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bv7.html

http://journalician.com/

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這是@ivanzhai 的blog 基本是我和他聊天記錄。

如果有讀者喜歡這個模式請告訴我們。

非常感謝。

鑑於http://journalician.com/ 打開困難,特將全文粘帖如下: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By Ivan Zhai on May 29th, 2012

無論巧合,抑或有意,對於互聯網,傳統媒體,以及投資界來說,2012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注定不平靜。三件足以影響未來產業演進的事情依次發生:Google推出的升級後的「搜索圖譜」;Facebook上市,以及——令傳統媒體從業者再次陷入深思的——巴菲特出資1.42億美元,收購Media General集團旗下63家美國地方報紙。

這是兩年內巴菲特第二次投資傳統報業。去年12月,其控股的伯克希爾出資1.5億美元,收購了《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但是,美國報業不是在衰敗嗎?傳統印刷媒體不是即將死亡嗎?那為什麼巴菲特還要買報紙?無數人都在問著同一個問題。

作為互聯網媒體從業者,我與同樣關注互聯網和媒體產業的投資界老友 @潛水員觀點就此主題,通過GTalk聊了近一小時。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下面是簡單整理的對話記錄,它將構成「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

@潛水員觀點:我核心命題是,老頭說報紙對小地方的作用依然很大,這個命題是否成立,這是核心。至於巴菲特在這個case上如何操作是題外話。

@ivanzhai:我的思路也是如此:首先不去考慮老巴在財務方面有什麼想法。與巴菲特及其團隊相比,我們在這方面信息太不充分,所以無論如何分析,都意義不大。

@潛水員觀點:對,我們討論的核心是,報紙在小城市的作用。
上午我回顧了下之前瞭解的國內的情況。如上海某高檔小區,訂閱新民晚報的比例80%,入住人口大約50%本地人。50%新上海人。看報的估計年紀大的為主。比如60、70歲左右的讀者,必須看新民晚報。
但在另一個相對沒那麼高檔的小區——均價大約250萬元人民幣一套住宅那種——我也問過。訂閱報紙的比例就低很多。25%強,遠不到50%。當然還有一個因素,那個250萬的小區是新上海人年輕人多,所以年齡和房價都可能對訂報行為產生影響。

@ivanzhai:我還是從美國情況看,回到美國小鎮的情況。
2008年我去過距離(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半小時車程一個全是德國後裔的小鎮,只有100多戶,而整個聖路易斯大區也就幾十萬人。當地電視台以及唯一的大報《聖路易斯郵訊報》主要都是地方新聞,即使如此,地區性媒體對小鎮新聞的覆蓋其實已經很少,更不用說互聯網媒體。
在只有幾萬人的小鎮,工作之外,互聯網就是娛樂工具,看到本地新聞的機會很小。

@潛水員觀點:但這是普遍性的還是本土性的問題呢?

@ivanzhai:這跟城市形態有關,算是本土性問題。
所以我不是很認同有篇美國網站的報導,把巴的行為與報業未來扯上關係。巴才不管報業未來的,老頭就是一投資者(看中的是他要買的這個標的的價值)。

@潛水員觀點:那你不看好報業未來對嗎?或者說,你不認同報業的本地性特徵對不?

@ivanzhai:應該這麼說,我很認同一點,就是城市形態、地區形態會影響噹地媒體發展機會。報網融合當然是大趨勢,但hyperlocal是很有意思。這裡蘊藏著(商業模式的)多樣性,所以它們的發展在報業演進的過程中是無法整齊劃一。

@潛水員觀點:那麼最終趨勢呢?你看好類似AOL搞的patch?或者說,10年後的本地報紙還有生命力嗎?

@ivanzhai:大趨勢當然是數碼化,但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是的,我相信這個。來自本地商業廣告的需要,比如小廣告,還有商場促銷,產品促銷,等等,是本地報紙生命力的基礎。

@潛水員觀點:那麼還是那句話,「某些地區」,是孤立還是普遍的?本地報紙保持生命力的邏輯是什麼?

@ivanzhai:當然是孤立,是個別事件。

@潛水員觀點:那麼你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呀,我都搞糊塗了。

@ivanzhai:為什麼你認為我「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

@潛水員觀點:巴菲特說本地報紙有市場呀,你說長期看沒市場。這不是矛盾嗎?

@ivanzhai:沒有啦,我剛才是說,「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

@潛水員觀點:」某些「是沒意義的,某些=小樣本,意味是孤立的。」某些」作為判斷不成立,沒意義,所以你這個結論不成立。

@ivanzhai:那要看討論的問題範圍。如果是針對巴購買這個集團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

@潛水員觀點:我們探討的是針對巴菲特那句話,報紙對小城市的意義。在這點上,他的本質看法——根據我的理解——是從報紙作為信息渠道的可靠性角度分析。本來小地方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同時可靠性低,這樣為報紙提供生存空間。但是這個命題在什麼樣條件下成立呢?

@ivanzhai: 我想至少會和該地區經濟發展形態有關,譬如(當地的)產業結構,會對當地居民對信息的需求偏好有影響。

@潛水員觀點:認同。和人口年齡也有關係,哈,年輕人不看報紙了。和jobs說的年輕人不看書一個意思。

@ivanzhai:岔開一下。其實我有時候在想,一個小鎮青年成長為小鎮中年後,他怎麼獲得本地信息?包括本地新聞,和本地促銷信息。靠社交媒體的朋友圈?好像有點不靠譜,因為太隨機,偶然性太強。

@潛水員觀點:BBS?和路徑依賴有關係吧。或者FB? 不可以嗎?

@ivanzhai:社交媒體的一個很大問題是,信息下沉的很快,FB比推特慢,但你不會在下午下班的時候,去查10個朋友早上FB的更新。所有這東西,看就就看見,沒看見就過了。包括關注本地為主的網站,,都是一個信息hub,至少信息能沉澱下來。

@潛水員觀點:問題在這裡,有必要知道本地消息嗎?我知道老外喜歡去酒吧,去哪裡知道也不錯呀,何必報紙呢。

@ivanzhai:但那些還是偶然性高,不是穩定的來源,時有時無,屬於UGC。酒吧聽說隔壁兩條街連續3起殺人案,可以相信嗎?朋友說的也許會,但陌生人呢?

@潛水員觀點:小地方哪裡有陌生人

@ivanzhai:其實有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傳統媒體在數碼環境下的意義。記得在某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可能是推特,最多粉絲的前十個公司裡,相當比例都是媒體。而這裡的悖論是,媒體在數字平台的信息是免費的,收費的印刷版在虧,可人們還是習慣上社交媒體看傳統媒體的信息。

@潛水員觀點:這事啊,我的朋友有約定,不可以在推裡發獨家新聞,必須讓官方微博發,我現在就看新民晚報的圍脖,但是不付費訂閱紙質報紙。這是渠道問題。但是我訂閱21世紀和經濟觀察第一財經我覺得有必要。

@ivanzhai:所以,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小鎮青年成為小鎮中年後,會有怎樣的閱讀習慣?

