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圓桌:總和生育率之辯
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到底多少?從1991年開始,各界為此便爭論不休,今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時,這一持續了20多年的爭論達到高潮。1.047的超低生育率,如巨石入水,激起大浪。
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平均每位育齡婦女(15到49歲)的生育子女數。人口學一般將總和生育率2.1界定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總量不增不減的水平。2010年世界平均總和生育率為2.5。同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通稱“六普”)顯示,總和生育率為1.18。圍繞這個數據,也跟今天的1.047一樣,存在“到底有多準”的質疑。

第一財經記者為此專訪了三位知名人口學者,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室主任王廣州認為,1.047的總和生育率確實偏低,但反映了中國人口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真實趨勢。他呼籲國家統計局開放更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數據,使總和生育率的測算更加準確。
在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看來,1.047的總和生育率是抽查數據直接匯總的結果,跟實際相比嚴重偏低,他認為實際的總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間。
統計學博士、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認為,1.047的總和生育率確實偏低,去年實際總和生育率不超過1.4。這已經屬於超低生育水平,值得警醒。
三位學者一致認可的是,中國確實已經處於低生育階段(具體多低觀點各異),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不會改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王廣州:生育政策調整無法改變人口減少大勢

推遲生育可能導致總和生育率測量失真
第一財經:國家統計局去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總和生育率僅有1.047。你怎麽看這個結果?
王廣州:因為國家統計局目前沒有提供更多原始數據,所以也不太好判斷。從現有數據來看,去年1%抽查的整個人口分布跟六普是差不多的,只是峰值低得多。
去年總和生育率的抽樣調查結果偏低,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推遲生育的影響。過去二十年,中國女性的初育年齡不斷推遲,已經從22歲推遲到26歲,這就會導致調查出來的總和生育率出現失真。
第一財經:1.047的總和生育率報出來之後,有不少人質疑,認為去年的1%抽樣不準,出生人口存在大量漏報。你怎麽看這種說法?
王廣州:在判斷抽樣準確率時,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關註。首先樣本量是不是足夠大,2015年是1%抽樣調查,這個樣本量足夠大,就不太可能是抽樣誤差造成的。那就可能是第二個問題——非抽樣誤差。非抽樣誤差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無回應,你問了,他沒有回答,你沒得到他的數據。另一種是瞞報漏報。這兩種應該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具體有多少,還很難說。
原始數據需要進一步開放
第一財經:你認為去年實際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呢?
王廣州:首先我覺得對於2015年1.047的總和生育率,現在不太容易判斷它的準確度有多高。因為統計局目前所給出的匯總數據還不足以做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判斷。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無論它的漏報率有多少,至少它反映出的趨勢是真實的,生育率持續走低的趨勢,出生人數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反彈。
就我個人的研究和觀察,去年的總和生育率,既不會有1.047這麽低,也不會有1.6那麽高,在兩者之間,具體是多少,需要把所有的原始數據掰開揉碎,仔細分析它的年齡隊列、孩次結構等,才能最後做出判斷。
第一財經:過去很多年,圍繞著總和生育率爭論非常多,一直持續到今天。什麽原因會出現這樣一個反常情況?
王廣州:其實,從技術上來說,要得到相對準確的總和生育率並不困難。只要知道各個年齡組育齡婦女的數量,以及她們在某一個年度生育孩子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這一年總和生育率。因為人口數據有非常嚴格的對應關系,不是你想說多少就有多少。
中國有一個情況,歷次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數據開放不夠,這就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希望統計局能夠將原始數據更多開放給人口學者,通過對原始數據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相對符合實際的總和生育率。
不要迷信總和生育率
第一財經:對去年的總和生育率,有學者認為是1.4,也有學者認為是1.5或者1.6,這會影響對人口大勢的判斷嗎?
王廣州:不管是1.4還是1.6,都是比較低的生育率了。尤其是去年在單獨二孩放開之後,生育率還是這樣的形勢,而且一孩生育率顯著降低,這都表明,中國的低生育現實毋庸置疑,低生育率趨勢難以改變。對這個人口大勢的判斷應該沒有什麽爭議。
總和生育率確實是人口統計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它是個比較粗糙的測量,有可能會失真。
我們不要過於迷信某一個指標,相信它是萬能的,這是非常危險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強調總和生育率高或者低沒有什麽意義。在政策調整期間,更應該關心出生人數的實際變化。
第一財經:現在每年的出生人數似乎也很難確定,比如去年,按照1%抽樣調查計算出來的出生人數是1100多萬,衛計委的住院分娩數據是1454萬,但是統計局公布的是1655萬。數字之間差距很大,為什麽?
王廣州: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關鍵,如果說抽樣調查結果不準確,那麽怎麽調整才是準確的?調整到多少?調整的理由是什麽?這個都需要做慎重科學的研究,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
我們剛剛啟動一個研究課題——《人口統計調查國際前沿理論及在中國應用》,希望通過深入研究能夠有助於提升中國的人口統計質量。
第一財經: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到底會對中國人口有什麽樣的影響?
王廣州:因為還沒有最新的數據,我基本還維持此前的測算。全面二孩後每年新增出生人口最高不超過500萬,出生人口總數在2100萬左右,最高年份應該是在2017年。此後,年出生人口就開始逐步下降。總的來說,全面二孩對於緩解老齡化作用十分有限,未來少子化和快速老齡化並存的人口結構繼續存在。
綜合考慮生育推遲、生育意願低迷、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等多種因素,從大的趨勢來說,未來確實面臨人口可能迅速減少的風險,生育政策的調整已經改變不了這個大的趨勢。
翟振武:2018年會是出生人口最高峰

1.047的總和生育率未經任何修正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統計局1%人口抽查結果,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1.047,你怎麽看這個數據呢?
翟振武:對這個數據我並不感到很驚訝,因為過去多年來,從統計局各年調查的原始數據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都比較低,從1.1到1.25左右,六普是1.18。但這些數據是調查數據直接匯總的結果,沒有經過任何修正和調整,漏報什麽都沒有考慮,它跟中國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有很大差距。
第一財經:那你認為實際上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翟振武:大家都知道,人口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漏了大量的出生人數,只不過漏的程度是多還是少,大家仍在討論,但這個數一定是漏了。為什麽這麽說呢?我有幾個證據。
按照六普結果,2010年當年出生人數1379萬,根據統計局千分之一調查結果,2011年1歲的人口是1441萬,2012年2歲的是1555萬,2013年3歲的是1684萬,2014年4歲的是1721萬。這個數據一直在穩定地增加,這就說明,出生人口當年漏報嚴重。
從戶籍數據和分娩數據也能證明,過去幾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數量至少都超過1600萬,這基本沒有什麽可以質疑的。
所以,我們判斷和估計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5~1.6,這是有很好的數據和證據支撐的。
第一財經:從統計局原始數據顯示的1.047到你認為的1.5~1.6,這個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是什麽原因?
翟振武:零歲組人數調查不準確,這是人口調查的一個通病,各國都有漏報,只是漏的程度大小不同。
零歲組不容易調查,小孩子在家里養著,漏報是很正常的。另外,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太大,也容易造成漏報。還有就是中國有計劃生育政策,多生孩子要罰款,所以就更傾向於瞞報。這三個原因就使得中國的人口調查中零歲組的漏報率特別高。
全面兩孩後總和生育率最高可達2.1左右
第一財經:全面二孩放開,你覺得到底能增加多少出生人口?
翟振武:根據我們的測算,全面二孩放開之後,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萬,加上原來的大約1600萬,每年出生人口最多兩千萬。這樣算來,全面二孩政策之後,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總和生育率會上升到2.1左右,此後四五年會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
第一財經:你曾經發表論文說,全面放開二孩之後年出生人口可能最高到4995萬,跟現在每年出生人口最高2000萬差距好大。怎麽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
翟振武:那個研究假設是2012年放開全面二孩,而且是沒有單獨二孩的過渡,一步放開。沒有過渡與人口年齡結構這兩個條件的變化對於出生人口數量的影響是巨大的。
從5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口是中國人口的大頭,政策每推遲一年,這個大頭就往上移,36歲的變成37歲,49歲的變成50歲,年齡越大再生育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跟2012年放開的假設相比,目標人群的變化非常大。同時,生育意願也在隨年代不斷發生變化。
全面放開對生育率影響非常小
第一財經:根據你的研究,什麽時候全面放開生育比較合適?
