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警訊2:國營企業倒債,地方債居高不下 下一輪危機:陸企破產潮?

2016-01-18  TCW

中國股市在二○一六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以暴跌七%、使得股市提前熔斷收市,震撼全球。

這個事件背後,反映的是一場中國版的「信貸風暴」,正隨著人民幣貶值而在慢慢延燒中。

二○一五年底,中國就爆出第一宗國有造船廠──浙江舟山五洲船舶修造公司破產清算的消息,沒有訂單、還不出銀行貸款,成為二○一五年三家民營造船廠倒閉重 整後的最新受害者;然而,國營企業向來享有補貼、政策優惠、與資金等特殊待遇,卻仍逃不過破產命運,顯然是國家決斷放手。

二○一六年一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換上礦工服、坐進礦車裡,下到地面下三百多公尺的山西煤礦井裡視察,出了煤礦坑、進了鋼鐵廠,李克強說:「好鋼要千錘百鍊,好產能要優勝劣汰。」

選擇山西,因為這裡的鋼鐵與煤炭,正好是大宗物資產能過剩問題的兩大根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二〇一五年中國超過八成的煤炭公司虧損、四成沒錢支付員 工薪水:二〇一五年前十月,中國一百零一家鋼鐵公司合計虧損約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超過二〇一四年全年合計獲利的兩倍,汰弱留強,勢在必行。

這一切,都在呼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五年十二月底「經濟工作會議」的五大結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缺點),自從二〇一二年習近平掌舵以來,中國政府鐵腕肅貪的手法,終於要用到經濟問題上了。

這背後的意涵是,中國為了完成經濟改革「大破大立」的目標,過程中將出現:失業問題、企業違約倒債潮、與企業倒閉潮,隨著人民幣貶值擴大,這有可能讓中國企業債與地方債,醞釀出一場信貸危機。

危機1 美元債務,因人民幣貶值變重

你知道,美國政府在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最大債主是誰嗎?答案,是中國。

但你知道,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誰是欠債王嗎?

答案,也是中國。

一月六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公共部門加上民營企業的債務GDP(國內生產毛額)占比,比多數開發中國家還要高,甚至超越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害國的水準(詳見下圖)。

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Rogers)二〇一五年就曾說:「我憂慮的是,中國擁有大量債務,是過去幾十年所沒有的,就像任何國家一樣,中國債務將會出現問題。」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中旬,由雲南政府背後支持的雲南煤化工公司發出債務違約公告,表示無力償還約新台幣六十八億元的負債,在此之前,同樣是國營背景的太陽能公司天威英利、鋼鐵業中國中鋼等也都爆出債務違約。

中國財政部統計,二〇一五年九月國企負債達到約新台幣三百九十兆元,竟然已經高於二〇一四年中國的GDP總額。

更可怕的是,從企業到地方政府,中國有許多債務是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存在著,一旦人民幣貶值,這些債務形同自動膨脹,要用更多的人民幣償還。偏偏目前中國企業獲利普遍下滑,最後不是被迫拍賣資產,要不就是倒帳,而中國金融體系的壞帳比例也勢必升高。

截至二〇一五年九月底止,中國待償還的美元債務高達一兆五千三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十一兆元、或是台灣三年的GDP,這些債務大部分都是美元計價的債券(如公司債),並且多數都沒有進行匯率避險。

星展銀行執行長古柏塔(Piyush Cupta)認為,一、兩年內將有發生中國企業破產潮,如同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東南亞國家,當年這些國家的企業就是發行大量未避險的美元計價債券,當償債能力下降時,就是引爆企業倒閉潮。

危機2 熱錢外逃,企業營運更艱難

人民幣不眨、難以挽救中國疲軟的出口經濟;人民幣貶值、又加深中國內部金融危機的風險,不論哪一邊都是壞消息,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會使得熱錢持續從中國外逃至少三到四年。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中國外匯存底一個月就減少超過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三千五百億元),創下單月金額減少的新高紀錄:一整年下來,中國外匯存底金額已經減少一三%,來到三兆三千三百億美元,距離最高點短少約新台幣二十二兆元。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打趣說,照這種速度下去,中國即便擁有全球第二局的外匯存底,很快也要見底。

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中國至少需要二兆六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才能維持市場的穩定;如果每個月都以一千億美元的速度流出,七個月裡就會到達警戒線。

資金外逃,反映出中國經濟的不安,以及對人民幣走眨的擔憂。德意志銀行擔憂,二〇一六年開年人民幣的急貶,將引發新一波熱錢從中國外逃,進一步讓全球市場流動性減少,各類資產的價格也會跟著走空,最後是全球資本市場。

資金外逃,引發通貨膨脹,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減少,取得原料的成本增加,企業投資停滯、影響長期獲利能力,銀行因為壞帳而影響體質,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金融體系也想緊縮銀根,企業與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的問題會再次惡化。

危機3 政府汰弱留強,地方壞賬恐攀高

中國證監會二〇一六年才上路的股市熔斷機制,在正式上路四天後,即二度「熔斷」停盤而宣告暫停實施,這不僅成了全球資本市場恐懼的核心,更顯示中國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恐怕不如外界想像中高明,更加深了這樣的恐懼。

二〇一六年秋天,照慣例中國將選出習近平的「下一任內定人選」,以便安排在二〇一七年進入政治局常委會,並於二〇二三年正式接班。

二〇一七年是習近平接棒以後,第二任任期開始的第一年。第一任任期裡,他大舉肅貪、整頓人事,逐步走跌的經濟數據與疲弱的內需市場可以歸罪給前任領導,然 而,為了要讓中國經濟在第二個五年(二〇一七年起算)「跳」起來,今年必須先蹲低、醞釀動能,才能讓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更健康、效益更好。

習近平政權在二〇一六年將中國經濟定調為「擠膿包、去毒瘤」的一年,企業與地方債壞帳升高,已成了中國政府清理中國經濟手段的最大副作用。

往好處看,汰弱留強後的中國企業,不能再單靠補助就敢隨意殺價、自傷傷人,動盪過後的全球商品市場必然重回應有的秩序,台灣只要加速創新、準備好與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對手應戰,新一波的成長反而更值得期待。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1

礦工之子黃國昌 卸不下盔甲的戰神 國會新角》新生代政治明星 民進黨也要讓他三分

2016-01-25  TWM

黃國昌身上,承載著各種極端的價值投射,許多人奉他為楷模,也有人視他如寇讎。 這次立委選戰,他憑著強大的個人魅力,帶領時代力量成為國會第三大黨,成功達成預設戰略目標。 無論你對他是愛或恨,都不得不佩服這位「學運戰神」的堅強意志。

很少有立委候選人的選戰,打得像黃國昌一樣忙碌。身兼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的他,一邊得顧好自己參選的北海岸選區,同時還肩負替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拉票的重 任;除此之外,他還不辭辛勞地四處替友黨候選人站台,從「 台灣頭」 的基隆到「 台灣尾」 的屏東,都看得見黃國昌抬轎的身影。

選舉期間,他陸續接受《 華盛頓郵報》 、《 NHK》 、《 BBC》 等國際媒體採訪,《 CNN》 主播甚至在選前之夜以連線直播方式,對他做了近五分鐘的現場訪問。除了蔡英文以外,沒有其他候選人能獲得同等的關注。

「黃國昌就是新生代的政治明星,所以當初他可能參選的區域,民進黨都虛位以待,就算基層反彈,也硬是拖著不提名,只為和他合作。」一位民進黨決策人士選前就斷言黃國昌勝算極高。

不愛稱號

他,人生目標並非設定從政選舉結果,這位太陽花運動占領立法院期間被網友封為「戰神」的法律學者,果然以一萬兩千票差距,擊敗資深立委李慶華。但被問到, 對於「學運偶像」、「政治明星」這類稱號的看法時,黃國昌臉色一沉,雙手抱胸說:「我不太喜歡這樣子的稱呼,因為從政不是我設定的人生目標。」他停頓了幾 秒鐘,又說了一遍幾乎同樣的話。

當選立委第三天,黃國昌依舊在狹小的競選總部忙到深夜,只是身上穿的,已經從拜票用的時代力量黃夾克,變成了HUGO BOSS的細條紋西裝。他一身體面裝扮,嵌進身後油漆斑駁脫落的白牆背景,有種後現代的不協調美感。

參選立委也是如此。

過去總是在公聽會上強勢發言、或在街頭慷慨雄辯的黃國昌,為了融入人群,大清早就站在人潮聚集的街口,對四面八方的選民懇託;時而換上慢跑鞋走進傳統市場,用不流利的台語和銀髮長輩對話,起先看了不習慣,久了也見怪不怪。

「我現在的生活,不確定能用複雜形容,只是質量不一樣,我從發表者變成傾聽者。老實講,我不善與人接觸,大部分人覺得我不容易親近、孤傲又跩;但我不這樣 覺得,所以常反省為什麼給人這種感覺。」黃國昌說話節奏不快,每句話之間,常瞇著眼睛思索許久;但話一出口,總是條理分明,像是要寫在試卷上的答案。

