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警訊2:國營企業倒債,地方債居高不下 下一輪危機:陸企破產潮?

2016-01-18  TCW

中國股市在二○一六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以暴跌七%、使得股市提前熔斷收市,震撼全球。

這個事件背後,反映的是一場中國版的「信貸風暴」,正隨著人民幣貶值而在慢慢延燒中。

二○一五年底,中國就爆出第一宗國有造船廠──浙江舟山五洲船舶修造公司破產清算的消息,沒有訂單、還不出銀行貸款,成為二○一五年三家民營造船廠倒閉重整後的最新受害者;然而,國營企業向來享有補貼、政策優惠、與資金等特殊待遇,卻仍逃不過破產命運,顯然是國家決斷放手。

二○一六年一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換上礦工服、坐進礦車裡,下到地面下三百多公尺的山西煤礦井裡視察,出了煤礦坑、進了鋼鐵廠,李克強說:「好鋼要千錘百鍊,好產能要優勝劣汰。」

選擇山西,因為這裡的鋼鐵與煤炭,正好是大宗物資產能過剩問題的兩大根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二〇一五年中國超過八成的煤炭公司虧損、四成沒錢支付員工薪水:二〇一五年前十月,中國一百零一家鋼鐵公司合計虧損約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超過二〇一四年全年合計獲利的兩倍,汰弱留強,勢在必行。

這一切,都在呼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五年十二月底「經濟工作會議」的五大結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缺點),自從二〇一二年習近平掌舵以來,中國政府鐵腕肅貪的手法,終於要用到經濟問題上了。

這背後的意涵是,中國為了完成經濟改革「大破大立」的目標,過程中將出現:失業問題、企業違約倒債潮、與企業倒閉潮,隨著人民幣貶值擴大,這有可能讓中國企業債與地方債,醞釀出一場信貸危機。

危機1 美元債務,因人民幣貶值變重

你知道,美國政府在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最大債主是誰嗎?答案,是中國。

但你知道,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誰是欠債王嗎?

答案,也是中國。

一月六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公共部門加上民營企業的債務GDP(國內生產毛額)占比,比多數開發中國家還要高,甚至超越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害國的水準(詳見下圖)。

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Rogers)二〇一五年就曾說:「我憂慮的是,中國擁有大量債務,是過去幾十年所沒有的,就像任何國家一樣,中國債務將會出現問題。」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中旬,由雲南政府背後支持的雲南煤化工公司發出債務違約公告,表示無力償還約新台幣六十八億元的負債,在此之前,同樣是國營背景的太陽能公司天威英利、鋼鐵業中國中鋼等也都爆出債務違約。

中國財政部統計,二〇一五年九月國企負債達到約新台幣三百九十兆元,竟然已經高於二〇一四年中國的GDP總額。

更可怕的是,從企業到地方政府,中國有許多債務是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存在著,一旦人民幣貶值,這些債務形同自動膨脹,要用更多的人民幣償還。偏偏目前中國企業獲利普遍下滑,最後不是被迫拍賣資產,要不就是倒帳,而中國金融體系的壞帳比例也勢必升高。

截至二〇一五年九月底止,中國待償還的美元債務高達一兆五千三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十一兆元、或是台灣三年的GDP,這些債務大部分都是美元計價的債券(如公司債),並且多數都沒有進行匯率避險。

星展銀行執行長古柏塔(Piyush Cupta)認為,一、兩年內將有發生中國企業破產潮,如同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東南亞國家,當年這些國家的企業就是發行大量未避險的美元計價債券,當償債能力下降時,就是引爆企業倒閉潮。

危機2 熱錢外逃,企業營運更艱難

人民幣不眨、難以挽救中國疲軟的出口經濟;人民幣貶值、又加深中國內部金融危機的風險,不論哪一邊都是壞消息,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會使得熱錢持續從中國外逃至少三到四年。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中國外匯存底一個月就減少超過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三千五百億元),創下單月金額減少的新高紀錄:一整年下來,中國外匯存底金額已經減少一三%,來到三兆三千三百億美元,距離最高點短少約新台幣二十二兆元。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打趣說,照這種速度下去,中國即便擁有全球第二局的外匯存底,很快也要見底。

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中國至少需要二兆六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才能維持市場的穩定;如果每個月都以一千億美元的速度流出,七個月裡就會到達警戒線。

資金外逃,反映出中國經濟的不安,以及對人民幣走眨的擔憂。德意志銀行擔憂,二〇一六年開年人民幣的急貶,將引發新一波熱錢從中國外逃,進一步讓全球市場流動性減少,各類資產的價格也會跟著走空,最後是全球資本市場。

資金外逃,引發通貨膨脹,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減少,取得原料的成本增加,企業投資停滯、影響長期獲利能力,銀行因為壞帳而影響體質,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金融體系也想緊縮銀根,企業與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的問題會再次惡化。

危機3 政府汰弱留強,地方壞賬恐攀高

中國證監會二〇一六年才上路的股市熔斷機制,在正式上路四天後,即二度「熔斷」停盤而宣告暫停實施,這不僅成了全球資本市場恐懼的核心,更顯示中國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恐怕不如外界想像中高明,更加深了這樣的恐懼。

二〇一六年秋天,照慣例中國將選出習近平的「下一任內定人選」,以便安排在二〇一七年進入政治局常委會,並於二〇二三年正式接班。

二〇一七年是習近平接棒以後,第二任任期開始的第一年。第一任任期裡,他大舉肅貪、整頓人事,逐步走跌的經濟數據與疲弱的內需市場可以歸罪給前任領導,然而,為了要讓中國經濟在第二個五年(二〇一七年起算)「跳」起來,今年必須先蹲低、醞釀動能,才能讓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更健康、效益更好。

習近平政權在二〇一六年將中國經濟定調為「擠膿包、去毒瘤」的一年,企業與地方債壞帳升高,已成了中國政府清理中國經濟手段的最大副作用。

往好處看,汰弱留強後的中國企業,不能再單靠補助就敢隨意殺價、自傷傷人,動盪過後的全球商品市場必然重回應有的秩序,台灣只要加速創新、準備好與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對手應戰,新一波的成長反而更值得期待。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