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牽手快時尚一部電影讓你掏九次錢
迪士尼兩年一次的D23「年度傳奇人物」頒獎典禮上,今年其中一位得主是導演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光介紹盧卡斯上台,執行長艾格(Robert A.
Iger)就花了五分鐘,因為盧卡斯影業併入迪士尼三年後,年底即將推出第一部作品《星際大戰七》。這被視為今年迪士尼獲利與鼓勵的新動能,摩根大通等外
資報告均預期:「《星際大戰七》將會是下一個如同《冰雪奇緣》,創造另一個爆炸性的奇蹟!」
艾格買下《星際大戰》版權,其前六集、近四十年吸金逾新台幣八千五百八十五億元;其中電影收入,占不到兩成,其衍生授權商品,從玩具、書籍、電玩等,占了逾八成比率(見左圖)。
從一部電影扮演的創意火車頭,衍生至小孩玩偶、書籍到公仔蒐藏,從女孩公主服裝、首飾到男孩的手遊、互動式遊戲,除了沒有《星際大戰》住宅外,就讓你從荷包掏出不止九次以上的錢!
武器一:樂園洗腦樂園化身大型廣告,控遊客荷包
以《星際大戰七》為例,上映前夕,迪士尼先利用前六集推出相關公仔,喚醒舊粉絲記憶;而為吸引數位時代年輕觀眾,則著眼於遊戲的開發。
一層層不斷加溫,鋪天蓋地衝擊著粉絲的荷包。因此電影還沒上映,周邊收入就達十億美元,這等於迪士尼三年就回收購併的四分之一成本。「我告訴影業部門的
人,我們花了四十億美元買了盧卡斯影業,因為《星際大戰》(系列)是(價值)可達四十億美元的電影,」艾格在現場信心滿滿的說。
迥異於其他片商電影拍完、票房開出,一切歸零,迪士尼獨特的事業結構群,卻能讓每一部電影產生滾雪球的加乘效應。
如《鐵達尼號》熱潮一過市場就消失,主角李奧納多沒辦法變成《星際大戰》中的絕地武士,在電影下檔後,還可出現在各類商品、電視,最後甚至到了「巨型廣告」的樂園,多次、多點、多通路鋪天蓋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迪士尼的競爭對手華納、二十一世紀福斯和新力影業(Sony),並沒有經營樂園,環球也僅有四座樂園,迪士尼卻有五座,六十年來這五座樂園共接待約一億五千萬名遊客。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歡樂世界的樂園,卻是一個「隱形的大型廣告」,一次次洗腦著上門遊客。
八月十六日凌晨十二點半,加州迪士尼樂園人潮摩肩擦踵,體驗完3D劇場《星際大戰》震撼效果,距離關門僅剩半小時,走到《星際大戰》專賣店依舊人滿為患,搶購著一件動輒約一、二十美元起跳相關限量版潮T。
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的絕地武士,而是聽到,一張張嘩啦啦的鈔票聲。
武器二:通路加溫為第七集熱場,就滾出十億美元
迪士尼最重要的、也是敵手無法跨越的門檻:強勢的全球發行通路。儘管艾斯納在批評聲浪中下台,但他任內買下的ABC美國廣播電視網,卻奠定迪士尼電視和錄影帶發行通路能耐。
這也是《星際大戰七》還沒上映前,僅靠前六集內容,藉由獨特的電視通路、樂園遊樂設施和授權商品,就能先滾出十億美元原因。
先集客,再創造高回流,等到新作上映被炒成熱賣商品,再將吸睛力轉為八成的吸金力。《星際大戰七》氣勢,從三年前就慢慢加溫,等到年底上映,如果成為超熱賣商品,又反向拉抬周邊商品和樂園來客數。
武器三:授權升級跨界精品,完全顛覆迪士尼可愛風格
迪士尼強大的規模經濟也帶動授權合作空間,從可愛童裝世界跨入高階品牌,再次將周邊效益橫向拉出新客群。
走進離迪士尼總部約十分鐘車程的格倫代爾(Glendale),這裡是去年為迪士尼創造約四十億美元營收的授權事業群辦公室。可愛的授權玩具、公仔擺滿桌
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迪士尼與紀梵希(Givenchy)、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等精品品牌合作時裝秀,及項鍊、金飾等,完全顛覆過去迪士尼授權的可愛風格。
「迪士尼不再只是小孩子的『玩具』,從可愛到時尚無所不包,玩起『跨界時尚(cross fashion)』,」迪士尼全球消費品授權執行副總裁西爾弗曼(Josh Silverman)說。這些未來也會衍生到《星際大戰》系列,主攻男性時尚市場。
連「快時尚」也搶著跟迪士尼合作,早在二○○九年,迪士尼就與優衣庫(Uniqlo)合作開發單品,現在更開起概念店。
「除將上海淮海中路(店面)五樓整層改建為迪士尼主題館,今年十一月《星際大戰》上映前夕也會推出系列產品,」優衣庫美國授權商品長兼品牌行銷總監柯爾(Justin Kerr)表示。
在D23首日開幕,銷售額就達到原本預期三天銷售額,其中有些款式已經賣出超過七○%。原本一件在優衣庫販賣普通潮T,在兩個品牌加持下,價格多了一倍。
兩大品牌合作,這就是商學院中常提的「綜效(synergy)」,發揮一加一大於二效益。
當一隻牛「滾」出原有垂直整合利潤,繼而站在創意圓心、層層畫出異業合作圓餅,創造多層商機時,也將周邊回收週期拉長,創造更多現金流,能反向支持原創電影龐大製作預算,營造出一種產製良性循環,而這才是迪士尼比敵手更能「贏者全拿」的關鍵獲利術!
【延伸閱讀】迪士尼看中星際大戰什麼?
約40年星際大戰滾利效應,近八成收入來自票房外營收!
■周邊玩具:3,954億1. 肯納玩具Kenner (1978-1985) :90種人物,熱賣3億組2. 孩之寶玩具Hasbro (1995-2011): 15種系列3. 其他蒐藏系列
■全球電影票房:1,431億含6部曲與動畫《複製人之戰》
■DVD:1,233億DVD銷售與出租
■電玩遊戲:947億130款電玩遊戲
■書籍:594億76位作者,出版358本書籍
■其他:426億包含授權、電視影集及其他相關產品
資料來源:Statistic Brain、維基百科整理:吳和懋
陳悵的“量子江湖”──一部奇書
陳悵君,據說是內地一位新進的年輕高才作家,其首發這部“量子江湖”,據云被網民稱譽為“自金庸之後,最好看的武俠小說”。筆者有緣有幸,偶於圖書館發現此書,借來一看之下,果然感覺其創作意念相當不俗、有趣。這個意念,容我以個人一點簡單粗疏的理解說法就是,嘗試以一種現代科學的角度,去詮釋一個直接傳承自金庸小說的傳統武俠世界──作者顯然也是位金庸迷,所以在書中竟毫無顧忌,也有點致敬意味地直接借用了大量金庸小說中的角色名字、武功名稱,以及小說情節等,並且一一引用作為故事中這個武俠世界的前設歷史背景。而這部書的第一部“燕子塢”,更加直截了當借用了金庸“天龍八部”中的若干相關人物、情節以作為背景設計──在作者筆下,讀者們所熟悉的武林各大門派,全都變成了有如今天的現代化大學的形式,設有分門別類專題研究各種武藝的學系──而這也正是本書的其中一點最大噱頭。對於這一點,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值一哂,有值得詬病之處,唯個人意見是,只要小說寫得夠精彩夠有特色,也不是什麼太大問題。
話說回來,以現代化科學角度,去重新包裝、詮釋、建構出一個武俠世界,以往也不是沒有各方面的創作人嘗試過,經典如徐克的電影處女作“蝶變”,以及作家周顯創作過的一部“碳六十之劍”小說等等。然我認為,前者在作品中,相關的主題並不見呈現得太過突出,至於後者,則又似乎顯得有點近乎不著邊際的借題發揮。但在此書中,我卻可以見出,作者是有種野心,是企圖透過現代科學、算學等形式來為讀者解釋出傳統武俠小說中常見的各種武功、內功等現象之由來,甚且以此建構成一獨特體系。如書中主角周遠,一位在“燕子塢”武術學院“武學理論系”就讀的天才學生,在第一卷中段終於悟出,原來一向人們所理解的內功中的“氣”,有可能並不是遵循物理中氣體流動方式運行,而是呈量子狀的極小微粒形態所隨機運行──“周遠突然想到一個假設,自然力,也就是所謂的”氣“,也許並不是如黃裳、張三丰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像風一樣連續流動的東西,而是由許許多多極其極其微小的微粒所組成,而這些微粒的運動,是隨機的,受機率學的支配”。說得可能有點似是而非,究竟有多少真的科學根據,也真是天曉得。唯作為一部幻想小說,這卻不失為一個甚為有趣的亮點和出發點。