@潛水員觀點:年輕人肯定是數字媒體。jobs說了不看書了,難道還看報紙,開玩笑了。

@ivanzhai:你別說,我還真覺得,書和媒體信息的閱讀,差別很大。

@潛水員觀點:對,沉浸感,網絡閱讀太碎片化了——回到巴菲特,我們的結論幾乎一致了。補充一點,除了特例長期看報紙沒前途,這個成立了吧。理由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改變。

@ivanzhai:是的。結合巴菲特的例子,他其實只在驗證安迪凱斯勒對媒體產業模式的概括。老巴就是在看完各種數字,進行了:
1. 估值
2. 市場預測
之後,覺得他買的這塊東西,還是管道,還能鎖定用戶,繼續產生收入。至於怎麼估值,怎麼預測市場,(如前所述)可以忽略不計。

@潛水員觀點:是,安迪還是我推薦給你的。巴是看鎖定老客戶,看的是5-10年,之後可能他早死了,所以不看長久了。鎖定用戶是有趣的,鎖定老年市場即可,也有現金流。10年報紙還可以存在,僅此,和現在還有廣播的上市公司,會很邊緣化了。芒格說過,最賺錢的是類似摩托車手之類報紙,還有什麼極小眾的狂熱愛好者雜誌,類似音響發燒之類,但是只會存在一本。

@ivanzhai:對,封閉性的管道不可能多。

@潛水員觀點:而且封閉的管道必須激烈競爭過後才能存在,那就對了!你記得嗎巴菲特買的鐵路公司,也是一樣,鐵路不會沒有,但也沒人新進入了。哈哈我有點明白了,美國不會有人新辦報紙了!而報紙也不會全部完蛋,總有一兩張。

@ivanzhai:有道理,天然護城河。

@潛水員觀點:你能想像十年內報紙全倒閉嗎?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

@ivanzhai:在產業演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潛水員觀點:有趣,我還要思考下,方向好像對了,但不是從產業發展角度,而是從倖存者角度看問題。

@ivanzhai:不過倖存者的競爭者不再是之前的同類。換句話說,報紙不是和報紙競爭了,除非,巴看中的是專業內容製作這部分。

@潛水員觀點:對,沒競爭就是好事情,巴菲特天然討厭競爭。而且,鐵路是和公路競爭,當鐵路和鐵路競爭時候是最慘烈的。

@ivanzhai:明白了,不同層面上的競爭。不好意思,我還是覺得這是產業演進過程中的事情,呵呵,只不過不是「某個產業」的演進,而是幾個產業的「複雜的演進」

@潛水員觀點:可能。互相作用。不過報紙和鐵路還是有差別,我還要想下,但方向好像對了。我們想到的巴菲特多半想到了。

@ivanzhai:是的。正如一個報導所說的,巴菲特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潛水員觀點:對,這句有價值。

@ivanzhai:這個是沒錯的,是判斷他行為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備註一:單就城市形態而言,美國更多是扁平化城市,網狀結構。中國城市更多是圈形結構。北京二環三環四環,上海是內環中環外環。類似圖章。圖章代表的是權力,越接近圖章價值越高,這兩者差異會導致媒體形態的變化速度不同。同時,兩國差別很大的產業政策背景,也會影響媒體產業的演進。但總體而言,趨勢無法改變。

備註二:兩篇挺有意思的分析報導,可做背景參考。

Berkshire Hathaway Media Group: Financial Engineering Makes the Deal

Warren Buffett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and that now includes newspap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3

巴菲特買的是新聞不是報紙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11r5.html
  「報紙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尤其是地方報紙。因為沒有什麼比地方報紙和當地黏合得更密切了。」伯克希爾宣佈以1.42億美元收購美國廣播及出版商Media General旗下的63份地方報紙。國內眾多的新聞媒體稱巴菲特曾經公開唱衰報紙,並在2009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報紙是一種過時的模式,將持續虧損且不復生機。」「大部分的報紙,我都不會買,哪怕再便宜!」很可惜,我在2006至2010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未發現以上內容。如果這些論斷不是二元地漏看,那麼所有引用此段話的新聞記者可能都要檢討,以訛傳訛的緣起可能在巴菲特收購《世界先驅報》開始。

 

    洞悉行為,不僅要看他做了什麼,確實要看他說了什麼,沒有瞭解談不上發言權。在2006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關於報紙這樣寫道:「現今所有的報社老闆都瞭解到他們漸漸地在這場「眼球爭霸戰」中敗陣下來。簡單來說,如果傳輸纜線、衛星,以及因特網比報紙早誕生,那麼也許根本就不會有報紙了。

 

    瞭解美國區域報紙的價值,不妨看看美國的電視業。5大電視網絡在互聯網的衝擊日漸勢薄。但曾經被五大網絡沖的七零八落的部分區域電視台在互聯網的大潮下依然維持得不錯。究其根本,區域新聞挑起了廣告收入的大梁.「美國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是個寬泛的概念,或者說是個大新聞的概念。它除了平常意義上的電視新聞(或者叫「硬新聞」)之外,通常還包括天氣預報、體育報導以及插播的交通信息等娛樂和服務性信息。地方新聞是地方電視台贏得收視率的重要節目。在對全美電視欄目的收視調查中,新聞欄目居前而且進入前十名的比例通常比較高。有了高收視率就有高回報。美國75%的電視台都承認他們的新聞部是賺錢單位,在一些城市如亞特蘭大、紐約等地,僅僅地方新聞的收入就佔電視台一年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為贏得收視率,地方新聞節目必須迎合受眾。」

 

   美國地方電視台的業態逃不過巴菲特的神眼。「發行當地專屬的報紙,就像是當地擁有運動球隊一樣,可以馬上吸引目光。一般來說,也就是擁有力量及影響力。」巴菲特為什麼購買區域報紙,而不是全國性的報紙,可以從巴菲特尋找超級明星企業的兩個基本條件,被需求和不可替代性角度觀察解析。

 

   1)被需求:區域報紙滿足的是區域性受眾的對於具有權威性新聞的需求。FACEBOOK或推是點信息,沒有權威的背書,缺乏公信力;美國成熟民眾對於信息的興趣度,區域新聞排在前面,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報紙可能,甚至大部分在未來是虧本的,但是他們的新聞權威性沒有受到傷害,正如巴菲特形容的「擁有運動特許權的價值卻還保有一樣的地位。」

 

   2)不可替代:權威新聞的產生者是媒體,濃縮到個體就是記者。互聯網信息的0成本,全民信息源,全民媒介這最大的優勢在新聞上帶來的短板就是公信力。只有經歷了時間考驗的媒體和記者才是信息碎片下最有價值的資源。巴菲特為什麼沒有買全國性的媒體?二元的揣摩是,競爭者太多。而區域媒體的記者屈指可數,媒介鮮有對手,這就是區域報紙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區域報紙的出路。巴菲特依然在8年前告訴了我們,他老人家買的不是報紙,而是新聞機器!「自由、精力旺盛的新聞媒體,是維持民主的關鍵要素。希望紙本印刷及網絡的結合,可以規避報紙的末日。」當區域新聞不再免費,不再是「鼠標一點,就把瀏覽者送走了」的時侯,那麼這個昨日黃花就不再是無人問津的夕陽了,當然報業獲利可觀的歲月也已逝去。穩定的回報有啥不好呢?