無往不利

他,習慣凡事按照計畫進行面對考試,黃國昌一路無往不利,建中、台大法律、大四畢業就通過律師高考及司法官特考、赴美取得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進入中研院後,即使花了許多心力從事社運,他仍舊只花八年,就獲得一張終身聘書。

「我必須承認,我的人生滿順的,從來沒有什麼考試沒考過,或想升等沒通過,我應該感恩。」黃國昌說。

這位學術界的優等生,出身勤勉的藍領家庭。黃國昌的父親,國小畢業就下田工作,後來陸續做過礦工與染布工人,以勞力提供家人穩定生計,卻因替老闆擔保遭惡意倒帳,欠下一身債務。

也許是早年的不安逸,讓黃國昌習慣為人生設定一個又一個待辦事項,一切按照計畫進行。即使二○一二年起,因領導反媒體壟斷運動遭媒體鋪天蓋地攻擊,黃國昌也能找到鼓勵青年參政、打破既有政商媒結構的高難度目標。

但包覆在堅硬戰神盔甲下的,終究是平凡的血肉之軀,從微小的縫隙間,還是看得見黃國昌刻意隱藏的脆弱。

「有一段時間,我被狗仔跟監,記者每天到我家按門鈴找人。我父親是老實人,什麼都不知道,卻不斷被騷擾而恐慌,必須用最高劑量的安眠藥才睡得著;但他只是 勸我:『做好自己,不要因為看不慣什麼就得罪人。』」黃國昌說,「從美國回來,父親住進加護病房,但狗仔還是一天到晚跟著我,那是我生活最痛苦的時候。」

毀譽參半

他,成了不同意識形態駁火戰場反媒體壟斷後,「 黃國昌」 三個字,就成了不同意識形態駁火的戰場;媒體對他的報導毀譽兩極,妖魔化者有之,卻也不乏歌頌造神之作。無論你在這波價值衝撞中,站在保守或激進的一端,黃國昌都可以是代表性的象徵符號。

「明星」、「偶像」、「煽動者」、「投機分子」……,各種正反標籤,再也離不開黃國昌,他接不接受,從來不是重點。

太陽花學運後,黃國昌乘勢發起不同政治團體,最後加入時代力量。儘管他一再宣稱參選立委意願不高,卻又沒把話說死,「黃國昌在哪裡選」,一時成了最熱門的 政治話題。「我加入時代力量是希望化解壓力,讓夥伴不要散掉,但入黨記者會上,沒人關心我為什麼入黨,只想問我在哪裡選。」黃國昌一口氣說完,又嘆了一口 氣。

之後,有媒體報導他決定在故鄉新北汐止參選,被他斥為「胡說八道」;有意投入同選區的民進黨議員沈發惠等得心急,忍不住在臉書上透露,「黃國昌即將以華麗的出場參選」,也被他委婉否認。

說了好多次不選,黃國昌終究還是在一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宣布辭去中研院職務投入立委選戰;他的出場姿態並不特別華麗,卻像背著沉重的偶像包袱。

「他對出來參選,猶豫了很久;但既然決定要做,步伐就非常明快、戰鬥力十足。」時代力量立委當選人洪慈庸說。

在立委選舉中,熱愛計畫的黃國昌設定了兩項目標:讓國民黨國會無法過半、讓時代力量進軍國會。

為達成目標,他與民進黨協調選區、和蔡英文共同競選。務實的策略,卻也讓時代力量被質疑是「民進黨側翼」。

「說我們是側翼,根據是什麼?因為支持蔡英文?但三個人要我選,我當然支持蔡英文,end of story(話就說完了),難道我要不支持她顯示清高嗎?」黃國昌有些激動:「如果我們是側翼,為什麼民進黨台南、高雄不分幾席讓時力選?你看我這裡名義 上和蔡英文聯合競選,但我沒從她那裡拿過一毛錢。」

策略務實

他,設定目標使命必達「時代力量進入國會之後,怎麼與民進黨做出區隔?」記者問他。

「民主社會有合作有競爭,如果其他政黨抱持相同價值就一起合作。例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民進黨如果支持當初有共識的民間版,我不可能為反對而反對。」他說。

「你堅決反對柯建銘搞密室協商,未來進入立法院,怎麼和他互動?」記者問。

「我反對的是國會以協商為中心,有人批評這是完全不妥協,根本禁不起邏輯檢驗。我希望國會把法案與預算案的審查權力交還給委員會或院會討論,黨團協商盡量處理程序性事項,不是說連明天開什麼會也要辯論決定。」他回答。

一系列快問快答,好像挑起了戰神的情緒,只好趕緊岔開話題,問他開票當天心情,試圖揮去淡淡的硝煙味。

「那天我就坐在這裡看電視,票才開到一半,同仁就一直催我下樓發表當選感言,但我覺得憑什麼自行宣布,如果最後輸了怎麼辦?最後是李慶華先宣布敗選,我才 宣布。」黃國昌又陷入了思索,「老實講,那天幾乎沒有高興的情緒,腦中閃過的都是接下來要做什麼。不只我一個人,還有整個黨。」「難道從來沒有事情告一段 落,想讓自己完全放空的時候嗎?」「畢業那年,我同時考上律師和司法官,照理說,是很快樂的事情,但我只快樂了一天。我基本上是被工作淹沒的人,我太太沒 辦法接受,常問我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會快樂嗎?我倒覺得滿有意思的。」他仰起頭,撥了一下頭髮。

採訪結束,時間接近深夜十一點,競選總部已人去樓空,黃國昌一個人站在門口等車,背脊依舊挺直,雙手插進褲袋;拉開車門時,他舉起另一隻手向眾人微笑道別。直到離去前,都不肯卸下他的盔甲,或是包袱。

撰文 / 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91

海外收購停不下 海航又拿下全球第二大航空配餐公司 (附近兩年海外投資清單)

過去12個月幾乎平均每月達成一筆並購交易的海航集團,海外“大采購”的步伐並沒有停止,最新一筆交易,是宣布將全球第二大航空配餐公司收入囊中。

Gategroup北京時間7月7日中午宣布,海航已經確認收到Gategroup共計61.76%的股票出售,加上Gategroup自身仍然持有的620641股,交易雙方合計擁有公司63.6%的所有權和投票權。

控股全球第二大航空配餐公司

今年5月,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航空(香港)航空配餐控股有限公司發布了關於公開要約收購所有公開持有的Gategroup股份的要約收購說明書。

當時提出的條件是以53瑞士法郎/股的價格收購Gategroup,並得到了Gategroup董事會的一致贊成。在股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上述收購價對Gategroup的估值約為14億瑞郎(14.7億美元)。在公開要約收購完成後,海航計劃讓Gategroup退市。

根據Gategroup7月7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截至歐洲中部夏令時2016年7月1日下午4點的初次接受期到期,共有1641.4959萬Gategroup股份向海航航空(香港)航空配餐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對應為Gategroup的2657.6558萬股份的61.76%。

Gategroup表示,海航對此階段的結果非常滿意,並樂觀地認為公司其他股票持有人會認識到將所持股票出售給海航的益處,讓海航在額外驗收期(此交易將會有十個工作日的額外驗收期,於2016年7月8日開始,並在2016年7月21日結束)繼續購得股份。因此海航決定取消要約收購說明書中67%的最低接受比例條件,宣布此項交易成功。預計這項收購的結算將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初完成。

Gategroup是全球領先的航空餐飲供應企業,從事機上餐飲、機上零售、物流配套等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現在6大洲33個國家設有約160個服務點,員工總人數約2.8萬人。其航空餐配業務僅次於漢莎航空旗下的LSG漢莎天廚。

在此之前,Gategroup的客戶包括達美航空、美國航空公司、易捷航空、阿聯酋航空、美聯航、維珍航空等大航空公司。2015年的財報顯示,Gategroup收入為29.96億瑞郎(約合203億元人民幣),其中80%以上的營收來自南美和歐洲及中東地區,而航空市場增長更為迅速的亞太及拉美地區占比還不到20%。

對於Gategroup的收購,海航表示意在“加快海航國際化發展,增強海航在航食產業領域的能力,產生協同效應”。

值得註意的是,海航集團在國內有自己的餐食公司,旗下的海南航空等則在加速開辟到歐美國家的國際遠程航線,而歐洲和北美正是Gategroup最重要的兩個市場,收購Gategroup相當於給未來的國際航線開拓準備好了後勤隊伍。

此外,根據美國市場調研機構Global Industry Analysts的報告,全球航空配餐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176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亞太地區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6%。IATA的另一項調研則稱,中國將會在2032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航空客運量最大的市場,被海航集團收購的Gategroup,未來的市場和客戶開拓前景也開闊了不少。

平均每月一筆的海外投資邏輯

值得註意的是,在收購Gategroup公司之前,海航集團曾在去年收購了瑞士另一家企業Swissport100%,後者是世界最大航空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為全球約700家航空公司客戶提供機場地面和貨運服務,業務遍布48個國家的270個機場,年保障乘客約2.24億人,處理貨物約410萬噸,年營業收入約30億瑞郎。