至於書中的另一最大特點,是同時在情節中移植引入了不少現代觀念,以至現代事物,如什麼專門報道江湖八卦動態的報紙、雜誌等等,對此,我相信讀者接受與否,也一樣是見仁見智。無論如何,我認為作者畢竟是作出了一次很大膽的嘗試,值得相當肯定。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是故事的情節到底精不精彩,好不好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書的首卷的中後部份,最讓筆者意料不到的是,作者筆鋒陡轉,寫及幾位主角在逃亡中意外涉險登上燕子塢“琴韻小築”島前後的一番驚險怪遇,幾讓讀者有種在看一部奇幻小說的風格,以至整體看來,整部小說倒不太像是一部純粹的武俠小說,而是成功揉合了別的一種小說元素。
王者歸來,誰的青春沒有一部諾基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5/154560.shtml
導讀 :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諾基亞前任CEO約瑪·奧利拉。
諾基亞2013年被微軟收購的時候,CEO說了這麽一句話,竟然隱隱聽的有些心疼。諾基亞真的沒有做錯什麽,我們也並沒有討厭諾基亞什麽,可是時代發展需要車輪下的犧牲品,諾基亞不幸剛好是其中一塊鋪路石。這也造成我們對諾基亞有天然的悲憫之心,所以對於它的回歸,大多數人也是開懷以待。
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16)上,諾基亞新任CEO拉吉夫·蘇里興奮的表示:他們又回來了。 是的,今年Q4諾基亞與微軟的合同將要到期,屆時諾基亞將可以重返移動市場。
所以,諾基亞歸來是確定了的,但到底是“王者歸來”還是“回光返照”卻還是個未知數,即使有廣大人民情懷的加持,但商業畢竟是商業,征服用戶只能靠“牛逼的產品”而不能靠“有毒的雞湯”。那麽我們就來看看,諾基亞回歸到底有多少“籌碼”。
情懷
用專業的話說這個叫品牌優勢。
你肯定還記得諾基亞開機時的那雙握在一起的手、很簡單卻成為一種符號的鈴聲、只能存200條的短信,玩的第一款遊戲“貪食蛇”、還有摔不壞的板磚的稱號,你記得這些,就是價值,就是諾基亞歸來的最強砝碼。
我們用過的第一部手機應該都是諾基亞,我們那時候以擁有一部諾基亞手機為自豪,他的強大新號、他的耐摔品質,都是我們心中對諾基亞的標簽。這個牢牢占據手機市場14年的巨頭企業,卻在短短的時間內轟然倒塌,不僅有感嘆,我們還有不舍。據在北美、歐洲和亞太等地區做過的市場調研顯示,95%的人都還記得諾基亞這個品牌。所以,雖然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是一片”紅海“,但諾基亞在我們心中仍有一片”藍色記憶“,這些都是諾基亞回歸的最大力量。
專利
據日前諾基亞公布的2015年Q4和全年財報來看,諾基亞在2015全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2%,更為驚人的是,第四季度的凈利潤為 17.9 億歐元,較 14 年同期增長了 304%。但是在手機業務上,已經完全被微軟lumia取代的諾基亞收入是怎麽來的呢?
專利技術。
這就是典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4年的老大不是白做的。 諾基亞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通信業務和技術部門,尤其是諾基亞的技術部門,經營著大量手機方面2G/3G/4G方面的專利技術。據研究機構 ValueWalk 曾統計,包括蘋果、三星、HTC、黑莓、LG、索尼、摩托羅拉、華為等近 40 家公司都需要向諾基亞繳納專利授權費。諾基亞每年光靠這些就能收取幾十億歐元的收入。
所以,依靠這些不能繞過的關鍵專利技術,諾基亞起碼在資金收入上不會發愁,而且還能有利的制衡對手,這是叫市場先入優勢。但也並不代表諾基亞完全可以高枕無憂,也許某天手機就能完全拜托這些傳統技術了呢?比如虛擬現實手機,所以專利是優勢,但並不是永久的可靠,諾基亞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技術。
5G
諾基亞在2016 MWC 大會上最引人註目的地方,就其展示的 5G 應用以及產品了。
5G網絡作為必將流行和普及的新的網絡制式,諾基亞精準了抓住了這個機會。看來在諾基亞被收購的幾年內,還真是臥薪嘗膽的準備東山再起呢!2015年4月,諾基亞宣布以 156 億歐元收購電信大廠阿爾卡特朗訊。此舉雖然很不被看好,但是對諾基亞卻是大有裨益。
和阿爾卡特朗訊合作,諾基亞發布新型的AirScale 無線接入產品,可支持包括 2G、LTE Advance Pro 和即將到來的 5G 技術。另外,諾基亞還推出了全新的基站,該基站擁有面向未來的基帶和下一代射頻(RF)元件,可為客戶帶來無與倫比的連接體驗。此外,和早前的 Flexi 相比,AirScale 可節約 60% 的能源。諾基亞在 5G 技術的研發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物聯網/VR
有了5個技術的支持,諾基亞在物聯網布局方面也更有信心。WMC大會上,諾基亞也高調宣布了公司新的戰略規劃:引領新一代 5G 技術和物聯網發展。並且已經募集了 3.5 億美金布局物聯網投資。
除此之外,諾基亞還準備研發能夠捕捉全方位的音頻以及圖像的設備-諾基亞 OZO VR Camera。是一款支持WiFi,遠程控制並且兼容市面上的所有 VR 頭盔,主要用在高端 VR 電影電視制作以及體育賽事,音樂會的直播等等。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少先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十年》一句為時不晚 為何越禁越熱? 一部電影、五種擔憂 引爆北京、香港政治論戰
2016-04-18 TWM
獨立電影《十年》憂心忡忡地描繪十年後的香港,日前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國安法》、港獨等議題觸動當地人內心恐懼,它也因此成為近年香港最具代表性電影之一。
二○一四年九月,香港爆出「雨傘革命」,過了一年多,數千位香港群眾,在香港三十多個社區,爭睹充滿政治色彩的反烏托邦電影《十年》。再過了幾天,《十年》拿下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成本不過五十萬港幣,卻像一枚爆裂的引信,在華人社會中綻放出多重的、並且相互碰撞的訊息。
《十年》被香港輿論稱為「預言書」,是一部由五段短片組成的實驗電影合輯,所有短片的主題都指向未來香港。
情感真實 社會掀起討論潮郭臻執導的《浮瓜》描繪二○二○年的五一勞動節,中國高層及香港警隊計畫了一場議員槍擊案,企圖引發香港恐慌,讓中央能順利推動政策《國安法》。黃飛鵬執導的《冬蟬》,敘述一對傳承博物學遺風的男女,在被拆毀的市區中保留磚瓦物件,逐項製作成標本,男主角最後甚至將自己做成了標本。
在歐文傑執導的《方言》中,未來的香港以「普通話」作為唯一官方語言,香港計程車司機若只會說粵語,載客範圍就越縮越窄,甚至難以謀生。周冠威以偽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二五年社會運動,防暴警察鎮壓了一場抗爭,讓一位老人走上了自焚之路。伍嘉良則在《本地蛋》中塑造了一群小小紅衛兵「少年軍」,執行取締「非法言論」工作。
《十年》講的是未來的故事,但就像總策畫人伍嘉良說的,「這些情緒是現下的。」於是,它固然虛構十年後的故事,卻成就一波波真實討論。
「其實拍攝的概念很簡單。」伍嘉良說:「一三年年尾,有人問我怎麼看香港的將來和出路,我試著想像,也試著去了解其他人的想像。」伍嘉良總是問同樣的問題:「十年前你怎麼想?你現在面對什麼困難與處境?十年後,你會怎麼樣?」他說:「簡簡單單三個問題正是我們的出發點。」雨傘革命 加深電影無力感這三個問題及香港現狀帶給創作者的衝擊,催生了伍嘉良的計畫,「我找來了四位獨立導演,以不同度,想講什麼就講什麼。」計畫成形後,不久,「雨傘革命」也爆發,伍嘉良坦言,這場革命確實促成了《十年》恐懼、擔憂的調性,「一定有影響的!我們畢竟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與其說是『恐懼感』,倒不如說是『無力感』。」《十年》去年甫上映,上映戲院少之又少,然而電影劇情確實打中香港人迷惘的心聲,一個月內放映四六○場,平均每天不到十六場,票房卻突破三百萬港幣,就小成本獨立電影而言,成績可觀。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見狀,發表社論大罵《十年》傳遞「思想病毒」,是宣傳絕望的作品,「在內地人看來,這部片子是完全荒誕的,它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然而中國出現壓制聲,非但沒有阻止《十年》票房賣到六百萬港幣,中國「禁片」的反抗姿態,更讓它後勢驚人。
