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霧鎖漢能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34_all.html#page2

  「我們往往高估一到兩年的變化,低估五到十年的變化。」漢能控股(下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2009年以來,李河君在向多地地方官員宣講一個龐大的太陽能薄膜計劃——終極產能目標1000萬千瓦,超過全球薄膜光伏組件年產能,短期目標是2012年實現產能300萬千瓦。在李河君的講述中,太陽能是能源終極利用方式,而太陽能薄膜因其成本低、生產過程無污染,將會取代以尚德為代表的晶硅電池路線,統治太陽能光伏領域。

  在此之前,李河君和漢能從未涉足光伏領域。儘管光伏業界對其大力宣講的太陽能薄膜技術和漢能財力多有質疑,但兩年多的時間,搭車「4萬億」經濟刺激,借新能源政策的東風,李河君成功遊說了海南海口、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山東禹城、江蘇南京、邳州和武進、黑龍江雙鴨山、青海、江西等地方政府及銀行,加入這個總投資額號稱近2000億元的太陽能帝國。

  投資太陽能之前,李河君旗下的主要資產是建在云南麗江金沙江上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2009年,這個項目一度因未批先建遭銀行中止貸款,幸而引入新投資者後得以建成,目前已並網發電。他名下還有兩架私人飛機灣流G550。很多漢能太陽能薄膜基地的投產儀式上,都會出現本地省級高官的身影,這為李河君進一步擴充版圖增加了新的砝碼。

  2009年,恰逢國家大力支持光伏產業:3月,中國政府出台對光電建築每瓦補貼20元政策;7月,「金太陽示範工程」起步。國開行放開對光伏貸款,2011年底給了漢能300億元貸款授信額度。一位漢能離職高管稱,據他所知,漢能至少從國開行拿到了60億元貸款。

  有了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支持,李河君不需要太多自有資金就可推進號稱2000億元的投資計劃。漢能內部有所謂投資「三三制」之說: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甚至漢能連三分之一都不出。」一位從漢能離職的高管說。

  實際操作中,漢能通過從自己控股的公司中採購設備,對地方政府高報價格,放大了投資總額,也同時加大了政府和銀行實際投資比例。高企的投資總額還為漢能帶來更多好處——地方政府低價提供配套土地和優厚的稅收返還與補貼政策。

  問題在於,漢能大規模殺入光伏領域是在2009年——晶硅光伏組件價格開始下滑之時。

  晶硅電池與太陽能薄膜,是光伏發電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一直在進行成本與轉化率的競賽。

  太陽能薄膜組件一度成本略低,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國企業大擴產能後,晶硅光伏組件價格大幅降低,如果單計算光伏電站的設備成本,太陽能薄膜組件價格如今已比晶硅光伏組件高出20%以上,加之使用太陽能薄膜組件需要更大面積來吸收太陽能,因此增加了土地成本,統算成本更高。同樣做太陽能薄膜的 First Solar曾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組件生產廠商,如今已在走下坡路。不過,它走的CdTe路線與漢能的非晶硅也不是一個路數。

  即使成本有優勢,尚德等晶硅光伏企業如今也奄奄一息。漢能逆勢而為,此前並無光伏生產經驗,如此大規模推進一個已無成本優勢的技術,底氣何來?

  興建太陽能薄膜組件生產基地的同時,漢能同時宣佈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江蘇、山東、河北等地的大規模光伏電站投資計劃。這些計劃同樣與地方政府合作。加上它此前收購控股的薄膜太陽能生產設備供應商鉑陽精工,李河君力圖打造一條完整的太陽能薄膜產業鏈:從生產線研發設計到太陽能薄膜電池組件生產,再到應用此技術的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從國家獲得足夠電價補貼,完成投資-收益的閉環。