不管是航空配餐企業還是地面服務企業,都跟海航的航空主業相關,以提升航空的航空板塊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而在過去一年里,海航集團進行了一系列航空及其上下遊、酒店、地產等領域的收購,幾乎平均每月一筆。

記者梳理海航的海外收購標的發現,與三大國有航空不同的是,海航的國際化布局不僅限於開通新航線,而是通過收購國外的公司來打造完整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鏈,其投資方向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業務布局,二是資產配置。

業務布局方面,主要是在航空主業、輔業以及旅遊、酒店等上下遊的延伸,比如投資藍鷹航空、巴西蔚藍航空、澳洲維珍航空,收購紅獅酒店、卡爾森酒店等;資產配置方面,主要在倫敦投資了兩個地產項目,還收購了美國曼哈頓的地標建築。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從海航集團海外投資的思路來看,是希望將航空和旅遊產業鏈打通,以航空運輸、旅行社、酒店、金融及支付、技術等產業為基礎完善一站式旅遊服務,並將地區型航空公司以及海外參股的航空公司資源整合起來,加速“大旅遊”產業的布局。畢竟現在全球經濟低迷,企業的估值普遍較低,此時時候可以進行低成本擴張,而後續的資產和業務板塊的整合對收購效果的落實也很重要,比如將海外航線與投資的海外酒店、地面服務以及配餐資源協同。

據記者了解,目前海航集團仍在尋求更多海外資產標的的投資,而內部資產和業務板塊的重整也在醞釀。而對於大規模海外並購的錢從哪來,海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投資總裁黃琪珺接受外媒采訪時曾透露,公司的並購資金來源主要是經營現金流、資本市場、國內的私募股權基金、社會化基金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值得註意的是,在近期國家發改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發布的“鼓勵試點企業境內母公司直接發行外債”的公告中,海航和華為是21家試點企業中的唯一兩家非國有控股企業。

附:2015~2016年海航海外收購清單

2015年度

5月26日

花銷:1300萬美元

南非商務航空6.2%股份

南非商務航空集團(Comair Limited)發布股權變更公告,南非商務航空股東Thelo Aviation Consortium出售其全部股份,海航集團旗下荷蘭的全資子公司支付1.6億南非蘭特(1300萬美元)獲得南非商務航空集團6.2%的股份。

6月17日

花銷:約2150萬美元

紅獅酒店公司15%的股份

海航集團從一家位於西雅圖的投資基金收購了紅獅酒店公司15%的股份,以擴張其在北美地區的酒店品牌與產業。公告中沒有披露海航的收購價格。若按紅獅周二7.21美元的收盤價計算,海航需為此支付2150萬美元

7月30日

花銷:175億元人民幣

瑞士空港100%股權

海航集團在瑞士蘇黎世與私募股權基金PAI Partners簽署協議,全資收購後者持有的全球最大航空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瑞士空港公司(Swissport)100%股權。瑞士空港公司在48個國家開展業務,每年營業收入達30億瑞士法郎。

8月10日

花銷:160億元人民幣

愛爾蘭飛機租賃100%股權

渤海租賃與Avolon簽署《排他性協議》,擬以32美元/股的價格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100%股權,預計收購總價款約26.38億美元。分析師表示,成功收購Avolon使渤海租賃在成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租賃公司之後,躋身國際飛機租賃業務的一線陣營。

8月28日

花銷:不詳

倫敦路透社總部大樓

海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約收購傳媒巨頭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這是海航集團在倫敦的首個重大收購項目。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位於倫敦金絲雀碼頭金融區核心位置,是倫敦標誌性建築之一。

11月24日

花銷:4.5億美元

巴西第三大航空23.7%股份

海航集團出資4.5億美元收購巴西蔚藍航空23.7%的股權,成為後者最大的單一股東。海航稱,雙方將合作發展航班共享、開發新航線以及擴大常旅客計劃。在其看來,雙方合作將長期受惠於中巴兩大全球貿易夥伴的龐大乘客量。

2016年度

2月17日

花銷:60億美元

美國IT分銷商英邁

美國當地時間2月17日,海航集團宣布擬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產品服務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具體的收購協議由海航集團旗下天津天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創下中國企業收購美國IT公司最高金額紀錄。

4月5日

花銷:4.63億美元

曼哈頓地標建築 850 3rd Avenue

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同賣方Shorenstein Realty Service以4.63億美元在紐約曼哈頓完成第二棟寫字樓(8503rdAVE)的收購交易。該寫字樓位於紐約最黃金地段,總面積61.7萬平方英尺,周邊有中央車站、聯合國總部等地標建築及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是海航在美國投資的第一棟A級寫字樓。

4月11日

花銷:近15億美元

瑞士航空服務公司Gategroup

海航集團提出以每股53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Gategroup,得到Gategroup董事會的一致贊成。雙方在聯合公告中稱,在股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上述收購價對Gategroup的估值約為14億瑞郎(14.7億美元)。

4月15日

花銷:不詳

英國外幣兌換運營商ICE

海航已達成協議收購ICE。這是中國企業向亞洲以外地區擴張業務的背景下,對歐洲投資熱潮中的最新收購案。海航未透露交易條款。

4月19日

花銷:1.31億英鎊

17 Columbus Courtyard 倫敦金絲雀碼頭商廈

海航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已同意以1.31億英鎊(合1.89億美元)購買倫敦的一處商用物業。據道瓊斯消息,海航國際投資表示,計劃購買位於倫敦金絲雀碼頭的一棟名為“17 Columbus Courtyard”的商業大廈,賣方為Fourteen Ninety Two Ltd.。該物業總樓面面積為195443平方英尺(約合18157.25平方米),現租予一家投資銀行,年租金約為640萬英鎊(約合922.37萬美元)。

4月28日

花銷:不詳

全盤收購卡爾森酒店

4月28日,海航旅遊集團與卡爾森集團(Carlson Hospitality Group,Inc.)宣布達成協議,海航旅遊集團將全盤收購卡爾森酒店集團,以及後者持有的瑞德酒店集團(RezidorHotelGroup,AB)一半以上的股權。對於協議的收購價格,交易雙方均沒有披露。

5月31日

花銷:1.14億美元

維珍澳洲航空

維珍澳洲航空(Virgin Australia)(VAH.AX)已與海航集團達成協議,海航將通過供股向其投資1.59億澳元(1.14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590

根本停不下 蘋果稱首批iPhone 7 Plus已在全球售罄

9月15日消息,據路透報道,蘋果周三宣布首批iPhone 7 Plus已在全球售罄。蘋果表示,首批所有顏色的iPhone 7 Plus已經全部售罄,亮黑色(曜石黑)的iPhone 7也已經售罄。這兩款最新機型將於周五運抵蘋果零售店。

蘋果稱,顧客周五在零售店將無法購買已售罄的機型,但可以繼續在網上預購想要的機型。

“我們衷心感謝顧客的耐心,我們努力讓每個想盡快拿到新iPhone手機的顧客達成所願,”蘋果發言人Trudy Muller在一份聲明中說。

同時據CNBC報道,周三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執行副總裁Marni Walden宣布 iPhone 7預售量與去年比“相差不多”,隨後AT&T首席財務官 John Stephens表示, iPhone 7的預售規模超過了去年,“好於預期”。

至此美國四大移動運營商先後公布了iPhone 7的預售情況,此前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T-Mobile CEO約翰·萊格爾(John Legere)表示,蘋果公司新一代智能手機iPhone 7的市場需求強勁,預訂量已達到iPhone 6的4倍。iPhone7系列創造了蘋果新款手機單日預定的歷史最高紀錄。萊格爾還稱,其中磨砂黑版iPhone 7最受歡迎。

排名第四的移動運營商Sprint則宣布,iPhone 7兩款手機的預訂量和去年相比增長375%。

本周五,蘋果兩款新手機將會正式在零售店等渠道上市銷售現貨。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評論人士之前認為,由於外觀設計與iPhone 6和iPhone 6s非常相似,iPhone 7的銷售可能會令人失望。蘋果上周也已經表示,將打破以往的慣例,今年不再提供iPhone 7開售後首個周末的銷量了。蘋果稱,因為它更多的是iPhone供應量的體現,而不是市場需求的體現。然而此舉加劇了外界的懷疑情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69

【讀者來信】偌大小區,容不下兩棵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986

我的老家位於縣城郊區。隨著新城區規模的擴大,村民們都被拆遷安置住進了商品房。可最讓大夥放心不下的,是村里兩棵70年樹齡的銀杏樹被連根拔起,“傷筋動骨”地從一個商住小區里移植到了沭河河堤上。銀杏樹是長壽樹,500年還能掛果,能活數千年。但這兩棵銀杏樹能否活下去?人們無不牽掛著它們的未來。

先有大樹,後有所謂“新城區”。城市管理者在規劃、開發、建設新城區時能否給大樹“生存”的權利?能否為民眾多留些值得回憶的鄉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00

特朗普的“國務卿焦慮癥”:四大人選僵持不下

我的國務卿是誰——這是2016年感恩節讓特朗普傷透腦筋的大事。雖然眼下感恩節假期已經結束,但這個特朗普新內閣最大的謎題仍然無解。

當選總統後的第一個感恩節,特朗普帶著全家到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Mar-a-Lago俱樂部過節,在這個俱樂部渡假是特朗普一家20年來的傳統,今年也不例外。只不過,今年一起來到這里過節的,還有大批特勤人員。

