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數額繼續上行,國民健康水平卻停滯不前,中國似乎落入了「中等健康」的陷阱。「拿命換錢」的中國特色思維甚至暗示了某種可能性—— GDP的高增長奇蹟,是以國民健康一定程度的犧牲和折損作為對價。期望壽命延長的同時,慢性病及心理亞健康成為社會整體的困擾,企業家及員工的健康意識缺 乏將導致巨大的隱形成本。健康力,作為一種長期被忽視的競爭力,無論對於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其作用都在日益彰顯。要構築健康國度,需要市場「無形之 手」、政府「有形之手」以及理性個體的共同努力,以回歸國民健康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於任何人而言,健康是1,財富、智慧、朋友是跟在後面的0,有了健康,才可能收穫成百上千,否則,後面有多少個0都毫無意 義。但時下中國人流行的生活方式卻將健康和事業放在了對立面—「年輕時拿命換錢,年老後拿錢換命」。金錢至上,人心浮躁,高居不下的房價和社會保障的缺 失,再結合中國人勤勞拚命的傳統,這句外國人眼中的玩笑話,恐怕勾勒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真實的濃縮版人生。
經濟奇蹟的國民健康對價
從宏觀視角來看,普羅大眾「前半生拿命換錢」,或許意味著國民健康與經濟發展之間本應有的正向互動關係走向了拐點。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為全世界所矚目,讚譽之詞不絕於耳,而如果用另一個關係國民幸福指數的重大指標來衡量,中國的相對表現則遜色了許多。
來自世界銀行彙編的數據顯示,1990-2008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5.1歲,達到73.1歲;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巴西、埃及、 埃塞俄比亞、印度、印尼,還是伊朗,在此期間的平均壽命都增加了更多,儘管它們的經濟增速相比中國要慢得多。即使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如澳大利亞和以色列, 它們原本就有較高的平均壽命—自2000年以來,其增速也都超過了中國。2010年,聯合國開發署公佈的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位列世界第89位。中國人的期 望壽命為66年,比G20集團的主要發達成員國少10年。
一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和預期壽命的提高,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在中國以30餘年時間追逐發達國家100餘年工業化進程中,慢 性病的發病率一路井噴,呈現兇猛之勢,成為中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此外,心理亞健康更是早早形成了「云時代」,籠罩城市上空—中國的國民健康走勢堪憂。
經濟增長讓幾乎任何社會問題都更易於解決,但健康問題則不一定。中國也曾經歷了受益於經濟增長、生活條件改善、國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從而進一 步促進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階段,但上述數據則顯示,經濟增速仍然大踏步向前之時,國民健康的改善步子落後了。「拿命換錢」的中國特色思維甚至暗示了某種可 能性—GDP的高增長奇蹟,是以國民健康一定程度的犧牲和折損作為對價。
國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影響一國人力資本的質量,亞健康人群的持續增長,無疑為中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前景埋下了陰影。
已有大量的學術及實證研究證明了國民健康之於長期經濟增長的積極意義,如在Bhargave等人的研究中,基於多個國家間的固定樣本數據 (Panel Data),他們發現,低收入國家的成年人生存率(即年齡達到15歲的人能夠存活到60歲的概率)對其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成人生存率上升 1%,相應的GDP 增長率將提升大約0.05%;而投資佔GDP的比例上升1%,相應的GDP 增長率僅上升0.014%。東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的蔣萍等人則發現,作為人力資本的另一重要因子,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代替健康水平提高單獨對經濟增長起 作用,教育與健康作為人力資本的兩個方面是緊密結合的,共同作用於長期經濟增長。由此看,一個健康的中國,關係到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成長。
健康:集體無意識