伍嘉良說:「四月一日,三十多個地方、五十多個單位同時放映!對我來說,那真的是『歷史性』時刻!」此時的《十年》,早不只是電影作品,「《十年》只有五個角度,但是創作的過程到引發反應,各種討論,成為一場更盛大的實驗,化學作用不斷地產生。」《十年》得到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再三引發了討論高峰,電影投資者林建岳稱,《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頒獎結果是「政治綁架了專業」。而香港電影協會成員黃百鳴,更痛批這是個「笑話」和「極大錯誤」。然而知名導演杜琪峰也說:「林建岳不是拍電影的,他是出錢拍電影而已。」此外黃百鳴則承認自己連片子也沒看過。
傳達恐懼 因為還抱著希望對於這些說法,伍嘉良說:「我不單一回應某人的說法,因為經常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電影藝術本身就是主觀的,我們絕對明白。」其實純粹就「電影」而言,《十年》在技術上難免生澀,劇本、敘事上也不夠細膩。香港文化評論人陳景輝批評該片:「失去想像力。」他認為:「香港的衰落就是政治決定一切。現在的政治好像失去了美學、思想、深度、想像力等所有實際內容。」伍嘉良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認同他的說法,畢竟在創作時,發生『雨傘革命』,影響了我們的看法……。我們不是預言家,我們是用過去、現在的經驗想像未來。」而這種「面對現實」的勇氣,正是《十年》的可貴之處。
有人認為《十年》激進,伍嘉良笑笑回答:「不,我們是坦白。」《十年》傳遞了「恐懼」。頒最佳影片前,頒獎人導演爾冬陞引用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的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十年》的恐懼之外,就像伍嘉良充滿勇氣的宣示:「我們不反對共產黨,是反對『不自由』。」電影最後出現的字幕是「為時不晚」,為何如此安排呢?伍嘉良說:「因為我們還抱著希望。」
《十年》
內容:集結5位導演的短片而成,分別為:郭臻《浮瓜》、黃飛鵬《冬蟬》、歐文傑(中)《方言》、周冠威《自焚者》、伍嘉良(左一)《本地蛋》等
片長:104分鐘
成績: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2015年12月上映迄今,票房突破600萬港幣
撰文 / 陳亭均
拓荒時期美國老酒,因一部電視劇重劃世界版圖 波本威士忌 全球逆襲
2016-05-02 TCW
台灣瘋威士忌,指的是以麥芽為主原料的蘇格蘭式威士忌,然當原酒日益稀少,蘇格蘭與日本威士忌的價格在市場上持續飆高,是否還有其他的選項?過去曾因「禁酒令」讓出江山的美國波本威士忌已躍躍欲試,整裝待發。
「如果在天堂不能喝波本及抽雪茄,那我應該別去。」 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說。正如俄國人看待伏特加,香檳之於法國,對美國人而言,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ey)就是深植在他們血脈中的生命之水。
與西部牛仔、鄉村音樂並列美國拓荒時代的三大文化,波本威士忌這豪邁、強勁的酒,在我們印象裡,往往是西部片中,牛仔拔槍決鬥前,在吧台先灌下的那一杯shot。比起蘇格蘭威士忌,總是閉眼嗅聞,紳士般的品飲,波本威士忌顯得狂放不羈,像是欲揮拳重擊的拳王。這不僅僅是形象上的差異,也表現在味道上。
我們常掛嘴邊的威士忌,通常指的是蘇格蘭威士忌(Scotch),台灣是單一純麥威士忌第三大進口國,不只愛喝,對各大品牌如數家珍。但,對於波本,大家相當不熟。喜愛蘇格蘭威士忌的人,迷戀它悠長有層次,在口舌鼻腔之間次第展開的香氣餘韻。而波本威士忌直接、甜辣,喝下去像在跟你嗆聲一樣爆炸般的口感,總讓他們敬謝不敏。
近六年急速成長四〇%
「波本威士忌的沒落,是美國自己一手造成的。」國內威士忌專家林一峰說。「曾經,美國非常有機會主導世界威士忌的市場,卻因為頒布禁酒令,重擊國內製酒產業,反而讓蘇格蘭威士忌搶得先機,還讓加拿大威士忌也乘勢興起。」然這曾經被伏特加、蘇格蘭威士忌攻城略地,低迷三十多年的酒,卻在近年逆襲烈酒市場。根據《財星》(Fortune)雜誌報導,美國威士忌這六年以來的全球銷售,從谷底躍升成長超過四○%,而這態勢仍未見疲軟,二〇一五年的境內銷售又比一四年成長了七•八%,達到二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二十八億元)。而這場要收復故土的美國威士忌復興,竟源自一部電視影集。
影集重掀波本浪潮
梳著油頭、穿著體面西裝,男主角總是一手叼菸一手搖著「Old Fashioned」和同事聊天,《廣告狂人》(Mad Men)這部描述六○年代廣告人的影集,自二○○七年開播以來風靡全美。戲雖已落幕,但帶起的波本狂潮卻未停歇。人們愛上這齣劇,也一起愛上了過去被視為廉價或老派的波本威士忌與經典調酒。
這股熱潮推著波本威士忌的市占率及價格向前進,越是限量頂級款,越熱賣。如今,一支二十三年的Pappy Van Winkle波本威士忌,身價高達三千五百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一萬三千元),已超越蘇格蘭陳年四十年的威士忌,成為威士忌迷心中的夢幻逸品。日本飲料龍頭三得利(Suntory)早一步看見這股蓄勢待發的風暴,於二○一四年以近一百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五百億元)高價收購了二百多年的波本威士忌品牌:金賓集團(Beam Inc.)。威士忌業界人說,這也許是波本威士忌產業自禁酒令以來,最輝煌的時代。
一九六四年時,美國國會立法制定了波本威士忌的製造標準,簡而言之,有A、B、C、D四種規則。A代表美國(America),所有的波本威士忌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B指橡木桶(Barrel),必須在全新、燒烤過的橡木桶中陳放;C是玉米(Corn),成分必須有超過五一%的玉米,其他如裸麥或小麥、大麥芽等穀物的比例則依據各家不同,且除了加水降低酒精度以外,不可再有任何額外的手法與添加物;D則是蒸餾(Distill)後的酒精濃度不得超過八○%,入桶的酒精濃度也不得超過六二•五%。
只用新桶 花樣卻更多
也因此,當我問到金賓(Jim Beam)的第七代傳人弗雷德•諾埃(Fred Noe),田納西州的傑克丹尼爾(Jack Daniel’s)算不算是波本威士忌?他斬釘截鐵的說:「不算,它在入桶陳年前用了楓木炭來進行過濾,多了這道手續就不能稱為波本威士忌。」而為什麼堅持要用新桶,而不是其他用過的酒桶來陳年?他則給了個耐人尋味的答案:「就像你喝茶,會用新的茶包,還是用過的茶包一直回沖?」然而有趣的是,本以為在這麼嚴格的法規之下,波本威士忌的風味應該極度受限,然在看了金賓琳琅滿目的系列,這才發現原來只要經過第一次的入桶手續,之後要二次過桶或做其他調味,只要在酒標上清楚標明工序即可,因此,波本威士忌能玩的花樣反而比蘇格蘭威士忌還多。
美國肯塔基州屬於大陸性氣候,夏熱冬溫,在沒有溫控的一般情況下,通常不會像蘇格蘭動輒熟成十五、二十年。加總這些因素,波本威士忌顯得辛辣、強勁,後韻短了些。對喝慣蘇格蘭圓潤醇厚風味的人來說,一時難以變心,但這其實是口味偏好的問題。「因為台灣一開始接觸就是蘇格蘭這種細緻風格,就像你原本不吃辣,炒那麼辣你就不習慣,但你如果吃得多了,也許就會喜歡上也不一定。」資深酒評、「藏酒論壇」網站執行長賴偉峰說。「我覺得台灣,其實更應該喝波本威士忌,」威士忌專家林一峰說,「你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台灣人偏愛的威士忌風味,多半有華麗香氣、酒體濃郁飽滿,性格強烈,而這不正是波本威士忌的特徵嗎?」波本威士忌,是否成為台灣、甚至是全球威士忌迷下一個青睞的對象?仍是未知數,但今晚不妨去酒吧點杯經典Old Fashioned,感受波本威士忌的老派魅力吧!
