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麥肯錫七步成詩法 有效解決企業問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999

諮詢公司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對於解決企業問題非常有效,對於解決任何需要深入思考的複雜問題都值得借鑑。隨便舉幾個例子,為什麼政府要遏制房價上漲?怎樣獲得升職?成立市場部應該如何規劃?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麥肯錫七步成詩法進行分析,得出較科學的結論。

(問對網/圖)

七步成詩法是個很靠譜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非常有名。原名裡沒有「成詩」,不知哪位麥肯錫中國區的前輩給翻譯成這個帶點浪漫主義的名字。這七個浪漫的步驟是這樣的:

一、問題描述——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往往不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例如,領導對你說:我們部門的銷售業績不佳呀,你看看怎麼解決一下——聽完後你真的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嗎?業績具體 指什麼?是銷量還是利潤?不佳是啥意思?怎麼才算是「佳」?為了讓問題更加清楚,有經驗的你興許可以反問「是不是下半年將銷售額做到1千萬,您就會滿意 了?」——這樣問題就很清楚了。

二、問題分解——哪些因素在影響這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做事特別認真,選擇購買一款卡片相機都會把所有能想到的因素都寫下來,如價格、外觀、像素、連拍速度等等。一條條加以分析後再做出決定。 雖說有點「蔑視」大老爺們的行為竟此等婆媽,但心底對其全面分析方法還是很佩服的。問題分解就是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從上到下逐級分解。分解時做到「相 互獨立,完全窮盡」(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簡稱MECE)。

三、抓大放小——哪些是關鍵因素?

假設每個問題都被分解成三個子問題,分解幾次後你會發現,問題太多了!怎麼辦?——抓大放小,把明顯沒必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給砍掉。如果公司的核心問題是供應鏈優化,一個分支問題是配送中心位置不合理,另外一個分支問題是倉庫通風不好,抓哪個放哪個很明顯吧?

四、工作計劃——分析方法是什麼?需要花多長時間分析?

前面已經梳理出一些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現在要做工作計劃了,考慮大致方法,安排人手,規劃時間。諮詢項目時間壓力非常非常大,有些項目需要在1、 2個月內完成。可能每天都有三四個訪談、兩三個跨部門會議、一堆資料和數據需要分析總結,團隊還需要開內部會議進行頭腦風暴,晚上還需要寫高質量的項目文 檔。缺乏工作計劃絕對不可能按時完成項目。

五、深入分析——針對各關鍵因素,解決的手段是什麼?

既簡單又複雜的步驟。簡單之處在於,如果問題清楚解決手段其實不難找。還是上面提到的供應鏈優化案例,如果問題是「配送中心位置不合理」,一個顯而 易見的手段是重新在合理的地址建設配送中心。複雜之處在於,這麼建議你會被扁的!重建?——老的配送中心怎麼辦,折價賣掉?公司有這麼多現金用於建設嗎? 領導們在過去的選址方案上都簽了字,你居然公然說他們全錯了?重新建設值得嗎,多少年break even?有沒有其他的可行方案?——除非你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否則建議難以站得住腳。

六、導出結論——方向是什麼?主要舉措是什麼?

以建設配送中心為例,項目需要一個結論性總結。例如建還是不建?建幾個?花多少錢?自籌資金還是融資?要實現這個建議,需要採取一系列關鍵步驟,這就是舉措。如籌集1億資金、在市郊選址徵地、通過招標確定建築商、升級公司的物流IT系統、為新配送中心招聘人員等等。

七、讓結論獲得認可——什麼時候,什麼方式,讓誰認可?

諮詢公司做出結論後項目還不算結束,客戶如果不認可的話,搞不好要推翻重來的。所以結論必須獲得客戶的認可。客戶一般會讓上上下下的人都聽聽諮詢公 司的報告,大家都基本無異議並確定可執行後才能通過。為了降低不通過風險,諮詢公司在有階段性結論時,會和客戶上上下下同事提前溝通,免得落個猝死,也能 夠提早聽取反饋意見,將項目做得更紮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4

麥肯錫:如何抓住社交媒體帶來的商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18814.html
有Facebook,沒有Twitter,沒有YouTube。中國的網絡社交需求爆炸性增長,但它們卻無法進入 中國,從這可以看出中國社交網絡是多麼迥異於歐美市場。對於任何想要吸引中國消費者的企業來說,瞭解中國的社交媒體極為重要: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社交 媒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

麥肯錫新近發佈的《中國數字消費者報告》針對5700名中國互聯網用戶進行了調研,幫助企業深入瞭解社交媒體及其用戶的同時,為企業如何利用中國社交媒體來創造實質價值提供了建議。

中國社交媒體用戶最活躍

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高達91%的受訪者表示,最近6個月曾登入社交媒體,這一比例遠高於日本的30%、美國的67%、韓國的70%。