要構建健康中國,在經濟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業家不可或缺。然而,在中國,被慢性病和心理亞健康折磨最深的,非企業家這一群體莫屬了。大國崛 起、經濟活躍的路徑浸透了他們的汗水,據媒體統計,一個典型的中國企業家,每天工作長達11個小時,睡眠僅6.5個小時,一週只休息1天,每週有21個小 時花費在會議桌和談判桌上,17個小時奔波於各種交際應酬,還有17小時花費在商務旅行上。
身處經濟發展最急遽的國度,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業績考核的短線行為,加上應酬、忙碌造成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使得企業家的身心承受了巨大 的壓力。儘管他們成功掌控了財富,卻難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人生。能如萬科董事長王石一般,在健康與事業之間的平衡線上遊刃有餘者並不多見,更多的時候,他 們一心撲在工作上,健康則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等到身體亮起紅燈時已悔之晚矣。
有一組慘痛的名單在網上流傳著,很多老總們正值壯年就早早撒手人寰,留下未竟的事業和家中老少:2004年11月7日,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因 勞累過度,患腸癌英年早逝,年僅38歲;2005年12月1日,身家數十億元的山東德州晶華集團董事長苗建中猝死家中,時年53歲;2006年1月21 日,上海中發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民,因患急性腦血栓在上海浦東仁濟醫院去世,年僅37歲;2007年12月27日,百度前CFO王湛生在三亞游泳時卒 去,年僅40歲;2011年7月2日,鳳凰網前總編輯、百視通前COO吳征突發心梗,不幸逝世,年僅39歲。這份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名單還在不停的擴張中。
疾病的損耗之外,心理上的不健康也易捲走企業家疲倦的生命。心累了,或是走投無路之下,把自己交給永恆的死亡,生前種種一併帶入黑暗與沉寂之 中。2011年5月22日,剛剛上市僅兩天的萬昌科技前董事長高慶昌從23層高樓一躍而下;而此前一個月,身家數十億的包頭惠龍集團董事長金利斌在奧迪車 內自焚身亡;2008年4月29日,資本圈內赫赫有名的湧金系掌門人魏東同樣墜樓身亡;2003年9月7日,擁有10億元身家的前「河南首富」、河南黃河 集團董事長喬金嶺,在其位於河南長葛市的別墅內自縊。
在商戰中縱橫捭闔的他們本不應該如此脆弱。公開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有1200多名企業家因自殺或非正常原因身亡。作為推 動經濟發展和市場創新的核心主體,企業家群體的高風險也暴露出無情的現實:健康狀況欠佳正成為侵蝕中國企業家領導力的最大隱患。
一項針對中國企業家的調查也顯示,生活無規律、工作負荷大和缺乏運動是其健康問題的三大誘因。而對自身健康狀況的不關心,則是思想源頭上的罪魁禍首。在一項調查中,有97%的企業家身體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但是仍有高達75%的人認為很快樂。這其中邏輯讓人倍覺弔詭。
企業老總不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員工的健康狀況被漠視也在情理之中了。在頻頻見諸報端的「過勞死」案例中,許多外表光鮮卻需要200%付出的行 業,屢屢中招。如在被戲謔為「拿女人當男人,拿男人當牲口使」的金融、會計師等收入頗豐的行業,加班加點連軸轉的工作時長,和一杯泡麵慰人生的飲食結構, 構成員工在任務密集期的人生常態。青春加速折舊,甚者更如花般凋落枝頭,過往已有不少慘痛的案例衝擊著我們的視野。普華永道25歲女碩士猝死的消息曾引起 微博熱議,而富士康的13跳,更是國人至今提及仍感哀慟的黑色記憶。
打造健康團隊:消除企業隱形負資產
好的企業,既需要企業家的雄才偉略做指引,也需要企業員工的整體配合和有效執行。而在當下的中國,無論是對企業家,還是對員工的健康狀況,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們也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巨大隱形成本。
身體不健康的企業家,無疑是企業的一顆隱形炸彈。企業家的突然離世通常都會擾亂企業正常的發展節奏和擴張步伐,權力真空期後續的銜接問題也會引 發公司治理層面的矛盾。如高慶昌突然身亡,萬昌科技的董事長先是由其女婿擔任,後又改由其兒媳擔任,顯見其匆匆離世之後,企業並未做好相應的權力傳承準 備,最高決策層的頻繁更迭無疑既會影響員工士氣,也會拖累企業發展。
員工健康狀況同樣令人憂心。衛生部對十城市上班族的調查顯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員工已佔48%,尤以經濟發達地區為甚,其中北京達75.3%, 上海73.49%,廣東73.41%。儘管單個員工的可替代性較強,但漠視對員工健康的投入,規模效應也將可能使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損失。IBM的職業保 健顧問陳彤曾經算過一筆賬,僅以最普通的感冒為例,每次從得病到完全康復平均需要7天,其中至少有2-3天會影響工作,甚至嚴重到無法工作。以此推論,一 位員工每年感冒5次,一家有2萬名員工的公司,每年因為員工感冒所耽誤的就是至少16萬個工作日。