【延伸閱讀】波本威士忌vs.蘇格蘭威士忌
波本威士忌
產地:美國(95%以上在肯塔基州)原料:51%玉米,裸麥或小麥、大麥芽酒精濃度:蒸餾後的酒精濃度不得超過80%橡木桶:只能使用燒烤過的橡木新桶。如是純(straight)波本則必須陳放2年以上,入桶酒精濃度不得超過62.5% 製程:發酵過程中加入「酸醪」,多使用柱式連續蒸餾器添加:除了加水降低酒精濃度,其餘不可添加
蘇格蘭威士忌
產地:蘇格蘭
原料:主要使用大麥芽,其中只允許添加其他穀物的全穀酒精濃度:蒸餾後的酒精濃度不得超過94.8%橡木桶:必須陳放於橡木桶中3年以上,不限新、舊桶製程:如是麥芽威士忌,多使用壺式蒸餾器添加:除了水與焦糖色素(spirit coloring)之外,禁止添加其他物質
撰文者李莘于
暴紅台劇》觀看人次,直追太陽的後裔 一部愛情戲 讓滾石唱片翻身收視王
2016-05-23 NM
曾是華人唱片界霸主的滾石,在唱片產業崩盤局勢下,一度負債十五億,但十年間的三堂課讓它「從水裡,游上岸了。」由滾石唱片出資七千萬元的週六偶像劇《滾石愛情故事》,以累計超過百萬的影片觀看人次,在華人最大視頻網站愛奇藝台灣站,人氣緊追韓劇《太陽的後裔》、大陸劇《琅琊榜》之後,也成為同時段戲劇類的收視冠軍。
除了以歌入戲的構思突破過往偶像劇的窠臼,《滾石愛情故事》能吸引十二位一線導演、十一位編劇,合計六十座金鐘獎功力的加持,主要源自於滾石唱片的魅力。「五、六年級生的記憶裡都有一首滾石的歌,導演、編劇都願意在既定行程之外擠出時間拍滾石的歌,」《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劉梓潔說。
在一九八〇、九〇年代,滾石是華人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日本以外亞洲最大唱片公司,在亞洲共十二個城市有辦公室、員工總數超過一千二百人,年營收最高超過新台幣五十億元。後因實體唱片產業崩盤,加上外商唱片公司搶進台灣,最慘的二〇〇四、〇五年曾負債超過十五億,現在員工不到一百二十人。
〇九年以後,滾石唱片先後策畫五十二場縱貫線演唱會和滾石三十演唱會,門票收入超過新台幣五十億元,現在再加上《滾石愛情故事》的收視人氣,花了十年終於清償所有債務。套句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鍾沂的說法:「原來掉在水裡,現在游上岸了。」但,轉型成功了嗎?
「這題目有點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轉型問題,」段鍾沂在第一時間糾正了記者的提問,「產業越來越複雜,我們做的都是產業裡的一塊,沒有投資房地產、餐廳什麼的。我們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做出好的內容。(所以)沒有轉型這種說法。」三十五年間,滾石唱片歷經大起大落,現在清償十五億債務,但公司規模縮水到十分之一,也稱不上轉型。那麼它的意義是什麼?
大起大落35年
擴張太快,管理制度跟不上第一課:價值比價格更重要。
段家兄弟念茲在茲的「做出好內容」,究竟什麼是「好」?
曾任滾石唱片策略長、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解釋,滾石與其他唱片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滾石重視音樂、歌手跟時代的扣合:「跟時代互動是滾石的信念,這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他們相信音樂要反映社會,吸引來的就是受美國搖滾教父鮑布.狄倫(BOb Dylan)影響的創作者,而不是受迪斯可影響的人。」換言之,「好」的量尺是時代,而非市場,賣得好未必是「好」音樂,能被傳唱才是好音樂。
而滾石唱片的段家兄弟給了「好」首樂土壤。
嬰兒潮世代的段鍾沂和段鍾潭,深受六〇年代嬉皮文化和自由反戰文化影響,對音樂有異於常人的熱情和嗅覺。
一九八〇年兩人分別拋下中影和王安電腦的穩定薪水和工作,與其他四人籌資一百五十萬元成立滾石唱片。
熱情之外,個性內斂的滾石總經理段鍾潭對歌曲有敏銳的嗅覺,連陌生的異國曲調都能挑出讓人印象深刻的佳作,諸如周華健翻唱日本歌手飛鳥涼的〈讓我歡喜讓我憂〉、蘇慧倫翻唱德國樂團「傻瓜花園」的〈檸檬樹〉,加上他給創作者很大的空間(諸如沒有截稿日期、可以不發片),吸引當時最有創意的音樂工作者包括李宗盛、羅大佑和小蟲三大華語歌曲敦父,加入滾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的創作氛圍讓滾石盡收人才,在九〇年代急速擴大到亞洲,成為跨國公司,但制度跟不上組織發展。一位資深的前滾石人表示,當時滾石最有名叫「三點不露」,意思是下午三點以前,藝人、創作者不會出現在公司;段氏兄弟也曾找人力資源專業的留美碩士負責人資、建立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找行政職員代為打卡,創意工作者照樣按照自己的步調,結果不到一年,人資走人。
二〇〇〇年後產業結構變遷,實體唱片銷量下滑,滾石唱片資源漸減,逐漸傾向標準化製作。「每張唱片、每位歌手不該用同樣的方式來運作,」一位滾石前員工指出,「但在大體制裡面,很難有個人特色。」滾石也沒有坐以待斃,一九九九年,段家兄弟看到網路、數位音樂趨勢,便開始找實體唱片外的出路,先後成立滾石網路公司、挖掘素人歌手的明星學員星探網站、音樂創作平台滾石可樂,及成立滾石移動做手機答鈴。只是走得太快,得不到市場回響,多數賠錢收場。
此時先有外國唱片公司大舉來台,用更好的薪水、條件挖走更多滾石藝人;後有財務調度陸續收掉各海外分公司、魔岩唱片,藝人走得更多。〇六年五月天、梁靜茹離開後,高知名度歌手剩周華健和陳昇。
「我們期望讓歌手有更大空間,但如果他要的我們不能給、服務都做不到,當唱片公司不能發揮這個功能,你好意思留著人家嗎?」段鍾沂說。
然而,也因段氏兄弟堅持好內容,兩萬多首歌讓滾石在過去十年財務危機中得以因應,從卡拉OK、MTV、YouTube 等數位平台中產生收入,不至於沒有現金支付債務。
段鍾沂坦言這是滾石活下來的關鍵,也是三十五年來的信念:好的內容會產生新價值,爛東西就不值錢。「所以《滾石愛情故事》七千萬就投了,不用算可以回收多少錢,因為拍得好就搶著來,拍不好你也收不到,算也沒有用。」
外資開價60億也不賣
什麼都沒了,只剩音樂魂第二課:不忘初衷。
二〇〇〇年以後,滾石進入最辛苦也最精彩的十年。
〇四年,滾石唱片爆發財務危機。段鍾沂的女兒、攝影師段書珮當時正在上海做地下樂團的計畫,在地鐵看到報紙新聞後嚇得腿軟:「我馬上打電話給我爸,我爸平靜的告訴我都處理好了,叫我不用擔心。」殊不知冷靜的背後,是負債超過十五億元。當時甚至傳出有外資出價五十億收購滾石唱片,但被段家兄弟拒絕。
實際上從九二、九三年以
來,一直有外資打算收購滾石唱片,最高曾經開價到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億元)。
「我們不想賣;寧願沒有飯吃,也不見得會賣。」段鍾沂回憶,即便在最苦的時候有人來談收購,都沒答應,「滾石不是我跟我弟弟打造出來的,而是一群非常優秀的歌手、製作人和員工聯手打造的,公司不是我的,你怎麼好
賣呢?全台灣有好幾百萬
人聽滾石,公司也是他的了。滾石變成一個象徵,我們只想撐下去。」每當軟弱的時候,段鍾
沂都自問:「當初為什麼
成立滾石?」他不停提醒
自己是為了要用音樂改變
世界。他總想起財稅系畢
業的他在稅捐處做了十個
月就受不了,寧可沒錢
吃飯辦《滾石》雜誌、唱
片,和弟弟睡桌子上:為趕三點半軋支票,把編輯的相機拿去當。開始創業便負債的段鍾沂,調錢、軋支票,都很熟悉,只是金額從兩、三萬變成十五億。
現在想想,段鍾沂覺得能夠撐過十年、清償債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很無知,不覺得危險;二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我不是要過舒服的日子,是想像賈伯斯一樣把世界變更好,」他說,「當你把這種帶有悲劇性色彩的壓榨當成享受,你就不會想賣公司。」
如果重來一次:
向外找合作,不單打獨鬥第三課:擺脫英雄主義。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以前傾向單打獨鬥、英雄主義,如果重來一次,我會試著找方法跟別人合作,集體完成,」段鍾沂想了一下說。
實際上,滾石也已調整做法。〇七年起,滾石積極尋求合作夥伴:與百度合作免費音樂線上收聽,可參與廣告分潤;一一年與公視合作播出紀錄片《聽時代在唱歌》;一四年在廣州投資的演唱平台「中央車站」,去年與樂視電視合作線上直播等。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說:「做企業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戰士一樣,上戰場的第一要素,有時候不是為了贏,而是活著。」滾石唱片無論起落一直懷抱著初衷,知道自己存活的理由,凸顯出它的生命態度,而生命態度的價值,經常是超越成敗的。
滾石唱片
成立:1980年
董事長:段鍾沂
總經理:段鍾潭(圖)
地位:華人地區第1個獨立的國際
音樂品牌
紀錄:發行台灣第l張CD專輯,
舉辦台灣第1場跨年演唱
會’舉辦台灣第l場大型演
唱會
撰文者單小懿
有這樣一部戲,奧巴馬都在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19
《權力的遊戲》劇照(影視截圖)
中國的IP改編“撲街”,很多都是撲在編劇。在國外,已經有一套“小說-編劇-電影-電視-音像出版物-遊戲-動漫-玩偶-周邊-明星-粉絲-社群”流水線作業的IP改編規範,《冰火》完成了最艱難的一步:改編。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優秀的、甚至不夠優秀的改編,那點不合時宜的情懷要安放何處?