 

--二元寫於2012年5月29日2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5

巴菲特為什麼收購報紙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57
 上月,精明人巴菲特用1.4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Media General旗下的63份地方報紙。去年11月底,巴菲特還用1.5億美元現金收購《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不用說,巴菲特收購報紙這件事肯定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現在報紙都敗落到這種地步了,買來有什麼用呢?美國報業協會(NAA)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報紙廣告總收入為239億美元,創下2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985年的全美報業廣告收入為252億美元。


  巴菲特本人一直對平面媒體情有獨鍾,曾經試圖收購《紐約客》未果,但在1973年用1060萬美元抄底《華盛頓郵報》,成為自己投資生涯中的經典之作,最終獲益超過100倍。


  之後,巴菲特在報紙行業沒有大手筆投資,似乎對這行興趣越來越小了。2009年,巴菲特曾公開宣稱,對於美國大部分報業公司,無論在什麼價格都不會購 買。不過,今年巴菲特似乎興趣又來了。「我一生都熱愛報紙,也一直會熱愛下去……未來幾年,伯克希爾也許會收購更多報業公司。」


  既然報紙行業今非昔比,巴菲特商業上的邏輯是什麼呢?


  賬面價值 報紙的商業模式也許過時了,但內容本身卻不會過時。無論何時,消費者都需要基於本地的值得信任的信息。這些報紙成熟的採編團隊和當地品牌是很好的資產,只 要價格合理。這些報紙去年產生了2800萬美元現金流,1.42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看來並不貴。而且,巴菲特並沒有收購Media General旗下處於困境中的《坦帕論壇報》及相關資產。


  競爭力 除了《華盛頓郵報》,巴菲特投資的都是在城鎮發行的中小規模報紙,而非大城市的報紙。這種地方性報紙是競爭門檻非常高的壟斷性公司,通常每個地方只需要一家,競爭對手很難擠進來—因為市場容量太小,即使付出高成本進入,回報率也會很差。


  時機 「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真正的恐懼並不是某隻股票跌了幾十個點,或者市場遇到週期那麼簡單,而是那種看起來絕望帶來的恐懼。報紙行業就是這樣,全世界 的評論家都認為報紙窮途末路,廣告商也大幅削減報紙的廣告預算,新媒體越來越多佔據消費者的時間,甚至很多報紙從業者也認為這一行毫無希望。這才是真正揀 便宜貨的時候,當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眼光。


  2006年全美報紙廣告開始下滑以來,互聯網始終被看作最大的威脅,因為廣告商把越來越多的預算從報紙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對於廣告商,這是一個再合理 不過的行為。相對於報紙廣告,互聯網廣告更精準更容易評估投放效果,這是新技術和數據挖掘帶來的新變化,也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軟肋之一。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信息仍然是消費者的必需品,值得信任的有價值信息仍然會賣出好價錢。互聯網只是為媒體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送方式,媒體的本質並沒 有變化。當然,互聯網在一些消息的及時性上超過了報紙,但除此之外,新媒體在內容製作上的競爭力依然要弱於報紙,尤其是涉及到深度報導和地區性的新聞信息 也包括本地的廣告信息。


  如果一個報紙經營不下去了,只會有兩個問題,一是信息這個產品本身沒做好,二是產品沒賣好。目前來看,信息製作這個產品本身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問題,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區域性的報紙。


  出問題的是產品沒賣出好價錢,很有可能是商業模式有問題。以巴菲特的風格看未來改變商業模式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他對這個「好產品」本身的商業模式 還是認可的。未來很難斷言,但跟一年多以前投資北柏林頓鐵路所引起的反應一樣:巴菲特一直在按自己的價值投資理論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恐懼或者貪婪是個 有關信心的心理問題,巴菲特可以為末落行業提供信心,這恰好也是這些行業所急需的。不是每個行業都是朝陽產業,夕陽產業也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巴菲特告訴 我們商業,也可以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0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7p2.html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作者 劉建位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 : 2012-07-07

新聞的最主要來源一直是報紙,而最近很多報紙自己成了最大的新聞,自己撐不下去了。根據美國國會的報業研究報告,從2008年到2010年,全美有8家主 要報紙宣佈破產,數十家城市報紙關門,有些報紙不得不停止印刷版轉型為網絡出版,只有報沒有紙。原因很簡單,網絡現在成了人們瀏覽新聞的主要來源,導致報 紙的廣告收入大幅度減少。

這個時候,巴菲特卻大舉收購報紙:伯克希爾公司過去35年僅擁有一家日報,就是1977年收購的《布法羅新聞報》。2011年12月份他買下家鄉的《奧馬 哈世界先驅報》。今年5月,他宣佈注資1.42億美元給Media General公司旗下63家報紙,現在又買下了「Bryan-College Station Eagle」和《韋科先驅論壇報》。今年一季度,巴菲特還買入了擁有48家中小型地區報紙的Lee Enterprises (LEE)公司210萬美元。總體來看,最近不到一年巴菲特就投資了115家報紙。

在報紙行業一片蕭條一片悲歌中,巴菲特卻逆勢大量買入100多家報紙,是情感,還是理智?

毫無疑問,從13歲開始送報的巴菲特對報紙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但這位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始終非常強調理性,20年前他就預言到報紙的衰落,但是最近報紙收購價格的大跌,使報紙投資的性價比大幅提高,進入了巴菲特投資的安全區。

第一,巴菲特對報紙的情感:不做投資就做記者。

巴菲特說:「我一生都熱愛報紙,將來也會一直熱愛。」他曾經說過,這輩子他不做投資的話,就會做記者。

巴菲特的人生第一桶金,來自於送報紙。他12歲就開始送報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送500份報紙。結果這個中學生每個月賺的錢比他的老師還要多。

巴菲特的投資第一桶金,也來自於報紙。1973年,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102萬美元,一直持有到現在,長達40年, 2004年底市值增加到16.98億美元,30年的投資利潤為16.87億美元,賺了160倍。

巴菲特投資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報紙,他每天要看5份報紙。他甚至特意讓郵遞員晚上就把《華爾街日報》給他送到家裡,他有時竟然會等報紙等到半夜也不睡覺。

第二,巴菲特20年前的預言:報紙走向衰落。

20年前,在1991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分析了傳媒企業的經濟特權從強到弱的轉變:

「由於零售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加上廣告與娛樂的可選擇數量激增,傳媒企業的經濟競爭力過去一直非常強大,現在卻持續受到嚴重的侵蝕。」

「事實是,報紙、電視與雜誌這些傳媒企業,在其經濟行為上開始變得類似於普通企業,而不再是經濟特權企業。讓我們快速地看一下,把經濟特權企業與一般企業 區別開來的特點是什麼,不過請記住,很多業務介於二者之間,所以最恰當的描述應該是較弱的經濟特權企業或是強大的普通企業。」

「一種經濟特權來自於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一種產品或服務:( 1)客戶確實需要或期望得到;( 2)客戶認為沒有與其非常近似的替代品;( 3)不受政府的價格管制。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就會體現為公司具有定期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攻擊性定價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而 且,經濟特權能夠容忍錯誤不當的管理。不適合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經濟特權的盈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損害。」

「與經濟特權企業相反,『普通企業』想要獲得遠遠高出平均收益率水平的盈利,只有成為低成本經營者,或者是趕上市場非常緊俏供給嚴重不足的好時候。但是這 種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通過超一流的管理,一家公司可能持續保持低成本經營者的地位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即使是如此,還是持續不斷在面臨競 爭對手攻擊的可能性。普通企業,不同於經濟特權企業,會被糟糕的管理徹底毀掉。」

「直到最近,傳媒企業還擁有經濟特權企業的三個特點,因此還能夠既進行攻擊性的定價,又能容忍寬鬆的管理。可是,現在的消費者尋找資訊與娛樂(他們的主要 興趣是後者)時,對於資訊與娛樂的來源可以享受到極為寬泛的多種選擇。不幸的是,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的供給巨幅增長而相應擴大:兩億五美國人,還是 五個億眼球,一天還是只有24 小時,需求不可能再增加了。結果只能是,資訊與娛樂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市場因此分割成碎片,傳媒行業因此喪失了一部分經濟特權企業的競爭力,盡 管遠遠不是全部。」

第三,巴菲特最近3年的突然改變:從堅決不買報紙到大量收購報紙。

在2009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對於美國大多數報紙,我們不會以任何價位來收購它們。」

過了3年,巴菲特卻開始大量收購報紙。從堅決不買,到大量購買,是什麼讓巴菲特做出如此大的改變?

原來不買的原因很簡單,報紙競爭優勢大幅減弱,導致其估值大幅下降。巴菲特20年前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傳媒行業的經濟特權由強變弱,馬上直接影響到傳媒企業的短期盈利,但對傳媒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對短期盈利的影響。而過去同樣是一塊錢的收 益,股票買方對於傳媒企業的一塊錢收益的估值遠遠高於鋼鐵企業,是因為他們預期傳媒企業的收益將會持續增長(而股東不需要為收益增長再額外投入更多的資本 ),而鋼鐵企業的盈利明顯屬於那些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

「可是,現在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轉向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正如我們前面所舉的簡單例子描述的那樣,盈利預期的修正必然會導致估值的巨大變化。」

巴菲特現在大量收購報紙,不是僅僅出於情感,而是理性。因為最近10年傳媒企業的價格大幅下跌,很多傳媒股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十分之一,遠遠超過其內在價 值的下跌,投資吸引力變得大多了。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超過70%。巴菲特這 次收購其63家報紙的Media 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

而且我們要注意,巴菲特集中收購的不是全國性大報,而是社區性中小報紙。

巴菲特的投資邏輯是社區性報紙具有更加穩定的經濟特權:「儘管從我收購水牛城日報以來報紙的基本面出現了巨大變化,但我相信那些集中報導他們所在社區新聞的報紙將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沒有人會在閱讀一個有關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鄰居的故事時中途停下來。」

「未來幾年伯克希爾可能將會收購更多的報紙。我們偏愛那些喜歡具有強烈社區意識的小鎮報紙或城市報紙,類似於我們即將運營的這26家報紙。如果市民對他們 所在的社區漠不關心,他們最終也不會關心所在社區的報紙。一般說來,對社區事務的興趣大小與人口規模成反比,而與社區人口居住年數成正比。於是,我們將集 中關注屬於歷史悠久社區的小型和中型報紙。」

金融危機後,美國報業持續低迷至今。但地方報的情況似乎比全國性大報要好一些。根據全美報業協會的統計,2011年,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零售報紙的廣告收 入分別是38億美元和119億美元,比2006年分別下跌50%和46%。地方性報紙的廣告收入相比高得多,收入下降速度也更低一些。社區性報紙的客戶黏 性更強,忠誠度更高,這是巴菲特只收購地區性報紙的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說他收購報紙是為了長期持有,因此巴菲特的做法並不一定適合於那些只想要幾年甚至更短的投資者:「我不相信它們會一直虧損下去,我不會糟蹋股東的錢。」

巴菲特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說他投資報紙不是出於情感而是理性:「我投資報紙並非是由於心腸軟而做出的商業決策,這些報紙投資將來也不會為伯克希 爾公司貢獻多少利潤。如果這是一種生產小飾品的公司,我絕對不會投資。儘管我們從旗下報業資產所獲得的利潤,將會只是我們從伯靈頓鐵路那裡獲得的利潤的很 小一部分而已,但從投資收益率的財務角度來看,這當然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4

160歲的報紙要轉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86
   經過了長達8個月的選拔之後,紐約時報公司終於確認了新CEO的人選。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這位現年55歲的前BBC總裁將於今年11月正式接管紐約時報公司。這個職位自去年12月前CEO珍妮特·羅賓森(Janet Robinson)被解僱之後一直由董事長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兼任,這段時間,公司股價跌幅超過6%。


  這家公司還面臨著廣告收入銳減的困境。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數字版廣告收入也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反而減少了2%。廣告主們顯然對Facebook和Twitter這些社交媒體更感興趣。


  作為紐約時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蘇茲伯格認識到下一任CEO必須要為已經160歲高齡的《紐約時報》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他心目中,視頻、社交 媒體和移動媒體全球擴張應該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公司需要一位「技術型」的CEO來領導這場數字化的轉型。為此,他甚至把谷歌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都列 入了候選人名單。


  紐約時報公司已經開展的數字業務讓蘇茲伯格更加堅定這一觀點。去年開始,公司旗下主要媒體《紐約時報》網絡版時隔四年再次實行收費,這幫助其訂閱收入 增長了8.3%,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NYTimes.com已總共積累了53.2萬的訂戶,較上一季度增長了13%。英國銀行巴克萊估計,《紐約時報》 數字訂閱用戶數量將在兩年內超過印刷版用戶。