在關愛員工健康方面,跨國企業的視野無疑更為領先。如寶潔為其北京研發中心的每個員工配備了一種可佩帶在身上的小型能量監測儀,員工通過該設備 能知曉每天運動所消耗的能量,以幫助形成按時鍛鍊的習慣。成熟的員工健康管理項目不僅降低了員工平均病假天數,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相比中國研發機構普遍 超過10%的員工流失率,北京寶潔研發中心的優秀員工流失率如今只在3%左右。
寶潔的實踐在跨國公司中並不鮮見。事實上,這些公司中已經流行一個新的公司治理理念—「勝任領導」(Fit to Lead),即「只有健康才能勝任領導」。這一理念的倡導者正是「有氧運動之父」庫珀博士(Dr. Kenneth Cooper)。如今,已有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接受這一理念,並尋求通過運動處方提升企業活力與效益。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也有不少企業逐漸認識到員工健康的重要性,開始為員工施行定期體檢、在公司內部組織長期的運動項目等,一些走在前列的企業則將員工健康問題升至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
因「狼性文化」、「床墊文化」而出名的華為,曾因員工墜樓和精神失常的負面新聞飽受輿論攻擊,為扭轉這一局面,2008年,華為在《企業社會責 任報告》中首度推出首席員工健康與安全官,並由時任CFO的紀平擔任,在國內企業中開了先河。在員工體檢項目之外,華為著重對影響員工健康的加班制度和心 理壓力進行管理:一方面,員工加班每天不超過2小時、特殊情形延時加班不超過3小時,每週至少休息一天。另一方面,截至2011年12月底,華為組織壓力 自檢活動2200多場,有6萬多人參加,在壓力較大的部門如研發部門則全員推廣。此外,華為還在企業管理顧問的協助下,開展一系列員工協助計劃 (EAP),EAP包括四項培訓:1.心理危機信號的識別與幫助;2.快樂工作,提升心理資本;3.精力管理-高效投入工作生活;4.80、90後員工管 理。
健康管理成朝陽產業
健康水平不僅關乎個人幸福與企業績效,還關係國家發展大計。除傳染性疾病對經濟秩序的干擾外,慢性病、亞健康、老齡化以及精神壓力等問題的隱性 危害將越來越凸顯出來。更嚴峻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通常處於新舊公共衛生問題頻繁湧現帶來的挑戰中。例如,環境污染日益侵蝕國民健康,工作、家庭等 社會壓力造成精神心理疾病的案例日見普遍,GDP增速、勞動者就業、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藝術愈加難以掌控;疫情、新型病毒、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之弦需要時刻 緊繃,而慢性疾病、職業病的預防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的監督保障也不容懈怠;龐大的人口基數使醫療保障負擔沉重,複雜的利益糾葛嚴重拖延體制改革的步伐;人口 老齡化進程加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佔總人口的13.26%,而且,這種老齡化進程是在「未富先老」、社 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
面對日益惡化的國民整體健康水平,政府部門已著手採取行動,各國均在抓緊制定和實施「國家健康促進」行動規劃,中國也不例外。2008年實施的 「健康中國2020」戰略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儘管國民健康問題已提上國 家議程,但實施過程仍將面臨諸多阻礙。政府部門所推進的改革措施多集中在醫藥衛生領域,且進程緩慢;國民尚未普遍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治療、輕預防」 的觀念依舊頑固。不過,機遇往往與問題形影相隨。健康水平惡化的現實,以及民眾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度提升,正為民間蓬勃生長的健康管理和服務產業帶來機 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其著作《財富第五波》中,將健康產業稱為繼第四波網絡革命後的明日之星,認為目前尚未普及的保健產業將為美國下 一個10年創造兆億美元的商機。實際上,美國每年在健康領域的花費已佔其年GDP的15%,加拿大、日本約佔10%,而擁有13億人口、處於健康與財富交 叉點的中國,目前只佔5%-6%,其龐大的健康市場空間可想而知。由此也引來各路民營資本踏足其間,無論慈銘、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等連鎖體檢機構的興 起,還是一兆韋德中航健身會等康體企業的擴張,即是明證。