  這也是整個光伏行業的算盤,光伏業大躍進的起因。在光伏業普遍陷入債務危機時,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擔心。漢能建廠和投產的進度遠低於宏大計劃,已建成生產線大多在試生產,都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疑慮。「漢能在全國投資到七八個點時,我們就開始懷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員說。海口和河源都放慢或收回了對漢能土地申請的審批,一些原本有意發放的貸款叫停。海口甚至有意將漢能遷出保稅區。如何對待漢能的投資,變成一個棘手難題。

  漢能還是想險中求勝。今年3月始,漢能轉向海外擴張——先收購了德國Qcell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又以3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Miasole公司。這兩家公司在太陽能薄膜技術研發上相對領先,但與漢能目前在全國力推的非晶硅薄膜走的並非同一條路,業界將此解讀為漢能在技術上尋找自救路徑。

  海口項目今年3月剪綵後,李河君再沒去過。9月24日的《人民日報》上,他的一篇署名文章「光伏發電能源新亮點」中,繼續宣講著光伏宏圖。

海口的故事

李河君說在海口投資175億元,十年完成。海口方說,太久。李說,「那就五年!」

  漢能與海口簽約是在2010年10月。

  海口市乃至海南省,長期以來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2009年,海南省的GDP在全國排名倒數第四,海口市全年的GDP不足500億元,急需引入新的產業,尋找經濟增長點。

  李河君所描畫的藍圖,正立足於中國政府號召推進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新能源。

  201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在漢能和海口政府接洽前,另一家新能源企業已落戶海口。2009年8月,英利光伏在海口市高新區獅子嶺工業園投資7.6億元建設「一期年產10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完整產業鏈」項目,2010年5月順利投產,遇上好時機。歐洲多國政府的光伏補貼政策,促使產品主要出口的中國光伏行業迎來了爆髮式增長的時期。中國光伏行業產能,從2009年的600萬千瓦增加到約1500萬千瓦,增加的產能幾乎全部選擇了晶硅路線,大大降低了原材料和生產成本。

  英利集團的「靠譜」以及海外市場的繁榮,給海口政府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要找一個和英利一樣好的企業」。在這樣的迫切心態下,漢能來了。

  李河君給當地官員留下的印象極深。但凡海口市政府官員談到英利,他手一揮:「滅掉英利」。李河君說,晶硅電池以硅為主要原料,硅價比薄膜技術使用的原材料等高得多。而漢能選擇的太陽能薄膜技術,在李河君口中相當於「彩電中的液晶技術」,成本低,最先進。

  太陽能薄膜技術,曾被業界認為是未來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它比晶硅技術原材料成本較低,生產過程較環保,但瓶頸是光電轉換率低於晶硅電池(指利用光伏組件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差距甚至可達10%,這會部分抵消組件價格對度電成本的影響。2009年,尚德曾在上海斥巨資建立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但最終將這條生產線轉為生產晶硅產品,原因就是轉化率太低,沒有競爭力。

  尚德創始人施正榮攻讀博士時,專攻太陽能薄膜技術。施正榮沒做到的事,初涉光伏領域的李河君就很有信心。

  海口不是沒有官員對李河君有異議。「一位官員私下問我,漢能宣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能是海外市場需求的總和,難道全世界就漢能一家企業?」漢能海口基地一位離職技術人員轉述。

  但在海口市的決策者看來,漢能也有足夠多因素值得信任:漢能集團旗下的金安橋水電站堪稱印鈔機,年收入達20億元;與國開行關係良好,取得國開行300億元授信,李河君在飯桌上曾說,「漢能是國開行的長子」;在海口之前,漢能已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建設了兩個基地,河源基地開工儀式上廣東省高官出席,也緩釋了海口市政府的疑慮。

  2010年秋天,海口市政府負責人帶著保稅區、高新區和國土資源局的官員考察漢能北京總部。當時位於西長安街上的漢能總部豪華氣派,辦公室家具一色紅木。在歡迎酒宴上,李河君提出要在海口投資175億元,十年時間完成。海口方說,太久,英利不到一年就投產了。李說:「那就五年!」