翟振武:現在全面二孩剛實施不到一年,我覺得還應該穩定一段時間。至於將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育率從累計釋放的高峰上回落後,可能還會繼續降低,會逐步走向歐洲的水平。那時候,全面放開生育,包括鼓勵生育的政策可能都會實施。
事實上,我認為政策繼續放開,對生育率的影響非常小了。因為現在放開全面二孩,基本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生育意願,即使再放開,很多人也不可能生三個四個,畢竟影響生育率的不光是政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子女照料、女性就業、城鎮化等。
第一財經:未來會不會出現生育率持續走低,鼓勵無效的結果,比如說像韓國那樣?
翟振武:也有可能出現那種情況,像韓國,怎麽鼓勵生育率也上不來。但也可能出現生育率重新走高的情況。
我相信人類發展自我繁衍的能力,不像馬爾薩斯那麽憂慮地球上站滿了人,也不擔心人類會因為低生育率而走向滅亡。
黃文政:1.047敲響低生育危機警鐘

三因素導致總和生育率偏低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人口抽樣調查,2015年總和生育率為1.047,這個數據可信嗎?
黃文政:2015年1.047的總和生育率比料想的還要低,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進度效應。 2015年女性平均生育年齡比2014年高了近1歲。這可能是因為大學擴招、城市化和單獨二孩推遲平均生育年齡。
二是抽樣誤差。從2000年到2014年,國家統計局各年抽樣的生育率上下波動在0.1左右。這種波動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抽樣誤差。
三是漏報。這個現象在普查年份甚至更嚴重一些。但無論是從小樣本的核查還是人口普查數據回測來看,漏報率有限。
上述問題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只是漏報率可能要低些。因為其他國家很少大幅調整生育率,中國1.047的數據與其他國家的生育率基本可比。由於中國出生男女性別高出正常水平約10%,就繁衍來說,中國的1.047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1.0。
但即使不下調5%,中國1.047的生育率也低於世界銀行最新2014年所有其他19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這些地方大多在鼓勵生育,更沒有把一孩當成默認生育狀態。而根據各種生育意願調查,中國農村家庭的生育意願都要低於韓國。
第一財經:你認為中國2015年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會是多少?
黃文政: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回測得到的2000年~2010年的生育率,只比對應的抽樣調查生育率平均高出3%,最高不超過10%,說明在2000年到2010年的抽樣調查中,漏報率應該低於10%。
但即使把2015年漏報率放寬到15%,再假設2015年的抽樣恰好往低偏差了0.1,那麽2015年的生育率也不到1.3。另外,很難想象女性推遲生育降低生育率的幅度會達到0.1。因此,即使去除推遲生育因素影響,生育率也難以超過1.4。
年出生人口數據上調過高
第一財經: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當年出生人口為1655萬,去年抽查的結果推算出年出生人口只有1100多萬,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大的差距?
黃文政: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統計局將年出生人口向上調整得過高了。
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目的就是了解人口和生育狀態。之所以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這麽做,就是因為其他數據源本身不系統、不準確。如果因為調查數據不符合某種需要,就用其他數據來大幅調整,就相當於否定人口普查及其調查的意義。在這方面有非常深刻的教訓。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為1.22,但最後卻借用教育數據調整到1.8。從2000到2010年,這個被調整到1.8的生育率數據一直被當成官方數據,嚴重誤導了人口政策。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回測得到2000年的生育率僅為1.34,雖然高於1.22,但遠低於調查後的1.8。
從歷史數據來看,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據存在高估傾向;2000到2010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比2010年人口普查中對應的出生人口高出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這個幅度遠遠超過了夭折帶來的差距。比如,2002年公布的出生人口為1647萬人,但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的8歲人口(生於2002年)僅1367萬,相差280萬。
由於各種數據源都有偏差,合理的做法是只比較同類的數據。按此原則,無論是抽樣調查生育率、出生人口變化還是衛生統計的戶籍活產數,都顯示,生育率在不斷走低,現在更是處於極低水平。
在社會科學中,人口統計和預測相對簡單,只要沒有外部幹擾,可以做得很準確。但在中國,最基本的總和生育率都撲朔迷離,這個值得反思。
2018年後出生人口開始快速下降
第一財經: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後,對中國人口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黃文政: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未來把生育水平一直維持在1.6,那麽經過兩代人(大約55年),總人口就減少了48%,這根本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生育水平。這種人口趨勢對中國的發展將是釜底抽薪。
全面兩孩政策後,2017年將是出生高峰,但出生數很難超過2000萬。從2018年開始,出生人口將明顯下降。一是因為堆積生育效應弱化;二是未來十年育齡高峰期的婦女數量會銳減40%。
特朗普向科技界拋出橄欖枝 邀請參加下周圓桌會議
12月7日消息,據CNBC報道,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已邀請科技產業領導人參加下周在紐約舉行的一場圓桌會議,特朗普此前在競選期間曾抨擊蘋果和亞馬遜公司,從而受到了整個科技行業的冷落。
12月14日的峰會邀請是由特朗普首席幕僚賴因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傑里德·卡什諾(Jared Kushner)、特朗普過渡團隊顧問彼得·蒂爾(Peter Thiel)聯合發出的。計劃與會的首席執行官包括思科公司CEO查克·羅賓斯(Chuck Robbins)和Oracle公司CEO薩弗拉·卡茲(Safra Catz)。
特朗普上周宣布組建一家商業理事會,由投資公司黑石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zman)主持,成員包括GE、GM和波音等幾家美國大公司。
但是蘋果、Facebook和谷歌的首席執行官們都缺席了這次的理事會。唯一的高科技企業代表是IBM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吉尼·羅曼提(Ginni Rometty),她不是來自矽谷。上個月,羅曼提蘭發表了一封致特朗普的公開信,對特朗普的一些政策表示支持。
同時,矽谷的科技大佬也在逐漸緩和這種“緊張”的局面,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已向特朗普表達了祝賀之情,Salesforce的CEO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在Twitter上對特朗普表示祝賀。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LinkedIn發布賀詞。據《紐約時報》,蘋果CEO蒂姆·庫克已經致電特朗普向他表示祝賀。
蒂爾目前擔任過渡政府顧問。他曾作為特朗普的代表,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他沒有在政權過渡期間擔任正式角色,但已在特朗普團隊做了幾個星期的顧問。外界預計,他與圈子里的一小群保守派將在華盛頓的技術產業監管和政策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
彼得·蒂爾一直被譽為矽谷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同時也是PayPal的聯合創始人,2002年PayPal被eBay收購後,他辭去了PayPal的CEO一職。2004年他做了Facebook的首筆外部投資,並擔任其董事。同年成立軟件公司Palantir,服務於國防安全與全球金融領域的數據分析。
基金經理圓桌會議
1 :
GS(14)@2011-09-26 20:45:45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46812
買 REITs如買樓要睇位置
我覺得可以留意惠理( 806)。很多板塊都已經炒完,濠賭股炒完,由波鞋到甚麼的都炒完,說到中國發展,銀行已經大過外國,保險公司差不多一樣大,港交所( 388)(市值)又最大,但資產管理遠遠落後。也不一定是惠理,而是資產管理這個行業,不知何解,可能是歷史又或監管原因,在內地金融板塊最小的就是資產管理。
是崇洋媚外?中投最初找基金經理,也沒我們份,而是找外國大行。(中國的)銀行比外國的更大,但資產管理不到外國的百分之一。趨勢上這個板塊會發展,但會是最後一個發展起來的板塊。
Tony:奢侈品如何?
Howard:這個板塊會好,但奢侈品有潮流生意的風險,要視乎品牌,如果品牌組合夠大的,估值應該貴一些。 Prada( 1913)是單一品牌,雖然問題也不大,但始終是單一品牌。
Eddie:過去幾年,我很喜歡買珠寶首飾股,它們也升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是它們包含幾樣概念。你說是奢侈消費,但買車買時裝是真正豪,錢花了就是花了,除非你賣回給米蘭站,但買鑽石、黃金,只是扮豪,買金可以是保值,係投資甚至投機。現在連金粒、金條也經常賣斷市。所以既是奢侈消費,也是投資保值。
有人問《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買實金跟買紙黃金和交易所上市基金有甚麼分別,他說就是靚女和靚女張相的分別。內地人由於少投資渠道,尤其喜歡買實金。
Tony:房地產信託基金( REITs)又如何?
