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德豪﹕信和投地理性 看好太子爺新思維

1 : GS(14)@2017-12-26 12:55:16

【明報專訊】還有不足10個交易日,2017年就結束,對於投資界而言,2017年應該是豐盛的。直到昨日為止,恒生指數年初至今上升33%,國企指數升得較少,但也有23%。亞太區的股市也強勢,普遍上升20%左右;歐洲股票相對較弱,STOXX歐洲50指數上升7%。

亞股美股強勢 歸功科技股

美國股票就十分之強,標普500指數今年也有20%的進帳,科技股的納指也上升了30%。顯然,今年全球的科技股也有很好的表現,科技股在標普500也有一定的佔比;相反,歐洲股市的科技股就較少,所以表現也較弱。

前兩天,信和置業(0083)和莊士(0367)成功投得市建局旺角新填地街/山東街項目。 我看到一份報章標題為「信和一個月360億奪四地皮」,而文章更加指出信和近一年投得7幅住宅地,涉及金額470億元,令到一般讀者以為信和真的是瘋狂投地,其實,在我未深入研究信和的財務狀况前,我也知道這篇報道有嘩眾取寵的嫌疑。

首先,所謂的470億元,並不是信和獨佔。 根據我和分析員溝通,在近期4個大型項目中,信和的買地成本約150億元。 在2017年6月30日,公司擁有淨現金273億元,粗略估計,今年賣樓的收入超過100億元,所以,信和在沒有借貸的情况下,能夠動用的資金高達400億元。 而根據剛才的計算,項目地價投入150億元,對信和而言,可說是綽綽有餘,也能夠理解為何信和似乎較為積極買地。

信和可動用資金充裕

對投資者而言,更關心的是買入項目的質素,以及是否能夠賺錢。在這方面,傳媒的表達也是十分奇怪。 上月信和及另外幾間大型的地產公司組成財團,以172.88億元投得長沙灣住宅地皮。傳媒很強調這是長沙灣的地皮,該地皮可建樓面面積約為99萬方呎,所以每方呎樓面地價約為1.75萬元。

表面上,對於長沙灣的地皮而言,看似昂貴,但傳媒沒有細心研究,更加沒有公平地指出該地皮更靠近南昌站,而且位置臨海,預計建成後,多數單位都有不錯的海景 ,所以項目的定價,絕不是一般人以為長沙灣住宅的價格,而應該以奧運站作為參考。不知道傳媒是有心還是刻意誤導讀者 。

在11月初,信和宣布黃永光(Daryl)獲委任為集團副主席。不知道主席黃志祥是否部署退休,但能確定的是,Daryl 升任副主席十分合適。Daryl是黃志祥的長子,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自2003年起已經加入集團,不知不覺已在集團工作十幾年。

我個人和他有幾面之緣,認為他不只是謙謙君子,待人有禮,而且有智慧及管理能力,有思想有遠見,從近年信和項目質素進一步提高,以及加入不同文化藝術及環保元素,可見在Daryl參與領導下,集團有更新的思維,更加優化。所以在眾多本港的地產公司中,我也較為看好信和。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50&issue=201712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61

基金:中資生物科技股盼港上市 語言地理位置具優勢 業界憂港交所缺專才審批

1 : GS(14)@2018-02-04 20:52:44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農曆年後推出改革諮詢,相比同股不同權備受注目,投資界或更關注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可在香港另設專章上市集資。國內龍頭創投基金啟明創投及專投早期生物科技投資的德誠資本均表示,旗下有合適的項目可上市,特別是有「中國故事」的企業會選擇落戶香港。

明報記者 余慕恩

啟明創投醫療健康行業投資主管合伙人梁頴宇表示,組合中的微醫及瑞爾齒科均有興趣來港上市,但不便透露是否已啟動上市程序。德誠資本合伙人湯家榮亦稱,旗下投資的岸邁生物科技及Grail是潛在可於港上市的項目。

兩家基金旗下已有生物科技公司赴美上市,但都指出香港開放市場,對中資更有吸引力。梁頴宇笑言,內地老闆們不想長途跋涉每數個月飛往美國開會,亦「不太想講英文」,寧願來港上市。她指已多次向聯交所反映,需要加強熟悉生物科技的人手,獲得的反應正面,但市場上選擇較少,保薦人在這方面也「很弱」,她最近已請了個少數較有研究的投行人士「過檔」。

「中國故事」公司上市潛力大

她認為中國醫藥研發企業上市的熱潮是剛開始,她指對比美企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內地研發藥物的成本較低,平均需要3000萬至4000萬美元,與美企的30億至40億美元相差百倍,主要因為在內地進行臨牀測試較易尋找病人,工資水平亦較美國低。

至於在香港,較為業內人士所熟悉的是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大學教授盧煜明,他創辦的早期測試癌症技術公司Cirina,去年與德誠資本組合中的Grail合併,湯家榮表示這種具有「中國故事」的公司上市潛力較大。

投資靠專業知識 「不能靠散戶」

目前在港上市的醫藥企均是已盈利的公司,港交所在上月推出的諮詢總結中,初步為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訂下數項門檻,包括市值需達15億元、至少有一項產品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第一期臨牀測試、以及最少獲一名資深投資者參與等。

雖然FDA認可的臨牀測試可作把關基準之一,但數據顯示,通過第一期臨牀測試的藥物,只有約22%最終能推出市場、通過第二期測試的亦只有29%,意味產品有七成機會胎死腹中。梁頴宇認為,投資生物科技公司很大程度上靠專業投資者眼光及知識,「需要讀個PhD(博士學位),不能靠散戶」。

港需時建立生態圈助估值

一般投資者投資生物科技的風險相當高,湯家榮指美國已有一個較成熟的生態圈,為這些初期公司估值,方法包括計及同類藥種成功獲批率、臨牀數據、藥品的專利,或參考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同類公司估值、行內知名基金的參與等,香港或需要一段時間建立。

[上市改革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32&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