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地產是台灣富婆們創富的主流工具,不論在法拍市場挑好貨,瞄準都市更新商機當包租婆,還是鎖定精華區段挑好屋,均有獨到之處,本刊邀請四位傑出女性剖析背後心法。 撰文‧周岐原、陳怡慈、歐陽善玲 節目主持人侯怡君 向房市老先覺請益,練就精準嗅覺﹁藝人收入難免波動,還是投資賺錢比較妥當﹂,談到自己的投資成果,已躋身千萬富婆的侯怡君笑得燦爛又堅定。 飾演連續劇起家的侯怡君,除了擅長舞蹈、戲劇,更是很早就起步理財。 藉 由標下法拍屋踏入房市的她,對房地產特別有感覺,靠著按部就班學習,從買下目前使用的住家,進而跨足土地和店面;受訪時,她用個人投資的成敗經驗提醒讀 者:﹁想成功賺錢,關鍵在親力親為,而且要做熟悉的事!﹂選擇﹁親力親為﹂四個字,是因為侯怡君布局房地產的成功經驗,全都來自勤勞看屋練就的扎實基本 功。研究房產初期,曾經一天連看十五間房子,﹁累到直吐舌頭﹂,只為了節省時間,加速找到合意的物件。 從法拍屋入手,轉手獲利百萬元多年 前,有心理財的侯怡君偶然買了一本介紹法拍屋的書,因而產生莫大興趣。徹底熟讀每個交易流程後,便決定獨自到法院投標,沒想到初試啼聲,就讓她以七百萬元 標下位在淡水鎮紅樹林捷運站的房子。付款點交房屋後,她將房子委託仲介賣出,轉手就獲利一百萬元。 見識到房地產增值威力的侯怡君,立刻意識到,房產很可能是本業收入之外,另一條足以穩健致富的途徑。 有了法拍屋的成功經驗,她開始在工作之餘,積極安排看屋行程;此外,她也深諳人脈重要,藉此認識不少業界人士,除了對房地產的了解大增,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更多接觸買賣訊息的領先優勢。 從 這些經驗豐富的投資人身上,侯怡君學到研判結構好壞、建材等級和風水的方法,例如投資法拍屋有不能進入室內的限制,於是找出標的在大樓坐落方位,就是研判 投資價值高低的重要步驟。「確認方位,然後設法進入物件樓上或樓下單位,才能看出這間房子的格局好壞」,侯怡君說,對入門者而言,法拍屋的資訊頗為龐雜, 但只有不厭其煩地研究,才能逐步摸透這些難以意會的「眉角」,拉高投資獲利的致勝機率。 跟在「老先覺」身邊學習的侯怡君,除了深植產業人脈、培養房價嗅覺之外,更重要的收穫,是讓侯怡君有驚無險地從房市跌價風潮全身而退。 以五年前她買下的北市天母預售屋為例,原本要當住家使用,但過了不久,就發現房市的實際成交量出現放緩跡象,加上股市接連重挫,讓她察覺市場前景可能有變。 ﹁與其認賠殺出,不如趁機獲利了結﹂,決心見好就收的侯怡君,在金融海嘯前果斷地將房子賣出;結算下來,雖然只比買價多賺一成,但避開最嚴重恐慌期,減輕的心理壓力,卻是無可估計的。 碰 不熟悉的商品,兩天賠八十萬元靠著房地產,侯怡君扎扎實實地穩賺獲利,但在不熟悉的金融商品,她也因為輕忽大意,差點賠上老本。這個深刻的教訓讓她謹 記:﹁決不碰陌生的商品!﹂吃掉侯怡君本錢的,是期貨、選擇權。金融海嘯發生那年,侯怡君耳聞﹁有個東西很好賺﹂,於是聽從友人建議,投入一筆資金操作期 權,打算用更快的方式獲利。但是結果卻是大出侯怡君所料。 ﹁我兩天就賠了八十幾萬元!﹂侯怡君睜大眼睛說,後來為了止血,明快地將部位停損退場,﹁還好我不是賠八百萬元﹂,侯怡君說,﹁因為我現在還搞不懂期貨是什麼﹂。 現 在,侯怡君除了住家,還在北縣金山買了一塊地,未來準備蓋別墅給家人住。此外,她也買下台北市民族東路一家店面,裝修好之後就要出租,儼然是個理財有成的 小富婆。但她不以此為滿足,還經常瀏覽法拍資訊,每周還抽空上英文課,在她身上,我們看到樂於吸收新知、懂得適時獲利了結與停損出場的富婆特質。 侯怡君 現職:綜藝節目主持人 婚姻:未婚 投資資歷與獲利:約10年,獲利約數百萬元。 買屋心法 1. 好房子是比出來的,一定要盡可能多看、多比較各種建案,從中選擇最愛。 2. 除了考量房子本身條件,交通及通勤時間也要考慮,財力不夠可選擇北縣深坑、汐止等外圍地區,用時間換取空間。 3. 挑房子必看風水、方位及採光,篩選直覺喜歡的物件。 新聞主播敖國珠 買老公寓,搶賺租金、都更財三立新聞台知名主播敖國珠也是買房高手,曾一開口就砍價五百萬元,加上投資二十五年以上老公寓,既當包租婆又發都市更新財,目前已是身價千萬元的富婆。 ﹁ 我平常就有在做功課,有在看物件﹂,從十五年前的小套房,到現在內湖、南港各有一間房子,並且準備到中壢置產,挑屋功力純熟。敖國珠和在金控公司上班的先 生結婚後,曾有兩次小屋換大屋的經驗。第二次換屋時,新房子六十四坪,屋主開價一千八百萬元,﹁看的第一眼感覺不錯,因為有院子。﹂儘管如此,﹁我不是慢 慢跟他談,我是一次就砍,因為沒有非買不可,縱使很喜歡。﹂她一開口就砍了五百萬元,最後以一三三○萬元成交。 為籌措買房資金,她決定賣掉先前以七○五萬元買進的二十六坪房子,以五九○萬元賣出,等於賠本一一五萬元。 她的盤算是,﹁在房價差的時候,賠本賣小房,買總額高的大房﹂,如此未來回本增值的潛能較大。 事後證明算盤打得精,根據永慶房屋估算,此一位於北市文湖街二十一巷的房子,目前每坪介於四十萬到四十五萬元,當初賣小房換大房賠掉的一百多萬元,已透過帳面獲利逾一千兩百萬元賺回。 敖國珠先生任職的金控公司,兩年後總部將正式搬入南港,看好可能帶動地方繁榮,加上都更題材火熱,她主動找上房仲,在○八年三月,以六百多萬元買下南港東興國小對面二十五年的三十坪老公寓。 根據北市規定,老公寓滿三十年就有都更資格,在實際賺取都更財之前,在當年八月,她以每月租金一萬六千元,當起包租婆,換算後年租金報酬率三%,等於現賺三個一年期定儲。敖國珠說,想賺都更財,除了房子要夠老,也得看附近有無大型公共設施,如公園、捷運等,增值潛力才大。 ﹁我下一個投資應該還是在房地產,台北市的都更案,單價雖高,但回本速度快;另外,現在機場捷運要蓋到中壢火車站,附近房價已蠢蠢欲動,目前每坪不到二十萬元,相對投資起來壓力就很低。﹂敖國珠能在不動產上賺到錢,正是甘於等待良機,並發揮冷靜、理性、用功的富婆特質。 敖國珠 現職:三立新聞台主播 婚姻:已婚,育有1子1女投資資歷與獲利:15年,合計帳面獲利1700萬元 買屋心法 1. 感覺很重要,涼颼颼、不明亮都不好。 2. 絕對不要顯露出急著想買的樣子。 