Eddie:買領匯( 823)可能簡單一些,東方廣場(匯賢( 87001))也便宜,但單一項目。
Howard:李嘉誠賣出來的貨,千祈不要即刻接貨。 REITs通常經過很多金融工程的加工。買 REITs又與買樓一樣,一定要睇位置。
說民企
Tony:近期很多人說民企問題。是個別害群之馬,還是這些人大部份都是賊?
Eddie:任何耕田、種菜、種花、煮飯仔的,我們都不看不參與,因為我不懂看他們種多少瓜多少菜。但是否所有民企都差,當然不是。是一個適者生存的過程,日子越長,上市越耐的,初時是假的,也可以變真。你給它機會吹吓水,賺一賺錢,抽抽水,假的都可以變真。
我反而很少留意國企,因為過度被研究( Over-Researched),人人都識,很多時是國策問題,就算你去見中石油( 857)老總,他能說的不多。講增長潛力當然要看民企,但我們(對股票)的信任程度不是很高,最信任只是債券。
Howard:全世界上市公司都有賊,不獨是民企。大陸民企老闆,廿年前誰人不是還在鄉下,他們全部都是叻仔,第一桶金大家可能走偏鋒,然後有些人就發財立品,有些人就繼續博,博一鋪贏了,就想再博一鋪。
(民企產品)確實有市場,以前貨如輪轉,就不斷擴張。現在市況可能開始「唔就」,流動性唔就,很多問題就浮現出來,盈利率實在太高,以前的錢實在賺得太容易,現在開始走向常態。
投資民企要有同業可比較
Tony:雨潤( 1068)、華寶( 336)這些有很多傳統基金持貨的民企,早一輪是否有很多基金散貨,對民企信念有動搖?
Howard:華寶和雨潤,一家是借殼上市,另一家的老闆百足咁多爪,公司盈利你又看不明白,例如政府補貼比盈利還要多,你會奇怪現在人人說地方債務多,為甚麼還可以給一家公司這樣多的補貼。
Ronald:我們(的基金)沒有持有華寶和雨潤。對於投資民企,我希望做到盡職審查。包括它要有其他同業公司,我可以接觸到,與它們核對一些財務數據,例如一家的邊際利潤只得 10%,另一家有 20%,你就會有疑問。
競爭劇烈也是問題。早前我到徐州,一個三線城市,一條 100米的步行街,你猜有多少體育用品店?我數一數,有 13間。同一個牌子可以有三數間,這樣競爭法,所有利潤率都給競爭掉。
基金經理圓桌會議:外資勢撤 信內銀撐港股
1 :
GS(14)@2012-06-19 00:51: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8/16435330
《2012第3季》
隨着希臘國會再次大選,歐債危機亦到了關鍵時刻,我們今次找來三位對冲基金經理,談談如何在風險中捕捉機會。新加盟的 Charles,認為歐洲會終極一散,往後資金會湧向亞洲,港股有機見3萬!港交所(388)是其心頭好。快人一步沽空思捷(330)及名牌股的 Eddie,認為歐債只會拖拉,建議低吸內銀股及太陽能股,而壞消息未出盡的美股是沽空機會。 Raymond則認為,通脹遲早會爆升,故 iBond是筍刁之選。
Tony: Charles,歡迎你加入圓桌會議,今年香港中國基金都好大鑊,對嗎?
Charles:除非投資好多民企,大部份基金其實與大市一樣是打平。個別的基金好傷,是因為過去幾年流行炒很多細股,減持大股,增持民企,結果全部中招。我想這類近年好掂的基金,會差過大市。
大市輸短贏長 揀穩陣股
Tony:我哋依賴外資,外資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會睇好。港股冇原因升,會否繼續差下去嗎?
Raymond:每一次外資沽完,下一步就會入市增持。但未知催化劑是甚麼?
Charles:以我所知,一些基金仍忙着救火,不會想投資。你試想想,如果你是歐洲富豪家族,在意大利、西班牙擁有一家中小型銀行。這些銀行股價隨時在高位跌了九成幾,點會有心情投資,所有中港投資亦要先停一下。睇清楚在西班牙盤生意點先。3年後危機過去再算。
Eddie:個市是否見底,最主要是你信不信內銀,港股大部份盈利都是來自內銀。有人問我,如果市場有好大危機,我會將錢放在哪兒?我當然選內地銀行。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人。如果說美國銀行業 Too Big To Fail,中國與銀行更加密不可分,銀行就是國家。內銀是安全的。
Charles:我都信,其實全世界銀行都是 Macro Play(表現反映宏觀因素)。只要宏觀情況改善,銀行也一樣改善。重點是中國的宏觀環境會穩定。
Tony:如果你哋都信內銀的話,現時大市估值不是太低嗎?
Eddie:我人微言輕,我信冇用。投資是凱恩斯式選美。我要估其他人覺得誰最靚。
Tony:能否推介一啲股票?
Charles:如果只看一季,無乜好買。我覺得香港個市,會輸短贏長。現在只能揸穩陣嘢,不要民企,睇長小小可揸中交建(1800),是全世界最大疏浚公司,國企,7倍 PE,我5倍買的,我看不到有何 downside,佢做的生意,年年都要做。幾倍 PE,無乜大 risk。
如果再睇長點,我會選港交所(388),因為我看好大市。我係看淡歐洲,我估幾個月後會爆煲。希臘毫無疑問會踢出(歐元區),問題是西班牙、意大利也要踢出來,才解決問題,否則事情便只有拖下去,個市要再跌。
原因係你計一計數,西班牙銀行 Bankia,幾個月前仲做 IPO,跟住出咗事,政府最初話拿幾十億歐元去救,睇睇條數,原來爭成190億歐元。如果中國有地方債問題,歐洲咪一樣。
Tony:短期你不看好股市,長期看好?
Charles:外資視香港為提款機。近排美銀一下子在香港沽咁多建行(939),因為要補充 Tier1 Capital(一級資本)。美銀無其他選擇。西班牙電信點解要減持聯通(762)套現,也因為西班牙最近被降級。
但我信中國盈利,幾倍 PE,有能力咪接,我看這次掟完之後就會彈,恒指可看三四萬。
Tony:乜話,去到三四萬點?
Charles:唔係呢個 Target做乜要買嘢呢,如果看兩萬五,唔好搞我啦,我揸現金好過。都係 Double PE啫嘛,十零倍。錢梗係要咁博番嚟。
Eddie:如果要講 Long,我現在睇好太陽能。中國有六家大太陽能企業。美國針對中國這行業增加關稅,現在又要擔心歐洲問題,但中國有甚麼行業,是有技術和品牌的?只有太陽能有國際領導地位,比風電更多,風電主要內銷。
行業不幸地似半導體、似 DRAM,現在變得十分商品,但中國公司仍然能做到最低成本,因為價錢跌得太多,又遇上制裁,變成不賺錢。歐美公司可能死,中國的小公司也會消失,餘下的六家中國大公司,就有機會。六家公司只有保利協鑫(3800)在香港掛牌,其他公司發現自己有一個嚴重錯誤,就是去美國上市,以為 PE高一些,威一些,現在外國投資者一見中國人就覺得是賊。
它們有國策扶持,一定生存到。會不會發達、股票有沒有前途,後話,但只要經營得好,分分鐘好像華晨(1114)反彈幾十倍,不是沒有可能。
最值博歐股 最值 Short美股
Tony:那你看歐債危機 Endgame係點?
Eddie:無話 Endgame,譬如美國中南部一向都窮,都係靠沿海城市去接濟,一百年都係咁。歐洲一樣,不要 Expect希臘,會追得到德國的生產力,德國一定要長期幫手 Finance其他地方,問題不會有決定性解決的一天,歐元區散晒唔可能,只會拖拖拉拉。
其實我看好歐洲,好多嘢值得買,壞消息講得太多,有乜唔知,這兩年真係執笠的銀行,只有美國的明富環球,歐洲(銀行)拉拉扯扯,其實仲喺度。
歐洲好多股票抵買,亞洲可能都 OK,但我的朋友認為,美國最危險,因為好多嘢未 Price in,如 Fiscal Cliff(指即將到期的減稅措施,若未能獲得延續,將令美國政府開支大幅緊縮)。
從股票來說,值博率最高歐洲,第二亞洲,最值得 Short嘅係美國,個市一定係反智。現在個個講歐洲好驚,所以多數挾爆頭。
Tony: Raymond有甚麼推介?
