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金:中資生物科技股盼港上市 語言地理位置具優勢 業界憂港交所缺專才審批

1 : GS(14)@2018-02-04 20:52:44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農曆年後推出改革諮詢,相比同股不同權備受注目,投資界或更關注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可在香港另設專章上市集資。國內龍頭創投基金啟明創投及專投早期生物科技投資的德誠資本均表示,旗下有合適的項目可上市,特別是有「中國故事」的企業會選擇落戶香港。

明報記者 余慕恩

啟明創投醫療健康行業投資主管合伙人梁頴宇表示,組合中的微醫及瑞爾齒科均有興趣來港上市,但不便透露是否已啟動上市程序。德誠資本合伙人湯家榮亦稱,旗下投資的岸邁生物科技及Grail是潛在可於港上市的項目。

兩家基金旗下已有生物科技公司赴美上市,但都指出香港開放市場,對中資更有吸引力。梁頴宇笑言,內地老闆們不想長途跋涉每數個月飛往美國開會,亦「不太想講英文」,寧願來港上市。她指已多次向聯交所反映,需要加強熟悉生物科技的人手,獲得的反應正面,但市場上選擇較少,保薦人在這方面也「很弱」,她最近已請了個少數較有研究的投行人士「過檔」。

「中國故事」公司上市潛力大

她認為中國醫藥研發企業上市的熱潮是剛開始,她指對比美企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內地研發藥物的成本較低,平均需要3000萬至4000萬美元,與美企的30億至40億美元相差百倍,主要因為在內地進行臨牀測試較易尋找病人,工資水平亦較美國低。

至於在香港,較為業內人士所熟悉的是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大學教授盧煜明,他創辦的早期測試癌症技術公司Cirina,去年與德誠資本組合中的Grail合併,湯家榮表示這種具有「中國故事」的公司上市潛力較大。

投資靠專業知識 「不能靠散戶」

目前在港上市的醫藥企均是已盈利的公司,港交所在上月推出的諮詢總結中,初步為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訂下數項門檻,包括市值需達15億元、至少有一項產品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第一期臨牀測試、以及最少獲一名資深投資者參與等。

雖然FDA認可的臨牀測試可作把關基準之一,但數據顯示,通過第一期臨牀測試的藥物,只有約22%最終能推出市場、通過第二期測試的亦只有29%,意味產品有七成機會胎死腹中。梁頴宇認為,投資生物科技公司很大程度上靠專業投資者眼光及知識,「需要讀個PhD(博士學位),不能靠散戶」。

港需時建立生態圈助估值

一般投資者投資生物科技的風險相當高,湯家榮指美國已有一個較成熟的生態圈,為這些初期公司估值,方法包括計及同類藥種成功獲批率、臨牀數據、藥品的專利,或參考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同類公司估值、行內知名基金的參與等,香港或需要一段時間建立。

[上市改革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32&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