近年,伴隨國民尤其是精英階層健康意識的覺醒,健康管理的龍頭企業更是動作頻頻。2012年3月,慈銘體檢申請在中小板上市,擬發行4000萬 股,募資1.75億元。而美年健康在2011年10月與大健康合併之後,2012年又相繼收購北京綠生源體檢中心、西安康成連鎖體檢中心、廣東最大連鎖體 檢機構瑞格爾。
與此同時,原本門檻不高的健身行業也在走向整合,行內企業紛紛通過併購展開全國佈局。2008年起,浩沙健身在兩年時間內相繼併購了廈門都市 風、福州矯健在線、成都舒華健身、北京浩泰健身等區域性龍頭,並著手籌劃資本化運作;2010年,一兆韋德收購百特健身,意在爭羹這一朝陽產業。風投資本 也已佈局其中,如中航健身會獲得來自松禾資本、東方富海等PE的投資;而新加坡淡馬錫則同時在中國投資了上海威爾士及一兆韋德。
從長期、樂觀的角度看,在市場「無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和理性個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有望最終走出國民健康水平的成長陷阱,締造一個健康國度,實現國民健康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進。■
健康是一個過程
健康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過程,貫穿於生命始終。
—肯尼斯·庫珀(Kenneth H. Cooper)
身為庫珀有氧運動中心、庫珀研究院創始人的庫珀博士,是預防醫學領域的先鋒人物,他認為,預防醫學遠比「遲來的過分關心」更為重要。1968年,庫珀博士將健美操的概念介紹給全世界,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健康革命,並因此被譽為「 健美操之父」。
庫珀非常看重健康數據的作用。從庫珀研究院成立,他就開始建立保留豐富健康數據的數據庫,希望他們的工作是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上,而不是追隨流行。目前,該數據庫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數據中心之一。
庫珀主張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意念、身體、靈魂的協調、均衡、全面發展,發掘潛力,保持健康,他稱之為Get Cooperized。為了達到這一狀態,庫珀提供了8條健康貼士:維持健康的體重;多進食健康的食物;堅持鍛鍊;根據個人情況合理進補;戒煙;控制飲 酒;學會管理壓力;定期進行綜合性的身體檢查。這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正如庫珀所言,「健康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過程,貫穿於生命的整個始終」。
另外,庫珀還認為,公司在保持員工健康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國的經驗證明,推行公司健康項目不僅可以減少醫療支出,降低員工病假帶來的影響,還可以提高工作業績。因此,公司健康項目在美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昨天中午,順豐與資本「接觸」的消息開始爆紅網絡。深圳觸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龔文祥爆料稱,順豐已在考慮融資事宜,已與包括弘毅、中信等在內的多家頂級PE洽談。
該消息隨即就得到PE界的認同。江南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鐘曉琳稱,「早就聽說順豐要融資……老闆只對國字號的PE感興趣!」
而 物流業內人士對順豐融資的消息則表示出不解。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聯盟理事、漢森世紀供應鏈管理諮詢副總經理黃剛分析稱,順豐究竟缺什麼?缺錢?第八架全 貨機都已購買到位;缺網絡?順豐自主可控網絡覆蓋天上和地下;缺管理?順豐有一套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這是其核心競爭力;缺品牌?順豐的品牌已經深入人 心……面臨全球快遞巨頭滲透中國,國進民退的經濟環境,以及自身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順豐最缺的不是錢,缺的是「紅色靠山」。
現金充裕,是 業內外對順豐速運的印象。而順豐掌門人王衛不喜歡被資本左右也早已人所共知。談及IPO事宜他曾表示:成為上市公司後,你的每一筆投入,都要向股民交代, 說服他們這筆投入是有利可圖的,是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利潤的,要有業績出來,這個我恐怕做不到,我真的沒有辦法保證對未來的戰略性投入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 果,更不能保證我不會失敗,這也違背了我做企業的精神。
王衛還說過:「(順豐)未來也不會為了上市而上市,為了圈錢而上市。」那麼,如果順豐速運真要融資的話,出發點是什麼呢?