  過去幾年受到傳統媒體業務的經營困擾,紐約時報公司一直在剝離旗下非核心資產。公司旗下擁有新聞媒體集團和About集團,前者包括《紐約時報》、 《國際先驅論壇報》和《波士頓環球報》,後者則有網站About.com。2007年公司賣掉了電視台,今年早些時候以93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持有 的Fenway Sports Group(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波士頓紅襪隊所有者)股份,並以1.4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旗下地方報紙業務。就在新CEO人選公佈的一週之前,還傳出了 以2.7億美元出售About.com的消息。


  湯普森恰好在非傳統新聞產品方面有不錯的表現。蘇茲伯格說:「BBC公司在Mark的領導下,成功地在新電子新聞產品及服務中延續其品牌的知名度。鑑 於《紐約時報》正高度專注於通過數字新聞產品及全球擴張提高公司業務,湯普森在BBC的工作經驗及成功,使董事會認為他是領導《紐約時報》的最合適人 選。」消息公佈那天,紐約時報公司股價上漲了1.4%。


  湯普森把自己之前整個職業生涯都貢獻給了BBC。1979年他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BBC,到2004年坐上了總裁的位子,曾領導過BBC的8家電視台、50家廣播電台以及網站。


  他任期內的一大功績是於2007年推出iPlayer服務,讓觀眾免費在線點播已播出的電視節目,這項服務幫助BBC在奧運會這樣的重大賽事轉播中贏 得了更多的觀眾。湯普森當時挖來了微軟娛樂業務高級主管Erik Huggers擔任BBC數字技術總監,主要負責iPlayer項目。目前在英特爾工作的Huggers如此評價湯普森:「儘管他並沒有親自參與這個項目 的開發,但所有的決策都是由他做出的,他不是個搞技術的,但他對未來技術有很敏銳的判斷。」這聽上去正是一個CEO應該有的素質。


  儘管湯普森讓BBC旗下商業子公司BBC Worldwide的數字業務收入從零增長到佔總收入的12.8%,一些《紐約時報》的職員對這位新CEO卻並不抱什麼希望,認為他在BBC的表現只算得上中規中矩,「況且,BBC的商業模式與我們很不一樣。」


  這也是湯普森被選中讓很多人都大吃一驚的原因。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報紙,BBC作為一家獨立公共電視台受到政府資助。而完全依賴市場競爭的美國媒體,在數字化的衝擊下利潤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除了這些棘手問題,湯普森還要避免與蘇茲伯格出現意見分歧。為紐約時報公司工作了28年的前任CEO的離職正是因為對公司未來的規劃與蘇茲伯格看法不同。


數字化的幾種趨勢

社交互動 Longitude


  2011年7月,《紐約時報》網站啟動名為Beta620的試驗項目,目的是提升閱讀體驗以及對內容的挖掘,包括基於HTML5的Times Skimmer、能在谷歌地圖上標出新聞事件和地點的Longitude等。這需要人工為160年來的報導添加人物、地點、組織之類的標籤。


視頻多媒體 WSJ Live


  2011年9月,《華爾街日報》推出一款名為「WSJ Live」的在線視頻應用,使得用戶可以免費觀看實時新聞動態以及視頻新聞回顧。「WSJ Live」上的視頻內容來自市場觀察、科技、業內評論家等在線新聞節目,並允許用戶直接訪問《華爾街日報》的豐富視頻資料庫。


完全數字版 《新聞週刊》


  2012年7月,《新聞週刊》主要股東表示,《新聞週刊》將最終過渡為純粹的數字版。如此一來,三大周刊之中將只有《時代週刊》仍然保留印刷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91

沒有報紙,你拿什麼包油條?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372.html

數年前,有個段子是這麼講的。「報紙會消亡嗎?不會的,沒有報紙,你拿什麼包油條。」但現在,連包油條的活也輪不到報紙做了,因為容易鉛中毒。

同時,近日還有一條新聞:出版發行了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勞埃德船舶日報》(Lloyd's List)宣佈將於12月停止發行紙質版,並轉入數字報紙行業。

互聯網潮流似乎比颱風「萊特」還兇猛,很多行業措手不及,被衝擊的樣子比這兩天的浙江餘姚還要不堪,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傲視傳媒業數百年的平面媒體。

弔詭的是,成為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首家平面媒體正是《中國計算機報》,風光一時,但現狀是,傳播IT知識前沿資訊、曾經以《中國計算機報》為傲的賽迪傳媒,早已淪為ST傳媒。

從「拐點論」到「消亡論」和「週期論」,再到席捲全球的報業寒冬,這個行業在最近幾年看上去是厄運連連。

2009年,全中國有188種報刊以調整、兼併、重組、停辦等方式退出市場。時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指出,「對那些宗旨不明、讀者不認、效益較差、資不抵債、發展難以為繼的報刊,要下決心註銷停辦。」網上經常有類似評論說,「每當看到國外某某報刊的實體業務萎縮,網絡業務蓬勃。我就很激動!」誠然,報紙是新聞集中的載體,在某些國家,這種集中到了一種壟斷的程度。大家可以明白壟斷的害處,那是直接和你切身利益相關的。報紙的消亡給了一個打破壟斷的機會,當然也會面對一些可怕的安全問題,這個是對抗的必然產物,比如西亞很多博客受到了來自政府的死亡威脅。

但同時,這個行業同時又有著深厚的積澱,無論是規模、資金還是業內經驗。

順勢改變成了更多報刊的選擇。在突破平面媒體的領域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媒體的同時,不少報刊開始進入「全媒體」的佈局。一方面在平面和出版領域繼續深耕,並將此作為基礎媒體業務;另一方面進入其他的媒體渠道。

有評論稱,報刊業突破傳統平面媒體的定位,逐漸走向三網融合時代新媒體的定位是一種必然與必須。在受眾極度碎片化、營銷環境巨變的今天,單純依靠平面媒體的單一領域發展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逐漸淡化「報刊業」的概念,轉為「報導業」,從而向全媒體的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信達證券去年的一份對於傳統平面媒體的報告認為,傳統的出版與發行業務在企業改制完成後仍將有6 年左右的發展機遇期,總體將保持穩定增長。平面媒體行業銷售收入在「十二五」期間的年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10%左右。

同時,報告稱,數字化運營是平面媒體轉型方向。以傳統的出版或發行業務為核心,以數字化信息化為依託,逐步拓寬產業鏈,是平面媒體所面臨的歷史性選擇。未來的平面媒體將發展成為跨平台、跨區域的綜合媒體運營商。但目前缺乏清晰的數字化盈利模式。

據報導稱,這次解放日報和文新報業兩家集團的合併,也是旨在從戰略上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黨報傳統媒體如何創新發展的使命;上海獲准建立自貿區後,文化傳媒業作為城市基礎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起一個符合經濟發展的配套新媒體體系,意義重大。  據悉,重掌中國報業第一的大業,此次被提了出來。

放眼看報業大國美國的市場,雖然報刊的實體業務萎縮嚴重,但仍有很多投資人對平面媒體青睞有加。從大肆買報紙的巴菲特,到前些日子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索斯,相信這些投資人的舉措,看重的仍是報刊中的優勢,而並不是因為感情原因。

報紙作為載體,或許逐漸式微,但報刊那種傳統、嚴謹、深度報導內容,仍將是新聞傳播的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40

報紙死了怎麼辦

http://read.bbwc.cn/zj1dwm.html

上海的《新聞晚報》,將於2014年1月1日正式停刊。這不是壓垮紙媒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肯定是報業窮途末路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坍塌消融在後頭。

報紙怎麼能不死呢?我是教新聞的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看報紙、買報紙嗎?他們不好意思地笑一笑,然後低頭繼續看手機或電腦。他們可是未來的新聞從業者,最有慾望的消費群體。連他們都不買報紙,你還指望誰買呢?