  2010年10月,作為「海南省和海口市重點建設項目」,海南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研發製造基地項目簽字。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項目為籌碼,漢能廉價拿地,快捷拿貸款

  在具體談判環節,漢能相當強勢。時任漢能集團副總裁徐婷出面。徐婷此前曾負責四川雙流、廣東河源等項目談判,都得到地方政府和銀行鼎力支持。地方政府出資又出地,這是漢能談判的要點。

  漢能內部人士提供了一份當時漢能和海口的合作合同,合同前半段描述了漢能薄膜電池生產、科技研發、太陽能電站全產業鏈的宏大規劃:

  ——計劃投資120億元,用五年時間分期建設年產100萬千瓦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製造基地。

  ——投資30億元,建設漢能全球研發中心項目,也是計劃五年分期完成。

  ——總投資25億元,建設10萬千瓦薄膜太陽能示範電站項目,根據選址及上網電價批覆情況實施。

  「合同沒有規定漢能未能如期完成項目會如何。」海口市政府一位官員說。

  合同的下半部分,是海口政府投入土地和資金的承諾。

  漢能項目總用地規模為1200畝,其中工業用地800畝,配套用地400畝,約佔海口保稅區工業用地的三分之二,合同價為一畝10萬元,而保稅區工業用地的官方評估價為每畝25萬元。

  工業用地之外,還有配套用地400畝,其中研發用地140畝,專家住宅用地260畝。有這些土地,李河君承諾給高管在海口每人配套別墅。這些土地的出讓價格也相當大的優惠。據瞭解,漢能挑選了長流起步區最好的一塊土地做為住宅用地,按照2012年最新「招拍掛」價格,周邊土地每畝可賣到110餘萬元,漢能拿地價僅為30萬元。

  廉價拿地僅是第一步,在漢能成立的海南光伏有限公司的6億元註冊資本金中,有3億元是海口市政府的無息借款。此外,海口市政府幫助漢能從海南省工信廳爭取了6000萬元的項目扶植資金。在政府的協調下,漢能又從海口農信社獲得5億元貸款。

河源練兵

漢能宣稱,河源基地也將成為全球技術最為領先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基地

  海口談判熟門熟路,得益於2008年李河君初涉太陽能光伏領域時,在其家鄉廣東河源的投資。

  2008年,李河君要投資400億元太陽能項目的消息開始在河源流傳,連政府官員都很吃驚。一位自認對同是河源人的李河君有些瞭解的官員告訴財新記者:「怎麼可能拿那麼多錢搞項目?」之前,做為著名鄉賢的李河君,曾在家鄉投過幾百萬元做慈善,偶爾提及要建五星級酒店、機場和高爾夫球場。

  但是,400億元如果落實,畢竟是河源市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這引起了河源市乃至廣東省政府領導的重視。2009年9月廣東漢能光伏有限公司在河源註冊成立,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投資額變成了210億元,年產100萬千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製造和研發基地。

  河源在廣東相對落後。漢能宣稱,廣東漢能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製造商,漢能河源基地也將成為全球技術最為領先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基地。

  項目規劃用地66萬平方米(990畝),分兩期進行。首期佔地30多萬平方米,年產55萬千瓦薄膜太陽能電池已於2011年11月投產。第二期50萬千瓦薄膜太陽能電池計劃2012年投產。

  據當年參與河源談判的漢能內部人士說道,河源經濟落後,政府沒錢,未出資,但土地供漢能免費使用。

  河源寄託著李河君做薄膜太陽能電池全產業鏈的雄心。光伏玻璃的原材料是超白石英砂,河源轄區內號稱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石英砂儲量和可採量。從「石頭」到「發電」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條,是李河君打造漢能河源版圖的初衷。據其規劃,由河源政府將石英砂礦買來轉給漢能開採,條件是深加工業務必須在河源完成。李河君還曾對地方政府官員稱,河源擁有這麼多石英砂,可掌握定價權,將來炒高石英砂的價格。