“特朗普就在客廳里到處走,看到人就會問‘你認為誰來當國務卿比較合適’?”一位感恩節期間在該俱樂部的人向美國媒體透露。

繼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和201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被認為是國務卿的熱門人選後,本周又出現了新的國務卿大熱門:一位是之前因為婚外情醜聞淡出美國政壇的美國前陸軍四星上將、中情局前局長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另外一位是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括克(Bob Corker)。特朗普本周一已經同彼得雷烏斯舉行了會談,並於周二與括克會面,還將在周三與羅姆尼舉行第二次會談。

彼得雷烏斯會後在特朗普大廈對記者們簡短表示,他們的會談進行得很順利,兩人“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談了國際事務、全球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其他的進展還要看以後的發展”。

共和黨各派都有各自的國務卿人選

作為“美國首席外交官”的美國國務卿一職不僅對外代表美國,更是美國總統權力順位的第四位人選(總統之下依次為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國務卿)。所以,國務卿一直被毫無爭議地看作是內閣最重要的人選。

自競選以來,特朗普一直主張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僅被看作是他在美國國內的執政綱領,更被看作是其對外政策的核心理念。所以,在挑選由誰來替他實施這個核心理念上,也就是誰來擔任國務卿一職上,特朗普似乎比任命其他內閣人選都要慎重。

本來在感恩節前,羅姆尼來到特朗普大廈,兩人“一笑泯恩仇”已經被外界解讀為羅姆尼當選國務卿“不會有太多懸念”的信號。羅姆尼的助手更是大方透露,“特朗普對羅姆尼的評論是,他有‘國務卿相’”。

特朗普曾在私下表示:“由這樣一個儀表出眾、‘上鏡頭’的人來擔任美國的首席外交官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了。”這是羅姆尼助手的說法。

不僅如此,多位共和黨策略人士指出,任命羅姆尼更是得到了特朗普的競選副手彭斯等共和黨人的大力支持。另外,提名羅姆尼更能幫助特朗普獲得國會的支持,特別是能得到羅姆尼之前競選總統時的副總統人選——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等重量級共和黨人支持。

然而,在羅姆尼的任命引發媒體高度關註後,特朗普陣營和多名共和黨人卻對此提出強烈反對,在特朗普過渡團隊的多位高層官員本來可以“私下”向特朗普提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包括特朗普的競選經理康威(Kellyanne Conway)和眾議院前議長金里奇等人都在上周末對多家媒體表達了對羅姆尼的不滿。

質疑羅姆尼的“忠誠”是這些反對者無法釋懷的原因。因為,在特朗普目前已經提名的內閣人選中,大多都是競選中對特朗普表示過支持的人,即使有批評者,也沒有羅姆尼一直指責特朗普是“江湖騙子”這樣的個人攻擊。在反對者看來,羅姆尼對特朗普的反對已經超越了一般政見的不同,並且在競選期間間接幫助了希拉里。因此,羅姆尼對特朗普不僅沒有任何“忠誠”而言,更準確地說是一直在背叛。

反對羅姆尼提名的人甚至指出,羅姆尼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表現出任何誠意,“至少也應該寫一封信,做一個公開聲明,表達一下對之前抨擊特朗普的道歉吧”。

然而,特朗普似乎同這些反對者有不同的標準:“忠誠”似乎並不是他考慮國務卿人選的重要因素,否則他就會從一開始就提名一路追隨他的“忠臣”、另外一位國務卿人選朱利安尼。

半路突然殺出的兩匹黑馬是誰?

相比羅姆尼和朱利安尼,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括克的知名度顯然稍遜一籌。但是在美國國會里,括克卻是已經連任14屆的資深議員。因為他一直以直言不諱和敢說話著稱,對各種特殊利益集團“堅決說不”,因此他也一直是多個財團高價拉攏的對象。但也因為他一直不改變自己的立場,而成為國會為數不多的沒有任何利益組織支持的議員。

括克目前在參議院擔任外交事務委員會的歐洲、歐亞大陸委員會主席,以及亞洲、太平洋和全球環境小組委員會成員,還是眾議院科學、太空和技術委員會的副主席。

括克早年曾擔任里根競選連任總統期間的助理新聞秘書,在里根當選後隨里根進入白宮擔任總統演講作家和特別助理,更被認為是為“里根主義”(Reagon Doctrine)以及里根內閣的多項外交政策的制訂發揮了主導作用。

本周殺出的另外一位國務卿黑馬人選,是美國退役的四星上將彼得雷烏斯。上周接受BBC采訪時,彼得雷烏斯說過,如果受邀,他會在特朗普的內閣中任職。

曾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等美國海外戰爭中立下無數戰功的彼得雷烏斯,被認為是美國幾十年來最重要的軍事將領,還曾一度傳出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2011年,奧巴馬提名彼得雷烏斯出任中情局局長。1年後,彼得雷烏斯因為同他的傳記作家布羅德韋爾(Paula Broadwell)傳出婚外情而被迫辭職。2015年,彼得雷烏斯在北卡州聯邦法院認罪,承認自己在擔任中情局局長期間,曾向布羅德韋爾泄漏了中情局工作郵件中的機密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39

李迅雷:可怕的時滯 房價居高不下也是一種時滯

庫存周期上行難改經濟下行趨勢

今天有記者打電話問:為何在各項經濟數據都那麽好的情況下,鋼材價格卻出現了下跌?我回答,我對鋼鐵價格缺乏深入研究,這或許是庫存因素導致的——當鋼材或鐵礦石庫存水平較低的時候,只要下端需求增加,補庫存的需要就會同步增加,這就導致了現實需求的成倍增長,反之亦然。鋼材價格自2015年末的低點上漲,已經上漲了一年多時間,想必累積了不少庫存,存在去庫存的壓力。

由於經濟活動存在上下遊之間、內外部之間的傳導過程,故出現“時滯”現象。此外,由於傳導速度有快有慢,使得“時滯”也有長有短。例如,在自然界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聽到雷聲,這是因為光速比聲速快得多,故雷聲相對於閃電而言存在時間的滯後。然而,不少人害怕轟鳴的雷聲甚於劃過長空的閃電,但實際上雷聲不具備殺傷力,閃電才是真正有破壞性的力量。

正是由於經濟活動的這種“時滯”,這使得人們時常被表象迷惑,甚至導致決策失誤。例如,對於此輪周期性行業的回暖,不少人認為是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崛起,那為何不是經濟下行這一中長周期中的短暫反彈呢?中國經濟增速的高點出現在2007年,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中國推出了兩年四萬億元的基建投資刺激政策,這一政策至2011年基本結束,但隨著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行,政府終於在2012年中期啟動了新一輪的經濟刺激。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12年5月2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動工建設,湛江市長在國家發改委門前難抑激動親吻批複文件。

來源:WIND, 中泰證券研究所王曉東供圖

2013年起,我國的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速再度回升,投資規模達到7.1萬億元,之後三年(2014-16年)分別達到8.7、10.1和11.9萬億元,連續四年維持超過或接近20%的高增長,但同期制造業投資增速卻大幅回落,從2012年的22%回落至2016年的4.2%。與此同時,GDP增速也從2012年的7.7%降至2016年的6.7%,說明盡管政府試圖通過大力度的基建投資實現穩增長,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不過,中上遊行業連續幾年去產能和刺激需求,勢必會帶來中上遊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如2015年末開始,鋼鐵等一批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蠢蠢欲動,但宏觀層面的刺激政策卻絲毫不敢懈怠,2016年一季度信貸規模達到4.6萬億元,超過2009年為應對次貸危機時的投放規模。因此,盡管經濟出現了轉好的兆頭,但由於時滯的存在,導致了政策上的過度刺激。不僅決策層很難把握經濟的冷熱度,民企也同樣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如2016年第一季度民間投資出現了斷崖式下滑,這相當於在經濟增速的短期最低點“出貨”。

不難發現,PPI的同比數據自2012年3月開始為負,持續了四年多,直至2016年的9月才由負轉正,但PPI的環比數據則從2016年的3月就開始轉正。總體而言,實體經濟中民間投資者的整體行為與資本市場上散戶投資者的整體行為沒有太大差異,即都是追漲殺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滯因素,若持續不斷的巨大投入並未在一段時間之後達到預期效果,就會使得人們對經濟更加悲觀。

如今,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大家對未來經濟似乎又有了信心,因為公布的數據很靚麗,如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1.5%,就連出口在3月份都增長了16.4%,創出兩年來的新高。此外,發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指標也創出多年來的新高,但這其中大部分數據都可以歸結為2012年中期以來經濟持續刺激所帶來的滯後反應。

