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1 17:43 編輯 楓葉教育:港股第一家貴族學校標的 目錄
1.核心關註 2.公司簡介 3.股東及股權架構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5.政策準入及行業分析 6.戰略及資本動作分析 7.可比公司分析 8.競爭優勢與劣勢分析 9.成長及重大不確定分析 10.基礎估值
1.核心關註
1.1 公司競爭力、盈利能力與成長來源
(1)競爭力定位:低於公立高中國際班及優秀私立國際學校,生源以二三線城市中等學生為主
生源質量、教師質量、畢業生去向是構成學校質量及知名度的三個核心要素。楓葉教育學生主要以中考成績居於普通高中錄取線及以下50—100分的學生為主;外聘BC省認證教師占高中教師比例近70%;約51%學生獲世界排名前100大學錄取,但前往阿爾伯塔大學(全球排名96)的畢業生占比高達47%,因與阿爾伯塔大學有相關合作協議。
以學生家長視角看,楓葉教育是公立高中國際班、優秀私立國際學校之後的次優選擇。楓葉教育招生對象主要覆蓋二三線城市較為富有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女,這部分子女的應試成績居同齡人中間,在國內缺乏接受優質教育的升學路徑。
(2)盈利:營收主要來自於各年級學費收入,教員薪資成本占比超30%,凈利率超20%
楓葉教育主營收入以各年級學費收入為主,也包含課本及冬夏令營會收入。學費收入占比接近90%,其中,高中學費收入占比最高,占營收的比例超過50%。教員薪資成本占比超過30%,凈利潤率為20%,2013年,楓葉教育稅後凈利潤為1.05億元人民幣。
(3)成長:新設學校、擴大招生與合適的並購
楓葉教育未來的成長來自於擴建學校網絡、擴大招生以提升學校利用率、合適時機的合適並購。未來三年,楓葉教育將再開辦17所學校;考慮部分新設學校,截至2014年2月,楓葉教育的整體學校利用率不足40%,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楓葉教育尚未披露具體的並購計劃。
1.2 所在行業未來態勢
(1)行業空間爭論:留學低齡化熱潮未來3年會否出現拐點?
有分析認為,如果行業拐點出現,楓葉教育所輻射的中等質量生源將首當其沖。以期望薪資與留學歸國獲得的實際薪資角度看,出國留學已經不具備優勢。參照日本經驗,在期望薪資低於實際薪資3-5年之後,留學迎來拐點。另一觀點認為,僅以薪資預期角度來預測留學行業拐點有失公允,中國緊張的教育資源和相對較差的教育質量短期難以改變,全球教育資源產業化和再平衡將推動留學低齡化熱潮延續高增長。微觀層面,越來越多的富裕中國家長將規避國內殘酷的應試競爭、開闊子女的國際視野,作為更重要的考量。(具體爭論參看行業分析相關章節)
(2)關註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課程的全球競爭力
對於高中畢業出國留學而言,選擇楓葉教育,基本上選擇去英聯邦國家留學發展,路徑相對較窄。目前,市場上存在多種出國留學前高中教育產品,亦不排除教育產業化推動更多的教育產品出現,如果BC省高中教育課程全球競爭力明顯下降,將對楓葉教育的招生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1.3 重大不確定性
楓葉教育存在如下兩項重大不確定性:
(1)招生情況不達預期
分析認為,招生情況不達預期的潛在風險和如下因素有關:
*低齡化(高中畢業)留學熱潮降溫,行業迎來拐點
*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全球競爭力大幅下降
*行業內競爭因素:公立高中國際班與優質私立國際化學校搶奪生源
*新布局的學校所在區域市場規模不及預期
*教育質量由於擴張過快而出現下降,降低品牌美譽度
*47%學生前往阿爾伯塔大學(全球排名96),如果國內招生擴張之後,阿爾伯塔大學容納能力有限,又無法開拓全球排名前100名學校的合作規模,整體品牌將因此受損,降低吸引力。
(2)以“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獲得辦學資質,通過北鵬軟件轉移盈利的模式面臨監管風險
楓葉教育實際屬於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一方面,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豁免企業所得稅,如果這一定位被取消,則將提升公司稅負;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認定綜合聯署實體向北鵬軟件支付服務費的合約結構實際屬於股利分配,則這一合約結構將不再合法,股利分配渠道將面臨重大風險,同時,“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的定位也不再合法。
1.4 基礎估值
公司現金流非常穩定,屬於非周期非壟斷領域,所以我們認為 DCF估值是非常適合於該公司的一種估值方法。暫時不考慮上市及並購等因素,按照正常經營所具有的價值來估計。為了明確投資公司的安全邊際及想象空間,我們分兩種情景進行假設,一般情景與樂觀情景。 其中:一般情景下至 2023年小初高綜合利用率為72%,學費綜合提升速度較主要成本費用提升低 2個百分點,而樂觀情景下至 2023年小初高綜合利用率為77%,學費綜合提升速度較主要成本費用提升低 1個百分點。 通過設定Ke=10.1%,永續增速為2%,DCF模型得出公司在一般情景假設下的股權價值為 34.24億元,樂觀情景下為41.90億元。我們認為在 34億元的總市值以下介入是有較強的安全邊際的。
1.5 避免誤導性
(1)楓葉教育提供的中國高中文憑缺乏實質性意義
楓葉教育的業務核心是提供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在國內開辦高中,政府強制規定需完成中國高中課程,因此,更多的出於合規要求,楓葉教育提供中國高中部分課程和中國高中文憑。由於楓葉教育提供的中國高中課程在數學學科方面采用加拿大體系,多項涉及理科高考的課程並不開設,因此,獲得中國高中文憑,並不意味著可參加中國高考,楓葉教育學生參加中國高考時面臨重大劣勢(外籍學生除外)。海外留學是中國學籍的楓葉教育高中畢業生的唯一升學路徑。
(2)阿爾伯塔大學合作協議大幅拉高畢業生入讀全球前100名學校比例
阿爾伯塔大學(全球排名96)吸納47%的楓葉教育畢業生,因與楓葉教育簽有合作協議。如果阿爾伯塔大學全球排名下降,將嚴重影響到前往全球前100名學校的學生比例,進而影響楓葉教育品牌;同時,如果阿爾伯塔大學接納能力達到限制,楓葉教育需開拓新的合作大學,以應對未來的招生擴張。
阿爾伯塔大學的核心優勢學科為以石油專業和核心的理工科,文科較差。
1.6 需增強信息披露內容
我們建議楓葉教育增強如下信息的披露,因其構成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信息:
(1)楓葉教育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合作協議內容,特別是學生容納能力方面的信息;開拓新的合作大學的計劃; (2)加拿大認證教師更加詳細的信息: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分布;面試人數及錄用人數;薪資結構;其他能佐證招聘計劃足以應對擴張帶來的師資需求的證據;
2.公司簡介
中國楓葉教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葉教育)成立於1994年,總部設在大連,目前共開辦33所學校,包括7所高中、7所初中、6所小學、11所幼兒園和2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遍及中國8個城市。截至2014年2月28日,就讀學生總人數為12906名,其中包括5871名高中學生、2886名初中學生、2650名小學生及1299名幼兒園學生,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有200名學生。
楓葉教育計劃在今後3年再開辦17所學校,覆蓋城市擴大至13個,設計學生規模達到3.5萬人左右。新擴張將主要通過“輕資產”模式與第三方合作發展新學校,尤其是地方政府合作,其將負責提供校舍土地使用及興建學校基礎設施。
圖示:楓葉教育學校分布示意圖
楓葉教育定位為雙語國際學校,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在完成中國義務教育所規定的全部課程的同時,提供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師教授的英語增潤課程。在高中階段,其教育課程的核心,是實行雙語、雙課程及雙文憑高中教育,高中畢業生獲得加拿大BC省高中文憑及中國高中文憑。高中階段的加拿大BC省課程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外籍教師教授。2010-2013各學年,超過90%高中畢業生被世界各地的大學和大專學院錄取。
楓葉教育主營收入以各年級學費收入為主,也包含課本及冬夏令營會收入。學費收入占比接近90%,其中,高中學費收入占比最高,占營收的比例超過50%。2013年,楓葉教育實現1.0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
在中國高度分散的國際學校市場,楓葉教育占據約7.5%的市場份額。
3.股東及股權結構
3.1 持股5%以上股東情況
董事長任書良先生通過Sherman Investment控制公司71.79%股份,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持有公司19.99%股份。
楓葉教育於2008年3月向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發行1800萬股優先股,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支付1.8億元。按照2011年2月份簽訂的相關協議,每1股優先股可轉換為1.19股普通股份。
紅杉資本持有的優先股將全部轉為普通股。
圖示:楓葉教育持股5%以上股東結構
3.2 股權控制結構
國內法律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不能為盈利性機構,所以公司股權結構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目前只有部分資產為上市公司資產。大部分資產都是通過協議進行管理。
圖示:楓葉教育股權控制結構圖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4.1 業務系統
楓葉教育主營業務核心圍繞校區建設、師資招聘、招生為主的匯集教育資源,從幼兒園至高中的教學管理,協助學生進行海外大學申請三個板塊展開。
圖示:楓葉教育核心業務流程圖
(1)校區建設:未來主要以輕資產模式實現新校區擴張
公司持有大連、武漢、天津、重慶、鎮江及上海校舍的所有土地使用權,以及校舍內所有學校物業。
鄂爾多斯、洛陽、天津地方政府擁有相關學校的土地使用權及部分學校設施,兩家政府均向楓葉教育授出使用校舍和學校物業的權利。平頂山相關學校的土地使用權由一家房地產公司持有,根據協議,楓葉教育獲授使用校舍物業及校址場地。
自2012年起,大部分校區建設以輕資產模式進行:地方政府負責興建校區基礎設施,楓葉交易提供教學儀器及教育管理。
(2)師資招聘:BC省認證教師均聘自海外
截至2014年2月28日為止,楓葉教育共有1270名教師,其中BC省認證教師約300人(23.6%),中國認證教師約910人(71.65%),ESL教師約60人(4.7%)。
BC省認證教師:主要透過第三方招募人員聘自加拿大,均獲得BC省教育部門認證,以英語教授BC省必修課程。
中國認證教師:在中國境內聘請,均獲得中國相關地方教育部門認證。
ESL教師:持有ESL證書,幫助訓練學生提升英語能力。
(3)招生:自有營銷與第三方招生代理並重
楓葉教育部分新生來自於已經或曾經就讀於該所學校的學生家長的口碑相傳。同時,楓葉教育設有9個招生辦公室,進行相應的市場推廣和招生工作。
楓葉教育同時通過第三方招生代理進行市場推廣活動,截至2014年2月28日,楓葉教育聘有約119名第三方個體代理及36個招生辦事處,均采用傭金制獨立承包商模式。
(4)幼兒園教育:13所幼兒園10所在大連,未來沒有擴張計劃
目前,楓葉教育共有11所幼兒園,其中10所位於大連,1所位於鄂爾多斯,1所位於西安,1所位於義烏。在招股書公布的未來3年擴張計劃中,除西安、義烏外,尚未列示新增幼兒園計劃。
(5)小學—初中教育:額外提供ESL教師教授的英語增潤課程
楓葉教育小學、初中招生主要以未來有誌於讀楓葉高中或者海外高中的學生為主,歷史數據顯示,有超過70%的小學生入讀楓葉初中,70%的初中生入讀楓葉國際高中。
在這一階段,除完成中國義務教育體系所規定的全部課程外,額外提供ESL教師教授的英語增潤課程。
(6)高中雙文憑教育:實質是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
一般來講,入學考試分數取得75%以上的申請人,可直接入讀楓葉教育高中課程,入學考試分數低於75%的申請人,需參加楓葉教育設計的英語和數學測試。
據招股書描述,高中雙文憑課程是楓葉教育業務的核心,高中畢業生獲授得到完全認可的加拿大BC省文憑及中國高中文憑。楓葉教育將課程設計為可實現加拿大BC省課程和中國課程的優化結合。
招股書同時披露,在中國高中課程部分,楓葉教育教授語文、歷史、地理與政治,未包含數學和英語。如此情況屬實,考慮到加拿大數學科目與中國高中數學科目差異較大,學生參加中國高考將處於明顯劣勢,因此,獲取加拿大BC省高中文憑是楓葉高中教育的核心。
(7)海外大學申請:90%畢業生獲得海外大學錄取 47%學生前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楓葉教育通過升學服務中心(內部部門)協助學生申請海外高校,並通過神魚項目協助優等生準備和申請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學。
據招股書描述,2011至2013年各學年,超過90%的高中畢業生被海外大學錄取,主要為加拿大和美國。
據官方網站披露的歷屆錄取數據顯示,47%的學生被阿爾伯塔大學錄取。
據權威的QS世界大學排名榜,2013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位列96位。
圖示:高中畢業生去向數據
有關現有學校學生規模及潛在規模的詳細信息,請參閱“戰略與資本分析-提高學校利用率”部分。
4.2 收入結構
楓葉教育主營收入以各年級學費收入為主,也包含課本及冬夏令營會收入。學費收入占比接近90%,其中,高中學費收入占比最高,占營收的比例超過50%。
圖示:2011年-2014年H1主營收入結構
4.3 盈利結構
楓葉教育的成本中教學人員薪酬占比最高,另外教學設施的日常維護及管理費用占比也較高,而教學固定資產的折舊與攤銷由於受益期限長,占比並不高。2014年H1較2013年相比,教學人員薪酬占比提高了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人均教育成本提升,而其他方面基本穩定。
5.政策準入與行業分析
5.1政策準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任何團體或個人均不得以盈利為目的開辦學校或其他類型教育機構,然而,開辦民辦學校可取得合理回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民辦學校分三類:以捐資舉辦之民辦學校、出資人要求合理回報之民辦學校及出資人不要求合理回報之民辦學校。
楓葉教育旗下學校為以出資人不要求合理回報之民辦學校。通過與大連北鵬教育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的一系列合約分配協議,北鵬軟件獲得楓葉教育旗下學校的絕大部分利潤。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者不得舉辦實施義務教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普通高中教育僅限合作經營。