3. 趁市況差時,賣小屋換大屋。 4. 買25年以上老公寓,賺租金與都更財。 選美皇后陳映彤 一年看五百間房子,一分鐘就知好壞年僅三十出頭,卻買過十幾間房子;一般上班族感嘆辛苦打拚一年,在台北信義區只能買一間廁所,選美皇后陳映彤卻能當投資客,在最精華熱鬧的地段,擁有屬於自己的﹁豪宅﹂。 ﹁二十歲那年,我用打工存下來的錢,買下第一間房子。﹂她說,當時沒有特別原因,只是單純地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地點在台北縣安坑,總價近五百萬元。不過半年時光過去,自己既沒搬進去住,房子想租又租不出去,只好忍痛割愛。 五、六年前因緣際會下,聽到朋友在市中心買了一間法拍屋,一坪只要二十多萬元,比行情便宜一半以上,讓她眼睛為之一亮,重新燃起對房地產的興趣。 但這一次她學乖了,﹁要買,就要買在地段好的精華住宅。﹂當時,她在台北市遼寧街租房子,雖是一間中古屋,但住處交通、生活均相當便利。 陳映彤以一千兩百萬元向房東買下自己租賃的房子,住了幾年後轉手賣掉,獲利約二五%,嘗到了獲利的甜頭。從此,她下定決心研究房地產,用心和仲介及代書建立關係,遇到不懂的地方,拚命發問。 ﹁ 當時房仲說,我的買房觀念完全錯誤。﹂房仲告訴她,不要用太多現金買房,而要向銀行貸款;因為這樣可培養和銀行之間的往來信用,手頭資金運用彈性也較高。 如果同時看中好幾個物件,可利用房貸寬限期來解決短期資金壓力。﹁像我現在住的這間,貸款一千七百萬元,房貸利息一.三%,寬限期內,一個月只要繳兩萬 元。﹂另外,住宅周圍的嫌惡設施,包括高架橋、殯儀館、神壇、加油站、瓦斯行及高壓電塔等,選購時絕對要避開。﹁我一年至少看五百間以上的房子,有時房仲 安排下來,一天最高還可以看到七間。現在練到一分鐘就可做決定的地步!﹂她說,看屋第一眼先看格局是否方正、採光是否良好,若周遭沒有嫌惡設施、又處於市 中心精華地段,價格合理就可出手。﹁因為家裡做裝潢,所以將房子﹃改頭換面﹄再賣出去並不難。﹂重點是要取得房市第一手資訊,得跟房仲打好關係。﹁不殺仲 介費,必要時還要犧牲一點利潤給房仲賺,這樣才有機會搶得先機。﹂陳映彤出手快速、靠著敏銳的嗅覺,及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已成為不折不扣的房產小富婆。 陳映彤 現職:房地產投資 婚姻:未婚 投資資歷與獲利:6年,約2000萬元 買屋心法 1. 台北市信義區是國際盤,價格易漲難跌,是最好的投資地段。 2. 不砍仲介費,必要時犧牲自己的利潤,維繫好關係,才能取得第一手情報。 3. 避開嫌惡設施,瞄準公園、銀行、學校出手。 整形醫師林靜芸 不惜重金選擇好地段,漲幅達數倍憑著對整形工作的執著,醫師林靜芸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十多年下來累積數億元身價。股票投資雖然虧損累累,但從結婚之初就開始累積的多棟房產,為資產帶來數千萬元增值。 其 實最初,林靜芸是從股票入門,只是買股經驗太慘痛,才讓她決心投資房子。林靜芸回憶,在醫學院畢業時,自己決定將獎學金全數買復興木業的股票;想不到工作 繁忙,等到回想起這筆投資,才發現股票已下市。林靜芸苦笑,「最有意義的一筆錢,就這樣沒了」。這次失利,讓林靜芸深深警惕,應該徹底研究自己的投資標 的。 ﹁累積財富應從儲蓄開始,沒有第一桶金,很難談其他﹂,林靜芸說,從小就會將至少一半零用錢存起來,長年維持這個習慣,成家立業後才有閒錢可以投資房地產。 一 九八○年,新婚不久的林靜芸和夫婿林芳郁帶著兒子,在沙烏地阿拉伯擔任醫療工作。當時,夫妻倆月薪合計高達二十二萬元,原本可以在當地過著舒服日子;但為 了購置一戶位在北市信義路、通化街口的房子,每月得匯二十萬元回台灣繳房貸,一家人只靠二萬元在物價昂貴的沙烏地生活。 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選 擇地段的好眼光,足以看出林靜芸對房子的敏銳度不同凡響。例如通化街口的房子,當初買價一坪十萬元,一度跌到八萬元,但是增值至今,想用目前的市價買到同 樣房子,至少得花數倍成本。再比如面對大安森林公園的診所現址,一九九三年時,林靜芸用每坪五十二萬元買進,現在市價每坪也是百萬元起跳,同樣有倍數的驚 人漲幅。 ﹁當初的買價被朋友罵死了,但長期來看,我的決定並沒有錯﹂,林靜芸指著辦公室說,﹁有人說現在的房價過高,但我認為,只要有需 求,還是可以買!﹂林靜芸說,自己從不﹁投資﹂房地產,每一次買進都是為了使用需要。正因如此,她特別注重房子的區位、交通路線以及周邊環境。而診所、住 家和通化街住宅都位在大安區,因為這裡生活條件最理想。 林靜芸理財從存糧著手,先培養儲蓄習慣,輔以冷靜、理性的特質,嚴選環境與地段,耐心等待時間創造增值效果,果真為財富加分。 林靜芸 現職:整形醫師 婚姻:已婚,育有1子1女投資資歷與獲利:約30年,帳面漲幅數倍 買屋心法 1.沒時間分析股市,就專心留意好的房地產物件。 2.挑選房子以學區好、交通方便、生活環境佳等三條件為主。 3.房子需要住就買,一時買貴了也沒關係。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0/1MMDAwMDE5Njk1MQ.html
组织领导者面对很多难题。上次写到,领导者要划分私人生活和公共责任之间的界限,取得机智与纯真之间的均衡,识别天才和疯癫之间的不同——这还不够。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至少还要面对在利用与探索、求同和存异、含混与有序之间求得平衡的难题。
领 导者的基本难题之四是在利用和探索之间的平衡。利用(exploitation)是指对已有技术的有效运用,也可以说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利用的好处是能 够产生可靠的结果,风险是忽略了潜在的更好的替代方案。探索(exploration)指寻找新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创新。探索的好处是可能产生更好的方 案,风险是如果创新的程度不够深入,将不足以产生充分的效益。
