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網今日換帥:華電“一把手”李慶奎南下 趙建國離任另有任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374.html
在中國兩大電網巨頭之一的南方電網掌舵了整整6年之後,趙建國在今天離開了這里。替代他的是來自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華電的一把手李慶奎。

南方電網官網顯示,2016年6月16日上午,南方電網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受中組部領導委托,中組部有關幹部局負責同誌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南方電網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李慶奎同誌任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免去趙建國同誌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另有任用。上述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辦理。
熟悉趙建國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一段時間,有關趙建國離任的消息在公司內部已有聽聞。
身材高大魁梧的趙建國出生於1958年,擁有“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會計師”兩個頭銜。“長期在電力系統工作,熟悉電力行業”的趙建國在電力系統的工作履歷主要有:1999年3月,任國家電力公司綜合計劃與投融資部主任;2000年8月,任廣西電力有限公司(局)董事長、總經理(局長)、黨組書記;2002年12月,任南方電網董事、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06年10月,任南方電網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2010年1月,任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
至此,趙建國在成立後的南方電網服役的時間已經有14年了。

李慶奎同樣“長期在電力系統工作,對電力行業的總體情況比較熟悉”。到南方電網之前,比趙建國大兩歲的李慶奎在國電集團服役的時間整好8年:2008年6月任中國華電黨組書記、副總經理;2013年11月任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
在此之前,李慶奎在2007年11月任中國國電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08年3月任中國國電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總部位於廣州的南方電網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也是中國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根據國務院《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南方電網於2002年12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並開始運作。南方電網供電區域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負責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南方區域電網,經營相關的輸配電業務,參與投資、建設和經營相關的跨區域輸變電和聯網工程;從事電力購銷業務,負責電力交易與調度。
南方電網官網顯示,從2003年到2015年,南方電網售電量從2575億千瓦時增長到7822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0.4%;營業收入從1290億元增長到4707億元,年均增長11.4%;西電東送電量從267億千瓦時增長到1891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8.8%;資產總額從2312億元增長到6362億元,增長了1.8倍。
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華電同樣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也是中國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中國華電是2002年底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組建的全國性五家國有獨資發電企業集團之一,其主營業務為:電力生產、熱力生產和供應;與電力相關的煤炭等一次能源開發以及相關專業技術服務。
中國華電官網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華電發電裝機從8817萬千瓦增加到1.35億千瓦,增長53%;年銷售收入從1287億元增長到近2000億元,增長68%;年發電量從3595億千瓦時增長到4700億千瓦時,增長31%;利潤總額增長10倍,資產總額從4424億元增加到7694億元,增長74%。
