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國產操作系統2年內或替代Windows XP 5年替代安卓、蘋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83

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國產操作系統有望於今年10月推出,並很有可能在1-2年內在大陸替代Windows XP系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這款國產操作系統支持“應用商店”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將會使國產操作系統的生態系統迅速建立。倪光南表示:
我們希望在這兩年完成對XP系統的替代,在這基礎上,在3-5年內實現對(安卓、蘋果和微軟)三大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替代。
今年4月8日,微軟停止對XP系統提供補丁和安全更新,XP系統宣布正式停止服務。報道稱,Windows XP系統在中國的用戶使用率高達57.8%。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今年7月,中央國家機構政府采購中心明確規定,最新一期投標產品中所有計算機類產品不允許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但未要求具體安裝何種系統。
參與中央政府采購的企業高管透露,Win 8被封殺,是因為政府采納了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建議,認為Win 8“不安全”。棱鏡門事件後,倪光南曾以Win8采用了不安全技術架構為由,呼籲中國政府以及重要行業不宜采購微軟Win 8。
科技業內人士多認為,禁裝Win 8是出於網絡安全考慮。比如,Win 8允許用戶通過雲共享內容,容易導致政府信息外泄。另外,微軟對Win 8的控制力增強,政府也擔憂內容“不可管控”問題。
巧合的是,在公布Win 8被中國政府采購拒之門外前一日,美國政府指控五名中國軍官進行網絡間諜活動,中國反駁稱中方才是美方網絡竊密和監聽、監控的嚴重受害者。
此前,中國已經推出一些國產操作系統,例如銀河麒麟、中科紅旗、中標麒麟Linux。中科紅旗研發的“紅旗Linux操作系統”曾長期占據國產操作系統市場老大位置。但是隨著九十年代微軟系統進入並迅速占據中國操作系統的大部分市場,國產操作系統發展緩慢。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還稱,目前,做桌面操作系統的有15家企業,做移動操作系統的至少也有十多家。倪光南認為,這在策略上制約了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各個企業各自為政浪費了優勢資源,應該整合國家資源來做除了安卓、微軟、蘋果之外的世界第四家。
去年,倪光南就已經聯合普華基礎軟件的母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多個單位建立了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
倪光南認為,蘋果、安卓的崛起是來源於“應用商店”模式,國產操作系統的商業模式創新也應采用“應用商店”模式。
號稱100萬的應用軟件不是靠的安卓、蘋果自己,而是靠全世界的人,這就是應用商店的優勢,通過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夠提升國產操作系統的競爭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未來還有多遠?下一代安卓將全面植入汽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28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谷歌正在為車載安卓鋪路,讓司機無需手機就能在車內享受互聯網。
相對於目前的車用安卓軟件,這將是一個大的飛躍。目前的車載安卓系統需要用戶將手機插入汽車中,通過汽車內置的屏幕訪問流媒體音樂、地圖和其他應用程序。搭載此類安卓平臺的汽車將於2015年亮相。
不過,谷歌從來沒有就車載安卓提供任何細節或者時間表。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谷歌公司計劃在推出下一個版本的操作系統(安卓M)時就車載安卓提供更多的細節。安卓M計劃在未來一年左右發布。
汽車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副總Thilo Koslowski向路透社表示,
這讓谷歌的操作系統成為了汽車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附加品。
他表示,他對谷歌的最新計劃並不知情。
如果計劃成功實施,安卓將成為車載智能系統的標準,提供娛樂和導航功能。這將鞏固谷歌在這個全新市場的地位,並讓其獲得汽車行駛中的重要數據。蘋果和谷歌正在這個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
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稱,谷歌的計劃可能面臨許多技術上和商業上的挑戰。汽車生產商或許不願意將谷歌的產品如此緊密的融合入汽車之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未來還有多遠?下一代安卓將全面植入汽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28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谷歌正在為車載安卓鋪路,讓司機無需手機就能在車內享受互聯網。
相對於目前的車用安卓軟件,這將是一個大的飛躍。目前的車載安卓系統需要用戶將手機插入汽車中,通過汽車內置的屏幕訪問流媒體音樂、地圖和其他應用程序。搭載此類安卓平臺的汽車將於2015年亮相。