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不僅最活躍,而且80%以上的用戶擁有多個賬戶,他們大多在本土的社交媒體上註冊(日本只有39%的用戶擁有多個賬戶)。中國人通過移動工具(如智能手機)使用社交媒體也越來越普遍。

與世界各地的用戶一樣,中國互聯網用戶也流行發短信和分享照片,但中國存在一個突出特徵,那就是社交媒體對中國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影響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大。

中國消費者表示,社交媒體上提到的產品,他們考慮購買的可能性較大;朋友或熟人在社交媒體上推薦的產品及服務,他們實際購買的可能性也較大。其中部分原因與文化差異有關。

中國消費者對正式機構缺乏信任,因此特別重視親朋好友的推薦;一般而言,中國消費者對部分新聞媒體和廣告提供的信息心存疑慮。一般人反而比較依賴親友圈和意見領袖的口碑評價,而這些信息往往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分享。

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習慣

由於中國網民無法訪問Facebook和Twitter之類的社交網站,主導中國社交媒體版圖的是中國本土網站。調研指出,最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社交媒體分別是:QQ空間(44%)、新浪微博和人人網(各佔19%)、騰訊微博(8%)和開心網(7 %)。

中國互聯網用戶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比日本、美國都要長。例如,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花46分鐘在這類網站上,美國消費者為37分鐘,日本消費者僅為7分鐘。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增加,消費者花在其他網站的時間減少了,這也改變了消費者的溝通方式。

中國社交媒體用戶行為

為了增進對社交媒體用戶的瞭解,麥肯錫根據動機和行為將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分成六大類。

熱衷社交型:這類用戶約佔社交媒體使用者的15%,是品牌業者最好的朋友。他們比其他類型用戶花更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平均每天69分鐘,而所有用 戶上網時間平均值只有46分鐘。這一群體運用社交媒體建立並維繫朋友圈,其中,68%的受訪者每天更新生活動態,而整體平均值僅為41%。此外,熱衷社交 型用戶在乎擁有的朋友數量:這一群體76%的受訪者認為擁有龐大的朋友圈很重要,而全體受訪者中僅有一半持相同看法。這一類型通常受教育程度較高,且略低 於所有受訪者的平均年齡。

積極轉髮型:他們約佔社交媒體用戶的15%,並且視社交媒體為自我推銷的途徑,也是對品牌友好的群體。此類型用戶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低於平均,大多住在二三線城市。

安靜閱讀型:他們約佔社交媒體用戶的14%,也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平均每天55分鐘),但大多數人只是閱讀。此類型中只有13%的受訪者稱會發佈評論,只有7%表示曾留言,而且很少在網絡上發表原創內容。此外,此類消費者對於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廣告持中立態度。

發表意見型:這類用戶約佔14%,若應對不當,此類型可能是品牌業者最可怕的敵人。他們平均每天花60分鐘在社交媒體上,忙於上傳內容,而非閱讀內 容。此類型中超過60%的受訪者把社交媒體視為發表個人意見的重要渠道,而整體受訪者平均值僅為26%。此類型消費群也不喜歡看到品牌廣告,一旦有了某項 產品或品牌糟糕的使用經驗,他們一定會發佈出來。此類型購買社交媒體宣傳的產品服務的可能性低很多。

此外,還有兩種類型分別是QQ連帶型(佔21%,他們的參與性很低。這類用戶是因為使用騰訊QQ實時訊息服務,而連接到社交媒體,但很少實際參與)與閒置靜止型(約佔21%,雖然在社交媒體上註冊,但沒有任何實質參與)。

如何抓住社交媒體帶來的商機

第一,企業首先要確定希望通過社交媒體達到的業務目標,同時系統地追蹤對競爭對手品牌的評論熱潮及消費者觀點,從而掌握社交媒體的脈絡,並找出對自己品牌有影響力的重要平台和個人,特別是擁有龐大粉絲的意見領袖。

第二,企業應選擇一些關鍵平台來建立關注度並接觸目標客戶,同時應該界定各平台在整體互動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建立消費者參與的雙向對話也很重要,而不是企業自己唱獨角戲。

第三,企業必須明確組織的需求,並招聘人才來填補關鍵能力缺口。企業可以使用社交媒體工具來瞭解消費者的討論,且應將對社交媒體的洞見和與社交媒體 的互動納入常態的商業流程。企業應確定用來追蹤社交媒體績效的關鍵績效指標來促進跨部門合作,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11

【問對管理】成功管理者的必修課:麥肯錫7S模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903

這7個問題分別是共同價值觀 (Shared Value)、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技能(Skill)、人員(Staff)、風格 (Style)。前三項,戰略、結構、制度被稱作硬件。而共同價值觀、技能、人員、風格被稱作軟件。7S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