12年後,2014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而打響此次電改中最關鍵部分——輸配電價改革——的發令槍,則是南方電網旗下的深圳供電公司。這一年,“為探索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中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南方電網官方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改革田”,公司“一直以來……勇當改革促進者,真心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電力工程師出身的李慶奎在2014年接受媒體專訪時稱,“我們要靠改革強身健體,這樣才能因勢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第二輪電改逐漸步入深水區,李慶奎履新南方電網之後,他做出的每一個有關電改的選擇,都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註。
郵儲銀行H股IPO募資或超450億元 內銀股漸受南下資金青睞
最後一家未上市的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的H股IPO,或許選在了合適的時間窗口。
7月4日晚,郵儲銀行在港交所披露了其H股IPO的招股書初稿,投行人士透露,該行上周剛剛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集資金80億美元。去年底,郵儲銀行已經引進了10大戰略投資者,包括螞蟻金服、騰訊、摩根大通、淡馬錫、國際金融公司以及瑞銀等。
根據郵儲銀行招股書,H股發行116億新股共計約451億元人民幣,平均每股價格約3.89元。
以資產總額計,郵儲銀行目前是中國第五大商業銀行,根據招股書,截至2016年3月31日,郵儲銀行的資產總額、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分別達77076億元、67324億元和26658億元,截至同一時間,該行在全國的營業網點布局超過4億個。
在海外市場仍然對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持觀望態度時,郵儲銀行此次H股IPO具有一定優勢。該行招股書顯示,其大部分資產集中於低風險類別資產,產能過剩行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等高風險領域的敞口很低。截至2016年3月31日,郵儲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0.81%,顯著低於其他大型商業銀行1.73%的平均水平,而同時撥備覆蓋率為286.71%,顯著高於其他大型商業銀行154.73%的平均水平。
與其他銀行顯著不同的是,郵儲銀行是中國個人存款、個人貸款和個人銀行業務利潤占比最高的大型商業銀行,截至去年12月31日,郵儲銀行的個人存款和個人貸款分別占存、貸款總額的85.4%和49.4%,個人銀行業務對整體稅前利潤的貢獻高達46%,高於業內平均水平。資金成本也具備一定優勢,去年,郵儲銀行付息負債的平均付息率1.94%,低於已在香港上市的內銀股2.75%的平均水平。
一些投行人士表示,投資者對於銀行股仍有一些顧慮,包括資產質量惡化、內地債務違約問題對銀行的影響等,郵儲銀行也難免遭遇同樣的質疑,但對於IPO,最終還是落在定價水平上。野村證券近期對全球200名投資者的調查顯示,投資者對內地銀行股的看法已有改善,不過仍有約80%的投資者認為內銀股會跑輸大市。
過去幾年里,IPO發行價格一直是內地銀行在香港上市面臨的首要問題,由於二級市場上同業估值偏低,對後來者的定價造成壓力,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大型商業銀行與城商行之間的差別也難以支持更高的定價。根據阿思達克的數據,目前大部分在港上市的內銀股市凈率仍不足1倍,僅鄭州銀行(06196.HK)、青島銀行(03866.HK)、天津銀行(01578.HK)和錦州銀行(00416.HK)的市凈率超過1倍。
不過,等到郵儲銀行通過港交所聆訊,正式開始路演時,情況可能又會有所改變。野村證券認為,內銀股當前的市凈率已經與股本回報不符,內地債務違約問題的增多實際上對內銀股的股價影響有限,內地銀行資產質量最壞的時候也已經過去。而二級市場上,南下投資者的參與,正令內銀股的命運發生一些改變。
在滬港通下,自6月以來,內銀股已經成為南下資金最為青睞的板塊,在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中,內銀股通常多達3~4個。港交所數據顯示,本周至今,建設銀行(00939.HK)和中信銀行(00998.HK)已經連續兩天上榜,其中建設銀行H股僅周一和周二就有15.7億港元流入,工商銀行(01398.HK)、招商銀行(03968.HK)和農業銀行(01288.HK)也在南下投資者的愛股榜單上,甚至同屬銀行股的匯豐控股(00005.HK)兩天內的資金流入規模也有10.7億港元。