不過,谷歌從來沒有就車載安卓提供任何細節或者時間表。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谷歌公司計劃在推出下一個版本的操作系統(安卓M)時就車載安卓提供更多的細節。安卓M計劃在未來一年左右發布。
汽車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副總Thilo Koslowski向路透社表示,
這讓谷歌的操作系統成為了汽車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附加品。
他表示,他對谷歌的最新計劃並不知情。
如果計劃成功實施,安卓將成為車載智能系統的標準,提供娛樂和導航功能。這將鞏固谷歌在這個全新市場的地位,並讓其獲得汽車行駛中的重要數據。蘋果和谷歌正在這個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
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稱,谷歌的計劃可能面臨許多技術上和商業上的挑戰。汽車生產商或許不願意將谷歌的產品如此緊密的融合入汽車之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盟正式指控谷歌搜索涉嫌壟斷 將調查安卓系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043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谷歌辦公室門上的公司標誌。 (新華社/路透/圖)
谷歌內部備忘錄回應:購物搜索未破壞競爭
谷歌又攤上事兒了。
4月15日,據經濟參考報消息,歐盟委員會15日對美國谷歌公司發出告知書,指控谷歌其在搜索引擎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讓自己的購物比價服務優先出現在搜索結果網頁上,違反了歐盟的反壟斷法,損害了消費者和競爭對手的權益,同時扼殺創新。
歐盟委員會可判處的罰金最高可達企業全球營業額的10%,若以谷歌2014年660億美元的銷售額計算,罰款有可能超過60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表示,已經向谷歌公司發出一份“異議聲明”,谷歌公司需要在10周時間內作出答複,也可要求召開聽證會說明公司的營運情況,歐盟委員會將在聽取谷歌意見後作出結論。
依照歐盟法律,如果認定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歐盟可以要求企業徹底改變運營方式。美國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和世界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公司就因這一罪名分別於2004年和2009年接到歐盟數億美元罰單,被要求停止不正當競爭。
對此,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中發表聲明,列舉了競爭對手購物網站在德國、法國和英國的訪問量,反駁歐盟對其的指控。
據新浪財經,網上泄密的一份谷歌內部備忘錄顯示,谷歌目前的辯護策略是弱化自己的領先地位。谷歌制作了多張圖表並用數據說明,該公司在歐洲購物搜索市場受到了亞馬遜、eBay和本地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此外,Yelp在移動搜索領域也在迅速發展,有超過40%的流量直接源自移動應用。
谷歌試圖證明,在購物和旅行等垂直領域,谷歌並不具備像搜索市場一樣的領先地位。
谷歌在備忘錄中說:“競爭只是點擊一下鼠標的事情——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可以使用必應、雅虎、Quora、DuckDuckGo,以及蘋果Siri和微軟Corana等一系列搜索助手,還有亞馬遜、Idealo、Le Guide、Expedia或eBay等更加專業的服務。另外,用戶越來越開始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絡尋找新聞和推薦——包括到哪里吃飯,看什麽電影。”
歐盟已對谷歌反壟斷調查5年 將調查安卓系統
值得註意的是,在歐洲市場占據90%搜索市場份額的谷歌,其早在5年前就開始遭遇歐盟的反壟斷指控。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12月,歐盟開始提出谷歌涉嫌違反自由競爭的相關法規。2011年3月,谷歌被發現在搜索結果中過濾歐洲三家網站內容,其中包括比價網站、購物網站和一家法律服務網站。
2013年4月,谷歌給出解決方案,保證在未來五年中改善搜索結果,在鏈接中加入競爭對手的網站。隨後,谷歌的解決方案被駁回,歐盟要求谷歌做出更多讓步。
2014年2月,歐盟委員會專員阿爾穆尼亞(Almunia)接受谷歌提議,雙方保持對立但不直接發生沖突。但歐盟不接受Almunia的解決方案,同時開始重新評估谷歌整改時間,目標在年內結案。
11月,瑪格麗特·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取代Almunia成為歐盟委員會競爭專員,歐盟議會強烈要求搜索引擎解除捆綁,以促進行業競爭。
自此,歷經5年的調查後,歐盟於2015年4月15日正式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
據騰訊財經消息,相對於美國,歐盟監管部門對科技巨頭的態度更強硬,並降低了判斷壟斷行為的標準,和解方案可能要求谷歌對搜索業務進行調整。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谷歌的搜索廣告收入會被影響外,這一訴訟可能還將導致大筆律師費,同時,與歐盟的糾紛會牽扯谷歌高管們的大量精力。
此前曾接到歐盟罰單的微軟高管表示:“我們學到了經驗,你不應對抗歐盟委員會,而是最好讓他們支持你。”自2012年以來,微軟已向歐盟委員會繳納了超過15億美元的罰款。