在利用和探索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探索往往会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大多数新主意通常都是坏主意;其二是对于那少数好主意来说,也需要你坚持足够久才能产生效益(想想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做了多少次实验),而人们往往 不能长期坚持,在遭遇失败后过早放弃,重新进行新的探索,然后再失败,再探索,掉入所谓的“失败的陷阱”。另一方面,利用更容易成功,既造成了人们更不愿 意探索的心态,又带来使人们更善于利用的技能(因为越做越擅长),因此更愿意利用,这是所谓的“成功的陷阱”。
站在组织的层面,探索的收益 是不确定的,暂时看不见的,而成本却是确定的,当前发生的。因此,常见的现象是探索不足,而非探索过多。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部分原因就是过度利用已有的 汽车技术而忽略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探索的结果。苹果公司目前的辉煌,也许可以归功于尽管它不乏探索失败(比如牛顿PDA)的历史,但是它仍然坚持探索的精 神。
领导者应该怎样做来鼓励组织中的探索呢?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领导者要奖励最终成功的新主意。但是,如果领导者不能够对糟糕的新主意也加 以容忍甚至激励,最后大概很难产生成功的新主意。在3M公司(20世纪的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以及谷歌公司(21世纪的创新型企业的代表),领导者还容许员 工把一部分时间花在自己选定的与公司任务无关的项目上。
难题之五是在求同和存异之间的平衡。为了效率,一个组织必须求同,必须建立统一性; 同时,一个组织必须存异,要保持多样性作为组织创新和社会力量的来源。领导者通过选择性的招聘、培训、制度等对员工的社会化过程来建立共同的文化,同样通 过选择性的招聘、组织成员的更替等手段来保持一定的多样性。
一般说来,在等级结构之中的任何职位上的经理人,都想要更大的自治权和控制权, 也就是一方面要求其上级容忍更大的多样性和更大的分权,另一方面要求其下级有更大的统一性。同样,在任何职位上的经理人,同时要应对来自其下级的更大的多 样性的请求,以及来自其上级的更大的统一性的要求。而在组织顶端的领导者,象征着组织的统一性和共享的价值观,同时也在试图增大或者减小组织的多样性。
在 多数情况下,组织领导者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求同——如何把态度、背景、信仰、理想、培训、经验、风格等方面都大相径庭的个人和群体,凝聚成有共同的目标、文 化和行为准则的组织。在共同的企业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员工个性之间,在统一的人事政策和具体的个人待遇之间,在标准的操作流程和灵活的具体实践之间,领导者 必须加以取舍。
难题之六是含混和有序之间的平衡。领导者往往被看做是秩序的建立者和一致性的推动力,通过消除矛盾和防止混乱来对组织行动的 卓有成效做出贡献。商学院教育未来的商业领袖要通过精心的计划,设定精准的目标,从而消除含混性和复杂性。因此,制定企业战略和撰写商业计划成为商业领袖 必修的技艺。然而,现实是含混不清的,对一致和秩序的强求既无助于理解又无助于改善领导力或者人生。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需要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想 象、幻想和梦想的含混的世界,另一个是计划、规则和实际行动的有序的世界。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让含混和有序同时持续?什么时 候该大智若愚,无为而治,“无视”矛盾的存在?什么时候又该出手时就出手,斩钉截铁地解决问题?领导者在多大程度上应该是擅长写作清晰的说明文和理性的议 论文的散文家,又在多大程度上应该是充满想象力和激情的诗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7/5NMDAwMDE5ODE5NA.html
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今日傍晚通过本网正式回应国美电器发言人日前的表态,要求国美电器管理层方面尊重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指责大股东“反复无常”。
而在此次回应中,创始股东认为国美发言人的“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
因此,创始股东认为有必要再次就重要事宜进行声明,以正视听。
以下为回应全文:
请尊重股东的基本合法权利
——创始股东发言人对国美电器发言人“书面表态”的声明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
《致 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是在公司股东层面上,创始股东与其他股东就国美电器的重大事宜所作的诚恳而富有建设性的沟通,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国美电器发言人及 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却采取惯用的混淆视听的方法,攻击创始股东,频繁使用“反复无常”、“令人费解”、“一厢情愿”等词语,完全不顾及基本的商业礼仪和对 股东的基本尊重!