  李河君在河源承諾的巨大投資也帶來了更實際的好處,比如在河源轄區配備水電站。珠江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發端江西,全長500多公里,水流湍急,水力發電為電力供應主流。李河君在河源的木京水電站、黃田水電站先後建成並網發電。圍繞著東江水資源,李河君甚至還做起了河沙買賣。

三三制

「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漢能連自己的三分之一也不出」

  「做水電起家」,擁有一座現金流充裕的特大水電站——漢能的履歷,很有助於贏得地方政府的信任。

  但漢能沒有看起來那麼光鮮。一位漢能的離職高管說,上世紀90年代漢能開始建設金安橋水電站,直到2011年才並網發電,目前並沒有全部上網,近200億元的貸款尚未還清,還有部分工程欠款,加上近年在風電領域投資不成功,漢能的現金流很緊張。「不斷用大項目來說服地方政府投資,從銀行貸款。」一位漢能離職高管說。

  就在李河君大舉投資光伏之初,2009年,金安橋水電站曾一度面臨資金斷流的風險。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由於飽受「未批先建」質疑,2008年8月,銀監會曾通知各大銀行暫停對金安橋水電站貸款。2009年7月漢能曾引入一位新股東張征宇救場,方渡過難關。張征宇在漢能控制的權益一度高達73.616%,但在2011年6月後減少了股份。目前,漢能由肇慶市粵電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持股40%,廣東東江電力開發有限公司持股30%,北京華勤高科貿易有限公司持股30%。李河君通過北京華勤高科和東江電力控制了漢能超過50%的股份。

  前述漢能高管在離職之前負責和地方政府接洽,進一步解釋說,漢能在各地投資依據其「三三制原則」,「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漢能連自己的三分之一也不出」。

  河源項目是惟一漢能投資地方政府未出錢的,河源政府只撥給漢能規劃990畝工業用地,首期佔地30多萬平方米已撥付。「河源是第一個項目,那時漢能還有些錢。」上述離職高管說。此後,與海口和江蘇南京、浙江長興談判時,地方政府不僅出地,還出資。長興政府承諾配套出資8億元,已打入漢能賬戶6億元;南京政府承諾出資8億元。

  在動輒上百億投資規模的激勵下,政府投入真金白銀,但漢能實際投資成謎。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漢能和河源政府的蜜月期已過,隨之而來的是彼此設防。按一位不願透露的河源官員的說法,每次去基地視察,看到的「就是幾個集裝箱」。

  早在2010年,佛山光伏太陽能項目上馬,廣東省政府官員問河源,「同樣產能的太陽能項目,佛山投資不到30億元,為什麼漢能要投資200多億元,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 」「我們啞口無言,不知道如何解釋。」上述官員稱。

  海口政府也有同樣的疑問。海口第一期項目的24億元投資按原定計劃推遲了一年多,海南省政府領導公開批評漢能進展慢。24億元投資終於到位後,漢能立馬要求兌現承諾的配套住宅用地。

設備的秘密

高報設備採購價,以擴大投資額

  在海口一期的24億元投資,據漢能稱,包括3億多元土地廠房成本,其餘20多億元用於購買和安裝20萬千瓦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

  除了海口市政府提供的3億元配套資金,以及海口農信社的5億元貸款,漢能還需自籌資金16億元,但具體真正投入多少?秘密在設備採購上。

  漢能購買的生產線,來自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鉑陽太陽能)。鉑陽太陽能由福建商人林朝暉創立,成立於2008年,2009年在香港上市。2009年以來,漢能就成了鉑陽太陽能最主要的買家。

  2010年,漢能宣佈未來三年購買鉑陽太陽能198.4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並以11億元獲得了鉑陽太陽能29.4%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之後又進一步增持至50.65%。鉑陽太陽能董事會主席,也換成了漢能的管理層,李河君成為鉑陽太陽能實際控制人。

