的多耐藥結核病患者有45萬人,對這些患者來說,治療周期要長的多、成本要昂貴的多。

“敏感患者一個療程的費用是4000元~5000元,6個月的治愈率達到85%以上,但是耐藥患者需要用二線藥物,一個療程是4萬,治療的時間需要2年,同時副作用更大。雖然有醫保報銷,但是多數地方還是以住院報銷為主,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張慧表示。

張慧還提到,目前,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向患者免費提供最基本的一線抗結核藥物、胸部X片及痰塗片檢查,每人補助400元,其余費用由醫保或患者自己負擔。但總體來看,自付部分對貧困肺結核患者仍然負擔較重。

針對耐藥患者的增多,成詩明認為,這是在治療過程中忽視了聯合用藥原則而單一用藥,菌群中的敏感菌(占絕大多數)雖被殺死,但少量自然耐藥菌仍存活,並不斷繁殖,最後完全成了耐藥菌,這種情況必然導致治療失敗。藥品使用方面,部分醫療單位存在不規範用藥,肺結核治療方案不合理等情況,部分醫務人員亟待更新治療理念。

成詩明表示,“很多醫療機構的醫生結核病治療知識相對匱乏而采用了錯誤的治療方針和治療理念。制定的化療方案不合理是最突出的問題,其中藥物聯合不合理的情況最多,在不了解患者的藥物敏感狀況,也不問其既往用藥歷史的情況下,盲目制定化療方案,特別是反複采用了已耐藥的藥物聯合,導致治療的多次失敗,最終形成耐藥。用藥劑量不足、服藥方法不當也是造成耐藥的重要原因,醫生或患者都可能因懼怕藥物不良反應而長期采用低劑量或錯誤劑量的藥物治療,導致治療失敗。”

另外一方面,社會普遍對結核病關註度低,公眾防治知識普及不夠,防範意識差,還沒有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氛圍。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僅為74%,60歲以上年齡組總知曉率僅為67%,這也導致人們沒有認識到不正確的治療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患者在確診為結核病後未到結核病專業機構或正規醫院接受治療,而是到尚未經過結核病診斷、治療標準化培訓的機構就診;病人在就診時,醫生經常讓做痰培養結核菌和藥敏試驗,有時病人不理解,孰不知這能夠使病人的治療方案更加切實可行,做到用藥有的放矢,避免治療上走彎路,延誤了病情,這些都會導致耐藥的出現。”成詩明表示。

高孟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全球對於耐藥結核病的治愈率在50%左右,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當前診斷手段還存在不足,能做到精準確診的患者只有30%,距離WHO要求的70%還有差距。精準確診需要培養細菌,對於實驗室的要求比較高,不是所有的醫療機構都能做,只有地市級的結核病專科醫院才能做,所以導致很多的病人先按照一線藥物治療,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再去上一級醫院進行確診。”

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中要求,精準診斷力求達到50%。雖然當前國內外對結核病診斷技術有了較大突破,出現了一批基於分子生物學的快速檢測技術,但由於這些新技術收費高、未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原因,造成我國新技術推廣較緩慢。

除此之外,成詩明表示,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艾滋病與結核病合並感染,流動人口等都為結核病控制帶來了嚴峻挑戰。隨著我國科技重大專項支持研發的診斷新技術的出現,只要按照正確的程序治療,會帶來疫情下降。但是如果不治或治療的方法不對,也會導致多耐藥結核甚至極耐藥結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