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砸4000万我抛8000万 当当京东火拼价格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7/2135255.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京东当当之间的口水战终于升级到“真枪实弹”的价格战,且自图书蔓延至3C领域。
昨日(12月16日),当当网一改往日的沉默,正式宣布斥资4000万元促销反击京东商城。促销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图书,还包括京东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
随后,京东商城也对外宣布,将对图书、3C、日用百货等11大类的商品展开总金额8000万元的年底大促销,热销商品价格将保持行业最低价。
短短数日,由京东低价卖书挑起的这场口水战,已经全面升级成为两家之间的图书种类战、数码百货战、配送服务战等。这也意味着,京东与当当的市场竞争首次进入白热化。随着双节的临近,两家间的价格战料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当当京东砸巨资促销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此次当当将斥资4000万元推出降价促销,活动涵盖图书、数码3C、美妆、母婴用品等众多产品线,并宣称其“所有畅销品价格将比其他数码类网上商城至少低50~100元”,不排除部分比价品降低到零毛利或负毛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当当对准的正是京东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这也验证了此前李国庆放言“随时应对一切价格战,对一切价格战的竞争者,我们都会采取报复性的还击”。
当当网方面表示,成功上市后,当当网 “将有更充裕的资金在更多品类上实施‘天天低价’战略”。
当当砸巨资促销的消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京东。就在此前,京东已经将直接降价的方式改为返券,据了解,返券将运用于京东网所有领域的消费。
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从12月14日开始,京东内部就开始召开了闭门会议。而昨日,当刘强东得知当当大范围降价的消息之后,立即下令将实施斥资8000万元的促销,是当当网宣布4000万元促销的2倍。价格大战火药味十足。
京东公关负责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此次8000万元的促销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日用百货、食品、手机、数码、家电等11大类商品。
对于双方的价格战,业内人士指出,当当在品牌、供应链方面确有极强优势,但在资金方面却一直无法与京东抗衡。据了解,当当网上市募集资金2.72亿美 元,而京东曾向国内大型出版商放出豪言称 “欢迎随时查账,账面资金绝对超过20亿”,如情况属实,这也是目前当当网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当澄清封杀谜团
除了双方的价格战,对于15日刘强东微博中披露的 “图书大战的内幕”,当当、京东方面昨日也都给出了说法。
15日,刘强东在微博上称,早在京东商城筹备图书上线时,当当“给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发去了禁止向京东供书的邮件,否则就要停止合作”。他还表示,12月14日,当当给所有出版社发邮件,“要求出版社不要站错队,并立即停止向京东供货”。
“我们的确收到了当当发给供货商的通报函,不过,基于法律方面的考虑,不能对外公布。”京东公关人士对此表示。
当当网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所谓的邮件是北京磨铁文化公司撰写并发给旗下经销商的 “通报函”,内容主要是针对京东低价销售图书的反馈。据其透露,通报函内容为:“京东商城以极低折扣销售相关图书,销售折扣低至五一折,导致当当、卓越系 统自动跟进此销售折扣,严重影响到市场上所有与我公司合作客户的利益。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我公司特发出通报函,希望所有客户禁止向京东商城批销我公司图 书,一经发现,我公司将立即停止向此批销客户发货。”
“京东降价之后,很多其他出版商都来探听同行对京东降价的反应,也问了我们,我们的员工就把这条通过私人关系拿到的信件转发给友好的出版商。”上述当当市场部人士表示,并没有像京东方面所说的要求出版社站队,以合作相要挟,要求出版商停止对京东供货。
不过,正是当当认为的“友好”出版商又将此信件转发给了京东方面,这也让当当网颇为被动。当当网市场部该人士表示,该事件不代表当当官方立场,当当网也没有主动将该信件发送给全部的出版社,只是发送给了少部分来咨询的出版商。
作为该事件的主角,磨铁文化则一直没有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其公司总裁沈浩波昨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磨铁公司并未针对京东降价一事向经销商发出任何“通报函”。
目前各方各执一词,也让“通报函”一事成为待解之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8

都說你砸錯了 中國鑑寶節目觀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41

2002年修訂版文物保護法讓民間文物買賣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轉到了地上,也讓電視上多了一種節目類型——鑑寶。

鑑寶節目進行了近10年,專家、藏家層出不窮,本來小眾的收藏變成了大眾的遊戲。本來簡單的鑑寶節目也被戲劇化地千變萬化:海選、估價、讓大量贋品上節目、砸假貨、擺道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鑑寶節目變成了懸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夢想,遭遇王剛「一錘定音」式的否定,是願打願挨,還是秋後算賬?是收視為王,還是憤然打假?