Raymond: iBond is Pretty Good。全世界咁多政府印銀紙,香港政府信用沒有人懷疑,政府發債,還要是通脹掛鈎,是好的 Deal。
印銀紙但唔流通 通脹未飆
Eddie:我反而不喜歡通脹掛鈎,我覺得通脹死咗。全世界有個奇怪現像,越印得多銀紙,通脹越低。你可以這樣解釋,經濟好差,所以投資者好驚,要買國債。又或者,印債印得多,嚇到投資者要去買債券。我也搞不清因果。
我早前同羅家聰打賭,他覺得多印銀紙,通脹會越高,要加息。我覺得不會,我與他打賭一箱紅酒。我打算同他講,投降輸一半。
Raymond:歷史上逢印銀紙必有通脹,為何這幾年狂印銀紙而通脹完全不動,是因為 Money Velocity(貨幣流通速度)很慢。銀紙印出來但唔流轉,所以貨幣供應冇增加。危險是 Money Velocity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升,到時通脹可以十分爆炸性。
Eddie:從基本面看,我對通脹走勢樂觀。早幾年大家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是能源價格,石油搶高到150、160美元一桶,但07、08年危機後到現在,有幾個根本性改變,其一是有 Shale Gas(頁岩天然氣),或者能源不再是通脹的問題。通脹的根本性問題就會消失,對中長線的通脹走勢,可以十分樂觀。
Raymond:我同意頁岩氣的開發十分重要,(對經濟)可能相當於另一次互聯網革命,人人受惠。但它未必殺死通脹,影響通脹最多的不是能源,而是薪金,而中國的最低工資過去幾年每年都上升十多個巴仙。
基金經理看梁振英
Tony:怎樣看梁振英執政?
Eddie:我覺得梁上場只是換凳仔。香港樓價可能十分高,但不可能會塌下來,換湯不換藥,高地價政策改不了多少。利益團體可能有些改變,你問問那幾大家族有沒有影響?
我不想執法機構做東廠西廠,執法要公平及隨機, Universal Enforcement是不可能,但政治性執法,比沒有法律更差。希望梁保存到法治的公平公義精神。
[梁振英] 梁振英
Buy佢因為陳啟宗
Tony:地產霸權及貧富懸殊可以改善?
Eddie:我都希望拉近(貧富差距)。我相信會有一些類似直選的東西出來,他想參與下屆,就會做一些事情幫助連任,因此要交功課。
Raymond:任何地方也需要改變,改變要有 Leadership,而 CY有 Leadership。
Charles:我 Buy梁振英的,但覺得他十分收藏自己,韜光養晦。我 Buy他其實是因為陳啟宗,陳啟宗比其他地產商較可信,在香港沒有那麼多利益。替梁振英站台的兩個地產商,都是在內地成功,香港無咁掂。九七年後,利益輸送很厲害,我對曾蔭權的印象不好。
零售篇
奢侈品牌勁貴
Tony: Eddie,我知道你沽空咗思捷(330),基金表現一定好好吧。
Eddie:傳統會認為沽空好難賺錢。但過去18個月,沽空賺錢的機會多了,思捷只是其中之一。全世界也有這些機會。現時很多零售品牌貴到無倫。譬如是 Lululemon,專門賣女士瑜伽衫的品牌,有50至60倍市盈率。另一隻是 Michael Kors,老闆是香港人曹其峰,現時有30、40倍市盈率。就連香港上市的 Prada(1913)也有24、25倍市盈率,但 Gucci母公司 PPR集團只是13、14倍市盈率。中國、歐洲增長減慢,好多貴價品牌很難支持這樣高、概念性的市盈率。
[思捷目前淨現金僅約12億元。] 思捷目前淨現金僅約12億元。
思捷只值30億
Tony: Eddie,你現在如何看思捷?
Eddie:我也想知道股價的底位,睇過公司盤數。如剛剛上任主席的柯清輝所講,思捷目前是淨現金,大約有12億元。至於 PPE(物業、廠房及設備)有40多億元。我初時以為公司有很多物業,誰知得4至5億元是物業,其餘很多都是一些租賃物業、裝修、辦公室設備,無形資產超過70億元,好多可能要 Write Down的。
雖然賬面值看上去百多億,現時股價大約相等於0.6至0.7倍的賬面值。再調校一下賬面值,秤來秤去,公司可能只值30、40億元。
Tony:講番香港,民企不停爆煲,好似李寧(2331)急跌幾次,一直沽空也有錢賺。
Eddie:整體來說,我覺得很悲哀,早在北京奧運之前,企業家好有衝勁話要建立中國人牌子。但今時今日,我覺得好欷歔。汽車行業已經有六成是外國牌子,只得四成是本地品牌。如果連衫、 Fast Fashion都被 Zara、 Uniqlo、 H&M成功打到入中國,他們會有幾十年的穩固基石。
Tony:這就是所謂溫布頓效應,確實應該讓外資入去中國帶旺個場。不應該 Pick Winner。
Eddie:當然不是,我們愛國嘛。韓國若然無三星,就差天共地。中國這樣大的國家,需要好多大中小的品牌。就算說限制自由市場的措施也無問題,全世界好多地方都一樣,邊個話自由一定得。最弊是中國干預市場之後,仍然無一個大品牌。
內房篇
未曾爆煲
Tony:怎樣看九倉(004)買綠城(3900)?至今有沒有內房股真的爆煲?
Eddie:證明最差的那一家都不用死,未來內房或其他企業的債券,將跑贏股票。
你現在差不多可以「賺盡」,即是說你現在買任何一隻內房債券,差不多都可以收足錢,息率十幾厘,誇張一些二十多厘,我不覺得有甚麼危險。
九倉購綠城不貴
過去十年有些內房出現信貸事件、債務重組,綠城都曾重組,但都是十分輕微。外國的尊貴投資者,經常以為買境外國債券(出事時)難以追索在岸資產,事實上房地產公司資產價值很好,有很多資產,不會破產走人算數。工業股難講,但房地產十分有價值,即使最危急時,都會與債券投資者傾傾,延長(債券)年期、交換(資產)、部分 Hair Cut等等,過去十年,有數單(債務違約)可以收回八、九成,工業股差很多,那些機器不值錢。
其實中國企業出現債務違約事件, Recovery Value不遜於國際平均水平,不見得中國人比外國更「賊」。
Tony:內房股價比資產淨值折讓八、九成比比皆是,買得過嗎?
Eddie:它們多債,救債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發售股票集資,所以買它們的股票會有攤薄的風險。所以他們蠢了,高位的時候不賣股票、不供股,有錢的老闆可能供股,沒有錢的老闆可能臨尾要賤賣(股份)。綠城是一個好例子。
Charles:我對於綠城肯賣感到驚奇。九倉50億元收購,第一,這金額其實不多,( Tony:對,買塊地都50億啦);二,他之前賣很多資產,數目不少。現在要這樣做,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它大部份項目在浙江,集中在一邊,那是重災區,減價賣樓就是自己 Cut自己,五個項目在杭州,一個減其他就會死。中海、萬科就較優勝,(項目)分散到各城市。綠城賣不出貨,這是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它的槓桿實在高,百多億股本,千多億資產,資產是股本的七倍多,一般公司是兩倍幾。所以為甚麼有人說樓價跌一成,它就會沒有股本,再跌多些,就變負資產。其實九倉也要博一博。
長線我是樂觀的,樓價會升,正如人沉在水中,始終會浮上來。但只要沉一、兩分鐘,浮上來前就已經死了。你過不到那關口,就會「瓜老襯」。有了九倉這水喉,生存機會高了很多,但它仍然要不斷斬資產。
2 :
GS(14)@2012-06-19 00:55:37第二個原因,是它的槓桿實在高,百多億股本,千多億資產,資產是股本的七倍多,一般公司是兩倍幾。所以為甚麼有人說樓價跌一成,它就會沒有股本,再跌多些,就變負資產。其實九倉也要博一博。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4&tid=17077
以佢玩得咁大槓桿黎計..過千憶ASSET VS 一百憶MARKET CAP
如果捱過看來都OK...
順道提提...CHINA PROPERTY 公司D BONDS 好似ADVERAGE 都有20%(2011年尾)
15% 樓下又不是太太貴...吧...?