南下持續的資金流入,也令內銀股在英國退歐造成市場動蕩時表現相對堅挺,對於即將展開上市進程的郵儲銀行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消息。摩根大通認為,英國退歐對內銀股來說有危也有機,但總體的直接影響不大。退歐之後,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銀行可能面臨信貸增長放慢等挑戰,而內地銀行以外幣計價的風險敞口截至去年底僅占整體資產約1%,退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微乎其微。
全國布局連鎖門店 北大荒欲揮師南下
從農田到餐桌,在中國打出全產業鏈戰略的公司很多,中糧集團和北大荒值得特別註意。
中糧強在糧油貿易和下遊品牌運作;與中糧相比,北大荒在農產品上遊,一年可以產出約2000萬噸的商品糧,如此強大的生產能力,國內少見。
北大荒要做全產業鏈,得天獨厚;短板是銷路。福美意連鎖零售店算是北大荒大建銷售渠道的“急先鋒”。
福美意是北大荒集團全資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截至目前,福美意連鎖零售店現在黑龍江、北京、天津、河南等地開出了9家旗艦店,自北向南,最南端的旗艦店已經開到了海南。另外開出了近150家加盟店。
福美意連鎖店幾乎囊括北大荒大多數的糧油產品,包括食用油、大米、面粉、雜糧、掛面、白酒、紅酒、休閑食品、山珍等系列的300多種產品,僅僅北大荒自產的產品,擺賣一個小超市已經綽綽有余。其中紅酒,是北大荒貿易渠道運作的進口產品。
福美意加盟店分為省會級城市、地市級城市、縣鄉,加盟的門檻。以營業面積為例,省會級要求營業面積80平米以上,地市級60平米以上,縣鄉級40平米以上,加盟費從高到低分別是每年3萬元、2萬元、1萬元。
有關人士稱,北大荒的品牌和產品,不能局限於東北市場,要推向全國。

北大荒被不少人認為是東北的一個區域品牌。實際上北大荒的農產品生產能力,遠遠超過了東北的需求。以大豆加工能力為例,北大荒旗下的九三集團開足馬力,一年可以加工1200萬噸。國內食用油市場份額第一的豐益國際,加工能力也就是1000多萬噸。
再如大米,北大荒旗下的黑龍江省北大荒米業集團有限公司,可以依托北大荒2300萬畝水稻種植基地,另外在在著名水稻之鄉——五常市自有有機水稻基地10000畝,全部經過國際權威認證機構認證,在肇源、綏化建設綠色食品基地80000畝。大米這一塊,生產規模和產品特色兼而有之。
生產能力不是問題,銷售渠道對於北大荒走出東北的瓶頸制約很明顯。
整個北大荒,近些年在全國建設綠色食品旗艦店四十幾家,門店1138家,營銷網點1500多個,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會城市。與對手相比,筆者認為,這樣的規模還遠遠不夠。
豐益國際在國內的銷售網絡,覆蓋了中國多個省、市、自治區的2839個縣市,擁有近350個銷售處,1585個經銷商,5000多家分銷商,超過100萬個終端保證供應。
中糧集團,擁有230萬家終端售點,遍布中國952個大中城市、十幾萬個縣鄉村。
北大荒一號人物、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王有國最新講話稱,北大荒集團要整體提檔升級,對於糧頭食尾,食不僅僅是加工成食品,更主要的是要把它銷售出去,讓廣大消費者接受和認可。因此,近幾年來北大荒集團從做渠道、打品牌、出標準、講信用上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除了福美意這樣的實體門店布局,北大荒購物網、大農網、北大荒好特網等相關一些網站相繼建立。王有國稱:“去年我們在網絡上銷售額達到了156個億元,使北大荒集團的總銷售額突破了1300億元。”
現有的福美意連鎖零售門店,數量上100多家,筆者認為,對北大荒的米面油銷售有拉動作用,更多的可能還是品牌展示,要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還要假以時日。
北大都來建分校了,人大武大還會遠嗎?一大波名校南下深圳
據深圳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深圳市政府29日與北京大學在廣州簽署備忘錄,決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為基礎,共同建設北大深圳校區。
根據備忘錄內容,雙方計劃將北大深圳校區及其附屬醫院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大學治理結構、合理學科布局、鮮明國際特色、世界一流水準的教育、學術研究和醫療機構。

深圳市政府29日與北京大學在廣州簽署備忘錄
微博稱,據此前的信息,北京大學深圳校區將引入本科教育,很可能選址南山,學科設置偏重於應用。同時從教育局獲悉,北京大學並不是唯一青睞深圳的名校。不久的將 來,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名校都可能在深圳設立校區,清華大學也有望在深設立國際校區。繼北京大學之後,北京中醫藥大學很有可能也在9月和深圳簽署合作辦學備忘錄。
另據央廣網報道,深圳市教育局介紹,深圳目前已建成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包含哈工大本科深圳校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高校或高等教育特色學院。
錢到哪兒去了?南下淘金,任我行吸金大法杠杠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8/1037339.html
近期內地資金流向港股通的資金量,遠大於境外資金通過滬股通流入A股的資金量。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這句話形容當下洛陽玻璃的股價,乃至A股市場和H股市場,你們覺得合適嗎?