  一位漢能內部人士透露,20萬千瓦項目,漢能報給海口政府的設備採購價是20億元人民幣,單價每瓦10元人民幣,接近業內最貴生產線歐瑞康的價格。多位業內人士稱,正常情況下,鉑陽太陽能設備價格為歐瑞康的三分之二。

  這位漢能內部人士說,漢能從鉑陽精工的採購單價實際只有每瓦5.3元,僅此就將投資額擴大了近10億元。一位漢能前高管告訴財新記者,做高固定資產投資有利於漢能從銀行多貸款。

  鉑陽太陽能內部人士分析,李河君學的是林朝暉。2009年,林朝暉通過北京中錦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準備在北京平谷建50萬千瓦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項目,一期投資4.5億元建一條7.5萬千瓦的生產線。當時也使用過抬高報價的做法。北京市政府發現後中止了這一項目。 2011年年初,入股鉑陽的漢能曾想繼續,與北京經信委談判時追加投資到200萬千瓦,經信委沒有接受。

  海口保稅區曾在今年初對漢能進行過審計,但未有下文。如果剔除漢能高報設備投資一項,號稱24億元的項目實際投資大為縮水,其中地方政府和銀行出資8億元,加上土地政策等諸多優惠,漢能實際投資不足4億元。

且行且難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市場在哪裡?

  以小搏大,借雞生蛋,在河源、雙流、海口之後,漢能在又在浙江長興、山東禹城、黑龍江雙鴨山、江蘇南京、武進、邳州以及青海和江西宜春大舉投資,號稱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

  漢能將自己的激進寫在了官網上:「2012年,預計各基地總產能將達200萬千瓦。屆時,漢能控股集團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同時,集團還在全球進行電站資源開發,目前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約4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成為涵蓋技術研發、高端裝備製造,光伏電池生產和光伏電站建設等光伏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整合的高科技清潔能源企業。」

  從鉑陽精工,到遍佈各地的生產基地,以及在建和未來準備建的光伏電站,一個光伏巨鱷儼然成形。

  但是,這些項目絕大部分沒能如期投產。截至目前,已經量產的基地只有兩個。四川雙流基地項目一期30萬千瓦,已量產;河源基地一期項目兩條生產線年產約50萬千瓦。

  其餘的基地進展均不順利。

  長興基地浙江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第一期項目沒有量產,第二期項目政府不準備繼續了。」長興一位離職員工說。

  漢能雙鴨山太陽能光伏產業研發製造基地項目,一期號稱投資36億元,2010年10月開工,至今未投產。

  邳州項目,漢能項目引起徵地糾紛,漢能將電站項目轉售深圳能源。2012年9月6日,深圳能源公告了這一交易。深圳能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一項目已經取得核准,收購過來就可以直接做,但不一定會用薄膜太陽能。他認為,晶硅太陽能技術比薄膜太陽能成熟。「雖然核准內容具體指定了要做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但我們跟發改委溝通, 轉化為晶硅即可。」他表示。深圳能源購買項目公司時,漢能尚未引進生產線。

  在江蘇武進,漢能曾宣佈要建兩個光伏電站,但目前在做的是太陽能薄膜幕牆項目,用於漢能在武進的生產廠房。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漢能在山東禹城的光伏發電項目亦有出售意向。

  在下游市場方面,除了上述與地方政府簽署開發協議的電站項目和自發自用項目,漢能披露過的下游訂單項目還包括位於烏蘇里斯克中俄經濟開發區的100KW太陽能屋頂電站項目、意大利拉奎拉837KW屋頂項目,以及未來三年為宜家的中國門店及其供應商提供383M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用於建設屋頂太陽能電站。

  一位與漢能有過接觸的歐洲新能源投資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漢能要開拓歐洲市場,困難很大,難於獲得銀行融資。薄膜產品因轉化率低、佔地面積大以及衰減的未可知性,尚未得到很多歐洲銀行的認可,漢能更是市場後來者。

