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有個段子是這麼講的。「報紙會消亡嗎?不會的,沒有報紙,你拿什麼包油條。」但現在,連包油條的活也輪不到報紙做了,因為容易鉛中毒。
同時,近日還有一條新聞:出版發行了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勞埃德船舶日報》(Lloyd's List)宣佈將於12月停止發行紙質版,並轉入數字報紙行業。
互聯網潮流似乎比颱風「萊特」還兇猛,很多行業措手不及,被衝擊的樣子比這兩天的浙江餘姚還要不堪,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傲視傳媒業數百年的平面媒體。
弔詭的是,成為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首家平面媒體正是《中國計算機報》,風光一時,但現狀是,傳播IT知識前沿資訊、曾經以《中國計算機報》為傲的賽迪傳媒,早已淪為ST傳媒。
從「拐點論」到「消亡論」和「週期論」,再到席捲全球的報業寒冬,這個行業在最近幾年看上去是厄運連連。
2009年,全中國有188種報刊以調整、兼併、重組、停辦等方式退出市場。時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指出,「對那些宗旨不明、讀者不認、效益較差、資不抵債、發展難以為繼的報刊,要下決心註銷停辦。」網上經常有類似評論說,「每當看到國外某某報刊的實體業務萎縮,網絡業務蓬勃。我就很激動!」誠然,報紙是新聞集中的載體,在某些國家,這種集中到了一種壟斷的程度。大家可以明白壟斷的害處,那是直接和你切身利益相關的。報紙的消亡給了一個打破壟斷的機會,當然也會面對一些可怕的安全問題,這個是對抗的必然產物,比如西亞很多博客受到了來自政府的死亡威脅。
但同時,這個行業同時又有著深厚的積澱,無論是規模、資金還是業內經驗。
順勢改變成了更多報刊的選擇。在突破平面媒體的領域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媒體的同時,不少報刊開始進入「全媒體」的佈局。一方面在平面和出版領域繼續深耕,並將此作為基礎媒體業務;另一方面進入其他的媒體渠道。
有評論稱,報刊業突破傳統平面媒體的定位,逐漸走向三網融合時代新媒體的定位是一種必然與必須。在受眾極度碎片化、營銷環境巨變的今天,單純依靠平面媒體的單一領域發展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逐漸淡化「報刊業」的概念,轉為「報導業」,從而向全媒體的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信達證券去年的一份對於傳統平面媒體的報告認為,傳統的出版與發行業務在企業改制完成後仍將有6 年左右的發展機遇期,總體將保持穩定增長。平面媒體行業銷售收入在「十二五」期間的年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10%左右。
同時,報告稱,數字化運營是平面媒體轉型方向。以傳統的出版或發行業務為核心,以數字化信息化為依託,逐步拓寬產業鏈,是平面媒體所面臨的歷史性選擇。未來的平面媒體將發展成為跨平台、跨區域的綜合媒體運營商。但目前缺乏清晰的數字化盈利模式。
據報導稱,這次解放日報和文新報業兩家集團的合併,也是旨在從戰略上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黨報傳統媒體如何創新發展的使命;上海獲准建立自貿區後,文化傳媒業作為城市基礎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起一個符合經濟發展的配套新媒體體系,意義重大。 據悉,重掌中國報業第一的大業,此次被提了出來。
放眼看報業大國美國的市場,雖然報刊的實體業務萎縮嚴重,但仍有很多投資人對平面媒體青睞有加。從大肆買報紙的巴菲特,到前些日子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索斯,相信這些投資人的舉措,看重的仍是報刊中的優勢,而並不是因為感情原因。
報紙作為載體,或許逐漸式微,但報刊那種傳統、嚴謹、深度報導內容,仍將是新聞傳播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