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te.html

     最近出差都睡不好,質量奇差,一般晚間會醒來幾次,所以回到上海還是有點累,淩晨美聯儲講話,我也沒什麽精神去看,直接睡了。

     耶倫大媽的講話,我早晨看了一下,基本上在意料之內,唯有希望通脹到2%的目標,令人難以理解,基本上屬於腦袋進水的經濟學家才會講這樣的話。

     一個經濟體能夠維持低通脹、低失業率、高增長的二低一高目標,是任何國家,無論其為發達亦或是發展中的經濟體,夢寐以求的事情。克林頓時期,維持了長達十年的兩低一高狀態,並伴隨著強美元、低利率的狀態,引發新技術革命,帶著超額財政盈余,屬於美國佬至今不能忘懷的黃金歲月。

     然後耶大媽說:不行,俺得讓通脹上2%,俺家里還有兩畝大蔥,不能虧了。

     我嚴重懷疑她的經濟學是在朝鮮學的。

     下次美聯儲可以考慮請老王去做主席,至少我在工地上學的包工頭經濟學還能弄懂一點常識。

     說起包工頭,今天和房東簽了合同,租了間房子,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一層平房。東家老先生是一個作家,寫了許多鄉土歷史,帶我們在街上穿行時,講解一些故事,非常有意思,大漲見識。

      東家也不是為了一點房租,主要是他非常懂得,房子沒有人住,會更容易壞。這點我們有共同語言,他在擔心老房子裝修時牢固的問題,我請他不要擔心,因為我曾經做了許多年的老房子包工頭,熟悉這類活。

     房子旁有大片空地,其實原本這里周圍不少地塊都是他家的。其祖上和我是同行,廟宇的專業工匠,要是在日本,就是受人尊重的匠師了。世界上最長久的公司,長達數千年的廟宇營造商,就在日本,備受尊崇。

     我準備自己動手來做,邀請了一些網友相助,其實活兒不多,重新做一下強弱電和水,做一下門窗和天花板處理,刷一下墻,布置一下咖啡臺面,再買一些家具,就完成了。工期預計一個月。

      這里沒什麽人,昨天徒步行走時,霧霾嚴重,買了口罩,順便和藥店人員聊了幾句,他們感嘆不僅僅是本地人少了,連外地人也少了,這個鎮正在沒落。我說開個咖啡館,兩人以為我腦子壞掉了。

      其實這是個不錯的鎮,苦於找不到方向,既不能做成西塘周莊那種熱火朝天的商業旅遊地,也無法在保持幽靜時開拓商業價值。我個人的定義是給一些願意回歸鄉村的人們一個隱居之地,給那些金融客、設計師、藝術家、自由職業者一個值得品味的地方。

      下午去四下里兜轉,看見上海最美麗的鄉村,正如數千年傳承,仍舊是錦繡江南。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4

投資最重要的二、三事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 除了經常細讀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另一位著名投資家 Howard Mark 的投資哲學亦是極之值得細讀。他剛剛又發放了新的 Memo, 一如以往,他著重於分析市場投資環境及風險,在這方面他的把握及洞察能力是極強的, 而今次的 Memo 亦不例外。

另外, 其需然成名於投資不良資產 (Distressed asset), 這有別於一般的二級市場股票投資, 但其整體的投資理念是非常值得借鑑。尤其是在規避風險的層面上。下面收錄了那份 Memo 的 Highlight 供有興趣者參考 (可走入連結看全文)。

筆者認為, 如果想長期獲得優於平均的投資回報, 有效地掌握以下的二、三事是極其重要的 :
1. 風險規避能力 - 這個需要投資者對投資環境及風險有良好的評估能力及擁有審慎的投資態度。這個範疇對長期投資成績起著關鍵作用, Howard Mark 是一個好的學習對象。
 
2. 分析投資標及估值能力 - 這個不用多說了。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 那麼投資成功率會較低。這領域巴菲特是固中强手, 非常值得學習。
 
3. 自身評估能力 - 認識自己是那類型人, 找出適合的投資方法. 這是非常重的, 但亦是常被忽略的一點, 不同的性格是需要找出相對適合的投資風格才行, 強行模仿一般是無效的。不過, 要做好這方面就要倚靠自己了。

HAPPY INVESTING!