靚麗數據背後需要關註兩個方面:一是時滯因素,二是投入因素。時滯因素不再贅述,研究投入因素則是為了考察投入產出比。2016年下半年以來各項經濟指標的好轉,與政府部門舉債、國企高投資和居民加杠桿有關,伴隨著商業銀行信用的大幅擴張,如在2012-2016年的短短四年,商業銀行總資產增加了100萬億元,這包含了國企的信貸擴張、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以及PPP等巨大的信息量。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說明了中國政府在組織資源方面的能力非常強,這是西方國家政府望塵莫及的,如2016年中國政府與國企的投資占GDP的比重接近40%,大約是美國政府投資占GDP比重的10倍左右。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似乎不用太擔心今後幾年政府穩增長的能力,但要改變經濟下行趨勢,恐怕也很難。而且,從短期來看,庫存周期似乎也步入了去庫存階段。

挖掘機銷量肯定不是領先指標

2017年3月,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56.2%,一季度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98.87%。從絕對值來看,今年一季度挖掘機銷量已接近2012年的同期水平。根據工程項目的施工順序,挖掘機銷量增長將逐步傳導至其他工程機械設備,如今年前2個月,起重機銷量增速超130%,裝載機銷量增速超60%。

進一步查詢數據發現,2011年是中國挖掘機銷量的最高峰,全年達到18.35萬臺,2012年銷量下降35%,2013年下降3%,2014年下降19%,2015年下降了37%,2016年增長25%。也就是說,當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時候,挖掘機的銷量創下了歷史峰值,時滯一年時間。2013-2015年連續三年基建投資高增長,都無法改變銷量大幅下滑的頹勢,直至2016年才出現了經濟回暖和銷量回升的拐點。

挖掘機銷量大幅上升的主因是什麽

來源:WIND, 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盡管小型挖掘機占比最高,但這一輪周期以來這一比值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改善最大的是30噸以上的大型挖掘機,而大挖主要應用於采礦業。因此,基建與地產投資的相對於上遊需求的提升幅度並不高,上遊采掘業的需求擴張是最為顯著的。

本人對包括挖掘機在內的工程機械行業缺乏研究,卻遇到過三件有趣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2011年的時候,我的一位做股權投資的研究生同學給我打電話,說他正和很多PE一起與一家搞液壓設備的企業爭搶參股,這家企業有獨特的專利技術且訂單多得根本來不及做,更巧的是,該企業的董事長恰好是我的高中同學——他鼓動我與他一起投資該公司。可惜我是一個風險厭惡型的人,雖然知根知底卻無半分興趣。去年,我又遇到這位研究生同學,詢問起他投資的這家公司是否上市了,他很無奈的表達,由於這家企業之後的業績不如人意,所以無法上市了。此事說明,投資周期性的行業擇時很重要,選擇盈利高點進行投資的風險很大。

第二件事也讓我印象深刻:我高中時的數學課代表,在2012年居然放棄了美國福特汽車發動機部總工程師這一令人羨慕的職位,去了國內某著名工程機械企業負責開發大型發動機。但最終,他離開了這家中國企業,到大學任教了。我沒有問他離開的原因,暗自思忖是否因為這家中國企業在盈利高點時大量引進人才,而在黎明即將到來的最黑暗時刻,卻削減研發費用、裁減高端人才呢?

第三件事情給我的印象更深:2014年11月,我有幸被邀請參加克強總理的座談會,一同參加座談會的有中聯重科的董事長。克強總理與他探討了很多解決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剩困境的路徑,如出口至非洲等,希望中國傳統產業能“老樹發新芽”。但從數據來看,2015年工程機械行業的日子比2014年還要難過,盡管基建投資已經連續第三年維持高增長,然而趨勢一旦形成,基本無計可施。

以上三個故事說明,由於時滯因素的存在,我們所看到的未必是令人心馳神往的序曲,很可能是最華麗的謝幕。就像震耳欲聾的雷聲,雖然可能把人嚇得魂飛魄散,卻毫無殺傷力。已經過去的2016年,很可能是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雖然還有一帶一路大會,有雄安新區的建設熱潮,但基建投資增速未必會超過去年。

有人提到,挖掘機銷量的大增與設備更新周期有關,這也不無道理。有一種說法是設備更新周期等於兩個庫存周期之和,即6-8年。這讓我想起去年汽車銷量大增的原因,也與汽車的更新換代周期有關,隨著保有規模的增長,汽車更新換代的需求對銷量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一般來講,70-80%的二手車使用年限在6年以下,汽車的平均更新換代周期約為3年左右,而當前處於一個更新換代周期的末尾。疊加汽車報廢補貼政策與購置稅優惠政策對需求的透支,2017年汽車銷量恐怕不能樂觀。今年第一季度,汽車銷量僅增加7%,且乘用車的銷量負增長,也部分印證了這一點。

同樣,挖掘機及其他工程機械銷量高增長的勢頭,估計也持續不了多久。首先,今年的挖掘機銷量再火爆,估計也難以超過2011年的銷量,盡管今年基建投資名義規模估計是2011年的兩倍。其次,這輪庫存周期的反彈,力度非常有限,因為這是在全社會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的弱反彈,越到下遊,需求越弱。

房價居高不下也是一種時滯

當下,相信房價不會跌的人應該占大多數。從統計規律看,在判斷市場趨勢時,大多數人的一致預期總是錯的。

記得在2003年初的時候就有人和我說,美國的房價已經漲了十年,應該不會下跌。我觀察了幾年,果然如此。到了2005年,就連保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向國會作證時,也罕見地表示“美國尚未出現全國性房地產泡沫”。盡管當時大家對於存在泡沫的觀點比較一致,但有經濟學家形容為“啤酒泡沫和咖啡(卡布基諾)泡沫”,互相之間不會“串聯”而形成更大的泡沫。各個地方也是根據本地情況調節市場,迫使泡沫慢慢消退。也有的經濟學家認為“貸款渠道的多元化”、“產品結構的多元化”、“貸款利率的多元化和多選擇的重新貸款機制”以及“房地產消費結構呈多元化趨勢”使得泡沫不會破滅。

不幸的是,正是在這種一致預期下,2006年美國房價出現了下跌勢頭,2007年8月起次貸危機席卷美國、歐盟及日本的金融市場。人們總是習慣為現狀找理由,我們如今也是如此,認為中國特色的房地產市場盡管存在泡沫,但房價絕不會下跌,因為土地是受管制的,即供給有限,國家有調控能力。這與2005年的時候,美國人民對“美國特色”房地產市場不會下跌的認識不是有著驚人的相似嗎?

實際上,1993年起這輪美國房地產牛市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高點發生在2000年,但房價下跌則發生在2006年,說明房價滯後投資增速的拐點六年才開始下跌。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高點出現在2010年,達到33%,如今已經回落到個位數,說明房地產作為周期性行業,一定會經歷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只是很難預測衰退的具體時間。

與這輪經濟短周期的反彈是通過持續不斷的刺激政策最終才實現的一樣,PPI經歷了四年半的負增長才轉負為正。同樣,對房地產進行調控的政策很早就實施了,但效果一直很不理想。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對房價的調控力度應該是這麽多年來最嚴厲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限購、限貸、限價等措施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推出。若2017年及今後幾年房價繼續上漲,則房地產政策還將繼續收緊,這樣對峙下去,意味著房價泡沫會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對經濟的殺傷力肯定更大,就好比過去只需在三米跳板跳水,今後將不得不在十米跳臺上往下跳了。

房價泡沫破裂幾乎在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避免,盡管決策者都不希望這一情況發生。但由於人們的認知能力所限,政策調控上容易出現矯枉過正問題。例如,早在2003年,有關部委就聯合發文(《關於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幹意見的通知》-102號文)提出,“目前,鋼鐵、電解鋁和水泥三個行業的在建項目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預期需求,必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無序競爭、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甚至造成金融風險和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隱患”。

事實上,2003年我國鋼鐵產能尚不到3億噸, 2003-2007年中國正處在重工業化的高速發展期,限產並不合時宜。如今,僅河北省的鋼鐵產能就超過了3億噸,全國則超過了12億噸。可見,對預期需求的判斷往往很難準確,實際需求大大超過預期;此外,最應限制鋼鐵企業發展的缺水省份河北,產能擴張的規模卻是最大的,由此也帶來了京津冀地區的嚴重汙染。

但是,調控政策的鈍化不等於政策的時滯效應不會發生,最可怕的是,那麽多調控政策不斷累積,最終可能出現“最後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現象。由於房價上漲從本質而言就是人口現象,根據人社部對500個村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監測數據,今年一季度在外務工的人數為27.9萬人,同比減少2.1%。這應該是中國自80年代改革以來首次出現外出農民工的負增長,而中國流動人口的減少則發生在2015年。此外,作為購房主力的25-45歲群體人數的減少,也出現在2015年。我同時還發現,過去作為人口凈流出省份的安徽,去年常住人口竟然增加了60多萬,這意味著其他發達省份或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量在放緩甚至減少。那麽,推動房價上漲的動力來自哪里呢?除了貨幣擴張因素之外,其他如改善性需求等解釋力度不大。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流動負增長等對房價存在抑制作用的因素未能充分顯示作用,我認為同樣是一個時滯現象。資本品價格的上漲或下跌,都會形成一種趨勢,趨勢一旦形成,其慣性作用要大大超過消費品,這是因為投資者的趨利性和非理性程度超過了消費者。在房價上漲的時候是如此,一旦下跌,我相信也會如此。認為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或者要跌也只是小幅度調整的觀點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是因為當前房價正處在持續上漲的慣性之中,因而忽視了負面的力量正在不斷強化。

美國1993-2006年這輪房地產牛市中,房價年均漲幅大約為6%,在2006-2008年次貸危機中,全國房價的累計跌幅平均為20%左右,個別城市甚至接近50%。

中國自2000-2010年這十年間房價漲幅最快,年均漲幅超過15%,2011年之後房價從普漲過渡到結構性上漲,6年累計漲幅為40%(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百城房價加權指數),盡管後期漲幅趨緩但累計漲幅遠超美國上一輪房地產牛市,如北上深三地房價的累計漲幅估計在15倍以上。此外,這些年來居民房貸余額的增速在不斷加快,2016年新增居民房貸達到4.96萬億元,城鎮居民用於購房的支出占當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的23%,工、農、中、建四大行60%以上的貸款是居民房貸。居民購房加杠桿如此之迅猛,是否有點美國當年次貸膨脹的味道呢?