“知道”(nz_zhidao)跟你講講這部奧巴馬都在追的電視劇。
它的人氣不亞於《哈利波特》
凡人皆有一死。
有這樣一部電視劇,它一集的耗資足夠拍一部電影,大約一年出一季,每次更新幾乎全世界都在關註。有人稱它在影評網站上只要一出現,其他電視劇自降半星。在艾美獎的頒獎典禮上,它讓別的參選電視劇幾乎成為陪襯。參演過這部電視劇的演員,無論曾經出名與否,都受到了極大的關註。
它的基調一片肅殺,用劇里人物的話說,“凡人皆有一死”,你千萬不能喜歡任何一個角色,因為它不一定活過下一集。而每一個角色的命運都牽動人心,就連奧巴馬都忍不住要問“雪諾到底死了嗎?”。
你已經猜到了,這部劇是《權力的遊戲》。它根據喬治·RR·馬丁的嚴肅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而來,劇名正是這部小說第一部的名字。《冰與火之歌》仍在連載中,已然成為人氣不亞於《哈利波特》超級IP。操刀將書改編成電視劇的除了作者馬丁本人,還有被成為2DB的大衛·貝尼奧夫和DB·魏斯兩位編劇。
由於是系列書籍變成電視劇,人們難免要將兩者進行對比。許多因為熱愛原著入電視劇坑的原著黨對於劇中一擲千金打造的冰火世界嘖嘖稱贊,同時也會為與書中不同的劇情表示“要給2DB寄刀片”(馬丁大爺不參加第六季的改編) 。
作為一部魔幻巨制,《權力的遊戲》當然也吸引了不少非書迷,原著黨在這批粉絲面前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還時常在各大論壇“劇透”劇情走向。然而,2DB打臉原著黨已經不是新聞,將《權力的遊戲》中不同的故事支線刪改是常態。當原著黨表示不能接受劇情刪改的時候,劇集粉絲卻認為:盡管進行刪改,但電視劇仍然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拋開原著來說,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於是,《權力的遊戲》的粉絲分為了兩撥——原著黨和電視劇黨。原著黨深入研究書中的冰火世界,電視劇黨則只針對電視劇進行分析。
在國外,已經有一套“小說-編劇-電影-電視-音像出版物-遊戲-動漫-玩偶-周邊-明星-粉絲-社群”流水線作業的IP改編規範,《冰火》自然也會按照這個流程走,基本上完成了最難的一步——編劇(書和電視劇均在連載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馬丁大爺的加持,又有出產過《六尺之下》、《真愛如血》這種重口神劇的HBO進行制作,還不差錢,如果能拍出一部爛劇來,才真令人驚訝。
《梔子花開》很難想象,可以把一首歌改編成一部電影。(電影截圖)
它不僅僅是一個IP,而是一種文化
中國的IP改編“撲街”,很多都是撲在編劇。並不是說編劇水平不足,書中的世界、故事,搬上銀幕難度極大。如果是像馬丁一樣構建新世界、N條故事支線還有極其複雜的歷史、世界觀,想要完全把它完全用電視劇呈現出來,恐怕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看到完結。必須要把故事打碎、拼接、修改才能在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中呈現出來。
然而,除此之外,很多的IP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完整的故事,在改編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各方的利益,所以難以成功。
那有沒有成功的例子呢?
由於《西遊記》太過深入人心,很多人已經不認為它是一個IP,而是一種文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是“江流兒”,86版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無疑是兒時英雄的化身。然而周星馳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齊天大聖,《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是英雄,他乘著五彩祥雲來救他的摯愛紫霞仙子,他也不是英雄,最後他只能像一只狗一樣跋涉在漫漫黃沙之中。這部電影長居豆瓣電影前十,頗具悲情色彩的孫悟空是中國版的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每個人又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關乎青春,愛情和命運。甚至如今,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已經從《西遊記》中脫胎出來成為一個大IP。
有不計其數的遊戲、動漫、周邊是圍繞著《大話西遊》產生的。而且作為大IP,它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長期被人們關註著、喜愛著、討論著、回味著,每當有相關的影視、遊戲、周邊等一出現,必將引爆話題。即使《西遊降魔傳》被人吐槽“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即使《大話西遊3》有“美瞳仙子”和韓庚演的至尊寶,它們依然話題熱度不減,人們依然樂於買票。當然,如果僅依賴通過《大話西遊》積累的觀眾的情懷而在制作質量上放松,這種情懷終有一天會被耗盡。
真正優秀的“端遊改編”長什麽樣?
《誅仙》算是一種特例。2005年出版的《誅仙》作為一個有完整世界觀的IP最先被完美世界在2007年開發成網遊。
相比電視劇來說,遊戲中的一張地圖,多個場景,具體而生動地還原誅仙世界。加上玩家可以直接扮演書中角色,加入書中門派,並通過第一視覺體驗劇情,確實要比看電視劇要過癮。《誅仙》遊戲借力於原著,配合完美世界的運營,先後更新了三代,和《權力的遊戲》一樣,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並不只吸引了原著黨,更有許多遊戲本身的粉絲,並通過這種魅力能夠留住粉絲,從而衍生出很多產品,比如說手機遊戲。
以網遊為基礎推出端遊已經是大勢,知乎網友may may說“完美世界的9年誅仙積累不好好搞一搞,真是對不起這麽多年燒錢的人民大眾”。《誅仙》遊戲粉絲(包括原著黨和被遊戲吸引的粉絲)關註這個手機遊戲的點,無非就是能否真正把書中、玩遊戲時那種情懷找到。如果說得詳細一點,就是要求畫面優質、風格唯美,又要能在手機小屏幕中展現,劇情生動,還原原著,同時不能拖沓,戰鬥、任務、操作貼合端遊還要進行簡化,更適合移動端。
通過“親愛的葡萄”在口袋巴士中發布的遊戲測評《〈誅仙〉手遊評測:真正優秀的“端遊改編”長什麽樣?》可以看出,基本上手遊《誅仙》符合這些標準。
從原著到影視,再到端遊手遊,曾經把書藏在課桌桌肚的少年,曾經通宵刷副本打團戰的少年,現在變成了擠著早高峰晚高峰的地鐵公交上下班的小白領。曾經幻想著成為故事里的主角,哪怕不是英雄,只要與心愛的姑娘長相廝守,也敢拿起寶刀與正邪兩派為敵。可惜現在手里握著不是屠龍的寶刀,只是一臺手機,緩存著各樣的電視劇,裝載著各種手機遊戲,只能打發一下瑣碎的無聊時光。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優秀的、甚至不夠優秀的改編,那點不合時宜的情懷要安放何處?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雨果獎又迎來一部中國作品,國產科幻遊戲還要沈寂多久?|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1/158484.shtml
雨果獎又迎來一部中國作品,國產科幻遊戲還要沈寂多久?|黑馬薦文
袁婷
2016-08-31 09:43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一流的故事,距離我們做出受歡迎的國產科幻遊戲還要多久?
推薦人:麻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做科幻不易,做中國科幻遊戲更難。本文分析了中國科幻題材遊戲現狀,並提出了一些觀點和暢想。
雨果獎宛如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去年剛折桂,今年郝景芳再獲殊榮。足以證明,國產科幻小說是有能力產出比肩西方科幻大作的產品的。遺憾的是,相較於科幻小說取得的成就,國產科幻遊戲一直表現平平。如今,文學IP在資本熱捧之下,不斷被改編為多種形式,但涉及到科幻題材,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科幻遊戲,始終沒有一件像樣的作品出來。如果說受限於國內的技術水平,尚不能制作出高水準的影視作品,那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呢?科幻題材天熱與遊戲有著天然的契合度,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一流的故事,距離我們做出受歡迎的國產科幻遊戲還要多久?