今日,H股洛陽玻璃股份(HK.01108)非常引人註目,截至收盤其單日漲幅高達38.95%,收盤價僅為6.60港元;而A股洛陽玻璃卻因重大事項停牌,而昨日洛陽玻璃還收了一根高開低走的中陰線,下跌0.39%,收盤價為25.61元人民幣。
從8月15日至今這19個交易日里,上證指數一直受到250均線的壓制,然而恒生指數在這段時間卻是漲幅比較可觀。今日保監會網站發布消息稱險資可參與滬港通試點業務,這又為滬港通增加了數額可觀的潛在資金流量。
1,內地資金流入港股通相當迅猛
近日滬深大盤主力凈流出資金和小單凈流入資金短兵相接,各有勝負。但從總體情況看,滬深大盤主力凈流出的資金量大於小單凈流入的資金量;並且在上周三、上周五、本周一滬深大盤主力凈流出資金微弱於小單凈流入之後,本周二、三、四連續三個交易日都是滬深大盤主力凈流出資金量占上風。
火山財富記者發現,從8月5日至今,滬股通資金就是每個交易日都流入的;但港股通資金流入情況也不賴——它從8月3日至今就連續每個交易日都是流入了。並且,從8月3日至16日,滬股通單日流入額與港股通單日流入額互有高低,並且滬股通單日流入額大於港股通單日流入額的次數,僅比滬股通單日流入額小於港股通單日流入額的次數要少一次。
但是,從8月17日至今,每個交易日的港股通流入額都比滬股通流入額要大。並且,從表一可知,從8月17日至今,港股通單日流入額與滬股通單日流入額的差距的“喇叭口”有所放大。
這意味著,盡管近期境外資金通過滬股通在連續流入A股市場,並且從8月22日以後的各周滬股通資金總流入量在逐步放大;但是近期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流入H股的各周資金量也在連續放大。並且,近期內地資金流向港股通的資金量,遠大於境外資金通過滬股通流入A股的資金量。
▼表一:8月3日至今滬港通資金流向一覽(註:資金單位為億元)

2,港股通大資金流向大金融、地產行業個股
本周一至今才4個交易日,港股通流入金額高達188.11億元,已經超過上周5個交易日港股通總流入金額。火山財富發現,本周4個交易日港股通每日漲幅最大的個股依次是現代牧業、臺泥國際集團、恒生銀行、洛陽玻璃股份,它們對應的單日漲幅分別為10.07%、26.67%、4.98%、38.95%。同時,這4只個股當中僅恒生銀行今年中報凈利潤是盈利的,而現代牧業、臺泥國際集團、洛陽玻璃股份今年中報凈利潤均虧損。
火山財富記者整理港股通每日成交金額排名前十的個股發現,本周以來港股通凈買入金額排名最靠前的是銀行業的匯豐控股、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保險業的中國平安、投資及資產管理業中國信達,它們均屬於大金融板塊。
從表二可知,匯豐控股可謂是龍頭中的龍頭,本周它已經連續4個交易日位列港股通單日十大成交股,並且每日的排名都相當靠前,在昨日和今日均排名第一。同時,港股通資金凈買入匯豐控股的金額也遠遠比其他個股要大得多。
當然,工商銀行也不賴。該股在本周一、二的排名是超過匯豐控股的,但是本周三、四的港股通凈買額小於匯豐控股。
此外,華潤置地、龍湖地產、中國海外發展在最近2交易日也很受港股通資金親睞,其中中國海外發展已經連續2個交易日被港股通資金大筆凈買入。這3只地產股近期漲幅均比較大,市凈率、凈資產收益率也均比較適中。
▼表二:本周港股通成交金額排名靠前的個股一覽

火山財富紮根於全國最大原創投資理財資訊發源地——《每日經濟新聞》,由多位征戰股市一線的資深財經記者全心全力打造。
用手機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快速關註“火山財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港交所:港股通交易穩健增長 節後資金延續南下態勢
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和天津證券業協會的支持下,“香港證券市場與港股通業務”培訓9月20日來到天津。香港交易所講師們向轄區券商代表介紹了港股市場近期發展態勢、港股市場特征及與A股的差異,並就香港市場再融資、信息披露規則及港股通公司行為等市場熱點問題與參會者進行了交流。超過270位天津證券業協會會員單位代表參加了培訓。