3 :
GS(14)@2012-06-19 00:56:38譚新強 Eddie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曾任職 AT&T貝爾實驗室、所羅門兄弟、美林、里昂等機構,被喻為亞洲股本衍生工具先鋒。2005年創辦中環資產,2008和2010年被選為亞洲最佳對冲基金。擁有多倫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公共與私營管理碩士學位
Same group of person?
4 :
vincent2012hk(29729)@2012-06-19 22:53:54good
5 :
GS(14)@2012-06-19 23:03:074樓提及
good
你又乜水
基金經理 圓桌會議: 樓靜股威 慢火勝高溫
1 :
GS(14)@2013-01-15 00:08:15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14/18133554
【2013年第1季】
量寬無極限,懸崖又大步檻過,年初投資市場牛氣衝天,連我們的圓桌會議亦升級,移師至大班樓舉行。在砵酒小茴炆牛尾、九層塔辣椒膏炒新西蘭蜆的佳餚引誘下,三位對沖基金經理酒酣耳熱言無不盡,說過了頭不能出街的材料也有不少。總括而言,他們都看好今年的港股及A股,尤其個別科技股將有可觀升幅,但擔心升勢過急會令後市波動,亦點出可能出現的利淡因素,他們又為對沖基金的表現大平反。
A股
Tony:A股衰足3年,近期才有一個似樣的反彈,點睇後市?
Charles:如果要我賭,我梗係賭佢升,跌了三年,估值好平,12月才升了十幾個巴仙。相比十年前,A股有更多可投資較實淨的股票,不少是國策股,博得過。
如果A股升,香港一定升,買港股。
Eddie:我有個基金經理朋友說,十年前返中國,發現所有嘢都好平,股票好貴,但o依家返中國,發現所有嘢都好貴,除咗股票好平。希望未來十年,A股回報會好過過去十年,因為過去十年講緊1%複式增長,希望未來點都衰唔過。
不過我覺得A股如果要行,港股要唞,最好買B股,最近傳萬科轉H股,意味其他B股都可以變身H股。不過,A股短期內最好唞唞,若我是習近平,寧願用慢火,會健康啲。
短期內我覺得全世界都升夠,要停停。
Raymond:慢火也要滾滾,先滾,然後才慢火煲。
A股在內地有其角色,不能讓它死。2000至06年好差之後,2006年點解爆上,都係因為國策,用股改來解決「大小非」的問題,所以中央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把A股推番上。是否今年發生我不知道,但完全reasonable。
Charles:我估A股升多10%,才會唞。
樓市與港股
Tony:怎看香港樓市,最近出的新招好像沒有用?
Raymond:交投少了一半,點會無用,政府的目標不是推冧樓市,而是維持每年3%至5%的樓價升幅。不過,每年內地晉身中產的人是以千萬計,他們都買得起樓,所以就算香港每年有三至四萬個住宅單位供應,都未必夠。
Eddie:我睇淡中環核心,我近期都有去睇啲租盤,有些甲級商廈近兩成空置率,有些落成不久的中環甲級商廈,呎租都低於100元,可考慮short冠君產業信託(2778)。我認為觀塘工貿樓都就燶,點租出去?
Raymond:兩三年後,我覺得好多中資會將現時租用的樓面減半,到時office市道可能會soft。
Charles:作為投資者,做乜o依家去買樓。現時樓市仍然有火,但會越來越慢。資金正流向股市。
我看恆指今年三萬點,個人意願,賣曬啲樓買股票,買乜都得,盈富(2800)亦可。
Eddie:我主觀希望低過26000,咁會有多幾年玩嚇。揀股方面,想穩陣的可買中移動(941),追求風險的可買金山軟件(3888),保利協鑫(3800)都應該OK。
我最近坐過高鐵,由深圳去長沙,好爆,鬼佬話冇人坐,錯了。路通財通,交通及旅遊相關股表現會優於GDP,股份如中鐵(390)及中交建(1800)、美國上市的如家酒店都可看好。
Raymond:今年一定會升,但今年亦是stock picking year,個別股份有四五成升幅不出奇,但整體大市拉勻計屬溫和。
加息
Tony:12個月內,利息會否掉頭上?今年投資市場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Eddie:提早加息是今年最大fear,不過我看不到信貸市場今年會爆煲,真正有可能發生的不是加息,而是美國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就算沒有財政懸崖。美國剛通過的財政懸崖解決方案,即使無減開支,都已經knock out咗1%經濟增長,如果兩個月後減埋spending,今年衰退不是很出奇的事,雖然佢會極度阻止,但都可能阻不了,屆時便會影響全球。中國的復甦,也可能是cyclical(週期性的),第二季可能slow down番。
Raymond:我都驚加息會發生,但我估計不會。我認為今年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外交,美國想圍堵中國,不過這種情況發生,往往是買貨的時候。
對沖基金表現
Tony:Hedge Fund Research(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去年全年對沖基金平均只賺到5.5%,恆生指數都有23%升幅!
Eddie:好彩,我們的基金沒有跑輸大市,但點解外面的對沖基金跑輸大市?我覺得,主因是個個太保守,成為驚弓之鳥。去年人人都講黑天鵝,專注宏觀,希望透過single short贏錢,走漏了微觀揀股。
Tony:即是話,今年跑輸大市,原因是冇買,而不是買錯。
Charles:對沖基金有很多不同投資種類。如果是market neutral,做到5%、10%,已經好叻。Market neutral的對沖基金目的其實是低風險地賺取多過存款的回報,如果利息是2%,有5%回報,其實已經是超額完成工作。
你要評論對沖基金的表現,都要作出平衡,例如大市跌的時候,對沖基金的表現如何呢?因為對沖基金主要保障在跌市時的表現。雖然我們不是做對沖,但大市跌的時候,我們不能好像傳統基金跌咁多,所以升起上來,未必叻過大市。客戶對對沖基金的要求,應該是要基金低波幅,長遠追到個指數,就算是交到貨。
Raymond:我首先要澄清,投資對沖基金是不一定跑贏股市。因為對沖講的是risk-reward,是講絕對回報。
其次,只是睇對沖基金過去四年的表現是不公平,2009至2012年是升市,只計過去四年,當然跑輸大市。要記住2008年,標普500指數跌了39%,HFRI指數(對沖基金表現指數)最差的一年,都無可能輸39%,我相信一半都冇。
現時標普500指數仍未過2007年高位,但我們所有基金基本上已高過07、08年高位。
第三,今日對沖基金與20年前相比,是兩個世界。現時市場太多對沖基金,因為對手多,競爭大,margin始終會跌,相當於中國體育品牌,有成三、四十個好難競爭。特別是美國某些對沖基金的strategy已經over-crowded,好難搵錢。
但坦白講,環球對沖基金去年5%平均回報,我覺得都是差。亞洲對沖基金有很多strategy,仍不是over-crowded,我們基金很多不只這回報。
富貴網中求
Tony:過去好多年,很多人都話內地傳媒股不要碰,現時仲係唔係?
Eddie:內容(股票)仍然難炒。但正如Marshall McLuhan所講,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做媒介就易炒,優酷(youku.com,內地視頻網站)近排亦當炒。香港上市的(傳媒股),也大多是sell戲院概念,因為經營戲院穩定過投資電影。美國的製片公司MGM都破產,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內容是難炒,但如果是買中,都有好厲害的升幅。好似製作江南Style的YG Entertainment即時升了三倍、五倍。華誼兄弟的電影,收得的話,也可能再炒上去。
Charles:不過,整體來講,私募基金在這些行業,賺錢機會大得多。私募基金經理物色有潛力的明星、導演合搞公司拍電影,識於微時,如果成功,拍番20套戲,已經有好大的回報。但到上市的時候,明星、導演都很紅,已經唔想做,想退休。
Raymond:在過去假期,我買了部SmartCandy,用來插入電視機,就能將電視變成智能電視。它的外形好似一隻USB,價錢只是300元港紙。透過SmartCandy上網,即刻可以在電視睇曬PPTV過百部劇集,台灣、韓國、大陸劇集都有。Android電話一向睇到PPTV。但現時有了SmartCandy的電視就變做Android phone,仲可以上網、收電郵。
Charles:我同好多人傾過,都覺得這種是未來的模式。SmartCandy可以因應新科技很快更新,相反屋企部50吋的電視,冇理由年年換一次。
Eddie:其實(SmartCandy)相等於Apple TV,但賣這些硬件好難賺錢。我覺得,這種商機正正造就,例如是優酷等的視頻網。優酷每年廣告收入大約18億元,央視一年是300幾億元,優酷有很大想像空間。
城電
Tony:講完內地的媒體股。香港的媒體股點睇。假設政府真是發免費電視牌照,城市電訊(1137)有冇得做?