居民部門大比例舉債購房的時候,其消費能力和需求就會減弱,故CPI已經連續兩個月在1%以下,這就是所謂的按下葫蘆浮起瓢。所以,切勿低估時滯效應,社會經濟是一個大系統,投資與消費往往此消彼長。當你註意到有幾種資產價格泡沫泛起時,實際上泡沫早已擴散了,能夠實行管制的,只是大系統中的很小一部分。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原題為“可怕的時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20

《悟空傳》:每個人都曾是那摘不下金箍的孫悟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16

彭於晏在《悟空傳》中飾演孫悟空。電影版的《悟空傳》沒有唐僧,但在原著中,唐僧顯得比悟空更有反叛精神。(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 十七年後的<悟空傳>》)

今何在覺得四大名著都是悲劇:“《三國演義》到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孫悟空直躍起來,一棒打在唐僧頭上,頓時鮮血飛濺,唐僧倒了下去……”

2000年,唐僧被孫悟空打死了,死在網絡小說《悟空傳》的開頭。

這樣改編《西遊記》,四百多年來幾乎是第一次。《悟空傳》迅速走紅,被網友稱為“網絡第一書”。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里,孫悟空有兩種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悟空傳》作者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取經前是一只野猴子,看見誰不服,就上去跟他鬥;戴上金箍以後,他已經知道怎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了,打不過的時候,直接找對手的神仙主人。”

今何在的《悟空傳》,寫的是第三種狀態——孫悟空“中年造反”。取經路上,孫悟空精神分裂,分化出一個邪惡分身。分身趁孫悟空不備,棒殺了唐僧。孫悟空找閻王為唐僧還魂,分身打傷閻王;小白龍回龍宮為唐僧借定顏珠,分身又殺死龍王……走投無路的孫悟空上天庭請罪,這時,分身用金箍棒捅破天穹,天火從破洞流淌下來,燃著了天際。

天庭決戰,孫悟空殺死了分身,也殺死了自己,取經工程覆滅。孫悟空的屍體落入熊熊天火,燒了七天七夜,剩下一塊燒焦的石頭和一根燒斷的金箍。“他寧願死,也不肯輸。”如來拿著那根斷金箍沈吟,“他終於還是逃出了我的手掌。”石頭飛落花果山,大雨過後,焦土上開出花來。

2017年7月,號稱“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悟空傳》上映,今何在擔任編劇。然而,上述情節全都沒有出現在電影里。“要那麽做的話,就變成文藝片。”今何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拍文藝片是特別任性的行為,文藝片的觀眾特別少,大家可能會打高分,但是收不回成本。”

電影版《悟空傳》,實質上拍的是大鬧天宮。沒有精分,沒有自我矛盾,彭於晏飾演的孫悟空“特別純粹”地打架,他打巨靈、鬥天蓬、戰楊戩,手中的金箍棒如同一條揮舞的熔巖,所到之處,電光火石、金崩玉碎。今何在覺得這樣拍才“尊重市場規律”,“是大家所有人都能夠看的、老少皆宜的片子”。

“我寫《悟空傳》的時候,不在乎書能不能賣出去,不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時候是任性的,”40歲的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現在做一部電影,不是你自己投錢,你不能想拍成什麽樣就什麽樣。”

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

大制作的西遊電影,導演大多來自香港,《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也不例外。

郭子健曾與周星馳聯合執導電影《西遊 降魔篇》。片中,黃渤飾演的孫悟空矮小醜陋、邪惡暴躁,完全顛覆了1986年央視電視劇版《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六小齡童飾)。

“我小時候沒看過這個電視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香港是很後來才放的,而且是在一個不太有人看的電視臺(ATV)。我特別喜歡看這個臺的電視劇,所以才知道。”1986版《西遊記》登陸香港為時太晚,郭子健對這部劇最深的印象是“很low的特技”。

19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在香港重映,孫悟空和天兵天將都講粵語,這是郭子健第一次知道《西遊記》。“很小的年紀我就覺得超級厲害,回到家每一天都畫孫悟空。”其實當時郭子健認識很多超級英雄:美國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日本的鹹蛋超人、奧特曼……但是孫悟空在他心目中排名第一,“我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喜歡罵我們像’馬騮’(粵語‘猴子’)一樣,所以我們特別能夠投入進孫悟空的形象。我們是‘馬騮’,我們是猴子,所以我們就是孫悟空,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爸爸媽媽是神仙,老師是神仙,神仙我們都不怕。”

郭子健開始追各種奇思妙想的西遊作品。“其實小時候看這些,我們就認孫悟空,是不是《西遊記》的故事沒關系。”日本動畫片《太空西遊記》對他和同齡人影響深刻。片中的唐僧是個女人,這個設定延續到了本木雅弘、香取慎吾等版本的日劇西遊記。“日本人特別喜歡這樣改,女唐僧跟孫悟空之間有一些很微妙的感情。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95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評價非常慘”,就連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都無法接受。“第一是罵劇情非常分裂:前面花了半個小時去說蜘蛛精,後來沒關系了;又說白骨精,白骨精原來也沒關系,到後面說了一個原創人物紫霞出來。前面是亂七八糟沒有故事性的鬧劇、喜劇,後面突然間變成了愛情故事。把孫悟空所有對宿命的理解放到愛情上,那個時候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接受,罵到祖宗十八代。”郭子健回憶,當時只有像他這樣接受過日漫洗禮的孩子,才會覺得這電影挺好玩的。

1990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問世,導演徐克也曾被香港觀眾罵得很慘。“‘找李連傑來演黃飛鴻,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神經病?’人們心中經典的黃飛鴻,是關德興演的一個老人家,民國初年的、短頭發的,沒可能是清末的人,根本完全錯了。”郭子健回憶,“但是我們年輕人很接受。”

2000年左右,北大推出《大話西遊》專題研究。“那個時候香港人嚇呆了,這麽一個垃圾電影為什麽會成為一個專題去研究的事情?”郭子健說,“內地火起來,加上我們這些年輕觀眾長大了,香港觀眾才重新去認識這個東西。”

2011年,郭子健獲得了拍《西遊 降魔篇》的機會。“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它拍成恐怖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來自他對《西遊記》原著的感受。郭子健十三歲學古文時開始讀《西遊記》原著。“真的看明白了,才知道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這麽血腥。”郭子健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孫悟空從五指山出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一頭老虎,把它的皮扒出來變成自己的衣服;三打白骨精的時候,他一棒就把女孩打到頭都爆開;去到女兒國,豬八戒被那些女人把身體切開,半個身子在爬。原來不是給小孩看的童話。”

電影《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右)、編劇今何在(中)、主題曲作者趙英俊(左),都有很深的西遊情結。(劇組供圖/圖)

只要還是凡人,你就摘不下金箍

郭子健美術中專畢業後,進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做平面設計,每天替超市畫“大減價”圖案。“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也知道現實是很殘酷的,”郭子健說。他就像孫悟空,馴服地護送唐僧取經,打妖怪給自己積“功德分”,以期早日“修成正果”。

“但是我也會跟自己說,我肯定可以走下去,可以改變這種命運。”就像《悟空傳》里孫悟空的分身,郭子健每天利用業余時間看大量電影。25歲時,他裸辭了工作,報名參加香港導演學會的業余電影班。“當時我沒有工資、沒有背景,甚至不知道膠卷式電影是一秒24格。我進電影圈時香港經濟很差,電影產量下降得很厲害,很多長輩跟我說不要浪費青春,但我給自己立下一個理想,進去我就要當導演。”

郭子健從場工做起,2007年終於拍出電影處女作《野良犬》,2010年,他導演的《打擂臺》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片中老拳師羅新(泰迪·羅賓飾)的經典臺詞也是郭子健內心的寫照:“不打,就不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影片最後,羅新的徒弟(陳小龍飾)在比武中連續被年輕的對手擊倒,但是他一次次爬起來,決不認輸,對手最終默然離開。