天津市證券業協會理事長李喚工表示,香港市場既是中國大證券市場體系構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由於自身的特點更加成熟開放,因此,對內地投資者來說不僅是不可或缺的投資場所,也是全球化資產配置的重要平臺。隨著滬港通的運行和深港通的開通,相信內地投資者在逐漸熟悉香港市場的交易機制和運行規則後,將會發現其中的諸多機遇。
香港交易所市場發展高級副總裁周曉殷指出,恒生指數50只成分股中有27只是內地投資者所熟知的內地企業。從今年2月12日的恒指低點以來,恒指今年已穩步上漲約30%。內地投資者南下資金不斷湧入,8月份港股通日均凈買入10.33億港元,與2015年4月時的港股通交易高峰相比,近期南下交易量的增長更為穩健。
中秋節後三個港股通交易日延續了之前的資金南下態勢,9月19、20、21日港股通凈買入分別約為58.9億港元、43.4億港元及39億港元。
下周,港股通培訓還將在北京開講。
沖刺深港通:資金洶湧南下 港股迎價值重估
國務院正式發布《深港通實施方案》至今已一月有余。市場曾一度擔心,深港通利好兌現即變利空,但進入9月後的港股市場連創新高,港股通交投激增。沖刺階段的應聲大漲,繼續推高市場預期。有券商研報更直言,港股已站在新牛市初期。
港股是否能啟動長期行情,市場還存疑慮和爭議。但對於短期調整和震蕩的風險,卻已有充分預期。9月22日,港股通呈凈流出。有分析師對此表示,四季度海外市場風險以及獲利盤回吐壓力,均不容小覷。
資金洶湧南下
深港通日益臨近,資金南下勢頭愈加洶湧。
從今年8月以來,深港通的預期不斷升溫。滬港通中的港股通一度有31個交易日獲資金凈流入,且交易量迅速放大。8月16日,當天港股通資金凈流入為9.19億元,至8月31日時單日資金凈流入已達43億元。9月9日當天,恒指創一年來新高,港股通單日資金凈流入高達61億元;其中,買入成交額更創下92億元的階段新高。但同期的滬股通表現疲軟,9月9日以來連續凈流出。
深港通方案落地後兩個市場的表現迥異,市場此前已有預期。
談及深港通開通對於A股的影響,市場預期較為長遠。多位券商分析師強調,深港通的開通將加強A股市場與海外的聯動,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需求,以及投資者結構的完善。而更為全局的意義在於,深港通將促進內地資金市場的開放和改革,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
深港通落地對港股的影響,或更為直接。“此次深港通落地,(港股市場)猶如久旱逢甘露。” 在安信國際與智信財經舉辦的港股通專題策略會上,安信國際研究總監韓致立如此總結道。在其看來,港股市場此前一度受外匯收緊、QDII暫停、深港通推遲等因素拖累,而陷入流動性缺失的窘境;深港通的推出將逐步改善市場流動性,更將帶動港股市場實現價值回歸。
韓致立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在當前互聯互通機制下,資金南下潮已經形成。尤其在當前人民幣貶值壓力、港股低窪估值的吸引,以及港幣與美元掛鉤的多重因素影響下,資金南下的意願更為明顯。而伴隨深港通實施方案公布,港股通被取消總額度限制、ETF也有望成為可投資標的等調整,港股通的加分項不斷。
與其預期相呼應的是,滬港通的雙向交易中,南下交易的熱度不斷攀升。統計顯示,港股通單日累計使用額度自去年底起加速上升;就在今年9月,港股通買盤占市場成交比例首度突破了10%,創滬港通開通以來的新高。
警惕港股短期震蕩
除了給港股市場帶去短期的交易機會,深港通也憑借著對運行規律的滲透,悄然影響著港股格局。
深港通方案推出後,以總額度限制取消的市場反應最強烈。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部相關人士就表示,深港通總額度限制的取消,增加了資金配置港股的熱情,將為港股市場帶來可觀的長期資本流入。
按照此類資金的交易特點和偏好,該研究員表示,未來資金極有可能配置港股市場的成長股,並且看重股票的長期收益,“這將逐漸降低香港市場常見的部分老股東‘見漲就賣’對股價產生的影響。同時,成長性的公司的股權融資渠道將會被打開,股價進入良性循環。”