韓勇早就不想在節目裡「砸寶」了。

作為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的製片人,前幾年他看節目的收視曲線,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現在主持人王剛漫不經心拿著「紫金錘」,突然擊碎「贋品」那一刻。這兩年不同了,曲線都是平的:「觀眾對『砸寶』已經審美疲勞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節目組研究點新樣式,取代「砸寶」。但緊接著,他不得不接聽各種媒體電話,澄清是否「砸錯了」的問題。

六年來,王剛在《天下收藏》裡砸掉了315件民間持寶人帶來的、被節目組專家團鑑定為贋品的「寶貝」。2012年5月,節目組把這些「贋品」碎片拼貼起來,和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館藏真品對比展出。

展覽到8月,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先後帶30個專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覽,得出的結論是: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專家們要求與節目組當面對質: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術鑑定,看看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韓勇沒接招,他正為另一件事頭疼。這檔開播六年的鑑寶節目,在2012年出現了收視低谷——北京衛視改版後,節目時間「動態編排」,「把觀眾都甩沒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兒」之前,王剛還得繼續「掄錘砸寶」。

按最常見的說法,中國現有收藏愛好者七八千萬,這些人是全國二十多檔收藏、鑑寶類節目的忠實觀眾。從2002年江蘇衛視《家有寶物》開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剛覺得這和整個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開的。

給民間收藏潑潑冷水

韓勇覺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剛請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話起了作用。

當時他坐在王剛家裡,說:「我們想給民間收藏潑點冷水,讓它降降溫。」那時王剛已經拒絕了好幾家類似節目的邀請。

韓勇也喜歡把玩古器,他見過一些人,因為收藏「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在那些收藏節目上,專家們總能「把5萬元就能買來的東西,活生生估到200萬」,他覺得不對。

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民間文物買賣從此合法,湧動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驟然見得了光。一年後,央視二套《鑑寶》推出,後來它成為鑑寶類節目「代名詞」。

《鑑寶》的標準流程是:主持人羅晰月請上藏家展示寶貝;台下四個方陣分別派代表上前觀摩,競猜價格;專家再給出一個「權威估價」,懸念揭開,達到高潮。若「權威估價」足夠令人瞠目結舌,羅晰月會不失時機補問一句:「你願意把寶物捐獻給國家嗎?」

《鑑寶》廣為人知,也飽受詬病。2005年,在節目上估價25萬元的吳作人《牧牛圖》,被人疑為偽作。據說年逾九旬的老畫家蕭淑芳——吳作人的妻子,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曾面無表情地評價:「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在節目上當場對一位天津藏友帶來的「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估價180萬元。幾天後,有觀眾從天津人民美 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黃石鑑賞與收藏》裡發現了同一款田黃石,書中寫明的藏有人,也是靳志忠。靳志忠後來不得不公開回應:田黃石是同一塊沒錯,但 不是他的,是他朋友的。

有媒體曾到古玩市場做調查,所到之處總有商販拿著《鑑寶》做旗號:「這件東西和《鑑寶》上那件成色一樣,他們估了多少萬。」「銅臭味兒」、「擾亂市場」,成了人們對《鑑寶》最大的質疑。

前全國政協委員、考古學家劉慶柱和安佳瑤甚至至今認為,《鑑寶》節目是「盜墓猖獗」的推手。他們曾在2009年的全國政協上遞交過一份提案,希望「中宣部管管這種現象」。

提案後來再無下文,但兩位老先生反對的《鑑寶》,其實在2008年就已經停播了。他們交提案的時候,央視播的是《尋寶》。

鄭和的熱水瓶?

「《尋寶》和《鑑寶》沒有任何關係」。兩個節目一個前腳停播,一個後腳開播,《尋寶》製片人張國英總得向人解釋。2008年他著手策劃《尋寶》,節目一個也沒看:「中央台不會學地方台的東西,我們只學人家原創的精神。」

張國英做《尋寶》的初衷是「上門服務」:「你不可能讓藏家都揣著寶貝到北京來,瓷器啊、書畫啊,都挺嬌氣的。」

「上門服務」的前提是政府邀請。「我們只和政府部門合作。」張國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門」以後,當地文化部門會幫助這檔國家電視台的節目做好宣 傳組織工作:「海選成千上萬人,沒有政府組織根本做不了。」每期節目結束時,為當地「最具文化價值藏品」頒獎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領導——這也是地方 台學不了的。