Charles:其實,城電賣走固網業務,搞電視業務,都引來不少批評。部份批評,我亦同意。本來城電的網絡是好正,尤其是上述提到的SmartCandy普及後,收費電視的吸引力會大減。未來正正是這樣,你需要一個寬頻,但唔需要收費電視。
Eddie:點解城電要賣寬頻業務,要去申請免費電視牌?點解不把內容索性放在網上播呢?
Charles:我的想法是城電要壯大規模,投牌亦予人認真大搞的觀感。完全靠互聯網,是比較難成功。最好就是免費電視與寬頻並行,讓一班本地觀眾免費可以睇,外國的觀眾可以透過網上收睇。
Raymond:免費電視仍然瓜分到好大廣告收入。但如果真的發牌,我只能肯定香港觀眾受惠。從生意角度看,我唔知。
Charles:雖然我唔係太buy王維基去做免費電視。如果牌照成本唔高,應該去做,去爭取最大觀眾群,先可以攤分製作節目的成本。我認為,在互聯網打敗TVB不是很難。
Tony:王維基的理論是,香港多了免費報紙,整個報紙廣告市場的餅就造大了。在免費電視也應該一樣。
Eddie:我相信,更準確來說,是內地廣告市場會越來越大,雖然香港人很少留意內地新聞,內地人就很留意香港新聞。其實未來王維基、TVB的模式,係捧紅啲藝人,然後賺經理人費。香港藝人現時對內地人來說仍是新潮,即使實力不足也有叫座力,但近年台灣藝人在內地都好紅,香港優勢剩不下多少。
電子商貿
Eddie:e-commerce越來越是中國的亮點。中國的消費者未太富有,他們對價錢對比敏感,更加會到網上格價,所以國美(493)、蘇寧好難再有前途。
我有信心,中國互聯網的內容,或是網上交易都會超越外國。淘寶在光棍節當日做到的交易量,是美國Cyber Monday所有公司做的交易量的兩倍。
同樣地,手機是好大潛力。中國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會不斷增長,加上價錢不斷跌,未來三、四年是四、五倍的升幅,由兩億部變做八億部。但手機互聯網Monetization(把流量化成收入的過程)剛剛開始,整個市場可能有10至20倍的增長。
我睇好金山軟件(3888),以前做遊戲,現時做好多手機軟件。金山主席雷軍是中國互聯網的領軍人物。自己有投資手機公司小米、一個叫YY的網上卡拉OK公司。雷軍又有投資手機瀏覽器,好多樣project可以分拆出來。
Raymond:在互聯網市場,中國機會隨時好過美國。中國國策會幫到一、兩個winner出來。但手機的apps轉得太快,例如facebook剛收購Instagram,好快又有另一個相片app興起。
Eddie:所以我們的策略都是漁翁撒網,乜都買啲。中國互聯網市場,最後會是winner takes all,不會是平均瓜分,可能是奇虎360贏,可能是騰訊(700)贏。終極winner可能有100倍的升值潛力。
剛剛提到美國上市的奇虎360。先做消毒軟件,再出瀏覽器、導航網頁,現時搞搜尋器、手機殺毒軟件。早三、四個月前出了搜尋器,已經搶到10%的市場佔有率。
奇虎360一向是後發先動,過去贏到防毒、瀏覽器等的市場。所以,奇虎好有潛力,有機會去挑戰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
奇虎360的市值30幾億美元。我相信,奇虎360有10倍以上的爆發力。奇虎360現時一年都是賺大約2000萬美元,乘100倍都是20億美元,絕對有可能發生。公司股價當然有discount-forward,有成40倍的PE,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譚新強Eddie] ■譚新強Eddie
講者介紹:譚新強Eddie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曾任職AT&T貝爾實驗室、所羅門兄弟、美林、里昂等機構,被喻為亞洲股本衍生工具先鋒。2005年創辦中環資產,2008和2010年被選為亞洲最佳對沖基金
‧擁有多倫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公共與私營管理碩士學位
[■羅霈良Charles] ■羅霈良Charles
講者介紹:羅霈良Charles
‧海角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集團管理約3億美元資產,旗下長倉絕對回報中國基金,在過去五年表現勝過97%同類型基金。打滾投資界26年,曾任職德盛安聯、研富資產管理(RCM)
‧畢業於香港大學,持有港大社會科學(經濟)碩士學位,並擁有CFA資格
[■王健漳Raymond] ■王健漳Raymond
講者介紹:王健漳Raymond
‧捷達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
‧為機構和高淨值投資者提供另類投資顧問服務,集團旗下基金管理超過8.5億美元資產
‧畢業於劍橋大學,持有工程學位,並為多倫多大學系統控制碩士,擁有CFA資格
蔡東豪
基金經理 圓桌會議: 雙馬鹿死誰手
1 :
GS(14)@2014-04-02 01:02:3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01/18675367
【2014年第二季】
今年第一季剛過去,內地科網巨企阿里巴巴、騰訊(700)一舉一動繼續是市場矚目焦點,阿里巴巴為保住合夥人制度,終於決定棄港赴美上市,騰訊股價季內創出646元高位後,瞬間反高潮大幅回落。本季圓桌會議有別於過去大包圍宏觀分析,轉而聚焦騰訊與阿里巴巴兩間焦點公司,三位基金經理就兩家公司業務高下、電子金融業務監管、估值等因素,全方位來一場激辯。
Tony:蔡東豪
Raymond:王健漳
Eddie:譚新強
Charles:羅霈良
【雙馬誰是贏家?】
Tony:第一個問題,以前阿里巴巴、騰訊業務河水不犯井水,現時兩間公司正面硬碰,雙馬邊個會贏?
Raymond:中國互聯網百花齊放,好exciting,但估值沒有1999至2002年這樣高,仍算是合理,根本上應該兩隻都買。加上市場對互聯網生態的憧憬,成個互聯網行業會升上去。這個情況之下,無需要揀一個贏家。
Tony:我自己就睇好騰訊。騰訊好似是正正當當一間公司,阿里巴巴似是大聯盟,股權結構上好不同,阿里巴巴集團由外資持有控制性股權,但有些公司是由馬雲自己做大股東。
騰訊策略好穩妥,馬化騰承認自己是「抄」,但「抄」贏其他人。我親眼目睹,微信在近兩年發生,又是抄,又抄贏其他人,這種proven track record,不是說笑。
Raymond:騰訊還有另一優勝處,好像比較聽話,懂得迎合政府。
Charles:每一個行業也經歷過這種龍頭相遇的情況,十幾年前,大陸電視機、洗衣機品牌起初各有各做,其後收購二、三線公司,想進入對方的範疇,但最後會發現自己做開的產品,仍然最強,但要威脅對方,踩入對方市場,殊不容易。
騰訊、阿里巴巴會是同一情況,兩家鬥收購,短兵相接,不會兩敗俱傷,但好難會徹底威脅到對方龍頭地位,例如騰訊入股京東商城,好難會鬥得贏淘寶。所以,未來大家會鬥差異化。邊個搏中新一瓣,找到新增長點,鞏固自己地位,那一個就會更加成功、做得更加好。
Eddie:中國互聯網市場有點特別,欠缺知識產權的保障。騰訊、阿里巴巴等龍頭,寡頭壟斷的情況,只會比美國等海外市場更加嚴重。這些龍頭公司抄襲能力又高,願意收購你,已經畀面你。
總體業務上,騰訊、阿里巴巴各有千秋,但如果是投資者角度,阿里巴巴未上市,仲有好多變數。例如阿里巴巴最後上市到底是估值幾多?日後會否好似facebook、King Digital(Candy Crush開發商)上市後潛水,都好難講。
阿里當年將B2B業務放到香港上市,最後以上市價錢私有化,街外人根本賺不到錢。阿里今日打算把B2B、B2C業務上市。從Yahoo!的業績,看到阿里上市業績按季沒有特別增長,至於電子金融業務,其實不在上市計劃當中。
須知道阿里巴巴未來發展最有先機的、最有想像力的,正正是電子金融業務,整個生意模式發展速度,甚至快過美國。
Tony:這個金融業務,就是馬雲當年從阿里巴巴集團「搶出來」的業務?