(問對網/圖)

1. 共同的價值觀

也就是企業上上下下最崇尚的價值是什麼。大公司常會有Mission statement(宗旨),裡面會描述企業的願景,突出其價值觀。例如,麥當勞的價值觀:「Being the best means providing outstanding quality, service, cleanliness, and value, so that we make every customer in every restaurant smile」,突出了質量、服務、衛生和價值這4點核心價值。價值觀不應該是空話。企業的各部門都必須以價值觀作為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人提出為了省 錢減少店面的清潔次數的建議,這顯然違反了衛生這一核心價值而應被制止。

2. 戰略

絕大部分大企業都有書面的戰略規劃,每年更新幾次,充分說明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企業戰略是企業各項發展舉措的大綱。企業戰略規劃,都要說清企業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這三件事情。例如,一家食品生產企業,它的三年戰略規劃可能是:

- 做什麼:打入一線城市超市,為都市白領提供綠色、高性價比的果仁食品,成為第一果仁品牌;

- 為什麼做:都市白領市場大,對綠色和性價比非常關注,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強等等;

- 怎麼做:銷售方面,各大城市建立銷售團隊,成為地方超市供應商。品牌方面,年度預算中增加宣傳費用,市場部牽頭進行品牌策劃及推廣。物流方面,和物流公司建立合作。生產方面,新建加工廠。這一系列的舉措完成後,就可以幫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

3. 結構

也就是組織機構。企業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由很多部門組成,各部門又由很多的小組、員工組成。有些跨國公司,如通用、寶潔,在各地有很多分公司, 有些獨立運營,有些由總部直接領導。公司的組織機構可以非常簡單,也可以非常複雜。剛被Facebook花了10億美元購買的Instagram,只有 10多個員工,完全扁平化的管理。而有些跨國大公司,從CEO到一線員工有10多層。組織機構不同,信息傳遞、人員管理、企業文化、匯報機制、業務流程等 等都會大不相同。

4. 制度

制度是企業正常運作的保障機制。缺乏制度依靠人制的公司不是沒有,但缺乏制度的公司基本沒法規模化發展。企業發展初期可以仰仗領袖的魅力,仰仗員工 的激情和高度自覺性,公司大了必須有自己的制度體系。一個人每天遲到早退,如果只得到大家的鄙視,缺乏懲罰機制,那估計一段時間後大家都會不自覺。劣幣驅 逐良幣是久經驗證的真理。所以公司會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會梳理流程,會有激勵機制,會發獎金,會對違紀的人扣工資甚至除名,就是從制度上抵抗人性中各種弱 點,讓企業正常運作。

5. 人員

人力資源準備,包括招聘、配置及員工關係管理。這是HR的工作重點之一。企業想實現核心價值觀,必須依靠人。人員的招聘和儲備水平,直接決定實現價值觀的可行性。

6. 技能

高戰鬥力的團隊需要員工不斷提升技能,這有賴於系統的培訓、薪酬、激勵、價值觀培養等手段。讓員工真正成為核心價值的輸入者,為核心價值的升值提供服務。

7. 風格

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等。有些公司推崇中央集權管理,有些推崇自由化管理。傑出企業既能通過中央集權把控公司整體發展方向,又能通過地方分權賦予各組 織充分的自主權和業績壓力。無論是那種方式,都要考慮企業的氛圍和人員組成。一個科學家團隊,如果太集權,無疑會限制他們的創意。一個生產線,如果太隨 意,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把這7項做好的領導者,會是非常成功的管理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4

麥肯錫魔咒


2013-05-30  NM  
 

 

曾經喺麥肯錫做顧問七年嘅張震遠,走去創業搞商交所,結果搞到一鑊泡。商界傳聞,喺麥記做完consultant出來創業或教人創業嘅,都無咩好結果。唔只係張震遠,另一個麥肯錫出來嘅盧永仁,亦「去邊間(公司)、死邊間」。佢自九○年由麥肯錫出身,廿年來做過約十間公司高層,次次都胸懷大計,最後全部蝕入肉。在互動多媒體服務公司,蝕數億;三千萬入股正奇(336),蝕四千萬;做海域非執董,公司爆煲;入I.T大幅擴展業務,盈利大跌七成要辭職走人,因此盧永仁多咗個朵,叫「中環劏豬櫈」。佢一一年入咗南華傳媒,做副主席至今,暫時無出事,否則又多一筆賬。

另一個同樣命運、但無咁坎坷嘅,係倪以理。佢一樣係哈佛出身、再喺麥肯錫做暑期工。九九年佢就出來搞科網,○二年爆破失敗,結果返去麥肯錫香港做總經理;最近則被拉入搞到滿城風雨嘅金發局。做顧問,收嘅只係顧問費,當然不及拋個身出來賺大錢過癮;不過,除咗叻,成功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仲要自己企啱位,係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90