  「漢能跟現在所有光伏企業的玩法不一樣,他們是做出口,我是反過來做,以中國市場為主,國外市場為輔。」李河君曾向媒體表示。雙流、河源基地、山東禹城已生產的轉化率不足10%的鉑陽生產線產品,被漢能自產自銷,運到了青海漢能的自建電站上。國內薄膜市場遠未真正形成,「薄膜現在國內還是不行,我們下去看過,金太陽示範項目報了不少,基本上都是很小的自發自用,沒什麼商業化項目。」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今年7月向財新記者表示。要消化漢能宣稱的巨大產能,大型地面電站必不可少。但目前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十分緊張,很多項目的上網電價補貼只結算到了2010年四季度。

  因發電量全額上網難以保證,電價補貼一年一個標準,沒有長期預期,國內光伏電站商業模式難尋,市場上不少組件企業投資的電站項目在苦尋買家。

  截至2010年末,薄膜組件只佔國內光伏裝機的5%。「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確定的2015年光伏裝機目標為200萬千瓦,成本更高的漢能要從中分走30萬千瓦薄膜組件裝機非易事,更何況李河君預測漢能兩年後才真正釋放產能。即便能夠通過自建電站消耗庫存,目前光伏電站的低回報率——通常在8%甚至以下,也在積累風險和財務壓力。

漢能困局

晶硅電池都沒人投了,誰還投薄膜呢?

  一位去海口參觀過漢能生產線設計的業內人士曾問,這麼大的產能,想沒想過市場在哪?漢能當地人士說,總公司自有戰略考慮。總公司高管則給出另一個答案:「我們不是做薄膜電池的,我們是賣電的。」這個答案更讓人困惑。就算可以不斷綁定地方政府維持太陽能巨賭,最終仍需買家。誰買高價電?

  2012年,主要依靠海外市場的中國光伏產業面臨寒冬,競爭更加慘烈。

  據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由於轉化率瓶頸未突破,即使在國內,漢能產品也沒有太多競爭力。

  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的報價是300元-330元,主流產品的輸出功率55瓦 -60瓦不等,相當於電池設備成本折算為每瓦5元-6元,比晶硅電池目前報價4.5元貴1元左右。業內人士指出,太陽能薄膜需要更大面積吸收光能,建光伏電站的話,太陽能薄膜只有設備成本比多晶硅電池低20%左右,度電成本上才有競爭力。

  一位在青海投資過光伏電站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同樣規模的電站,漢能使用的薄膜組件項目佔地面積比晶硅組件項目高出1倍有餘,安裝成本也至少高出每瓦0.7元。

  當時在漢能內部,對於選擇哪種技術的薄膜生產線存在爭議,很多人反對選擇鉑陽太陽能的技術。

  「轉化率連10%都難以做到。」一位生產線設計人員說,「漢能現在做得最好是常州,(第一批產品)出來可以達到9%,但還沒量產,不能說是真正穩定的轉換率。」一位曾購買過漢能組件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漢能價格較First Solar更便宜,但其轉化率不足9%,技術上並不十分成熟。

  鉑陽太陽能的產品轉化率低,李河君起初逼著鉑陽太陽能的技術人員提高轉化率,失敗後後李河君曾跟手下說:「東西不好沒人買沒關係,我先用到自己的電站上,這樣還能撐幾年,等要還貸時,我再用好的技術換。」

  在不斷降低的晶硅電池成本面前,能否取得技術突破,已成為薄膜技術存活的關鍵。

  為突破技術瓶頸,漢能將眼光瞄向海外。2012年6月,漢能收購德國Qcell的薄膜子公司Solibro,10月,以3000萬美元收購美國清潔能源企業Miasole。Miasole曾是美國硅谷最熱門的清潔科技企業之一,並先後獲得超過5億美元融資。Solibro生產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達17.4%,Miasole做到14.5%。跟晶硅電池的17%-18%轉化率相比,仍有距離。