經常參加一些媒體研討活動,每次見到紙媒的記者,不是已經開溜到網媒,就是正準備開溜。過去每到年底,各種紙媒都會開年會、辦慶典,場面豪華、待遇優厚、主賓云集,如今卻漸漸成了明日黃花。同樣的盛況,已換到門戶網站的豪庭。

老人們還在看報,戴著老花鏡尋找裡邊夾帶的超市促銷信息。曾經穿梭的送報小紅帽、黃馬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各個公司的快遞員,而他們的主顧又有哪一個不是網上下的訂單呢?

街頭的報攤逐漸減少,好不容易碰著一個,還不怎麼賣報紙,賣得最多的是手機卡、充值卡、網絡遊戲的點卡。有幾家黨報倒是每天給我贈閱,可我能做的就是原封不動地積攢到一定量,然後讓人收去化漿。到了年底,報社朋友來電話確認我的地址,希望明年繼續贈閱。我說能不能不要印了,或者直接拉到紙廠化漿。他很認真地說,不印怎麼能看到黨的政策?他們直接拉到廢紙廠,那是浪費和犯罪。送給我們,他們完成了發行量,也拉動了回收業和造紙業。

是啊,黨報有補貼還能維持,市場報如果賺不到錢,又沒有補貼,就只有死掉。中國報紙由於數量總體管制,競爭不充分,日子還不是最慘。看看美國的報紙,每天都在關張,許多小報都消失了。曾經著名的《洛杉磯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只保留網絡版。兩年前邀請《紐約時報》全球副總裁安德森女士做講座,她預計該報5年後只會有網絡版。現在看來還要提前。

因為沒人買,報紙一印就賠錢,除了採編,還有排版、校對、紙張、印刷、發行、廠房、設備、交通、人員和管理等開銷,誰願意賠錢賺吆喝?甚至連吆喝都沒有,報紙的所有功能,iPad、電腦都能實現,除了讓人滿手油墨、擦玻璃、墊污物。

由於技術的進步,消失的豈止報紙?曾經風光的BP機、磚頭大哥大今安在?還有多少人在魚雁往返寫情書?有幾人知道電子郵件抄送的CC是什麼意思?過去用碳素(Carbon)做複寫紙、開發票墊拓印紙,所以叫Carbon copy,現在有了複印機、熱敏紙,誰還用複寫紙?甚至由於原子筆、一次性水筆的普及,連使用墨水的鋼筆都見不到了。儘管浪費,也不環保,但這是殘酷的現實。

報紙作為燒錢、污染的小眾媒體,也許會存在,最極端的是當年專給袁世凱一人印的《順天時報》,萬民勸進,早登大寶。可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一種產業現象,就像袁世凱稱帝,不能長久。

但新聞不會死,面對海量信息,專業的記者和信息傳播者猶在,只不過是換了個媒體平台。這一換,變化相應而來。

首先是新聞的敘事方式。人們已習慣了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這是多少年來通訊社發電報的方式:「某社某地電」。過去由於電報昂貴、通訊技術限制,先發回最重要的新聞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不重要的放後面。發報費不夠、通訊中斷、版面限制,後邊的內容隨時可以刪減。新聞通常也很短。

但現在誰還發電報?憑什麼要把新聞寫成乾巴巴的5W1H,而不能像小說一樣起承轉合,引人入勝?如果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誰還會點擊後面的內容和廣告?短是必要的,在海量信息的時代,可能需要更短,甚至標題黨、配美圖,否則在那麼多的新聞裡,誰會注意你的新聞呢?但由於有鏈接,新聞也可以寫得很長,配上各種相關不相關的信息,讀者有興趣、有時間,可以一路點擊下去,網站巴不得你多停留呢。同樣,在寫稿時,恐怕要考慮哪些是熱詞、關鍵詞,既便於做鏈接,也便於搜索,要知道多數人的信息是靠搜索得來的。

其次,媒介融合即多媒體,從可能成為必需。記者不再像報紙時代的寫作、編輯、攝影、美編、排版、校對分工那麼明顯,每個人都得是多面手。同時行業的競爭加劇,要減少開支、擴大平台、一人多用,媒體也不願再養那麼多人。台灣的《聯合報》集團,90年代有6000多員工,基本上只做單一的報紙。現在只有1000多人,除了尚未停刊的報紙,還要搞網站、電視、會展、電商。原來全島就幾家報紙,開放報禁後,湧現出眾多媒體。信息無疆界,還有無數島外的媒體、網站,而讀者總量就是那麼多。要想生存,只有壓縮人員、一人多能。

最後,新聞的全球化。過去報業競爭和壟斷的結果,是一城一報或幾報,多數讀者只關心本地新聞,看一份或幾份報紙。哪怕對其他地方感興趣,也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互聯網完全改變了時空概念,使人們共生於地球村。而全球化帶來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使人們相互依賴、聯繫到一起。網絡讓地方新聞變成全國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區分不再明顯。即使有語言障礙,但有圖有真相,視頻是普世的,傳播是無國界的。當年美軍的虐囚醜聞是國際新聞,現在偏遠的內蒙古老兵打新兵,難道只是國內新聞嗎?

網絡時代,一個人能做很多事;一個國家的事,全球都在看,牆內開花裡外香。

撰文/喬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90

德國最大報紙:絕不再借錢給“貪婪的希臘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45

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近期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個大大的“不”字(Nein),以抗議希臘和歐洲之間達成的援助協議。德國報紙強烈呼籲,絕不再借錢給“貪婪的希臘人”。

《圖片報》用藍白相間的版面做背景(暗示希臘)代替其傳統的紅白色,以整個版面的篇幅刊登了一個“不”字。此外,《圖片報》還呼籲讀者手持報紙自拍並發送給報社以出版,從而進一步壯大聲勢。

《圖片報》在德國發行量達到了日均250萬份,在整個德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一形式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周四已經有許多讀者以實際行動支持《圖片報》的號召。他們揮舞著帶有Nein字的報紙出現在各種場合。

一位名叫Lars Riiser的銀行家將報紙貼在其辦公室的窗子上,以表態德國金融業的態度。而另一位名叫Steffen Beier的讀者則將報紙貼在其車窗上。另外一些讀者則用IPAD展示報紙的主旨。

