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3-31/1OMDAwMDIzMDA1OA.html
3月29日,恆大地產(3333.HK)公佈2010年度主要財務指標:淨利潤高達80.24億,較2009年同期的11.2億翻了6倍。去年恆大確認房地產業務收入453.4億元。
截至目前已披露年報的大型房地產公司的數據顯示,中海以126.7億(港元) 位居收益榜之首,恆大以超過80億元超過萬科的72.8億人民幣,躋身第二。
恆大地產何以用一年時間,就以數倍的增長超過了行業龍頭萬科?
兩 家公司的數據顯示,萬科2010年營業收入507.1億,毛利率為29.75%;恆大地產同期的結算營業收入是453.4億,毛利率為29.2%。從數字 上看,無論營業收入還是結算毛利率,萬科依然略勝一籌,但真正讓恆大在最終的淨利潤上超過萬科的,是其所持有的投資性物業的公允價值變動較大。
由 於H股和A股公司是在不同的會計準則下編制財務報表,H股公司在淨利潤上,往往增加了「投資性物業公允價值」這一科目。恆大在其「收益表」中披露,其「投 資物業公平值收益」為33.5億。而這對於其總共80.2億的淨利潤來說,貢獻高達40%。不過,扣除該筆投資物業的估值,該集團的經營毛利依然實現較大 幅度增長,從2009年的19.46億暴漲到2010年的133.69億。
在公司規模快速擴張的背後,恆大高槓桿的運營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0年,該集團連續兩次在海外發行優先票據,兩筆合計融資13.5億美元。2011年1月,集團又一次發行兩筆優先票據,再融資約人民幣92.5億元。
也 正是幾次融資活動,讓恆大地產的槓桿比率進一步升高。數據顯示,2010年集團借款增長明顯,從2009年底的78.16億增加到2010年底的 241.6億,增幅為3倍;但同期股東權益為213.66億,較2009年的131.57億增幅僅為62.39%。同時,截至2010年底,恆大地產錄得 總資產規模為1044億,其與股東權益的比率近5倍。
值得注意的是,恆大雖然總資產達到1000多億,但其總負債大約830億,股東權益只有200多億,其總資產負債率已達80%。目前恆大流動資產大約910億,流動負債大約570億,淨負債率約為87%,速動比率大約1.5%。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501/26.htm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紀(0241.HK)公告稱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萬港 元。這是該公司1997年以來首次實現盈利,而這個巨變與中信集團在2000年成為其策略股東、並在2003年11月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密不可分。 本刊主筆 李凌/文
在一年多時間裡,中信21世紀兩次獲得母公司低價轉讓的優質資產,市值從約4.89億港元猛增15倍到約75億港元,繼中信泰富之後再演「香港股市神話」。
在貼上「中信」標籤前,不管是稱為永富建設國際,還是叫做21世紀通,這個香港上市公司很少引起公眾的關注。而且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即從1997/98年 度開始,公司即陷入虧損泥淖而難以自拔:1998/99年度巨虧約1.79億港元,其後每年虧損約在6-7千萬港元左右,直至2002/03年度虧損額才 大幅收窄至2705.4萬港元、2003/04年度微虧203.5萬港元。
從虧損走向盈利,關鍵因素就在「中信」二字點石成金的魔力。2000年9月21世紀通(永富建設國際於2000年4月27日改名為21 CN CYBERNET,2002年10月25日開始採用中文「21世紀通」)引入中信成為其策略股東,其間通過增持股份、原有大股東減持等一系列的操作,中信 成為該公司單一第一大股東,並於2004年3月正式變身為「中信21世紀」。與此同時,中信集團在近一年多時間裡兩次將旗下優質資產鴻聯九五49%股權、 東方口岸30%股權低價轉讓給中信21世紀,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思路日漸清晰。
買殼—貼上「中信」標籤
2000年9月,中信第一次出現在21世紀通的股東名單裡。
2000年9月5日21世紀通公告稱,公司大股東Uni-Tech與Goldreward.com於2000年9月4日簽訂協議,以每股1.20港元 的價格出售由Uni-Tech擁有的176,722,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約6.00%,有關轉讓於2000年9月15日前完成。與此同時,公 司又按每股1.20港元發行58,910,000股新股,其中44,180,000股由Perfect Deed認購。
根據公告資料,Goldreward.com和Perfect Deed均屬於在英屬處女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為中信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集團通過這兩家公司持有220,902,000股21世紀通股份,佔其擴 大後已發行股本的7.22%。「董事相信,本公司會由於中信成為策略投資者而從中得益。本公司現計劃與中信就電訊相關及科技相關之投資開拓機會。」
2002年3月,中信集團又通過旗下公司Road Shine從21世紀通大股東陳曉穎手中購入約19.61%的股權,持股量增加到約26.83%,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2003年11月21日,21世紀通主要股東及主席陳曉穎突然大幅減持,中信集團順利晉身該公司單一大股東。據21世紀通發出的聲明,陳曉穎持有的 Uni-Tech向獨立第三者配售其持有的21世紀通4.28億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3.44%。完成交易後,UTI的持股比例將由原來的38% 下降為24.65%,低於中信的25.37%(附文)。
2004年3月,21世紀通正式改名為中信21世紀。歷經3年半時間,這間小公司終於貼上「中信」標籤,成為龐大中信家族中的一員。
注資—造就電信增值服務旗艦
由於香港聯交所有母公司向殼公司注資需持有股份兩年以上等規定,中信進入該公司後的近3年時間裡並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而且由於連年虧損,21世紀通股價輾轉下跌,以中信首次進入時的1.49港元/每股計算,到2003年5月公司市值縮水近九成。
2003年6月1日,其股價跌至0.16港元。此時市場關於中信即將對其注資的傳言甚囂塵上,導致其股價大幅飆升。儘管應聯交所的要求,21世紀通董 事局主席陳曉穎在6月4日、10日、11日、26日四度聲明:「並不知悉導致價格上升的任何原因。本公司謹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 議,為根據《上市協議》須予公開者。」但在6月30日停牌前,其股價仍大漲近3倍至0.46港元。但即便以這個52周的最高價計,21世紀通的市值也僅有 14億港元,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實在只是個「小巫」。
注資傳聞很快得到驗證。
2003年8月4日,21世紀通發佈公告,稱其主要股東中信以互換資產方式向該公司注入內地短信增值服務公司北京鴻聯九五45%的股權,並同時將與主業無關的地產等項目置換出上市公司。
根據交易協議,這次注入的45%的北京鴻聯九五股權作價約1361萬元人民幣,21世紀通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250萬元;持有北京鴻聯九五余下 55%股權的中信國安也同時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750萬元。21世紀通這次收購付出的總代價約3611萬元,資金來源由旗下全資擁有的永富建設(中國) 解決:永富建設(中國)以69萬元的代價將永富建設(上海)全部轉讓給北京國安關聯企業,收回向永富建設(上海)提供的約3800萬元貸款,以這兩項收入 支付收購款項,餘下約258萬元作為21世紀通的營運資金(圖1)。