大連楓葉因提前於此兩項規定獲得辦學資質,不受上述條例限制,但新設立學校受此規定限制。除大連楓葉之外,楓葉教育的其他區域公司(學校)通過VIE結構來規避外資不得舉辦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僅限合作經營的政策限制。
有分析認為,楓葉教育實質上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其通過全資控股北鵬軟件、北鵬軟件以服務收費的形式獲取以不要求合理回報創辦的學校的絕大部分利潤的控制結構,面臨一定的政策風險。
VIE結構獲得中國政府的默認,其潛在風險不再詳述。
在BC省全球教育課程認定方面,楓葉教育已經獲得相應資質,並有能力完成最近課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楓葉教育是BC省教育體系海外最大國際學校,重要性強,合作時間長,不存在資質風險。
5.2行業空間分析
(1)中國出國留學增速下滑 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
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的增長率在1992年和2001年達到兩個高峰值,高增長的態勢已經結束。從2009年以來,增速呈連續回落的趨勢。2013年增長了3.58%,增速進一步放緩。
圖示:中國出國留學增速下滑
留學潮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本科及以下層面留學人數增長迅猛,碩士留學在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明顯下降。根據教育部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數據,2009年到2012年,我國應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人數累計超過400萬;2013年全國棄考的學生約為100萬人,其中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生將近20萬人。
美國是中國留學生的第一大留學目的地,以中國赴美國留學人數為例,2005-2006學年至2012-2013學年,中國赴美留學總人數約增長了三倍,中國赴美研究生留學人數大約只增加一倍,本科及以下是增長的核心。2012-2013學年,中國赴美讀研究生和讀本科生的比例分別為43.9%和39.8%,兩者幾乎持平。
圖示:赴美留學本科生、碩士生占比變化
綜上所述,中國留學生的結構從碩士生向本科生、高中生轉移,低齡化趨勢十分明顯,低年齡層的留學生群體日益龐大。
(2)中國赴加拿大留學保持高增長
受益於加拿大較為寬松的留學及移民政策,以及相對低廉的留學費用,中國赴加拿大留學人數從2004年起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到2012年,中國赴加拿大留學的新生人數達到了25346人,比2004年增長了近2.5倍。
圖示:中國赴加拿大留學保持高速增長
(3)低齡化留學熱潮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由於二三線城市集中不少中學階段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家長具備經濟支付能力,二三線城市的高中畢業生留學增長強勁。以南京為例,根據《中國教育報》的一項調查,南京被國外大學錄取的應屆高中畢業生,2007年只有0.7%,2009年增長到1.7%。
圖示:南京市高中畢業生出國讀本科比例兩年提高一倍以上
二三線城市知名高中國際班是推動本科海外留學的重要載體。在南京、成都的知名高中,高中畢業直接出國留學的比例在2009年已經達到5%到10%。在二三線城市的國際學校中,與私立高中(民辦)相比,公立高中的國際班數量占比高於一線城市。
有分析認為,公立高中的國際班,依賴權威的品牌、原有的優質生源和師資力量,能獲得較大的在校生規模,這種在校生規模是一般的私立學校難以媲美的。
圖示:二三線城市公立高中國際班占比高於私立國際學校
從國際學校的新增市場來看,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的擴張速度明顯加快。2000年以前,國際學校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一線城市;2000-2009年,二三線城市的擴張速度明顯加快;2010年以後,擴張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東部城市、一線城市的擴張速度開始放緩。
圖示:國際學校新增市場中,中西部地區占比逐漸接近東部地區
圖示:國際學校新增市場中,二三線城市占比逐漸高於一線城市,且趨勢愈加明顯
(4)行業未來:關註可能正在逼近的拐點
從全球視角,對照經濟發達的鄰國來看,日本在80年代迎來出國留學的熱潮,特別是1986年以來加速增長,到2004年達到8.29萬人的最高峰,此後開始連續遞減。
日本80年代的出國留學潮,產業升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接收外來教育作為本土教育的良好補充,同時受益於國民收入的高增長以及日元匯率的走強。
2004年以後赴海外留學的人數開始下降,2010年為5.81萬人,比2004年減少30%。海外留學人數逐年降低的原因,除了人均收入增速降低、日元貶值以外,主要受到國內新的就業形勢的影響。日本出國留學的回國比例較高,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就業導向發生了變化:海外留學背景在國內就業的優勢不再明顯,而且受申請時間、入學時間等影響,出國可能會耽誤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也引起耽誤就業的擔憂。
圖示:2004年後,日本就業格局變化導致海外留學人數下降
中國市場,在出國留學的熱潮的總體增速放緩、二三線城市需求強勁、呈現低齡化趨勢的背景下,行業可能迎來拐點。
首先,回國比例不斷增加。從2000年到2013年,留學生回國人數增長率一直保持了正增長,其中有11年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
圖示:2013年留學生回國人數增速高達29.53%
其次,“海歸”與國內高校的學生在就業上已不具有明顯優勢。根據2012年海歸就業力的一項調查,海歸期望的就業起薪遠低於留學前的預期。在畢業生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形勢持續疲軟的背景下,海歸的就業優勢也將進一步削弱。
圖示:2012年留學歸國學生就業起薪遠低於預期
有分析認為,海歸回國潮和就業形勢的嚴峻,可能會使出國理念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子女出國留學的動機,將不再是獲得就業優勢,而更看重國際視野的培育和精英教育。這一趨勢一旦形成,學習能力居於優等以下的高中畢業生的出國熱情將首先降溫。
(5)與行業拐點將現的相反邏輯:未來10年很難看到低齡化留學熱潮降溫
有分析認為,僅從薪資預期與留學回國比例兩個維度來判斷行業拐點的邏輯是偏頗的,全球教育資源產業化、再分配的大潮,將推動低齡化留學潮持續升溫:
* 中國教育資源及教育質量在未來10年仍會持續緊張,特別是楓葉教育覆蓋的考試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更難在國內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全球教育資源分配將推動低齡化留學繼續高增長;
* 富裕起來並逐漸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並不將回國後工資預期視為送子女留學的重要因素,規避國內殘酷的應試競爭、開闊子女的國際視野,將是更為重要的考量;
* 楓葉教育所覆蓋的學生的家長,均具備較強的國內資源調動能力,亦可為有相應學歷的子女尋覓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因此,在國內教育路徑非常有限的背景下,較好的海外留學背景更被家庭看重;
5.3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1)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國際學校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擁有最多的國際學校,目前大陸地區的國際學校總數達到近300所。
圖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高中教育國際學校
進行高中教育的國際學校分為如下 類:(1)只招收外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2)以招收中國籍學生為主的國際學校,但其課程體系為滿足國外需求設立,高中教育不會獲得中國教育機構的承認;(3)以招收中國籍學生為主的國際學校,其課程體系獲得中國教育主管機構和海外教育機構的雙向認可,楓葉教育屬於此;(4)公立高中開設的國際班。
(2)(3)(4)類均與楓葉教育存在業務競爭關系。
(2)公立高中國際班生源、師資優勢明顯,激勵機制有一定不足
公立高中依托於其傳統品牌效應和生源獲取優勢,開通國際班,能獲得較大的學生規模和較高的學生質量,其在傳統教學項目上具備明顯師資優勢,在國際課程教學上,由於有高質量生源,能吸引優秀國際教師加入。其劣勢在於,激勵機制稍顯不足。
圖示:南京、成都兩地部分公立高中國際班學生規模
圖示:公立高中國際班生源質量獲取能力明顯優於私立高中
(2)高端私立(民辦)國際學校在一線城市優勢突出
一線城市已經湧現出一些知名的高端國際學校,這些學校收費相對公立高中的國際班更高,但憑借國際化優勢,依然受到家長的青睞。
這種國際化優勢,首先體現在國際化的課程設置、外教師資力量上。由於引進AP、A-Level、IB等國際課程,用國際化的教學理念進行辦學,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出國留學的過渡。從師資力量來看,這些學校也擁有較高比例的外教教師。
圖示:高端私立國際學校引用外國課程體系,外教師資優勢明顯
(3)楓葉教育更多定位於二三線城市中產階級家庭,生源質量較高端私立學校偏低
楓葉教育主要在東部和中西部二三線城市。收費相對其他國際學校低廉,但高於當地的公辦高中國際部收費。這符合一般國際學校和當地公辦高中國際班的定位。
據楓葉教育招生簡章信息,入學考試分數取得75%以上的申請人,可直接入讀楓葉教育高中課程,入學考試分數低於75%的申請人,需參加楓葉教育設計的英語和數學測試。根據此推測,楓葉教育大部分生源質量應低於普通高中錄取生源質量。
圖示:楓葉教育高中收費介於公立高中國際部與高端私立國際學校之間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楓葉教育所定位的生源群體,由於考試成績居於中等或中下等,分配給這一群體的中國國內優質教育資源很少,對楓葉教育的招生有可能是長期利好性因素。
(4)關註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課程的全球競爭力
對於高中畢業出國留學而言,選擇楓葉教育,基本上選擇去英聯邦國家留學發展,路徑相對較窄。目前,市場上存在多種出國留學前高中教育產品,亦不排除教育產業化推動更多的教育產品出現,由於BC省高中教育課程全球競爭力明顯下降,將對楓葉教育的招生構成重大影響。 6.戰略與資本動作分析
6.1未來戰略
(1)以先設立高中、後設立初中小學的模式擴展學校網絡
楓葉教育采用先設立高中、後逐步設立一所及以上初中和小學的模式,繼續擴展學校網絡。新設立初中及小學,以高中已經在所在城市享有優勢市場地位為前提。
新的校址選擇綜合考慮人口分布、潛在需求、收入趨勢、地區經濟條件、地方政府支持度、是否存在競爭等因素
(2)提高學校利用率
截至2014年2月28日,楓葉教育整體實際利用率為40%左右,未來計劃通過校內招生辦事處和第三方招生代理,推廣學校和招收新生。
圖示:楓葉教育學校綜合利用率不足40%,未來提升空間大
(3)優化學費水平
校利用率的提升,將逐漸優化學費水平。
(4)在合適時機選擇合適的並購
楓葉教育計劃上市後,在合適時機收購主要城市除幼兒園外的學校,以補充學校網絡。截至目前,尚未返現特定收購目標。
6.2 募集資金用途
根據公司披露信息,公司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如下幾個方面:
(1)新校區建設
(2)舊校區翻新維修
(3)並購其他學校,擴張辦學網絡
(4)用於償還貸款
分析認為未來公司輕資產模式擴張,新校區的建設資本支出占比不大,舊校區的翻新維修也不會太大。而公司最新的銀行貸款共計2.34億,金融負債比率僅為14%,償還貸款也並不占據太大資金量。因此公司能夠在上市後持有較大的現金,以備並購擴張。我們預計公司未來的擴張速度可能會超出現有規劃的預期。
戰略及資本動作的更多信息,尚待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時補充。
7.可比公司分析
A股、美股和港股的教育類上市公司中,與楓葉國際最相似的是英國教育機構主辦的諾德安達(NORD.N),從事K12階段的國際學校經營,業務最大不同點是諾德安達以招收外籍學生為主,學生畢業獲得IGCSE(國際普通中等教育證書)、IB(國際預科文憑)證書。 圖示:諾德安達運營學校基本信息一覽
諾德安達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凈利潤2014年中報開始盈利。
圖示:諾德安達近兩年營收及利潤情況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相關教育培訓機構運營的公司,非K12如職業教育、語言培訓等機構由於受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新型教育的沖擊,估值和業績下滑態勢明顯,K12相關的教輔機構表現優異。
圖示:部分美國上市中國類上市公司(待補充新東方等)
好未來業績在部分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類上市公司中業績表現突出,上圖顯示其股價持續創新高。
圖示:部分美國上市中國教育類公司市場表現
港股上市公司中國教育類上市公司較少,中國聯創教育(2371.HK)是國內公務員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領域最大的網絡平臺服務供應商;香港教育國際(1082.HK)是香港補習服務供應商;中國網絡教育(8055.HK)從事網上遠程職業教育培訓。
圖示:港股教育類上市公司市場表現
8.核心優勢及劣勢分析
8.1 關鍵資源能力
經上述分析,我們認為,下述關鍵資源能力對楓葉教育的商業模式及未來成長至關重要:
(1) 新開辦學校準入申請獲批能力; (2) 加拿大BC省認證課程教學質量; (3) 輕資產模式擴張能力; (4) 目標市場學生招聘能力; (5) 規模化教學管理能力; (6) BC省認證課程教師招聘能力;
8.2 競爭優勢
分析認為,楓葉教育的優勢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具備達成中國基礎教育高準入門檻的能力
中國基礎教育受到政府嚴格監管,一方面,外商禁止投資於小學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亦有只能進行合作辦學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及省級教育主管機構在民營學校審批方面具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權,提高了政策準入的門檻。楓葉教育經過16年精心經營,與中國教育主管機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2)具備豐富的加拿大BC省認證教育辦學經驗
楓葉教育自1998年首次獲得加拿大BC省教育部認證,已經積累16年BC省高中教育經驗,期間建立起如下優勢:
*與中國學生、中國教育體系相結合的雙語課程體系; *與加拿大BC省教育部門良好的合作關系,與加拿大50多家高校良好的合作關系; *加拿大BC省高中文憑教育、加拿大留學品牌認可度;(中國最大的BC省高中教育機構)
(3)建立起加拿大高中教育市場規模優勢及教學規模化管理能力