前述經濟參考報消息,熟悉此前歐盟反壟斷案的專業人士表示,谷歌的最佳選擇是和解,且越快越好。考慮到谷歌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可能會效仿歐盟的做法。
歐盟15日還表示,已正式開始調查谷歌是否利用安卓操作系統迫使智能手機廠商優先對待谷歌的服務和應用,排擠競爭對手。歐盟稱,還將繼續進行另外三項針對谷歌的調查,即涉嫌複制對手的網頁信息、獨家廣告制度和對廣告商的不恰當限制措施。
英特爾傾斜安卓陣營 借勢物聯網背水一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273.html
英特爾傾斜安卓陣營 借勢物聯網背水一戰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7-03 06:00:00
物聯網的碎片化對於英特爾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機會,在物聯網產品形態變化萬千的時候,英特爾可以通過和不同平臺的合作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可以不用換裝就能看到著裝效果的試衣鏡,不用花太多心思具備互聯網和計算功能的花瓶就能自動澆水,諸多新穎的可聯網設備勾畫出了一幅帶有科幻色彩的未來生活藍圖,而這也是諸多軟硬件巨頭盯上的“物聯網生意”。
正是基於各方對物聯網的戰略布局,讓以往關系並不緊密的英特爾和谷歌安卓,走得越來越近。
7月2日,英特爾在深圳首次召開基於英特爾架構的安卓平臺物聯網解決方案開發者大會,從系統平臺、開發工具、應用程序到參考設計等環節,英特爾毫不掩飾地展示了對安卓平臺的支持決心。
“原來的操作系統Windows和Linux比較多一點,安卓確實比較弱,現在安卓越來越重要,我們也很痛苦,客戶要(安卓平臺的芯片),我們又沒有。這兩天的開發者會給大家一個概念,大家想用安卓的時候,英特爾是很好的平臺可以支撐來做的。”英特爾中國區物聯網事業部銷售經理郭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於英特爾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機會,在物聯網產品形態變化萬千的時候,英特爾可以通過和不同平臺的合作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2015年4月深圳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CEO科再奇介紹英特爾物聯網策略
加碼安卓
事實上,從芯片廠商到平臺供應商再到雲服務提供商,物聯網生態系統中的玩家眾多,但就像其他科技市場一樣,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玩家能夠主宰物聯網市場,這個領域仍然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
“現在看物聯網的形態,發現變化非常大,從小的、簡單的到大的、複雜的,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各個行業的產品對操作系統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就拿內存來說,幾十K到幾個G的都有。”郭威對記者說。
他認為,從物聯網產品中適合的形態來說,安卓系統屬於比較“豐富”的形態,而這種豐富性建立在軟件生態系統的成熟基礎上,不過他也同時指出物聯網的系統不可能只有一家。
的確,面對這片藍海,谷歌、微軟、蘋果等巨頭正在將它們的想法付諸於實踐,以期重現在智能手機或電腦市場的輝煌。
以谷歌為例,從最開始的安卓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ChromeOS,到之後的可穿戴系統AndroidWear以及車載系統AndroidAuto,再到現在的物聯網系統和可能同期登場的虛擬現實系統,這家公司希望安卓系統能應用於任何可以聯網的硬件設備。而通過大安卓的平臺,谷歌可以將不同硬件和軟件平臺的開發者納入自家陣營,並且成為這一生態體系的掌控者。
微軟也有類似的想法,它將為物聯網設備專門推出Win10forIoT,但微軟之前並沒有像谷歌那樣在智能家居市場廣泛而且深入地進行布局,Win10forIoT更像是微軟對於物聯網的試水之作。
這也被外界看作是英特爾轉身加大與谷歌合作的原因之一:處於發展早期的物聯網設備的確需要一個相對統一並且真正智能的操作系統,而安卓從數量上來看,最有可能成為“主流”。
英特爾的挑戰
目前PC上的芯片發展已經越來越緩慢,因為PC市場的萎縮,英特爾在芯片上的營收很明顯出現了下滑,芯片技術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再有革命性的突破。移動方面,智能手機目前已然是一片紅海,手機市場增加的空間會越來越少,移動芯片這種情況下能發揮的空間顯然也在變少。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在移動端遲到了兩年的英特爾不只在一個場合把物聯網的機會視為下一個“風口”,但在這個風口上,它不僅會遭遇到過往的勁敵——以高通為首的ARM架構芯片憑借功耗優勢幾乎壟斷了手機等移動設備市場,還需要在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看上去並不容易。
“去年我們賣了大概4000萬臺平板,最早客戶的方案是規劃太高,成本更大,能配合你的元器件越小整合費用越貴,但後面我們在移動市場做得不錯。”郭威對記者表示,為了使平板銷量達標,當時英特爾的芯片價格大概只在5美元。
“而這次平板上的高投入實際上也為後續和安卓平臺的合作打下了基礎。”英特爾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安卓平板上的業務在過去一年中也加強了兩家公司的聯系。
面對碎片化的問題時,郭威認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英特爾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針對每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市場碎片化越來越厲害,從成本上可能要再開一個芯片,通用芯片會有優勢。對於英特爾來講,怎麽進行更好的設計和參考方案能讓客戶使用,這是把雙刃劍,市場碎片化對英特爾是挑戰,也是機會。”