據公告,1996年成立的北京鴻聯九五註冊資本1千萬元。截至2003 年底,北京鴻聯九五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85%,達32147.6萬元,而淨利潤則攀升480%,達2917.5萬元。其業務覆蓋中國內地逾70個城 市,主要業務包括短信、互動話音應答系統(JWST)及企業增值電訊服務;該公司也是中國移動夢網平台的服務供應商之一。
香港證券業分析人士認為,以北京鴻聯九五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資產淨值(根據香港工人會計準則調整)3772萬元計算,這次收購市盈率低於5倍,如果撇除相關的注資金額,市盈率則低於2倍。以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足見母公司的慷慨。
2004年2月,有關部門正式批准了中信的這次注資。同月,21世紀通再以303萬港元收購鴻聯九五4%權益;6月9日,該項增持協議獲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相關單位批准。收購完成後,21世紀通持有北京鴻聯九五的股權達49%。
該公司當時的副主席黃達揚表示,經過這次注資交易後,公司已將地產、互聯網等非核心業務全數出售,拋掉一直以來的「投資控股」定位,今後將專注發展電信增值服務。而隨著注資行動的展開,中信集團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戰略思路大白天下。
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以59,806,211元人民幣收購中信集團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收購價PE僅4倍。
21世紀通收購鴻聯九五49%股權後,香港坊間傳聞中信集團仍將繼續向該公司注資,當時媒體曝出再注入的資產是中信旗下的「金關網」(東方口岸)。該 網為全國海關報稅系統,與海關、經貿部等六個部委聯網,是中國國內惟一計算關稅的網絡,除中信外,中國海關等也是其股東。
果然,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21世紀電訊與中信集團簽訂收購協議,以59,806,211元人民幣代價收購中信集團 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據公告,截至2003年12月31日,東方口岸30%股權經審核的資產淨值為51,038,906元,因此該項收購僅溢價 8,767,305元。而根據東方口岸2003年度盈利49,758,658元計算(中信所持30%股權所擁有收益為14927597.4元),收購價 PE僅4倍。如果以東方口岸2004年度預期盈利2億元計,收購價PE更不足1倍。香港分析人士再次發出「可見母公司何等眷顧」的感嘆。
據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介紹,東方口岸收入全部來自報關服務收費,目前每分鐘報關收費為0.3元。而東方口岸2003年用戶為7萬戶,至2004年 6月已大增至17萬戶;2003年盈利由2002年的360萬猛增近14倍達4970萬。有關統計顯示,中國進出口公司客戶達70萬家,這將成為東方口岸 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石。
繼這兩次注資後,香港坊間傳言中信為加速壯大中信21世紀,仍會將一些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短期內最有可能是產檢網和藥檢網。
傳言未必最終會變成現實,但集團顯然會將做大中信21世紀的戰略進行到底。2004年12月14日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表示,母公司中信集團將向東方口岸科技和鴻聯九五注入資金,無疑是中信集團這一決心的最好註腳。
伴隨著中信集團的注資行動,中信21世紀的價值得以大幅提升,一年半時間裡市值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78.84億港元,增加約16倍。
經過兩次注資,中信21世紀成為香港股市中的奇葩,其股價從注資前的0.16港元(2003年6月1日)一路上漲到最高的2.925港元,目前股價穩定在2.3港元附近。市值也迅速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目前的約74.82億港元(以12月30日收盤價計)。■
附文 : 中信集團掌控中信21世紀的關鍵操作
中信集團成為中信21世紀單一第一大股東的關鍵操作是:原大股東陳曉穎主動減持,甘居老二。
發生在2003年11月的這次大股東減持的數量和時間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減持後陳持有中信21世紀股份的比例為24.65%,僅僅比中信的 25.37%少0.72%;時間在2003年9月中信集團轉讓鴻聯九五45%股權協議簽訂和2004年2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部門批准該協 議之間,的確耐人尋味。陳是否與中信方面達成某種默契或私下協議,以減持股份並使中信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為條件換取中信的注資,外界就不得而知,但這是兩 大股東博弈的結果卻是確定無疑的。
但無論如何,在這一系列交易中,中信集團和陳曉穎實現了雙贏。雖然中信21世紀有關通告中並沒有交代陳減持作價及詳情,但據港報報導,這次減持以 2003年11月21日收市價0.85港元計算,陳減持4.28億股股份合共套現超過3.6億港元。以中信21世紀2004年12月14日收市價2.45 港元計算,其轉讓股份損失約6.85億港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沒有中信集團兩次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相信中信21世紀的股價不會一飛衝 天,漲幅(從陳減持算起)接近3倍,陳手中剩餘的7.85億股股份市值也因此從6.67億港元增加到2004年12月14日的19.23億港元。
隨著中信集團逐漸掌控中信21世紀,其先後派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進入公司董事會,同時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等三人做了期權安排。
2002年3月,中信增持21世紀通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伴隨股權變化的是同年8月30日21世紀通董事局的變臉,原策略股東中國電信的兩名董事陳 嫦娟、崔勳辭去了董事局內的所有職位,同日,6名新董事加入,其中包括中信系的羅寧與孫亞雷,羅寧擔任公司的執行副主席。2004年3月12日劉小平進入 董事會任執行董事。
羅寧是中信網絡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國內一些媒體和香港媒體一直傳言這個公司的資產被注入21世紀通的可能性很大。孫亞雷其時是中信國安總經理,現任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而劉小平曾擔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資部副總經理。
羅、孫、劉在2003年6月24日分別獲得1千萬、1千萬、5百萬股的期權安排,行使價為0.322港元,各1/3的行使期從2004年6月24、 2004年12月24日、2005年6月24日到2013年6月23日止。截止到2004年12月3日,這三人可分別行使6,666,666、 6,666,666、3,333,332股,按12月30日收市價2.25港元計,市值分別約達1500萬港元、1500萬港元、7500萬港元。
http://www.eeo.com.cn/2011/1224/21869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歐陽曉紅 近期,中國部委高層官員動議地方養老金入市之風頻頻吹起。同時,吹起的還有業內人士對養老錢「羊入虎口」為股市買單的擔憂之聲。