...........................................................................................................................

For full article, visit the below link.
Archieves from -  http://www.oaktreecapital.com/memo.aspx?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In short, sometimes the credit window is open to anyone in search of capital (meaning dumb deals get done), and sometimes it slams shut (meaning even deserving companies can’t raise money). "

"In fact, one way they strive to win the opportunity to put money to work is by doing increasingly dangerous things."

"Today’s financial market conditions are easily summed up: There’s a global glut of liquidity, minimal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investments, little apparent concern about risk, and skimpy prospective returns everywhere. Thus, as the price for accessing returns that are potentially adequate (but lower than those promised in the past), investors are readily accepting significant risk in the form of heightened leverage, untested derivatives and weak deal structures. "

"Now we’re seeing another upswing in risky behavior. It began surprisingly soon after the crisis (see Warning Flags, May 2010), spurred on by central bank policies that depressed the return on safe investments. It has gathered steam ever since, but not to anywhere near the same degree as in 2006-07."

"When people start to posit that fundamentals don’t matter and momentum will carry the day, it’s an omen we must heed.

"While the extent is nowhere as dramatic as in 2006-07 – and the psychology behind it isn’t close to being as bullish or risk-blind – I certainly sen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cceptance of risk.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when risk aversion declines and the pursuit of return gathers steam, issuers can do things in the capital markets that are impossible in more prudent times."

"I believe most strongly that the riskiest thing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is the belief that there’s no risk. "

"Nevertheless, many investors are accepting (or maybe pursuing) increased risk. The reason, of course, is that they feel they have to. "

"In short, it’s my belief that when investors take on added risks – whether because of increased optimism or because they’re coerced to do so (as now) – they often forget to apply the caution they should. That’s bad for them. But if we’re not cognizant of the implications, it can also be bad for the rest of us."

"Risk aversion isthe essential element in sane markets. "

"The result is a more dangerous world where asset prices are higher, prospective returns are lower, risk is elevat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new issues deteriorates, and the premium for bearing risk is insufficient."

"It’s one of my first principles that we never know where we’re going – given the unreliability of macro forecasting – but we ought to know where we are. “Where we are” means w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arket is: Are investors risk-averse or risk-tolerant? Are they behaving cautiously or aggressively? And thus is the market a safe place or a risky one?"

"Certainly risk tolerance has been increasing of late; high returns on risky assets have encouraged more of the same; and the markets are becoming more heated. The bottom line varies from sector to sector, but I have no doubt that markets are riskier than at any other time since the depths of the crisis in late 2008 (for credit) or early 2009 (for equities), and they are becoming more so."

"Is This a Sell Signal? If Not, Then What? No, I don’t think it’s time to bail out of the markets. Prices and 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higher than they were a few years ago, and riskier behavior is observed. But what matters is the degree, and I don’t think it has reached the danger zone yet...... A rise in risk tolerance is something that should get your attention and focus your concentration.......I think most asset classes are priced fully – in many cases on the high side of fair – but not at bubble-type highs."

"I repeat Warren’s injunction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you just can’t put it any better. When others are acting imprudently, making the world a riskier place, our caution level should rise in response."

"Over the last 2-3 years, my motto for Oaktree has been consistent: “move forward, but with cau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87

小撒也頭疼!畢業論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312

2013年6月4日,上海,應屆畢業的碩士生參加畢業典禮。(視覺中國/圖)

又是一年畢業季。你的畢業論文寫好了嗎?“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你做到了嗎?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撒貝寧1998年北大本科畢業時就保送本校讀研,但直到2003年才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之所以耗費如此長時間是因為他在讀研期間已經開始主持《今日說法》,需要北大、央視兩頭跑,學業自然被耽擱,表面上的學霸其實是延期才寫完論文和拿到學位。耗時雖久,此文在多個學術網站統計的引用量均為0。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畢業論文二三事。

疲憊畢業季又將來臨,畢業生們除了為求職奔波外,也在為畢業論文煩惱,特別是碩士生。在畢業論文上,碩士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群體,不像本科生基本是走過場,也不像博士生能夠有較長時間準備——當然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有各自難念的經。

如今學術不端事件曝光越來越多,論文抄襲也不再是新鮮事,但是有個現象值得註意,已經曝光的論文抄襲事件中,碩士畢業論文占了相當的比例,而且最近也爆出好幾起幾乎一字不改的碩士論文抄襲事件,為什麽碩士論文質量會如此之差,並成為學術不端的重災區?