巧 的是,9月7日,國家郵政局網站公告聯邦快遞和UPS獲得國內快遞牌照,雖然目前來看,網點不足是這些洋快遞巨頭的軟肋,但相信其資金投入不是難事,因而 業內有聲音說,處於中高端市場的EMS和順豐將因此受到衝擊。據悉,順豐今年的增速僅有30%,而去年增速近50%。因此,順豐已經在做內部調整,決定轉 型為綜合物流商,將介入整體物流供應鏈服務,顯示其已不再甘於只做快遞運營商了。
與此同時,國內同行的步伐可能也給順豐帶來壓力。5月4 日,中國證監會披露,中國郵政速遞物流順利通過發行上市審核。中國郵政速遞本次擬發行不超過40億A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120億股,所募資金主要用於 生產場地建設、信息系統及配套建設、營投網點及配套建設、車輛及設備購置、郵航相關項目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募投項目實施後,中國郵政速遞網絡覆蓋範圍 及速遞物流服務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新的大型集散中心的建成以及大量現代化配套設施的購置,將極大地提升運營效率,帶動產業的優化和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現金儲備似乎對順豐來說也是件可以考慮的事情了。
當 然,還有一個細節不應忽視,這就是順豐回應時的表述。在順豐的回應中,強調了「一直以來都有資本找順豐洽談」,似乎在告訴人們資本是主動方,公司是被動 方。難道是PE的一廂情願?但是,順豐速運發展到今天,應該也到了可以考慮資本問題的時候了,或許這就是公司沒有給出直接否認的原因吧。
2012年我的讀書主要關注兩大主題。一是互聯網繁榮時代已經有20年了,早就有人說,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這一次突破性的產業革命也已經結束。不過,隨著喬布斯的iPhone和iPad的出現,看來革命不僅沒有結束,而僅僅是個開始。最近我重新又把艾薩克森的《喬布斯傳》(管延圻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讀了一遍,這種感覺更為明顯。
2012年,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震盪。這家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股價,從2012年9月起暴跌了35%。何也?其實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說,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特徵有關,即絕對創新性。
我曾多次指出,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成為網絡時代的領導者,就在於喬布斯推出的每一個產品(無論是iTunes,還是iPhone和iPad),都改變了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創造了新的消費模式(由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生產與消費轉變為量身訂製的生產模式及消費理念,這將引導人類的消費觀念出現重大變革)。這就是喬布斯蘋果產品的偉大所在。
喬布斯逝世之後,蘋果公司這種特質在不斷地弱化。最近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即導源於此。
但喬布斯的去世,表明新的創新可能又會來臨。估計以美國為首的新的互聯網時代革命又將開始。
2012年我所關注的另一個話題是,「全球金融危機為何一直會發生?」這是我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可以說,從17世紀歐洲的鬱金香泡沫破滅開始,人類歷史上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特別是到了20世紀,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後,都有很多經濟學家站出來反思,各國都會加強對金融行為的監管,但新的金融危機卻越來越多,破壞的程度卻越來越大。
同樣,關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討論文獻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卻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美國經濟學家拉古拉邁·拉詹的《斷層線》(劉念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算是差強人意。