針對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的國際學校市場高度分散,市面上有數以百計的高於機構,並沒有單一教育機構領跑。目前楓葉教育國際市占率7.5%,根據擴張進度,有望突破10%市占率,繼續擴大行業規模優勢。
在前往加拿大留學的高中教育市場,楓葉教育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並隨著品牌認可度的提升,呈現出更突出的優勢。
在武漢、天津市場擴張的過程中,楓葉教育積累了充分的規模化管理經驗。
(4)輕資產商業模式為擴張加速
公司於2007年走出具備傳統優勢的大連市場,在武漢、天津擴張成功,積累了充分的擴張經驗。
公司辦學之初,采用租賃資產等一系列模式,擴張相對來說比較緩慢。近年來,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開始主動尋求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學校進行合作,達到多方共贏。
自2012年起,大部分校區建設以輕資產模式進行:地方政府負責興建校區基礎設施,楓葉教育提供教學儀器及教育管理,在資產投入量級上看,興辦一所學校,重資產投入需2億元左右,輕資產投入則降低為1000萬元左右。
8.3 競爭不確定性
(1) 招生質量較一線競爭對手偏低
在生源方面,由於面臨公立高中國際班和高端私立國際學校在優質生源上的強有力競爭,楓葉教育招生定位在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50-100分之下,生源質量較差。
以上海為例,2014年上海中考滿分630,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約為560左右,大約中考成績為滿分的88%,而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普遍585以上,部分重點高中接近600分。申請入讀上海楓葉國際學校高中的學生,中考成績達到當地中考滿分80%以上,英語單科成績85%以上,通過面試可免試錄取;
以大連為例, 2014年大連中考滿分695分,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為560分左右,大約中考成績的80%,而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620分左右。楓葉教育中考成績達到當地中考總成績75%以上,通過面試可免試錄取; 近年來,示範高中的國際班錄取分數線基本都維持在區重點分數線以上,部分高中國際班的錄取線與該校普通班的錄取分數線持平。
從以上分析來看,楓葉國際學校生源質量明顯低於公立高中國際班。
(2)BC省教師質量及穩定性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未來辦學的擴張需招聘更多持有BC省教育部門認證資質的教師,由於招股書未詳細披露教師招聘及教師穩定性方面情況,我們尚無法對這一不確定性給出分析建議。
9.成長及重大不確定性分析
9.1 業績成長因素分析
(1)業績成長因素1:提升學校利用率
未來五年,楓葉教育在重慶、洛陽、上海等新區域的學校將進入擴招階段,學生規模的擴大將帶來營收的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輕資產模式擴張預計不會帶來利潤的快速釋放
該模式下公司的付出的成本是:日常的維護和管理以及利潤的 50%,其中利潤分成從公司累計擁有盈余開始分成。
但從目前已經合作的幾個辦學情況對比來看,合作辦學的區域招生情況參差不齊,雖然減少了一次性投入,但收入能力卻不一定有自營選址的盈利能力強。以最近幾年新建的四個初中部校區對比來看,武漢、重慶為自建校區,而鄂爾多斯及洛陽為合作辦學校區。從第二年的飽和度來看,自建的高於合作一倍,而第二年招生的增速也大幅高於合作。未來5年合作辦學的校區分別為:天津、平頂山、義烏、平湖、西安。從辦學校區城市來看,其中:天津是新設的第二校區,第一校區已經獲得了較大的成功,所以第二校區應該表現會不錯;而義烏由於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及收入水平較高,表現應該也會不錯;西安則可以與重慶類比;平頂山及平湖則可能與洛陽會比較類似,表現不會太好。
圖示:輕資產模式校區招生能力明顯弱於自建校區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則是,輕資產模式較重資產模式對成本的影響不同主要表現在折舊與攤銷上,而成本占比較重的是教學人員薪酬、設施日常維護、管理費用,輕資產模式下三個成本項目不會有明顯的差別。節約 7%左右的折舊與攤銷成本及相關投入的財務費用,但同時也要付出 50%的凈利潤分成。
綜上分析,輕資產模式能夠在折舊與攤銷以及財務費用方面給公司帶來正面的影響,但也會在招生能力及利潤分成方面會給凈利潤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加上折舊與攤銷在成本占比中處於較小的比例,預計輕資產模式並不會帶來超預期的利潤增長。
(2)業績成長因素2:提升學費水平
如上所述,楓葉教育學費介於公立學校國際班和高端私立學校之間,采用學校利用率達80%之後,學費上漲15%,已達80%的校區,根據市場情況逐漸上調學費的策略。學費的提升將帶來業績成長。
(3)業績成長因素3:擴大學校網絡,合適的並購
楓葉教育計劃未來仍將采用輕資產擴張的模式擴大學校網絡,同時考慮合適的並購。由於其尚未公布具體擴張計劃及收購目標,此僅為潛在成長因素。
9.2 重大不確定性
楓葉教育未來投資的重大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招生情況不達預期
分析認為,招生情況不達預期的潛在風險和如下因素有關:
*低齡化(高中畢業)留學熱潮降溫,行業迎來拐點
*加拿大BC省高中教育全球競爭力大幅下降
*行業內競爭因素:公立高中國際班與優質私立國際化學校搶奪生源
*新布局的學校所在區域市場規模不及預期
*教育質量由於擴張過快而出現下降,降低品牌美譽度
*47%學生前往阿爾伯塔大學(全球排名96),如果國內招生擴張之後,阿爾伯塔大學容納能力有限,又無法開拓全球排名前100名學校的合作規模,整體品牌將因此受損,降低吸引力。
(2)以“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獲得辦學資質,通過北鵬軟件轉移盈利的模式面臨監管風險
楓葉教育實際屬於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一方面,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豁免企業所得稅,如果這一定位被取消,則將提升公司稅負;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認定綜合聯署實體向北鵬軟件支付服務費的合約結構實際屬於股利分配,則這一合約結構將不再合法,股利分配渠道將面臨重大風險,同時,“不要求合理回報型學校”的定位也不再合法。
10.基礎估值
公司現金流非常穩定,屬於非周期非壟斷領域,所以我們認為 DCF估值是非常適合於該公司的一種估值方法。同時,因為公司募集資金等都信息有待更進一步的披露,所以,暫時我們按公司不上市,不考慮並購等因素,正常經營所具有的價值來估計。為了明確投資楓葉的安全邊際及想象空間,我們分兩種情景進行假設,一般情景與樂觀情景。相關關鍵假設對比如下: 一般情景假設: 1.從2014 年的56%上升到 2023年小初高綜合利用率為72%。 2.高中學費接近飽和後提升 10%,再過三年提升10%,初中及小學按每年 3%提價。 3.單位教員成本、單位設施日常維護費用、單位管理費用均按 5%增長。 樂觀情景假設: 1.從2014 年的56%上升到 2023年小初高綜合利用率為77%。 2.高中學費接近飽和後提升 15%,再過三年後提升10%,初中及小學按每年 3%提價。 3.單位教員成本、單位設施日常維護費用、單位管理費用均按 4%增長。 兩種情景下的一些 DCF關鍵參數共同假設: 1.股權成本Ke=10.10% 2.永續增長g=2% 估值結果:一般情景下公司股權價值為 31.24億元,樂觀情景下公司股權價值為 41.90億元。一般情景下對應2014年預測 PE為25 倍。由於公司屬於輕資產,非周期性行業,公司將來的運營資本支出及資本支出都較小,兩個因素可以明顯提升公司的估值水平,同時,關鍵假設中預計主要成本費用的增速大於學費的增速 2個百分點,招生增長進度也較保守,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所以,我們認為預計的對應 2014年盈利25 倍的PE屬於合理水平。(來自首募錢厚) |
(新華社 蔣躍新/圖)
奇葩家長年年有,學校煩惱何其多。學生在校生病、打架鬥毆、自殺身亡、放學回家戲水身亡、學生翻圍墻逃學摔傷...學校賠錢。為了保安全,學校幹脆拆了單雙杠,不再組織春遊,也不再辦運動會。可即便如此依然難逃“厄運”。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盤點現實生活中的家長奇葩事,感受下學校各種不能承受之重。
一年半以前,為了配合貴州省的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起草,我們深入一些中小學校,了解學校對辦學自主權以及提高教師待遇方面的意見。不料,這些調研常常變成了學校方面的“訴苦會”,其中的很多苦甚至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和學生相關的一切事情都變成了學校、老師的責任——學生在校生病、打架鬥毆、自殺身亡,學校賠錢;學生放學回家下河(塘)戲水身亡,學校賠錢;學生上學途中掉進糞坑死亡,教師挨打,政府賠錢;學生翻圍墻逃學摔傷,學校找人、然後接著賠錢……為了保安全、保穩定,學校幹脆拆了單、雙杠,封存了鞍馬、跳箱,不再組織春遊,也不再辦運動會。可即便如此依然難逃“厄運”。
以下,就是我們在調研中,得知的幾件荒唐事。我覺得,現在披露出來,或許有助於人們更好理解學校和教師,更有助於從制度層面進行深思,以防患於未然。
兩年前的中考前夕,在幾位初三學生家長一再堅持和要求下,一位馬上就要退休的女老師最終同意給這幾個孩子補課。也許是和補課有關,參加補課的學生都考上了比較好的高中。
但兩年後其中一位家長突然反悔,反悔的是一位退休老幹部,老幹部直接到學校反映問題,說“要借此懲戒教育系統腐敗”。接待他的是學校的副校長,副校長表示,會盡快拿出解決方案,然後登門當面匯報結果。老幹部滿意而回。但第二天當副校長給老人家打電話時,換來的卻是一通劈頭臭罵,“你有什麽權利給我匯報工作,你只是個副校長,代表不了學校,一點組織原則都不懂……”
當年補課的老師為了避免麻煩,決定退錢。不料,老幹部拒絕學校老師上門送還補課費。學校通過郵局寄,老幹部又拒絕簽收。
除了自己不依不饒,老幹部還要求當年的補課老師要把當年參與補課的學生的錢全部一一退還。對於這個要求,老師也認了,還一一想辦法聯系了當年的家長。結果,有不少家長表示,“老師當年很辛苦,這是您應得的”。但這說服不了老幹部,老人家不依不饒,至今仍在上訪中。而當年的補課費不過千把塊錢。
有位初一新入學男生,本身有心臟病,家長並沒有明確告知學校,只是說,“孩子身體不好,希望你們多照顧”。開學第二天,正在教室上課期間,這位學生突然暈倒,學校的校醫一番搶救,並打120急救,可學生還是沒能救過來。這時候,家長撂下話來說“學生是死在學校的,學校必須得賠償”。還說“你們教師不是醫生,為什麽去救他,要不是你們救,我的孩子還死不了”。最後,在家長的不斷糾纏下,最終以學校賠1萬元,區教育局賠2萬元,區政法委添3萬元,才把這件事平息。
(新華社 蔣躍新/圖)
一位留下不少打架記錄的學生,在學校經常欺負X同學。有一天,X同學受氣不過,在放學後找其討說法,一語不合動起手來,前者小手指受了點皮外傷。轉天,其母來到學校,開頭就要X的家長賠償7萬。X的家長表示願意帶孩子去醫院做全面檢查和治療,並承擔一切費用,包括營養費。但該家長就是要賠償:7萬不成,5萬也可以。
協商不成,第二天這位家長把孩子往學校一扔就揚長而去,並且手機關機再無音訊,而且,小手指受傷的學生同時在學校鬧起了絕食;放學後,該學生找了個“上廁所”的借口又玩起了失蹤,甚至驚動了派出所、區教育局,而家長的手機則依然處於聯系不上的狀態。
第三天,受傷學生的家長出現了,張嘴就是“小孩一夜未回,如果出事你們必須負責”。如此反複,最終是以區教育局、社區和家長一共賠償2.2萬結束這場鬧劇。
有位初中女學生舉止怪異,但這位女同學的母親門路廣,通過領導關系還是進了學校。
其怪異舉止包括:在教室上課時,突然當眾開始一件件脫衣服;老師正常講課時,這位同學突然走上講臺把老師的教科書撕了個粉碎,還會振振有詞批老師:“你這是什麽水平,還在這里教書……”;更甚的是,有一次拿著鋒利的圓規,直接刺向老師,老師直接被嚇哭了……
學校曾建議家長帶孩子做一下鑒定和治療,但家長始終不管不顧,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們小孩需要接受義務教育,學校無權開除學生”。結果,其它家長不幹了,紛紛上訪,在區領導的直接過問下,家長同意把學生領回,但也只是轉到了別的學校。這個孩子在家庭的“關愛”下,似乎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不過,別人的生活都不正常了。
一位初中男生,頭天晚上和自己的父親發生了口角,吵了一架,被自己的父親痛罵了一頓。這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第二天這位同學照常來學校上課,在課堂上聽課時,越想越生氣,越想越覺得委屈,就想回去和自己的父親理論,就直接沖出教室,沖破學校保安的攔截,沖回了家。
到家後,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就從自家樓上一躍而下。事件到此並沒有結束。現在換這位父親沖回學校,以“學生是在上課期間出的事”為由要求學校賠償。學校不同意,就把學生屍體擡到學校,再不賠就揚言在學校門口設靈堂。最後在區教育局、區政府的調解下,學校賠償18萬了事。
以上案例,都是我們在調研中,真切了解到的。它們就發生在基層的學校。當然,在此為了保護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隱私,我隱去了真實的姓名。這些案例,並非中國獨有,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在社會發展到某一個階段也都曾出現過。然而,這些問題卻不是單憑學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門就能夠解決的,它往往需要的是社會性的整體解決方案。這些案例當然鮮見,但它對一時一地教育環境的危害卻不容小覷,如何讓學校、教師不再有此類後顧之憂,也需要頂層設計。
(作者為貴州省教育廳公務員)
近5000人的大集中學成了當地無人抗衡的“航空母艦”。 (南方周末記者 陳露/圖)
崇陽力推當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城,十年來,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在義務教育法及修訂案中屢次被強調的就近入學原則,在崇陽縣成了一句口號。
十年前,劉文華在鄉下教書;王清平上初三;饒方複在縣城最好的初中當黨支部書記。
十年後,劉文華從鄉鎮進城當老師;王清平因撤校沒有去70公里外的縣城讀書,輟學一年後去江蘇打工;饒方複的書記不好當,天天為招不到學生而發愁。
這一切,都源於湖北崇陽縣的“教育城實驗”。
這項斥資5.2億的教育實驗,自2005年起步,於2009年達到頂峰。全縣初中學校由21所減至14所,完小由115所調至98所。而該實驗從一開始,就在爭議中推進。
在主政者的眼中,撤並合校有利於教育均衡化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教育大發展——崇陽縣教育質量過去排不上名次,現在能進鹹寧(下轄一市一區四縣,含崇陽)前三,還帶動了周邊房地產市場繁榮;談及教育城下一步發展,主政者直言提高教學質量是當下最迫切的任務。在山區家長的眼中,最長70公里的上學路,讓孩子和自己想來就害怕。上學、放學,路上不安全;到縣城住宿學習,因開銷大漲而增加了負擔。
爭議中,兩所當年被撤的中學通過家長多年呼籲,最終,“失而複得”。
這是全國很多縣城義務教育發展的縮影。在“就近入學”的教育規律之下,崇陽教育城所帶來的集中化辦學模式究竟有沒有問題?能否複制?
