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学习让我们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一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kw5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7

从360和QQ事件中学习反思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mhbh.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3

學習巴菲特的選股方法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731

《華爾街日報》--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驕人的投資記錄無可爭議: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市值已達2,050億美元。但是過去幾年來﹐巴菲特投資的一些公司其股價表現卻令人失望,其中包括康菲石油公司 (ConocoPhillips)、U.S. Bancorp、卡夫食品(Kraft Foods)、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甚至還有富國銀行(Wells Fargo)。

所有這些企業都算得上是實力雄厚、管理有方。假使巴菲特的眼光沒有錯﹐那麼眼下投資者就有機會花費比伯克希爾更少的錢來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

比如說﹐U.S. Bancorp目前的股價為23美元﹐遠低於伯克希爾平均31美元的投資成本。康菲石油的股價為61美元﹐而伯克希爾的買入價是73美元。法國製藥公司賽 諾菲安萬特美國上市股票的股價為34美元﹐低於伯克希爾買入時的40美元(伯克希爾主要持有本土股票)。卡夫食品目前的股價為32美元﹐而巴菲特當時的買 入價為33美元。以上提到的關於巴菲特的持股成本來自於他致股東的年度信中列出的數據。

巴菲特不願與《巴倫週刊》(Barron's)討論他的股票投資。但是在2009年3月接受CNBC電視台的採訪時﹐巴菲特曾經說過﹐“我經常犯 錯……這是遊戲的一部分。你只要確保你做的正確的事比錯事多。”毫無疑問﹐伯克希爾做到了這一點。它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持有可口可樂(新聞 - 網站 - 圖片)公司(Coca-Cola)和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的股票﹐現在這兩家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0倍左右。伯克希爾持有的寶潔公司股份來自於對吉列公司(Gillette)的投資﹐2005年寶潔收購了吉列。

關於康菲石油公司﹐巴菲特對CNBC表示﹐他犯了錯誤﹐因為在他買進康菲石油股票的時候油價已經超過了每桶100美元﹐而當油價下跌的時候﹐康菲石油的股票也大幅跳水。伯克希爾在這次投資中損失了10多億美元﹐但從2008年末到現在公司已經減持了大半的康菲石油股票。

早在20年前﹐伯克希爾就開始持有富國銀行的股票。儘管巴菲特從這個銀行巨頭身上賺到了錢﹐但這主要得益於早期富國銀行股價低廉。近年來﹐伯克希爾 以大約每股32美元的均價增持了富國銀行的股票﹐而富國銀行現在的股價約為26美元。強生公司的股價約為64美元﹐接近伯克希爾買入時的60美元。

伯克希爾買入的幾支股價下跌的股票其估值還是相當合理的。賽諾菲的2010年預期市盈率僅為7倍﹔富國銀行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不到10倍﹐市 淨率也降值1.6倍的歷史低點。U.S. Bancorp一向被看作是管理有方的金融公司﹐該股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11倍。

令人不感意外的是﹐巴菲特在2009年3月份致股東的年度信中提到了這些股票的一些亮點。他寫道﹐伯克希爾去年減持康菲石油、穆迪公司(Moody's)、寶潔公司和強生公司的股票﹐部分原因是為了籌措現金﹐以投資瑞士(新聞 - 網站 - 圖片)再保險公司(Swiss Re)和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的可轉換優先股﹐事實證明這兩筆投資有利可圖。巴菲特寫道這四只股票的股價“未來可能走高”。

從巴菲特的市場動作看﹐他今年愈發看好強生公司﹐對康菲石油、卡夫食品和寶潔公司卻不那麼熱衷。他大量增持了強生股票﹐卻減持了其他三家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並不贊成卡夫食品今年對英國糖果製造商吉百利公司(Cadbury)的頗具爭議性的收購﹐認為卡夫支付的收購價過高﹐而且使用了自身被低估的 股票來達成交易。巴菲特似乎在通過減持股票來表達他的不滿──伯克希爾去年底持有卡夫食品1.3億股股票﹐但今年6月30日時﹐公司的持股量已降至 1.05億股。但華爾街對這樁交易的興趣卻日漸濃厚。今年以來﹐卡夫食品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7%。

巴菲特對幾乎所有資產類型都很精通﹐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然而﹐他曾經開玩笑說﹐在投資領域沒有“難度分”。有時候﹐最簡 單的投資會收到最大的回報。他每年都會研究成百上千家公司的年報。巴菲特在3月份時曾提到﹐他剛剛在週五晚上仔細研究了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550頁的2009年10-K報告。憑借百科全書式的專業知識﹐巴菲特往往僅憑這些報告就可以輕鬆制定投資計劃。大約10年前﹐在看過中石油公司 (PetroChina)的財務報告、發現該公司對其能源儲備的估值只相當於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個零頭後﹐他作出了一筆獲得豐厚回報的投資。(儘管近年來伯 克希爾在美國國內股市的投資並不十分理想﹐但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卻大有斬獲﹐比如投資中國的電池製造商比亞迪(新聞 - 網站 - 圖片) (BYD)和韓國浦項綜合製鐵公司(Posco))。