在拉詹看來,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會頻繁發生,就在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慢慢地積聚成「斷層線」(一個地質學上的概念),導致金融泡沫破滅。他認為斷層線產生的根源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政府政治壓力、不同經濟增長模式所引發的國家間貿易不平衡、不同類型的金融體係為不平衡的貿易提供融資等。這些斷層線都會影響到金融行為。這是理解美國金融危機的核心所在。
拉詹的研究,當然對問題的討論有所深化。不過,從我多年的思考來看,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更有深層的原因。比如,在我們的常識裡,金融危機不會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發生,也不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生。核心的問題可能與過度使用信用關係有關。政府、企業、個人都希望過度使用信用關係以增加其財富,這種信用的無限地過度擴張,最後引發了金融危機,只不過過程有的長有的短而已。因此,從當前各國政府改採取的經濟政策及貨幣政策來看,為了經濟復甦,新的潛在危機又在引發。
我們準備好了嗎?
5月30日,有消息稱,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對電商徵稅的提案已被相關部委採納,相關部委正在研究調研實施電子商務徵稅的具體措施。新浪科技5月31日消息稱,淘寶方面表示,據其瞭解國家相關部門對電商徵稅一事非常謹慎,目前還在進行調研,「我們也一直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研究探討,但目前並沒有任何稅收新政策出台。我們認為從經營者角度來說,依法納稅是經營者的法定義務。我們也同時關注電商如何徵稅,徵稅後對電商發展的扶持政策,以及如何促進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5月31日報導,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電子商務的徵稅制度年底前會實施。相關部委目前處於對法律法規的調研和研討階段中,已經涉及到具體措施。但也有數位主管單位相關人士表示,並未聽聞此事。一位相關人士說,目前政府部門沒有辦法解決徵稅的技術性問題。
一位在互聯網上從事與稅務行業相關工作的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國家真的對網店徵稅,可能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絡稅收監控中心,將稅收綜合徵管系統、內部發票管理系統與網絡交易平台對接,通過獲得網店經營者真實的網上交易數據,可以實現對每筆交易都有據可查,從而將稅款應收盡收。
今年5月6日,美國參議院對允許各州對網店徵收銷售稅的「市場公平法案」進行投票,最終以69票對27票通過。白宮認為該法案將削弱網購的價格優勢,一定程度上解決實體店淪為線下體驗店的局面,州外銷售低於100萬美元的網店將被豁免,目前,各州僅可向在本州有實體形式的網店收銷售稅。法案仍需眾議院通過。
張近東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今年兩會期間,張近東在名為《盡快將電子商務發展納入現有法治軌道》的提案中提出,急需將電子商務發展納入現有法律管理範疇,並提到「建議稅收部門研究電子商務的徵稅方式,在大數據化時代創新徵收手段,從制度層面規避偷漏稅行為」。
張近東的提案引起爭議。「很多小的網店業主們,會因為收稅而活不下去,關門失業?」據21世紀網3月7日報導,對於這樣的疑問,張近東稱,「如果讓我們這樣守法納稅的企業和那些不交稅的企業這樣繼續競爭下去,總有一天,我們這些守法的企業,會因為沒有銷售而活不下去,關門失業。」
張近東還表示,「自由競爭並不意味著可以不用交稅,這哪怕在西方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一批企業不交稅,另外一批企業要交稅,這樣的競爭是不公平的競爭,不是自由競爭,更不要說制假販假。」
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零售交易額已達到1.2萬億,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7%。其中,天貓、京東、1號店等B2C平台上賣家均需納稅,所謂「對電商徵稅」更多的影響C2C賣家,也即個人賣家。
根據目前個體工商戶起征點的規定,個體工商戶增值稅起征點月銷售額為2萬元,不到此額的免稅。超過2萬元全額徵稅,稅率為小規模納稅人3%,連續12個月銷售額超過80萬元的必須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