不過,事實是由於投資受到嚴格限制,地方養老金年均收益率不及2%,面臨著「縮水」的狀況,那麼,養老金管理難題將如何破解?
12月22日,一位人社部官員稱,「國家正在積極研究地方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但尚無時間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導文宗瑜說,有些省份的養老金統籌工作尚未完成,短期看,入市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2%與9%
目前,總額約2萬億養老金分佈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級統籌單位,呈「碎片化」行政管理狀態。
在地方行政管理體制下,2萬億養老基金只能存入財政專戶、銀行,收益率不足2%,扣除通貨膨脹率後,十年年均收益率為負數。而相較之下,投資方向包括固定收益類產品、股票和直接股權投資的全國社保基金10年投資的年均收益率超過9%。
如此差距,亟待保值增值的2萬億養老金似乎視社保基金為學習榜樣。「『十二五』規劃已提出『積極穩妥推進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為此,有關部門醞釀將 省市區管理的一部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集中起來,按一定比例投資到各類金融資產。」12月20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 保障國際論壇說。
人社部社會保障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亦坦言,各方在地方社保基金的未來投資運營問題認識上,趨於一致,未來應出台相關政策,逐步規範形成相關的投資品種。
此前,12月15日,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建議全國近2萬億元的養老保險資金學習社保基金進行投資。
實際上,由於地方政府普遍缺乏資產管理經驗,成立一家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代理投資行為的呼聲漸起。市場有消息稱,中國一些官員正試圖建立某種機制如成立一個類似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機構,由其代表地方政府管理2萬億元養老金中的一部分投資國內股市。
據悉,人社部對養老金的投資運用已研究論證數年,其在上報相關方案中,曾提議養老險以類似全國社保基金的方式進行運作,但決策層一直未對此表態。
據財政部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7070.6億元,支出13309.9億元,結餘3760.7億元,年終滾存結餘為2.143萬億元。
事實上,為形成穩定的基金來源渠道,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決策層已開始加強養老金管理的制度建設。2010年1月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試行社會保 險基金預算的意見》(國發[2010]2號),決定在全國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制度,單獨編報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值得一提的是,2號文件的五項原則之一是 收支平衡,留有結餘,即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堅持收支平衡,適當留有結餘。
至於入市比例,考慮養老金較高的流動性要求,戴相龍認為,應該低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高於商業養老基金。那麼,以2010年結餘3760.7億元為 基準測算,養老金可入市資金約在750億至1128億元之間;若以年終滾存結餘2.143萬億為基準測算,可入市資金約在4280億至6430億之間。
然而,按照2號文件的要求,國家要求養老金收支平衡,適當留有結餘;並未強求較高回報的投資收益。這或許令「養老金入市」充滿不確定性。
操作難題
聯想近期資本市場持續低迷,養老金入市的動議讓市場解讀有「救市」或「托市」之意。
有觀點認為,雖然此時點建倉,或許可以切中股市觸底反彈時機,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在A股市場未能破解制度瓶頸之前,養老金若以普通投資者身份入市可 能會鎩羽而歸。「證監會特別關注更多資金入市活躍市場,當然這也關係養老金的保值增值,但那可能是一個各方協調的漫長過程。」中國企業年金網CEO蘇志鋼 說,「另外,各地方政府從未披露養老金的收支情況,其還是行政管理,距市場化投資還很遠。」
文宗瑜表示,最大的問題是,有些地方的養老金還沒有做完省級統籌,這就意味著雖然證監會入市動議方向很明確,但由於省級政府掌握財力與實權,且證監 會不算政府行政序列單位,最後響應證監會的地方政府可能不多。他舉例說,如果某個省份願意配合證監會的工作需要耗時走一套相關程序,如由省政府提議,省委 研究,再經省人大通過。
此外是運行機制,文宗瑜解釋,地方養老金與社保基金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每月都在對外支付,但社保基金目前無需對外支付,其風險壓力自然不及養老基金。同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從未披露過養老金收支信息。此背景下,很難精確計算可以拿出多少比例的養老金用於投資。
不過,中長期看,讓養老金進入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無疑是明智之舉,但現實問題是現在A股市場大起大落,仍處初期發展階段,市場機制建設有待完善。因 此,「證監會最需要考慮的不是解決資金入市,而是從改革機制入手,特別是構建退市與處罰機制;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公平交易機制以及信心。」文宗瑜建議。
|
||||||
趕在明年證券交易所得稅上路前, 今年下半年將引爆的IPO(首次公開募股)熱潮中,出現一張熟悉的老面孔,它就是五年前才被私募基金收購下市的致伸科技。有意思的是,致伸當初是以十八元 下市,現在重新掛牌價二十五元,這中間近四○%的價差,究竟要如何看待?致伸有什麼樣的脫胎換骨,能捲土重來? 它是第一家在台股下市後、又重新上市的公司。大股東聯手私募基金,讓公司私有化下市,再重新上市,這樣的劇本,○六年日月光和一一年的國巨,也曾嘗試寫 過,但最後都胎死腹中;反倒是鄰近的馬來西亞,雖然是開發中國家股市,但○七年占馬國股市市值四%的電信股明訊(Maxis)就成功下市,又在○九年上 市。 先下市,拚轉型每年研發資金是過去兩倍 這個台股第一例,五年前致伸科技董事長梁立省當時找來前董事、日後涉及遠東航空掏空案的崔湧(二○○八年已出清持股),結合美林和漢鼎亞太等私募基金,聯手砸下逾八十億元,以每股十八元,把致伸買下市。 當時選擇下市,是「因為從○一到○五年,公司遇到瓶頸,成長有限……,○五年我就有改造的計畫,才去找私募基金談(合作),」梁立省說。二○○一年,掃描 器知名同業包括全友,以及後來的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所成立的力捷,都因市場競爭過於激烈,紛紛倒下,全友當年虧損逾十四億元,力捷也大虧逾十七億元,股價分 別由一九九七年九十四元、二百七十六元的高點,跌到二○○一年只剩三元多。 靠低價爭取代工才存活下來的致伸,經營與股價表現一樣也遇到瓶頸,營收始終無法突破兩百億元關卡,每股稅後盈餘都在一元和虧損之間徘徊。梁立省知道,轉型是必要之路;而且如果同時想在台股得到更多關注,不能只是「內部改造」這麼簡單,而是要「大整形」搏翻身。 「現在致伸的營收,有七成和過去完全不同,」這個由大股東梁立省出資參與的下市案,也由同一個經營團隊負責公司重整,在原有的電腦周邊設備業務,致伸進一 步和歐美電腦品牌客戶合作研發觸控板;而新跨入的手機相機模組,現在占營收比重更拉高到超過三成;包括蘋果、戴爾、惠普等,都是新致伸的客戶。 