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學生創業為什麼會掛掉?——兩年孵化工作的總結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56.html

簡單背景:

從2011年7月開始,我有幸得到導師的支持,在離北郵不遠的小西天擁有了一塊面積130㎡的空間,開始了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工作。

接近2年的孵化工作中,我前後孵化過的團隊有16個,成立6個月後存活的有7個,成立1年後存活的僅有4個,其中一個被技術收購了、一個沒融資但實現了收支平衡、一個苦苦支撐著馬上能獲得天使了、最好的一個馬上就A輪融資了。

12個失敗項目和4個相對成功案例,總結出來10個大學生創業教訓:

1. 學生創業不要做上下游對接很重的產品

云端科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他目標是幫你的錢包瘦身,將所有的優惠卡、會員卡、積分卡都放到一個app上。可是項目最後失敗了。原因是:這是資源導向性的項目。他們相當於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點已經很難做,更何況他們需要大量的商家在你的app上登記、更新。而後者偏偏是需要大量社會資源,大學生往往無法憑藉「努力」就能補上的短板。
所以,大學生項目一般只做對接一類用戶。比如,Facebook最初只做大學生,超級課程表也是只針對大學生。

2. 如果你創業方向不是你的興趣愛好,請謹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行話也有說「隔行如隔山」。最靠譜的學生項目首先是源自創業者的興趣和愛好。一個不愛看書的團隊,做的卻是書友間的興趣社區;一個自己不玩遊戲的人,卻異想天開做遊戲。真正進入一個行業,需要時間成本,瞭解新概念、瞭解用戶習慣、瞭解潛規則。時間是創業的最大成本,進入一個行業和做你的項目,你能兼顧嗎?

大學生階段,大部分學生對「產品」的掌控設計能力、對「人性」的理解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憑著一股熱情,大家應該從最熟悉、最經常接觸的方面入手,發現過程中很麻煩、很不便利、很難堪的地方,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方式來優化這個過程,使大家(用戶)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錯,無論app、網站,都只是一種優化的方式(這是一個月前的理解,最近對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又有了新的體會),他並不是生活的主題。

3. 人員穩定性是學生團隊的最大殺手,而隊長則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重中之重

在每個團隊的最初最關鍵6個月,有超過一半以上(9/16)的團隊發生人員變更。回想文章開頭的那個數據:創業6個月後失敗的團隊數(9/16),冥冥中還是有關係的。兩個數據的團隊不是重合,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瞭解到,團隊某個成員因為個人發展目標並不在此,6個月或者一學期過後,他們會由於現實的壓力(保研、考研、托福、GRE)而選擇放棄。並且因為這些成員承擔著項目某一重要部分,而導致項目不得不中止。除非,團隊本身的執行力很高,6個月以內已經做出產品。這個很難,詳細看第4點。

原因很簡單:社會創業者承擔著失敗的風險,創業這事對自己的家庭、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在校學生創業,他們沒有憂患的意識,更多地是試一試的心理。請問,兩軍對戰心理如此,何方可勝?

而過了6個月後,項目的產品出來了,這時是隊長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刻,項目成敗也取決與隊長。隊長承擔著一個這麼重要的角色:產品設計、部分技術工作、市場營銷、戰略發展、團隊協調。6個月後產品面向用戶、面向市場,技術研發已經變成一個次要的因素,怎麼在有限時間內使項目獲取到一個好的數據、好的口碑,甚至是好的收入,需要隊長超強的前瞻性,指揮好隊員的工作。一個好的項目,他們的隊長無疑都是傑出的,讓人覺得nb的。

4. 第一次做項目?別想多了,就當積累經驗吧。

最初的時候,我認為大學生能夠憑藉自身的學習能力,即使是第一次做項目也能創業成功。但事實告訴我,學生缺乏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具體表現有:進度無法保證、時間表無限延後,一個學期(半年)都沒做出一個demo,從而團隊心思散渙,進而團隊解散。16個項目中,有7個團隊第一次做項目,最後僅有1個團隊存活(XL-View)。這個存活的團隊也不是一帆風順,期中曾發生一次團隊震盪,幸好負責人和我及時地重組團隊。