排隊等「上門」的地方很多。《尋寶》的節目計劃,已經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瑤覺得《尋寶》也「不見得乾淨」。一些地方文化機構的朋友曾經告訴他,有的地方會直接把博物館裡的東西拿出來,找個人拿到節目裡去「鑑寶」,以「展示當地文化」。

「安佳瑤說的是淮北的老丁。」張國英覺得這不是個問題,他在淮北錄節目的時候認識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運河的老河段裡挖出了不少老東西,捐了一 些,剩下的,自己蓋了座博物館放著。「雖然國家給他了一些補助,也給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東西要登記在冊,不許隨便賣,但說一千道一萬那是人家的私人財 產,當然可以拿出來展示一下。」

張國英覺得《尋寶》最大的「原創」,是讓大量「贋品」上了節目。他要用「贋品」提醒藏家「投資需謹慎」。

《尋寶》每到一處,先做海選。台裡帶去的七八位鑑定專家,加上當地專家,會給所有持寶人免費鑑真偽。同時記下可以上節目的「民間國寶」和贋品。

也挑人。表演慾強、能言善辯、和專家爭論不休的,往往就能上節目。

在晉江尋寶時,藏友林良歡拿著一個「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青花熱水瓶」,一直不服專家「現代工藝品」的鑑定。在場的四個專家都被逗樂了。陶瓷鑑定家餘光仁跟他解釋:「現代人稱過去人是太監,過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監。」

錄製前,十幾位專家會對藏品再會診一次,確定意見統一了,才能上節目。真碰上「民間國寶」,專家給價前,節目組會先放一個短片,介紹這類東西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以證明「估價有據」。

張國英一度認為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借鑑了《尋寶》。

事實上,《尋寶》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幾年《華豫之門》就有了今天的模樣:到河南省各地尋找民間藏品,一期節目裡鑑定十幾件,最後把最有價值的六件寶貝請上「珍寶台」。

和其他節目不同,《華豫之門》有個獨立的市場觀察團。三位觀察團成員是「市場經驗豐富的行家」或拍賣公司顧問,根據歷年拍賣比價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為藏品估價。「市場是藏友很關心的一個方面。與其迴避,不如正確分析引導。」《華豫之門》製片人時春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有個小女孩曾經抱著一個存錢罐上來。時春利說:「這也是收藏百態,還有些人可能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買藏品。」

最近節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寶人,是個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滿滿地帶來一個自認為貨真價實的「玉翡翠」,理由是「乾爹送的」,姑娘在節目裡說「乾爹」是房地產公司的老闆,而自己平時「什麼都不用做」。戲劇化的是,專家當場鑑定:這是個贋品。

這期節目被廣為傳播,姑娘還被「人肉搜索」出來,她不掩飾地在節目播出幾天後發微博說,上節目只是去當演員。節目組當時有人公開回應:「網絡上誰都可以瞎說。」

但對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更樂意看到和傳播「鄭和熱水瓶」、「乾爹玉翡翠」、「王剛砸錯了」這樣的熱鬧。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著別人的東西上節目。

「贋品多,總不能讓大家全看假的吧。」韓勇覺得這是個誤會,「在玩真貨的圈子裡,我們有些資源,會動員一些藏家來參加這節目。有些藏家不願意出面,但是願意把東西拿來讓大家研究研究,那我們也會找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別的藏家,拿東西上來。」

《天下收藏》的主題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動韓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辯越明」。「辯」字後來成了這檔節目的主體風格:三個明星帶著自己的方隊,各執一詞猜台上持寶人帶來寶貝的真假——儘管很多時候,「辯寶」只是明星們之間「很不專業」的插科打諢。

主體形式有了,還欠點火候:怎麼能傳遞「去偽存真」?王剛提出「砸寶」:直接把鑑定為贋品的東西銷毀。

「您覺得撿漏了,故宮那兒有一件,我這兒居然也有一件的時候,能想到王剛『咣當』這一下嗎?」王剛說,「等於給您提個醒,這個冤枉錢花不得。」

起先節目組也考慮,贋品不砸,封存起來回頭辦個展覽。「想想不行,人家要覺得你把真的說成假的,弄自己那兒去了呢?當場擊碎也是避嫌。」

最後確定的「砸寶」流程是:持寶人和《天下收藏》簽一份「生死文書」,裡面說好,你簽了字,東西是真的節目組給你發獎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寶前,王剛會拿著「護寶錘」再三問:「文書籤了吧?現在退出還來得及」。