周五德國議會將會就新的援助協議進行投票表決。由於默克爾和其執政聯盟擁有絕對的優勢,因此該表決並不會影響大局。不過已經有22名基督教民主黨議員明確表示將投反對票以作為抗議。德國社會對於政府肆意揮霍救助希臘的不滿可見一斑。

北京時間18:38的最新消息顯示,德國眾議院議員批準將希臘援助方案延長四個月。587人參與投票,有542人投了贊成票,32人投了反對票,13人棄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75

賣股套現搞報紙 周顯

2015-04-30  NM  
 

 

每逢港股大牛市,都會有人走出來辦財經報。今次的老闆,是周顯。周顯,作家,曾寫過武俠小說《碳六十之劍》,被倪匡盛讚,現為多間傳媒機構的專欄作家,專講股票及財經界秘聞,他出版的《炒股密碼》由○七年至今不斷再版。擅長吹水搵老闆的他,最近聯同三個後生仔創立報刊《六合投資王》,本週四面世,以六合彩、馬經及炒股貼士為主,在港股大時代中分一杯羮。

最近我同幾個後生仔,黃敬凱、梅偉琛同史丹利,炒股賺咗幾百萬,於是同幾個股東夾份一千萬,諗住搞一份報紙《六合投資王》,六合即係東南西北上下加埋。為咗贏人哋,份報紙除咗六合彩,仲要有馬經、股票貼士、政治社論同副刊。你話我哋同主流報紙或者六合彩報有咩唔同?我哋係走「賭」路線,好多六合彩報都會走私返大陸,但我哋絕對唔會返大陸,因為會講政治,根本返唔到。你話我係黃絲帶定藍絲帶?我覺得無論係左中右,我哋都以香港人利益行先,即係——講錢。

幾時收皮

個個話要搞網媒,做傳統嘅傳媒冇得撈。其實做傳統報紙係有錢賺嘅,你話有邊間網媒有錢賺?冇錯,初初搞份報紙係難啲賺錢,而且我哋搵咗好多「猛人」寫稿,人工高過市價兩成,總成本貴過一般六合彩報五倍,但你問我一千萬可以燒幾耐?我都唔知點答你。我覺得你個問題有啲insult,不如你問吓李嘉誠,如果長江實業一間樓都賣唔出,可以做幾耐?你咁問就好似問我:「幾耐執笠?你幾時收皮呀?」出嚟搞盤生意應該positive啲,就算燒晒我哋贏返嚟嘅幾百萬,我都唔會在乎。不過你要問,我可以講一千萬能夠燒嘅時間係以年計。雖然我諗住做日報,但保守啲一星期出住三日先,用兩張紙做四版,遲啲穩定咗客路,咪出三張、四張紙,變埋做日報囉,而家已經搵到好多廣告啦,不過因為太多專欄作家,根本出唔晒啲稿,所以焗住落兩個細廣告。

一日一隻貼士

我啱啱請咗《壹週刊》前校對老師孔先生,佢會負責做編輯同校對,計埋我,其他全部係後生仔,咁先貼市。你可以話睇《經濟日報》、《信報》嘅人好有錢,但未必捨得使錢,但睇六合彩、馬經,即係我哋嘅客,係視錢財如糞土嘅人,點會慳嗰七蚊呢?報紙檔而家幾百蚊一份嘅貼士,都仲有人買緊,咁你話有冇市場?其實我已計晒數,初期會印一萬份,點解我咁老定?因為半年前,有一個人自己搞咗份六合彩報,銷量有四千份,我而家全職員工有五位,你估賣得多唔多過佢? 我以前喺一份細報寫社論同專欄,佢哋馬經版好受歡迎,有讀者同我講,就係貪份報紙資料夠少!人哋啲馬經每場貼幾隻馬,即係大包圍啦,你講晒啦!我就每場貼一隻。寫股票都係一樣,有人同我講唔好寫垃圾股俾啲讀者,要推介藍籌股。我話你都傻嘅!啲讀者炒藍籌,唔使日日睇專欄啦,淨係睇財經新聞咪得囉!其他報紙,有三十個專欄,每個專欄貼一兩隻股票,即係你每日要買五十隻股票呀?佢有冇咁多資金呢?點樣吸引佢每日要睇你份報紙,就係貼一隻股票俾佢當日炒。揀股票就好似跑馬咁,一隻九十分,一隻八十分,一隻七十分,我會貼隻九十分,雖然可能八十分贏,但起碼跑前揀九十分贏嘅機會大啲。

搵白姐姐代言

我辦報觀念係,只要講最精嘅,得就得,唔得就唔得。白姐姐有抽獎運,喺六合彩界好出名,我搵咗佢做代言人,每期揀六個冧巴俾大家,你信佢就買我份報紙啦。我兩個月前構思,有朋友支持都有朋友反對,佢哋話邊會有人用七蚊買。喂,「小炒王」梁心欣,舊年十二月中搞雜誌《港股策略王》,初初賣十八蚊,之後減到八蚊,而家咪又加價到十二蚊。所以我未驚過,好多投資者想入股,但唔係有錢就得,你本身盤生意同人脈,係可以幫到報紙落到廣告先有作用。我唔想你一邊揼錢落嚟,一邊又想攞話事權,除非你話投資一億啦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001

「父後」150天,廖鎮漢感性告白父子情 每天照舊準備茶與報紙、問祕書一句「董事長今天好嗎?」

2015-10-26  TCW

微風信義將於11月5日正式開幕, 這個費時八年的新據點,對廖家父子意義非凡, 一路在父親廖偉志嚴厲要求下挺進的廖鎮漢,此刻心中悲喜交加, 歷經父後150天,這位將掌控240億元百貨版圖的新舵手心中有何感懷?

晚上八點鐘的台北信義區,燈火輝煌,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小資女、學生漫步信義計畫區香堤大道,就在華納威秀、ATT 4 FUN與新光三越A9、A11之間,這裡是全世界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一級戰場」。最晚進駐此區的微風集團,下個月將開幕第二個據點「微風信義」,這個百貨新地標籌畫八年過程中,充滿微風新當家廖鎮漢與父親廖偉志的心血及記憶。

八年來,廖鎮漢最常與父親廖偉志一起做的事,就是晚餐後一起散步在信義區這條香堤大道,父子倆聊聊一路以來的奮鬥心路,聊聊微風未來願景或是家族私事。

父子同步的協奏曲,在今年五月劃上休止符,廖偉志擋不住病魔,因肺腺癌過世。六月分父親的告別式上,廖鎮漢一句:「您說的,我都記得。您沒說的,我都懂了!」父親的遺願,早已經刻進腦海裡。

現在應該可以稱你為董事長了吧?「不用、不用,一切如常,還是叫我常董就好。」談起百貨產業,廖鎮漢說「變」是唯一不變的準則;而面對父親逝世,他則是守著「不變」,一切如常、一切沒變,彷彿父親不曾離開。

父親剛走時,廖鎮漢有長達一個多月時間都待在家裡辦公,他說,以前總是和父親兩人一起出門,乍然之間無法適應,就把同事找來家裡開會。月餘過去,他踏進辦公室的第一天,父親的祕書來問,她該做什麼?老董事長的辦公室怎麼辦?