“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创始股东对此深表遗憾,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是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
在此,创始股东发言人就下述重要事宜再次声明,以正视听。
关 于注入非上市业务。“书面表态”称,“他只一厢情愿地要注入其资产,却只字未提该等决定是需要全体股东通过的”。 事实上,由于创始股东拥有非上市业务100%的所有权,在注入上市公司的决策程序中需要回避表决,由其他股东投票决定。相信表决结果一定能够代表广大股东 的利益,这是公司治理基本的常识,股东们很清楚,没有必要在公开函中叙述这种常识性的程序和规则。
关于国际拓展建议。“书面表态” 称,“我们不赞同他提出的国际拓展建议!”。创始股东认为,积极稳妥地拓展国际市场,符合国美发展的最终价值,也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书面表态”的态 度进一步说明,陈晓先生在过往经营中所采取的短期行为只能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和倒退。
关于股权激励。“书面表态” 称,“为何在反对我们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之后,又提出所谓更广泛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此前的各种场合,创始股东已经反复表明,从来没有对公司股权激励的制 度设计进行过反对,相反,早在2007年时就已经积极推动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进行方案的设计。创始股东质疑的是陈晓先生推出方案的时机、动机和方案的公平 性、合理性。一个没有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方案显然难以保证股东们的权益,当然会令股东担心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关于提名董事人 选。“书面表态”称,“为何要推举比现任两名董事在行业经验上逊色甚远的候选人呢?” 创始股东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从销售收入、门店数量、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公司的现状进行了评价,而目前的现状正是由于陈晓先生错误的业务发展 战略造成的。虽然陈晓先生为了拉票和铺垫增发抛出了新的五年计划,但是,以陈晓先生掌控永乐时“一年对赌、全盘皆输”的经历,怎能相信他能够带领国美实现 这个“历时五年、投资百亿”的庞大计划?
关于贝恩董事席位。“书面表态”称 ,“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曾于五月投票反对贝恩的董事联任?” 创始股东对贝恩董事席位的态度是一贯的,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也明确表示:“一个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却在公司具有如此大比例的代表权及影响力,显然 并不公平”。而创始股东拥有超过30%的股权,却无法拥有与所持股份比例相匹配的董事席位,以至于竟然无法表达意见,更不要说发挥股东应有的影响力了。
关 于增发的一般授权。“书面表态”称,“如果他们现在认为一般授权对少数股东不利,为什么在过往数年中一直拥有这一授权呢?”创始股东认为,过往的一般授权 在公司发展中,对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公司扩张战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在,陈晓先生已发出了通过增发以“去黄光裕化”的信号。创始股东有理由确 信,目前如行使增发的一般授权,所有股东的权益将受到损害。而以剥夺或摊薄现有股东的股权为目的而发行股份的行为,是与公司注册地和上市地的法律相悖的, 是不可能得到股东支持的。
自2010年8月5日以来,国美电器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证明,他们假借“全体股东”的名义,利用上市公司的权威平台和公共 资源,通过公告、股东通函和公开信等形式,贬损、歧视、歪曲、排斥创始股东合理合法的主张和要求。这是对公司公共资源的非法滥用,更是对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的严重侵害!
《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已经表明:创始股东认为其已被不公平地剥夺对公司策略和运营的影响力,创始股东对此感到担忧。
作为拥有超过公司30%股份的控股股东,创始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与所持股份相匹配的董事席位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2NMDAwMDE5OTg2Nw.html
领导力的基本难题,可以说有十个。前六大难题是如何整合六个貌似矛盾的统一体:私人生活与公共责任、机智与纯真、天才与疯癫、利用与探 索、求同与存异、含混与有序。后四大难题却很难再概括为形式整齐、相生相克的对立统一体。它们更加逼近人生的基本难题,其答案也更加扑朔迷离——它们是权 力、性、原则与快乐。
先说权力。领导力离不开权力,然而我们对权力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们苦苦追求权力,为之心醉神迷:我们把权力当 做个人价值的实现,把历史看成权力所有权的更替。因此,没有权力的人容易被权力所摧毁。而拥有权力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权力所摧毁,如同那句名言所说:“权力 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样的事例是如此屡见不鲜,以致只要打开报纸我们就能找到实例——最近的一个就是中国足协一批曾经手握权力、而今身陷 囹圄的领导者。
因此,领导力会面临这样的难题:领导者如何看待手中的权力,其边界和成本在哪里?权力既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的资源,又是个人虚荣的符号和寻租腐败的机会,领导者在这两端之间该如何把握?在以权力为基础的制度下,缺少权力的人们又该如何行事?
事 实上,权力带来的难题还不仅如此。在作为权力分配体系的组织中,过于强势的领导者被说成独裁,过于低调的领导者被说成软弱。领导者应该如何使用权力?该在 多大程度上接纳或者拒绝那些权力的象征物——豪华的办公室和座驾、主席台上的中心位置、前呼后拥的随从队伍以及人潮汹涌的欢迎仪式?领导者该如何管理下属 对权力的复杂情感:他们一方面为之吸引而艳羡,另一方面又为之自惭而反感?
再说性,这既包括性别,也包括性欲。性别与领导力的关系还有时会被提起,但是性欲基本上是组织生活中的禁忌话题(即便是不期而至、无法回避的性骚扰投诉,也往往是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处理)。然而,性别与性欲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中许多行为,组织生活的行为也不例外。
关 于性别与领导力,一般有两点共识:第一,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领导者都是男性,因此领导者的“修辞”往往是阳性的。尽管从许多指标看,中国是世界上男 女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但是就女性领导者(比如女性经理人、女性人大代表、女性政府官员、女性法官)的比例而言,中国绝对说不上领先。第二,就领导风格而 言,男性领导者偏重于任务导向,女性领导者偏重于关系导向。而一种新的共识认为:与20世纪的命令型领导不同,21世纪更需要协调型的领导力。两者加在一 起,许多人说:21世纪需要更多的女性领导者,或者说,男性领导者需要学习女性领导力,或者与女性领导者一起组成领导团队(就像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华 为的任正非与孙亚芳)。
性欲是人的本性,我们无法在组织生活中摆脱,但是我们倾向于缄默或者掩饰。比如,组织往往会规定不能着装暴露(一般 针对女性),但是并不明言这与性欲的关系。领导者的身份和权力同样是组织生活中的性魅力和性身份的要素。“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在组织中故意不被引用的 名言,以及性骚扰和所谓的“潜规则”的事例,都说明了领导力和性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男性更容易把权力和性欲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正是男性对追求权 力更加热衷的原因,也是男性失去权力的原因之一。最近的企业界的例子,有惠普的CEO马克·赫德因为性骚扰而被解雇;而中国的落马贪官,从张春江到王华 元,往往伴随着“私生活腐化”的问题。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领导力中显而易见却往往被视而不见的性元素,如何影响我们理解领导者,成为领导者,以及担任领导者?
