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級偽術:用fb在多事之秋
1 :
GS(14)@2016-04-12 17:44:44上周好熱鬧,一單「我阿爸係梁特」,一單高官換樓,叫花生友看熱鬧看得不亦樂乎。也許唯一無此閒情的,只有機管局諸君。真的,又會咁黑嘅,同一時間爆發兩單危機,那幾日想必倒瀉籮蟹。有花生友唔明,前者本質係官小姐大頭蝦遺留行李,懷疑有人利用特權擺平事情,既是舊聞,兼且主要指控乃道聽塗說所得;後者則關乎高官涉嫌行為不當,涉及金錢轇轕、延後利益,照理點秤都應該後者大鑊啲,但係網上反應,大相逕庭,前者瘋狂發酵,群情洶湧,梁特例牌給網民狂插,反而後者初期只有媒體跟進,未見網民圍剿當事人。
Mary想,這恐怕反映了某人在網絡世界是如何嚴重地不得民心,在這邊廂的世界,底子薄,只有敵人,沒有朋友,缺乏有效助化解網上攻擊的機制和策略,遇事便只有捱打的份兒。所以為官者、官太以至官小姐,除了毋忘行事要whiter than white外,Mary認為公眾人物網上底子不能不打厚,起碼有事不至於一籌莫展。回看金童玉女換樓事件,接近周末忽然峯迴路轉,劇情急轉直下,由硬料突然變身八卦料,一招除戒指拉篋出走,靚女高官一個「華麗轉身」,頃刻變身受害人。難怪老友話,咦,乜原來懷疑換樓獲利不過係頭盤,婚外情疑雲才是王牌主菜,情節確係引人入勝。
Mary不敢說誰是誰非,只知往後的發展絕對對女高官有利;無人敢說所有細節都經刻意經營,但總之,周五已聽到行家奔走相告,話馮程拉篋唔係着草,睇清楚吖,戒指不見了,似是情傷「受害人」多啲喎。翌日下午,馮生在facebook快閃出聲明,一句「交往」,進一步還了靚女清白,其後連消帶打式的fb舉措,又改status,又換banner兼頭像,唔,至此,真係無人再有懸念了,fb有時都幾有用。彭瑪莉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2/19567523
EXO多事 Chen流出攬女照世勛Irene爆姊弟戀
1 :
GS(14)@2016-09-27 08:02:19■22歲的EXO成員世勛被指撻着25歲同門師妹Irene。
韓國男團EXO自出道以來就擁有大批粉絲支持,不過人紅則新聞多,昨日成員世勛及Chen分別爆出是非,當中世勛就傳出撻着師妹團Red Velvet隊長Irene,而Chen的親密攬女照亦曝光,令粉絲大感震驚。世勛和Irene同屬SM事務所,未知是否因為朝夕相對而日久生情,所以就傳出緋聞。現年25歲的Irene是世勛的師妹,但年齡比世勛大3年,所以完全冇代溝亦相當啱傾。有網民指世勛與Irene透過Instagram傳情,事關兩人上載的照片都好相似,網民又指上月兩人隨SM其他成員一齊到夏威夷家族旅行時,兩人玩水後前後腳出入酒店,令緋聞講到似層層。而世勛及Irene之前為慈善曾情侶檔合作拍攝雜誌,當時已經有粉絲指兩人好襯,所以傳出緋聞後有粉絲都予以祝福。不過亦有粉絲指出相中人包得好密實,連樣都看不清楚,難以證明是世勛和Irene,粉絲又認為他們隨公司同事去旅行,一齊玩亦很正常,不要過份敏感。
■網民指世勛與Irene去SM家族旅行時,玩水後前後腳返酒店。
■同屬EXO的24歲Chen與疑似前女友的親密合照慘遭曝光。
粉絲轟被背叛
另外,繼韓國天團BIGBANG隊長G-DRAGON的疑似私人Ig賬戶被黑客入侵,慘失私隱後。24歲的Chen與一名女子的親密合照亦遭曝光,令粉絲震驚之餘亦擔心偶像的私隱。日前韓國網站上流傳多張Chen與女子的親密照,當中包括兩人的視像通話截圖、頭貼頭的自拍照,更有Chen從後攬着女方的照片。有粉絲猜測相中女子為Chen的前女友,而相片應該由女方或女方友人上載到網上。不少粉絲鬧爆上載相片的人沒尊重他人私隱,但亦有粉絲覺得被偶像背叛。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照片由非相中人上載到網上的話,其行為已經觸犯法律。」不過目前Chen方面尚未有回應。撰文:文康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27/19782591
貸評山下:保險江湖從此多事
1 :
GS(14)@2017-01-12 08:07:24全球金融體系,經歷過不同的金融風波後,慢慢都由行業自行監管,轉到政府獨立的監管,其中香港近年的例子,就包括了保險和會計行業。筆者認為,這個趨勢整體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讓消費者更有保障;但當然,監管永遠都需要面對幾個問題,如監管有否過猶不及、監管機構的問責(最監管監管機構)、監管和發展靈活性的平衡等等。
投資不能單看回報
以保險為例,保監局於2015年底正式成立後,會有一段過渡時間,就會正式取代現有的保監處,規管保險中介人。在整個監管收緊的大環境下,今年開始,保監處就正式實施了所謂的「指引十六(GN16)」,增加了長期保險業務的資料披露和透明度,尤其是投資相連和分紅保險產品;其中一項,就是關於所謂的分紅保險在非保證回報(non-guaranteed dividends/bonuses)的實現率(fulfillment ratio)。資料一出,江湖就從此多事,因為不少人已經磨刀霍霍,就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比拼;比拼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有競爭先有進步。不過,問題是,這些較複雜的分紅保險產品,是否單靠實現率就能判斷產品的好壞呢?答案當然不是。實現率反映的是,實際表現和當初預期表現的比較;但如果相關的投資資產類別不同,實現率的落差就自然不同。比如說,眾所周知,股票一般比債券更波動,但長遠回報較高;如果單看實現率,就類似單看波動性一樣,畢竟,波動性越高,實現率的確定性就越低。既然,不能單看波動性,要看甚麼呢?當然就是相關資產的實際回報,是否更高,是否能抵消投資者所要承受的波動性(要吃的驚風散)?這個概念,就類似投資者一般不會單看回報,也不會單看波動性,而要看sharpe ratio,用以量度調整波動性後的額外回報(risk adjusted returns)。當然,波動性高,不一定等於回報高;相反,波動性低,也不一定見得必然比較好;兩者最好的比較,需要用混合的sharpe ratio來做更清楚的比較。現在監管機構還沒有這樣的規定。筆者認為,這個方向是否可以值得再深思呢?多了一種risk adjusted returns的資料,就更能投資者和消費者多了資料比較,免於做出了一些「蘋果」和「橙」的比較。最後,以上的討論,用了一般金融學術的假設,即波動性高就等於風險高,其實未必。這個概念,畢菲特已經有多次的論述反對,篇幅所限,此處不重複。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2/1989376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