所以,想參加創業團隊或者組建創業團隊的同學,看看你這個團隊以前是否都有集體項目經驗(不是學校那種創新實踐項目),而是有否承接過外包?有否做過別的項目轉型而來?如果沒有,你又很想在這個團隊中共事,先別太心高氣傲,第一個項目,先練練手吧。

5. 社交、電商和平台

太多同學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景,但這個願景也是他們當前的目標。這造成了願望太美好,無法實現。他們描述項目最常見的三個詞「社交、電商、平台」,沒有一個項目天生就該如此,這3個詞只是你以後發展的方向。

任何的願景都是一步一步疊加而成的。Facebook當初也只是一個Facemash(比比兩個人中誰更漂亮),沒有社交、沒有分享、沒有登錄。只有2個按鈕,A漂亮還是B漂亮。Facebook也是在這個的基礎上一次一次的迭代、改善、改版做出來的。Twitter同樣也是。這些故事都可以網上搜到。

缺乏將願景細化成一個核心功能真正落地的能力。只做一個核心功能,能夠使你集中力量把這個功能做到最好,一個100%優秀的功能,無疑比10個10%的功能更加吸引人。

6. 優雅地死去

新產品出來前後的運營是學生很大的薄弱點,他們會問怎麼告訴你的用戶呢?

一個百萬PV的網站,用戶並不是天生的。微博火的時候,去利用熱點新聞吸引眼球、去做微博應用然後想辦法上首頁,新浪騰訊2家都多少流量了;微信公眾賬號自動回覆功能編寫了幾百個條;各大論壇、貼吧刷帖,老被刪就去摸GM的上線習慣利用時間差發帖多存留點時間……

「優雅的」學生團隊連去開水房貼上溫馨提示並附上二維碼都不願意去做。他們守著他們的網站,等待用戶的上門。這些髒活、累活,不屑於去做,那些邪門歪道你們更加鄙視(不提倡呵呵),那麼你們憑什麼而活?

創業就像一群人去爭地盤。你可以選擇優雅得像個Gentleman,掏出手帕擦擦槍頭,講究儀式,而流氓上來掄起拳頭就開幹了。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想想這句話後面的鏡頭你就懂了。

7. 活著,比一切重要

同學們一直幻想著這個事情:坐在電腦前,埋頭苦幹幾個月,做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產品,用戶蜂擁而至,投資爭先恐後。或者說,不願意賺錢,也未曾想過要賺錢,認為只要用戶多,以後肯定有盈利的方法。問題是,你能活到以後嗎?

你可以不要冠冕堂皇的辦公場地,但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夠擠下你團隊辦公的小地方;你可以鄙視各種作秀的創業比賽和電視節目,但一定要抓緊每一次能夠給公司帶來收入的機會;你可以不拿工錢,但一定要推出一些服務來賺錢,即使是小錢。

因為每一分錢,可能幫你解決一個難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你連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又如何能解決更難更複雜的問題呢?

投資人的錢是把雙刃劍,在損害你們團隊的利益的前提下使你們能夠得到生存。這個需要團隊負責人好好思量一下了。

8. 投資人不是創業者的賺錢機器

我們算算學生項目初期需要多少金錢:服務器(100/月)、開發書籍(300)、開發者認證(iOS $99,Android $25)、域名(200/年)加上團隊建設(400)的費用,一年費用大概¥2000元。這是研發的基本費用,可以算多,也可以算不多。但大部分的同學抱著這樣的想法:自己不願意掏這筆錢,等著「投資人」出吧。創業是自個的事情,靠自己的雙手打拚,遇到困難,首先是自己想辦法盡努力地去解決,而不是寄望於別人幫助。要知道,每換回來一次好處,就要給對方相應的回報,沒有人天生義務幫你的。

另外說一個案例,某創業大賽裡面,一個團隊從演講到展示環節都表現得十分好,到了問答環節:「你們通過什麼方式盈利?」回答「融到100萬」。不知可笑還是無奈,投資人成為創業團隊的「賺錢方法」。其實投資人並不是最後給你產品買單的人,投資人是認同你團隊的方向,投入金錢跟你們一起把項目做起來的「合夥人」,你們的區別是,投資人付出金錢,團隊付出實際勞動。