除了大環境的制約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制設計不盡合理。

中國研究生教育設計借鑒了蘇聯模式,即偏重學術科研人才培養,學制設置較長,碩士畢業後即可從事學術科研工作。由於文革造成人才斷層,博士寥寥無幾,中國高等教育恢複時碩士生正是作為研究人員培養的,而論文是學術水平的直接體現,因此畢業論文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延續至今。即便是專業碩士,很多地方也依然比照學術型碩士培養,需要完成畢業論文。

如今,隨著高校擴招,研究生數量也大幅增加,此前高學歷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徹底改觀,大部分碩士生也不會繼續從事學術工作,側重實踐操作的專業碩士更不會。另一方面,要完成一篇體例規範、有所創見、具備學術價值的論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除了少數基本功紮實,治學勤奮,在學術上有所追求的碩士生外,多數碩士生都不會以嚴謹紮實的態度做畢業論文,何況他們大多還有求職等其它各方面壓力,分身乏術,此時抄襲、剽竊、串改數據就成了一條“捷徑”,而在早些年,很少有因學術不端引發的責任追究,作為把關人的指導教師也放任自流,當潛規則成為實際規則後,捷徑就越走越大膽,到最後一字不改地照抄。

反過來講,以多數人的資質,在二十出頭剛開始投入研究工作時很難在學術上有顯著的貢獻,一般需要經過博士階段訓練才能寫出具備較高學術水準的論文,事實上除了少數天才式研究者(而且這些天才大多出自科學界),多數碩士畢業論文都可劃入學院式的平庸一類,甚至那些後來成為社會文化名流的精英大學畢業生也難逃此種宿命。

浪漫作家徐誌摩曾留學英美,入讀過多間名校,重遊劍橋時寫作的《再別康橋》傳誦至今,可按其恩師梁啟超(或許是氣話)的批評是“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事實上徐誌摩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論文《論中國婦女的地位》就乏善可陳,觀點既不清晰也缺乏新意,論證也多有牽強之處,或許是出於維護民族尊嚴,他甚至還試圖為納妾制辯護。此文之所以一直塵封在哥大圖書館正是因為其本身並無太大學術價值,徐誌摩自己對其恐怕也並不滿意,並未發表此文,直到徐誌摩去世多年後才由後人在舊紙堆中發現。

徐誌摩碩士論文原題為The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1995年才由傅光明首次(節選)譯為中文。(資料圖)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撒貝寧1998年北大本科畢業時就保送本校讀研,但直到2003年才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之所以耗費如此長時間是因為他在讀研期間已經開始主持《今日說法》,需要北大、央視兩頭跑,學業自然被耽擱,表面上的學霸其實是延期才寫完論文和拿到學位。耗時雖久,此文在多個學術網站統計的引用量均為0。

北大法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撒貝寧碩士論文。(資料圖)

有人曾建議取消本科生、碩士生的畢業論文要求,這對於改變教育體制僵化一刀切的弊端確實有必要,對專業碩士而言更是如此。趙薇攻讀藝術碩士的畢業作品就是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其藝術成就或許有限,但在專業教育上的價值顯然高於不痛不癢的論文。

然而,論文之所以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難以撼動就是因為它能夠代表作者的學術水平。一般而言,博士論文基本可以代表作者最高的學術水準,當然也有部分天才式學者在博士階段前就寫出具備相當水準的畢業論文。

費孝通本科畢業論文題為《迎親婚俗之研究》,此文修改後發表於《社會學界》。在自述中費寫道此文用了三年功夫,在吳文藻、顧頡剛、潘光旦等人的指導下五易其稿才寫成,在研究過程中收集了大量地方誌資料,並按是否存在迎親標準將中國劃分為“三區”(即“三區論”)。這篇對迎親風俗的開創性論文至今依然是經典文獻,完成此文時的費孝通年僅二十二歲。

社會學界刊登的《迎親婚俗之研究》(資料圖)