冰火兩重天:科幻題材在國內外的不同命運
受眾狹小,國內科幻難出頭
提到國內的重量級科幻作品,多數人茫然不知,答得上來的也只能說出一部《三體》。遊戲和電影作為文化的表現形式,需要相應的民眾土壤。換言之,群眾們不愛看的,相應題材的作品自然就少。
來源:今日頭條
實際上,科幻作品在我國還屬於邊緣作品,一眾科幻作者的知名度遠沒有韓寒、南派三叔等人高,科幻題材的受眾也遠沒有其它網絡小說廣。這種情況反映到遊戲上,就是仙俠、武俠和玄幻風題材的手遊紮推出現,玩家想要換換口味,只能求諸於歐美和日本的遊戲。有統計稱,自2012年開始,國內出版的科幻圖書,包含引進的在內,每年也不過一百多本,這點也得到了劉慈欣本人的印證,他曾感嘆過,“人家(美國科幻)一年出版超過1000本新小說,我們一年不到100本”。
國外大作搶占國內市場,國產科幻遊戲何時發力?
而科幻之於歐美,正如武俠之於中國。在一個主流娛樂偏向於科幻的國家中,誕生出無數經典科幻遊戲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起來,在國內做科幻的小眾題材似乎沒有出路,但和慘淡的科幻出版業比起來,國外的科幻電影和遊戲在國內卻有著較好的反響。不管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在國內的高票房,還是《星戰前夜》(EVE)、《沈默年代》(the silent age)等科幻遊戲在國內的高知名度,都說明國內有實力消化科幻題材的作品。國產采用科幻題材作品獲得成功的少之又少,但國外進口科幻題材作品在中國市場的反應卻屢創新高,這表明中國市場對於高品質的科幻作品是有需求,畢竟題材小眾不等於市場狹小。問題是,中國的科幻遊戲什麽時候能出頭?
有好題材不等於有好遊戲,國產科幻遊戲緣何難出頭
創意不夠IP 湊,國內缺少做好科幻的誠意。
如果說國產科幻電影的失敗是因為技術,那麽遊戲的原因則在於創新能力。近年來,遊戲的制作水平逐年上升,隨著3D引擎技術的提高,在科幻題材的畫面上已經毫無壓力,我們缺的,只是讓遊戲變得“好玩的能力”。
科幻,說白了就是腦洞大開的遊戲,將主角換成太空、機器人、機甲,並不能改變遊戲的本質。科幻元素只是外皮,內里的科幻精神才是關鍵。國內在沒有足夠的創意之下,往往選擇一個科幻IP來換皮改成所謂的科幻遊戲。
IP本身沒有錯,但在IP的利用態度上,國內比較急於求成,一個IP還沒培養好,便進行一系列的開發。西方科幻產業的利潤中心經歷過從雜誌到暢銷書,再到影視遊戲等轉移的一個過程。我們沒有時間按照西方的步驟來,遊戲、動漫、電影一起上陣,同步開發,美其名曰“IP全產業鏈”。科幻IP的開發不同於二次元、音樂,需要的專業度較高。具體到遊戲上,則不能和仙俠和玄幻一樣,換個人物模型、UI,簡單植入科幻劇情就了事,而後者正是大部分國產科幻遊戲的做法。
長期讓玩家失望,國產科幻遊戲還能被信任嗎?
在國產科幻遊戲長期發育不良的時間里,大多數科幻迷轉而投向了《輻射3》、《生化危機》等國外經典科幻遊戲的懷抱。也曾有國產科幻作品試圖從國外大作雲集的市場上突圍,如去年眾籌失敗的某國產太空題材的沙盒遊戲。最初,該作以震撼人心的宣傳片博得了一致好評,從遊戲畫面和透露出來的玩法看,均有較高水準,科幻範兒十足。雖然欣賞的玩家不少,但這款遊戲的眾籌還是以失敗告終——且籌集的資金僅僅達到了目標的3%。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玩家對於國產遊戲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不少人認為宣揚的概念炒作大於實際,宣揚的外太空+硬科幻的風格固然吸引人,但在中國當前的制作水平下,很難達到宣傳中的效果。再結合眾籌近年來的浮誇風,說不定又是一場炒作。
如果在資金和技術都充裕的情況下,國產科幻遊戲還有可能交出一份讓玩家滿意的答卷嗎?
國產科幻遊戲要怎麽做才能從市場中突圍?
在細分領域下,科幻迷們仍是一個不小的市場,同時國內手遊市場的發展已經快要觸頂,出海已是眾多廠商的選擇。要想打開全球化市場,科幻遊戲是最好的題材。
目前,已有眾多大廠在布局科幻遊戲。騰訊代理《無盡之劍》;盛大代理《無主之地OL龍圖第二款遊戲是《星際傳奇》;中手遊在CJ期間將公布代理《星球大戰:指揮官》……這些動作也側面反映了科幻遊戲在國內大有可為。
在確定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布局科幻市場前,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還很多。
1、 選擇適合的題材,是模擬探險還是星際戰爭? 科幻遊戲在ACG領域比較常見,就像超級英雄之於漫威。國產科幻確實有不少優異的作品,太空、戰艦、多維空間等已經是諸多科幻遊戲的標配。確定題材後,需要思考的就是做成什麽類型的遊戲,是策略、解謎還是格鬥,抑或是其它?如《沈默年代》(The silent Age)中的末日背景,可以做成拯救世界的格鬥,但制作方選擇的是燒腦類型的解謎,既保留了科幻元素,又避開了與重度化大作的競爭。對於實力不足的中小廠商來說,小而美的遊戲類型是不錯的選擇。
2、 重度化的大趨勢下,有實力的廠商應該做成 S 級大作。 16年上半年是端遊老廠集中爆發的一年,由端遊IP改編的MMO手遊霸占了這個暑期的榜單。一代人記憶中的端遊IP即將耗盡,下一步何去何從?端遊不可取代,在玄幻、仙俠霸占的端遊市場,一款精良的科幻題材端遊會不會讓玩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許下一款現象級手遊IP就是由科幻題材的端遊改編而來。
3、 VR 發展迅速,將是科幻遊戲的天然良機。 對於虛擬現實而言,科幻、格鬥、射擊都是最佳題材。從現階段VR的表現形式來看,偏場景化的內容和空間感的體驗會讓更讓用戶有驚喜感,那麽以星際探索、外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遊戲顯然更能滿足用戶的感官體驗。
“請不要再問我們飛向太空有什麽意義,請問若幹億年前生命從海洋走向陸地有什麽意義?”這是劉慈欣在《三體》中的一句話。科幻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擁有所有的可能,做科幻不易,做國產科幻遊戲更難,但正如生命經歷千萬年的磨難才成成就人類一樣,一步步的嘗試才能觸碰到可能性。中國的技術已經不成問題,美術功底也不遜於國外,剩下的,就是資源整合和腦洞迸發的時刻。科幻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期待遊戲從業者有朝一日能給國產科幻遊戲不一樣的可能!
[本文作者袁婷,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科幻
遊戲
雨果獎
贊(...)
分享到:
她將幹掉百度、Google:一部電影照進現實的預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7/159462.shtml
她將幹掉百度、Google:一部電影照進現實的預言
韋物主義
2016-10-27 12:13
你掌握了垂直領域更好的內容和數據,那麽巨頭的語音助手的反倒就沒你的好。
電影《Her》中,男主西奧多的愛上了人工智能,他溫柔的語音智能助手(由“當代夢露”性感女神斯嘉麗·約翰遜出演,全程不露面只用語音出演)照顧男主的生活起居,說笑話排解他的煩惱,擔心他的身心健康,甚至和男主進行虛擬OOXX,幫助男主忘掉讓其痛苦無比的前妻,情愫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漸生。
韋物主義認為,在情感戲之外,電影《Her》也預言了語音助手巨大的商業可能性。
縱觀科技互聯網商業史,基本上是:當有個便捷通用的新技術,就能依靠趨近於0的邊際成本服務於千萬級甚至上億的大規模用戶,然後平臺把這些用戶流量轉化,賺錢。
這其實類似於一個地產生意,你修了個小區住滿了人,你樓下的商鋪就可以高價出租給別人賺錢了。
百度、Google依靠“搜索”獲取大量用戶,然後用競價廣告一年賺幾百億;Facebook、騰訊用“社交網絡”聚集大量用戶,然後賺幾百億;阿里、亞馬遜聚集“電商”信息,吸引上億的購買意向客戶,然後通過虛擬商鋪排名賺錢。
而這每一個創新平臺的誕生,都被嗅覺敏銳的商家們給迅速抓住了。
1973年,第一封用於營銷的電子郵件被發送;
1993年第一個互聯網文字廣告被一家律師事務所買下;
1994年AT&T(美國電信公司)買下了第一個網站Banner廣告;
2000年,Google銷售了第一個搜索廣告,同年,一家芬蘭公司投放第一個SMS(短信)廣告;Facebook在2004年賣了第一個社交廣告;
到2007年,當蘋果發布第一個iPhone,互聯網廣告已經內置到APP中。
而下一步,商家們可能將會把投給百度(Google)競價排名、淘寶電商流量的錢、微信廣告的錢,投給語音助手們。
現在我們會偶爾讓Siri、Cortana(微軟語音助手)幫我們撥打電話,打開APP,查詢天氣,未來當智能助手能連接更多服務之後呢?我們可能會對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你:把照片上這款衣服放入我的購物清單
你:洗衣粉用完了幫我買一下,讓物流周末送到家
你:打開韋物主義最新的文章
你:在一家頂級的意大利餐廳預訂明天的晚餐
你:幫我叫輛車,明早7點在樓下等我
你:哪些5座SUV有評價最好?