巴菲特喜歡簡單。他認為富國銀行是一家注重基本面的高回報銀行。今年三季度﹐富國銀行存款的平均利率不足0.5%。2009年早些時候﹐當富國銀行 股價徘徊在10美元上下的時候﹐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結束後﹐富國銀行可以實現40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在進行100億到120億美 元的貸款損失撥備前)﹐這相當於每股4美元的稅後利潤。

現在看來﹐由於經濟低迷、新股發行和監管變動導致銀行業手續費收入降低﹐巴菲特的預測顯得有些過於樂觀了。另外﹐富國銀行也在應對喪失抵押品贖回權 不當披露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富國銀行明年每股盈利將達2.80美元﹐2012年為3.50美元。這些盈利將輕鬆地讓它的股價超過30美元。

儘管截至今年6月30日﹐伯克希爾仍持有價值550億美元的股票﹐但它的股票組合已經不再像15、20年前那樣﹐是其股價的主要推動力。伯克希爾更 多依靠的是它完全控股的企業﹐包括Burlington Northern 鐵路公司和汽車保險公司Geico﹐幾家公用事業公司和大型的財產、意外再保險企業。

巴菲特沒有透露伯克希爾股票組合的表現。我們預計它今年的表現不虧不賺﹐而截至10月27日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則上漲了5%。2009年﹐伯克希爾的股票組合上漲了約17%﹐而同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增幅為23%。

巴菲特在金融危機中買入了價值約210億美元的未上市證券﹐這是筆極為出色的投資﹐其中包括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50億美元的優先股和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30億美元的優先股。兩家公司的股息均為10%﹐而且高盛公司的權證目前的市值約為20億美元。4月份﹐《巴倫週刊》猜測高盛可能會尋 求回購那些高成本優先股。《華爾街日報》10月28日報導﹐高盛正在考慮採取這樣的行動。

很多專業人士認為﹐在經歷過令人失望的十年之後﹐藍籌股將是未來十年的最佳投資手段之一﹐而投資巴菲特青睞的企業可能是在這場盛宴中分一杯羹的好辦法。

撰稿﹕財智月刊ANDREW BAR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75

如何從年報學習管理之術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79

巴黎:

上回談過思捷的三個隱憂,現我會逐點提出:



思 捷的經營概念是無論是外人的批發戶或自家零售,都得付一筆3-6%的版權費用給中央部門,然後中央部門,會睇(送)食飯,賣電視廣告又好、找設計師明星 又好,把自已的品牌做好。總之就希望這些收費能負擔到中央費用,然而,如果收得高,零售部門、批發部門就成本上升,尤其批發部門,他們或會放棄思捷,轉投 對手,例如H&M的Franchise。這有點像之前的麥當勞的4-5%Franchise Fee一樣道理,收得低也不切現實已支的費用!

圖一是上手會計的入數法,我曾經一頭霧水,後在報告中找到思捷的經營概念,詳細推想,便明白了:

圖一:




思 捷把所有的費用都攤分在批發、零售的兩個部門,並由它們自已負責,但是一些涉及大體的中央方向、品牌建立的費用,就由總部管理,以專營權收入對銷它,中央 不能大使,要量入(Franchise Fee)為出,但又要兼顧長期的競爭力的建立,以2009年那個內部對沖$901M+ 真正賣出街$228m (= total Sales 的3.3%)中的$901Franchise權,扣減中央部門成本後只有負27M,這方面在2009年看來是還可以的。

可是在2010新的會計來臨後,年報的方式便改變成以下:



從這年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多了一個叫企業服務的部門,姑勿論以什麼名字,原理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看到,這個部門攤分支出嚴重不足,有十億元($1021m)之譜*,同時再看不見內部的Franchise Fee對沖!!

 這反映二個可能:
1. 思捷放棄以住以專營費收入作為控制中央費用的指標;又或
2. 3-6%的專營權不足以厘補中央費用,或中央使大了*,按上面有關商譽的說法,它要大幅為Goodwill減值。

*其實是思捷把原來入批發部門的10億費用轉至企業服務的部門

不論是那個,從比較二年profit Margin分別,

 profit margin      2009   2010
批發                 21.6%  25.4%
零售                 10.6%   3.8% 

都證明分攤得很混亂,非常不合理和誤導,,即2010的批發 、零售的profit margin既不能和2009年比較,也不能和同業比較。無論管理層說未來要加強批發又好、加強零售又好,你都會懷疑結果,因為它用的數據毫無說服力,那10億費用真正應歸誰。

以這點看,我認為新的會計方法並不如舊,會引致嚴重決策錯誤,這是我的憂慮,你認為我有道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2