现在说原则。行动有两种逻辑,一种是因为结果,另一种是因为原则。我们期待领导者实施伟大的行动,以成就伟大的结果。付出成本,是因为期待有所收益——这是结果主义的行动观,但是流传甚广。在这样的逻辑下,领导者需要预期获得伟大的成果,才会愿意付出伟大的投入。
然 而,这样的看法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道德。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模糊不清的因果关系,伟大的行动往往不会带来伟大的结果;而反过来,伟大 的结果也往往是运气等多种因素所致。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他的财富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幸运,以及广泛的兴趣。”从道德的角度看,如果不能 带来伟大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不采取伟大的行动吗?比如,在竞争对手都在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那么做(这是伟大的行动),你会因此丢掉市 场份额甚至最终破产,你可以因此放弃这个伟大的行动吗?
领导者需要考虑另一种基于原则的行动观:我们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而是因为这样做本身是对的。比如,不腐败不是因为可能被 发现、被双规、被撤职甚至坐牢(结果的逻辑),而是因为腐败本身是错的,违背了领导者的职责。企业家要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当然首先是无害的)产品,不仅 是因为这样做能赚钱(结果的逻辑),而是因为这样做本身是对的。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在结果和原则之间取得平衡?面对不利的结果或者模糊的结果,领导者如何能够全心全意地持续投入?追求原则的领导者,是否应该用结果来诱惑追随者?
最 后说快乐。作为人生的基本命题之一,快乐在领导力中要么被忽视,只是把领导力当作为组织作贡献的方式,要么被领导者所滥用,完全把领导力当作为个人寻欢作 乐的媒介。领导过程会带来快乐,而这些快乐——地位的荣耀,投入的快乐,影响力的刺激,冲突与危险带来的兴奋——在很大程度上与结果无关。巴菲特是快乐 的,他说自己每天跳着舞步去上班,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快乐主要来自于过程(发现投资价值),而非结果(赚取到的金钱)。
领导力提供了多种 类型的快乐:竞争职位取得成功的快乐;权力角色带来的快乐(批准文件和发布命令的快乐,掌握全局和了解真相的快乐);解决难题的刺激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发 挥创造力、感觉自己做出贡献的快乐);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的快乐;当然也有地位和待遇带来的快乐。领导者在行事时,常常把快乐考虑在了其中,尽管并不声 张,甚至并不自觉。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领导者的主要快乐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领导者的任职和行为?对于伴随领导力的快乐,哪些我们应该克制,哪些我们应该容忍,哪些我们应该大力追求?
(以下留言稍有刪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239
noether:
價值投資其實簡單, 只是前期學習較多, 但一旦明白了, 就是流水作業計算和分析. 相反,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greatsoup:
技術走勢反而更難學,因為真是太多模型了,況且我問過一些人,他說這些模型率成功率多過60%已很勁,何況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但是價值投資卻是很簡單,只要那東西較其他東西便宜,就買,很容易明白,技術分析卻像接火棒遊戲,如果圖型適合,價值被忽略了,很容易輸錢。
timfwong: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這是技術走趨得以長存的原因。是一種人性的普遍邏輯謬誤,還是另一種類似大數定律原理的可行歸納邏輯?我不敢武斷結論,沒有時間去研究。
....
「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以我理解,這說法應用在價值法較適合,在技術分析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方法的有效性愈強。但所謂「太多人學曉」是有限度的,所有人也學曉(操作原則)時,並假設所有人有足夠條件執行,所有方法都是無效的,不會出現任何獲利機會。
greatsoup: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greatsoup:
第三個例子,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其實我們有機會其實日日都見到,假設我們日日去指定地方派錢,派足一個月,自然會明白啦。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
最後一個問題是不真實的,答案其實好唔重要。
其實如果每人都學懂一個完美的方法,要假設方法是真確的,並假設人們都有能力執行。要得出你所說的結論。
「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其實是你幻想中允許了人們能力上有差別,比方說人們不能同時去拿你手中所派的錢。
這問題有三個答案,你的情況可於其中一個情況出現。
情況一︰以基本分析的情況來說,所有人能一早預知將來。每個人都知公司收入如何,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而且不會變動。獲利空間完全不會出現,不需要「時間偏離」了。(這說法還有延伸的解釋,但會過份起來,哈哈)
情況二︰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 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利益分配由先知道有關資訊者,及執行能力較快者獲得,出現「時間偏離」了,時間長短視乎人們對有關資訊獲取速度以及執行速度。
情況三︰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不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但價格會在沒有成交下即時跳升至合理水平,不需要「時間偏離」了。
greatsoup:
我覺得街頭智慧中,每個人所得到的資源是不一樣的,這種的資源導致各位有不同的情況,但在一個只有幾款選擇的地方,大部分的人都是會選那幾個選擇,只有很少數是例外。
就以派錢為例,第一天知道的人會很少,所以有些觀察敏銳的人會拿到,派的時間都會較長,但第二、第三天,隨著人們的廣泛傳播,假若派的錢是真的,就應該會 愈來愈多人拿,派的速度會愈來愈快,但過了幾天,情況逐漸穩定,有部分人覺得成本太高不再拿,但是有部分人仍覺得值都會去試試。但到了最後幾日,這種情緒 會達頭高潮,到了期後一兩天,草著先機的人已不會再去,但還有一堆人以為有錢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你的三個情況來說,一三暫時我真的沒有意見,但我認為二的情況,較類似真實,所以我認同,但是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就你的文章來說,其實只要想到的話,一星期一篇也沒有問題啊。況且寫東西的確真是有壓力,但寫得多就會有題材,其實我只是沒有時間寫,不是沒有題材,多看報紙雜誌就有大把。
timfwong:
不用觀察敏銳才知道派錢吧,你試試就在旺角街頭派,那你會發覺大部分人都會是觀察敏銳的,哈哈。用不著兩三天,兩三個字你都不得了啦 (我想像的是一千大鈔一張張地派,而不是一毫子)。幾天都在派,真不見得場面會如何穩定下來。成本太高要看你派什麼啦,一千元的話…你知道有多少人的時薪 超過一千元嗎?只要花一小時能搶到一千元,想想會有幾多人覺得值得而會去試試。什麼是最後幾日,派錢是公開通知的計劃嗎?公眾不會知道你派到何時吧。草著 先機為什麼不會去,他們過了癮不就會再試試嗎,嫌錢多?後來才去的人一定拿不到錢?不明白。當然如果你話派錢係派一毫子,就沒有人會睬你的。
重點是,你說的例子跟我們討論的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是什麼意思?「群眾壓力的作用」是什麼?