你:12月份該去哪個陽光沙灘度假?
我們在網上的一切活動:瀏覽,搜索,購物。將很可能由我們的語音助手完成。人工智能助手,恐怕將成為下一個能聚集上億用戶的科技工具,而它也將成為商家與客戶連接的新通道。
你的語音助手,很可能將引導你的消費,例如它可以決定從哪個商家渠道買標準品:洗衣粉、牛奶、衣服。也可以給你推薦非標準商家服務:旅遊目的地、餐廳、最新電影。
例如韋物主義寫這篇文章是2016年秋日周末一個讓人困頓的下午,我會在電腦上一鍵喚醒智能語音小秘說:“給我買杯咖啡,現在送到12樓”。她也許會問:“還是星巴克摩卡大杯嗎?現價38元,物流費5元,半小時後送到”。我說:“好”。
半小時後,我就能收到送上門的熱摩卡。我不再需要低頭打開手機APP,在美團或餓了麽中搜索星巴克,然後選擇摩卡,填寫地址,再輸入支付密碼。語音已經識別我的身份,直接綁定銀行卡幫我支付了,而購買命令下達我就說了兩句話,不過30秒。而語音助手也有權利選擇在哪家星巴克購買,選擇哪家物流(或者外賣平臺)。
以上場景用到的技術:語音識別,定位,線上支付,電商信息。商業模式:外賣O2O。都已經是成熟的,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服務產品並不複雜。
毫無疑問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流量入口”讓人垂涎,現在的巨頭們都推出了自己的語音助手,韋物主義也體驗了好幾款,基本大同小異,實用方面,能查天氣、播放音樂、打開程序等,但涉及到更多信息和服務,他們還只能把用戶引導到搜索引擎中去。但韋物主義認為,以後打通支付,深度服務數據後,語音助手的能力將會上一個臺階。
和韋物主義一起來看看目前巨頭們的智能小秘們:
百度
百度在2015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推出了度秘,目前尚處於Demo階段,說是可以訂餐、訂車但其實不具備任何實用的功能,就會說幾句完全不好笑的笑話。不過百度正在加大對語音識別的投入,並且搜索公司天生有做語音助手的技術積累優勢,未來實用性可期,但是語音助手對接後端服務是個問題,因為百度在音樂、O2O等後端領域資源挺少的,而中國互聯網並不開放。
Google
谷歌於今年9月21日推出的能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全新數字助手Allo。在今年10月5日舉辦的秋季發布會上,谷歌除了推出Pixel系列手機,其內置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可以查閱電子郵件、制訂日程、瀏覽新聞、查詢交通狀況、查閱天氣信息等(在美國很好用,在天朝你懂的所以Google產品挺難用)。Google還正式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與Amazon Echo智能家居中樞類似,它不僅允許用戶通過Google Home進行語音搜索,還可以鏈接家中的智能設備,並通過語音控制它們。
微 軟
微軟的個人助手名為“Cortana”,中文名“小娜”,是微軟於2014年發布的全球第一款個人智能助理。“小娜”來源於《光環》遊戲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主角士官長的人工智能助手。
“小娜”在PC端和移動端同時適用,微軟想要她成為用戶的貼身智能秘書,協助用戶管理通信、安排日程及滿足相關需求。
三 星
10月8日,三星表示,將收購美國初創公司、前蘋果Siri的創始團隊做的人工智能和虛擬助手公司Viv Labs,作為進軍AI領域的“踏板”。
三星公司表示,計劃在2017年下半年將Viv引入三星智能手機。同時,三星也希望將Viv擴展至其他三星設備,包括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亞 馬 遜
亞馬遜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Echo家居助手,這個聲控揚聲器由一位名叫“Alexa”的語音助理驅動。
Alexa是裝在Echo內的個人虛擬助手,相當於亞馬遜版的Siri語音助手,可以接收相應語音命令。使用Echo時,用戶只需說一聲“Alexa”,就可以開始詢問,包括新聞、創建任務提醒、設定鬧鐘時間或播放音樂等。Alexa還可以和各種智能家居設備進行交互,用來控制恒溫器或調節燈光。
此外,亞馬遜最近還推出了更小巧的Echo Dot,“身高”僅6.5英寸,並且不需要固定電源。
Facebook
Facebook公司正在開發一款代號為“Moneypenny(簡稱M)”的人工智能助理,並已展開內測。
馬克·紮克伯格說,他想制造出一款真實版的“賈維斯(Jarvis)”。在電影《鋼鐵俠》中,“賈維斯”是鋼鐵俠的智能管家,這款超智能軟件能獨立思考、會幫助主人處理各種事務、計算各種信息;而且鋼鐵俠的機甲開發和方舟反應爐更新都離不開它的協助。M的最初目標應該是一些基本智能操作,例如控制音樂、燈光、溫度等。
紮克伯格此舉並非心血來潮。早在2014年,他就以個人身份入股了人工智能公司 Vicarious。
目前,Facebook已經建立了三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分別位於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加州的門洛帕克,每個實驗室擁有40-50名研究員。臉譜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雖然起步晚於谷歌、微軟,但成績斐然。
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是第一家發布個人助手的科技公司,它於2011年發布了語音助手Siri。今年6月份,蘋果給出的數據是,Siri周均提供20億次服務,而去年這個數字僅為10億次。
今年6月,蘋果開放了Siri與非蘋果的應用交互,因此,用戶能通過Siri使用打車軟件Lyft來預約車輛,或使用Square Cash進行支付。
蘋果正努力讓Siri從智能手機的框架中跳出來,讓她變成用戶家庭中的一員,成為一名智能精明的管家。不過,未來她的表現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IBM
IBM的人工智能助手屬於專業級2B(針對商家)領域,其產品被稱為“沃森(Watson)”。沃森由90臺IBM服務器、360個計算機芯片驅動組成,擁有2880個處理器核心,約有10臺普通冰箱那麽大,內裝超2億頁新聞圖書等資料。沃森不僅可以識別文字、地理位置,還可以部分感知人的情感,未來還將試圖讀懂人類的語言,學會思考。IBM將其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稱為“認知計算(cognitive computing)”。
目前,沃森主要應用集中在醫藥領域。去年4月IBM宣布,與蘋果、強生和醫療器械公司Medtronic合作,目標是“變身”為醫療系統中介,讓個人和醫院都得通過IBM獲取信息,優化數據收集、分析和反饋服務。去年5月,14家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癌癥治療機構宣布,將開始部署“沃森”計算機系統,該系統能根據病人腫瘤的基因指紋選擇出適合的治療方案。今年6月,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沃森”僅用10分鐘即判斷出一位60歲的女性患有罕見的白血病。
據悉,未來沃森也會參與到農業無人機運作和監控食品安全等多項實際應用領域。
除了巨頭,國內的出門問問、國外的NextIT等初創公司也在做智能助手,雖然業界認為智能助手不是創業公司該做的事,因為缺乏資源整合能力,技術門檻也高。但韋物主義認為創業公司或許可以在垂直領域做,例如來個專門看星座或塔羅牌的語音助手,你掌握了垂直領域更好的內容和數據,那麽巨頭的語音助手的回到就沒你的好。
[本文作者韋物主義,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智能
贊(...)