宋卫平:看到别人好,我就去学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6/0NMDAwMDIxMDk0NQ.html

“千亿万科”(000002.SZ)将绿城中国(3900.SH)远远甩在身后,但宋卫平不愿服输。

2010年12月 10日,绿城秋季恳谈会上,绿城董事长宋卫平对今年交出的成绩单直言“不满意”,远未达到去年绿城制定的增长目标。截至2010年11月30日,绿城集团 全国74个在售项目,累计完成总销售额达468亿元,而瑞银11月发表的报告预计,今年全年绿城的销售额将在520亿元左右。对比2009年,绿城销售额 实现517亿元,仅次万科,位居全国房地产行业第二。

对于现在的局面,宋卫平表示无奈,“如果再有200亿至300亿的资金,绿城一定能在三年后追上万科”。掣肘绿城的是资金。“看到人家比我们好,偶尔会有妒忌心理”,宋卫平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来越好,现在“看到别人好,我会去学习。”

“为什么一定要赶超万科?”

宋卫平如是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我在小学的时候就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这是应该有的志向。”

2009年,绿城和万科似乎无限接近。2009年,绿城销售额517亿元,万科销售金额634.2亿元;绿城同比增长239%,而万科同比增长32.5%。数字显示,绿城的发展更加迅速。2009年绿城秋季恳谈会上,宋卫平豪言三至五年赶超万科并非没有基础的假想。

然 而现实很残酷。仅仅一年的时间,万科摇身一变,登上千亿舞台,而绿城却似乎原地踏步,早前所制定的2010年670亿的销售目标已经难以完成。有意思的 是,在绿城秋季恳谈会之前,万科总裁郁亮也在北京接受媒体群访。郁亮指出,“合理定价、坚持做主流住宅、快速周转、战略纵深去到二、三线城市,今年发展良 好的发展商都是这样,走高端路线的地产商今年表现较差。”

显然,改善性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给绿城带来的影响更大。据本报记者了解,2010年,绿城项目的销售去化率已经下降到60%-70%之间,而2009年,绿城旗下项目的销售去化率接近90%。

宋卫平认为绿城和万科之间最大的差别正是资金的差别。根据绿城此前的研究,万科投入运营的资金有1200亿,而绿城仅靠200亿来维持,其中100多亿是自有资金,90亿是来自股东合作伙伴。宋卫平坦言“很辛苦。”销售收入排名前六的企业,绿城自有资金是最少的。

统计显示,万科2009年至2010年11月30日,共计拿地金额840亿元,实现销售1630亿元,公司目前可用储备资金在500亿元左右。而2010年,绿城仅拓展了18个项目,其中13个是通过合作得来。

实 际上,万科和绿城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道。前者布局全国,后者今年35%的销售额是杭州一个城市贡献的。绿城的开发版图除了长三角外,也涉及 长沙、郑州为代表的华中区域,以及北京、天津、大连为代表的华北区域,而绿城尚未挺进华南区域。万科提供的主要是主流住宅产品,而绿城提供的大多是高端住 宅产品。

而在宋卫平心目中,“全国范围内造房子比我们好的最多只有一家半家,不可能有两家三家。”他说。而这“半家”所指星河湾,“一家” 所指龙湖。三四年前,宋卫平曾带队去学习星河湾的精装修。宋卫平比喻说,星河湾地产董事长黄文仔几乎用绿城做5个项目的精力来投入做一个项目。“今天,我 们的精装修已经达到了星河湾的水平,有些项目是等于或者超过星河湾。”

对于龙湖(0960.HK),宋卫平则不惜对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的 赞美之词。不久前,吴亚军带着管理团队来绿城交流。宋卫平认为吴亚军作为女老板有胆识、有魄力。而龙湖在成本管控和企业管理上,都有绿城值得学习的地方。 “打比方说,龙湖可以用100种材料的组合达到装修的很高标准,绿城可能会用到200种。”绿城一位高管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绿城的风险底 线是400亿。如果销售额达到四百亿,绿城则可以应对偿付土地出让金、支付融资利息、提供企业正常的周转资金等等。今年绿城的销售业绩足可以实现这一目 标,超过400亿的部分均可以作为发展资金。媒体问答环节结束后,绿城又开始接受股东和投资者的问询。据透露,宋卫平表示直到明年上半年绿城都会非常谨慎 的拿地。有投资者评价绿城的策略终于稳健。对于明年,宋卫平制定的及格线是500亿销售额。随着新项目的增加,如果销售去化率维持在50%以上,实现这一 目标并无困难。

而高资产负债率一直困扰绿城。绿城发布2010年中期业绩时,其净资产负债率高达158.8%。

绿城今年9月 成立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即别人拿地,绿城来代建,用宋卫平的话说,是给“地主”家当“长工”。短短3个月商业代建签约项目已达21个,总建筑面积 337万平方米。对代建公司,宋卫平的期许是:每年大概代建50个项目,希望能做到100个,这样该公司在五年内的销量就可达到上千亿,或成为绿城销量最 大的一个公司。宋卫平已经种下了一个更深远的计划。通过代建更多的商品房、保障房,来深植绿城的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05