要詳述一點。
那些只是其中數個的原因。你的興趣範圍廣,要講日日可以講,財經話題每天遍地開花。我不會對覺得不有趣或不切身的事情去了解,所以話題不多,平時我思考的東西只為自己去想,通常見人在討論一些東西不大同意才會加嘴。
greatsoup:
我知道自己認識不夠多,但是我也沒到說派多少錢,假設我派50元,應該會現形到。我也講到明是派一個月,並稍作公告,應該會控制到吧。
早著先機的人,覺得太多人搶的,成本太高,他就不會去啦,如果值得搶的,應該還是會去。
後來才去會拿不到錢,因為我派的是定額,等得較久當然不會等啦,又唔係好多。
這個例子,派錢就是那個方法,等的人就是使用這種方法的人,這個方法其實在解釋任何產業發展都是幾適用的。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因為你假設水平有差異嘛,是不是會導致每個人都計出不同的結果。群眾壓力的作用,這個就要你買幾本雜誌睇下,去證券行了解下,多看財經節目,就會感受到啦。
timfwong:
我認為對派錢例子的討論可以止於這裡。
要用例子去嘗試解釋某些東西應該要夠簡單易理解,
這樣下去沒有結論的,因為這個例子的推想空間太廣,我們很難有一致的推論過程。
若果要討論,應返回我所寫的最簡單的情況。
或許你可能把#34的內容也放到你上面開的題目,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或推斷錯誤可以指出。
|
||||||
傳統產業囊括的項目眾多,要如何從各產業中找出趨勢和有潛力的標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賴以哲善用「循環時鐘」理論來選股,曾經讓他挑出台泥、裕隆等長線好股,也成了他的致勝祕訣。 撰文‧李佳蕙 天剛亮,梳著西裝頭的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賴以哲正趕往機場,準備到中國安徽拜訪海螺水泥公司,這是一家市值高達二二○億美元的公司,規模是台泥五十億美元市值的四.四倍、亞泥四十億美元的五.五倍。 做到全方位 拜訪企業關鍵人物並追查消息來源賴以哲,負責摩根大通證券整個大中華水泥產業的研究工作,他所納入追蹤的公司,除了海螺、台泥、亞泥之外,還包括中國建 材、中材國際、金隅。簡單來說,對於想要布局大中華區水泥族群的國際機構投資人,都得先聽過他的意見。賴以哲總管大中華區水泥產業研究的作法,在外資圈 sell side(外資券商)是極為少見的,因為能夠在單一產業「負研究全責」的台灣分析師,九九%都隸屬科技業,足見摩根大通證券對賴以哲的重視;更別說他還負 責台灣鋼鐵、汽車、房地產,甚至是台股策略的研究,都是目前外資圈sell side最當紅的非科技(non-tech)產業。 取得英國劍橋大學企管碩士(MBA)學位的賴以哲,說話速度雖快,但仍保有英國紳士語調,加盟摩根大通證券之前,就在美商美林證券(美銀美林證券前身)負 責非科技股的研究工作。那段時間,台股主軸幾乎都圍繞在科技股身上,加上公司政策使然,即使賴以哲身懷十八般武藝,工作績效卻不甚顯著。 因緣際會,賴以哲轉戰摩根大通證券,搭上兩岸開放商機,被壓抑十幾年的傳產股一夕暴紅,迅速擄獲國際機構投資人的眼光,各家外資圈sell side更是投入大筆資源建構傳統產業研究團隊。在這些領域耕耘許久的賴以哲身價自然水漲船高,在前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劉至昱回鍋美商高盛證券後,正式獲得 拔擢。 賴以哲的成功看似水到渠成,但回顧外資券商分析師的養成過程,須下的工夫卻一樣都沒少:call公司call得比別人勤快、財務模型做得比別人仔細、腦筋 動得比別人靈活、觀點比別人新穎、call客戶call到讓客戶不得不佩服他。一位成功分析師該具備的條件不但都有,而且還將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抓景氣轉折點 觀察各國政策變化再加入區域個股股價賴以哲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台灣過去是個靠弱勢新台幣支撐出口的市場,致使出口產業占整體GDP比重逾半,居台股市值逾 六成,但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尤其是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協議)後,將促使台灣產業結構進行轉變,對台股長期趨勢的精準判斷,往往都反映在他 的台股策略研究報告中。 儘管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的「產品週期」不盡相同,但賴以哲認為,從研究方法來看道理卻都一樣。因為對產業分析師來說,拜訪公司、蒐集資訊、預估獲利、預測股價,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差別只在於個人下工夫的多寡,績效就不同。 賴以哲不會只聽企業投資人關係人員(IR)單方面說法,一定想辦法要見到董事長、總經理,或是說話算數的「關鍵人物」,甚至連企業競爭對手與未上市公司的 消息來源都得一一追查,所獲得的資訊才能稱為「全方位」。接著,賴以哲會將蒐集的訊息加以判斷,目前正在產業循環的哪個階段?並輸入模型中,轉化為最新的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內容,並檢視公司的財務體質,包括負債比變化、未來是否有籌資需求(在國內外舉債或增資),以及是否會影響未來股利的發放 等,最後做出最適當的投資建議(call)。 賴以哲認為,傳產股與科技股研究比較大的不同,可能在於評價模式,如本益比(PE)、股價淨值比(PB)、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折現法 (DCF)的選取,以及對產業週期的判斷。對塑化、鋼鐵、房地產來說,產業週期比科技業還要來得長,因此景氣轉折點普遍來說比較好抓。除了整個區域報價是 重要觀察指標外,各國政策變化尤其需要注意,因為國際機構投資人布局台灣水泥與鋼鐵產業,幾乎都是從區域考量,除了各國產業政策會互相影響外,區域個股股 價也會有連動效應,如海螺水泥股價會連動台泥與亞泥股價。 至於哪些個股可納入追蹤名單,從賴以哲的角度來看,外資圈sell side的選股邏輯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差異,大多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所挑選的公司。