為轉型,下市的五年間,致伸仍持續加碼資本支出,每年平均十億元,是過去平均研發資金的兩倍;「投資長期研發、改造,小股東不一定支持,下市就像做大手術要『請假』不能上班一樣,」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比喻。 梁立省也說,他擔心一般小股東不願承擔轉型風險,才找私募基金收購致伸下市。但對轉型計畫早已了然於心的梁立省,他願把風險攬在自己在內的少數大股東身 上,很可能是要賭一把大的,賭「整形」後的本益比,因為梁立省也承認,「我們本來就決定(下市後)要以台股為上市第一選擇。」 再上市,等收割調整業務營收增一六三% 重新上市,而且增加了近四○%的價差,難免被外界視為是吃先前的小股東豆腐,但科技業環境上上下下,不少企業下了舞台,甚至再也無法翻身,大股東追求更大利益同時,「其實也承擔重整失敗風險,」黃齊元說。 相較○七年營收約一百八十億元,一一年致伸的營收高達四百七十三億元,○七年至一一年成長約一六三%。就連手機相機模組,也做到台灣第三,僅次於光寶和鴻海,且致伸手機相機模組的覆晶技術封裝開發進度,也曾讓同業相當緊張。 逾八十億元收購金加上逾五十億研發投資,○七年至一一年合計逾百億元的心力,致伸要拚重新掛牌後近四成的增值空間。但,分手後要回頭再追求台股股民,加上致伸在興櫃蹲了長達兩年的時間,都難免讓外界放大檢視它的蛻變。 重新上市,「不一定是財務遊戲,台灣產業急須轉型升級,私募基金可以協助,因為很難透過小股東來完成,」當鄰近的馬來西亞股市,三年前就有成功重新掛牌上市的案例,像黃齊元這樣的私募基金業者,很希望能看到台股投資人也能以平常心看待這樣的操作。 但以另一家電腦周邊大廠群光為例,群光擁有逾七%的淨利率,本益比約在七‧六倍;致伸雖然擁有蘋果訂單光環,不過淨利率卻不到群光的二分之一,接單毛利平平,然而,本益比卻上看九‧五倍。 不論致伸選在此時重新上市,是因為需要持續成長的籌資管道,或是私募基金到了投資年限的出場時間,或是證券交易所得稅威力;經過五年沉潛,過去以掃描器為 主力的致伸,雖然打破了營收瓶頸,但一下一上之間,能帶來多少的轉型價差?老面孔要如何讓投資人有新鮮感和新評價?當科技股分量在台股越來越小之時,還得 看投資人埋不埋單。 【延伸閱讀】致伸業務大改造,淨利率沒增加多少——下市前與再上市經營狀況比較 比較項目:主要股東結構下市前:*經營團隊(含梁立省及其投資公司)15%*其他股權分散再上市:*經營團隊(含梁立省及其投 資公司)32%*私募基金37%*國泰人壽5% 比較項目:營業模式與項目下市前:以代工製造為主,產品包括:*電腦周邊設備產品(滑鼠)*辦公室自動化設備(掃描器)再上市:拉高自動化生產比重並與客戶從研發端合作,產品包括:*電腦周邊設備產品(滑鼠、鍵盤、觸控板)*手機零組件(相機模組) 比較項目:年營收下市前:180億元(2007年)再上市:473億元(2011年) 比較項目:淨利率下市前:1%-2%再上市:2%-3%資料來源:致伸 |
1年前多玩YY公司CEO李學凌曾在一次大會上講述YY語音成長故事,稱產品不成熟前要低調,給自己一個生存期,直到自己壯大。他還建議創業者,產品不成熟時一定要給比較長時間的生存期,不要太高調被對手盯上。
如今多玩YY公司遞交招股書,財報首度曝光,業界立刻注意到這家刻意低調的公司,並為之快速成長的速度所驚嘆:YY註冊用戶達到4億,三個季度更實現盈利,最新一個季度淨收入1.88億元,同比增長163%。
不僅如此,多玩YY更擺脫早期廣告單一模式,實現遊戲、廣告、YY音樂多條腿走路。其中,YY音樂、YY教育等增值服務更是快速壯大法寶,成長迅猛。相反,早期的廣告收入已日趨被邊緣化,佔營收比重不足20%。
YY語音的快速發展為YY團隊增強了雄心壯志,李學凌一度放言:YY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款具備全球潛力產品,肯定有機會到美國市場發展,而這只是時間問題。
異軍突起——YY音樂半年營收9千萬
或許一些人並不知道YY音樂。根據招股書介紹,YY音樂為草根歌手、名人及專業演出人員提供實時演出的舞台,提供包括卡拉ok、歌唱比賽和歌友會在內的眾多活動。借助YY語音,YY公司支持並組織大型線上音樂活動,如粉絲線上集會、歌手見面會。
儘管與騰訊一直存在競爭關係,YY音樂在商業模式上卻向騰訊借鑑不少。如按月付費並參與VIP會員服務的YY語音用戶可獲得會員特權,包括使用含有 額外視頻流量的內測頻道,優先進入某些實時現場演出,VIP會員專屬頭像、鈴聲、字體和表情。從2011年3月起,用戶還可購買虛擬禮物並送給喜歡的表演 者以示支持。
這種向用戶收費的增值服務模式迅速帶動了YY音樂收入增長。財報顯示,YY音樂單季營收達5896萬元,較上一季度的3376萬元增75%,同比更是500%以上增長,YY音樂火箭式的上升使得其收入一舉超過在線廣告,僅次於在線遊戲收入。
在收費上,YY音樂並未止步,YY語音計劃發展更多會員專享權利,爭取吸引到更多用戶加入VIP會員的行列,這一會員模式一旦成功推廣也意味著這一業務將進一步高速發展。
2012年第二季度YY音樂佔總收入比達31%(騰訊科技配圖)
實際上,YY音樂並非是YY語音的唯一功能,教育也是其一大功能。歌手、教師和其他人都可以通過YY的虛擬商品賺錢,人氣最旺的演員月收入已高達2萬美元。聽眾可購買虛擬玫瑰,然後贈送給自己喜歡的表演者,表演者隨後可以將這些虛擬玫瑰變現為真金白銀。
YY公司甚至宣稱YY可以幫助「很多行業恢復青春」。YY公司創始人李學凌曾宣稱:「很多人都知道,由於盜版的氾濫,音樂很難賺錢。但如果你是一名 有才華的歌手或演員,只要有YY,有攝像頭,而且能上網,就可以通過表演來賺錢。」將YY音樂收費模式如法炮製,多玩YY醞釀向更多教育類或有潛質付費用 戶的房間(或頻道)收費。這也是為什麼多玩YY其他收入會快速佔到總收入10%,未來這一比例還會增加。
與此同時,YY公司在線廣告收入佔比持續下降,今年第二季度廣告收入為2970萬元,較上一季度增44%,較上一年同期增長27%,但僅佔比15.8%,較兩年前所佔比重不可同日而語。
YY生存哲學——靜悄悄野蠻生長
YY語音最初依託多玩生長,逐漸成長為多玩第一大業務。李學凌曾表示,多玩最早只是個做魔獸世界的專用網站,後來才開始做資訊。隨著多玩網獲得認可,很快發現YY語音這款產品,多玩的理想變成要將互聯網語音應用做到極致。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2007年底雷軍和周鴻禕都投資了一款名為iSpeak的在線群聊語音產品,李學凌拒絕了共同投資建議,他一度認為iSpeak毫無價值,但很快iSpeak的同時在線人數超過了5萬,直接讓李學凌急了,多玩開始開發同類產品YY語音。
有趣的是,09年11月26日,iSpeak運營方上海勤和公司副總裁馮希因涉嫌惡意攻擊多玩網,被法院判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6個月。這時YY語音的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已經過百萬。一個由iSpeak所驗證的巨大業務前景,就這樣被競爭對手YY做成。
不過,YY成功也並非偶然,YY一路走過來主要靠的是遊戲,但YY最初並不是玩家第一選擇,以魔獸世界為例,最開始玩家使用最廣泛的是UT。但UT 網絡不穩定,給YY提供大量蠶食市場機會——特別是在09年,UT頻繁斷網無法登陸,大家紛紛轉移。一位玩家說,用戶要求的並不多,只要滿足核心需求,即 便UI丑,UE落後都完全可以忍受。YY解決的則是遊戲語音中卡,掉線,延遲三個問題,且隨便群聊還完全免費。
實際上,即便打敗了iSpeak、UT,YY一路走過來也面臨很多強勁對手,還包括QT語音、TS等,李學凌一直有深深恐懼,感覺YY生活在巨大陰影下。
這也回到了這篇文章開頭,李學凌建議創業者做產品早期要低調,不要輕易大庭廣眾宣講被人盯上。李學凌稱,很多大公司想把YY消滅在嬰兒期。YY能生存起來,跟早期比較低調,一直通過用戶間傳播來積累產品有很大關係。
YY語音真正被關注是在去年10月,5萬小賣家抵制淘寶收費漲價活動,不少賣家通過YY語音宣傳自己主張,這讓業界注意到YY語音不可小視的威力。
當然,YY依然面臨巨大挑戰,除原有威脅外,隨著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崛起,不少人開始通過微信語音,這使得YY用戶遭遇部分分流。有觀點認為,在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回暖之際,YY公司啟動上市,一是獲取更多資源抗衡對手,二是為安撫團隊和投資人。
| ||||||