如何為學習價值投資定計劃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503

巴黎:

我常常收到Blog友說自已買了Graham的證券分析,問我從何入手。

巴黎認為不管是學習Graham的價值投資,或任何學問,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相互配合,一種是完全聽照那人的說教,另一種是完全挑戰那人的學說。


聽其言,不要遺留每一言
完 全聽照那人的說教的目的是,學問是一種多年經驗的累積,然後精簡成一家之言,當中很多極有用的細節,無可避免地會被簡略了。如果連最後的教學書,我們也選 擇性地閱讀,就更難進入學者的心路歷程,便會容易誤會作者的想法和他的心思。有人說,你甚至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家庭、生活狀況、際遇才能了解某些弦外之 音,如果這是最好的方法,那麼先準備全部每一章、每一節、每一段、每一句我們都不應遺留接受,就是最起碼的學習要求。

觀其行,
從生活上的實例,找尋矛盾之處,挑戰它
有 一些特殊的學問,是由抽象的數學而來,即你未必遇過三度空間,但你可以用數學證明它能夠、或已經存在。但更多的學問,是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即是說,如果 這種學問,不能反轉頭解釋現實生活,那麼,這學問就存在弱點,當然,沒有一種學問會是完美,因此,好的學問,矛盾較少,較難找,差的學問,矛盾處處,只要 一二個挑戰,就完全倒下來。所以,如果作者以他自已的實例證明自已的學說,你不妨以另外一些類似的例子,但以相反方向,不斷挑戰它,看看他能否仍然是寫 (說)得出,做得到。


總結
我 建議Blog友,閱讀"證券投資",不妨反覆來回幾次,有時有一些章節較易明,可以先看,並記下每章節的大綱,與及Graham所用的每一種實例。不要遺 留任何一句重要的說話,然後就自已在市場上找一些例子,挑戰它原先的說法,看看他的道理能否受市場考驗,如果不能,看看Graham有沒有註解,是否自已 的例子有些條件是獨有,例外,罕見,又或本身存在局限性。(所以要看完全書,就不致冤枉了作者)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很多人 總愛定下偉大的目標,更多時是他們會被這過度偉大整怕自已,最後年複年不能完成自已的大計。我自已讀書時不是聰明的那班人,我通常會先問想學的那科,合格 的學生平均讀了幾多小時,然後自已就在日常生活中擠一些時間,總之加起來要超過那個平均時數。我發現,沒有一科最終是完成不到,只是早晚而已。因此讀者可 以算算"證券投資"的總頁數,總例子數,然後定下可行的時間分配、並做功課不欺場,就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不可能獲得的學問。

當然如果你像我般熱愛價值投資這科,腦袋無時無刻在思考價值投資的問題,你是無需定時間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4

學習和潔癖主義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7.html

關於天才與努力的問題.......理論上假如大家背景是一樣的話,花同等的時間做同樣的事,理應得到差不多甚至相同的結果。學習的方法而論,資料性的學習在層次上是等而下之,但這卻是最多人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其實最值得花時間的地方是去反思和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思維(避免不求甚解,盡量清楚明徹每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訓練優秀的組識和整理能力、以及培養較好的閱讀和語文的能力。以上幾項做得好,只要不太懶惰,一般資料性的難題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這也是專上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

而另一個話題,我發現有不少「投資潔癖主義者」,他們主張投資的方法一定要咁咁咁,價值投資就一定要咁咁咁,唔咁咁咁就已經是非理性、沒邏輯、現在成功只是有運氣,最終會失敗或者傾家盪產等等。

這令我想起健身,要鍛練好的身型,主要是做平時很少使用的肌肉的重力訓練。起初由於手腦協調的問題,以及力量不足,做健身時的姿勢一定不是完美,動作和理想的姿勢會有一些差距。有些人會有這個經驗,當你在健身中心做著訓練的時候,總有些職員為了推銷教練課程,會對你的姿勢指指點點諸多挑剔,務求使你加深疑慮而去請他們的教練(那當然很多教練其實是呃錢的神棍)。

我想講的是,不完美的動作不代表全無作用,只要核心的動作不是差太遠受傷的機會其實很低。只要不斷做著和反思改良自己的動作,成果和進步仍然是會不斷顯現。而我不一定要做你認為很理想的那一套動作,得到的結果也可以很好,事關每一個人的體質都有所不同,要做的訓練也不一樣。最後如何介定成功?並不是訓練的動作有多漂亮,而是你的身型結果有多美好。好不好,很多時候是有目共睹的,不需要太多的爭辯,那才是客觀的事實。我追求實事求是,而不是完美主義或者是潔癖主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8