但英特爾也為碎片化做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選取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智能家居和樓宇四大行業為重點關註對象,提供相關行業的解決方案、服務管理、芯片網絡、數據中心以及安全管理,加速發展Quark處理器,用生態模式來吸引企業謀求合作。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占智能手機九成利潤? 蘋果讓安卓陣營絕望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4/929792.html
7月13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研究機構CanaccordGenuity的數據顯示,預計今年一季度,蘋果在全球八家領先的智能手機廠商的總體營業利潤占比將達92%,高於去年同期的65%。
◎每經記者 趙娜
7月13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研究機構CanaccordGenuity的數據顯示,預計今年一季度,蘋果在全球八家領先的智能手機廠商的總體營業利潤占比將達92%,高於去年同期的65%。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統計並未納入華為、小米、VIVO、OPPO這四家在中國最盈利的手機公司,難以客觀全面反映目前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狀況。但考慮到國產品牌在高端市場仍無法對蘋果形成威脅,而三星等廠商的創新又不足,所以至少在未來一年里,蘋果手機的銷售將繼續向好。
業內稱統計不公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三星在上周公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的初步財報。報告顯示,該季度三星的運營利潤為6.9萬億韓元,較去年同期的7.2萬億韓元下降4%。這已是三星連續第七個季度出現運營利潤下滑。此前其推出的GalaxyS6及GalaxyS6Edge銷量未達預期。另一家廠商HTC,則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了約2.61億美元的虧損。
另一家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的數據顯示,去年iPhone的全球平均銷售價格為624美元,遠高於Android智能手機的185美元。截至3月28日的財季里,蘋果的手機銷量同比增長43%,iPhone均價也在iPhone6、iPhone6Plus的助力下,同比增長了60美元。
《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按銷量計算,iPhone的市場份額不到20%,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份額卻驚人,兩指標對比反映出該公司維持手機高售價的能力。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對手多數采用Android系統,這一陣營的產品難以形成差異化,不少廠商只能靠壓價競爭,所以三星、HTC近年表現不佳。
不過,王艷輝對記者表示,CanaccordGenuity的上述統計並不公平,因統計範圍不夠全面,不能反應目前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客觀情況。該統計里僅計算了三星、HTC和黑莓等幾家公司,對華為、小米、VIVO、OPPO這些真正盈利的企業則並未計算。未納入統計的這幾家不是上市公司,拿不到更具體的數據,但華為、小米、VIVO、OPPO恰恰是中國最盈利的手機公司。
蘋果順勢擴大產能
7月9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新一代iPhone的首批產量規模將比以往更大,蘋果已經要求供應商在12月31日之前,生產總計8500萬至9000萬部手機。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為提高iPhone6S產能,蘋果或將新增兩家中國臺灣代工廠。
蘋果手機維持高利潤率的原因是什麽,未來走勢如何?王艷輝表示,蘋果手機的利潤占有率上漲,是與三星等公司的利潤率下滑相對比得出的。整體來看,iPhone6s已經開始投入生產,新款蘋果手機的產量更大,同樣與三星的下滑走勢相關。此前市場對GalaxyS6Edge抱有一定的幻想,但實際上,雙曲面屏只在視覺上有了一些改觀,對於用戶體驗沒有太多提升,銷售未達預期。
他隨即指出,三星想要有大的突破會比較難。Android系統相對開放,創新需要多方合作。比如,iPhone6s若引入ForceTouch壓力觸控,就體現了蘋果采用封閉系統,其引進新技術的速度遠快於Android系統。“三星手機現在的創新性不足,在定價上又受到國產品牌手機的壓力,近一兩年內整體上還將是下坡趨勢。”此外,王艷輝稱,雖然國產品牌手機銷量在增長,但5000元以上的價位區間卻仍不能對蘋果形成威脅。這些原因導致在高端市場蘋果沒有對手,這種情況短期內沒有改觀可能。長遠一是看三星等品牌的重振速度,二是國產品牌手機未來的表現。
國產品牌中華為的崛起,除了銷量增長還表現在品牌影響力上。但華為品牌溢價能力還不夠強,和三星競爭仍要打價格戰。與其他國產品牌相比,其品牌溢價能力則更高。整體上,Android陣營的高端手機在定價上還是相對較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壓感觸控技術 為何安卓系統跟不上蘋果的步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693.html
壓感觸控技術 為何安卓系統跟不上蘋果的步伐?
