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神秘富豪郭鶴年之傳奇故事 亞洲糖王+酒店大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704.html
亞洲最大糧商豐益國際、最大酒店管理集團香格里拉、亞洲最大糖王,這一系列之「最」背後,是一個並不廣為人知的名字—郭鶴年。1990年,印尼《經 濟匯訊》雙週刊評出東南亞25名富豪,郭鶴年榜上有名,並以15億美元資產居大馬的首富。「人生在世,有兩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奮鬥,安排家庭的生活。」年近九旬的郭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郭鶴年能在國際商場叱咤風雲,除了過人的商業智慧、膽識及眼光外,出色的交際手腕、廣結政商界精英、適時引入策略性商業夥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 如與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的關係,攜手東南亞航運家曹文錦進軍航運業,攜手印尼商業巨人林紹良進軍印 尼市場,結盟ADM、中糧進軍中國市場等。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享有「亞洲糖王」與「酒店大王」的美譽。從白糖、酒店、房地產、 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商業王國持續向上。郭鶴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人知的馬來西亞人。然而,他異常的低調給他本人及其事業平添許多神秘色彩。

  經營法寶:以產業鏈整合模式實現擴張

  1947年,郭鶴年以3萬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戲館街租下的一座三層老店,成立了力克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創立公司次年,父 親郭欽鑑逝世,郭鶴年返回馬來西亞,在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股東除鄭格如、郭鶴舉、郭鶴年外,還有郭鶴青、郭鶴堯 (郭欽端長子)、郭鶴景(郭欽仁長子)、郭鶴新及郭鶴瑞(郭欽寶之子)等堂兄弟。該公司聯合郭氏兄弟的資產,繼承郭氏家族企業東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 米、麵粉、豆類、食糖等,排行第三、年僅25歲的郭鶴年出任總經理。成功後郭鶴年曾對外界表示:「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 的大學生,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後,郭鶴年成立了馬來西亞糖廠。1954年,郭鶴年遠赴英倫進行學習和考察。除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外,郭鶴年對期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 時,作為世界上發展期貨交易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已經有了金屬、穀物、塑膠、砂糖、羊毛等九個商品交易所。郭鶴年在期貨方面的學習為他在白糖市場上迅速崛 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來西亞獨立後,郭鶴年回到馬來西亞。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涉及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 環節。1968年,郭鶴年與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團前身—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畝的森林地,開墾成為蔗園。1973年,全 球市場白糖價格飛漲之時,蔗園首次有了收成,這不僅為郭鶴年的煉糖業規避了風險,同時也標誌著馬來西亞的食糖開始自給自足。上世紀70年代初,郭鶴年成功 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並通過與印尼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尼。在其鼎盛時期,郭鶴年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 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變為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即PPB集團)的子公司。PPB集 團的經營範圍開始不限於甘蔗和糖,積極向其他業務領域擴張,如通過控股PPB油棕進軍油棕種植領域,經由郭氏擁有的棕油廠加以提煉,並通過旗下的香港嘉裡 貿易,銷往中國等地。PPB集團也因此被譽為郭鶴年在馬來西亞商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隨後,郭鶴年利用在糖業所積累的資本,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多元化發展,分散投資種植業、銀行業、地產業、航運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 域。在某一具體行業如航運業,他的做法仍是圍繞產業鏈整合展開:建立船務公司後,就建立了與之配套的船塢公司,處理船隻維修,而航運業和保險業關係密切, 他又設立保險公司。

  酒店業是郭鶴年繼糖業以後又一成功投資。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1億令吉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後,其分別在各 國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一路延伸至中國內地,並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團。如今,郭鶴年所創立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已成 為國際著名的五星級酒店經營者。

  時至今日,郭鶴年的商業王國不但橫跨整個亞洲,而且擴展到巴黎、聖地亞哥、溫哥華、智利等地。公開資料顯示,以郭鶴年為首的郭氏家族在馬來西 亞、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對豐益國際、馬國際船務、南華早報集團、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控股權或投資,合計持有市值近1500億港元(表1)。

  郭鶴年能在國際商場叱咤風雲,除了過人的商業智慧、膽識及眼光外,出色的交際手腕,廣結政商界精英,適時引入策略性商業夥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 如與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的關係,攜手東南亞航運家曹文錦進軍航運業,攜手印尼商業巨人林紹良進軍印 尼市場,結盟ADM、中糧進軍中國市場等。

  商業智慧:跟隨最有活力的市場走

  郭鶴年商業基地的轉移較為清晰:在出生地馬來西亞發家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他將商業基地轉移到新加坡,標誌就是他在那裡建立起第一個香 格里拉酒店,將他平生創立的第一家公司—力克務公司易名為郭兄弟(新加坡)有限公司,作為在新加坡活動的基地。70年代中期,郭鶴年又開始以香港為基地鞏 固自己的商業帝國—80年代,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90年代,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成為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郭鶴年後來在談 到對香港的印象時曾表示:「我1975年剛來香港,頭三四年都是在馬來西亞和香港之間來來往往,1978年起就長住這裡了、喜歡這裡了。作為華人生意場, 全世界就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跟香港比,這裡真正是一個設立生意總部的好地方。香港的法治好,政府管理有方,很少插手企業運作。」

  郭鶴年在接受《大公報》訪談中表示:「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近年來,他的投資重點又轉向中國內地。

