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bv7.html

http://journalician.com/

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這是@ivanzhai 的blog 基本是我和他聊天記錄。

如果有讀者喜歡這個模式請告訴我們。

非常感謝。

鑑於http://journalician.com/ 打開困難,特將全文粘帖如下: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By Ivan Zhai on May 29th, 2012

無論巧合,抑或有意,對於互聯網,傳統媒體,以及投資界來說,2012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注定不平靜。三件足以影響未來產業演進的事情依次發生:Google推出的升級後的「搜索圖譜」;Facebook上市,以及——令傳統媒體從業者再次陷入深思的——巴菲特出資1.42億美元,收購Media General集團旗下63家美國地方報紙。

這是兩年內巴菲特第二次投資傳統報業。去年12月,其控股的伯克希爾出資1.5億美元,收購了《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但是,美國報業不是在衰敗嗎?傳統印刷媒體不是即將死亡嗎?那為什麼巴菲特還要買報紙?無數人都在問著同一個問題。

作為互聯網媒體從業者,我與同樣關注互聯網和媒體產業的投資界老友 @潛水員觀點就此主題,通過GTalk聊了近一小時。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下面是簡單整理的對話記錄,它將構成「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

@潛水員觀點:我核心命題是,老頭說報紙對小地方的作用依然很大,這個命題是否成立,這是核心。至於巴菲特在這個case上如何操作是題外話。

@ivanzhai:我的思路也是如此:首先不去考慮老巴在財務方面有什麼想法。與巴菲特及其團隊相比,我們在這方面信息太不充分,所以無論如何分析,都意義不大。

@潛水員觀點:對,我們討論的核心是,報紙在小城市的作用。
上午我回顧了下之前瞭解的國內的情況。如上海某高檔小區,訂閱新民晚報的比例80%,入住人口大約50%本地人。50%新上海人。看報的估計年紀大的為主。比如60、70歲左右的讀者,必須看新民晚報。
但在另一個相對沒那麼高檔的小區——均價大約250萬元人民幣一套住宅那種——我也問過。訂閱報紙的比例就低很多。25%強,遠不到50%。當然還有一個因素,那個250萬的小區是新上海人年輕人多,所以年齡和房價都可能對訂報行為產生影響。

@ivanzhai:我還是從美國情況看,回到美國小鎮的情況。
2008年我去過距離(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半小時車程一個全是德國後裔的小鎮,只有100多戶,而整個聖路易斯大區也就幾十萬人。當地電視台以及唯一的大報《聖路易斯郵訊報》主要都是地方新聞,即使如此,地區性媒體對小鎮新聞的覆蓋其實已經很少,更不用說互聯網媒體。
在只有幾萬人的小鎮,工作之外,互聯網就是娛樂工具,看到本地新聞的機會很小。

@潛水員觀點:但這是普遍性的還是本土性的問題呢?

@ivanzhai:這跟城市形態有關,算是本土性問題。
所以我不是很認同有篇美國網站的報導,把巴的行為與報業未來扯上關係。巴才不管報業未來的,老頭就是一投資者(看中的是他要買的這個標的的價值)。

@潛水員觀點:那你不看好報業未來對嗎?或者說,你不認同報業的本地性特徵對不?

@ivanzhai:應該這麼說,我很認同一點,就是城市形態、地區形態會影響噹地媒體發展機會。報網融合當然是大趨勢,但hyperlocal是很有意思。這裡蘊藏著(商業模式的)多樣性,所以它們的發展在報業演進的過程中是無法整齊劃一。

@潛水員觀點:那麼最終趨勢呢?你看好類似AOL搞的patch?或者說,10年後的本地報紙還有生命力嗎?

@ivanzhai:大趨勢當然是數碼化,但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是的,我相信這個。來自本地商業廣告的需要,比如小廣告,還有商場促銷,產品促銷,等等,是本地報紙生命力的基礎。

@潛水員觀點:那麼還是那句話,「某些地區」,是孤立還是普遍的?本地報紙保持生命力的邏輯是什麼?

@ivanzhai:當然是孤立,是個別事件。

@潛水員觀點:那麼你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呀,我都搞糊塗了。

@ivanzhai:為什麼你認為我「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

@潛水員觀點:巴菲特說本地報紙有市場呀,你說長期看沒市場。這不是矛盾嗎?

@ivanzhai:沒有啦,我剛才是說,「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

@潛水員觀點:」某些「是沒意義的,某些=小樣本,意味是孤立的。」某些」作為判斷不成立,沒意義,所以你這個結論不成立。

@ivanzhai:那要看討論的問題範圍。如果是針對巴購買這個集團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

@潛水員觀點:我們探討的是針對巴菲特那句話,報紙對小城市的意義。在這點上,他的本質看法——根據我的理解——是從報紙作為信息渠道的可靠性角度分析。本來小地方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同時可靠性低,這樣為報紙提供生存空間。但是這個命題在什麼樣條件下成立呢?

@ivanzhai: 我想至少會和該地區經濟發展形態有關,譬如(當地的)產業結構,會對當地居民對信息的需求偏好有影響。

@潛水員觀點:認同。和人口年齡也有關係,哈,年輕人不看報紙了。和jobs說的年輕人不看書一個意思。

@ivanzhai:岔開一下。其實我有時候在想,一個小鎮青年成長為小鎮中年後,他怎麼獲得本地信息?包括本地新聞,和本地促銷信息。靠社交媒體的朋友圈?好像有點不靠譜,因為太隨機,偶然性太強。

@潛水員觀點:BBS?和路徑依賴有關係吧。或者FB? 不可以嗎?