一財網 吳豐恒 2015-09-10 12:02:00
全球安卓手機陣營中,華為是最早在手機中應用壓感觸控技術的廠商之一。然而,安卓系統目前並沒有針對壓感觸控技術做出更多軟硬適配,華為動作超前,但安卓系統動作滯後,其結果可能導致開發者註意力首先被蘋果iOS吸引,在推出支持壓感技術的APP方面占據先機。
蘋果公司對手機新技術的應用,可能將這些新技術推廣到全行業,這次也不例外。
北京時間9月10日淩晨1點,蘋果在舊金山舉行秋季發布會推出多款新品,iPhone6、iPhone6Plus的3D Touch功能也受到業界關註。去年蘋果推出AppleWatch時,即嘗試在屏幕人機交互中使用壓力感應觸控技術ForceTouch,現在,蘋果將該技術推廣到了手機,並命名為3D Touch。
其實,這並不是壓力感應觸控技術在手機中的首次應用,9月2日,中國廠商華為在德國柏林舉行華為MateS發布會時,已搶先將壓感觸控技術作為MateS的一大亮點來推廣了。但同樣的技術,相比在IOS系統中的應用,這一技術在安卓系統中的運用仍存在一定差距。
3D Touch應用,即通過按壓屏幕,可以調用不同的功能軟件,例如用力按壓郵件圖標可以查看最新幾封郵件,按壓相機圖標可以彈出照相功能,而無需點擊圖標。
正如早期的觸控技術、去年開始火熱的指紋識別技術應用一樣,人機交互技術創新源頭在於手機產業鏈的供應商,蘋果並不生產屏幕。不過,蘋果可以做到將壓力感應技術和iOS系統結合和優化,並賦予該技術全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將壓力感應的API接口對開發者開放。
此次在手機屏幕中引入3DTouch,實際上也彌補了蘋果面對競爭對手屏幕創新技術應用的壓力。曾經引領大屏幕潮流的三星公司,GalaxyS6edge和GalaxyS6edge+都應用了創新的雙曲面屏幕設計。
而部分中國手機廠商也開始大膽在產品采用創新技術,而不僅是采取跟隨策略。蘋果手機采用指紋識別技術,並將指紋識別和支付結合,多家中國廠商跟進指紋解鎖和指紋支付。
然而在壓力感應技術應用方面,中國廠商華為與蘋果保持了同步甚至在發布上搶占了先機。在多個場合,華為消費者BGCEO、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揚言將趕超蘋果作為華為手機的目標。
在新技術應用戰略決策方面,中國廠商正在采取更為主動的“引領”態度,然而要趕上蘋果,在業內人士看來,還需要彌補軟件的短板。“手機廠商提高競爭力,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軟硬結合能力。”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我們把華為的API開放出來,第三方應用和開發者會做更多東西。”余承東在MateS柏林發布會上說。全球安卓手機陣營中,華為是最早在手機中應用壓感觸控技術的廠商之一。然而,安卓系統目前並沒有針對壓感觸控技術做出更多軟硬適配,華為動作超前,但安卓系統動作滯後,其結果可能導致開發者註意力首先被蘋果iOS吸引,在推出支持壓感技術的APP方面占據先機。
“每一次傳感方式變化,都會給手機增添許多新的功能。壓感觸控技術應用,最應該行動的其實應該是谷歌,華為沒有等待谷歌,但華為一家公司的手機出貨量畢竟沒有那麽大,在APP廠商跟進方面,可能會受到一些制約。”王艷輝對本報記者說。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兩個最懂安卓的高手 加上hTC天才設計師 Robin手機越用越聰明 這三人玩啥把戲?
|
|
三位「最懂Android」的科技人,打造智慧型手機Robin,他們用軟體解決使用者的痛處,並賦予手機學習能力,自己偵測使用者需求,並主動解決難題,不讓消費者使用模式受到任何影響。 撰文•何佩珊 當最熟悉Android(安卓︶的兩個人,與Android經典智慧型手機設計者結合在一起,將會為這個陷入低潮的智慧型手機市場,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神祕的新創公司Nextbit?,已引起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
Nextbit之所以能引起市場廣泛注目,在於當中的三位靈魂人物,分別是曾領導谷歌(Google)全球Android業務與策略夥伴開發團隊的湯姆.
摩斯(Tom Moss)、同樣來自谷歌的Android前資深工程師麥可.陳(Mike
Chan),以及宏達電前設計與使用者體驗資深副總經理、有hTC One之父稱號的史考特.克羅(Scott Croyle)。 軟體公司 搶進硬體淘金
這三位「最懂Android」的科技人,現在正以新的身分吸引世界目光。在新公司裡,湯姆是執行長、麥可是技術長,史考特則是產品總監。九月一日,這組堪
稱「Android陣營復仇者聯盟」的團隊,正式發表了他們試圖搶救Android手機的新作品,一款被他們稱為「越用越聰明」的智慧型手機
──Robin。 在產品正式發表前,湯姆與史考特接受《今周刊》專訪,第一手揭露他們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大計。 事實上,在湯姆與麥可二○一三年成立Nextbit時,這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軟體公司。但在隔年,他們一口氣拿到一千八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八八億元)的創投資金,並找上剛從宏達電離職的史考特,首度透露出進軍硬體市場的意圖。
在多數人眼裡,這個發展方向真是再詭異不過了。大家都知道,智慧型手機早已是血流成河的殺戮戰場,在諾基亞、摩托羅拉一個接一個的產業巨頭倒地,黑莓機、
宏達電、Sony
Mobile等紅極一時的手機業者也已搖搖欲墜的當下,一家成立還不到三年,員工數不超過三十人的軟體公司,竟然膽敢對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出戰帖?
