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撒也頭疼!畢業論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312

2013年6月4日,上海,應屆畢業的碩士生參加畢業典禮。(視覺中國/圖)

又是一年畢業季。你的畢業論文寫好了嗎?“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你做到了嗎?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撒貝寧1998年北大本科畢業時就保送本校讀研,但直到2003年才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之所以耗費如此長時間是因為他在讀研期間已經開始主持《今日說法》,需要北大、央視兩頭跑,學業自然被耽擱,表面上的學霸其實是延期才寫完論文和拿到學位。耗時雖久,此文在多個學術網站統計的引用量均為0。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畢業論文二三事。

疲憊畢業季又將來臨,畢業生們除了為求職奔波外,也在為畢業論文煩惱,特別是碩士生。在畢業論文上,碩士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群體,不像本科生基本是走過場,也不像博士生能夠有較長時間準備——當然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有各自難念的經。

如今學術不端事件曝光越來越多,論文抄襲也不再是新鮮事,但是有個現象值得註意,已經曝光的論文抄襲事件中,碩士畢業論文占了相當的比例,而且最近也爆出好幾起幾乎一字不改的碩士論文抄襲事件,為什麽碩士論文質量會如此之差,並成為學術不端的重災區?

除了大環境的制約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制設計不盡合理。

中國研究生教育設計借鑒了蘇聯模式,即偏重學術科研人才培養,學制設置較長,碩士畢業後即可從事學術科研工作。由於文革造成人才斷層,博士寥寥無幾,中國高等教育恢複時碩士生正是作為研究人員培養的,而論文是學術水平的直接體現,因此畢業論文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延續至今。即便是專業碩士,很多地方也依然比照學術型碩士培養,需要完成畢業論文。

如今,隨著高校擴招,研究生數量也大幅增加,此前高學歷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徹底改觀,大部分碩士生也不會繼續從事學術工作,側重實踐操作的專業碩士更不會。另一方面,要完成一篇體例規範、有所創見、具備學術價值的論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除了少數基本功紮實,治學勤奮,在學術上有所追求的碩士生外,多數碩士生都不會以嚴謹紮實的態度做畢業論文,何況他們大多還有求職等其它各方面壓力,分身乏術,此時抄襲、剽竊、串改數據就成了一條“捷徑”,而在早些年,很少有因學術不端引發的責任追究,作為把關人的指導教師也放任自流,當潛規則成為實際規則後,捷徑就越走越大膽,到最後一字不改地照抄。

反過來講,以多數人的資質,在二十出頭剛開始投入研究工作時很難在學術上有顯著的貢獻,一般需要經過博士階段訓練才能寫出具備較高學術水準的論文,事實上除了少數天才式研究者(而且這些天才大多出自科學界),多數碩士畢業論文都可劃入學院式的平庸一類,甚至那些後來成為社會文化名流的精英大學畢業生也難逃此種宿命。

浪漫作家徐誌摩曾留學英美,入讀過多間名校,重遊劍橋時寫作的《再別康橋》傳誦至今,可按其恩師梁啟超(或許是氣話)的批評是“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事實上徐誌摩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論文《論中國婦女的地位》就乏善可陳,觀點既不清晰也缺乏新意,論證也多有牽強之處,或許是出於維護民族尊嚴,他甚至還試圖為納妾制辯護。此文之所以一直塵封在哥大圖書館正是因為其本身並無太大學術價值,徐誌摩自己對其恐怕也並不滿意,並未發表此文,直到徐誌摩去世多年後才由後人在舊紙堆中發現。

徐誌摩碩士論文原題為The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1995年才由傅光明首次(節選)譯為中文。(資料圖)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撒貝寧1998年北大本科畢業時就保送本校讀研,但直到2003年才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之所以耗費如此長時間是因為他在讀研期間已經開始主持《今日說法》,需要北大、央視兩頭跑,學業自然被耽擱,表面上的學霸其實是延期才寫完論文和拿到學位。耗時雖久,此文在多個學術網站統計的引用量均為0。

北大法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撒貝寧碩士論文。(資料圖)

有人曾建議取消本科生、碩士生的畢業論文要求,這對於改變教育體制僵化一刀切的弊端確實有必要,對專業碩士而言更是如此。趙薇攻讀藝術碩士的畢業作品就是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其藝術成就或許有限,但在專業教育上的價值顯然高於不痛不癢的論文。

然而,論文之所以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難以撼動就是因為它能夠代表作者的學術水平。一般而言,博士論文基本可以代表作者最高的學術水準,當然也有部分天才式學者在博士階段前就寫出具備相當水準的畢業論文。

費孝通本科畢業論文題為《迎親婚俗之研究》,此文修改後發表於《社會學界》。在自述中費寫道此文用了三年功夫,在吳文藻、顧頡剛、潘光旦等人的指導下五易其稿才寫成,在研究過程中收集了大量地方誌資料,並按是否存在迎親標準將中國劃分為“三區”(即“三區論”)。這篇對迎親風俗的開創性論文至今依然是經典文獻,完成此文時的費孝通年僅二十二歲。

社會學界刊登的《迎親婚俗之研究》(資料圖)

錢鍾書早年就以博聞廣識著名,他在牛津大學所做畢業論文題為《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研究此類題目需要相當深入和廣泛的史料考證,錢鍾書恰好也考據成癖,論文引用史料翔實,其中不乏冷僻材料,寫作也遊刃有余,即便以今天嚴格標準來看也是一篇優秀的論文。錢在牛津大學的這篇畢業論文常被誤認為是碩士、副博士或博士學位論文,事實上這只是本科畢業論文,人文社科領域本科論文能夠寫出如此水平的,如果不是空前絕後恐怕也屬鳳毛麟角——錢鍾書之所以在清華獲得本科學位後在牛津依然攻讀本科學位(B. Litt.)其實也是由於外部限制所致。

錢鐘書畢業論文,收錄於其英文文集。(資料圖)

這樣大師級的本科畢業論文當然是可遇不可求,不過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後輩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