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張憶東也在最新研報中稱,在總額度取消等政策調整,有望促進龐大的內資“無縫對接地擁抱港股”。其更把此次規則調整,看成是港股行情反轉的關鍵變量。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快車道,港股的基本面反轉。這次是2016年8月,滬港通、深港通的總額度全面放開,標誌著中國財富和中國資本的國際化配置進入快車道,港股公司的估值窪地。”張憶東稱,類比前一次的走勢,當前港股已在牛市初期,後面還有類似2004年至2007年底的牛市行情主升浪。
然而,即便已經明確提出“港股新牛市”的觀點,張憶東也同時強調,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部分階段內海外市場風險有望上升,港股或將受到沖擊。此外,申萬宏源上述研究員也強調,事件性投資的利好預期在近期已得到充分反映,短期獲利了結的風險較大。9月22日,在連續31個交易日凈流入後,港股通當天凈流出1.31億元。而就在前一日,港股通還有38.48億元的凈流入。
“立足未來數年來看,當前只是牛市的初期,大多數人還心存疑慮,獲利盤很容易隨著短期風險而釋放調整壓力,但這時候恰恰是逢低布局優質港股的良機。”張憶東稱。
資金南下速度驚人:八月香港基金境內發售達41.42億
外匯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內地基金香港發行銷售資金累計匯入金額為10458.67萬元。
截至八月末,內地基金香港發行銷售累計凈匯入金額為8175.63萬元,八月凈匯入為1541.12萬元,環比增長145%。

據統計,目前,共有44只內地基金已經獲準在香港銷售。 由於此類基金銷量平平、代銷周期較長、發行時點難把握等原因,目前基金公司對於“南下”的熱情大不如前,但大中型基金公司仍將此作為業務發展的一個“必備品”。
盡管8月內地基金香港發行銷售環比出現大幅增長,但相比於香港基金境內發售增長速度仍較為緩慢。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南下”基金銷售不佳,更希望等市場更有吸引力時候繼續推出,估計要等到今年底或明年初。
截至8月末,香港基金境內發行銷售資金累計匯出84.8億元,累計凈匯出達78.3億元。規模為內地基金香港發售累計凈匯入金額的96倍。
其中,8月單月匯出金額高達41.42億元,規模接近1-7月累計總額。

爭相發行港股產品 公募南下香港“淘金”
港股通背景下的基金公司正在積極布局南下。
過去幾日,北京、深圳的多家基金公司爭相在香港發行基金產品,額度緊缺的QDII產品更是發行首日便售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也了解到,其實不只公募基金,對資金敏感的保險資金、實業資金也在布局港股市場。
“在目前港股的投資者結構中,內地投資者占比為22%。”在深圳一位基金經理看來,資金紛紛布局港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貶值和國內資產泡沫化。
“中長期來看,資金南下的趨勢是無法改變的,但短期來看會有一些波折。雖然看好,但是到年底這個時間點,願意擡轎子的或許不是很多。”北京一位浸淫港股多年的私募投資經理則向本報記者表示。
基金公司積極布局
10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大幅走低,失守6.7關口,為2010年9月以來的谷底。隨著長達11年的人民幣單邊升值情況被打破,人民幣貶值預期也再度升溫。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之下,保守估計出海資金將達2萬億美,出海資金的第一站便是港股。
“與全球主要股市相比,港股估值十分低廉,截止目前尚不足10倍,歐美、亞洲等地股市估值均處於偏高水平,而港股則低於平均值。另外,政策如深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等也在引導國內資金配置港股。”融通證券的滬港深智慧生活擬任基金經理商小虎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
Wind資訊顯示,目前正在發行的84只基金中,投資於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場的有11只,其中明確投資於滬港深的有6只。