淘寶方面曾表示,目前有94%的淘寶賣家年營業額在24萬元以下,大多數並不在徵稅範圍內。
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稱,據業內人士計算,一家年銷售額100萬元的C2C電商,利潤按10萬元算,如果交稅,要交增值稅、教育費附加、城建稅及企業所得稅等,共約8.866萬元,淨利潤僅約1萬。其中,企業所得稅按企業淨利潤的25%算,小企業稅率減半是12.5%,所得稅為1.25萬元。
在手機市場正翻云覆雨的小米科技,和有雄厚實力支持的聯想集團,已經在其製造的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中卸載掉了360的產品,而百度、搜狗等互聯網公司,則宣佈即將或已經發起對360的訴訟。
可以預期,隨著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成熟,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商業利益,以及對相關公司價值的重新評估,手握安全這一見佛殺佛見鬼殺鬼「殺手鐧」的奇虎360,必然會加大商業化佈局和套現的步伐,而受傷害從而加入「圍剿」陣營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多。
360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以及是如何由PC往手機過渡的?
奇虎360的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通過免費的360安全衛士牢牢抓住4億PC用戶,佔據後台,通過捆綁等各種方式進一步將360瀏覽器裝進3.3億用戶的電腦屏幕,完成從後台到前台的轉變,然後通過網址導航、遊戲分發等前台應用完成貨幣化。
現在,奇虎360已然又成功將超過4億的PC安全用戶中的絕大部分,成功轉化為360手機安全衛士用戶,並借助超過兩億的360手機助手用戶,佔據了類似PC端的瀏覽器的角色,為下一步的商業化奠定基礎。
看看奇虎360是如何將其在PC端的優勢遷移到移動端的:雖然它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和附帶應用商店,沒有獨立手機廠商那樣的預裝便利,但它有PC端的巨大影響,而在中國10億手機用戶中,可能有超過一半同時是PC用戶,它可以通過各種引導繼續將這部分用戶帶往移動端——實際上360手機助手就是一個介於PC與移動端之間的產品。
這樣的遷移構成了360在移動上的優勢與侷限
這說明兩點:一是隨著傳統PC互聯網的用戶大部分完成向移動端的轉變,360的移動端用戶增長可能變慢,至少更難;
二是如果蘋果與安卓兩大官方的應用商店、第三方應用商店和手機廠商也加入到「圍剿」,可能會影響360在移動端的進一步擴張,但是不會從根本上遏制,因為它的PC端影響力,和業已獲得的360手機安全衛士和360手機安全助手用戶,仍然會成為其在移動世界的牢固陣地。
由此,圍剿者要想徹底遏制360,必須完成三點
(分析了360在移動上的優勢,)換個角度,對「圍剿」者而言,要想徹底遏制奇虎360的勢頭,除非:
一,堅持不懈的幫助用戶瞭解奇虎360產品的「潛在危害」,但這樣做的風險是,如果用戶並不認為「潛在危害」的存在,或者根本不當回事,那反而是幫了奇虎360的忙。
比如,用戶可能真對各種預裝軟件存在反感,而這又可能為那些指望通過掌握終端、進而通過預裝權來盈利的模式敲響警鐘。
二,如果這其中涉及到不正當競爭,可以通過法律來對其行為進行限制。
三,是為用戶提供可替代的安全解決方案,這一方面涉及到傳統安全廠商的互聯網轉型,畢竟它們仍然擁有不錯的品牌和技術,另一方面是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能否結合其業務特點,推出差異化的替代解決方案,或者利用其資本和用戶、商業經驗,幫助傳統安全廠商轉型。
此外,蘋果、谷歌這樣的操作系統公司或三星、聯想這樣的手機廠商,也可以發展自己的差異化解決方案——畢竟手機端的安全與傳統PC端存在差別,還有,用戶希望越簡單越好。
這三點也是我認為百億美元奇虎360未來的主要風險所在。它必須學會如何在一個貌似可以掌控一切的領域(安全),建立自律,確保商業的動力和道德與法規的底線兩不誤,並始終在用戶價值的天秤中佔據重要的份額(當用戶的價值活動轉向移動端時)。
申明:本人目前沒有使用360的任何產品,也不持有奇虎360的股票。本文僅做一般性思考探討,不做任何投資決策之依據。
【西域記新疆紅棗李娜】問:
我們是一家做新疆有機紅棗的企業,公司的人都是新疆建設兵團第三代人,致力於種植安全食品。我們剛剛打進北京市場,遇到了一些問題:
中端客戶的開發和鋪貨有困難:我們大約有45%的產品是高端和低端產品,已經順利銷售出去了,但是中端產品二級棗這邊遇到了困難。商超要的量太大我們只有30噸的年產量,不能滿足供應。我們應該找什麼樣的渠道來鋪貨?要打出品牌有什麼好方法嗎?