麥肯錫造就了如今的高薪CEO?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59

諮詢公司麥肯錫是全球最大和盈利狀況最好的管理諮詢公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難加入的公司之一。而麥肯錫自創始以來的87年裡對美國經濟產生了眾多的影響。

Duff McDonald在其新書中指出,麥肯錫對美國經濟的眾多影響之一便是帶來了公司高官薪酬和普通員工之間薪酬差距的激增。

這個故事要從麥肯錫諮詢顧問Arch Patton為通用汽車的一份報告開始說起,當時Patton發現,在1939-1950年之間,小時工的工資翻了一番還要多,而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僅增長了35%。

該報告被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中,並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人們對高管報酬的關注,隨之而來的則是這樣一種觀點:豐厚的報酬和獎金是吸引並留住高管人員的手段。

Patton因此而名聲大噪,並被眾多認為期盼高薪的經理人聘用。儘管當時麥肯錫的CEO認為這種諮詢有失身份,但也沒有和錢過不去。

McDonald指出:

在很多年的時間裡,Patton一人就給公司帶來了10%的營業額。而在二戰結束時,美國僅有18%的企業有獎金計劃,但到1960年時,這一比例升至60%。

到1961年,Patton推出了《男人、金錢和激勵:做為領導工具的高管薪酬》以及《一個高管值多少錢》這兩本書。麥肯錫的一位諮詢師也告訴McDonald,同一篇文章,Patton為哈佛商業評論寫了26次。

由於其受歡迎程度和麥肯錫的影響力,這一段年很快成為共識,伴隨著的是公司成長,CEO的薪酬也應該隨之增長的觀點。

儘管Patton的這種觀點是與嚴格的效益分析聯繫在一起的,但這種觀點很快就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力,CEO的薪酬也跟著一路走高,但與此同時,普通工人的薪資增速則顯得十分暗淡。

而今現狀如何?這是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美國工作現狀」報告中的一份圖表:

美國勞工總會與產業勞工組織則認為該數據的水平應該更高:全美財富500強的CEO們薪資倍數是普通工人的354倍,在個別公司裡甚至達到了1000倍。

當然,麥肯錫和Patton不是唯一的原因,牛市和經濟擴張也推動了高管薪酬的增長,而眼下就業市場的疲軟似乎對此做出瞭解釋。但不論如何,麥肯錫和Patton可能仍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CEO/普通員工薪資差距激增的十大原因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24

麥肯錫:中國金改會使信託業五年內失去四成收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516

麥肯錫與平安信託聯合發佈的《中國信託業發展研究報告(2013)》預計,因中國政府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導致行業收入來源減少,國內投資信託業將在五年內收益銳減,相當於失去40%的預期收益,傳統以私募投行業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信託業將面臨轉型挑戰,平台通道業務或將五年內逐步消亡。

中國信託業是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產業,其大多數收入來自為風險較高的借貸者融資,以及幫助銀行和其他機構購買因監管因素而無法投資的資產。

研究還預計,約90%的信託業收入面臨長期風險,目前的收入來源將隨著中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而瀕臨枯竭,因為市場自由化將允許投資者購買多種資產,使高風險的借貸者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

研究稱

現在還不清楚這會給信託公司造成多大的收入缺口、會影響多少利潤。

麥肯錫主管 Stephan Binder認為,中國信託公司必須調整戰略,轉變為高盛那樣的金融機構,專營投行、私人財富管理和替代性資產管理業務。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資產規模達10.13萬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60.3%,但環比增速已連降3個季度,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指出: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周小明認為,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3

【藏寶圖】麥肯錫10張PPT:決定2025年經濟的12大顛覆技術 億利達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277347