這些大摩成分股最少已通過市值考驗、流動性不會太差, 如摩根大通證券在台股所納入追蹤的個股,就占了MSCI大摩成分股的八五%。 團隊腦力激盪 「循環時鐘」選股模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當然,一位盡責的分析師,有責任幫國際機構投資人找出潛力股,這也是他勤跑產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找出黑馬股。 除此之外,賴以哲認為,要當位好分析師,「腦力激盪」很重要,不管是台灣區研究團隊,還是大中華區研究團隊,大家聚在一起想點子是很重要的事,畢竟「三個 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他在今年年初所提出的「循環時鐘(Circle-of-Life)」選股模式,就是典型腦力激盪下的結果,提出後引發討論。 賴以哲的想法是,buy side客戶每天可能會收到來自sell side約三百至五百份研究報告,會瞄標題的約十分之一,之後會打開PDF檔來看的又只有十分之一,因此,除非跟客戶關係非常好,不然就得在標題上下工 夫。「循環時鐘」選股模式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客戶一目了然,知道台股各族群在產業循環與投資價值的哪個位置,尤其是很多對台股不是很了解的美歐系 機構投資人。 現在的賴以哲雖然已不算菜鳥,但他認為,儘管資深分析師不用花太多時間跑財務模型,但相對來說,拜訪公司與產業供應鏈的工作卻更為吃重,更何況還得一天到 晚拜訪客戶(marketing)。他建議想進這個行業的人,至少要具備下列幾項條件:一、財務分析能力要強,要有財務特許分析師(CFA)執照;二、要 有抗壓性,因為很多人最後因家庭與健康因素離開這個行業;三、要有興趣,因為產業研究必須「享受孤獨」,否則容易半途而廢。 面對極為緊繃的產業研究壓力,賴以哲在工作之餘,喜歡看些不一樣的書籍。他最近挑選了︽資治通鑑︾這套書,雖然與研究的產業沒有太大關聯性,但藉由閱讀,沉澱心情並集中思考能力,也算收到不錯成效。 賴以哲 出生:1972年 現職: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經歷:英商佳信證券研究員美商美林證券傳統產業分析師學歷:英國劍橋大學企管碩士(MBA) 賴以哲的水泥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產業大方向 今、明兩年中國對水泥需求持續擴大,產能利用率提升,過去水泥供過於求的景象可望獲得舒緩,連帶台灣水泥業基本面轉佳。 2 再看產業政策及同業股價影響水泥股的兩大關鍵:國家政策、區域同業股價。 ● 國家政策:各國政策內容影響甚大,如國家宣布重大建設隨之帶動水泥需求。 ● 區域同業股價:國外機構投資人布局以區域做整體考量,因此同區域(如大中華區)水泥股的股價變動是先行指標。 3 兩大關鍵數字精挑個股兩大關鍵衡量股價是否高(低)估:EV/噸(每噸企業價值)、P/B值(股價淨值比)。 ● EV/噸:現階段每噸企業價值50美元以下為價值低估,100美元以上則有高估之虞。 ● P/B值:股價淨值比1倍以下可進場撿便宜,2倍以上則稍嫌貴。 4 總結投資建議 外資主要的追蹤股有85%是MSCI指數中的成分股,若以研究優先順序,水泥業首選為亞泥,其次為台泥。 |
|
||||||
透過公司每月公布的業績數字,再搭配每季公司公布的毛利率、淨利率及存貨周轉率綜合考量,就是靠財報選股最好用的一招。 口述.SmartMoney 整理‧歐陽善玲要挑選成長型的好股票,先決條件是營收動能穩定增加。透過公司每月公布的營收數字,投資人可定期檢視公司營運情況,而營收數字對短期股價表現,也有一定影響。對我來說,這就是選股最直接、關鍵的一招。 月 營收經常透露許多重要訊息。例如,隨著產業特性不同,有些公司的月營收波動可能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只能當作參考。像我在檢視公司每月營收時,會搭配每 季毛利率及淨利率兩項數字。其中,毛利率是一家公司產品獲利能力的指標;毛利率愈高,代表公司在產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像是技術領先、掌握重要客戶,或 具優異的產品創新力。 至於淨利率,是指每一元銷售收入,為公司帶來的淨利潤有多少。藉此可看出公司獲利能力的高低;淨利率愈高,代表公司整 體獲利能力愈好。舉例來說,如果某家公司連續幾個月營收數字成長,但毛利率或淨利率反而下降,可能是公司為搶訂單,而不惜殺價競爭。表面上看,營收數字雖 然大躍進,實質內涵卻不夠好,反映在獲利上,對公司貢獻也有限。 不過,若是公司毛利率及淨利率維持一定水準,營收數字又大幅攀升,個股股價 表現就會相當剽悍。像台積電、台達電,近一、二年公司營收成長率達到高峰時,股價也來到長期高點,這就是股價與營收成長有正向關係的最好證明。因此建議投 資人在檢視每月營收時,應搭配該公司的長期毛利率、淨利率變化,作為選股參考。 除了月營收、毛利率及淨利率外,庫存周轉率也是重要指標。存 貨周轉率愈高,表示公司控制存貨能力愈好,資金不會過度積壓。像筆電代工大廠緯創近幾季存貨周轉率明顯下滑,從一一三、一○七、六四下滑到四二(單位: 次)。儘管股價與存貨周轉率連動程度不大,但數字趨勢相當清楚,判斷長期股價要往上也不容易,這也可當作中長期選股的指標。 SmartMoney 現職:財經部落客、 專業投資人 經歷:明基工程師 |
代 碼 | 上市銀行 | 市值 | PE | PB | ROE11 | 周轉率 | 槓桿 | 淨利率 | ROE10 | 淨利率 | 增長率 |
601398 | 工商銀行 | 14868 | 6.9 | 1.71 | 24.7% | 3.2% | 16.5 | 47.3% | 19.8% | 42.4% | 26.5% |
601939 | 建設銀行 | 11776 | 6.2 | 1.58 | 25.3% | 3.4% | 15.2 | 49.0% | 19.3% | 41.7% | 26.3% |
601228 | 農業銀行 | 8575 | 6.3 | 1.49 | 23.6% | 3.3% | 19.0 | 38.0% | 17.5% | 32.7% | 46.0% |