但史考特卻不作如此想,「我一點都不意外。」湯姆與麥可的造訪,對他來說彷彿是一個等待已久的機會,「他們對於『使用者體驗』的可能性有無窮想像,一直都
有很大膽的願景。」同樣地,「我也一直尋求在行動裝置上,可以有真正大膽創新的機會。」史考特認為,「Nextbit是不受傳統束縛的公司。」和過去在宏
達電的經驗相比,Nextbit少了妥協,腳步也更快。
但是軟體產業的商業模式畢竟與硬體大不相同,跨足硬體意味著在得到收入之前,就必須先為供應鏈管理、庫存備料,以及通路行銷等等,付出高額成本。而且回顧
過往歷史,軟體巨人如微軟、網路巨擘如亞馬遜、谷歌等等,統統都想從軟體跨界,推出自家的智慧型手機;但發展至今,除了微軟不斷縮減手機部門,亞馬遜最近
也傳出要裁減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部門的消息。 這些挑戰湯姆很清楚,「我和OEM廠有多年合作經驗,史考特在宏達電也有七年的時間,我們非常清楚要推出一支智慧型手機到市場上要付出多少代價。」但他毫不懷疑Nextbit可以成功在市場上立足。
照片太多?
幫你找儲存空間「我們是流著軟體血液的硬體公司。」湯姆如此描繪Nextbit自我設定的立足關鍵。在策略上,他們從軟體起步,用軟體解決消費者使用手機
的痛點。整合本身擅長的雲端和作業系統,再加上機器學習功能,於是Robin成為具有學習能力,也就是湯姆口中「用越久就會越聰明」的智慧型手機。 舉例來說,消費者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儲存空間不足。平均可能九到十二個月,就會遇到「要把App刪掉,還是要刪除照片?」的困境。
湯姆略帶自豪地解釋Robin如何解決使用者的困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Robin可以自動判斷哪些App使用的頻率最少。」當空間不足時,就會把
這個App主動存到雲端。或者更確切地說,「當你需要時,App和照片都會在那裡;但當你不需要它們時,也不會占用你的空間。」消費者的使用行為不需要改
變,也不會受到影響。 除了軟體上的特色,對於硬體規格他們也絲毫不妥協,並找來鴻海作為代工夥伴。而且別忘了,他們還有史考特。 史考特一手打造的hTC One曾經是市場寵兒。但他說:「產業會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回頭看。」所以他放下過去的成功,目標要再帶起一波新潮流。「我不是在做一款比hTC One更好的手機, Robin就是Robin。」他說。
群眾募資平台
成銷售通路初期,全球最大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將會成為他們的銷售通路。這是對他們成本最低,也是與消費者互動最快、成長最快的管道。「沒
有沉重的負擔會拖慢我們的腳步,讓我們能夠真正專注在產品上。」毫無疑問,湯姆、麥可和史考特都是Android領域裡的一時之選,而且在他們的團隊裡,
同時還有來自Dropbox、蘋果、亞馬遜等精英相助。對於引領Android的未來,湯姆顯然有十足的自信,而答案,也很快就會揭曉。 Nextbit 成立時間:2013年 執行長 :湯姆.摩斯 (Tom Moss) A輪募資金額:1800萬美元重要股東:Google Venture、Accel Partners 主要業務:雲端軟體服務、 智慧型手機 員工數 :20~30人智慧型手機 Robin處理器高通Snapdragon 808 儲存空間 本機32G+雲端100G 記憶體 3GB 螢 幕 5.2吋 1080p IPS 鏡 頭 1300萬畫素 前鏡頭 500萬畫素
其 他 指紋辨識功能、NFC功能特 色
整合Android作業系統、雲端與機器學習,標榜使用越久越聰明399美元(Kickstarter前1000名贊助者售 價
優惠價299美元,其餘Kickstarter 贊助者優惠價349美元)通 路 初期Kickstarter,2016年第一季進入 一般通路 |
新Nexus反響平平,安卓風向標何以淪落至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3/152329.shtml

9月29日,谷歌如期發布了兩款Nexus新品,卻被一些分析人士斥之為“Nexus淪為儀式之作”。一直以來,谷歌都未曾對Nexus的銷量寄予期望,而是借此詮釋谷歌最新創新設計的價值,為安卓廠商提供一個標桿。
可從事實來看,自Nexus 5之後,谷歌在硬件設計上的話語權逐漸式微,最新發布的兩款Nexus機型更是被詬之為平庸之作。誠如是,谷歌已然失去了在安卓市場的王者之位,在塵埃落定之際我們更應反思曾作為安卓風向標的Nexus為何淪落至此?