難以學習慢下來 左丁山

2011-10-15  AD

中文大學在十月八日搞資訊日,向準大學生開放,於是由朝到晚,中大校園內人潮洶湧,人塞人,簡直水洩不通,學生 Y話中學生一落火車已要排隊等候上中大校巴,打晒蛇餅,點解今年咁多人呢?
學 生豪係第一屆文憑試考生,呢日大清早就與同班同學去中大,同行嘅仲有最後一屆中七高考生,兩屆學生明年一齊入大學。雖然話中七生可於十月九日再到中大,但 人人怕執輸,大量湧到,唔怪得今年到中大參加資訊日嘅中學生人數,破晒紀錄。明年中大起碼要取錄六千人,比今年多一倍,學生話到時中大會有人滿之患,淨係 到 canteen排隊已經夠煩,搭轉營巴士排隊又係煩,好彩中大巴士夠多,上滿人即開,川流不息,但學生 Y識得話:「相信中大嘅巴士運輸成本好高昂!」
學意大利就可以減輕成本嘞。大記者在十月八日回到香港,話俾我地聽意大利遊客極多,到處排長龍,大 量本地人與遊客等巴士,隨時排隊等一個小時。巴士未等夠二十分鐘,雖然一早滿座,但一定唔開走,跟足時間表,亦完全唔見有額外巴士調動,以應急需。大記者 話:「如果係香港,早已駡聲不絕,成為報紙頭版新聞,電台烽煙節目主持人又會大駡巴士公司無能,運輸署失責!」去到意大利,大記者話首先要學吓人地嘅悠閒 態度,慢慢嚟,佢用香港時間去催促餐廳侍應:「係唔係漏單呀?碟意大利粉咁耐都唔嚟嘅?」侍應反而問佢:「女士,咁急做乜嘢呀?」大記者反而覺得唔好意 思,放假旅行,趕成咁,對自己有乜好處?
但係一返到香港,「急忙因子」又在身體內活躍,大把追魂 call搵大記者傾偈,與工程 A食飯都要一路聽電話。工程 A嘆曰:「香港樣樣嘢要快,做死人,但只有一樣嘢要拖慢,就係政府官。家政府官最怕俾立法會議員鬧,做乜工程都要追問:有冇諮詢區議會同唔同意先?明明 所有部門都開晒綠燈嘅啦,都唔開工,要問咗區議會先,碰啱今年有區議會選舉,我地梗係要避風頭,拖到選舉後先至做嘢啦。」既然已有批文,一於開工咪得囉? 工程 A話:「此乃殖民地時期講法治嘅做法,今日要講政治,唔講法律,抱住老黃曆做事嘅工程師,一定俾公司炒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7

向百年企業學習持續成長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423&PHPSESSID=a9a268385916b9c6553f31e43efaf04c

 吃得飽,未必活得長。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國內企業逐步開始做大做強,走向世界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了69家中國企業的身影,在做大 的目標實現的同時,國內也不乏巨人、愛多、三株、秦池等曇花一現的企業。太多的「流星企業」時刻敲響警鐘提醒著企業家,國內企業家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企業做 得大、跑得快並不一定好。如何將企業做大的同時做長久,成為國內企業發展必須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海爾、聯想、海信、長虹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企業便開始相繼提出了「創辦百年」、「辦成百年老店」,「辦成一個實 實在在的長壽公司」等企業理念和口號,可以說「百年」已經成為中國大企業面臨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時至2011年6月,IBM的百年華誕又給「百年企業」這 一熱點添了一把火。一波研究「百年企業」生存之道的熱潮又開始風起云湧,「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誰都明白。作為一個已經成功的企業家可能更想知道,到 底是什麼樣的基因讓國外這些著名企業能夠存活如此之久?

  目前,我們的「百年企業」理念基本上沒有多少內涵和新意。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長壽企業的管理目標還停留在為「利潤最大化而管理」的層次上。其 實這就如同認為「吃得飽」就「活得長」的認識類似。很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只有能夠不斷保持「新陳代謝」的企業,才能生產長久。

  

  百年企業「進化論」

  「適者生存」是商業永恆的至理名言。百年企業與眾不同的能力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抗擊打能力」。只有在大的風浪中活下來的企業才能活得更久。10年的世界經濟週期,4年為週期的金融波動,都像是考試一樣,只有準備充分的「考生」方能避免淘汰。

  縱觀全球,大多數的企業都難以度過這些坎兒。在日本和歐洲,所有公司的平均壽命是12.5年。40%的公司不到10年便夭折了,即便是大型公 司,也很難維持40年。在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壽命超過20年的公司只佔公司總數的10%,只有2%的公司 能存活50年以上。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為2.9年。

  即便商業巨擘也很難逃脫厄運。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今天很多都已經隕落了。它們不是被兼併,就是已經破產。從1990年至今,近一半的世界最大企業從原來的500強排名中退出。