@ivanzhai:社交媒體的一個很大問題是,信息下沉的很快,FB比推特慢,但你不會在下午下班的時候,去查10個朋友早上FB的更新。所有這東西,看就就看見,沒看見就過了。包括關注本地為主的網站,,都是一個信息hub,至少信息能沉澱下來。

@潛水員觀點:問題在這裡,有必要知道本地消息嗎?我知道老外喜歡去酒吧,去哪裡知道也不錯呀,何必報紙呢。

@ivanzhai:但那些還是偶然性高,不是穩定的來源,時有時無,屬於UGC。酒吧聽說隔壁兩條街連續3起殺人案,可以相信嗎?朋友說的也許會,但陌生人呢?

@潛水員觀點:小地方哪裡有陌生人

@ivanzhai:其實有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傳統媒體在數碼環境下的意義。記得在某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可能是推特,最多粉絲的前十個公司裡,相當比例都是媒體。而這裡的悖論是,媒體在數字平台的信息是免費的,收費的印刷版在虧,可人們還是習慣上社交媒體看傳統媒體的信息。

@潛水員觀點:這事啊,我的朋友有約定,不可以在推裡發獨家新聞,必須讓官方微博發,我現在就看新民晚報的圍脖,但是不付費訂閱紙質報紙。這是渠道問題。但是我訂閱21世紀和經濟觀察第一財經我覺得有必要。

@ivanzhai:所以,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小鎮青年成為小鎮中年後,會有怎樣的閱讀習慣?

@潛水員觀點:年輕人肯定是數字媒體。jobs說了不看書了,難道還看報紙,開玩笑了。

@ivanzhai:你別說,我還真覺得,書和媒體信息的閱讀,差別很大。

@潛水員觀點:對,沉浸感,網絡閱讀太碎片化了——回到巴菲特,我們的結論幾乎一致了。補充一點,除了特例長期看報紙沒前途,這個成立了吧。理由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改變。

@ivanzhai:是的。結合巴菲特的例子,他其實只在驗證安迪凱斯勒對媒體產業模式的概括。老巴就是在看完各種數字,進行了:
1. 估值
2. 市場預測
之後,覺得他買的這塊東西,還是管道,還能鎖定用戶,繼續產生收入。至於怎麼估值,怎麼預測市場,(如前所述)可以忽略不計。

@潛水員觀點:是,安迪還是我推薦給你的。巴是看鎖定老客戶,看的是5-10年,之後可能他早死了,所以不看長久了。鎖定用戶是有趣的,鎖定老年市場即可,也有現金流。10年報紙還可以存在,僅此,和現在還有廣播的上市公司,會很邊緣化了。芒格說過,最賺錢的是類似摩托車手之類報紙,還有什麼極小眾的狂熱愛好者雜誌,類似音響發燒之類,但是只會存在一本。

@ivanzhai:對,封閉性的管道不可能多。

@潛水員觀點:而且封閉的管道必須激烈競爭過後才能存在,那就對了!你記得嗎巴菲特買的鐵路公司,也是一樣,鐵路不會沒有,但也沒人新進入了。哈哈我有點明白了,美國不會有人新辦報紙了!而報紙也不會全部完蛋,總有一兩張。

@ivanzhai:有道理,天然護城河。

@潛水員觀點:你能想像十年內報紙全倒閉嗎?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

@ivanzhai:在產業演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潛水員觀點:有趣,我還要思考下,方向好像對了,但不是從產業發展角度,而是從倖存者角度看問題。

@ivanzhai:不過倖存者的競爭者不再是之前的同類。換句話說,報紙不是和報紙競爭了,除非,巴看中的是專業內容製作這部分。

@潛水員觀點:對,沒競爭就是好事情,巴菲特天然討厭競爭。而且,鐵路是和公路競爭,當鐵路和鐵路競爭時候是最慘烈的。

@ivanzhai:明白了,不同層面上的競爭。不好意思,我還是覺得這是產業演進過程中的事情,呵呵,只不過不是「某個產業」的演進,而是幾個產業的「複雜的演進」

@潛水員觀點:可能。互相作用。不過報紙和鐵路還是有差別,我還要想下,但方向好像對了。我們想到的巴菲特多半想到了。

@ivanzhai:是的。正如一個報導所說的,巴菲特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潛水員觀點:對,這句有價值。

@ivanzhai:這個是沒錯的,是判斷他行為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備註一:單就城市形態而言,美國更多是扁平化城市,網狀結構。中國城市更多是圈形結構。北京二環三環四環,上海是內環中環外環。類似圖章。圖章代表的是權力,越接近圖章價值越高,這兩者差異會導致媒體形態的變化速度不同。同時,兩國差別很大的產業政策背景,也會影響媒體產業的演進。但總體而言,趨勢無法改變。

備註二:兩篇挺有意思的分析報導,可做背景參考。

Berkshire Hathaway Media Group: Financial Engineering Makes the Deal

Warren Buffett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and that now includes newspap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