從菜販之子到成為國內投信界知名的基金操盤手,這些年來,陳冠升始終貫徹管理時間與金錢流的理念,讓他在四十三歲那一年,不靠勞保年金,已退休無虞。 撰文‧林心怡 走進陳冠升六十五坪的住宅,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落地窗外的水岸景觀,「這裡視野很好,人的心情自然也會好。」望著窗外無敵的河岸景觀,眼前這位昔日菜販之子,臉上浮現一抹自豪的微笑。這棟「輕豪宅」是他的工作室,也是家人度假的好地方。原來,陳冠升在北市中山北路還有一棟自宅,今年不過四十四歲,就已累積數千萬元的身價,過著優閒的半退休生活。閒暇之餘,定期在投資理財網站「財子學堂」發表投資觀點。 「不論工作、理財還是投資自己,我都很願意花時間去做,總是抱持著想辦法突破困境的精神,貫徹執行。」去年才正式離開投信業的陳冠升表示,他從年輕時就懂得善用時間自我成長,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來累積財富,如今,早已賺足一生無虞的「終身俸」。 不短視近利 工作量倍增當成累積專業陳冠升老家在新北市蘆洲,一家人全靠父親賣菜為生,讓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體會到賺錢的辛苦。一九九四年退伍後,陳冠升在中信證券(目前的KGI證券)找到第一份工作,從月薪三萬八千元的研究員做起。「我一開始很菜,不懂股票投資,常被主管嫌棄,讓我一度很沮喪。」為了在工作上有所表現,陳冠升相當努力,在研究精神上,他受到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賴景昌的影響很深,認定「做研究」除了要找對方向,還得積極不怕繁瑣。因此,不論是一個月拜訪十五家公司,還是拜訪報告與月刊的撰寫,他都比一般同事認真。 後來,陳冠升因仰慕統一投信副總洪啟銘的功力,而接受低薪轉換職場。「當時很多人會覺得我很傻,但我心想,如果可以被大師調教變得更強,何必這麼短視近利?」陳冠升新的工作量是一般研究員的兩倍,負責觀察電子與金融業近百家公司。 「我記得當時還曾經勤跑公司太操,流過好幾次鼻血呢。」陳冠升笑著說。雖然在統一投信僅待了一年,但那段時間的歷練讓他專業功力大幅提升,而勤於拜訪公司努力耕耘,也讓他累積了不少有助於事業的人脈。 除了在本業積極發展,喜歡廣結善緣的陳冠升,也總是利用機會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撰寫有關上市櫃公司與產業的分析稿。陳冠升透露,當時自己不僅是單純想賺錢,也是希望藉此經營自己的「品牌」。 在金錢流的應用上,陳冠升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隨著薪資扶搖直上而擴大,反而每月扣除孝親費一萬元與六千至一萬元不等的開銷外,幾乎都把錢存下來。陳冠升說,積極儲蓄加上當兵存的二十萬元,以及結婚收禮盈餘三十萬元,工作兩年多他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 即使一開始資金有限,陳冠升學會「團購投資」,積極獲取財富增值機會。「我還記得一九九四至二○○○年,台股走多,尤其未上市盤商很熱,我就與友人合資,投資當年還未上市的股票華碩、英業達、廣達、華邦電等,都是讓我資產翻倍的標的。」除了積極投資,陳冠升也懂得「置產」來鎖住獲利。二十八歲就結婚的陳冠升,為了省錢,夫妻倆不但搬回蘆洲老家的頂樓加蓋與父母同住,每天上下班也以騎摩托車共乘代步。陳冠升回憶,工作地方離住處遠,總是清晨六點半就出門,「還記得那時老婆總是睡眼惺忪,我怕她坐在機車後座恍神危險,就用平日練國術的腰帶將兩人綁在一起。」不追求享受 省吃儉用買房、還房貸省吃儉用了兩年,存到頭期款,才以八八五萬元,在北市中山北路的中古大廈買了一戶三十八坪的住宅,如今這戶房子市價已漲到二千六百多萬元。當時為了加速還清房貸,陳冠升消費更為節省,還曾在上鄭弘儀主持的財經節目時,被意外發現戴的手錶竟是股東會紀念品。陳冠升笑說,當時節省的程度偶爾被虧,但他仍貫徹著要把錢花在「增值資產」的信念。例如二○○○年時,儘管還有房貸,但仍因看好當時尚未上市的宏正科技,投資近三百萬元布局;五年後,讓他進帳三百多萬元。 曾在股海幾經風浪的陳冠升認為,年輕時,掌握時間投資自己與投資標的,中年後才有機會「歡呼收割」。他建議,在投資理財上,要懂得「靈活應變」,不該執著於趨勢已變差的投資商品,期待「奇蹟」。 就像過去景氣好時,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股票基金比較好賺,但這幾年來全球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提高,就該提高保守型或抗通膨性資產。他目前資產的配置,主要分布在房地產及澳幣定存,其中澳洲房地產每年都有七%的租金收益率,台股持有比重相對較低。 不墨守成規 市況有變就要靈活轉移標的又如先前他把手上虧損三分之一的台股基金贖回,在○九年轉移置產標的,在三重重劃區內買進當時六十五坪,每坪三十二萬元、總價約二千多萬元的新成屋。短短兩年,目前該房子附近開價已達每坪五十萬元,市值達三千多萬元,獲利已達千萬元。 針對時下許多「窮忙族」總是身陷「錢不夠用」的煩惱,陳冠升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年輕人累積財富前,先要透過效率化的工作與累積人脈儲蓄資產,降低不必要花費,累積「投資本錢」,先布局在增值性的資產上,確實做到「持續追蹤」、「嚴設停損」,才能以「賺多賠少」的方式加速累積財富。 「健康也是『財富』的一種,都需要經營與設立停損點。」陳冠升笑著說,○六至○七年忙碌工作,曾讓他飽受痛風之苦,「尤其當我驚覺身邊不到四十歲的朋友就有糖尿病,就開始調整作息;我每天做好飲食控制、運動兩小時,早上練國術,下午勤健走,健康恢復了,工作與理財更得心應手。」「越懂得把經營工作、金錢、健康效率化,且懂得危機處理的人,越能提早享受金錢無虞、從容『做自己』的快樂人生。」陳冠升很滿意自己半退休的生活,也期待他的經驗,能啟發嚮往財富自由的年輕人。 陳冠升 出生:1968年 現職: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經歷:第一金投信部投資主管、台灣工銀投研處主管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力行七個好習慣 打造無虞退休生活──陳冠升的「二流管理」心法 時間流管理 1. 向成功者學習, 建立導師系統 在向成功者學習之前,最好先做好功課,否則所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皮毛。 2. 規律運動 保持健康 保持清淡飲食,每天早晚各撥一小時,練國術與健走養生,才有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3. 花時間投資自己 找到有熱忱的行業持續加強專業,本薪就有機會三級跳,還有機會同時增加業外收入。 4. 製作自己的 賺錢筆記 拜訪上市櫃公司或做好研究後,把有潛力的公司寫成投資報告書,並且隨時追蹤,作為壓箱寶。 金錢流管理 5. 增加業外收入, 強迫儲蓄 延遲消費欲望,存下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薪水,甚至把業外收入當成日常開銷。 6. 把錢花在 增值資產上 投資股票、基金、房市等增值資產,即使現在房價過高,仍應努力賺錢、存錢,等待房地產修正後再進場。 7. 做好風險控管的 資產配置 不要執著於趨勢已由多轉空的資產投資,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 |
理財畢竟想達到一個指標,因錢銀是計得到的。
現時讀者兩間樓加一車位共收租約$36000,為目標之73%。
現時供樓每月2.4萬,負擔比率(用50%計已可,
有人問拉長供款年期,降低現時每月還款,但息咪又係比多左,
趁太太仲有野做,趁而家市高好換埋深水涉間樓。
瑞安房地產* SHUION 9 3/4 02/16/15 | 9.75 | 2/16/2015 | 105.75 | 106.5 | 6.43 | 6.01 |
瑞安房地產* SHUION 10 1/8 12/10/49 | 10.125 | Perp/永續性 | 99.75 | 100.75 | 10.19 | 9.91 |
*瑞房剛公佈業績,利潤大倒退
至於保本又高息的產品,真係諗都唔好諗。是沒有的。
華盛頓郵報被貝佐斯收購之後,不管是傳統媒體(報紙,雜誌)也好,互聯網媒體也好,都在感嘆紙媒已死,傳統媒體已死,期待互聯網玩家為傳統媒體帶來新的思路。在筆者看來,也許傳統媒體作為一個單獨的盈利渠道已死,但是傳統媒體作為一種商業形態,具有深厚的品牌和資源的積累,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彭博對商業週刊的收購,其實是收購了一項針對彭博集團的增值服務,而不僅僅是一項對於彭博媒體的補充業務。