Eddie:應該這樣說,馬雲當年將支付寶搶到自己手中,餘額寶(基金管理業務)是以支付寶為基礎建立出來。我估計,騰訊在電子金融,短期內好難挑戰阿里巴巴。但在移動端上,騰訊有先機,騰訊進攻能力大過阿里巴巴。
Tony:你都覺得騰訊會贏?
Eddie:短期內,好難找到一樣東西,能夠打贏微信。騰訊CTO、創辦人張志東退任之後,微信與QQ Mobile之間的融合,可能更好。曾經有說法指,騰訊內部有不同陣營,張志東似乎是較傳統的QQ陣營,他離開了之後,可能有助QQ Mobile與微信加快合併,對騰訊有幫助。
Charles:騰訊在移動端,的確是做得好,但不要忘記淘寶(全年)交易額超過1萬億,阿里好容易在交易額抽取收費,只要抽2%,已經是以百億計算數字,公司變現能力好強。
Tony:騰訊的變現能力強不強?
Eddie:騰訊流動業務相當有cutting edge,例如O2O(即Online to Offline),如果騰訊繼續發展,單單O2O的業務,有些人估計價值達400億美元,現時有分析員預測騰訊股價有700元,其實都未計這一部份。
■譚新強認為,市場未來三至五年都不會出現能夠取代微信的東西。
O2O興起 商場末日?
Tony:我自己相當睇好O2O,中國網上銷售額佔總零售銷售額是9%(Eddie:美國也只是6%)。中國人很接受網上購物,連很貴的商品都會上網買,未來商場豈不是變了騰訊、阿里巴巴的showroom?商場即使做online,點會做得叻過騰訊、阿里巴巴呢?
Raymond:百貨公司還是可以控制供應商,有議價能力,我不覺得是一面倒,對商場完全不利,但我覺得仍需要有offline存在。
Charles:Online重點在於日後賣產品,不再需要存貨、沒有租金,相信未來不再需要這樣大的舖位,未來商場租金全部要回落。
Eddie:正如Raymond所講,顧客仍需要offline消費,即使(互聯網消費佔整體消費比例)去到飽和點25%,未來仍會有75%,例如食飯始終都是實體消費。
商場全部都要開發新的出路,相信不是去做online,而是想方法去增加人流,例如做多些餐廳、遊樂場。但O2O令人覺得exciting的地方,是互聯網公司在實體消費中間插了手。例如舊模式是打電話去餐廳訂位,日後可透過手機訂位,互聯網公司可能收1、2蚊;現時騰訊倒貼手機call的士服務,未來一日或者能夠收錢。
試想如連付費都能由互聯網公司做。即是實體消費當中,頭同尾的步驟,互聯網公司都能收費,整個商機比單純做電子商貿大。
微信似乎會變成新的portal,一個好好的平台,消費者透過微信打機、訂枱,甚至輔助做不同實體消費。但阿里收購多間公司,透過甚麼平台串連在一起?我暫時看不到。
似乎未來只有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平台,最多時間能夠留得住用戶,也是facebook會買WhatsApp的原因。
Raymond:但我覺得所謂「中心點」,可以變得很快,跳來跳去。即使在手機平台,用戶的中心點可以演變。
Eddie:我也不排除。但暫時睇不到三至五年內,會有東西可以取代微信。何況,騰訊轉身能力可以好快。上次圓桌會議也提到facebook,可能受到Line、微信的挑戰。但facebook懂得轉身,不惜用高價收購WhatsApp。未來一年至兩年,WhatsApp會點賺錢?朱克伯格提到,WhatsApp不會賣廣告,但有可能會賣stickers、做遊戲,其實正正是抄Line、微信所做的事。懂得這一點「轉身」,好重要。
Tony:如用轉身做一個指標,雙馬哪個做得更好?
Charles:從過去的Track Record看,馬化騰的轉身能力高些少,他由做QQ開始,懂得利用手頭上客戶做平台,轉去做遊戲。後來,騰訊遊戲已經為主要業務,其實有好幾家都想轉做遊戲,韓國公司都想入中國市場,但都做唔到。論轉身能力,騰訊佔有優勢。
Eddie:兩個都好叻,但可能因為阿里企業架構複雜,對轉身未必有利。
Raymond:兩個都創業十幾年,兩個能力都唔會差。我依然覺得,兩個都應該買。
銀行監管避不了?
Tony:本來騰訊、阿里巴巴的生意,無特別政策風險。但一去到電子金融發展,變數大好多。
Charles:監管只是時間問題。簡單說,正常大陸人去銀行開戶口,很多程序,Compliance要求好高,隨時高過香港。但網上透過餘額寶買貨幣基金,就沒有KYC(know your client)的程序,如果未來做股票基金,咁點算?這不但是政治問題,如果出事,會變成社會問題。
Raymond:其實,成件事在科技上沒有特別創新,例如香港人用的八達通,都有結餘現金,總和並不少錢。八達通公司是賺緊大家的息,但八達通沒有提供一個選項,等大家將錢撥入去貨幣基金。整件事只是business innovation,但如果八達通可以讓市民,將結餘撥入貨幣基金,金管局都會嘈。
Tony:你哋都覺得監管會殺埋嚟?
Eddie:整個業務增長不可能咁快,現時餘額寶的貨幣基金,累積至5,000億元人民幣,是中國最大的基金。
內地銀行現時有100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你試想一下,餘額寶基金現時集資5,000億元人民幣,騰訊亦集資了600億元人民幣,去到幾多錢的規模,會影響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呢?會是1萬、2萬億?
科網公司拿了銀行牌照,對股價未必是好事,科網股是十幾倍市賬率,但銀行只得一倍,如果拉一個平均值,都好大件事。以往大陸理財產品出事,銀行都要孭飛。因為銀行是高槓桿動物,全世界都不會覺得銀行是高價值的資產。即使你本業不是銀行,有家附屬公司做銀行出事,母公司都不可當無事行開。互聯網有了銀行牌照,估值可能是跌。
估值見頂未?
Tony:先講騰訊(0700),2014年預測PE(市盈率)只是20多倍、30倍,肯定不是泡沫吧?是否抵玩?
Raymond:我覺得,大家太易用上泡沫的字眼。當年2000年科網泡沫,是間間公司攞到cheap capital,個個都雄心壯志搞網、買電腦、買伺服器,一層層去製造額外需求,於是谷大整個行業銷售,不斷加大訂貨,創出一個超大的經濟體。但現在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有冇製作這種額外需求,這種泡沫呢?我覺得,冇。
對價值投資來說,科網股當然仍然是貴,始終有風險,未必make sense。但從炒的角度看,騰訊現時大約是一倍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比1999年還差大一截,當年的科網股估值,Price to sales都有50至60倍。
Tony:應該不可以返到當日的日子吧?
Eddie:技術而言,我覺得今次跌勢未見底,只是開始調整,facebook都開始調整,騰訊當然會受到影響,騰訊似乎要下試500元,或者穿500元,大環境需要健康調整。
而且,騰訊去年業績有瑕疵,微信每日下載數量是大約20萬至30萬。facebook收購WhatsApp之後,連原本不用WhatsApp的美國人都不斷下載,最近每日daily download有接近200萬,Line則有60萬至70萬。所以,微信在國際競賽上輸得好緊要。
同時,微信商業上變現能力提升,例如賣多啲遊戲、貼紙,從盈利來說,可能增長不錯。但若果在夢想角度,會發現原來微信增長見頂比想像中快。原因好多,可能是中國人社會老化,智能電話滲透率比想像中低,
Raymond:你覺得,調整可以去到幾多?相信PE唔會跌至10倍。
Eddie:睇落去有機會跌至480多元,我之前睇得好bullish,但我覺得今次,短期內,未必可以咁快再創新高,整個壞消息的消化期,可能比較長遠。
Tony:要幾耐?一年、兩年?
Eddie:唔敢講。
Tony:Charles,你覺得呢,科技股的估值見頂未?