麥肯錫發佈了一項報告,裡面研究了技術對未來經濟影響程度。研究的對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飛速發展、具有寬泛影響,且對經濟影響顯著的技術。相反,那些過於遙遠的,僅能影響 1、2 個行業的,以及 2025 年之前不大可能實用化的技術(如混合動力),或者是雖然即將成熟但不夠大眾化的技術(如私人太空飛行)等則不在考慮範圍內。
以下就是麥肯錫列舉的顛覆性技術及其潛在的經濟影響程度(含消費者盈餘在內,即消費者並未支付的因創新而獲得的價值),當然,這種影響評估只是粗略的,不會像 GDP 數字那麼具體。
查看原圖✪ 下圖數字更具體一點:
查看原圖如上表所示,麥肯錫認為,未來 10 多年最具經濟影響性的技術應該是那些已經取得良好進展的技術—如已經在發達國家普及並在新興國家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知識工作的自動化,比方說用計算機語音來處理大部分的客戶電話;物聯網,比方說將傳感器嵌入物理實體中用來監控產品在工廠的流動;以及云計算。按照麥肯錫的估算,到 2025 年,這些技術每一個對全球經濟的價值貢獻均超過 1 萬億美元(即便是預測的下限)。
不過麥肯錫的報告中令人感興趣的預測是,一些比較性感的新潮技術,如無人駕駛汽車、3D 打印、可再生能源等的經濟影響相對較低。
這種炒作熱度(關於技術炒作可參見Garnter的技術炒作週期)與潛在經濟影響力的失聯可以從下圖(縱向坐標為炒作指數,以過去 1 年發表的效果技術文章數衡量;橫向坐標為潛在經濟影響)看出。經濟影響力最大的技術並非炒作最厲害的。在圖中,只有右上角的技術—移動互聯網是名符其實的,即炒作與經濟影響力相當。而相對而言,知識工作自動化、物聯網、云計算以及先進機器人技術就要低調許多。
查看原圖✪ 以下就是這 12 項技術的關鍵摘要:
1、移動互聯網
查看原圖價格不斷下降能力不斷增強的移動計算設備和互聯網連接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
經濟:3.7—10.8 萬億美元  生活:遠程健康監視可令治療成本下降 20%
✪ 主要技術包括:
無線技術,  小型、低成本計算及存儲設備,先進顯示技術,自然人機接口,先進、廉價的電池
✪關鍵應用包括:服務交付,員工生產力提升,移動互聯網設備使用帶來的額外消費者盈餘
2、知識工作自動化
查看原圖可執行知識工作任務的智能軟件系統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
經濟:5.2—6.7 萬億美元,生活:相當於增加 1.1—1.4 億全職勞動力
✪ 主要技術包括: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然人機接口 大數據,,
✪ 關鍵應用包括:教育行業的智能學習, 醫療保健的診斷與藥物發現
法律領域的合同 / 專利查找發現,  金融領域的投資與會計
3、物聯網
查看原圖用於數據採集、監控、決策制定及流程優化的廉價傳感器網絡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
經濟:2.7—6.2 萬億美元,對製造、醫保、採礦運營成本的節省最高可達 36 萬億美元
✪ 主要技術包括:先進、低價的傳感器,無線及近場通訊設備(如 RFID),先進顯示技術,
自然人機接口,  ,先進、廉價的電池
✪ 關鍵應用包括:流程優化(尤其在製造業與物流業),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智能水表、智能電表),遠程醫療服務、傳感器增強型商業模式
4、云
查看原圖利用計算機軟硬件資源通過互聯網或網絡提供服務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1.7—6.2 萬億美元 ,可令生產力提高 15-20%
✪ 主要技術包括:云管理軟件(如虛擬化、計量裝置),數據中心硬件,
高速網絡軟件 / 平台即服務(SaaS、PaaS)
✪ 關鍵應用包括:基於云的互聯網應用及服務交付,  企業 IT 生產力
5、先進機器人
查看原圖具備增強傳感器、機敏性與智能的機器人;用於自動執行任務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1.7—4.5 萬億美元,生活:可改善 5000 萬截肢及行動不便者的生活
✪主要技術包括:無線技術, 人工智能 / 計算機視覺,先進機器人機敏性、傳感器,
分佈式機器人,機器人式外骨骼
✪ 關鍵應用包括:產業 / 製造機器人,服務性機器人—食物準備、清潔、維護,
機器人調查,人類機能增進(如鋼鐵俠),個人及家庭機器人—清潔、草坪護理
6、自動汽車
查看原圖在許多情況下可自動或半自動導航及行駛的汽車
✪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2—1.9 萬億美元,生活:每年可挽回 3-15 萬個生命
✪ 主要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先進傳感器,如雷達、激光雷達、GPS
機器對機器的通信,
✪ 關鍵應用包括:自動汽車及貨車,
7、下一代基因組
查看原圖
快速低成本的基因組排序,先進的分析,合成生物學(如」寫「DNA)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7—1.6 萬億美元,
生活:通過快速疾病診斷、新藥物等延長及改善 75% 的生命
✪ 主要技術包括:先進 DNA 序列技術, DNA 綜合技術,大數據及先進分析
✪ 應用包括:疾病治療,農業, 高價值物質的生產
8、儲能技術
查看原圖
存儲能量供今後使用的設備或物理系統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1—0.6 萬億美元 ,到 2025 年 40%-100% 的新汽車是電動或混合動力的
✪ 主要技術包括:電池技術—鋰電、燃料電池,機械技術—液壓泵、燃氣增壓,
先進材料、納米材料
✪ 關鍵應用包括: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分佈式能源,公用規模級蓄電
9、3D打印
查看原圖
利用數字化模型將材料一層層打印出來創建物體的累積製造技術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2—0.6 萬億美元,生活:打印的產品可節省成本 35-60%,同時可實現高度的定製化
✪ 主要技術包括:選擇性激光燒結,熔融沉積造型,立體平版印刷,直接金屬激光燒結
✪ 關鍵應用包括:消費者使用的 3D 打印機,直接產品製造,工具及模具製造,
組織器官的生物打印
10、先進材料
查看原圖具備強度高、導電好等出眾特性或記憶、自癒等增強功能的材料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2—0.5 萬億美元,生活:納米醫學可為 2025 年新增的 2000 萬癌症病例提供靶向藥物
✪ 主要技術包括:石墨烯,碳納米管,納米顆粒—如納米級的金或銀,其他先進或智能材料如壓電材料、記憶金屬、自癒材料
✪ 關鍵應用包括:納米電子、顯示器,納米醫學、傳感器、催化劑、先進複合物,儲能、太陽能電池,增強化學物和催化劑