在被收購之前,《商業週刊》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商業雜誌之一。由於在2009年廣告收入跌去將近三分之一,訂閱用戶也接近歷史新低而被出售。出售金額大概在200到500萬美元,同時彭博承擔商業週刊的所有債務。在2011年,商業週刊被收購將近2年的時候,研究機構報告稱商業週刊的廣告收入較前一年增長65%,訂閱用戶數量有穩步回升,並且整體閱讀量(total readership)突破480萬。
彭博社(Bloomberg LP)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旗下有兩大業務部門,分別是彭博媒體(包括電視台,電台和新聞)和彭博終端機服務(包括終端機出租和數據服務)。不論是在員工數目還是收入規模上,彭博終端機的收入都是遠遠超過彭博媒體收入的,但是在全球影響力上,媒體遠遠大於彭博終端。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非金融從業人員的第一印象中,彭博是一個新聞集團。
在圖一中,我們列出了彭博集團詳細的業務分類,品牌影響力,利潤以及增長潛力。大的方面包括媒體業務,彭博終端機,彭博數據,股票經紀還有其他新興業務,例如風險投資(Bloomberg Beta )和金融招聘(BloombergInstitute)。通過利潤比重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媒體業務建立了品牌和影響力,而終端機業務真正賺到了錢。
第一,通過將商業週刊更名為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Businessweek),彭博(Bloomberg)這個品牌第一次進入了大眾市場,並且拓展了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為金融信息行業的老大,彭博品牌在金融行業內部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可是對於大眾市場,除了彭博新聞略有影響之外(大部分時候還是通過其他媒體引用),其他的服務在大眾市場可以說是毫無存在感。商業週刊是彭博第一次擁有的面相大眾市場,且具有頂級品牌影響力的產品。彭博的目的是成為一家在全球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而商業週刊恰恰具有彭博自身不具備的面相大眾市場的全球頂級品牌屬性。彭博的大股東,紐約市市長邁克布隆伯格個人持股超過90%,對於這樣一個坐擁數百億美元財富的超級富豪以及超級政治家而言,全球影響力是極其富有吸引力的一個目標。
第二,商業週刊使得彭博第一次在媒體業務上完整地覆蓋了兩個最主要的渠道:電視和紙媒(報紙或者雜誌),或者說視頻和文字(對於數字媒體而言)。在收購之前,彭博沒有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或者雜誌(文字渠道)可以與彭博電視台(視頻渠道)一起搭建一個完整的信息發佈渠道。(註:彭博在收購商業週刊前唯一的紙媒雜誌是彭博市場(BloombergMarkets)。彭博市場是一份針對彭博終端用戶設計的雜誌。)
第三,彭博將商業週刊作為免費增值服務提供給了最優質的Bloomberg Anywhere客戶(每個賬號每年需付2萬4千美元)。在一方面,通過每年僅僅100美元的免費刊物,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在另一方面,免費策略使得彭博商業週刊成為了每一個華爾街精英的隨身雜誌,成功的覆蓋了「美國最富有的1%」的讀者群。進而提高了廣告價格。
第四,商業週刊使得彭博通訊社有了成為一個綜合通訊社(例如其最大競爭對手路透社Reuters)的可能。在收購商業週刊前,彭博新聞只關注金融領域。對於其他行業,彭博缺乏一個廣泛的採訪渠道,記者網絡和人才儲備。商業週刊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雜誌,在全球積累了廣泛的內容,人脈,品牌和人才。第五,商業週刊利用其品牌屬性和資源積累協助彭博媒體業務進行快速增長。彭博的終端機服務和數據服務是一座大金礦,利潤率極高但是增長緩慢。彭博不差錢,但是彭博差增長。媒體業務和其他新興業務,例如風險投資和金融招聘,是彭博有高潛力增長的業務。但是相較於媒體,新興業務規模太小,對於集團意義不大。而媒體業務,在近幾年也有了顯著的發展。例如彭博電視台有了更多的非金融類的電視節目,更多的合作運營商,和更多的家庭訂閱用戶。
彭博玩轉商業週刊,固然有其商業屬性的原因存在,但是歸根結底,彭博和商周找到了恰當的結合點。彭博提供了資本和金融領域的深厚積累,而商業週刊提供了一個全球品牌和在非金融領域的身後積累。
| ||||||
人生難免有風險!當面對困境時,平時存下的房產,只要靈活運籌,靠房子增貸、收租金甚至出售換現金,皆可能是幫助渡過難關的「貴人」。 撰文‧李建興 即使是一位月薪不到五萬元的小資女,歷經失業、失婚,成為單親媽媽,張家芬仍在十年內,於台中市區文心路四段及十期重劃區存到了一戶透天厝、兩戶包租套房,走入谷底的人生,開創出一個新局! 「我從沒想過,房子除可以擋風遮雨安身立命,竟也是幫我度過難關的貴人。」夏日的午後,剛滿四十歲的張家芬,穿著一身利落套裝,坐在咖啡廳裡,自信、爽朗地侃侃而談自己十年來的房地產經。今日生活無虞,對比過去曾經連孩子生病時醫藥費都付不出來,真是天壤之別。回想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張家芬認為,之所以會不顧一切地咬緊牙關存房,與不安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 張家芬出身軍人家庭,小時候不但要隨著父親的部隊移防而搬家,甚至,因父親退休後投資失利,還跟著在工地當建築工人的父親,在工寮生活了好幾年。「長大後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張家芬怕極了「何處是我家」那般顛沛流離的日子;因此,在幼年時,大部分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即許下了這個心願。 婚前趁低檔進場 以防將來無力買房幼時生活的苦楚,堅定了張家芬買房的信念,讓她在一九九六年剛踏入社會不久,就展開買房計畫。例如,在桃園南崁貿易公司擔任基層專員時,一放假就四處看房。此外,工作省下的錢,以每月三千元的方式,定期定額買基金,加薪或獎金的部分全省下來再加碼,為存房準備。由於投資與節省開銷雙管齊下,二年內,張家芬就存得了七、八十萬元的買房準備金。 到了二○○一年,雖然買房的基金仍十分有限。但張家芬考量到自己已經三十歲了,再不買,未來房貸可能要一直背到退休,並且房地產景氣已降到冰點;因此,即使親友看壞當時的房市,張家芬仍毅然決然買房。她的盤算是,單身時,自住可省房租;若結婚,可以與先生一起攤還,或賣掉房產,盈餘用來換更適合的房子。 由於張家芬計畫婚後盡快懷孕生子,因此決定買稍大坪數的房子。她選擇了位於南崁,一戶四十三坪、總價四三○萬元的大樓新成屋,向朋友無息借款五十萬元,以頭期款一三○萬元加上貸款三百萬元,順利買下人生第一戶房。 於是張家芬婚後,便有別於一般新婚夫妻要為住處煩惱,而她已擁有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並且,還房貸存房,也成了小兩口的共同目標。由於省下了各自的租屋開銷,加上努力工作,很快地償還了欠朋友的五十萬元借款。張家芬以為自己將脫離童年的噩夢,人生將走向坦途;然而,老天給的考驗,才正要開始……。二○○三年,孩子出生後,張家芬竟發現先生欠了一屁股卡債,最後,甚至要獨力撐起家用與房貸。不僅如此,八個月大的兒子更在此時生了場大病,八、九萬元的醫療費用,讓她簡直喘不過氣。在心灰意冷下,張家芬決定離婚,成了單親媽媽。 失婚後出租房子 增加收入過難關突來的巨變,曾讓張家芬一度考量賣掉房子,改以租屋來渡過難關。後來想想,時值房地產已經復甦,賣掉要再買回就更難了。因此,她轉個念,何不用出租的方式,來補貼家用?由於前夫已搬離,家裡空出了房間,她在台中也找到了工作,評估之後,決定先搬回娘家與媽媽同住,再把位於南崁的房子以每月二萬元出租。這麼一來,不但省了自己的租金,並且用出租的錢繳房貸後,還有二千多元的盈餘可用來做其他用途。張家芬憑一己之力養房,再以房養家,成為一位勇敢的單親媽媽。 