他要祕書「一切照舊」,每天進辦公室照舊開電腦、泡茶、給董事長買報紙,然後照樣替董事長讀報、劃重點,就像父親仍在一般。每當廖鎮漢經過父親的辦公室,看到祕書,還會順口問:「董事長今天好嗎?」

盼父後一切照舊

職銜不願變成董事長

「我們連結度很深,所以沒有動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他的辦公室也跟以往一模一樣,我不準備要變!」廖鎮漢淡淡地說。

各界揣測,廖鎮漢也許會由常董變董事長,他搖搖頭表示,一切如昨,職銜不做任何變動。職稱不變、生活不改,就好像心中支柱永在,唯一差別在於心境。

廖鎮漢說,以前公事不論大小,決策都有父親一起商議,他只要對父親一個人負責;現在什麼事情都要想更多,得扛起對家人以及微風集團逾一萬名員工的責任。

即將開幕的微風信義,與才開一年的松高店,對廖偉志、廖鎮漢意義非凡。當年,廖鎮漢在SOGO獨霸忠孝商圈、大力抵制之下,各界一片看衰中,微風成功突圍;十四年後,微風再度挑戰強敵盤據的信義區,時移事遷,時空已然不同,微風也已非當日的吳下阿蒙。

如今,一年連開松高、信義兩店,商圈內的新光三越、BELLAVITA莫不嚴陣以待。尤其明年起,微風松高店、信義店擁有完整年度業績,兩個據點預計將貢 獻八十億元業績,集團整體業績也將一舉墊高到二四○億元,「明年微風將進入豐收年。」廖鎮漢這麼說,這是廖偉志生前期待看到的榮光。

新據點中,松高店主打年輕快時尚,而籌畫八年的信義店,有父親和他共同擘畫的夢想,「我們將把微風廣場的精品精髓搬過來。」其中,為了媽媽林美瑛引進的美 國家具家飾品牌Crate & Barrel,打造地下一樓五百坪銷售空間;為了喜愛水晶燈的妹妹廖曉喬,耗費三萬三千顆施華洛世奇水晶,製作全球獨家的水晶燈,將照亮微風信義一樓大 廳;為了老婆孫芸芸,引進她喜愛、出現於熱銷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中的英國內衣品牌Agent Provocateur。

在四十五樓將成立的「丸本陣」日式餐廳則象徵著父親的武士道精神,賣的是Shabu shabu(鍋物)與懷石料理,都是父親愛吃的日式料理,店內還將為父親留一個永遠的位子。

微風做餐飲一向很「專」,微風信義這一次號召了二十家餐廳齊聚一堂,「是前所未見。」廖鎮漢自信地說。

經營餐飲眼光精準

明年貢獻七十二億元營收

其中,首次登台的香港點心名店「點點心台灣」營銷總監錢文儀,是廖鎮漢的子弟兵,曾在微風擔任公關的她,回憶有次周末上班,遇到廖鎮漢,當廖得知錢文儀二 十九歲後,告訴她:「這是人生的轉捩點,你還有一次失敗的機會。」這句話給了她創業的勇氣,取得點點心代理權後,更回頭與老東家合作。

微風信義四樓規畫了一整層、十六家餐廳,第一個簽約的是犇鐵板燒。董事長楊欣選擇這裡,作為進軍百貨通路的第一個據點,「其他百貨公司也 有邀約,但都希望我們調降餐點價格,以平價進駐美食街,而微風信義可以維持我們的品牌定位。」餐飲,是微風集團僅次於精品的第二大業種,廖鎮漢眼光精準, 締造微風台北車站的改造奇蹟,自有品牌丸壽司、上海茶樓也多獲好評。他說,明年集團業績預估二四○億元中,餐飲占比近三成,將為集團帶入七十二億元營收。

原本廖鎮漢規劃將自有餐飲品牌獨立IPO,隨著實力成長,「目前沒有資金需求」,IPO計畫已暫緩執行。

認識廖鎮漢的人,不論是員工還是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說他「超認真」,時時刻刻關注著產業動態。妹妹廖曉喬更直言「哥哥是個工作狂」、「之前每天都跟父親聊到半夜兩三點,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珍惜員工激進建議

「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錢文儀任公關期間,常晚上收到廖鎮漢傳來國外的DM,期許微風DM能學習優點、不斷改進。有一次在美國看到肉片的油花、紋理也能布置櫃位,便分享給楊欣,因此犇鐵板燒本店與信義店都採此策略。

廖鎮漢不只樂於分享經驗,「他點子很多,且不會給人遙不可及的感覺。」錢文儀回想在微風工作期間,每周公關與藝人經紀團隊開會,總是從頭笑到尾,因為廖鎮 漢覺得,既然這是「點子大會」,就該輕輕鬆鬆暢所欲言。而廖鎮漢的手機裡有超過二十個LINE的群組,員工可隨時與他直接溝通。他說,每天員工LINE來 的這些小事情,很可能「會變成公司未來的動力」。

為了微風下一個十年,他大力聘用年輕的幹部,至少招募十五名高階儲備幹部,這群年輕人有時會提出比較激進的建議,「這些建議是我在資深員工中聽不到的」。比方說,儘管公司規定處理一件公文不能超過兩天,他們則揭露,規定是規定,「公文到我們手上,都過了好幾天,競爭力早就沒了。」聽到這些話,廖鎮漢說:「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現在換他們來提醒我了。」廖鎮漢正在儲備微風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戰力。

與父並肩散步這條路

成就微風信義布局

從微風信義步行到微風松高,不用五分鐘,但客層完全不同。微風松高附近有影城、夜店,客層年輕,所以讓H&M落腳於此;微風信義,則是承襲精品風格,將帶進本館的時尚精品元素,鎖定高端消費人口。

信義區住了快八年,這裡處處有廖鎮漢陪伴父親散步、父子並肩而行的記憶。

如今散步的理由消失了,廖鎮漢把屬於這條路的記憶定格,他想起在父親最後的那段日子,父子獨處時,兩人講了許多心裡話,父親不再那麼嚴厲,偶爾透露對人生的眷戀與感觸,一向強悍的強人父親,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告訴他:下輩子,還要與他再當父子。

言談至此,不捨的情緒迴盪空氣中,訪談悄然暫停三分鐘。

父後一百五十天,微風信義亮麗開幕之時,廖鎮漢當家的微風怎麼走下一步,格外令人期待。這位百貨的創新者要帶著這艘大船,航向老船長念念不忘的事業新大陸。

撰文 / 許秀惠、林惟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