錢鍾書早年就以博聞廣識著名,他在牛津大學所做畢業論文題為《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研究此類題目需要相當深入和廣泛的史料考證,錢鍾書恰好也考據成癖,論文引用史料翔實,其中不乏冷僻材料,寫作也遊刃有余,即便以今天嚴格標準來看也是一篇優秀的論文。錢在牛津大學的這篇畢業論文常被誤認為是碩士、副博士或博士學位論文,事實上這只是本科畢業論文,人文社科領域本科論文能夠寫出如此水平的,如果不是空前絕後恐怕也屬鳳毛麟角——錢鍾書之所以在清華獲得本科學位後在牛津依然攻讀本科學位(B. Litt.)其實也是由於外部限制所致。

錢鐘書畢業論文,收錄於其英文文集。(資料圖)

這樣大師級的本科畢業論文當然是可遇不可求,不過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後輩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3

【港女補課】氣質女育成!你不知道的豎琴二三事

1 : GS(14)@2016-12-21 23:43:17

「Mozart與Eason,why not both?」豎琴導師卓康玉(Jadie)如是說。



習琴十三年的Jadie最近在上環開設為期一個月的期間限定店,賣小型豎琴同時教授基本指法。甫行進店,濃郁的玫瑰味便撲鼻而來,抬頭望望頭上一千五百朵玫瑰絲花砌成的天花裝飾,配上Ladurée玫瑰味花香蠟燭,似足行入玫瑰園,直中女生們愛花香的紅心。以為如此設計只因Jadie貪靚,原來背後有深意:「要摘到美麗嘅玫瑰花,同學豎琴一樣,一樣要經歷刺手痛楚。」唔講唔知,彈豎琴的人雙手都經過千錘百鍊,「有人去比賽,前一位參賽者彈完後,後一位望到琴弦上有點點血迹同聞到血腥味。」皆因日練夜練,手指頭都生晒血泡、起晒枕,每彈一吓就痛一吓。忍不住好奇捏了捏她的手指頭,無名指上長着一塊厚厚的硬皮,優雅背後嘅痛,又有幾多人捱得過?「老師話『No Pain,No Glory』,佢講得好啱。」唔知由幾時開始,學習樂器變成「入學加分」一環,鋼琴小提琴已屬基本嘢,總之越刁鑽越夠突出。正所謂「愛是恆久忍耐」,勉強冇幸福,其實唔愛,又點忍到連續十幾年至少日日練兩三個鐘?都係由初心純粹喜歡音樂而學習才夠長久。這次開店,Jadie除了圓自己的夢,仲希望音樂變得更「大同」,「古典派一向認為流行曲唔入流,但我覺得各有可取之處,莫札得與陳奕迅,為何不可以共存?」想當年小克填詞給Eason的《Allegro Opus3.3am》,大概也如此幽了古典派一默。「坊間大部份都是古典樂譜,這次我編了一些大家較熟悉的歌曲如《I’m Yours》、《Moon River》等。」方便初學者更快上手之餘,也更易彈出成功感。眼前的Jadie,語調溫文爾雅、說話不除不疾、微鬈的長髮輕落在肩上,配上一口流利英式腔調,叫人跟她說話時也不自覺地放輕聲線,天生神經大條的傻大姐們,想增添點點氣質的話,不妨去撫琴偷思一下。
Good Harpternoon by The Euphonious開放日期:即日至2017年1月8日開放時間:12:01pm-7:59pm地點:中環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S506號舖記者:黃樂雯攝影:伍慶泉


店內點咗玫瑰花味香薰蠟燭,天花用1,500朵玫瑰絲花裝飾,幾可亂真。

Jadie為呢次工作坊設計一系列頸鏈,講出習琴者心聲。(各$198)

「Mozart與Eason,why not both?」(全套$288)


店內有售迷你豎琴連琴譜套裝,購買時Jadie亦會傳授入門技巧。(左)愛爾蘭式豎琴$980,(右)法式豎琴$1,299

即場仲可以自訂Tote Bag,大約30分鐘就完成。

自訂Tote Bag可以印上名字同課堂種類,似足細路學琴時的「琴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1/198717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12