教育城占地1200畝,相當於兩個天安門廣場那麽大。十年前,教育城所在的大集村還多是荒山、野草;現在,這里是當地人眼中“最漂亮”的建築群,四條馬路全部命名為“××大道”。
如此龐大的教育城,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開始於2005年,建成了一所職業技術高中。這所職高的前身是一當地人與一浙江商人合辦的高中,後來辦不下去了,由縣政府接盤。
第二期開始於2008年,這是教育城發展的高潮。2008年5月,崇陽縣委縣政府以9880萬元將老城關中學拍賣。耗時四個半月、投資1億元,在職高旁邊建起了占地600畝的大集中學。2009年,將桂花、桂口、鹿門、金塘、高梘、華阪、蔡墩、銅鐘、大源等鄉鎮中學及原城關中學撤校,十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集中學。入學者全部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
2009年教育城三期開工,1.9億建成崇陽新一中。此外,教育城還新辦了一所小學——第二實驗小學。
據公開資料顯示,到2009年9月,全縣初中學校由21所減至14所。完小由115所調整至98所。至此,一所以小學、初中為主的教育城在崇陽縣城里完成布局。
翻閱《崇陽縣教育新區工程建設指揮部工作日誌》,不難發現當時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教育城的重視。相關領導隔三差五開會部署,強調“大風小事、統一口徑”,“不要相互猜忌,有事跟我講”;為了趕工,“我們‘十一’不放假”。“辛苦要政績,要團結一心”。
全國少見的教育模式,為何全縣總動員?當初又是怎樣謀劃教育這盤棋的?崇陽縣教育局副局長龐雄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上一屆政府的決定。作為貧困縣,崇陽發展教育、培育人才,理所當然。這也是當地“最大的民生工程”。
但當地老百姓並不買賬。坊間流傳的眾多版本中,有說法是政府為了發展房地產。當地最早引進的房地產商是來自江西的凱鴻房地產,據“中國崇陽網”報道,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凱鴻所投資的2.8個億。凱鴻房地產別姓銷售經理證實,當初是崇陽縣政府以稅收優惠等條件吸納他們來的,而所拿地塊就在教育城邊上。目前,教育城周圍在建樓盤達12個。
龐雄軍不同意老百姓的說法。在他看來,教育城帶動周圍房地產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自然規律。崇陽縣過去的教育質量排不上名次,因為有了教育城現在已進鹹寧(含崇陽,共有一市一區四縣)前三名。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難以證實。但有一個事實無法回避,當初力推教育城的原崇陽縣委書記程群林“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被調查”。
崇陽縣被譽為“湖北省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縣”。讓農村孩子大規模進城住宿上學,這在全國也並不多見。目前,這項教育實驗最大的爭議,在義務教育法及後來的修訂案中屢次被強調的“就近入學”義務教育辦學原則,在崇陽縣失去了效力。
2009年秋季開學,被撤的9所鄉鎮初中搬進了大集中學。加上春季先搬來的原城關中學學生,大集中學在校生近5000人,遠超教育部2010年規定的初中不超2000人。
為了符合國家規定,大集中學將初一、初二、初三分成了三所分校。每一分校有自己的一棟教學樓、宿舍樓和食堂。實際上都在一個大院內。
大集中學剛成立那半年,來自不同鄉鎮和縣城的孩子矛盾不斷,家長們也常聽說學校里有人打群架。金塘鎮陳大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一天他的鄰居接到電話後就急著往縣城趕,原來鄰居的兒子在學校被人捅傷,送到武漢花了19萬醫藥費。
比學生矛盾更難處理的,是十校合一後老師間的相處問題。在大集中學常務副校長羅火林的記憶中,剛合校的頭半年,老師們有些不習慣,也不配合。每次開大會,縣城的老師和原來鄉鎮的老師自動坐成兩個陣營,中間隔著一大塊空地。
比起在學校的不安全,家長們更擔心的是孩子上學、回家路上的不安全。教育城並未配套校車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崇陽公交公司的社會車輛。每到周五下午放學,大集中學操場上停滿了開往各鄉鎮的小型公共汽車。
2015年5月8日下午放學時間,南方周末記者在操場上粗數進校接學生回家的班車,共15輛,是清一色的“縣內班車”小型巴士。面對魚貫而出的各分校學生,各車司機早早下車大聲吆喝,恍如身處縣城車站。
初二學生陳微說,像他這樣距家半小時車程的學生,能在學校坐車實屬幸運。而家住華陂的黃鵬,需要先去距離學校4公里的三角洲轉車。
此時的大集中學門口,還停有不少被學生稱為“黑車”的8人座的面包車,其收費比公車貴,但跑得快。在小商販的吆喝聲中,南方周末記者身旁的一輛“黑車”猛踩油門,呼哧沖上了路。
即使從校內開出的有核載標識的班車,也並不在乎搭乘人數的多少。在開往大源等線路中,後上車的學生沒了座位,全部站在車廂過道上,彼此沒有走動空隙。
崇陽地處鄂南山區,縣內多山路。離縣城最遠的高梘鄉,70公里的路程需要開兩個半小時。其中金塘到高梘路段全是約3米寬的土路,路途隨處可見“彎多路陡”“此處塌方”的安全提示牌。全程時速不超過20公里,最陡的路段,U形的急轉彎連續四五個。
看到電視上播其他地方的校車事故,高梘鄉王大哥捏了一把汗。“孩子一上車,心就橫在那里”。這幾年崇陽雖然沒發生過校車事故,但並不意味著絕對安全。前幾年的“6.23特大交通事故”,一班車翻入20米深的山溝中,死了12人,傷8人。
王大哥向南方周末記者抱怨,有些班車司機不負責任,把孩子(指的是初中生)放在半路上就返回縣城拉客,第二趟才一起把孩子送回來。如果不撤並學校,這些孩子就可以就近入學而無需乘車,更不用花這筆額外的交通費了。
劉文華已經習慣了朝六晚九。以前在鄉鎮中學,120個老師管四五百學生;現在教育城,78個老師管1500個學生。即使這樣,劉文華也願意進城。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到的大多數教育城老師都和劉的想法一樣:負擔重了,但心里甜。
落在家長身上的負擔,就不那麽好受。高梘鄉賣菜的廖大姐一直羨慕隔壁開雜貨鋪的王大姐。王的兄弟在縣城安家,孩子有什麽事都有舅舅照應,放心得多。
廖大姐心里總是牽掛剛上初中的孩子。原本每個月只是孩子往返四趟,因為不放心,她每月額外再去縣城看看孩子,但又不能去得太多,因為還要賣菜賺錢。
心理負擔之外,經濟上的負擔更重。
2009年大集中學秋季開學時,崇陽縣教育局局長龍誌凡曾公開向家長承諾:“讀書全免費、生活有補助、交通有補貼、安全有保障、住校如住家”,以解除家長後顧之憂。
該校副校長羅火林兩次向南方周末記者稱學生坐車無需花錢,但據了解,只有少數家住偏遠山區的學生曾有少數時間段坐車不花錢。
“生活有補貼”也並不是人人都有。常年做班主任的李老師見證了補貼比例的逐漸縮減。2009年剛開始的時候補貼最多,現在相比原來的大幅減少,而獲得補貼的人數占總人數不到30%。
大集中學初二學生陳微拿到了這份補貼。“這是用來給我們吃飯的”。學校的食堂里,一頓飯有5塊、有6塊的。在陳微眼里,“6塊的飯菜好很多,尤其肉多了很多”。剔除寒暑假和雙休日等假期,即使吃飯均按“肉少”的5塊算,陳微一年吃飯大約需要2500元,而他獲得的生活補貼不到一半。
查閱《崇陽縣誌》,教育城伊始的2005年,崇陽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496元到2999元,均未超過3000元。
為了讓孩子們就近入學,減輕負擔,崇陽縣不少鄉村家長開始呼籲,恢複中小學。
2012年,也就是教育城實驗推進七年後,金塘中學“死而複生”。
兩年後,同樣的一幕發生在高梘鄉。到目前為止,當年被撤並入教育城的9所鄉鎮中學,已恢複2所。
一年後,50歲的劉文華被派往金塘中學任教,為期一年。劉文華本來並不在需要重回山區的老師名單里。他之所以選擇去是代替年僅27歲、孩子尚在繈褓的女同事。
劉文華被派去的第一天,他看到院子里幾個學生家長在孩子報完名後並未離開。後來得知,他們是當地家長協會成員,是在觀察新來的老師們。
也就是這家長協會,打通了山區中學失而複得的自救之路。
家長協會會長陳義良介紹,當初金塘鎮、高梘鄉僅有的三所初中悉數被撤。家長們對此意見很大。縣里派出幾十輛班車去挨個接學生進城。只有大源中學暫時被保住了,靠的是家長集體阻攔,甚至鉆到車子下面,那一天,還驚動了縣里的警察。
但這種保住,僅維持了一年。第二年,大源中學“垮了”。
在縣教育局副局長龐雄軍的口中,是因為大源的家長用了一年的時間看到了教育城的好,“沒有采取什麽措施,沒有做什麽工作,家長們就自願把孩子送到了教育城”。
“他們是釜底抽薪啊。”陳義良對此尤為氣憤,大源中學暫時保住的那一年,該校所有老師被調走,只留一些新來實習的大學生,久而久之,學校就這麽被拖垮了。
最偏遠的高梘鄉距縣城70公里。1976年前這里不通公路,生產生活物資全靠肩挑背馱,外運靠汛期紮排沿高梘河、青山河順流至縣城。現在,這里還只有土路。
自從學校被撤走,金塘鎮、高梘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失學率越來越高。學校搬走的那一天,高梘鄉初二的學生王清平就放棄了踏上接他們進教育城的公共汽車。一年後,遠赴江蘇打工。在王的記憶里,他們當時班上不到四十人,有十分之一的同學和她一樣放棄了讀書。
據陳義良了解,因撤並學校,上學路途遠,該鎮義務教育階段失學率最高時達30%。家長付德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所在的組1995年出生了7個孩子,就我女兒讀完了初中,其余6個孩子中學撤並後陸續輟學”。
陳義良們要把學校奪回來的腳步就沒停止過。他們跑去縣里、市里、省里,跑到北京,一級級爭取。
2012年,希望來了!
這一年7月,國家教育部下達了《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每個鄉鎮保留一所以上初中學校,保證學生就近入學。陳義良們拿著國家政策跑得更勤了,也更有底氣了。
迫於壓力,崇陽縣教育局同意恢複金塘中學。原本應有68名初一學生入學的年級,迎來了73名學生。有5名是從教育城大集中學轉來的。原本該讀初三的陳武廣,在金塘中學恢複第一年選擇讀初二,那時還沒有初三年級。
兩年後,高梘中學成功恢複。
曾經在金塘、高梘流傳一首改編自《紅樓夢》的順口溜:“學生悲,離鄉求學幾時歸。家長愁,孩子讀書前途憂。教師喜,工作一步進城里。領導樂,政績輝煌少投入”。
教育城的矛盾蔓延,縣城里的學校也同樣慘烈。
桃溪中學黨支部書記饒方複幹了十五年,他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要為招不到學生發愁。他的老搭檔校長黃青松已經退休,離開崇陽。黃謝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電話采訪,“離開了那里,對那里的事情不想再說什麽了”。
但黃青松在2010年開學帶著老師做的那件事,在當地仍有回響。
9月初一新生報到,黃青松拿著大喇叭站在了大集中學的校門外:要學生!本該來桃溪中學報到的420名學生中,183人去了大集中學。這件事最終驚動了教育局,教育局讓大集中學副校長羅火林把這183名學生交給黃青松。這些學生是被黃帶回來了,但後來又都回到了大集中學。“學生家長不願意,說義務教育階段,想上哪讀就去哪讀”。
羅火林也很苦惱。每年開學季,他雷打不動地被各學校校長投訴,因為學生都來了大集中學。
擇校引發的教育生態失衡已愈發明顯。在原來的崇陽縣城,城關中學、桃溪中學和天城中學如三駕馬車,在校生均有2000多人,並駕齊驅。現在桃溪中學在校生僅為1200人,天城中學為1800人,近5000人的大集中學成了當地無人抗衡的“航空母艦”。
“我們是不行了,已經開始為招生發愁。”桃溪中學一負責人透露。
天城中學日子也不好過。現在該校被教育局“調整”到了城鄉接合部,招生也成了難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被另一實行教育城模式的政府“拉去考察”。他清楚地記得一個數字:40%,這是當地可以進教育城讀書的孩子比例。
儲朝暉一直擔心,這是否已經造成新一輪的教育失衡?