601988 | 中國銀行 | 8514 | 6.4 | 1.26 | 19.7% | 3.0% | 16.6 | 40.0% | 16.2% | 37.7% | 29.2% |
601328 | 交通銀行 | 2964 | 5.6 | 1.25 | 22.5% | 2.9% | 17.5 | 43.9% | 17.5% | 37.5% | 29.6% |
600036 | 招商銀行 | 2643 | 7.5 | 1.85 | 24.7% | 3.5% | 18.1 | 39.5% | 19.2% | 36.1% | 41.3% |
601998 | 中信銀行 | 2038 | 7.8 | 1.61 | 20.5% | 3.1% | 16.9 | 38.7% | 17.9% | 38.6% | 50.2% |
600000 | 浦發銀行 | 1753 | 7.2 | 1.36 | 18.8% | 2.7% | 17.6 | 39.9% | 15.6% | 38.5% | 45.1% |
600016 | 民生銀行 | 1448 | 5.8 | 1.31 | 22.5% | 3.4% | 18.5 | 36.2% | 16.9% | 32.1% | 45.3% |
601166 | 興業銀行 | 1419 | 6.8 | 1.46 | 21.5% | 2.4% | 19.7 | 44.8% | 20.2% | 42.6% | 39.4% |
601818 | 光大銀行 | 1286 | 6.6 | 1.49 | 22.5% | 2.6% | 19.5 | 43.6% | 15.7% | 36.0% | 67.4% |
600015 | 華夏銀行 | 706 | 10.3 | 1.23 | 11.9% | 2.6% | 19.9 | 23.1% | 10.8% | 24.5% | 59.3% |
000001 | 深發展 | 602 | 6.3 | 1.68 | 26.7% | 2.9% | 22.5 | 41.3% | 18.7% | 34.9% | 24.9% |
601169 | 北京銀行 | 594 | 5.9 | 1.32 | 22.3% | 2.5% | 16.3 | 54.2% | 16.0% | 43.5% | 20.8% |
002142 | 寧波銀行 | 297 | 9.1 | 1.78 | 19.5% | 2.5% | 16.3 | 48.2% | 14.6% | 39.2% | 58.9% |
601009 | 南京銀行 | 254 | 8.1 | 1.30 | 16.0% | 2.8% | 12.3 | 47.0% | 12.3% | 43.5% | 50.0% |
|
59737 | 6.6 | 1.50 | 22.9% | 3.1% | 17.1 | 43.0% | 18.0% | 38.4% | 32.8% |
|
||||||
Q:基本工資漲到多少才能保障弱勢勞工? A:基本工資不能保障弱勢勞工,它只會讓弱勢勞工更難找到工作。 要理解箇中原因,須先弄清兩個概念:一是市場競爭只存在買者與買者間,或賣者與賣者間,買者與賣者間不會競爭;二是市場競爭不會消失,只會改變形式。 勞力的價格—也就是工資率,是由勞力市場供求決定的。每個勞工出售勞力的價格,不會比其他同質勞工要高,否則沒有雇主會雇用他;雇主購買勞力的價格,不會比其他雇主出的價格要低,否則就雇不到勞工。 因此,競爭是發生在勞工彼此之間,或是雇主彼此之間,而不是勞工和雇主之間。一般人認為勞工薪資高低,是由勞工和雇主間的競爭,也就是雙方「議價能力」決定的,這是錯誤概念。 在不受干預的勞動市場,生產力較低、或缺乏經驗的勞工可要求較低工資,這是他用價格競爭來彌補他生產力較低或缺乏經驗的弱勢。唯有這樣,他才能和其他有較高生產力、更有經驗的勞工競爭時,得到工作機會。 例如,流行樂團披頭四還沒成名時,曾在德國漢堡一家夜總會表演,酬勞非常低。表面上他們很可憐,但唯有如此,當時還沒成名的披頭四,才可能在和眾多已成名的樂團競爭時,得到表演機會。如果當時的披頭四,要求和已成名樂團同樣的酬勞,哪家夜總會肯請他們呢? 如果政府認為未成名的披頭四酬勞太低,規定夜總會必須付基本工資,結果如何?答案是夜總會將改找更有經驗、更能吸引客人的樂團來表演。因為當時披頭四沒經驗又沒吸引力,要和其他樂團競爭表演機會,唯一優勢就是收取較低酬勞,而基本工資卻正是剝奪了他們這個優勢。 這就是基本工資的後果:讓那些生產力較低、沒有經驗、學歷不高的勞工,無法再用「低工資」來和那些生產力較高、較有經驗、高學歷勞工競爭,這就讓這些弱勢勞工更難找到工作。 其次,基本工資不允許弱勢勞工用低價競爭,他們不會束手待斃,他們會透過價格以外的方式和其他勞工競爭工作機會。這些非價格競爭方式,可能是向雇主送禮,或攀關係走後門、賣弄姿色、考各種證照、忍受更差工作環境、超時工作、沒勞健保等方式。 換句話說,基本工資不允許勞工用價格競爭,他們會改以非價格方式來競爭工作機會,這不但讓勞工付的代價更大,對雇主也沒有好處,因為雇主是寧可用低薪來雇這些勞工的,這是一個雙輸局面。 因 此,「賣者只和賣者競爭」、「競爭不消失,只是轉變形式」,這兩個概念就說明基本工資並不能保障弱勢勞工。經濟規律從來不會因政府一紙命令而移轉的。經濟 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co.html
腦子進水、失去了方向的死brother(思八達)學員,今次競然有三千人殺到敦煌聽講,三天講課每人五萬元,腦袋入水!原來企業家迷失了方向和股民迷失了方向是一個樣的,對住一大班中瘋病人,緊急逃亡要緊!
如果你不明白失敗有著必然的方程式,聽多少"成功學"也幫不了你的,呵呵!"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令你更強!"尼采說的。
朋友問敦煌好不好玩,享不享受?"一個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看不到一輛寶馬、奔馳的小城市能有多好玩?能有多享受?"
值不值得去?"非常值,超值!"有些事情在適當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否則你也許永遠錯過。
在可見的將來,房地產必然成交低迷,地方財政收入大減;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出口形勢大為不妙,企業前路茫茫;利率市場化揮刀在即,股市圈錢不斷;歐債危險未解,美國經濟倒退未除,宏觀經濟岌岌可危,從股市的基本面上判斷,我實在找不到買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