11、先進油氣勘探開採
查看原圖
勘探與開採技術的進展可實現經濟性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1—0.5 萬億美元,2025 年每年可額外增加 32—62 億桶原油
✪ 主要技術包括:水平鑽探, 水力壓裂法,微觀監測
✪ 關鍵應用包括:燃料提取能源,包括頁岩氣、不透光油、燃煤甲烷,煤層氣、甲烷水汽包合物(可燃冰)
12、可再生能源—太陽能與風能
查看原圖用清潔環保可再生的能源發電
✪ 到 2025 年的影響力:經濟:0.2—0.3 萬億美元,到 2025 年每年可減少碳排放 10-12 億噸
✪ 主要技術包括:光伏電池,風力渦輪機,聚光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海浪能
✪ 關鍵應用包括:發電,降低碳排放,分佈式發電

[能力圈]辛苦整理分享[赚大了] 未來十年有哪些個股機會呢?[看多]敬請賜教![鼓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33

FT/麥肯錫:今年最好的18本商業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354

英國《金融時報》和麥肯錫開出了本年度最佳圖書的書單。本年度最具爭議性的兩本書,Thomas Piketty的《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和Michael Lewis的《Flash Boys》位列其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iketty的新書是關於不斷深化的社會不平等。該書最初由法語發表,2014年出版的英語版令其獲得了更多的關註。Michael Lewis的新書中關於高頻交易者操縱了市場的內容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其他書本還包括Nick Davies的《Hack Attack》,該書對默多克的英國電話竊聽醜聞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而Lord Browne的新書《The Glass Closet》對LGBT人群為何依然在工作場所隱瞞性取向進行了分析。

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的新書《The Second Machine Age》主要介紹了對未來新科技的展望。

Walter Issacson的《The Innovators》介紹了數字革命背後的人們。Julia Angwin的新書《Dragnet Nation》則對數據的陰暗面進行了分析。

Ed Carmull的《Creativity,Inc》針對創業和管理提供了獨到的見解。

風投家Ben Horowitz的《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介紹了如何創立一家企業。

榜單上還有不少書籍介紹了金融危機的起因和結果。

Ian Fraser的新書《Shredded》介紹了蘇格蘭皇家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的心路歷程。而Charles Calomiris和Stephen Haber的《Fragile by Design》試圖尋找銀行業危機的根源。

Atif Mian和Amir Sufi的《House of Debt》解釋了經濟衰退的原因。而Diane Coyle的《GDP》介紹了人們對這個數據存在的誤解。

最後,Howard French的《China’s Second Continent》介紹了中國在非洲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以下為完整書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67

麥肯錫最該救的 其實是自己


2014-09-01  TCW
 
 

 

回顧過去五十年的每個趨勢大潮,不管是公營事業民營化、資本市場鬆綁,還是全球化的推廣,都看得到麥肯錫的身影。企業有問題,找麥肯錫常常就有答案。

但隨著麥肯錫成長茁壯,它的影響力是否也跟著壯大,答案見仁見智。當前在市場呼風喚雨的大企業,很少是因為有麥肯錫當智囊團,蘋果與谷歌就沒有。

受麥肯錫調教成功的客戶多屬傳統的老派企業,例如,美國運通、AT&T、花旗、通用汽車、美林證券等,微軟委託麥肯錫時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企業。