買保險前要知的二三事

1 : GS(14)@2017-06-22 08:01:48

【特約報道】「買保險要趁後生!」「親戚朋友都係買呢款,我唔執輸跟住買咋。」「公司都已經幫我買咗保險,唔使再買醫療保險㗎嘛?」很多香港人都有買保險,但經常都會聽到以上有關買保險的說法,到底你了解保險制度的運作嗎?你又清楚所購保險的保障成份嗎?保險種類五花八門,不要因為保險從業員把產品介紹得天花亂墜就隨便購買。很多時都會出現一個狀況,明明每年已繳了不少保費,但當不幸發生意外需要住院、看病時,才發現根本沒辦法理賠。所以在買保險前,應好好了解各種保險的內容,按自己的真正需要去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



■對一般剛踏入社會工作的「新鮮人」而言,最需要的應該是人壽加危疾保險。除了保障家人外,亦可免卻不幸患上嚴重疾病時龐大的醫療開支。

幾時買最好?

許多人都認為有錢就能買到保險,等有閒錢時再買也不遲。但事實並不如你所想,保險公司一般也會根據投保人的健康狀況、年齡及財務狀況進行審核,再決定是否承保。根據衛生署統計,香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殺手分別為癌症(佔30%)、肺炎(佔16%)及心臟病(佔14%)。根據某大保險公司近年的索償個案顯示,在香港危疾保險的索償個案中,癌症、心臟病及中風分別約佔76%、11%及4%,41至60歲的索償者佔總數約67%,可想而知,超過五十歲的長者消費群絕對不是保險公司的首選客戶。所以最佳的投保時機是年輕和健康時,保費不但較低廉,投保也更便捷,保障範圍更全面。


買幾多?供幾多?

以人壽和危疾險來說,保額大當然也會保障多點,但買得太多會浪費,太少則不夠保障。以理財角度看,一個人應買的保額是有數得計的,一般會按以下公式計數:年薪3至5倍再加負債。若以年薪14.4萬元,另加幾萬元卡數未還為例,就應該買約10萬美元的保障計劃。另一樣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負擔能力,剛入社會工作的新鮮人一般負擔能力有限,保費應維持薪金10%以內。



■購買醫療保險前,應根據自己慣用的醫療模式,例如:選用的醫生、醫院住房級別的收費,預計所需的保障額。通常保障額愈大,保費相對愈高。

公司已為員工購入醫療福利,不用自行再買醫療保險吧?

錯!因為公司政策或會有變動,而且也有轉換工作的可能性;只有成立個人的醫療保障計劃,才可確保自己的醫療保障不會受影響。在選擇個人醫療計劃時,可選擇有墊底費(即費用的一部份需要自行負責)的計劃以減低保費。萬一需要作出索償時,投保人可先向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險作出索償,然後有需要時才利用個人的醫療保障。


醫療保都有分Scheduled Plan同Unscheduled plan?

一般的醫療保險(Scheduled Plan)都設有一個賠償表,列明每項賠償項目的最高賠償上限,例如每日住院費用或外科手術費用上限等。然而近年市場上開始流行一些不設每項上限的醫療保險產品,這類有別於傳統的醫療保險產品(Unscheduled Plan)不會為每樣項目設一個賠償上限,而是每年設一個賠償上限,有些可能會再有終身賠償限額,通常賠償上限由每年數百萬至上千萬元不等。



■每個人對保險的需求都不一樣,加上市面上的產品選擇亦非常多。投保人應先了解清楚自己的需要,再諮詢保險經紀,選出適合自己的計劃。

別怕麻煩,看清楚保單條款!

多數人買保單都只緊張保額、買的險種、繳的保費,卻忘了關心保單中最重要的那道防線:保單不負責理賠的項目與範圍。許多保單的糾紛問題都是從這衍生。買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清楚以下細節:1)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保或不保的事項2)保單的賠償限制和等候期的長短3)保險公司是否接受已存在或先天性疾病不要抱人買我買的心態,由於市場上有不同類型的產品,而產品內容亦愈見複雜,因此最簡單的做法還是找一個專業的獨立理財顧問,根據你的實際需要而揀選一個最合適的產品或方案。市場保險種類眾多,各家保險條款解讀不一,適宜由一個中立的專業人士如康宏這類獨立理財顧問幫你客觀比較、理智分析,從而作出最佳選擇。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0/200614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97