在崇陽縣教育局局長龍誌凡看來,教育城頗有優勢,一來整體提升了學校硬件水平,二來可以讓更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讀書,享受“優質教學資源”。“想進教育城讀書的學生、家長太多了!”這是該局副局長龐雄軍眼中教育城唯一的劣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此認為,教育城模式是“行政權力對教育的一次綁架”。義務教育要均衡,應該剝離政府的幹預,而不是鞏固加強。“為了證明教育城是對的,政府可能會有很多政策傾斜”,如此發展下去,將會面臨新的教育失衡和生態破壞。
在一輛“高梘—崇陽”的班車旁,一年輕媽媽正在哄繈褓中僅數月大的嬰兒,被問及將來會不會把孩子送到70公里外的教育城上學時,她的頭搖得像撥浪鼓。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5 15:49 編輯 楓葉教育(1317):中國領先的國際學校運營商 作者:里昂 擁有獨特方案的行業領導者,首次覆蓋予以買入評級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中國楓葉教育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學校運營商,具有強大的品牌和最高的市場占有率。它提供了雙文憑教育,部分采用輕資產的經營模式,這樣可加快擴張並提高調整後的資產回報率。我們預測楓葉未來三年盈利將實現17%的複合增長。我們首次覆蓋並給予買入評級,基於20倍的預期2015年市盈率給予2.95港幣的目標價。 增長最快教育細分領域 我們認為國際學校是中國基礎教育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除外國人外,主要受接受海外高等教育需求的驅動,我們預計未來四年楓葉的入學人數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15%。2013年9月的中國現實研究(CRR)發現52%的中產階級家庭有興趣將孩子送到國外。 領先的國際學校運營商 中國楓葉所在的市場環境良好,加拿大和中國的政府政策看起來支持國際學校運作。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在高度分散的市場中,楓葉在2013/2014學年占據7.6%的份額。其獨特的雙文聘課程以及跟蹤記錄可讓高中畢業生在海外頂尖大學,這有助於打造強勢品牌。 四個主要增長動力 我們預測未來三年中國楓葉的收入和盈利的年複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13%和17%,基於:學費提高3-5%;提高學校利用率(收入增長6-13%);新開設學校;以及經調整的資產回報率從7%提升至8%(營收增長1%)。輕資產模式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戰略舉措,這將在一段時間後提高楓葉的資產回報率,因為大連、天津和武漢仍然占收入的90%以上。 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基於20倍的15年預期市盈率或1.2倍的PEG,我們給出2.95港元的目標價。這相對中國消費必需品平均為1.3倍的PEG有10%的折讓。估值具有吸引力,較目前市值有40%的上漲空間。其最相近的在美國上市的同行諾德安達市盈率為27倍,其他教育類的市盈率為19倍。 現金流折現法對應的公允值為每股4.40港幣,即30倍的預期2015年市盈率。 ![]() P2增長最快的教育領域 中國楓葉教育是國內最大的國際高中及國際學校辦學機構。大連楓葉國際高中是第一家經加拿大BC省教育部門認證的海外高中。楓葉提供雙語教學環境,高中畢業生同時獲得加拿大BC省和中國的高中文憑,這在中國2013/14學年就入學人數而言前十名的國際學校辦學機構中是獨一無二的。 截止2014年6月,楓葉入學人數達13513人,相比2011年6月增長48%。楓葉正在新建12所新學校,有3個城市是新開發的,這將使楓葉可容納學生數量從14年6月的22490人提高到17年9月的近34590人。 ![]() P7增長最快的領域—國際 我們相信國際學校是中國基礎教育市場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2013年國際學校在校人數為15.65萬人,不足總基礎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總數的0.1%。但在接下來4年中它以12%的年複合增長率成為發展最快的領域,如果不包含外國學生,這一階段的複合增長率將達15%。相比之下,私立基礎教育的只有9%,整個基礎教育的只有1%。 ![]() P11私立學校 私立教育市場09-1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7%,主要由人均收入提高以及在校學生人數增加驅動。就入學學生人數而言,私人教育的滲透率從2009年的11%上升到2013年的16%。而到2017年,私立教育的滲透率將達到22%,學生人數從3300萬上漲39%至4600萬。 ![]() P19國際教育學校人數快速發展 2013年,國際學校的在校人數為15.65萬人,當中的10.06萬就讀於同時招收中國和外國學生的國際學校。這些對中國學生開放的國際學校的總在校人數從2009年的4.55萬人增長了一倍多,這意味著22%的年複合增長率。未來4年這一部分每年將以15%的速度增長,我們認為這一估計還是非常保守的,如果考慮到國名財富的加速增長現狀。 ![]() P23國際學校市場的領頭羊 截至2014年9月,楓葉在中國9座城市中運營著40所學校,包括12所學前班、2所外國人學校、9所小學、10所初中以及7所高中。截至2014年6月,楓葉有13513名在校學生;截至2014年5月,楓葉有1272名教師。楓葉有12所高中在建設中,並涉及到3座新的城市。 我們認為楓葉是中國內地知名的品牌。在百度基礎教育搜索結果中最受歡迎的10個教育機構中,楓葉是唯一的國際學校辦學品牌。 ![]() P25雙文憑課程 根據加拿大BC省教育部門的統計,目前有獲其認證的海外學校共41所,其中的32所由中國13家不同的機構運營,這里面有9所是楓葉的學校。就學生人數而言,我們估計經BC省認證的學校學生的近三分之二就讀於中國楓葉。 截至2014年5月,近70%的中國楓葉高中教師獲得了BC省得認證。 P30增長的四個關鍵因素 我們預計未來三年中國楓葉的營收及盈利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3%及17%。推動盈利增長的四個主要因素是:提高學費;提高學校利用率;增加學生容納量;提高經調整的投資回報率。 ![]() 1)提高學費 我們認為楓葉堅實的品牌以及集團和海外高校的聯系使楓葉有很強的定價權力。楓葉的平均學費只有排名前5的國際學校平均值的15-30%。我們預計未來三年學費將增長3-5%。 ![]() 逐步提高學費將對楓葉的毛利率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基於我們的分析,如果過去三個財年中學費提升3%,則經調整的凈利會增長10-11%;如果學費提升9%,則經調整的凈利會增長30-34%。 ![]() 2)提高學校利用率 盈利增長的第二大推動因素是提高學校的利用率,這將提高學生教師比並推動營收6-13%的增長。教職員工費用占到了總營業成本的近60%。因此,學生教師比的提升將提高運營杠桿並改善毛利率。 楓葉目前的學生教師比整體為11,其中學前教育階段為22,其余階段的為10。在集團的班級學生達到上限30之前,學生教師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3)提升學生容量 截止14年9月,楓葉在全國9座城市有40所學校,可容納學生人數為26090人,到2017年底楓葉將在12座城市擁有52所學校,可容納學生人數達34590人。我們預計接下來3年容量提升將帶動營收增長近1%。 ![]() 楓葉已建成學校在2014年9月份就達到了盈虧平衡,歷史上楓葉高中和外籍學校的盈虧平衡期為2.5年,小學、中學及幼兒園的盈虧平衡期為1.5-1.6年。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運營高中和外籍學校的成本結構更高,我們估計外教的平均薪資是本土教師的4倍。 高中的投資回報期更長一些,因為楓葉要為高中學生在招募教師、設施及設備上投入更多。從楓葉已完全完成投資回報的學校來看,高中的平均投資回報期為9年,幼兒園的為3.6年,小學和初中的為2年。 ![]() 4)提高經調整的投資回報率 楓葉部分采取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且公司的現金流非常強勁。我們預計楓葉2015年自由現金流收益率將達5%。由於16-17年將采取輕資產的模式進行擴張,楓葉的資本支出將下降,我們預計到17財年自由現金流收益率將提高至11%。 ![]() 楓葉采取輕資產的方式擴張,這種方式之下所需的資本投入比傳統模式要少。如要新建一所學生容量為1500的學校,傳統模式下所需資金投入達1.5-2億人民幣,即每個學生的投入近10萬人民幣。而在與第三方合作的輕資產模式下,資金投入只需要2000萬人民幣。 通過對兩種模式的分析,輕資產模式的資產回報率為傳統模式的近5倍。一旦學校運營穩定下來,其凈利潤率將達到24%。傳統模式下的資產投入接近輕資產模式的10倍,因為楓葉需要承擔建設成本。 ![]() 隨著時間的推移,輕資產的發展模式將提高楓葉的經調整的投資回報率。 ![]() P42總結 我們預計未來3年中國楓葉營收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13%,這將主要受入學人數增長7-14%所拉動。 ![]() 總體來說,我們預計未來3年楓葉的收入將增長13%至7.9億人民幣,其中學費收入增長14%。預計未來3年課本收入將提高15%,夏令營、冬令營以及其他教育服務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2%。 ![]() P50評級 基於20倍的15年預期市盈率或1.2倍的PEG,我們給予楓葉2.95港幣的目標價。這相對於中國消費品行業1.3倍的PEG有近10%的折讓。如果采用最接近楓葉業務的美國上市公司諾德安達15倍的EV/EBTIDA,楓葉的每股價格應該為4.32港幣。采用現金流折現法,楓葉股價的公允值為4.40港幣,即30倍的預期2015年市盈率。 ![]() 1)市盈率/增長(PE/Growth)的估值法對應的目標價為2.95港幣 我們認為經營穩定的消費類公司的盈利有保障,計算公允值時應采取1.2倍的市盈率/增長比。基於盈利17%的年複合增長率,我們對楓葉的估值為5.08億美元,也即2.95港幣每股,相當於20倍的預期2015年市盈率。這相對於中國消費行業平均1.3倍的PE/G有10%的折讓。 ![]() 2)EV/EBITDA估值法對應的目標價為4.32港幣 在美國上市的諾德安達是業務最接近楓葉的同行,諾德安達的股價對應15倍的預期15年的EV/EBITDA。采取同一EV/EBITDA值,得到楓葉的股價為4.32港幣每股。 ![]() 3)現金流折現法對應的股價為4.40港幣 我們的主要假設包括:4.5%的無風險利率,7.0%的風險溢價,0.8的貝塔因子以及1.0%的名義終端增長率。我們保守估計有效稅率將從目前的7.5%提高到2018年的25%,這是一般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但稅收的影響是相當小的。如果假設公司繼續享受稅收優惠,楓葉的股價對應為4.46港幣。 2.提高學費楓葉收取更高學費的能力也是影響其盈利最關鍵的因素。楓葉計劃提高學費,這符合政府的相關規定,也因為楓葉在這些區域塑造了很好的形象、有足夠的學生及家長忠誠度。 來源:里昂證券 格隆匯聲明:文章系格隆匯轉載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以教科書起家,教育事業逐漸拓展到中國,他在江蘇省崑山市花橋經濟開發區,重金打造第一間登陸的華東康橋國際學校。