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錯了怎麼辦?「文書」裡沒說。有人拿了個元青花玉壺春瓶,「當時說好像收的時候是18萬。」王剛回憶。一錘子下去,瓶碎了。王剛看見藏寶人滿臉錯愕,撿了撿瓷片,很沮喪。

東西是一個叫呂獻珍的藏家的。當時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錄節目,去的時候還帶了國家博物館的鑑定證書。姚政質疑王剛後,呂獻珍接受了媒體採訪:「買的時候58萬,現在在的話,也得上千萬了。」呂獻珍說他打算合適的時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學再做鑑定。

每期節目錄製,王剛拿著一個簡單的稿子,上面寫著幾個要點:嘉賓是誰、專家是誰。要是有時間,王剛也會看一眼東西:「這節目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看很多真東西,還能看很多假東西。」

節目播出沒幾期,王剛再去古玩城溜躂,有店家笑著問:「王先生,帶護寶錘來了嗎?手下留情啊。」王剛覺得,這至少讓民間收藏者知道了識真辨假的重要。

求求你了,這東西到底多少錢

廣西衛視台長彭鋼2010年找到馬未都的時候,馬未都已經因為《百家講壇》,在電視上火了兩年。

那正是廣西衛視最麻煩的時候:在前一輪與各大衛視的娛樂節目競爭裡,廣西衛視沒佔到一點兒優勢。轉投文化類節目,是他們不得不試的辦法。

三顧北京後,最終讓馬未都下定決心的,是彭鋼接受了他的「三不」。

「三不」幾乎「不」掉了所有已知的鑑寶類節目:不娛樂、不估價、不談技術層面的事。所謂「不談技術層面的事」,就是「不要像開鑑寶培訓班似的,挨個兒講哪對哪不對」。

馬未都自己《收藏馬未都》的定位是八個字:「文化說事,明白做人」:「文物只是歷史一個證據而已,我就是要通過這個證據闡述當時發生的事情。」

這檔只想「說文化事」的節目,一開始是三部分:展示觀復博物館藏品,答題競賽,鑑寶。45分鐘節目,最抓眼的鑑寶環節,不到15分鐘。

播出第二期,《收藏馬未都》在全國衛視同時段收視排名中只到第23。那時,製片人韓荻菲真的認真考慮過,該怎麼去收拾這個「爛攤子」。

著急了,韓荻菲「試探」馬未都:「馬先生,你只要肯說句,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我們這節目肯定進前十。」

2011年節目組研究收視曲線,很明顯能看出鑑寶環節的收視率比答題高多了。於是三大板塊被打亂重組,五次鑑寶穿插在答題之間。鑑寶時長沒變,收視率卻平穩了。馬未都這回沒反對:「我希望不願動腦子的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動一點腦子。」

每期鑑定的五件藏品,從「寶箱」裡拿出來前,馬未都只看過圖片。最開始時他連圖片都不看,「為了保持新鮮感」。「我不是演員,我不能演戲給大家看,裝腔作勢這事我做不來。」馬未都說,但後來他發現不行:有時候一期節目拿上來五件都是同一類東西。

先看照片,馬未都可以選自己「有說頭的」。比如,相比更值錢的官窯瓷器,馬未都更樂意選民窯——官窯制式已經定了,你得照著規矩上釉;民窯不受限制,紋飾更自由。

選定了藏品,觀復博物館還得跟藏家聯繫,「說一堆車軲轆話」:「您的藏品已經入選了,但是新是老我們不知道,如果被鑑定為新,您能接受嗎?」韓荻菲以前最怕有老人家上節目,萬一「出點什麼岔子」。

到錄節目的時候,馬未都鑑定藏品就那麼一兩分鐘。得一邊跟嘉賓聊天,一邊說出門道來。「其實大部分文物做出真偽判斷都是很短暫的,看一眼就知道。」所有的鑑定結果都只代表馬未都的判斷。「我不掌握它的生殺大權,不會把他的東西滅掉。」馬未都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有時候他也會在一兩分鐘內拿不準,這時他會採取比較謹慎的說法:「我目前比較傾向於這個結果,但不排除還有另外的可能。」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馬未都可以「傾向於」,《天下收藏》不行。

每件在《天下收藏》中出現的藏品,事先都會經過5到10人的專家團集體鑑定。

《天下收藏》邀請的鑑定專家分為三類:一類是學術機構的研究員;一類是拍賣公司的;還有一類是「用真金白銀在收藏品市場贏得聲譽」的鑑賞家、藝術品經紀人,比如香港永寶齋齋主翟健民。