也說亮話:再培訓二三事

1 : GS(14)@2017-09-17 12:15:48

HTML, CSS, Python, JAVA, AppInventor,一堆筆者似懂非懂的名詞,是兒子上電腦編碼(coding)課時導師講的一些概念。筆者小時父親常常掛在口上:「學懂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意思是數學、物理、化學,現在可能要變成「學會控制電腦,走進未來沒有煩惱」。最近筆者公司的部門培訓,特意找來培訓師用了一上午時間做Hackathon。同事大部份從來沒有接觸軟件設計,不知道電腦編碼為何事,卻要在短時間內學懂指令,邏輯運用,每個小團隊現炒現賣,編出一個電腦遊戲。其實Hackathon培訓的原理和筆者經歷過不少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練習類同,首先,挑戰本身要具有新鮮感,準確來說,應該是對大部份人陌生,這樣可以打破工作上慣常上下級的屏障,讓團隊成員大膽發言、參與貢獻。有些公司會用軍事戰爭遊戲,有些則到外展學校,都是一樣道理。然後是時間的壓迫,團隊必須在有限時間內,運用剛學到手、一知半解的東西解決難題,很多平常工作團隊的問題在這裏便會呈現。有些團隊討論、討論、再討論,時間用完了還在爭論不休,沒法完成目標。有些會不理三七二十一,先碰碰撞撞試了再說。有些知道要控制流程,預先定下目標,按時提醒,有些則了無時間概念,過程相當有趣。這裏沒有一定對的答案,不過近年不少培訓加上大數據的分析,比較不同背景組別團隊的表現,發現所謂「勝兵先勝,然後求戰」這條孫子留下的兵法不一定在所有場景適合運用。團隊太注重完美計劃,要每個細節都搞懂才動手,往往把時間資源用盡,殆誤戰機;靈活平衡計劃和動手嘗試,小規模試驗,快速在失敗中學習,計劃中預定變化,這是現代管理的生存之道。同理心也是團隊建立的重要元素,如何令大家學會互相欣賞,並且相信彼此的能力、性格?為此我們找來「對話體驗-無聲」工作坊,在一個下午學習不用語言溝通,同樣要完成挑戰。那天,不同團隊不講話排演了《西遊記》,這當然很困難,但團隊也同時體驗用肢體、用心來溝通有時比語言更重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4/201418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58

花見人生:有馬溫泉二三事

1 : GS(14)@2017-12-05 01:09:17

今天開始踏入12月了,去年今日,我正在離開有馬溫泉的路上呢。我在去過了草津、下呂之後,決定去一趟有馬,以免漏了日本三名泉之一。之前覺得有馬不吸引,是因為我不吃牛肉,而神戶與牛肉總像是連在一起的。但去年到訪過有馬之後,我就喜歡上了那裏的紅葉與「金湯」溫泉。我一向是不入大城市而直接去鄉下的,所以選擇了從關西機場搭巴士去神戶三宮,再從三宮的JR大樓乘JR高速巴士直達有馬。那天又是一個下雨天,有點又抑鬱又沉悶的,直至出了神戶市後,高速公路兩旁豁然出現巍峨的山色,群山之間那些已到了最後階段的紅葉,還是那麼的漂亮,看着看着我的心情也隨之而變好。在有馬我住了兩家酒店。第一家規模頗大,一向不喜住大型溫泉酒店,怕嘈怕人多,那次是被酒店充滿詩意的名字所吸引的。因為已過了紅葉高峯期,所以並沒有碰見旅行團。不但覺得清靜,還十分欣賞酒店的服務:要去「瑞寶寺」看紅葉的餘韻,酒店派司機送我去也接我回程;晚餐時年輕可愛的日本女將努力地用結巴英文溝通,料理也十分精緻而美味。看得出酒店在員工的挑選及培訓方面都下了功夫:幫我check-in的是一位說普通話的女職員,斯文有禮,甚至帶點日式的內斂;接待我入住的則是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小夥子,同樣地不帶土味,而且熱心助人,還告訴我酒店是去年才開始雇用中國職員的,因為大量的中國遊客在去過大城市之後,也要來體驗溫泉鄉了。第二家是中型的溫泉旅館,賣點是擁有高濃度的「金湯」。前臺有位懂得說國語的日本人,見我來自香港,便很高興地轉用廣東話頻道。原來這位先生之前是做貿易的,他跟香港人做了幾十年生意了,可是心底裏一直夢想着「要從事旅遊業」,終於等到三個兒女都已成家立室了,他便結速生意,來到溫泉旅館工作,追自己的夢。有馬其中一處必到的地標叫「寧寧橋」,橋頭的雕像是豐臣秀吉的妻子寧寧,朱紅色的橋頭駐立着一棵巨大的楓樹,在紅葉的全盛時期,想必定是美得轟轟烈烈的了。我到訪之時,樹上的紅葉在經歷過幾場風雨之後已掉得七七八八,但剩下來的,即使是在一個陰雨天,也還是鮮豔得教人一見傾心。有馬溫泉是一個很有內斂氣質的小鎮,我會為了那「金湯」的療效而再訪的。那位「一人有一個夢想」的日本人用廣東話告訴我:「浸溫泉想要有療效的話,最好是連住幾晚」,而且,「這裏也有櫻花,妳會喜歡的……」。新股女王
http://www.facebook.com/IPOqueen.PamelaChung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1/202308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38