未來,他還要以華東康橋為指標,在兩岸打響康橋國際學校的知名度。 撰文•黃家慧 七月初,一百二十三名來自中國華東康橋國際學校的高一生,踩上單車,從新北市的台北康橋雙語學校出發,一路向宜蘭方向前進,一天完成七十公里,對這群學生來說,十二天的環島長征才剛暖身。 故事要從二○一二年說起,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重金砸下四十億元新台幣,在昆山的花橋經濟開發區,打造第一所登陸的華東康橋國際學校,一四年開幕,占地高達十四.三公頃的校區,正式敲響李萬吉的中國教育夢。 康軒文教集團旗下的台北康橋雙語學校○二年在新北市新店成立,初期僅有幼兒園與小學,隨著升學需求,又陸續增設國中部及高中部。去年,台北康橋國際班一百 四十五人,九成申請上美國百大學校;學測班九十七人,一半以上錄取國內國立大學。李萬吉耕耘十三年,繳出一張傲人的成績單。 對台商友善、學費有優勢 這兩個原因,讓他決定跨海康軒集團公關長許牧民表示,台北康橋每年級僅收兩百名學生,名額常爆滿;幼兒園年收費達三十五萬元,入學資格仍一位難求,可見其在台灣「高金字塔」收入群的吸引力。 除了升學成績,李萬吉最自豪的是他積極推動體育活動,如國小畢業生登玉山、國中畢業生泳渡日月潭等,讓台北康橋在兩岸打開知名度。四年前中國昆山市聞名找上李萬吉,洽談合作成立學校。 其實,康軒已在南京布局逾十年,○六年就想籌建幼兒園,卻因是外資身分,未獲批准。一一年李萬吉受邀,在昆山建置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部的「一條龍」學校, 讓他大感意外:「就好像是要買台小汽車,卻來了一輛大火車。」當時台灣康軒文教遭逢北北基國中教科書選書失利,五科全數槓龜,損失兩百間公私立學校市場, 內部陷入低氣壓,要在中國砸四十億元蓋學校,讓李萬吉遲疑:「真的要重金下賭注嗎?」時任南京康軒總經理、現任台灣康軒總經理的郭俊宏評估,在中國,無論 辦幼兒園或K-12學園(編按:幼兒園到高中十二年級的完全學校),都需要政府大力協助,花橋開發區正有這樣的優勢。郭的一句「現在不把握機會,以後就沒 有了。」給了李萬吉一顆定心丸。 昆山市離上海約一小時車程,國際學校眾多,當地家長經濟實力雄厚,華東校區鄰近昆山的加拿大國際學院,幼兒園年收費十萬人民幣 (約五十萬元新台幣),足足比台北康橋多十五萬元新台幣,康橋擁有價格的優勢。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對台商友善,也成了李萬吉考量設校的重要因素。 華東康橋國際學校開幕原計招收六百名學生,當地家長搶破頭,硬是多收了一倍的人數,其中台商子弟占三成,六成學生來自中國本地。李萬吉表示,今年九月,華東康橋收有兩千名學生,等一八年校舍五期工程完工,屆時學生人數將超越台灣、達五千人。 中國第二大連鎖幼兒園、大地幼教創辦人程大坤指出,在中國一般城市裡,像康軒這樣一條龍模式的學校頂多一到三所,只要好好做,華東康橋很有機會成為當地的指標學校。 李萬吉在台灣以教科書起家,二十七年前帶著幾名業務員跑遍全台四百多所的中小學,建立康軒在教科書界的品牌。目前康軒文教在國內中、小學教科書市占率達四成,高居第一。李萬吉也不諱言,台灣的出版市場競爭激烈,擁有台灣六十倍人口的中國,自然成為拓展事業的選項。 ○四年中國承諾開放出版業發行執照,南京康軒文教趁勢成立,並取得首張台商外資出版物批發專營許可證。由於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不容外資介入,出版業又殺成紅海,南京康軒另闢戰場,主打幼兒教材,目前銷售每年成長一至兩成,占康軒中國總營收逾九成。 幼教、職業教育教材 鎖定兩領域,產值比台灣高程大坤指出,相對於中、小學階段,父母更願意投資學齡前的幼兒。李萬吉笑說:「幼兒階段,人人未來都有可能是總書記啊!」他也看 好中國的中、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市場,○九年推出「職業教育教材」,雖然尚未有顯著成績,但李說:「把這兩領域(幼教、職業教材)做強就夠了,產值比台灣二 十家出版社加起來還多。」目前康軒集團兩岸營收達四十億元台幣,中國就占了三分之一,讓李信心滿滿地說:「三年以後,中國的營收就會追過台灣!」他也透露 未來南京康軒計畫在對岸上市,但目前他最想做的,就是先讓華東康橋成為昆山市指標學校,擦亮在中國的招牌。 康軒集團 成立:1988年 董事長:李萬吉 事業體: 台灣:康軒文教、台北康橋;中國:南京康軒、華東康橋2014年營業額:40億元(含27%教科書,29%學校事業及其他)瞄準金字塔頂端,還是一位難求台北康橋雙語學校 中國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學生人數 4200 5000(估) 師生比 1:6 1:4 一年學費 幼兒園 35萬 幼兒園 25萬小學 27萬 小學 28萬 國中 (雙語部) 27萬 國中 (雙語部) 33萬 高中 (學測班) 28萬 高中 45萬註:單位為新台幣 整理:黃家慧 |
新學年下週開課,家長帶着仔女準備競逐名校入場券,爭崩頭的頭號目標,是全港五十間英文行頭的國際 學校。政府三個月前,宣布新一輪以象徵式一千元批地加建國際學校,以應付源源不絕的需求。本刊發現,其中一個獲批地的辦學團體,屬於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 但他非常神秘,不單沒有申報利益,以往亦從無公開提及會孖住英國名校辦學。除了陳智思,永隆銀行創辦人家族第三代,仿效邱德根兒子邱達強以特許經營方式、 引入哈羅國際學校的做法,與另一英國名校合作,同樣獲得近乎免費地皮。香港颳起的名校風,引來權貴紛紛搞教育,背後揭示他們所得的土地、金錢、地產、人脈 利益。不單辦國際學校着數多多,本刊調查多間富貴幼稚園的創辦人,發現他們各自坐擁億元豐厚物業資產,搵銀的起跑線由playgroup(遊戲班)開始一 條龍直上,辦學如掘金礦。 教育局今年五月廿九日宣布,批出三塊地皮發展國際學校,其中一塊面積達七萬呎鄰近將軍澳堆填區、在長實樓盤峻瀅旁邊。峻瀅位於「鋼鐵大王」、捷和神鋼鄭翼 之家族地皮,李嘉誠和鄭翼之都是潮州人,鄭翼之四十年代已是香港顯赫家族,○一年他逝世時,李嘉誠親自到靈堂致哀。如今峻瀅加入了第三個「家己冷」——陳 智思,他是今次獲批地搞國際學校的主角。陳智思家族跟英國有四百多年歷史的Shrewsbury老校合作,早在○三年,陳智思的堂兄、泰國城市地產集團主 席陳智淦,率先引入Shrewsbury,在曼谷市中心為該校興建英國以外首間國際學校,毗鄰城市地產的Bangkok Garden Apartment,學校成為樓盤賣點。 沒向行會申報 Shrewsbury今次來港辦學,預計二○一八年起,會為五至十一歲的學童提供八百五十個學額,同樣由城市地產牽頭,但在港註冊公司,就由陳智思領軍。 翻查記錄,今年二月,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 Limited成立,中文名為修仕培勵國際學校,當時董事及秘書包括:吳騰輝、劉志德等人,兩人都是陳智思的亞洲金融高層。這間新公司成立僅三個月後,就 獲得政府批地。直至七月底,董事加入了陳智思、盤谷銀行資深副總裁孔令成。香港分校的管理小組主席,由英倫銀行理事會前主席Sir David Lees出任,他也是Shrewsbury泰國分校的校委會成員。陳智思的公司獲政府批地搞國際學校,但他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利益,只提及是一間叫修仕培 勵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業務屬「控股投資」。記者發現該公司早於二○一○年成立,一一年休止活動,大股東是Shrewsbury泰國國際學校,另一股東是 陳智思的亞洲金融子公司,他的堂兄陳智淦亦是該公司董事,可見陳家其實早已部署在港搞教育。不過,陳智思卻非常神秘,幾乎從無公開談及,作風跟他以往高調 指有意投地建私家醫院,明顯不同。今次他獲批地,從中可見他的家族人脈網在官場的影響力。 堆填區樓價升 五十歲的陳智思,曾被視為下屆特首黑馬,但他今年三月已表明不會跑。雖然有健康隱憂多年,但回歸後至今他都是「公職王」,三月獲委任做非常頂癮的「降低食 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一直維持曝光率。形象健康的陳智思,早在四年前,和太太楊碧鈴,在北角渣華道一個商廈單位,開辦培生學校,標榜着重小班及基督徒 品德教育,陳的兩名兒子也曾在該校就讀,如今收三十個學生,每年學費約六萬元,「美魔女」張慧儀患有先天心臟病的養子,也是該校學生。翻查培生的賬目,發 現過去兩年,每年錄得近六十萬元利潤,小班也有睇頭,今次泊住英國名牌,想必大有作為。陳智思沒有回覆本刊查詢。早前爆出梁振英欲於將軍澳堆填區建住宅, 近月該區建國際學校消息傳出後,堆填區隨即「升呢」。利嘉閣助理分區經理鄭健沐稱,峻瀅及日出康城兩盤的呎價受帶動升穿一萬元,預料學校落成後會再升。不 過,附近居民卻有感建國際學校與平民區格格不入,擔心拉高生活指數,並要解決車位配套不足問題。 永隆第三代出擊 除了陳智思家族的Shrewsbury,港府批出另一幅、位於大埔科學園附近地皮予另一英國名校Malvern College,校方一樣孖住本地老牌家族,由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的孫兒伍尚修,以特許經營方式引入。他先在一二年替校方在中國青島開設全球首間國際學 校,今年再有成都分校,香港分校將於一八年落成,料可提供九百六十個學額。伍尚修獲港府批地的Malvern College Hong Kong Limited,一二年成立。年約三十五歲的伍尚修曾是永隆銀行企業傳訊部主管,○八年招商銀行(3968)高價收購永隆,兩年後他便離職,之後打理家族 房地產業務,並在哈佛大學進修教育。伍尚修透過公關回應,指香港分校正進行前期規劃,現階段未有入學安排等資料。 哈羅爭議延續 陳智思及伍尚修,兩人引入英國名校來港,跟一一年邱德根兒子邱達強引入哈羅的做法近似。邱達強在曼谷、北京、香港等地開設的哈羅國際學校,是透過他出任董 事的「哈羅國際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營運,學校要向邱達強的公司繳付管理費。哈羅在曾蔭權年代獲批屯門黃金海岸附近靚地,又獲准兜售高達三百萬元的入學債券 (Debenture),更獲得政府高達二億七千萬元的免息貸款,種種優惠引來明益質疑。哈羅一四年的賬目顯示,其手持債券的金額高達七億元,其中一項 「欠創辦人」的金額為二千四百萬元。今次政府再批地予老牌家族搞國際學校,證明多年來的「哈羅爭議」不單沒有平息,政府縱容國際學校更有延續跡象。世界各 地的國際學校,幾乎都無賣債券優先取學位的做法,唯獨香港政府送地又任由校方賣百萬債券無王管,令學校一律獅子開大口,債券金額更年年增加,近年最誇張的 賣到一千萬元(啟歷學校的基金債券),部分學校更不會發還債券本金。 六十億龐大市場 此外,國際學校的學費亦有增無減,其中弘立書院高中學費要近廿萬一年。以國際學校每年提供中小學共四萬個學額推算,香港國際學校是一個超過六十億元學費收 入(未計債券)的龐大市場。難怪外國辦學團體,希望借有頭有面的人脈搭線。香港的商賈跟外國名校合作,能得到一班達官貴人捧場,例如哈羅就有恒基李家傑人 工受孕的三胞胎入讀。學校成功招攬首富家長,就如取得政商界的人脈金鎖匙,加上近年有不少紅色商家的下一代來港定居,如被他們睇中,辦學者分分鐘可搭線直 通天庭,難怪着重人脈資產的富商,近年都紛紛搞教育,例如已故船王包玉剛長女包陪慶,為本港國際學校「龍頭」漢基的創辦人,其子蘇文駿近年就在上海辦包玉 剛實驗學校。 不過,政府偏幫國際學校卻加劇貧富不均,窮學生難以取得豐厚教育資源,極不公平。剛退休的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批評,國際學校賬目不清:「你發債券,啲 錢去咗邊度?你查佢唔到。就算查,佢有好多藉口。」梁紀昌建議政府加強監管學校賬目,並考慮向牟取暴利的辦學團體徵稅。 名人幼稚園掘金 不單國際學校,搞幼稚園同樣有價有市,當中也可見名人足跡。位於旺角界限街、恒基樓盤曉珀地鋪的德萃幼稚園,今年十月開校,每月學費近六千元,創辦人是年 僅三十歲的徐潤容,他是男拔舊生,在學時因田徑成績出眾,被時任校長張灼祥,從觀塘官立中學提拔入校。