Charles:總括來說,我覺得,股價仲有得去,但去到某一個點,騰訊盈利增長大部份,可能只是靠M&A去維持,例如收購華南城(1668)、京東股權等等帶來盈利,其實不是將盤生意變現,而是玩財技,最後這個泡沫可能會爆。
【講者介紹】
譚新強Eddie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曾任職AT&T貝爾實驗室、所羅門兄弟、美林、里昂等機構,被喻為亞洲股本衍生工具先鋒。2005年創辦中環資產,旗艦基金創立以來,平均每年回報超過23%,以過去5年平均表現計算,表現排在全球同類型基金首0.1%之內,2013年8月中環資產創立特別情況基金,至今年1月底回報達118%
‧擁有多倫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公共與私營管理碩士學位
羅霈良Charles
‧海角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集團管理逾十億元資產,旗下長倉絕對回報中國基金,在過去五年表現勝過97%同類型基金。打滾投資界26年,曾任職德盛安聯、研富資產管理(RCM)
‧畢業於香港大學,持有港大社會科學(經濟)碩士學位,並擁有CFA資格
王健漳Raymond
‧捷達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
‧為機構和高淨值投資者提供另類投資顧問服務,集團旗下基金管理超過8.5億美元資產
‧畢業於劍橋大學,持有工程學位,並為多倫多大學系統控制碩士,擁有CFA資格

【趣怪設計】不能接近的平台 圓桌乒乓點玩法?
1 :
GS(14)@2017-03-24 17:08:34從遠處看去,上環的花巷公園就像用積木砌成的堡壘,充滿童趣。
城市的規劃就像現實生活的縮影。如果用繪畫來比喻,香港的規劃總是先畫上一幢幢高樓,最後才在僅餘的空白位置塗上公園和其他休憩設施。尤其近年落成的公園多是用上倒模式的設計,清一色的木椅和膠滑梯,就像商場內的連鎖店般了無新意。然而偶爾卻又會發現一些趣怪的設計,彷彿要為我們逼狹的生活點綴一下。走入上環堅巷,你會赫然發現這裏藏了一座大堡壘。說是堡壘,其實不過是個設計獨特的大型公園。「這裏其實很有趣,它的設計就像砌積木般逐層叠上去。」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元敬笑說。所謂園境師其實就是戶外空間的設計師,小至哪裏要放一棵樹,大至公園要怎麼規劃,都是由他們負責。「你看到這個公園高差不一,但設計師卻用同一手法去連接這些高差,明顯有花心思的。」公園內的走廊用上鮮紅色的三角頂,配上粉紫色的圓柱。每支裝飾用的三角柱,工人也細心的將柱頂塗上薄荷綠,再將柱身塗成白色。就連圍欄的隙縫也刻意裝上彩色的小方塊,看起來充滿童真。「50至70年代建成的公園,用的設計都比較大膽。」另一位註冊園境師陳彥璘向我們補充,鮮明的用色可以吸引小孩子的注意,看起來也更有活力。公園的最底層有個小瀑布,流湍的水聲讓人心情放鬆。「近年的公園很少會有水景,一來因為保養和維修泵房較麻煩,二來又是安全問題。」陳元敬無奈的說。走近點看,公園的瀑布前有個小平台,原意是讓人走近水邊。然而平台外卻又加了新簇簇的圍欄,阻止路人走近瀑布,看着只覺諷刺。「其實這世界不會有零風險,甚麼都沒有就最安全了。」他不禁概嘆道。除了舊式公園,沒想到新型的公共屋邨也有驚喜。在大圍的美田邨,其中一座大樓地下就放了張圓形的乒乓球桌,讓人不急懷疑這張桌子的來歷。「很多公園的設計都很單一,小朋友玩着總覺得沒挑戰性。」陳元敬笑說,很多時候,園境師挑選設施時總會受制於不同管理單位,為了免卻麻煩,他們只好跟着商品目錄去選,卻忘了設計師的本份。然而這張乒乓球桌也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們即場試玩了不同玩法,又對打又圍圈打,兩個成年人玩得起勁,更吸引了附近的小學生圍觀。「小朋友看到這張桌子,總得先討論怎樣玩,玩悶了又可以轉玩法,變相鼓勵他們更有創意。」陳彥璘說。「根據香港的公共空間指引,市區每人應該擁有2平方米的公共空間。」陳元敬指出。但很多時候,公共空間卻是為做而做,有時甚至會交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和建造。以西營盤正街的餘樂里為例,這地盤原是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後來交予中國海外發展負責。然而為了提供公共空間,並保留地腳位置的石磚塊,發展商把地盤部份空間騰出來做公園。然而公園上層卻增設一排支架,不能遮風也未能擋雨,「很多時這些設計都是不必要,但卻花了不少錢。」其實政府和發展商與其花錢做些大而無用的裝飾,還不如花工夫做好規劃,好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吧。記者:黃映嫚攝影:周芝瑩
花園以薄荷綠、鮮紅和粉紫色為主調,色彩鮮明而且大膽。
裝飾用的三角柱也仔細的塗上薄荷綠和白色漆油。
洗手間則用上「扭計骰」的設計,帶點玩味。
公園的底層有個小型噴水池,但卻佈滿銹迹。兩旁原設一條石路讓人走入噴水池,最近卻加上圍欄,防止路人嬉水。
陳元敬(左)和陳彥璘(右)均為香港註冊的園境師,主要負責城市和公共空間的設計工作。
兩位園境師正在試玩這張圓形的乒乓球桌,「玩到唔想走。」陳元敬打趣的說。
西營盤正街的公園,頂部用上通花的設計,既無實際用途,亦不見得美觀。
該地盤現由私人發展商中國海外發展擁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4/19968083
一帶一路論壇閉幕 英法德拒簽一貿易聲明習開圓桌會議演「萬邦來朝」騷
1 :
GS(14)@2017-05-18 02:08:07■習近平昨與29個與會國家領袖及國際組織負責人,在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峯會。美聯社
號稱中共建政後最大型主場外交騷的「一帶一路」高峯論壇昨落幕。昨早領導人圓桌會議開始前,中方又上演「萬邦來朝」戲碼,逐一迎接29國元首和首腦,惟美國代表不包在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繼前日豪灑近萬億人民幣支持一帶一路後,昨閉幕時稱會期內已形成270多項成果清單。論壇昨進入第二日,作為重頭戲的圓桌會議移師京城市郊的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方仿照前年閱兵及去年杭州G20峯會般,玩起「萬邦來朝」儀式,習近平在前廳佇立,靜候29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多名國際組織負責人;他們逐一在大門外下車走過長長的紅地毯,兩旁衞兵舉槍敬禮下進入前廳,並與習握手;最後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習握手後,兩人一起步入會場,習並主持會議。圓桌會議分兩節閉門進行,習在會前致詞稱,全球面臨大變革,在經濟、恐怖主義等方面都面對挑戰,各國難以獨善其身,會議要達致互利共贏、不排除任何一方。
習宣佈2019再辦第二屆
會議結束後,習昨午親自主持不接受提問的記者會,稱今次會議與68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訂多份文件及協議,與會代表「達成廣泛共識」並通過聯合公報,其中有代表性成果達270多項。習又強調「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搞政治議程」,並宣佈將於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峯論壇。隨後發佈的論壇公報表示,全球經濟面臨挑戰,將努力促進在世貿組織框架範圍內的開放型多邊貿易體系,重申在公平競爭基礎上擴大貿易和投資的重要性。昨晚央視《新聞聯播》,又因大力報道此次論壇增長至50分鐘。論壇雖在中方大灑金錢下達成各方多項合作,但一名外交官昨向外媒表示,參與峯會貿易小組的英、法、德等歐洲國家,集體反對並拒簽一項貿易聲明,認為聲明中的文字沒法化解歐洲對公共採購透明度和環保標準方面疑慮;有指這對積極爭取國際支持的中方是一大打擊。台灣中央社昨點評論壇的與會國家,指普京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在論壇開幕式致詞,大合照時更站在習身旁,顯示兩國與中國的友好程度,也凸顯橫跨歐亞的俄、土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地位。此外,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總理均有赴會,顯見這三個有債務危機的「歐豬」國家,欲通過一帶一路刺激本國經濟。
英報:或輸出經濟失衡
英國《金融時報》社評昨指,一帶一路是中國在窮國的殖民模式,加深在整個地區的政治霸權。若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未被好好利用,則或可說明中國非但未對全球經濟復蘇作貢獻,反是在輸出本國的經濟失衡。新華社/中央社/英國《金融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6/2002277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