摸魚手札:香城地產商、公關和政客二三事

1 : GS(14)@2017-12-11 00:17:44

從前有一處地方,叫香城,跟香港公開考試御用城市相同。今次講一個香城最近發生的小故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香城某一地產商在民生上惡名昭彰,常被冠上逼走溫情舊式小店的惡名。這是民生上的原罪,市民又愛又恨,但大家看不到這間地產商的另一原罪,叫「政治不正確」。地產商的管理架構多起用親外國勢力的人,香城人覺得無問題,反正用人唯才嘛,但big brother會睇唔順眼,這是政治第一原罪。地產商的資產技術上是來自政府的,只是因為上了市,而成為「私營機構」,由「市場參與者」接收。上市是為了集資,也是為了「其他目的」。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big brother眼中的外國勢力管理層,最近竟然把數百億的資產賣了給外人基金手上!這隻基金主營美、英地產項目,主事人雖是唐人,但一定不是big brother眼中的嫡系自己人,所以在big brother眼中,這是「勾結外國勢力,賤賣香城資產」,大罪來的。結果,香城的「政治團結派」最近一窩蜂攻擊這間地產商,很多陳年舊事都挖出來,既政治上表態,也在媒體上表態。不過,政治團結派都要講論功行賞,要證明畀big brother睇你「功在黨國」,少不免要做一些出位行為,例如:政客可以憑住跟自己黨友對話,制造跟黨友之間的「錄音證據」,去證明地產商搵過公關咄咄逼人,利用輿論煽動地產商的民生原罪。故事內容合不合理,不要緊;黨友間錄音證據有無說服力,也不要緊;被人壓逼選擇不報警,亦不要緊。因為重點不是故事的真與假,而是要做到輿論出來。

涉事黨友中大伏

經此一役,政客贏了掌聲,地產商及其公關被市民用石頭擲死了。地產商及其公關老貓燒鬚,被人過了一棟,商業社會講弱肉強食,難言對錯,但重點不在此。細想之下,其實仲有一個人會中大伏,就是那位涉事的黨友。因為政客很聰明,她宣稱所有針對地產商及其公關的指控都是來自黨友的描述,她自己只是「真誠地相信黨友」的說話,而且手握錄音證據。尤其是當政客公開力證黨友的人格和誠信時,如果黨友夠聰明,想必心頭會涼一截。因為所有事端都是來自黨友的一人之言,必要時,責任就落在黨友身上了。如果地產商要「覆桌」,黨友才是真正的箭靶。所以,要講「#metoo」的不是公關或地產,而是那位黨友。至於點解自己黨友對話都要錄音,這就是巧妙之處了。黨友都有分親疏,如果你不是一直扶植的嫡系,而是中途投靠的話……噢,那就sorry了,今次要難為你做棄將。所以富不與官爭,真是至理名言。政客的聰明或奸狡,遠超商人階級。再講多次,故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唯一有一點是真的,就是big brother is always watching you。如果咁都唔明,我就無計了。渾水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fb.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0/202404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