  20世紀的環境基本上是穩定和可預測的。儘管20世紀的環境有變化,但變化的速度有限,人們可以預測。20世紀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尋找客觀規律, 即穩定不變的因素。進入21世紀,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表現在不變的東西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表現在不變的時間越來越短。因此,環境變 得越來越難以預測。20世紀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21世紀的環境日趨變幻莫測。

  在變化成為日常行為的時代,只有企業自身也隨之變化,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所以,企業在21世紀要習慣於變化,不習慣於變化就不能適應環境,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從中國上市公司的成長軌跡來看,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大概經歷了兩輪相對完整、非常劇烈的週期波動,即「復甦—繁榮—衰退」。親歷了這些發展週期的企業,已經比較成熟。只有經歷了「冬天」的企業,才更能耐得住「寒冷」。

  中國持續成長企業評選,專門考慮了企業的抗週期性。在2010年評選中,收入持續成長的267家企業中,有215家在過去5年中有4年以上保持 了成長高於行業增長,佔比80.5%。這些企業在行業表現低迷時期,逆大勢而動,成功做到了很好的抗週期性。相反,如果不具備很好的抗週期能力,企業實現 持續成長的可能就較低了。

  

  「變革」是企業生存的新陳代謝

  生命體確實要遵循一些自然法則,例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各種動物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企業本身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它是人們為 了實現某些目標而人為形成的組織。這種組織跟生命體的區別在於它有目的性、自主選擇性和適應性。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企業可以通過戰略的調整主動適應環境。 企業死亡是由於其不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結構所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企業死亡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營管理不善。所以從理論上分析,企 業可以持續發展。世界500強企業中最老的公司是歐洲最大的木漿和紙業生產公司——瑞典Stora公司,它已經存在700多年了。

  目前,國際上的百年企業無一不是通過不斷的變革保持企業活力的,擁有130年歷史的東芝便是例子。東芝是一個典型的經歷了歷史巨變、人世滄桑、 戰火洗禮、世紀風雲的「長壽企業」。早在1939年,東芝便成為了當時最大的電機企業,之後在戰後重建大潮中更是迅速發展。但是在1960年左右,東芝患 上了諸多企業難以避免的「大企業病」,發展進入了停滯期。直到1965年,才通過「土光革命」,將公司從內至外大幅改革——大刀闊斧地整頓關聯企業;解散 東芝貝克巴公司,出售東芝化學工業公司和東芝製藥公司;並對45 人的領導層進行調換;通過「選擇的經營」集中擴充了強有力的業務部門;為了使家電部門產銷一體化,將東芝商事公司的主業務歸口總公司。經過果斷的整頓,東 芝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再造出一個能很好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新東芝。東芝相繼創造了很多「日本第一」,如第一台冰箱、第一台微波爐、第一台電飯 鍋……1996年,東芝再次進入低迷。此次依靠西室泰三大刀闊斧的推進改革,又一次拯救了東芝。

  IBM也是一樣——靠打孔機發家的IBM何以最終成為IT業的巨頭?其中經歷了數次至關重要的變革。首先,第一次平台轉型便來自於對電子技術的 接受,進入到電子時代,開始致力於第一代大型機System/360的開發。 System /360的開發花費了很多年時間,以及50億美元的資金,而當時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最終,這一戰略獲得了成功。但由於大型機業務的利潤一直很 高,IBM遲遲未能推出廉價的分佈式計算系統。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分佈式計算系統開始蓬勃發展,這導致IBM的業務模式崩潰。1993年,IBM大 型機業務營收從1990年的160億美元下降至70億美元。當時已經非常接近現金斷流的境地,只好通過裁員3.5萬人以削減成本,最終艱難完成大型機到分 佈式系統,包括個人電腦的轉型。

  有了前車之鑑後, IBM更快地發現了大型數據中心和網絡提供的計算服務開始興起,而桌面電腦則開始越來越不重要的趨勢。IBM還預計,這種云計算的發展將加速「大規模數 據」的出現,而「大規模數據」是進行信息發掘的素材,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分析結果。因此,自2005年以來,IBM花費了14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20家提供 各類「業務分析」服務的公司,開始實現其第3次平台轉型。

  

  眼光有多遠,企業才能活多遠

  企業的轉型是基於長期戰略,不應該是一種逐利行為。目前,全球知名的百年企業的大轉型也就在3~5次之間。國內上市公司盲目轉型的太多,往往都 是源自於短期利益的爭奪。無論從哪個行業發家,看到房地產火了,便大舉投入地產;無論是否需要,資源價格上漲,便一擁而上購買資源礦產。這種屢見不鮮的主 營業務變更,其實往往體現了戰略上考慮不足,缺乏長久眼光。