分享到:
她將幹掉百度、Google:一部電影照進現實的預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7/159462.shtml
她將幹掉百度、Google:一部電影照進現實的預言
韋物主義
2016-10-27 12:13
你掌握了垂直領域更好的內容和數據,那麽巨頭的語音助手的反倒就沒你的好。
電影《Her》中,男主西奧多的愛上了人工智能,他溫柔的語音智能助手(由“當代夢露”性感女神斯嘉麗·約翰遜出演,全程不露面只用語音出演)照顧男主的生活起居,說笑話排解他的煩惱,擔心他的身心健康,甚至和男主進行虛擬OOXX,幫助男主忘掉讓其痛苦無比的前妻,情愫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漸生。
韋物主義認為,在情感戲之外,電影《Her》也預言了語音助手巨大的商業可能性。
縱觀科技互聯網商業史,基本上是:當有個便捷通用的新技術,就能依靠趨近於0的邊際成本服務於千萬級甚至上億的大規模用戶,然後平臺把這些用戶流量轉化,賺錢。
這其實類似於一個地產生意,你修了個小區住滿了人,你樓下的商鋪就可以高價出租給別人賺錢了。
百度、Google依靠“搜索”獲取大量用戶,然後用競價廣告一年賺幾百億;Facebook、騰訊用“社交網絡”聚集大量用戶,然後賺幾百億;阿里、亞馬遜聚集“電商”信息,吸引上億的購買意向客戶,然後通過虛擬商鋪排名賺錢。
而這每一個創新平臺的誕生,都被嗅覺敏銳的商家們給迅速抓住了。
1973年,第一封用於營銷的電子郵件被發送;
1993年第一個互聯網文字廣告被一家律師事務所買下;
1994年AT&T(美國電信公司)買下了第一個網站Banner廣告;
2000年,Google銷售了第一個搜索廣告,同年,一家芬蘭公司投放第一個SMS(短信)廣告;Facebook在2004年賣了第一個社交廣告;
到2007年,當蘋果發布第一個iPhone,互聯網廣告已經內置到APP中。
而下一步,商家們可能將會把投給百度(Google)競價排名、淘寶電商流量的錢、微信廣告的錢,投給語音助手們。
現在我們會偶爾讓Siri、Cortana(微軟語音助手)幫我們撥打電話,打開APP,查詢天氣,未來當智能助手能連接更多服務之後呢?我們可能會對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你:把照片上這款衣服放入我的購物清單
你:洗衣粉用完了幫我買一下,讓物流周末送到家
你:打開韋物主義最新的文章
你:在一家頂級的意大利餐廳預訂明天的晚餐
你:幫我叫輛車,明早7點在樓下等我
你:哪些5座SUV有評價最好?
你:12月份該去哪個陽光沙灘度假?
我們在網上的一切活動:瀏覽,搜索,購物。將很可能由我們的語音助手完成。人工智能助手,恐怕將成為下一個能聚集上億用戶的科技工具,而它也將成為商家與客戶連接的新通道。
你的語音助手,很可能將引導你的消費,例如它可以決定從哪個商家渠道買標準品:洗衣粉、牛奶、衣服。也可以給你推薦非標準商家服務:旅遊目的地、餐廳、最新電影。
例如韋物主義寫這篇文章是2016年秋日周末一個讓人困頓的下午,我會在電腦上一鍵喚醒智能語音小秘說:“給我買杯咖啡,現在送到12樓”。她也許會問:“還是星巴克摩卡大杯嗎?現價38元,物流費5元,半小時後送到”。我說:“好”。
半小時後,我就能收到送上門的熱摩卡。我不再需要低頭打開手機APP,在美團或餓了麽中搜索星巴克,然後選擇摩卡,填寫地址,再輸入支付密碼。語音已經識別我的身份,直接綁定銀行卡幫我支付了,而購買命令下達我就說了兩句話,不過30秒。而語音助手也有權利選擇在哪家星巴克購買,選擇哪家物流(或者外賣平臺)。
以上場景用到的技術:語音識別,定位,線上支付,電商信息。商業模式:外賣O2O。都已經是成熟的,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服務產品並不複雜。
毫無疑問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流量入口”讓人垂涎,現在的巨頭們都推出了自己的語音助手,韋物主義也體驗了好幾款,基本大同小異,實用方面,能查天氣、播放音樂、打開程序等,但涉及到更多信息和服務,他們還只能把用戶引導到搜索引擎中去。但韋物主義認為,以後打通支付,深度服務數據後,語音助手的能力將會上一個臺階。
和韋物主義一起來看看目前巨頭們的智能小秘們:
百度
百度在2015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推出了度秘,目前尚處於Demo階段,說是可以訂餐、訂車但其實不具備任何實用的功能,就會說幾句完全不好笑的笑話。不過百度正在加大對語音識別的投入,並且搜索公司天生有做語音助手的技術積累優勢,未來實用性可期,但是語音助手對接後端服務是個問題,因為百度在音樂、O2O等後端領域資源挺少的,而中國互聯網並不開放。
Google
谷歌於今年9月21日推出的能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全新數字助手Allo。在今年10月5日舉辦的秋季發布會上,谷歌除了推出Pixel系列手機,其內置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可以查閱電子郵件、制訂日程、瀏覽新聞、查詢交通狀況、查閱天氣信息等(在美國很好用,在天朝你懂的所以Google產品挺難用)。Google還正式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與Amazon Echo智能家居中樞類似,它不僅允許用戶通過Google Home進行語音搜索,還可以鏈接家中的智能設備,並通過語音控制它們。
微 軟
微軟的個人助手名為“Cortana”,中文名“小娜”,是微軟於2014年發布的全球第一款個人智能助理。“小娜”來源於《光環》遊戲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主角士官長的人工智能助手。
“小娜”在PC端和移動端同時適用,微軟想要她成為用戶的貼身智能秘書,協助用戶管理通信、安排日程及滿足相關需求。
三 星
10月8日,三星表示,將收購美國初創公司、前蘋果Siri的創始團隊做的人工智能和虛擬助手公司Viv Labs,作為進軍AI領域的“踏板”。
三星公司表示,計劃在2017年下半年將Viv引入三星智能手機。同時,三星也希望將Viv擴展至其他三星設備,包括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亞 馬 遜
亞馬遜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Echo家居助手,這個聲控揚聲器由一位名叫“Alexa”的語音助理驅動。
Alexa是裝在Echo內的個人虛擬助手,相當於亞馬遜版的Siri語音助手,可以接收相應語音命令。使用Echo時,用戶只需說一聲“Alexa”,就可以開始詢問,包括新聞、創建任務提醒、設定鬧鐘時間或播放音樂等。Alexa還可以和各種智能家居設備進行交互,用來控制恒溫器或調節燈光。
此外,亞馬遜最近還推出了更小巧的Echo Dot,“身高”僅6.5英寸,並且不需要固定電源。
Facebook
Facebook公司正在開發一款代號為“Moneypenny(簡稱M)”的人工智能助理,並已展開內測。
馬克·紮克伯格說,他想制造出一款真實版的“賈維斯(Jarvis)”。在電影《鋼鐵俠》中,“賈維斯”是鋼鐵俠的智能管家,這款超智能軟件能獨立思考、會幫助主人處理各種事務、計算各種信息;而且鋼鐵俠的機甲開發和方舟反應爐更新都離不開它的協助。M的最初目標應該是一些基本智能操作,例如控制音樂、燈光、溫度等。
紮克伯格此舉並非心血來潮。早在2014年,他就以個人身份入股了人工智能公司 Vicarious。
目前,Facebook已經建立了三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分別位於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加州的門洛帕克,每個實驗室擁有40-50名研究員。臉譜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雖然起步晚於谷歌、微軟,但成績斐然。
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是第一家發布個人助手的科技公司,它於2011年發布了語音助手Siri。今年6月份,蘋果給出的數據是,Siri周均提供20億次服務,而去年這個數字僅為10億次。
今年6月,蘋果開放了Siri與非蘋果的應用交互,因此,用戶能通過Siri使用打車軟件Lyft來預約車輛,或使用Square Cash進行支付。
蘋果正努力讓Siri從智能手機的框架中跳出來,讓她變成用戶家庭中的一員,成為一名智能精明的管家。不過,未來她的表現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IBM
IBM的人工智能助手屬於專業級2B(針對商家)領域,其產品被稱為“沃森(Watson)”。沃森由90臺IBM服務器、360個計算機芯片驅動組成,擁有2880個處理器核心,約有10臺普通冰箱那麽大,內裝超2億頁新聞圖書等資料。沃森不僅可以識別文字、地理位置,還可以部分感知人的情感,未來還將試圖讀懂人類的語言,學會思考。IBM將其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稱為“認知計算(cognitive computing)”。
目前,沃森主要應用集中在醫藥領域。去年4月IBM宣布,與蘋果、強生和醫療器械公司Medtronic合作,目標是“變身”為醫療系統中介,讓個人和醫院都得通過IBM獲取信息,優化數據收集、分析和反饋服務。去年5月,14家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癌癥治療機構宣布,將開始部署“沃森”計算機系統,該系統能根據病人腫瘤的基因指紋選擇出適合的治療方案。今年6月,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沃森”僅用10分鐘即判斷出一位60歲的女性患有罕見的白血病。
據悉,未來沃森也會參與到農業無人機運作和監控食品安全等多項實際應用領域。
除了巨頭,國內的出門問問、國外的NextIT等初創公司也在做智能助手,雖然業界認為智能助手不是創業公司該做的事,因為缺乏資源整合能力,技術門檻也高。但韋物主義認為創業公司或許可以在垂直領域做,例如來個專門看星座或塔羅牌的語音助手,你掌握了垂直領域更好的內容和數據,那麽巨頭的語音助手的回到就沒你的好。
[本文作者韋物主義,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智能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