然而,張家芬怎麼也沒想到,對她而言,充滿幸福想像的人生第一戶房,竟會成為獨力養家的重要支柱。在挫折中學得經驗後,婚變後三年,她著手買第二戶房的計畫。 這一年是二○○六年。 由於節度有餘以及工作順利,張家芬用公司的分紅配股買基金,又存得了一百多萬元。此時,她考慮到孩子已漸漸長大,需要更大的空間,年邁的母親也不適合住在老公寓;因此,買下台中市十期重劃區一戶總價八百萬元、三樓半的透天厝。 「身邊有閒錢,還是買房最穩!」張家芬分析,當時台中的生活四號線快速道路已動工興建,房子增值潛力大,無論自住、投資甚至賣掉應急,都是很好的標的;因此,她為了籌措自備款三百萬元,賣掉了南崁的房子。由於房子已增值了將近一百萬元,還掉了貸款後,還多了二百萬元的資金;不但足以補貼新房子的頭期款,又能作為未來生活以及繳房貸的基金。除此之外,張家芬為了快速還掉買房的五百萬元貸款,還把位於台中北區的老家,以每月八千元出租,接媽媽與她同住,縮短還款時間,靈活運用現有的資產。 以資遣費再養房 失業依舊老神在在然而,老天爺似乎想給張家芬出另一道人生試題……。 一○年,原本生活逐漸順遂的張家芬面臨另一個考驗||公司解編,命途多舛的張家芬頓時失業了!照理說,負責全家溫飽的她應該慌亂至極,但張家芬卻老神在在,原因是她另有盤算||著手第三次的買房計畫,以總共八十萬元的資遣費與退股金,以及幾年來的基金盈餘,在台中市文心路買下了二戶打通的中古屋。 雖然在生活頓失依據時買房,讓人替張家芬捏一把冷汗,但她分析,危機可以是人生的轉機。例如,由於屋主急售,這間房只賣一七○萬元,買下後,把房子隔成兩戶出租,每間月租金六千元,就可以取得一萬兩千元的租金收入來渡過難關。「再怎麼看,買房存錢都比放著來得划算!」對自己的買房計畫,張家芬顯然很有自信。 由於張家芬是用現金買下文心路中古屋,因此,沒有貸款問題;再加上一萬二千元的二間套房的租金收入,讓她在失業期間,得以度日。同時,除了利用專長接會計事務所的案件外,張家芬也有最壞的打算,萬一撐不過時,可將增值一倍的套房賣掉,解除危機。 天無絕人之路!去年年底,張家芬又重回職場,解除了財務的警報。精明的她,除了繼續買基金存錢外,由於認為台灣房價已高,已將部分資金挪往腰斬的美國房市買不動產證券化產品(RITs)。 回顧這十年來生命歷程,雖然,時感艱辛,但張家芬卻從不覺得匱乏,「支持我的,除了兒子與媽媽,還有『房子』!」張家芬欣慰的說。 張家芬存房三訣竅: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 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婚前可做的準備: 1.選擇優質基金與股票,先存得自備款。 2.趁低價買房,婚後與配偶共同養房。 2.失婚應有的打算: 1.暫回娘家將房子出租,節省開支又可收租金。 2.因房貸本金已在婚前繳了幾年,壓力已減輕。 3.失業必須的應變: 1.拿資遣費買兩戶小套房出租,增加收益。 2.預備無力支撐時,賣掉其中一戶增值房渡難關。 缺錢繳房貸時的 4 個救命恩人 救命恩人1:政府 善用政府針對首購、勞工、青年、公教人員、殘障及低收入等弱勢族群、失業者一系列的優惠房貸方案,來降低還款壓力。例如,青年安心成家貸款、財政部優惠房貸補助。 救命恩人2:銀行 主動向銀行表明還款壓力,協商調整以爭取更優惠的房貸或是尋求解套方案,包括利息、寬限期、還款年限、貸款手續費以及轉貸。 救命恩人3:親友 相對於政府和銀行提供的是有息的貸款,親友往往是良心借貸,只要有借有還,通常可以無息借到款項,對於應急,十分有幫助。 救命恩人4:自力救濟 可分為止血與開源。止血方面,即是如壯士斷腕,對於不良資產,寧可賣出停損;倘若房子具有增值性,則可以出租或分租開源以暫解壓力。
| ||||||
| ||||||
引入外部投資人,解決公司體制問題,資產重組有進有退, 重塑石藥的財富管理版圖 蔡東晨 石藥集團董事長 劉冉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最大藥企石藥集團一度輝煌,上市後占據市場首位。但很快遭遇行業困境,市值大幅縮水。石藥主動走向轉型之路,引入市場化的大型PE 控股已近六年的時間,產權結構改變、公司治理晉級及一系列的資產重組後,石藥轉型效果如何?更激進還是更有成效 ? 石藥集團始建于1938年5月,其控股子公司中國制藥(1093.HK)(下稱香港石藥)于199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醫藥企業。 1997年,河北制藥集團、石家莊一藥集團、石家莊二藥企業集團等幾家市屬企業聯合組建石藥集團。石藥集團擁有原料藥、成藥和醫藥商業三大業務板塊和維生藥業、中諾藥業、歐意藥業、恩必普藥業、銀湖制藥等三十余家下屬公司,現有資產總額200億元。 1999年和2003年, 由於青黴素系列、維生素、7-ACA、頭孢菌素類產品市場行情走好,石藥集團依靠巨大的規模和技術優勢雄踞國內,2003年,石藥集團銷售、利稅、利潤總額都位居醫藥行業首位。 2007年6月,聯想控股正式以8.7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石藥集團,持有後者100% 股權,17個月後,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接手石藥,目的是將醫藥業務全部轉移到弘毅投資,以避免與聯想控股今後的直接投資產生競爭。 2012年6月,大股東將集團的三家成藥公司恩必普、歐意、新諾威注入香港石藥中。截至目前,香港石藥總股本達59.08億股,市值300億港元,已成為香港市值最大的醫藥上市公司之一,並成為香港恒生紅籌股指數成份股。 經過管理層股權激勵後,弘毅投資持有石藥集團80% 左右的股份,石藥集團持有香港石藥約75% 左右的股份。 今年10月10日,聯想控股之弘毅投資通過旗下Jinling Investment 及Joyful Horizon 擬以每股4.04元至4.1元,配售5億股舊股,占已發行股本13.1%。配售價較停牌前4.35元折讓5.7% 至7.1%,套現20.2億至20.5億元。 1953年出生的蔡東晨從1984年起擔任河北制藥廠廠長,1994年擔任河北制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自1997 年至今擔任石藥集團董事長。 10月15日,蔡東晨在石家莊石藥集團總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暢談了石藥不得不走的轉型之路、資金管理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話摘登】 給老虎插上翅膀 財新記者: 石藥集團上市公司從2011年應占溢利2.3億港元,到2012年的21.6億港元,你認為是什麼實現公司價值的這一變化? 蔡東晨: 靠轉型,我們成功從原料藥生產商轉型為創新藥、製劑藥製造企業。5年前,我們原料藥和成藥的銷售收入比重是7:3,今年原料和成藥的銷售額比重正好反過來,變為3:7。現在石藥的創新藥占利潤的90%,加上製劑藥就是100%。 2003年後,原料藥出口量銳減及VC 市場呈現低迷狀態,石藥業績大幅下滑。2005年,香港石藥三大原料藥青黴素、頭孢、維C 的銷售收入占全年銷售收入的75%,全年淨利約1.56億港元。 2006年,香港石藥營業額雖然同比增長11% 至約35.4億港元,但純利卻同比下降90% 至1566萬港元。與輝煌時期的2003年相比,2006年中國制藥(1093. HK)的市值已縮水至20多億港元。 石藥不得不走向轉型之路。到2012年,香港石藥新特藥三大品種恩必普、歐意、新諾威銷售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75% 左右,稅前利潤合計約為4.2億港元,超過公司總體利潤的90%。而原料藥當年銷售收入僅占全年總銷售額的25%。 財新記者: 弘毅入主石藥的初衷至今是否有改變?弘毅的加入給企業帶來哪些變化? 蔡東晨: 根本原因是弘毅與石藥的想法不謀而合,要轉型做製劑成藥,減少原料藥比重。雖然轉型初期,製劑成藥的研發拖累了公司的整體盈利,但弘毅仍然在戰略上給予全力支持。 弘毅更多的是戰略性管理,他們比較相信石藥管理層,並未插手公司具體經營管理,讓管理層放手去幹,不用經營指標綑綁管理層,使得管理層真正發揮了作用。 弘毅投資入主石藥後,從股權激勵、薪酬設計、管理層的自主權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改變企業原有機制,實現股東利益和管理層利益的一體化和最大化,最終實現轉型目標。 聯想入主石藥時,該公司董事長柳傳志說過,石藥是一隻老虎,他要給老虎插上翅膀,就是讓管理層持股。 