谷歌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
作為安卓的締造者,似乎沒有人比谷歌更看重安卓的用戶體驗,可從最新的Nexus產品來看,在用戶體驗上谷歌已經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Nexus 5X和Nexus 6P的屏幕尺寸分別做到了5.2寸和5.7寸,一大一小的設計似乎和蘋果的理念不約而同。但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就是:谷歌該如何優化這兩款大屏手機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出自華為之手的Nexus 6P成了眾矢之的。
一般來說,完善用戶體驗有兩種方式,一是硬件改進,一是軟件補缺。Nexus 6P的整體設計可謂中規中矩,特別是位於背部的指紋識別算是華為在多款產品上的成功經驗,但作為一款5.7寸的巨屏手機,Nexus 6P的工業設計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款安卓高端旗艦產品,很容易讓人和另一款安卓旗艦新品——三星GALAXY S6 Edge+相比。
首先在硬件設計上,華為不可謂不用心,但中規中矩的代價就是Nexus 6P缺少驚艷的創新。而從GALAXY S6 Edge順延下來的GALAXY S6 Edge+在工業設計上的表現更令人贊嘆,標誌性的雙曲面屏幕有著濃濃的科技感,不僅增加了外觀上的美感,也近乎完美的解決了大屏手機的單手交互問題。從網上的評測結果來看,Nexus 6P並未獲得太多贊譽,甚至比業已失敗的Nexus 6稍遜一籌。當然,三星在屏幕技術上的積累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曲面屏也就成了三星旗艦機型的護城河。不得不承認,華為的硬件設計能力依然和三星有著不小的差距。
而在軟件上谷歌還有機會補缺嗎?國內不少用戶對原生安卓期待有加,特別是國內五花八門的各類ROM讓不少人青睞於純凈的原生系統。但谷歌這次能否利用系統補缺用戶體驗上的不足仍然是個未知數,畢竟谷歌並未表態根據Nexus 6P的產品設計進行額外的優化。相反,雖然三星之前在UI設計上讓用戶頗具微詞,GALAXY S6之後的TouchWiz UI著實增色不少。另外,為了完善大屏體驗,三星為側面屏進行了專門的軟件優化,並提供了S智能助手、息屏手勢等功能,一直在大屏優化上苦苦鉆研的三星,總算交上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案。
在Nexus 6之前就曾傳出過谷歌停止Nexus計劃的消息,事實上谷歌也一直在向代工Nexus手機的廠商提供較高的補貼,可淪為儀式的Nexus早已難堪重任,特別是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已經註定Nexus產品的最終結局。
屢換代工廠:谷歌的自我諷刺
面對支離破碎的安卓生態圈,我們不難理解谷歌Nexus計劃的初心:既希望借此為安卓旗艦的發展指明風向,又可以當作是對代工品牌的肯定。到目前為止,為Nexus系列代工的品牌已有HTC、摩托羅拉、三星、華碩、LG、華為等六家,Nexus也從標誌走向平庸乃至對安卓生態圈的發展無關痛癢。
筆者認為Nexus的沒落似乎是歷史必然,但和下面三個原因息息相關。
首先是谷歌野心的錯位。
從第一代Nexus開始,谷歌選擇了自立門戶,目的在於不加盟任何一家運營商,用戶提供最純粹的安卓體驗,這可以看做是谷歌最初的野心。從Nexus 4到Nexus 5,谷歌選擇了親民的定價策略,意在在粉絲心中樹立谷歌的良心形象,Nexus系列的銷量和知名度也水漲船高。與之同時,安卓生態的碎片化已經相當嚴重,Nexus對谷歌而言也就有了新的價值,記得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硬件,才能更好的引領整個安卓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谷歌也加緊了對安卓系統的控制,此時早已出現三星、LG等逃離安卓的跡象,谷歌借助Nexus“以正視聽“,失敗已是必然結局。
其次是屢換代工廠。
很多廠商對Nexus代工趨之若鶩的原因很明顯:一方面可以師從谷歌,獲得谷歌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適得其反的是,Nexus產品卻越來越沒特色,亦或者說是谷歌選錯了合作夥伴。垂死的摩托羅拉和HTC不過是谷歌的棋子,LG和華為則希望借助谷歌開拓美國市場,反倒是在供應鏈、市場、創新能力上優勢盡顯的三星,未能再度成為Nexus的“座上賓”。從GALAXY S6 Edge+和GALAXY Note 5的出色表現來看,三星狠狠的打了谷歌一巴掌。試想,如果三星的曲面屏技術、無線快速充電技術等被移植在Nexus手機上,又豈會如此平庸。
最後要說的是Nexus獨木難成林。
谷歌希望Nexus能成為安卓陣營的一個標桿,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各自為戰的安卓廠商們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態系統,特別是為解決安卓碎片化誕生的Android Silver計劃早已擱淺,又有哪家手機廠商會買谷歌的帳。一個既定的事實是,谷歌似乎放棄了對Nexus“太子”地位的堅持,之前三星GALAXY S6就比Nexus 7更早的獲取了安卓更新。三星、小米等手機廠商比谷歌更懂得如何做用戶喜歡的智能手機,或許谷歌更應該積極籠絡手機巨頭們,從獨木到森林,畢竟安卓生態圈早已不屬於谷歌一家了。