  據1993 年3 月的統計,東芝擁有子公司532 家,關聯公司157 家,業務涉及範圍十分廣泛。這樣的公司不一定增長很高。為了收縮以求增長,東芝之後將還有盈利能力的鎳氫電池轉讓給了日本三洋電機公司,玻璃產品轉讓給了 旭硝子公司,ATM 卡轉讓給了沖電氣公司。在把這些失去成長性、偏離東芝長遠發展戰略的企業大手筆轉讓的同時,東芝通過兼併、控股、結盟等手段努力增強IT 領域企業的競爭力。比如,東芝從旭化成公司手中收購了鋰離子電池產品的全部股份,與西門子公司簽下合作開發G3 手機的協議,已開始在數字廣播技術開發方面與松下、索尼聯手。當世界進入IT 時代,東芝的筆記本電腦銷量居世界第一,近10年以年均15%的幅度增長。在當今發展最快的信息通信、數字媒體領域,東芝這一塊的營業額已由1991 年的佔全部產業的50%,到1999 年發展到佔74%。此時,東芝成功的將15 家業務公司縮減成8 家內部公司。如果不是看得遠,就難以放棄眼前的利益,也就沒有130年的長壽了。

  在這一點上,國內公司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往往公司的轉型完全圍繞著短期利潤在轉,從低端製造到房地產再到礦產,什麼賺錢做什麼,遠離自己主營業務的數不勝數。在這種激進短時的戰略思路下,必然產生短期爆發增長,蘊含問題不斷的「流星企業」。

  烏龜的長壽正是源自其慢條斯理。體現在企業上,便是要想持久,就得避免激進,將眼光放長遠。在持續成長企業評選備選庫中,除金融類企業 外,138家企業在2005~2010年期間曾出現過資產負債率超出100%的現象,這些企業中沒有1家實現了持續成長,比例遠低於26.7%的5年內均 沒有出現過資產負債率超100%的企業。同樣,資產負債率超80%的企業中,9.5%的實現持續成長,也遠低於資產負債率低於80%的企業中27.9%持 續成長率;而資產負債超60%的企業20.9%的持續成長率才接近於29.7%;低於60%資產負債率企業的持續成長率。可以初步判斷,求得一時收穫的 「激進」手段往往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殺手。

  

  沒有技術創新,百年企業夢想堪憂

  統計世界500強中的百年企業,我們發現,基本都是工業革命加上信息革命的產物。誕生於技術時代的企業自然一直以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這些企業中沒有一家企業是以「照搬」保持其生命力的。技術創新並不難得,難得的是如何一直保持這種優勢,將爆發力轉化成了耐久力。

  從IBM的百年歷史來看,IBM一直都在不斷地突破各種邊界,有形的或無形的,宏觀的或微觀的。這種創新力或是精神,為其贏得了極為廣泛的尊 重,使IBM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高科技的同義詞。人類科技史上許多偉大的創新和發明,都出自IBM之手。比如第一台印刷製表機,第一個成功商用的電子計算 器,第一台磁硬盤驅動器,人工智能的第一個範例,第一台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第一台激光打印機……

  和許多產品化的技術相比,IBM更讓人敬佩的是其擁有數量驚人的專利,以及創造並制定了信息科技行業內的眾多標準,這使其總能牢牢佔據價值鏈的 高點。根據美國專利局2010年末公佈的數據,IBM在2010年共獲得了5896項美國專利,連續18年保持美國專利數世界第一。

  相反,回歸國內,「山寨」幾乎成為了中國特色而存在。技術創新都相當難得,更何況持之已久的保持了。宏觀環境決定了中國過去依靠人力成本低創出 的「中國製造」名頭難以為繼。目前,世界人力成本佈局中,柬埔寨紡織工人工資0.32美元/小時,世界最低;其次,印度0.38美元/小時,巴基斯坦 0.41美元/小時,斯里蘭卡0.48美元/小時,而中國紡織工人工資為0.68美元/小時。失去了人力成本優勢之後,中國所有的企業都將必須面臨一場從 低端製造向技術創新的轉變。但是,目前國內在技術創新方面還相差甚遠。

  以醫藥行業為例,全球生物技術專利中,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佔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僅佔5%。我國已批准上 市的13類25種182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中,只有6類9種21個不同規格的產品屬於原創,其餘都是仿製。同時,科技成果變成產 業的轉化率也極低,全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區甚至不到5%。可見技術的「被」忽視已經成為慣例,未來必將阻礙企業的長久發展。

  

  依照國際慣例,醫藥行業的研發比例將伴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例如,美國輝瑞公司的銷售收入從1990年的94 億美元提高到2000 年的294 億美元,其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例也相應地由9.9%提高到15%。所以,未來醫藥行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應當比以往更加注重於研發的投入。只有在技術 上有了差異性門檻,才能穩定收入,以作長久打算。否則,遲早會在高速發展的行業洪流中被超越。(來源: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6

辯證的學習投資——陶米整理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m.html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點好的學習方法,會使我們少做很多彎路。在學習的道路上,成功案例就像我們的加油站,不斷鼓舞我們前行。——紅一戰友2011年12月閒聊學習方法