目前,石藥有超過100名的核心管理人員都分到公司股份,占到石藥集團母公司25% 的股權。薪酬方面,石藥改變原有國企體制,向市場看齊。 在財務管理方面,弘毅凸顯其資本市場背景優勢。一方面,把石藥納入聯想系企業的授信,使石藥集團獲得授信資金量增加,同時還為石藥引入境外投資銀行,如東亞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幫助我們拓展國際業務。 資金管理得失 財新記者: 石藥集團如何管理資金? 蔡東晨: 簡單說,在資金管理上,石藥將投融資權力集中到集團,由集團的一支筆簽字,給子公司剛性預算指標,子公司只要把預算指標用好了,不會被束縛,效益反而更高。 由於醫藥企業有顯著的應收應付賬款管理特點,石藥的做法是主要根據一些資信的控制來促進銷售。應收賬款方面,集團針對不同客戶的特點,發放不同的產品資信額度,由石藥財務部進行監控,監督回款,上市公司也會審計監 督回款。 財新記者: 目前石藥集團股價每股5港元左右,市盈率在27-28倍間。而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 對應今年淨利潤的市盈率在33-34倍之間。恒瑞醫藥(600276.SH)的市盈率則達到39倍。您之前曾說過石藥集團被資本市場低估了,但也有人認為石藥的研發能力尚有差距,尤其是在抗腫瘤產品方面,您怎麼看? 蔡東晨: 我們還是希望能有更高的估值,我們的心腦血管、神經類產品絕對 是第一名的,目前這兩類疾病在中國已排到前幾位,市場需求量很大。中國是癌症大國,我們今年專門成立了抗腫瘤藥事業部,現在已有130多人的銷售隊伍,並擁有國家一類新藥津優力、首仿藥多美素等10余個優勢品種,目前正在逐漸增加學術推廣力度。預計後年會有新品種繼續上市,後續多個脂質體平台儲備的藥品都能跟上。 在一類新藥研發方面,目前石藥已經有25個一類新藥的儲備,其中12個在臨床階段,主要集中在五個領域:心腦血管、抗腫瘤、代謝、抗感染(抗病毒)、精神類疾病。其中進入三期臨床的有2個,關於代謝類的糖尿病藥屬於生物制藥,有望成為世界大藥,能做到10億美元。 我們最近在國外找了一個合作伙伴,進行了專利授權,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去做臨床,上市以後,我們可以拿銷售額的提成,這比我自己做利潤率還高,也很穩定。所以說,目前我們有品種豐富的研發產品,未來可以帶來豐富的現金流回報。 財新記者: 石藥的資產負債率為何明顯超出行業水平?年報顯示,2012年末,石藥集團流動負債62.4億港元,非流動負債6.94億港元,權益總額136.99億港元,企業資產負債率達50.6% ;同期哈藥股份(600664.SH)負債率為44.8% ;恒瑞制藥(600276.SH)負債率僅為7.6%。,2012年的財務費用達到6009萬港元。石藥如何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 蔡東晨: 石藥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偏高,是因為我們有較多的原料藥業務。原料藥的生產需要的資產規模較大,對應的現金需求量較大,銀行貸款較多。而哈藥股份原料藥業務小,恒瑞醫藥原料藥業務更小,幾乎都是製劑成藥。我們預 計今年這種情況會有所改善,資產負債 率會下降,因為我們今年把一部分原料藥資產轉售出去了。 財務費用的降低主要是依靠境外融資代替境內融資,比如在香港獲取一些銀團貸款、在香港市場發行債券。同時,將出口的美元應收賬款賣給外資銀行,以換取低利率的美元貸款,這些貸款的利率通常在2%-3% 左右,以替換國內的銀行貸款,國內貸款的利率一般在6% 左右,這大大降低了資金成本。這種方法還可以提高回款速度,一般出口產品應收賬款回款期較長,經常要等三個月之後才能回款,而外資銀行用美元直接買斷這部分應收賬款,使得回款迅速完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總體而言,今年石藥的資產負債率和財務成本會有所降低,但未來還要看是否會進行一些投資,同時財務成本對藥企的報表影響並不大。我們認為,合適的債務杠杆實際上是可以提升公司效益的。 財新記者: 目前原料藥佔用石藥資金規模較大,增加企業財務成本,不僅沒有給企業盈利,反而帶來虧損。未來打算如何處置原料藥業務? 蔡東晨: 原料藥哪個品種是否繼續發展,要看三個指標:規模、技術和成本,將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三個指標均是第一,就堅持做下去,如在全球市場佔有量超過50% 的產品咖啡因、維C 等將大力發展。排第二的我也做,採取“ 跟隨”策略,如頭孢類產品。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三位的產品將直接“ 關、停、賣”,我的理念是不做“小三”。 去年和今年,石藥已經賣了2個原料藥廠,關了1個原料藥廠,把青黴素板塊的資源騰挪出來,把人和有限的資金向新藥上轉移。現在石藥有全世界維C 市場最大份額,我們是不會放棄的。 維C 是個增長的品種,中國目前需求量一萬多噸,美國三萬多噸,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逐漸加強,維C 市場未來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未來資本運作 財新記者: 銀行目前提供的服務有無創新?目前企業債務成本呈上升之勢,你們有何壓力和需求? 蔡東晨: 銀行目前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非常好,一是促進上游廠商對我們穩定的供應;二是促進我們的產品銷售後能及時回款。 對我們的上游供應商來說,資金緊張就不能大規模供貨給石藥,但銀行提高授信後,規模可以做大,成本可以降低,石藥占據了關鍵的成本優勢。 對下游而言,採購了石藥的貨,原來可能不能及時回款,但下游獲得授信以後,能夠把錢及時支付給石藥,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石藥的融資成本,加速了石藥集團應收賬款的回流。 不過,創新藥的研發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費用,現在的銀行給的還是行業基準利率,希望在此基礎上,銀行能給高新技術企業一些貸款優惠,尤其在高新技術產品如創新藥的研發階段。 財新記者: 除了銀行和證券市場,石藥還進行哪些渠道的融資? 蔡東晨: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高,融資能力也逐漸提高。石藥的評級是AA 級,可以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再加上企業債、公司債等渠道,融資通道還是多樣化的。 財新記者: 目前石藥集團母公司是否會引入其他股東? 蔡東晨: 這要看控股股東聯想的想法。 目前石藥的業務暫時還不需要大量的資金,因為製劑成藥是相對來說佔用資金比較低的業務,費用更多的是花在市場上,做廣告、市場維護、推廣和銷售業務員等方面。 財新記者: 石藥自身是否會成立PE,考慮對一些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蔡東晨: 我們以產業投資為目的,追求產業回報,而非資本運作。有閑置資金會收購一些合適的產品、文號、藥廠等,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生產效益。 財新記者: 是否有打算赴歐洲、美國等地收購當地制藥企業,以實現公司的國際化? 蔡東晨: 目前並不將收購作為戰略考慮。我們五六年前就已做了研究,要看我們的發展戰略需求,有合適的項目會考慮收進來。 國際化方面,石藥主要做三方面,一是中國批的化合物,在美國也做研究。今年上半年已提交美國FDA 丁苯軟膠囊的新藥臨床(IND)申請,開展二期臨床,另一個產品在美國明年年底也將開展二期臨床。 二是在美國做仿製藥,美國FDA 也已經給批了三個品種,允許石藥在美國市場銷售。還有九項產品的簡約新藥申請(ANDA)亦已遞交美國FDA,明年還有幾個將得到批准。“這些藥是我們石藥的牌子,能自己做銷售的我們自己做,不合適的就交給當地代理商”。 三是採取技術授權的方式開展國際合作。我們研發的具有高技術門檻的仿製藥、專利藥的技術可以授權給美國制藥公司或藥品經銷商去開發美國、歐盟等市場,技術授權不僅收取技術費用,每年還將按一定的銷售額比例收取提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