  尋找技術突破是正確方向,但收購後的繼續投入和成本控制仍是難題。一位美國清潔能源分析師曾向財新記者表示,這兩家新收購公司所用的技術類型是CIGS,成本比漢能現在採用的非晶硅薄膜技術還要高,需要持續投入(參見資料「漢能的技術選擇」)。更何況,「晶硅產品太便宜了,但現在大家連晶硅都不投資了,怎麼會投(薄膜太陽能)呢?」

殘局

海口基地產品無內外銷記錄,「暫時用在自己廠房的屋頂上」

  9月是海南最好的時節。遠離市區的海口綜合保稅區,綿延幾百米的電線杆上,漢能的宣傳標語無處不在:「漢能越發展、地球越清潔」。

  第一期佔地430畝的白色廠房已建起,但車間只有二三十個工人在閒散地工作。幾個工人在檢查出現問題的樣品,準備返工。兩條生產線均處於試生產階段。生產出來的產品既無外銷記錄,也無內銷記錄。「暫時用在自己廠房的屋頂上。」一位工人說。

  投產比預期晚了半年,2012年3月才開始投產。國外市場持續低迷,國內市場遲遲無法啟動,中國光伏行業普現危機。漢能在9月向海口保稅區申請降低稅費。當初被各方當做香餑餑一樣爭奪的漢能項目,現在成了燙手山芋。

  海口市政府現在能做的,是不再繼續給漢能二期工業用地;400畝配套用地只給了50畝。合同中上百億元投資的輝煌構想,此時變成進退兩難的僵局。

  在廣東,河源政府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原本非常憧憬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生產基地,但漢能在全國四處開花式的投資令他們開始擔心其市場前景。尚德、賽維等光伏企業債務危機爆發後,漢能的一再保證並不能讓官員放心。河源政府一位官員表示,最新的政府補貼發放,政府會看情形再說。至於漢能一直渴望得到的石英砂採礦權和二期工程擴用地的審批,「也不會太順利」。

  河源政府要求漢能出具投資進度報告,後者僅提供了120億元這個數,廠房、基建、生產線等投資進度都沒標明,「120億投哪裡了?」河源政府疑慮重重。

  9月28日,漢能河源基地舉行了發貨儀式,首批發貨僅有1.3萬千瓦。

  李河君打法

漢能的技術選擇

  ● 漢能自2009年開始進入光伏領域時,薄膜電池已經告別了前一個高速發展週期,晶硅電池成為業界主流。晶硅電池是在多/單晶硅片基礎上生產可能吸收太陽能的電池,被稱作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第一代技術。目前除了美國的福思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從事薄膜電池生產,國內外大廠主要生產的都是晶硅產品。

  ●對薄膜半導體的研究,開始於20多年前,應用於光伏組件生產的歷史則僅有十餘年。作為第二代技術,薄膜電池以玻璃、不鏽鋼、塑料等作為襯底,沉積微米級(甚至納米級)對光敏感的材料作為電池的光吸收層。根據吸收層材料的不同,薄膜電池主要分為硅基薄膜、碲化鎘(CdTe)和銅銦鎵硒(CIGS)三大類。CdTe電池的生產工藝簡單,成本較低,CIGS則擁有較高轉化效率。

  ●比起晶硅電池,薄膜產品原材料易得,成本較低,但劣勢也十分明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今年年初的一份報告,商業化生產的多晶硅組件轉化效率為13%—15%,單晶硅組件能達到15%—19%,而在商業化生產的薄膜組件中,CIGS和CdTe組件轉化效率能達到11%,非晶硅薄膜組件為8%。除此之外,薄膜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的顯著衰減也令人擔憂。漢能選擇的正是轉化率最低的非晶硅薄膜技術。

  ●2006年至2009年,由於太陽能級晶硅材料價格高企,薄膜電池一度取得較快發展,First Solar亦成長於這一時期。但隨著晶硅價格的不斷下跌,晶硅電池組件的成本顯著降低,晶硅電池的競爭優勢凸顯。根據前述IRENA的報告,2009年薄膜電池組件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4%,2010年降至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