 

大象—少校 :聽風你是職業投資嗎  

聽風—上校:我是業餘投資愛好者,等我有股市裡的個人資產達到500萬以上時,我會考慮一下是不是要進行專職投資,我做價值投資時間也不長,真正放棄短線操作,選擇基本面分析,還是09年下半年開始

剽竊太陽 :聽風以前是短線的 

聽風—上校 :是啊,所謂的某論壇的「第一高手」,無知啊。

大象—少校:我覺得賺錢,人性到了一定程度,不管哪種分析,都能賺錢,哪怕不分析  

剽竊太陽:我是看K線那時候牛市 看看都滿准的

聽風—上校:其實到目前為止,我的看法是基本面分析是道,是解決方向性的問題,技術分析只是術。如果沒有解決道的問題,任何技術分析都存在極大的風險,而且這個陷阱一定在前面等著你。

大象—少校:其實是個資金問題,資金越大,基本面的優勢就出來了  

剽竊太陽:那是短線 你幾百萬你都不能頻繁進出了

聽風—上校 :我現在很少做短線了,最多也只是少量資金玩一玩。輸贏不重要了,但像水晶蒼蠅拍做T,我是極不讚成的,只能說明這些人償的苦頭不夠。

剽竊太陽:水晶他的那個說中恆的 說的不錯

聽風—上校:他是做T解決長線持股成長高的問題,這是一個偽命題,說明其對企業前景信心嚴重不足。還有,成本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分批建倉的方法解決,他這是以另一個錯誤化解前面的錯誤,這是不可取的

聽風—上校 :大家平均每天的閱讀量是多少?

剽竊太陽:博客 還是書籍

聽風—上校:全部在內

紅彤彤:這很難統計的

聽風—上校:大概的,還有你們閱讀做筆記嗎?

剽竊太陽:以前是基本上很多名博客看一遍 然後看一本書吧.或者是複習一本書

紅彤彤:做的 但很少了

聽風—上校 :閱讀做筆記對自己的提高幫助是很大的

剽竊太陽:筆記倒是不做 只是重複記憶吧

聽風—上校 :許多好的東西,如果不做筆記,興趣點一過,就忘記了

紅彤彤:我轉到我的博客中qv

剽竊太陽 :真的很有求知的心的話 多重複也是可以的 不過筆記這東西的確很好 心理學有說的 寫了跟不寫差別大了 

聽風—上校:我一般標記一個WORD文檔,複製下來,好文章慢慢研究,並畫重點和做記錄

剽竊太陽:寫在筆記本上麼 

紅彤彤:是嗎

聽風—上校:筆記本我現在很少寫了

聽風—上校:做價值投資的方法很多,其實巴菲特與其老師格雷厄姆是完全不同的,巴菲特強調找好企業,死捂,而格老是分散投資,做波段,完全不同,格老強調30-50%的收益就可以了。

剽竊太陽:但是基本基石 安全邊際是不錯的

聽風—上校:老巴是只要企業沒有問題,沒有明顯高估,賺了100倍,也不要走。格老是典型的波段操作者。

剽竊太陽:巴菲特 還有美國稅收的緣故吧

聽風—上校:當然是價值波段

鱷魚生活:巴菲特強調找好企業,死捂?他也是極少數企業死捂,大部分他也是波段。呵呵,只是時間長一點而已

剽竊太陽:是啊 巴菲特也做波段 不過波段也比較長 好幾年啊

鱷魚生活:不要老學巴菲特。他、一、他比你聰明;二、他比你勤奮;三、他錢比你多四、他心理素質比你好。做為小散,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

剽竊太陽:學不學都無所謂了 只要你自己觀察企業 分析企業 評估企業

鱷魚生活:呵呵,照搬老巴的方法,到頭來只能是東施效顰,學個四不像,呵呵。這是俺自己的體會,以前照搬他的方法(自己認為的,可能也沒學到家,呵呵)。發現自己學的四不像,呵呵

聽風—上校:在沒有形成自己的投資思路和風格之前,向成功者學習也是需要的

逍遙游 :一定要多學各派,然後再想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

鱷魚生活:是的,他們的基本原則是要學的,比如安全邊際等等,但具體方法要適合自己的本性和實際
大象—少校 :似我者死  不是有那句話嗎 

聽風—上校: 我這兩天在複習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這人寫東西就是囉嗦,看得累人,不過看幾遍就不覺得累了,看一兩遍,基本不知道他說的什麼.我以前一直是電子版 的,最近卓越網降價厲害,好像只有4折左右,我又買了一本,豬槽邊就餐的小豬,要不斷的用最強的小豬搶佔豬槽,最弱的小豬淘汰.

重陽—上校:個性化,反覆體會這句話。

聽風—上校: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學習成功者,要用辯證的眼光看,要明白人家為什麼會成功,他的隱患在哪裡。而不是全面照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