集體鑑定遵循的是「一票否決制」,和央視《尋寶》一樣:只要有一個人說這件東西不對,它就絕不可能出現在節目裡。

「如果真把鑑定結果弄錯了,那只能說那麼多專家一起走了眼。」張國英覺得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集體走眼」在文物鑑定界不是沒出現過:「鑑藏泰斗」史樹青、「玉界泰斗」楊伯達給商人謝根榮的「金縷玉衣」估出24個億的時候,也是五個人一起出具的鑑定證書。

姚政已經把首都博物館展出的30件被砸「贋品」照片全部傳上了「中藏網」論壇。「中藏網」是2012年1月成立的一家收藏網站,總裁是姚政本人。

大部分「中藏網友」都支持姚政「90%以上是真品,30%以上是珍品」的結論。一張「永樂款暗刻龍紋白釉瓶」的照片上,《天下收藏》給出的「贋品」理由之一是「龍鳳紋刻工與永樂暗刻工藝有明顯區別」。有「中藏網友」回帖道:「這不是暗刻,是瀝線,當然有明顯區別。」

「瀝線是凸出來的線條,暗刻是不明顯地、淺刻進去的。」姚政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提起這個瓶子來更是生氣:「鑑定理由裡還說『曆數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見過與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沒見過的器型就說是假的,是不是太武斷了?」

在「中藏網」瓷器板塊置頂位置,還有一篇名為《世界水瓶,中國發明!磚家不認,愧對祖宗!》的帖子——在姚政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16位專家團成員 名單中,大部分是中國收藏家協會各分類委員會負責人,還有包括「中藏網」在內的幾家收藏網站瓷器版版主,其中成員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首席顧問寧 玉新、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委員會主任孫欣,都曾在央視《尋寶》「鄭和熱水瓶」播出後,向媒體鄭重表示那是一款「元青花」真品。原因也是一樣:「你沒 見過的,不一定就是假的。」

在姚政看來,王剛「砸掉100%真品」的目的,就是烘托每期節目請出的「重器」價格。「你看那些重器都是誰的?有很多是翟健民從香港拿來的。把別人的東西砸掉,把這東西包裝成『重器』,不就可以賣高價了?」姚政說。

北京文物局請了四位專家對首都博物館展覽的「贋品」進行再次鑑定,並在2012年8月21日公佈了鑑定結果:「主持人王剛所砸『文物』都是假的。」這四位專家分別供職於首都博物館和北京文物局,但其中王春成、張如蘭兩位,都曾在《天下收藏》裡鑑過寶。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姚政不服。他已向《天下收藏》的各級主管部門遞交了申訴材料,如果「技術鑑定」的要求依然不被理會,他還打算起訴,「做司法鑑定」。

至少現在,韓勇還沒收到任何有關消息。但他倒真是正在為「上級主管部門」的新要求在想辦法。

2012年7月4日,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通知,要求鑑寶類節目「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節目專家必須是省級文物部門審核通過的專家庫成員」、「不得利用文物鑑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

按照這個規定,翟健民等人都不再能擔任「節目專家」,但總有辦法。「這個規定有一個解釋,如果專家庫人員沒有時間,或者人手不夠,我們可以把現有節目專家的資料提供上去,等候審批。」韓勇說,他已經著手準備這件事情了。

「確保文物合法合規」,張國英從不擔心。因為國家對部分青銅、陶器等文物的限制,目前的鑑寶類節目都儘量避開這幾類,而主要以展示瓷器、書畫為主。 張國英在河南見過一個鼎,上面刻著五百多個銘文,「一看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品。」張國英說,後來他們還是沒讓這件青銅器上節目,因為「來歷不明」。

《尋寶》最早開播的時候,口號是「跟著佳明來尋寶,七分故事三分寶」。七分故事,原本是想講「寶物的故事」。

但真正操作起來,大多數故事都成了持寶人的故事,有的人還上去編:「這件東西是我爺爺傳給我爸爸,我爸爸傳給我的。」正說著,專家瞅著寶貝,當場揭 穿:「不對吧,您這件東西超不過十年。」張國英沒法阻止持寶人上去編故事,對「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的新規定,他的理解是:欄目組不編、不主導 這件事就行了。

《尋寶》面臨的只是小問題。央視二套的《一槌定音》,從2011年6月開播起就以「模擬真實藝術品買賣」為賣點,這和「不得利用文物鑑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的新規定正面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