補充:我們沒有中間商,直接從新疆的棗田裡的棗空運到北京,想以親民的價格作為突破點打出一個品牌。
M6生鮮連鎖董事長葉維水認為:進大賣場與商超顯然在當今雜棗鋪地的年代不可能建起品牌,可能會傷及品牌網上銷售可能會極大地傷及價格,今後可能會被動。
因此我的建議是加入當地社區服務區,正像我們與民生銀行在建的社區服務圈,加入了很多新疆的中端產品,東北的黑土地大米,民生銀行的金融產品及寧波最大的口腔醫院,實現跨界的組合社區封閉式營銷
i黑馬農業資深行業分析師認為:依靠電商打品牌似乎行不通,因為西域記產量過低,電商剛把品牌做起來就會遇到斷貨的窘境,而品牌起來的話後期供貨量要求更加大,這是西域記不能承受的。
其他渠道的成本也很昂貴,這對於創業階段的公司來說壓力很大。所以建議該品牌嘗試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分享功能,來分發中端產品。通過公眾號的形式聚集最初的忠實消費者,刺激二次購買。
我們現在需要一家價格合理的生鮮配送企業或者主打中端白領市場的電商公司合作。我們不供應商超,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供貨量,我們只有30噸的年產量
【百里馨小磨香油劉致願】問:
我家裡是做香油的,已經做了有很多年了。香油這個行業一直沒有一個巨頭出現,現在還整個行業還是群雄割據的一個狀況。我畢業以後接家裡人的班,想把百里馨這個品牌做起來,但遇到了一些問題:
1.市面上假貨比較多,他們成本低我們正牌的成本高,已經擠得我們快無法生存了,我們現在一年也就十幾萬利潤。
i黑馬餐飲資深行業分析師認為:劉老闆可以嘗試一下跨界營銷——香油是一個長時間沒有巨頭的行業,但凡這種行業一般門檻都非常低,從而競爭非常激烈,假貨橫行。如果從業者以正向的思維和同行正面競爭,很難取勝,這時候就需要發揮差異化思維,用業界沒想過的方式去推廣產品。
香油在古代不光可以吃,還用來敷面做擦臉油;而在現在,很多人用一些不用的油來擦鞋。前者利用了香油的可食用的特點,主打化妝品路線,因為一個可以直接吃的化妝品肯定會受到人們的信賴。而擦鞋油的想法是對香油其他用途的探索,是對非食用領域的討論。這兩個建議主要目的是跳出已有的行業圈,將香油差異化營銷,但這個兩個方向本身差異巨大不能混為一談。
香油的銷售平台也應該有所轉變:現在電商們在平台上招商的時候已經對商品的質量有所甄別了,產品質量差的商品被電商們排斥。劉老闆可以利用互聯網電商的這個特點,與主流電商合作的方法來推廣自己的品牌,只要商品質量優秀就會得到消費者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