周星馳正是看到《打擂臺》,才邀請郭子健合作執導了《西遊 降魔篇》。“我到現在還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有過成功,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在掙紮、在拼命地去做一個從第一天就想做的事情。”郭子健說。

今何在的人生軌跡恰恰相反,他在24歲就迎來了“成功”。

那是2001年,今何在還叫曾雨,本科畢業後在江西老家的電信局做網絡管理員,過著“很安逸”的生活。曾雨閑來上網寫小說,筆名“今何在”取自《滕王閣序》的最後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26歲的王勃曾因《滕王閣序》名噪天下,24歲的今何則因《悟空傳》成名。

成名後,粉絲稱今何在為“猴子”,他的微信至今使用這個昵稱。“金箍是無處不在的,我以前在電信上班,大家覺得這很安逸,但是它又把你鎖定,好像你這一輩子就會做這件事情,它就是你的金箍,”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寫完這本書以後,你不用戴這個金箍了,好像更自由了,不缺錢了,不需要工作了,但是你會戴上另外一個金箍,有更多的人給你希望,希望你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悟空傳》出版時,出版商打出了“西遊三部曲”第一部的名號。十多年後,今何在寫出了《西遊日記》,反響平平。他沒打算再寫第三部。成名後,今何在很快受邀給王家衛做電影編劇,後來又與周星馳合作寫電影小說《西遊 降魔篇》,然而他至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仍然是24歲時寫的《悟空傳》。

“那是你最年輕的時候,最無拘無束的時候,最不在乎別人看法的時候,反而容易出好東西。到後來你壓力越來越大,特別認真要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作品來寫的時候,你會受到拘束。”今何在又談到了金箍的隱喻,“這個金箍戴上以後,是無形的,只要你還是一個世俗的凡人,你就摘不了這個金箍。”

這樣的宿命,多少也像今何在對《西遊記》的理解。他覺得和其他三大名著一樣,《西遊記》也是一個悲劇:“《三國演義》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你把佛當成什麽?一個貪官嗎?

電影里沒有出現如來、觀音等“諸佛”,管理天界的是虛構人物上聖天尊,她每天對著一個巨大的佛頭請示匯報,佛頭從不回應,這是她的“領導”——“上蒼”。

這一靈感來自文學作品中的“老大哥”形象。“就好像大公司里面最上面的一個大老板,你可能沒有見過他,只知道他叫曹總。但每個部門每件事都在他掌控之中。”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郭子健設想的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這里不雇用大小神仙施法,而是生產風雷雨電。“風雷雨電本來就是原始時代控制我們命運的東西,你多努力也好,來一場洪水你什麽都沒有;你跟你最愛的人在一起,可能因為一場地震就生死相隔。”電影里的天庭不是瓊樓玉宇、雲遮霧繞,而是充滿大工廠的機械感,“神仙去控制命運的時候,手里發一道電光,那是很小孩的想法。現代天庭,它應該像一個工廠,做一些雲做一些雨,然後讓你們人世間的命運變動。”

給電影《悟空傳》寫歌的時候,音樂人趙英俊把小說里的一句話用作副歌的歌詞:“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趙英俊自稱“這輩子讀完的書不超過十本”,但《悟空傳》是其中之一。他讀過最長的書是漫畫《龍珠》,也是一個關於悟空的故事。第一次讀《悟空傳》的時候,趙英俊就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心想:“真棒!這就是孫悟空嘛!”又想:“早早晚晚得有人把它寫成歌。”

在原著《悟空傳》里,這句豪氣萬丈的話其實是唐僧說的。但電影里根本沒出現唐僧。今何在覺得,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副歌歌詞。

“它並不是簡單地說要‘戰勝一切’,因為它不是悟空說的話,而是唐僧說的話。唐僧前世就是個佛,當他說要諸佛煙消雲散的時候,他想的當然不是打倒如來,而是打破你們腦袋里的傳統。”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禪宗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總去拜佛,求佛給他保佑,那這個人是不懂佛的,他把佛當成什麽,當成一個貪官嗎?真正懂佛的人,其實覺得佛本身這種偶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佛是可以打碎的。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東西。”

一些原著讀者認為,《悟空傳》的唐僧比孫悟空更有反叛精神。“他們的反抗是不一樣的,比如中世紀,你敢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走的,就會被燒死,悟空可能就是‘誰敢來燒死我,我就跟誰鬥’。而唐僧是:我要去推翻這個理論,我要去證明,用科學告訴你,這個才是正確的。”今何在說,“《悟空傳》歌頌的不是最有力量的人,孫悟空和唐僧都不是能夠戰勝一切的,他們只是敢去懷疑,敢去戰鬥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5

《悟空傳》:每個人都曾是那摘不下金箍的孫悟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16

彭於晏在《悟空傳》中飾演孫悟空。電影版的《悟空傳》沒有唐僧,但在原著中,唐僧顯得比悟空更有反叛精神。(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 十七年後的<悟空傳>》)

今何在覺得四大名著都是悲劇:“《三國演義》到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孫悟空直躍起來,一棒打在唐僧頭上,頓時鮮血飛濺,唐僧倒了下去……”

2000年,唐僧被孫悟空打死了,死在網絡小說《悟空傳》的開頭。

這樣改編《西遊記》,四百多年來幾乎是第一次。《悟空傳》迅速走紅,被網友稱為“網絡第一書”。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里,孫悟空有兩種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悟空傳》作者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取經前是一只野猴子,看見誰不服,就上去跟他鬥;戴上金箍以後,他已經知道怎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了,打不過的時候,直接找對手的神仙主人。”

今何在的《悟空傳》,寫的是第三種狀態——孫悟空“中年造反”。取經路上,孫悟空精神分裂,分化出一個邪惡分身。分身趁孫悟空不備,棒殺了唐僧。孫悟空找閻王為唐僧還魂,分身打傷閻王;小白龍回龍宮為唐僧借定顏珠,分身又殺死龍王……走投無路的孫悟空上天庭請罪,這時,分身用金箍棒捅破天穹,天火從破洞流淌下來,燃著了天際。

天庭決戰,孫悟空殺死了分身,也殺死了自己,取經工程覆滅。孫悟空的屍體落入熊熊天火,燒了七天七夜,剩下一塊燒焦的石頭和一根燒斷的金箍。“他寧願死,也不肯輸。”如來拿著那根斷金箍沈吟,“他終於還是逃出了我的手掌。”石頭飛落花果山,大雨過後,焦土上開出花來。

2017年7月,號稱“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悟空傳》上映,今何在擔任編劇。然而,上述情節全都沒有出現在電影里。“要那麽做的話,就變成文藝片。”今何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拍文藝片是特別任性的行為,文藝片的觀眾特別少,大家可能會打高分,但是收不回成本。”

電影版《悟空傳》,實質上拍的是大鬧天宮。沒有精分,沒有自我矛盾,彭於晏飾演的孫悟空“特別純粹”地打架,他打巨靈、鬥天蓬、戰楊戩,手中的金箍棒如同一條揮舞的熔巖,所到之處,電光火石、金崩玉碎。今何在覺得這樣拍才“尊重市場規律”,“是大家所有人都能夠看的、老少皆宜的片子”。

“我寫《悟空傳》的時候,不在乎書能不能賣出去,不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時候是任性的,”40歲的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現在做一部電影,不是你自己投錢,你不能想拍成什麽樣就什麽樣。”

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

大制作的西遊電影,導演大多來自香港,《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也不例外。

郭子健曾與周星馳聯合執導電影《西遊 降魔篇》。片中,黃渤飾演的孫悟空矮小醜陋、邪惡暴躁,完全顛覆了1986年央視電視劇版《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六小齡童飾)。

“我小時候沒看過這個電視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香港是很後來才放的,而且是在一個不太有人看的電視臺(ATV)。我特別喜歡看這個臺的電視劇,所以才知道。”1986版《西遊記》登陸香港為時太晚,郭子健對這部劇最深的印象是“很low的特技”。

19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在香港重映,孫悟空和天兵天將都講粵語,這是郭子健第一次知道《西遊記》。“很小的年紀我就覺得超級厲害,回到家每一天都畫孫悟空。”其實當時郭子健認識很多超級英雄:美國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日本的鹹蛋超人、奧特曼……但是孫悟空在他心目中排名第一,“我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喜歡罵我們像’馬騮’(粵語‘猴子’)一樣,所以我們特別能夠投入進孫悟空的形象。我們是‘馬騮’,我們是猴子,所以我們就是孫悟空,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爸爸媽媽是神仙,老師是神仙,神仙我們都不怕。”

郭子健開始追各種奇思妙想的西遊作品。“其實小時候看這些,我們就認孫悟空,是不是《西遊記》的故事沒關系。”日本動畫片《太空西遊記》對他和同齡人影響深刻。片中的唐僧是個女人,這個設定延續到了本木雅弘、香取慎吾等版本的日劇西遊記。“日本人特別喜歡這樣改,女唐僧跟孫悟空之間有一些很微妙的感情。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95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評價非常慘”,就連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都無法接受。“第一是罵劇情非常分裂:前面花了半個小時去說蜘蛛精,後來沒關系了;又說白骨精,白骨精原來也沒關系,到後面說了一個原創人物紫霞出來。前面是亂七八糟沒有故事性的鬧劇、喜劇,後面突然間變成了愛情故事。把孫悟空所有對宿命的理解放到愛情上,那個時候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接受,罵到祖宗十八代。”郭子健回憶,當時只有像他這樣接受過日漫洗禮的孩子,才會覺得這電影挺好玩的。