如今張灼祥變成德萃校監,還有前基督堂幼稚園校長 Gae Fielding出任榮譽校長兼課程總監,兩人與拔萃的關係,加上德萃的名字,未開學也令人有名校聯想。公司註冊處「德萃教育機構」的記錄,除了大股東徐 潤容,還有風采中學前校長曹啟樂、眼科醫生龐朝輝。 屋邨仔搭上名人 徐潤容本是屋邨仔一名,他在男拔畢業後,曾當全職田徑運動員,退役後在男女拔萃、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等多間名校當田徑教練,建立上流社會人脈後,開設恩 格斯兒童體育會,開始涉足幼兒教育界,大搞收費兒童朗誦、繪畫、田徑比賽,今年三月又開新公司,專門生產獎盃、獎牌、證書等,如今再搞幼稚園,網絡愈擴愈 大。徐潤容以自由黨員身份,曾參選上屆西貢區議會選舉落敗,當時他申報只讀到中學,但他如今在德萃網頁稱畢業於Business University of Costa Rica,擁有工商管理學士學位。這間名不見經傳的拉丁美洲哥斯達黎加私立大學,國際權威商學院認證機構都沒有它的記錄,《金融時報》及《泰晤士高等教 育》的大學排名榜上,亦不見其蹤影,學校網頁稱成立於一九九二年,提供遙距課程,講明「All learning takes place online(所有學習在網上進行)」,高中畢業或年滿十八歲持有高中文憑同等學歷者,即可報讀學士課程。徐潤容向本刊直認,學位是「用咗年幾」讀的遙距 課程,當年因有意考政治助理才報讀。他說只在男拔讀了兩年,會考後升讀專業教育學院(IVE),被問到會考分數,他指:「要check番先,我諗唔高 分。」 男拔前校長出山 徐潤容的拍檔、二○一二年退下男拔校長一職的張灼祥,離任前向傳媒說過「肯定不會再擔任其他學校校長」,即使日後有新工作,相信亦不會與教育及政治有關。 但去年他的妻子范玲開辦「卓翔兒童語言傳意教育」搞playgroup,張灼祥以「拔萃男書院前校長」名銜舉辦面試講座,其中「面對面家長顧問諮詢服務」 每四十五分鐘就收一千八百元,卓翔與徐潤容的公司,亦有合辦中文課程。徐說,張灼祥因對教育仍有熱誠,過往做過中小學但未做過幼稚園管理層,所以才會「出 山」,但他強調德萃與任何小學都無關係。徐潤容的富貴人脈網不斷擴大,去年夥拍名媛趙曾學韞開辦樂沛兒幼稚園。趙曾學韞是另一間被喻為全城最貴的栢基國際 幼稚園的股東及董事,其他股東包括女星羅霖前夫劉坤銘及其胞妹劉懿翎。栢基最誇張是幼兒班已賣高達六萬元的債券,聲言會在學生畢業時發還金額。 丁毓珠子開playgroup 教育的起跑線,如今早在BB出世一刻便要報讀的playgroup開始,家長圈一直流傳,它們跟某些名幼稚園掛鈎,本刊調查證實原來確有 關連。其中家長爭崩頭、由賭王四太閨中密友,今年七十五歲的丁毓珠創辦的維多利亞幼稚園,現有九間分校,李嘉誠孫女李燕寧、劉鑾雄和甘比所生的女兒劉秀樺 都是校友。維多利亞二○○一年開始搞playgroup,現僅在鰂魚涌康怡分校有堂上,該處職員對記者說,BB最細八個月就可參加,但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 上,「通常家長都會(小朋友)一出世、有出世紙就開始排。」收費由每月千餘至五千餘元不等。記者以家長身份問入了維多利亞的playgroup,是否能一 條龍直入幼稚園,職員指,playgroup學生會較為熟習面試,「Interview形式同(playgroup)上堂其實一樣,只不過將時間縮短。」 她說,幼稚園會派老師到playgroup觀察學生表現,觀課記錄有機會取代第一輪面試。記者追問學生獲幼稚園取錄的比例,職員只說:「都有聽到好多家長 講番會入,但一定收唔晒。」正當記者抱怨playgroup輪候時間長,提及另一間叫Arts Plus的中心,職員指:「我哋兩邊其實係一樣嘅,如果你嗰邊收咗,喺嗰邊讀冇問題。」Arts Plus的董事,原來就是丁毓珠的兒子孔慶暘。孔慶暘與孔美琪(丁毓珠女兒、維多利亞總校長),兩姊弟去年一同成立「香港維多利亞教育投資集團有限公 司」,似要在教育界大展拳腳。 夥伴關係互惠互利 記者到Arts Plus尖沙咀分校了解,職員說與維多利亞並非同一個集團,只屬「partnership關係」,但承認部分Arts Plus導師曾於維多利亞任教,亦有維多利亞的現職老師,在Arts Plus教一歲班的普通話課。至於Arts Plus學生若報讀維多利亞幼稚園,亦會獲安排觀課,情況與維多利亞職員的講法相似。Arts Plus在尖沙咀及黃竹坑設校舍,每堂收費四百五十元,比維多利亞的貴百多元,課時卻少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維多利亞回應本刊指,九八年起已跟Arts Plus前身公司合作,但未有回應playgroup學生可會獲優先取錄。 地產商辦學 記者估算,若是入讀維多利亞幼稚園,由幼兒八個月大起便密集式上Arts Plus 的playgroup,大約要花十四萬元。假若兩歲起每年付六至八萬元學費,估計每個小孩零至六歲之間,便要向維多利亞「進貢」超過三十萬元。假設維多利 亞每間分校每年有一百個學生、每人全年學費八萬元,以此估算校方九間分校每年總營業額超過七千萬元。維多利亞這所名校,有兩個特點。首先,它同樣有地產商 撐腰,九十年代,新世界鄭裕彤入股,目前鄭家純、杜惠愷(鄭家純妹夫)、鄭錦標(鄭家純堂弟),與丁毓珠母女,同為維多利亞教育機構等多間相關公司的董 事。丁毓珠泊得財雄勢大的鄭家碼頭,○二年維多利亞和滬江大學香港同學會,獲政府批出深灣道靚地皮,開辦滬江維多利亞學校辦中小學,連接幼稚園一條龍。學 校由鄭家純出任校監,地契登記地址為新世界集團。學校開辦之後,亦如其他國際學校一樣兜售入學債券,由五十萬元至二百五十萬元不等。 學券幼稚園減少 不單只維多利亞,其他名校都有一條龍貴價playgroup。耀中國際學校開辦的嬰幼兒學習課程(ITLP),對象是六個月至兩歲幼童,全年學費由六萬至 十萬元不等。耀中職員指,入讀ITLP後,學生就可以「直升」耀中的兩歲、三歲及四歲課程。此外,約克幼稚園亦有為十五個月以上幼童開設 playgroup,職員指,playgroup生報約克幼稚園必獲加分,因為形式、活動內容都與幼稚園相似,「唔可以100%答一定收,但好大機會都收 番讀過York啲小朋友。」此外,playgroup亦會向幼稚園呈交學生的記錄,「如果面試嗰個人想知道小朋友上堂情況係點、乖唔乖嗰啲,我哋都可以有 老師講番俾佢知個情況。」Playgroup由於不屬正規教育,現時並無法例監管,以往曾發生濫收費及教室安全爭議。但辦學團體卻利用法例真空,將 playgroup變成名校入場券,有錢有書讀的姿態,反而引來怪獸家長垂涎三尺。天價幼稚園愈開愈多,反之平民學校就不斷萎縮,根據教育局的數字,全港 接受學券的非牟利幼稚園,由二○一○至一一學年的七百五十七間,跌至二○一四至一五學年的七百二十四間,可見在港搞教育,就好似Tree根話齋,「確實係 幾好嘅生意。」 七大搵銀幼稚園 維多利亞幼稚園創辦人︰丁毓珠,何鴻展三太、「四太」梁安琪好友(1965年創辦)手持物業#︰$2.3億(1間西貢獨立屋、4個單位連6個車位)每年學費︰$63,252至$97,372名人校友︰李嘉誠孫女李燕寧、劉鑾雄和甘比之女兒劉秀樺 啟思幼稚園創辦人︰陸趙鈞鴻(1984年創辦)手持物業︰$3.5億(1間渣甸臺獨立屋、1幅九龍塘地皮)每年學費︰$23,000至$51,980 +名人校友︰《信報》創辦人林山木、行會成員羅范椒芬等的子女 創辦人︰陳保琼 ^,前特首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妻子(1932年創辦)手持物業︰$10.3億(3幅九龍塘地皮、1間西貢獨立屋、9個單位連2個車位)每年學費︰$60,665至$172,370名人校友︰王菲女兒竇靖童 約克幼稚園創辦人︰馮禮城和譚淑賢(1979年創辦)手持物業*︰$16億(5幅九龍塘地皮**、3個鋪位、2個單位連2個車位)每年學費︰$55,000至$87,996名人校友︰前「豪宅大王」秦錦釗兒子 栢基國際幼稚園創辦人︰趙曾學韞和劉懿翎,劉坤銘胞妹(1988年創辦)趙手持物業︰$11.4億(1個歌賦山道獨立屋、中環嘉軒廣場寫字樓單位、另有2 個單位)劉手持物業︰$9,390萬(灣仔2層商鋪、3個單位連1個車位)每年學費︰$29,690至$90,000+名人校友︰鄭中基女兒 寶山幼兒園創辦人︰呂楊俊婷,「米業大王」呂明才孫兒、建築師呂元祥的妻子(1979年創辦)手持物業︰$5.2億(1間舂磡角獨立屋、11個單位連7個 車位)每年學費︰$87,600 名人校友︰前律政司長黃仁龍女兒、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女兒梁司渝、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女兒何淦璇 St. Catherine's 國際英文幼稚園創辦人︰陳劉淑瑜,同性戀富商劉定成(劉公子)胞姊(1970年創辦)手持物業︰$8.2億(3幅九龍塘地皮、2個單位)每年學費︰$46,640至$65,758名人校友︰前財政司長唐英年、陳慧琳等的子女 註︰手持物業包括以個人名義和擔任董事之公司名義持有;學費為2014-15年數字# 包括丁毓珠、女兒孔美琪和兒子孔慶暘的物業;其中1個南區華景園的單位由海外公司買入,由孔美琪和孔慶暘簽署買賣合約* 只計算馮禮城和譚淑賢共同擔任董事或股東之公司的物業**其中2塊地皮為約道14號和金巴倫道51號由海外公司買入,分別由譚淑賢和其子馮鎮邦簽署買賣合 約^ 陳繼承母親曾楚珩創辦的耀中教育機構+ 部分分校參加學券計劃 撰文:吳婉英、關冠麒、盧曼思攝影、攝錄:李育明、胡智堅資料、鄭詠欣、陳雅欣插圖:朱桂葉、陳振成[email protected] |
||||||
“目前小孩的教育壓力已經不只是小孩的壓力,而是整個家庭的壓力,我們希望小孩每天能開心成長,過得不要那麽累,即便是出點錢家長也更願意。”在高校任教的唐敏敏(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上海萬科正在瞄準這個的市場,萬科將成立一所9年一貫制私立學校:上海萬科雙語學校。上海市原複旦萬科實驗學校校長陳舒將擔任學校校長,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王石擔任學校名譽校長。
上海萬科雙語學校在上海萬科中心辦學,也就是目前上海萬科的辦公所在地,而上海萬科則會遷址到虹橋萬科中心。
“2011年,我開始了海外遊學之旅。哈佛遊學兩年半後,又去了劍橋遊學。通過切身感受和比較,發現傳統的中式教育強調權威,壓抑了孩子的個性;而西方人從孩子五六歲開始,就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自信心和創造精神,培養一生持之以恒的知識學習和身體鍛煉。我感覺,一所好學校,會有一種特殊的磁場,讓人去除浮躁,靜心讀書。以前萬科上海中心是建築大師、新銳設計師出沒的地方。未來,希望這里將產生科學家、文學家、體育選手。”王石在上海萬科雙語學校的寄語里面這樣寫道。
上海萬科雙語學校的前身是複旦萬科實驗學校“國際雙語C班”,在讀學生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韓國及中國內地和港澳臺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未來上海萬科學校學術總監由“國際雙語C班”外籍創立人Ms. Lisa Chisholm擔任,課程保留原c班的中英雙語課程,又新開設智慧課程、STEAM課程、體藝類課程等,同時課外活動板塊將得到更多的拓展,加入萬科特色的賽艇、樂跑、行業暑假實踐項目等,形成獨特的雙語多文化綜合課程。
今年9月,萬科總裁郁亮也將自己的女兒送到了深圳萬科的學校。自稱為萬科教育“義務陪跑員”的郁亮說,萬科學校是在明確“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之下專註於教育產業的一次行動。未來,萬科教育將成為獨立的品牌分拆上市,並開辦萬科大學。
上海萬科相關負責人提到,未來萬科業主將在第一時間獲取萬科雙語學校以及萬科教育的相關資訊,會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向業主傳遞信息。同時,也會不定期舉辦教育講座,幫助業主解決擇校困惑。
目前上海萬科雙語學校預計收費為10萬元/年,但是辦學校能夠賺錢嗎?
