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aytm和支付寶走了相反的路 卻幹了相同的事

滴,這個聲音出現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頻率越來越高,不管你身在何處。金融城上海,在全家便利店買完早餐,收銀員拿掃碼槍對著手機上的二維碼讀取,滴一聲,錢從用戶的支付寶賬戶里劃走。

離開上海往西南方向5000公里,是印度最大的金融城市孟買。這里的市民在街邊店買咖啡時,也拿出手機,打開“印度版支付寶”Paytm付款。與上海不同,當地的商店沒有掃碼槍,用戶是用手機掃商戶的付款碼。

再從孟買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這里的人在街邊店更喜歡直接刷信用卡,或者用ApplePay近場支付,但花的還是信用卡里的錢。傳統支付與移動支付的博弈展示了3個金融城的用戶使用習慣。美國是個信用卡使用習慣深入骨髓的國家,線下零售業非常發達,路邊店買瓶可樂都喜歡刷卡。因為慣性,移動支付App在美國線下市場發展得反倒不算快,沒有給支付領域帶來變革式的席卷。

印度市場卻像一個久未開墾的處女地。印度最大的支付工具及電商平臺Paytm創始人Vijay Sharma近日來到上海,他對第一財經記者描述,印度超過12億人口中只有2000萬張信用卡,借記卡有3億張,但用於刷卡的機器只有120萬臺,很多人沒有去過銀行,也沒有銀行賬戶。現金交易是主流,即便是電商,也主要是貨到付款。

沒有像美國那樣深厚的信用卡市場,恰好給了移動支付App“越級”發展的機會。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剛剛在美國上市,Vijay Sharma來到杭州,見到了馬雲、張勇、彭蕾和井賢棟,他來取經,想做印度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隨即有了阿里巴巴2015年連續兩次註資Paytm,雙方開始了互派訪問學者式的緊密合作。

當時Paytm對外宣稱用戶數2000萬。2010年,Paytm從在線手機充值起家,慢慢覆蓋繳納水電燃氣費等生活場景;2014年推出電商平臺,去年開始涉獵旅遊和在線票務,並向線下的小賣部、咖啡店、加油站、突突車(當地的一種交通工具)等場景鋪設;現在又拿到印度的支付銀行牌照,未來將開展存貸款和保險業務。

Paytm是先有支付工具,再發展起電商。支付寶的路徑恰好與此相反,先有電商平臺,買賣雙方擔保需求催生了支付寶,支付工具之外衍生出貨幣基金、理財、保險等業務,再開拓線下移動支付場景。

兩條相反的路徑下,雙方的目標都是普惠金融,線上線下“通吃”。另一個不約而同的做法是,Paytm去掉了原來名字(Paytm Wallet)中的“錢包”一詞,表明已經甩開了印度當地其他30多家電子錢包,向支付平臺發展;而支付寶也將原來名稱中的“錢包”去掉了。

Vijay Sharma承認,印度落後的金融環境給了移動支付App跨越式發展的契機,但這個紅利之外最大的障礙是國民對互聯網金融的接受程度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速度。技術、金融知識、網上個人信用安全保護,這些內容反複通過網絡視頻、移動端文章、報紙等渠道灌輸給國民,用戶教育需要很長時間。顯然,Paytm還沒有學到中國市場瘋狂的“紅包教學”經驗,不管是線下移動支付、出行、外賣,都是砸了真金白銀去教育用戶的。

另一個困難是基礎設施,在印度有手機或電話的約有10億人,其中2.5億人使用智能電話,只有1億人的手機連接互聯網,盡管也有4G網絡,但城市里3G都沒有完全普及。另外,在電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支付寶經歷過海量交易並發的排山倒海,並由此練就出了阿里雲,Paytm顯然還不具備這個量級的基礎能力。

Paytm在未來3年內不考慮盈利和IPO,重心還是放在線下場景和用戶數的拓展上。與支付寶合作一年半,Paytm用戶從2000萬增長到1.35億。線下部分從去年11月布局以來發展很快,目前線上線下支付比例已基本平分秋色。

Paytm享有另一個利好是印度監管層的態度,因為這也是政府解決金融覆蓋問題的一種途徑。拿到牌照後的Paytm除了開展在線金融業務,還會開設類似於銀行的線下網點,這倒是和支付寶純線上的網商銀行思路不同,因為中國的銀行網點已經足夠多,更要緊的是提升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