這麼說起來,麥肯錫其實就像顧問產業的微軟──從來沒有達到天下無敵的境界,一旦被其他競爭對手超越,卻有足夠資源偶爾追趕上來。

光環減弱的麥肯錫,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漸減少。

不再是哈佛生最愛錄取報到率,八成變一半

今天,不管是社會新鮮人還是高階主管,最頂尖的人才都跑到更年輕、更有活力的企業。聰明絕頂的學生通常不會想待在大公司,所以不會選麥肯錫。

一九七○ 年代,厲害的學生會投效當時員工人數已超過一萬人的安達信,有冒險精神一點的,則會選擇當初只有四百人的麥肯錫。如今安達信已經倒閉,麥肯錫取而代之,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夢想雇主。到這裡的新人雖然畢業於哈佛商學院,但他們卻不是在班上排名前五%、獲得貝克學者殊榮的學生。

此外,麥肯錫人才外流的現象也從未中斷,顧問仍舊會跳槽到更高的職位。舉兩個著名的例子:一個是臉書(Facebook)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一個是谷歌財務長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麥肯錫雖然是某些人的志業所在,卻留不住最好的人才。

在《財星》雜誌二○一○ 年最佳企業評比中,麥肯錫的主要競爭對手都榜上有名,包括波士頓顧問公司(第八名)、安永(第四十四名)、勤業眾信(第七十名)、資誠(第七十一名)、埃森哲(第七十四名)、安侯建業(第八十八名),唯獨看不到麥肯錫的名字。

麥肯錫說,大約有九五% 的求職者接受他們的聘書,但根據一名曾在公司服務近三十年的麥肯錫校友表示,這個數字根本不對,至少在哈佛商學院就不是如此。他說哈佛學生的應聘率近年來大幅下跌。一九七三 年,哈佛MBA班有五% 會收到麥肯錫的錄取通知書,應聘率約八成,但最近幾年約有三成學生收到錄取通知,卻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應聘。

雖然人才培育的資源仍舊比其他顧問公司來得多,但是麥肯錫越來越有淪為職場跳板的可能:年輕人才學到東西後會跳槽到其他更有意思的工作。這跟五十年前的榮景呈現天壤之別。「大家都成了職場快閃族不成?」前麥肯錫顧問邁科瑪(Bill MacCormack)問:「他們這樣能學到什麼?在我們那個年代會一直做到最高層,對知識的追求是會上癮的。現在還是這樣嗎?」

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家。高盛向來是金融業龍頭,最近卻把寶座讓給規模更大、資金更充足的摩根大通。獨霸市場數十年後的微軟,動力減弱、產品線乏善可陳,在賈伯斯回鍋蘋果後開始敗下陣來。麥肯錫呢?它在市場稱雄這麼久,當初的致勝優勢是否已經鈍化,沒有人知道。

問麥肯錫的成功關鍵為何,它會說成功沒有秘密,完全在於專注於人才的招聘與培育、同儕嚴格評比、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貢獻一己之力而不居功的精神──麥肯錫的徵才過程甚至被人比喻為是在遴選太空人。現在的招募人數比十年前高出十倍,透過精挑細選的過程,至少還是一時之選,但維持人才的品質卻越來越有難度。

麥肯錫把旗下員工照顧得很好是不爭的事實。對離職員工而言,他們的履歷表上因為有麥肯錫而更加閃亮;對以麥肯錫為終身事業的人,他們在過程中擠身財富階級,也拿到進入全球權勢圈的入場券。

不再是企業萬靈丹救衰退、看趨勢,一再失靈

但麥肯錫既然是專業型服務企業,它究竟厲不厲害,似乎還是得從客戶的角度來看比較正確。若是如此,答案就沒有那麼肯定了。

麥肯錫是否真的改變企業管理的方式,至今未有定論。它收取通用汽車的天價顧問費,多年來做過一次又一次調查研究,是否有助這家象徵美國精神的大車廠逃脫倒閉的命運?

並沒有。它是否看到網路趨勢來臨,建議客戶搶占市場浪頭呢?並沒有。它是否防止金融業走偏,進而避免全球金融海嘯呢? 也沒有。

讓人不免要問:這些顧問到底做了什麼?問麥肯錫自己最滿意的建議是哪一個,是叫可口可樂(Coca-Cola)推出健怡嗎?是跟麥當勞保證推出早餐一定會成功嗎?還是叫克萊斯勒推出吉普車呢?都得不到讓人百分之百滿意的答案。

儘管如此,麥肯錫解決客戶問題的方式或客觀、或質疑、或根據事實、或整合、或分析,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確實讓世界變得更有效率、更理性客觀。在這個人人都會說大話的世界裡,麥肯錫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讓大家聚焦於數據與研究,而且通常能立竿見影。

管理大師哈默爾(Gary Hamel)在其二○○七年著作《管理大未來》(The Future of Management)裡指出,「管理的機器化」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暫且不論麥肯錫在創辦人死後是否提出其他大膽管理新意,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協助客戶了解並落實這些概念。

麥肯錫還有另一個功能:害怕的高階主管拿它當護身符,沒安全感的執行長拿它當企業心理醫生,目中無人的老闆把它當成強行決策的背書。換句話說,客戶早把劇本寫好,麥肯錫只是其中一個角色罷了。

麥肯錫長年來的致命傷可能是:只把重點放在解決眼前的問題,卻未能考慮到會有什麼後續影響。找到最面面俱到的解答,向來不是麥肯錫的強項─它能提供答案,卻不管執行的實際面。例如,開除一成員工能把成本壓低一成,卻會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量,讓這些人憤怒指數提高五○%,值得嗎?