1990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問世,導演徐克也曾被香港觀眾罵得很慘。“‘找李連傑來演黃飛鴻,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神經病?’人們心中經典的黃飛鴻,是關德興演的一個老人家,民國初年的、短頭發的,沒可能是清末的人,根本完全錯了。”郭子健回憶,“但是我們年輕人很接受。”

2000年左右,北大推出《大話西遊》專題研究。“那個時候香港人嚇呆了,這麽一個垃圾電影為什麽會成為一個專題去研究的事情?”郭子健說,“內地火起來,加上我們這些年輕觀眾長大了,香港觀眾才重新去認識這個東西。”

2011年,郭子健獲得了拍《西遊 降魔篇》的機會。“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它拍成恐怖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來自他對《西遊記》原著的感受。郭子健十三歲學古文時開始讀《西遊記》原著。“真的看明白了,才知道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這麽血腥。”郭子健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孫悟空從五指山出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一頭老虎,把它的皮扒出來變成自己的衣服;三打白骨精的時候,他一棒就把女孩打到頭都爆開;去到女兒國,豬八戒被那些女人把身體切開,半個身子在爬。原來不是給小孩看的童話。”

電影《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右)、編劇今何在(中)、主題曲作者趙英俊(左),都有很深的西遊情結。(劇組供圖/圖)

只要還是凡人,你就摘不下金箍

郭子健美術中專畢業後,進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做平面設計,每天替超市畫“大減價”圖案。“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也知道現實是很殘酷的,”郭子健說。他就像孫悟空,馴服地護送唐僧取經,打妖怪給自己積“功德分”,以期早日“修成正果”。

“但是我也會跟自己說,我肯定可以走下去,可以改變這種命運。”就像《悟空傳》里孫悟空的分身,郭子健每天利用業余時間看大量電影。25歲時,他裸辭了工作,報名參加香港導演學會的業余電影班。“當時我沒有工資、沒有背景,甚至不知道膠卷式電影是一秒24格。我進電影圈時香港經濟很差,電影產量下降得很厲害,很多長輩跟我說不要浪費青春,但我給自己立下一個理想,進去我就要當導演。”

郭子健從場工做起,2007年終於拍出電影處女作《野良犬》,2010年,他導演的《打擂臺》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片中老拳師羅新(泰迪·羅賓飾)的經典臺詞也是郭子健內心的寫照:“不打,就不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影片最後,羅新的徒弟(陳小龍飾)在比武中連續被年輕的對手擊倒,但是他一次次爬起來,決不認輸,對手最終默然離開。

周星馳正是看到《打擂臺》,才邀請郭子健合作執導了《西遊 降魔篇》。“我到現在還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有過成功,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在掙紮、在拼命地去做一個從第一天就想做的事情。”郭子健說。

今何在的人生軌跡恰恰相反,他在24歲就迎來了“成功”。

那是2001年,今何在還叫曾雨,本科畢業後在江西老家的電信局做網絡管理員,過著“很安逸”的生活。曾雨閑來上網寫小說,筆名“今何在”取自《滕王閣序》的最後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26歲的王勃曾因《滕王閣序》名噪天下,24歲的今何則因《悟空傳》成名。

成名後,粉絲稱今何在為“猴子”,他的微信至今使用這個昵稱。“金箍是無處不在的,我以前在電信上班,大家覺得這很安逸,但是它又把你鎖定,好像你這一輩子就會做這件事情,它就是你的金箍,”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寫完這本書以後,你不用戴這個金箍了,好像更自由了,不缺錢了,不需要工作了,但是你會戴上另外一個金箍,有更多的人給你希望,希望你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悟空傳》出版時,出版商打出了“西遊三部曲”第一部的名號。十多年後,今何在寫出了《西遊日記》,反響平平。他沒打算再寫第三部。成名後,今何在很快受邀給王家衛做電影編劇,後來又與周星馳合作寫電影小說《西遊 降魔篇》,然而他至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仍然是24歲時寫的《悟空傳》。

“那是你最年輕的時候,最無拘無束的時候,最不在乎別人看法的時候,反而容易出好東西。到後來你壓力越來越大,特別認真要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作品來寫的時候,你會受到拘束。”今何在又談到了金箍的隱喻,“這個金箍戴上以後,是無形的,只要你還是一個世俗的凡人,你就摘不了這個金箍。”

這樣的宿命,多少也像今何在對《西遊記》的理解。他覺得和其他三大名著一樣,《西遊記》也是一個悲劇:“《三國演義》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你把佛當成什麽?一個貪官嗎?

電影里沒有出現如來、觀音等“諸佛”,管理天界的是虛構人物上聖天尊,她每天對著一個巨大的佛頭請示匯報,佛頭從不回應,這是她的“領導”——“上蒼”。

這一靈感來自文學作品中的“老大哥”形象。“就好像大公司里面最上面的一個大老板,你可能沒有見過他,只知道他叫曹總。但每個部門每件事都在他掌控之中。”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郭子健設想的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這里不雇用大小神仙施法,而是生產風雷雨電。“風雷雨電本來就是原始時代控制我們命運的東西,你多努力也好,來一場洪水你什麽都沒有;你跟你最愛的人在一起,可能因為一場地震就生死相隔。”電影里的天庭不是瓊樓玉宇、雲遮霧繞,而是充滿大工廠的機械感,“神仙去控制命運的時候,手里發一道電光,那是很小孩的想法。現代天庭,它應該像一個工廠,做一些雲做一些雨,然後讓你們人世間的命運變動。”

給電影《悟空傳》寫歌的時候,音樂人趙英俊把小說里的一句話用作副歌的歌詞:“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趙英俊自稱“這輩子讀完的書不超過十本”,但《悟空傳》是其中之一。他讀過最長的書是漫畫《龍珠》,也是一個關於悟空的故事。第一次讀《悟空傳》的時候,趙英俊就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心想:“真棒!這就是孫悟空嘛!”又想:“早早晚晚得有人把它寫成歌。”

在原著《悟空傳》里,這句豪氣萬丈的話其實是唐僧說的。但電影里根本沒出現唐僧。今何在覺得,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副歌歌詞。

“它並不是簡單地說要‘戰勝一切’,因為它不是悟空說的話,而是唐僧說的話。唐僧前世就是個佛,當他說要諸佛煙消雲散的時候,他想的當然不是打倒如來,而是打破你們腦袋里的傳統。”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禪宗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總去拜佛,求佛給他保佑,那這個人是不懂佛的,他把佛當成什麽,當成一個貪官嗎?真正懂佛的人,其實覺得佛本身這種偶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佛是可以打碎的。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東西。”

一些原著讀者認為,《悟空傳》的唐僧比孫悟空更有反叛精神。“他們的反抗是不一樣的,比如中世紀,你敢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走的,就會被燒死,悟空可能就是‘誰敢來燒死我,我就跟誰鬥’。而唐僧是:我要去推翻這個理論,我要去證明,用科學告訴你,這個才是正確的。”今何在說,“《悟空傳》歌頌的不是最有力量的人,孫悟空和唐僧都不是能夠戰勝一切的,他們只是敢去懷疑,敢去戰鬥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6

[討論] 如何解決企業做大後管理成本巨高不下的難題?

1 : GS(14)@2011-07-17 21:46:06

http://bbs.esnai.com/thread-4731608-1-1.html

   大家好,本人從事成本管理工作,談一下我這幾年工作中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一位優秀的成本會計不只是核算產品成本,還要善於發現公司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當一些家族性的企業隨著業務的增長,規模的擴大,逐步從一個家庭作坊成為一個中大型企業,公司的管理層可能也是跟隨老闆多年的元老,此時這些人(可能也包括老闆)的管理思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門權限不清晰 ;
   2.崗位職責不明確 ;
   3.流程管理不完善 ;
   4.信息管理不規範;
   5.人員素質不達標;
   6.部門人員無考核
   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公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工作效率低下,出現問題相互扯皮,大家還停留在只要按時出貨,不管付出多少成本的層次,工作計劃混亂不堪,控制更是無從談起,沒有統一的規化協調,作為管理層重要的三點:計劃、激勵與指導及控制一樣沒有。
    作為一名有責任的財務人員,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但是如果真要出面解決這些問題還是有一些麻煩的,有幾個點:
    1 老闆是否有決心改變目前的狀況 ;
    2 各部門經理是否配合;
    3 如果要將管理透明化,可能會得罪很多人,對個人不利 。
   大家有什麼意見,說來聽聽。
   我想很多優秀的財務人員都不會認為降低公司運營成本是財務能解決的問題,我所倡導的是財務人員如何才能讓老闆的管理意識提高,通過財務數字背後隱藏的信息來反映業務問題,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老闆都瞭解財務,但我們要將財務信息轉化為業務行動。這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字不等於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