9. 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

兩年來,收到無數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的郵件,最常見的一封郵件就是只有一行字「我的想法產品前途十分美好、市場非常宏大,請問可以獲得XXX支持嗎?」這裡要吐槽兩點,一是憑什麼是「美好」、「宏大」的?數據呢?行業呢?證據呢?另外,往往大學生項目存在深深的臆想中,沒有找過客戶、沒有跑過市場,在學校裡在電腦前YY。

二是,如果你要尋求幫助,請務必將你的想法、產品、計劃、目前的階段給對方說明白。我自認為還算比較熱心,這樣的郵件都一一回覆了。如果你的發送對方是你的客戶、投資人,他們會百忙中會如何處理?——垃圾郵箱或者直接刪除。大學生,請鍛鍊你的社交能力,起碼明白基本社交禮儀。

10.技術能幫到你什麼?

13個失敗項目中,不乏技術導向型的團隊,利用自身在實驗室的工作而獲取到的特殊技術,想轉化成面向用戶的產品,而這樣的團隊往往是失敗的。前面講過「技術是一種方式」,換言而之,技術僅僅一種提升程度的手段,人們並不需要活在技術中;觀察市面上流行的app,並不需要多厲害多高超的技術,他們抓住的是用戶的最不舒服的場景,提供最貼心的功能。同時,技術導向型團隊更多是「工程師」思維,為了實現功能而去做功能,缺乏設計和用戶體驗,用戶還沒體驗到該技術的厲害,就早已關掉應用了。

另外說一下,技術導向而成功的項目,一般具有2個特徵:1是技術做到極致或行業內頂尖;2是面向的用戶群不是普通大眾,而是第三方開發商。清華的face++團隊是這樣的例子,他們擁有優秀的人臉識別技術團隊,他們把技術做成開放接口供其他第三方調用。這種類似PaaS(平台即服務)的做法,是技術型創業團隊要好好參考的出路。

綜上所述,我個人總結了具有成功潛質的學生創業團隊應當滿足的3個條件:

  1. 隊伍穩定,不一定要成員齊全,起碼隊伍裡面的人能夠在6個月內以創業這件事為主;
  2. 隊長/負責人必須懂產品,且創業方向是他所擅長的;
  3. 團隊高效的執行力。

16個曾經支持的團隊裡面,我見到完全符合3點的有1個(V電影),符合其中2點的有3個(云印、XL-View、半次元)。一件事要成功,不在於做的事情,而在於「人」本身。各位年輕人,你們認同麼?

當然,不是說方向和做的事情不重要,我簡單歸納了一下未來一年很有可能爆發的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1. 降級

別盯著北上廣了,二三線城市中都是機會,java機時代的電子小說就是一個例子;別只做互聯網應用了,想想傳統行業有什麼弊端和不便,利用互聯網的特性將它改進。

2. 手機作為入口,服務作為商業模式

純app擴大用戶量這種重視線上產品是互聯網老一套的玩法。相信將會湧出一批這樣的公司,重視並提供優質的服務,擁有忠實的用戶,app的地位下降只作為入口。

3. 軟硬結合

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大坑。機遇在開源硬件的興起、純app市場的飽和、新工業革命的即將到來,坑在這類的項目迭代週期和鏈條相當長,即使有開源硬件,耗時耗錢耗精力也是相當厲害的。參考案例:各種手環、智能手錶、極路由

後記:

2年了,自己本身不愛寫東西,但是得給我和我的小夥伴,還有以後的小夥伴一個交代;終於憋出來這個。挺佩服自己,能將一篇總結從接近2週年寫到過了2週年。2年的心得肯定不止這些,我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寫。所以,歡迎大家跟我探討吧:)留下評論或者郵箱我dennisbear#gmail.com

目前我的孵化方向除了互聯網以外,開始跳另一個坑:軟硬項目。去過深圳、去過創客空間、瞭解過這些創業團隊,也準備聯合幾家大公司在北郵成立軟硬開放實驗室。雖然這是個大坑,但我先跳了,後面再跳的人就有我墊背,他們不至於摔得那麼疼:P

感謝16個團隊,也感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理解,我愛你們:

云印、XL-View遊戲工作室、云端科技、這的云、點睛、老少聯、potato遊戲工作室、來錢快、半次元、V電影、偶遇先生、的感覺工作室、書友匯、易買賣、拯救小扎、QiaQia。

(文章來源:36k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