即使營運正值黑暗期,麥肯錫的顧問還是會彼此打氣,說這裡是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聚集地。他們說的沒錯,全球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類似的一家組織機構,旗下會有這麼多聰明又有幹勁的人才。換個角度來看,麥肯錫說自己比賽得第一,但是那場比賽卻沒有其他人參加。無論是大型跨國銀行,還是臉書等科技新貴,大多數企業其實並不需要員工個個都是聰明絕頂的優等生。

不再靈活反應快成功後遺症,陷入官僚老派

現在的麥肯錫放眼亞洲,由於初期布局成功,未來有機會在企業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重拾當初在美國東北部白人社會的榮景。來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經濟實力崛起的同時,美國繼續站穩強權地位,如果麥肯錫成功營造出握有成功之鑰的形象,必能繼續交出亮眼的成績單,至少短期是如此。

現在的麥肯錫更像是業務遍及全國,甚至全球的金融集團。麥肯錫不但規模龐大,也有老態龍鍾的跡象,麥肯錫現在的客戶不管是企業還是高階主管,都比以前大上許多,花在官僚體系的時間越來越多。

麥肯錫未來最大的考驗,不再是能否幫客戶解決問題,而是在於能否克服自己的成功後遺症。麥肯錫最近對外宣揚幾項營運使命,其中一個是「協助解決全球的大問題」。但是自助才能助人,它必須繼續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有辦法拯救天下。(本文摘自尾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24

高盛和麥肯錫如何成為名校生的香餑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68

rtr416q6

今天,從常春藤名校到華爾街似乎是一條水到渠成之路。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條路仍然人跡罕至。那時,醫學和法律才是畢業生想走的康莊大道。

那麽,局勢是怎樣扭轉的呢?原來,投資銀行和咨詢公司精心設計了招聘體系,將名校精英源源不斷地篩選到他們的實習和正式崗位中去。

這是加州大學聖叠戈分校的社會學家兼教授Amy Binder在《華盛頓月刊》中透露的。最近,Binder和她的團隊采訪了60名來自哈佛和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和在校生。她發現:

許多受訪者稱,他們去上大學時並無意成為銀行家或顧問;

在大學里的時候,他們對這些職業幾乎一無所知,並且覺得這類工作很無聊而且不太會有意義。

直到他們開始在這些領域里與其他人競爭崗位,態度才發生了轉變。

這是怎麽回事呢?

金錢遊戲

受訪學生形容稱,投行和咨詢公司們為求才所做的努力可謂無微不至。這當然絕非偶然,也不是沒有成本。正如Binder寫道:

為了打動這些孩子,頂尖銀行和咨詢公司們競相在各大名校打造“白金”級別的就業服務項目。一擲千金的勝出者可以在校園招聘會上獲得最佳的席位,給學生們發郵件,在學校里最豪華的宴廳舉行信息分享會和招待會,獲得成捆的簡歷,以及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一對的面試,以及其他的“招聘”服務。

這麽一輪下來的結果是,它們給學生描繪了一幅高清且可預見的未來藍圖。對於那些在結構化的流程中度過了18年後來到名校的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為他們很快將要面臨不確定性。

雙管齊下

它們的招聘項目通常很早就開始了。對於那些急於盡快解決人生規劃問題的學子來說,這無疑是另一個圈套。因為項目的進展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學生們都擔心如果不立刻參與進來就會錯過它,甚至因此危及自己未來的職業前途。

Binder寫道,這樣的壓力,再加上招聘人員總是強調“為聲明卓越的公司工作意味著什麽”,產生了很強的效果。

名校光環是投行和咨詢公司想招他們的主要初中之一,畢竟這些公司需要說服客戶購買他們昂貴的服務。但是實際上,很多名校生最終都在不愉快中選擇結束他們當初的選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雙方在選擇時的不匹配。

與此同時,在華爾街的誘惑下,進入公共服務、醫療保健或其他真正需要人才的行業的精英比以前更少了。當這些行業與投行或咨詢公司競爭精英大學生時,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了幾十年。即便是在近些年來異軍突起的矽谷身上,仍然很難看到像銀行和咨詢公司那樣在長期招聘上取得的成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