如果谷歌還一味借Nexus宣稱對安卓生態的主導權,或者借規範安卓生態之名向手機廠商試壓,最終將是個莫大的諷刺。
兩款Nexus新機在三星GALAXY S6 Edge+等安卓旗艦面前已黯然失色,Nexus失寵也就意味著谷歌失去了對安卓硬件的控制權。對谷歌而言,是時候思考該如何控制安卓了,與其靠Nexus孤註一擲倒不如諸多巨頭一道攜手向前。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Alter(互聯網觀察者,微信公眾號spnews),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LBE借助“平行空間”出海,現在安卓手機可以同時登錄兩個微信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c/2016/0414/155190.shtml
導讀 : 在2011年成立的LBE科技,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A輪投資,以及小米科技的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

i黑馬訊 4月13日消息,國內移動應用新的“航海潮”正在繼續深化,今日,國內安全管理公司LBE發布了安卓虛擬系統引擎MultiDroid和新產品平行空間,並宣布品牌升級,公司更名為LBE科技,並正式啟動了出海戰略。
虛擬化在IT領域中發展已經相對成熟,而LBE科技推出的MultiDroid,則是移動計算平臺上的虛擬化系統引擎。LBE科技創始人、CEO張勇介紹,MultiDroid在安卓手機上虛擬一個獨立的系統,和原有系統隔離,用戶可以在MultiDroid里運行和原有系統相同的程序,也可以讓一部分程序僅僅在MultiDroid中安裝和運行。
LBE平行空間就是基於MultiDroid的產品,用戶使用LBE平行空間,就可以在同一部安卓手機中,同時登錄2個相同的應用,其中運行的APP可以和手機主系統互不影響,以此解決用戶多身份、多賬號的操作問題。
“賬號雙開、手機虛擬系統是典型的用戶有需求,但還未被很好滿足的市場。”張勇說。在移動應用中,社交和遊戲類普遍使用最多,而大多用戶在不同的社交圈,都擁有不止一個賬號,而由於手機系統的限制,在同一部手機上登錄不同的賬戶的操作非常繁瑣。LBE科技之前針對全球用戶做了調研,發放了1萬余份問卷,以及綜合其他的調研手段,結果表明,
71%的用戶在某一個社交應用上使用多個賬號,34%的用戶曾經用多個賬號玩同一款遊戲。
LBE科技一直從事安卓手機的安全類工具研發,以安卓平臺上首款主動式防禦軟件LBE安全大師和權限管理最為人熟知。“LBE起步和發展於移動安全市場,但這個市場的成熟度和飽和度已經很高,競爭也日趨激烈。”張勇說。因此,LBE轉向移動虛擬化,開拓新的市場。
而LBE平行空間上線後,得到了用戶的積極反饋。在Google Play上有十余萬用戶評分,其中73%的評分為5星滿分。目前,平行空間可以支持絕大多數的主流安卓應用,例如微信、陌陌、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應用,支付寶等支付應用,多數遊戲應用,以及Uber等常見的叫車應用等。
與此同時,LBE科技也公布了自己的海外新戰略。在前不久,i黑馬剛剛盤點了“國內開花海外香”的國內移動互聯網公司,“大航海”隊伍又增加了一支新軍。LBE平行空間就是其用來出海的排頭兵。現在,LBE平行空間有80%的用戶都來自海外,該產品目前已覆蓋了19個語種、100多個國家的上千萬用戶。
對於國內移動互聯網公司而言,隨著國內該領域創業的爆發,競爭日趨白熱化,尋找新的具有爆發力的市場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隨著環境日漸開放,對擁有更加開放的眼光,以及創新、開拓勇氣的國內創業公司而言,海外市場也成為他們關註的目標。
“我們發現,海外的用戶量級非常巨大,可能比中國的手機用戶還要多一個數量級;其次,我們的產品在海外非常受歡迎。而且,由於在國內的市場競爭白熱化,在國內獲取單用戶的成本,要遠高於海外的成本。而對於一款新產品而言,較低的用戶成本,更有利於我們去試錯,進行產品的叠代更新。”張勇說。
張勇也表示,移動互聯網市場天然是個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在技術和產品方面已經不輸於其他國家,甚至還占據一定的優勢。因此,LBE將全球化作為新的戰略方向,未來將在海外推出更多的產品。
在2011年成立的LBE科技,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A輪投資,以及小米科技的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據張勇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完成股改,申請在新三板掛牌。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潔,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