本報記者註意到,正在或已經發行的南下基金中,華南一家基金公司近期發行了國內首只針對香港小盤股的指數基金,除此之外,還有針對香港銀行的指數基金、投資對象為債券的QDII基金等。
作為指數型基金,鵬華香港銀行LOF密切跟蹤中證香港銀行投資指數,據了解,中證香港銀行投資指數選取港股通範圍內的銀行股作為樣本股。“這個產品是一只T+0的產品,走的是港股通的通道。因此不會占用稀缺的QDII額度,未來規模增長也不會因此而受限。”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配置美元債券基金成為當下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一個選擇。10月12日,泰達宏利亞洲債券在一日內售罄,上午半天的募集規模便已超過7億元額度上限,當天宣布提前結束募集。據了解,目前亞洲主要發債國家中,印度、印尼、越南等國的十年國債收益率水平在6%以上。
“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之下,保守估計出海資金將達2萬億美元,伴隨資金流入,A/H股的折溢價指數快速下行。A股較H股溢價由接近50%縮窄至目前的20%水平。此外,港股股息率較高,平均為4%,高股息或將持續吸引內地資金流入。”商小虎分析稱。
10月11日,深交所、聯交所、中證登和香港中央結算在深圳共同就深港通簽署《四方協議》。《四方協議》是深港通的框架性協議和基礎文件,內容涵蓋深港通股票交易、結算、存管、市場監察等各方面主要的業務安排,被認為是深港通各方進一步深化合作新的起點。
短期或有回調壓力
年初至今,港股上漲約7%,從春節的年內低點更是大幅反彈近30%,比全球包括A股市場表現都要搶眼;另外,港股也疊加了一些外圍風險因素,如美國大選黑天鵝事件發生、英國退歐、歐洲銀行業狀況惡化、美聯儲加息等,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短期內會對港股產生沖擊。
“長期看,大類資產配置的多元化以及國內的資產荒會擠出一部分出海,不一定是在香港。香港的股市波動,表現在三季度上漲那麽多,還沒有很大的回調;對香港市場來說,流動性壓力也非常值得關註。雖然中資成分越來越多,但外資還是更多一點。”上述港股私募投資人士則表示了短期一定的擔憂。
商小虎也認為,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和中長期AH估值融合的大背景下,每次風險事件都是布局港股的好機會。
“現在恒生指數的市盈率12.9倍,雖略高於十年歷史平均12.6倍,但也只是回歸到平均水平,而未來很多結構性因素變化,會提升整體估值中樞,仍有向上空間。”他說。
本報記者註意到,資金南下布局港股的一個邏輯是尋找港股的估值窪地,分析人士預計深港通後AH股折溢價將會縮小,所以可關註AH股兩地上市公司中折價較大的公司;另一個是目前港股股息率較高,比如銀行。在最近半年港股通十大活躍股統計中,最受大資金青睞的也正是銀行股,數量占七只之多,總計凈資金流入近千億。
“只有長線資金比較看重股息率、看重那些比如折價的機會,前提是這些市場的特征在那里。如果是短線的資金風險偏好比較低。”上述港股私募投資經理分析道,“我覺得有回調可能更好一點,不然有些風吹草東大家就會比較緊張。”
近2個交易日,恒生指數下跌402.98點,跌幅1.68%。
東航南下成立廣東分公司 三大航混戰北上廣
原本在京滬廣“各自為戰”的國內三大國有航企,開始向各自的樞紐滲透。今日,東航宣布正式成立東航廣東分公司,加速開拓華南市場。
而在此之前,國航已經通過控股深航搶先進入華南市場,東航和南航也已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國航和南航則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三大國有航空從以前的“割據一方“,變為在北上廣混戰。

東航南下增投運力
為了做大做強華南市場,整合公司在華南地區資源,2015年9月,東方航空(600115.SH)決定成立廣東分公司。經過兩年的籌備,東航廣東分公司終於通過了補充運行合格審定,從而成為東航第16家分子公司。
在此之前,東航先後在廣州設立了華南營銷中心,成立了東航物流公司華南分公司,目前,東航在廣東地區運營著廣州、深圳、汕頭、湛江、珠海、佛山6個航點,每天始發航班約120個,通達國內59個城市,3個國際(地區)城市,年旅客運輸量超過1000萬。在華南地區構建了由廣東始發至上海、昆明、西安三大樞紐精品快線,並以此輻射形成至華北、東北、雲南省內、西北腹地的國內航線網絡和歐美、東南亞、日韓的全球航線網絡。