多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教育和醫療在國內的供需很不對等,這一點促使了學區房的價格飆升。面對教育資源分散、公辦教育機構名額少等問題,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都開始圍繞業主的子女教育進行跨界試水。這對於房企而言有兩個好處,一是通過教育產品的增值實現自身產品的溢價,二是通過進入教育行業,為房企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並將這些教育機構形成獨立的城市配套設施。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目前國家對於民辦教育的限制依舊很嚴,這將限制這個行業的發展。同時,由於教育行業和地產行業的運營模式完全不同,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房企也是一種挑戰。
但開發商因其開發和持有物業的便利,可以在社區中做該類物業的安排,比如萬科可以蓋社區學校,其成本可以被涵蓋於房價中,亦可在後期的經營中連續收費,經營好的,現金流不是問題。
“對於萬科的業主或準業主來說,萬科辦教育,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明年,萬科與政府共建三所公辦配套學校。它們分別是複旦萬科實驗中學、複旦萬科實驗小學張江校區,以及複旦萬科實驗小學銅山路街校區。政府將按照學區房劃分的方式,讓該學區內的孩子就讀。”上海萬科相關負責人提到,“除了開設萬科雙語學校之外,我們計劃同步開設幼兒園。未來,我們不會只辦一所學校,而是希望成立一個教育集團。”
對於萬科而言,在學費上賺錢可能並不是真正目的,如何在業主消費端獲取更多利潤或許才是萬科做教育的一個目的。
【相關】
萬科首次透露教育已是一個比較有序的業務,形成了社區營地、城市營地、戶外營地以及一些全日制學校的多元化教育體系,萬科教育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首席的素質教育產業服務商。
即使在國外成熟的地區,養老社區的投資回報期都要在5~7年甚至更長,但在中國,很多開發商還只是把開發養老地產作為一種營銷噱頭,真正的目的仍是出售物業。
體育賽事產業化的崛起,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地產商們也開始搭上賽事商業的順風車,或戰略投資,或贊助,或組織賽事。除了融創,綠地、旭輝、泰禾等開發商也紛紛涉足這個領域。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在私立大專院校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仍有許多私校的競爭力蒸蒸日上,能夠與時俱進,發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特色系所。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亞洲大學》 諾貝爾大師授課 擠進全球最佳大學走進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亞洲大學,映入眼簾的建築物氣勢非凡,左手邊是開闊的半圓形羅馬宮廷式廣場,右手邊是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打造的清水模美術館;熙來攘往的學生和觀光客,讓人想像不到這所大學其實地處偏僻。 台灣大專院校良莠不齊的辦學品質,一直為人所詬病,但亞洲大學創辦才短短十五年,就獲得英國《泰晤士報》全球最佳八百所大學評比中的第六七○名。這麼年輕的學校,每年註冊率都超過九成,究竟如何辦到? 亞洲大學在二○○一年由名醫蔡長海、知名電機學者蔡進發兄弟創立,當時校名為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找來當時擔任衛生署副署長的楊志良(○九年擔任衛生署署長)當副校長,一舉打響學校名號。 四年後,學校轉型為亞洲大學,十年以來,學生從一千多人,暴增到現在的一萬兩千多人;目前設有六個學院、四十五個系所,預計在一六年五月,試營運亞大附設醫院,屆時將引進更多的資源。 國際設計獎常勝軍 獎牌全台最多「我們很重視學生,特別是教學上的需要!」創校校長暨第四任校長蔡進發,曾在美國任教,對辦學抱有熱忱。他說,亞大連續十一年獲得教育部教學 卓越獎,在創新教學上,善用MOOCs(大規模免費線上開放課程)建立翻轉教室;也禮聘許多知名的業界講師任教,如皮克斯動畫資深動畫總監安德魯.高登 等;一○年起的「諾貝爾大師論壇」還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韓森、「威而鋼之父」穆拉德等人,到校座談指導。 「好的老師才能帶動學生學習!」蔡進發說,他期待學生從入學到出校門,都能得到好的資源,因此為每名學生安排三位導師,分別指導生活、就業、心靈三方面;效法美國大學的作法,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有量身專屬的課程,出校門時,有充分的競爭力和就業機會。 為改善台灣學生普遍國際化不足,提升學生的國際移動力,亞大也聘請外籍英文教師,在周間晚上,提供所有學生免費托福、多益的進修課程。 亞大在設計領域的名號相當響亮,近六年來,在國際知名競賽如德國iF、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Mark獎等,獎牌數量累積超過二六二面;今年表現更一舉超過科大龍頭台科大,成為全台大專院校奪牌數第一,其中又以視覺傳達系獲獎最多。 「對在地的關懷和人性,是學生頻頻得獎的原因。」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謝省民說:「敬天、愛人、惜物,是我的教學理念。」希望培養學生尊敬大自然,與身旁的人關係正向,並在創作中善用資源不浪費。 這樣的信念,讓學生在參賽前,都先充分認識自己的文化。例如一五年獲得日本G-Mark獎作品,就是視傳系學生以南投集集山蕉的加工產品,結合日治時代的文化設計而成 。
護理系畢業保證領50K 因應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亞大看準醫療照護產業的潛力,與中國醫藥大學聯手成立「中亞聯大」。在兩校董事長蔡長海主導下,共享資源,學生可以跨校選課、實 習、研究;亞大也因應附設醫院一六年開始營運的人力需求,陸續設立護理系、視光系、職能治療系、聽力暨語言治療系、學士後獸醫系等。 護理系系主任吳樺姍說,今年才第二屆的護理系畢業保證就業,並享有五十K薪水,吸引學測六十二級分的學生高分就讀,報到率百分之百。足見只要有心,縱然學校年輕,仍能帶動強大產業和人才接軌的可能性。 (賴若函) 弘光科大.護理系》 技職一條龍 中部護理師製造機「中部每三位護理長,就有一位是我們的畢業生!」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陳淑齡說。弘光護理系的歷史,幾乎見證了台灣護理醫療的發展, 從五專、大學、碩士班到博士班,是技職一條龍的概念,目前有二六五○名學生,是弘光科大最大的系所。 一九六七年弘光護專成立,成為中部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後改制為「弘光技術學院」、「弘光科技大學」。老字號的護理招牌,讓弘光不受少子化影響,報到率一直超過九成;至一四年止,全台十分之一護理師出自弘光。 「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的精神,要看到人的重要性。」陳淑齡說,護理師工作需要跳脫理論,走進第一線;因此從大一起,老師就會透過各種課程,帶學生到長照機構照顧長者,透過接觸病人的機會,培養同理心與關懷。 今年,弘光護理系獲得教育部補助二千二百萬元,重建護理系大樓一樓,引進美國的HOSCE(全人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考試形式,供全國護理師生交流學習,培養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與實作技能。這項競賽已經與國際護理競賽接軌,可增加學生國際競爭力。 甫獲得全國「台灣技優護理師實作競賽」技優護理師的曾婉茜,也是弘光的學生,在這項須依照真人模擬病患病況,寫出護理計畫,並執行護理工作的比賽中,得勝 的關鍵,除了完整執行換藥、衛教的步驟,更重要是發現紗布過期的細節。目前正在實習的她說,每個病人狀況都不同,如何溝通是最困難的部分,但「負責帶領實 習的弘光老師,會不斷和我們討論,讓我成長很快。」弘光今年報考護理師及格率高達八五.二六 %,比全國及格率五○.五%,高出甚多。弘光護理系以其理論和臨床並重的教育,為面臨護理師荒的台灣醫療體系,不斷注入新血,也維持老字號的招牌不墜。 (賴若函) 朝陽科大.傳藝系》 產學頻交流 李安也找他們拍片走進朝陽科技大學校園角落,映入眼簾的是一個HD高畫質攝影棚內,七、八位學生忙著操作最高規格的攝影配備。這裡是傳播藝術系的實習攝影棚,不算大的空間,裡面應有盡有。 十一月中,朝陽科大傳播藝術系甫在教育部舉辦的「人才培育亮點工程──人才大時代微電影徵選」活動中,拿到金創獎佳績。該系學生也曾在葡萄牙聖多美國際影展、西班牙兒童影展等國內外大小比賽中得獎。得獎,已是家常便飯。 而在導演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及公視戲劇《麻醉風暴》中,該系部分學生也曾參與製作。學生表現出色,與該系助理教授、身兼該校「微電影文創中 心」創意總監朱俊仰,積極拉近學生「學用落差」有關。為了讓學生提升拍攝微電影能力,該系不但聘請業界人才指導,還與培育國片製作人才的瀚草影視合作,推 動成立「類型國片技術創作人才工作坊」。 朱俊仰將重點鎖定在中部微電影市場,讓學生從廣告切入,進而電影接案;學生在大四時甚至有機會擔任攝影師或燈光師的助理,使得業界有人才需求時,就會聯想到朝陽傳播藝術系,讓許多還未畢業的學生早一步找到業界工作,形成良好的產學循環。 「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如何實作,很有趣,我也從中獲益良多。」大三學生涂皓鈞說。 (洪依婷) 虎尾科大.飛機工程系》 課程量身訂做 培訓航空業生力軍虎尾科技大學遼闊的校區,一座不起眼的廠房裡,不斷傳出喀啦喀啦聲響。在悶熱的環境裡,學生仔細檢查一具飛機發動機,每片鈦合金葉片有如 大型玩具般,被學生們以熟練技法逐一拆卸。虎尾科大飛機工程系是國立科大中,唯一與飛機相關的科系;那具飛機的發動機,則是華航捐給學校教學用。 成立於一九八○年的虎尾科大,前身是雲林工專,有位處西部精密機械走廊的優勢。 而飛機工程系受到最近幾年航空業蓬勃發展影響,註冊人數不斷攀升,該系與航空業關係密切,畢業生就業率近百分之百。華航表示,該系畢業生近年來已成為華航 飛機修護穩定的人力來源之一。一名大三學生坦言:「儘管家裡反對,但為了未來穩定的收入,我堅持來就讀。」飛機工程系扎實的課程內容,是學生能順利就業的 品質保證。該系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原文技術命令,也一定要到產業實習,並參加技能證照考試,奠定未來工作基礎。 「與其他系所不同在於,我不希望學生有太多的創造力。」系主任鄭仁杰說,因為飛機上一顆小螺絲,增減一分磅數都攸關乘客安全;他反而希望學生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實作,培養做事有條理、負責任的態度。 「我就是想跟別人以後的發展不一樣。」一名就讀航空與電子科技碩士班的學生說,他在系所學到的態度,讓他每進行一項步驟,都會認真思考,「會不會影響接下來的環節發展」。 為提升學生競爭力,並補足學用落差,虎尾科大校長覺文郁成立產業學院,讓學校在各科系與企業間,扮演監督與溝通平台。簡單解釋其中意義,即是透過企業開出 人才需求,讓學校了解,若學生未來到企業工作,應該補足哪些跨系課程;學校也可藉此檢討老師開的課程,是不是符合業界需求。 強化產、學互動,重視學生發展,是虎尾科大飛機工程系學生高就業率的關鍵,值得學習。 (洪依婷) 3大辦學特色
讓亞洲大學被世界看見
延攬業界學界名師 包括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交大前資訊系主任曾憲雄、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明基電通設計長王千睿、ZeroTime實驗室總裁葉祖堯等。
設立「諾貝爾大師論壇」 2010年創立,每年邀請諾貝爾獎級大師到校指導、座談。
著重設計專業 每年舉辦創意發明競賽,遴選具潛力學生加以培訓,參加世界各設計發明大展,今年首度打敗台科大,成為全台奪牌數第一學校。 撰文 / 賴若函、洪依婷 |
若想讓台灣的高等教育恢復競爭力,需要長期結構性的改造。但面對眼前的少子化現象,至少可從放寬管制、公開資訊、增加學生選擇性以及宏觀調控人力產出等下手。 國內各大學院校將在二○一六年,面臨新生數減少兩萬人以上的「招生懸崖」;過了這道懸崖,前方仍有許多陡峭向下的山谷守候,一直要到二五年,台灣十八歲青年數降至二十萬人左右,人口結構才能暫時維持均衡。 面對持續性的少子化危機,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縮減供過於求的大學校數與招生名額,除了「減量」之外,政府更應利用這次轉型契機,調整台灣高等教育長期的退化與失能問題。 針對迫在眉睫的「大學退場」問題,教育部顯然已決定借助「看不見的手」之力,讓招不到學生的私校,自行被市場機制淘汰;而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無疑是市場機制發揮功能的前提。
解方一:放寬大學管制 辦學更有特色 形成良性競爭政大校長周行一就建議,教育部不妨放寬管制範圍,在不違反法令及公益的前提下,開放私校擁有規畫辦學形式、收費標準,甚至招生名額的自由;如 此一來,私校辦學得以更接近「多元」、「特色」、「自由化」的目標;假如出現類似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優秀私校,也能間接刺激公立學校進步。 「美國最有名的創業學校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強調實務的柯林學院(Collin College)規模都不大,卻因為辦出特色,成為全球效法的對象。」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也呼應周行一觀點,認為官方一旦放寬對教學內容、學費的管制,不但 能夠讓體質不佳的學校退場,更可能發掘出更多特色學校。 此外,公開透明的資訊,是讓市場機制得以順暢運作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解方二:公開校務資訊 選校系有依據 避免學生踩雷除了十二月初首度公布的大專校院系所的註冊率,「教育部若要將決定大學存亡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至少應該公布財務狀況、專任教師數量、生師 比、學生畢業率、畢業生升學就業狀況等資訊。」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指出。立委鄭麗君也主張,教育部若無法主導大學整併,就應要求學校公開校務資 訊,接受公眾課責。 公開校務資訊,可讓學生挑選校系前有足夠的判斷依據,一方面能避免學生踩到「地雷」,挑到岌岌可危的校系就讀;另一方面,也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校系,在市場自然淘汰下,被迫退場或轉型。 而讓高中高職生畢業後,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而非「無條件升學」,才算是真正落實「自由選擇」精神。 解方三:宏觀調整人力培育就業後再進修 縮小產學落差二十年前,教改團體發動四一○大遊行的一項訴求,就是「打倒升學主義」;不過事隔多年,「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依舊像是圈住台灣人思想的緊箍 咒。管中祥分析,台灣過去缺乏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尊重,近年技職教育陸續出現成功案例,稍稍扭轉社會氛圍,但整體而言,升學至上的想法,仍然沒有改變。 「理想狀態下,高職生畢業後應該有七成直接就業,三成升學,但台灣的高職生,大概有九成繼續升學。」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分析,由於多數高職生仍以升學為第一 優先,原本屬於技職體系的高職,也因升學表現而產生「明星高職」與「一般高職」的分類,幾乎與普通高中系統沒有差別。 廖慶榮建議,既然「明星高職高中化」已是事實,教育部不妨將高職教育分為「升學型」與「就業型」兩種學程;升學型職校重視基礎學科,就業型職校主攻實務技 術。針對選擇就業的高職生,政府應該提供健全的回流教育管道,一方面可以縮小「產學落差」,同時也讓技職科大的學生來源,得以更加多元。 除了讓需求端的學生擁有更多選擇之外,站在供給面的政府也應思考,台灣未來的產業結構發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源? 「我們應該先釐清,大學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把它看成基礎知識、通識性的教育,我贊成所有人都讀大學。但如果它的目的是培養專長、準備就業,政府應該有宏觀調控的機制,決定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高教工會理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說。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說,儘管大學系所的彈性調整,無論如何都難以追上產業變遷速度,但政府至少可透過跨部門合作預判趨勢,調節人才供給,目前教育部已停止開放新設餐飲管理系所,未來也可以更加積極,鼓勵大學投入長照護理等新興產業。 少子化造成的大學倒閉壓力,就像是浮出水面的冰山。想改善高等教育現狀,該做的,絕非只有刪減名額而已。
撰文 / 鄭閔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