東航廣東分公司總經理翟誌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東航在廣州有過夜飛機13架,深圳有9架,有四家分子公司飛往這兩個城市,在運行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比較分散,成立廣東分公司後,會把資源進行整合,前期以三架737-800飛機起步,2018年以後根據市場需求引進寬體客機,強化華南地區航線布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東航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航空樞紐網絡體系。
據記者了解,新成立的東航廣東分公司將在原有航線網絡基礎上,加大廣州至上海、昆明、西安樞紐航班密度和運力投入,開拓周邊汕頭、珠海、湛江等省內市場。而在國際方面,著力構建廣東至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網絡,計劃開通廣州、深圳至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航線,適時開通廣州至澳洲、美洲等國際遠程航線,增強東航在華南地區的航線網絡通達性,構建東航在廣東地區的“空中絲綢之路”。
未來,東航廣東分公司將以波音系列飛機為主,以年均5-8架的增長速度持續擴大機隊規模。根據東航整體的航線布局安排,到“十三五”末,在廣東地區運力總投入近60架飛機。
三大航樞紐相互滲透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在廣東市場,南方航空(600029.SH)占據絕對大的市場份額,此次東航南下,也意味著與同屬天合聯盟的南航短兵相接。不過在此之前,南航已經率先進入上海市場,成立了南航上海分公司,中國國航(601111.SH)更是提前一步滲透進上海市場,分享傳統由東方航空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上海市場“大蛋糕”。在國際航線上,國航和海航過去一兩年更是連續拿下多條上海出發的洲際航線。
“在前任民航局長李家祥時代,是希望三大國有航空做大各自的樞紐,而隨著幾家公司在其他家傳統樞紐市場的逐步滲透,意味著局方政策的監管也在從行政構建樞紐到市場構建樞紐轉變。”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分析,這對航空公司來說是加大了競爭,對旅客來說則可能會獲得更有競爭力的票價和服務。
林智傑進一步指出,近年來,盡管出境遊發展很快,但我國三大航的樞紐建設效果進展並不是那麽明顯,包括航班波的打造,中轉比例的提升等,而三大航在各自樞紐的滲透,以及海航、廈航、川航等在二三線城市遠程洲際航線的不斷開通,預計將對樞紐構建形成更大的壓力。
不過,在航班時刻資源已經很稀有的北上廣,要想拿到更多好時刻甚至開辟遠程洲際航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最近幾年,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廈門航空等也陸續獲批在北京開設分公司,但受制於北京空域資源緊張和機場時刻緊缺的制約,很多航空公司無法取得理想的航班時刻和航權。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南方航空接收首架A380巨無霸飛機時,就表示最適合用其執飛北京始發的國際航線,然而,當公司已經接收完訂購的5架A380時,北京始發的國際航線卻很難拿到,對於更賺錢的商務客市場,廣州顯然沒有北京大。
不過,計劃於2019年建成的首都第二機場的籌建讓眾多航空公司看到了曙光。根據目前的初步安排,東航、南航作為北京新機場主基地航空公司,分別按照承擔北京新機場航空旅客業務量40%的目標進行基地建設,東航、南航等遷出首都機場後,騰出的空間優先滿足國航發展需求。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