  郭鶴年與中國內地的第一次正面交往始於一場白糖貿易戰。上世紀60年代,印尼黃仲涵家族的產業被印尼政府接管沒收後,亞洲糖業便無能執牛耳者, 中國外貿部看準了這一機會,以政府作後盾,把大量的中國食糖輸入馬來西亞銷售,以求長期佔領這個市場。一時間,一艘艘貨輪從中國駛來,卸下大批的白糖,然 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到馬來西亞市場。這一攻勢讓郭鶴年措手不及,由於中國糖價格更便宜,郭鶴年的白糖被積壓在倉庫裡。面對此狀況,郭鶴年從印度輸入白 糖,以更低廉的價格奪回了失去的陣地。最終,郭鶴年戰勝中國糖,奠定了其糖王的地位,從此以後,他稱霸亞洲糖業30餘年至今。通過這場白糖貿易戰,中國政 府與郭鶴年結緣。此後,中國方面通過在香港的商業機構與郭鶴年合作經營食糖生意,並且委任其作為中國相機、顏料以及電冰箱在馬來西亞的總代理。

  1983年,郭鶴年與北京四季青公社、五礦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海淀區建起了中國內地的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北京香格里拉。1985年,郭鶴年斥資 5.3億美元與經貿部在北京合資興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80年代末期,絕大多數外資因政治因素放緩投資中國,郭鶴年反其道而行,在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 的巨資,使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的開路先鋒。郭鶴年對此的看法是:「危機就是機會。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與李嘉誠、李兆基等耳熟能詳的頂級富豪相比,郭鶴年顯得異常低調,即便是控股《南華早報》後,他仍然不改其一貫作風—對任何訪問都一概拒絕,想 多瞭解一點他私人及家庭的事情絕非易事。最令人稱奇的是,在收購香港無線後,如此重大的舉動照例說要舉行記者招待會,然而郭鶴年父子自始至終沒有在新聞界 露面,這更增加了郭鶴年的神秘色彩。

  除了不斷擴建自己的事業版圖,郭鶴年對領導之道,也有獨到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企業領導人的成功要訣有三:一、擁有一批強大及有高度效率的經理 人才,並與屬下的各級員工密切合作,為公司奮鬥;二、公平及誠實,領導人應以公平及誠實的態度與所有人交往,平時以禮待人,講究信用,將會建立良好的聲 譽,一旦面臨困境時,將會得到貴人協助;三、擁有堅強的體魄及精神意志,隨時為公司的前途盡力奮鬥。對待員工,郭鶴年認為:「員工能否對公司有歸屬感,與 僱主本身是否有公平對待員工,以及給予他們怎樣的報酬息息相關。」

  如今郭鶴年已年過80,用他的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的說法,現在,九十歲才是古來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戰。」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9

星辰急便:自負的代價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700.html

文/本刊記者 李默涵

定位於電子商務配送的星辰急便,未能走完2012年。

這年3月4日,驚蟄,一條據說來自星辰急便創始人陳平的內部短信在新浪微博被火爆轉發:「公司解散了,阿里7000萬元,我的5000萬元全部賠光了。」時間回溯到2008年,宅急送創始人陳平非常「紳士」地以原始股股價讓出自己所有股份,揣著換來的2700萬元現金離開。一年後的3月,依託馬云7000萬戰略投資,陳平投入5000萬創建星辰急便,以求分羹60億元淘寶快遞市場。

那時,中國電子商務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期,而物流行業增幅卻在20%-30%之間徘徊,幾乎所有物流人都看到其巨大潛力。陳平高調地對外宣稱,公司將成為「物流行業中的淘寶」。

但陳平很快發現,選擇快遞的決定權不在淘寶,而是分散在其平台上多如牛毛的小賣家。由於淘寶平台的價格壓力,快遞業的「四通一達」以其低價加盟戰略,將物流費用與賣家營利緊密捆綁在一起,星辰急便充其量算是一段淘寶的「地下情」。

面對C2C物流領域的邊緣化,星辰急便嘗試向B2C領域轉移。2011年,星辰急便開始與京東、噹噹等B2C電商平台合作,但只能獲得電商自建物流覆蓋範圍之外偏遠地區的訂單,利潤極低。而星辰急便也沒有如陳平預計,「達到五萬單規模後會開始盈利」,而是單量越大虧損越多。

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說,致命的問題是,星辰急便在管理手段上基本套用宅急送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沒有打造出盈利模式。「陳平從宅急送退出後,沒有及時總結向小件快遞轉型過快造成宅急送虧損的原因,就急匆匆地再次創業,對加盟模式的弊端也認識不足,只看到加盟模式投資小,擴張速度快,而對其執行力及誠信水平過高評估。」

星晨急便創立之初採用類似宅急送的直營方式,但資金瓶頸導致擴張緩慢,為了實現陳平「三五年要成功」的目標,星辰急便開始走「直營+加盟商」之路,以「云物流」口號一夜之間引入數千家加盟商。但對加盟商的管理遠遠跟不上公司擴張的步伐。至於陳平引以為傲的代收貨款,屢見報端的是加盟商攜款潛逃消息。

事實上,陳平認為,自己在宅急送的15年間,「沒有任何方向性的錯誤」。

持續虧損下,星辰急便欲第二次融資,但在大股東阿里強烈反對下宣告失敗。陳平無力回天,2011年底開始又一場豪賭—4700萬收購鑫飛鴻。可這並沒有如陳平預期產生疊加效應,而交叉覆蓋區域的「搶單」甚至讓其直接放棄了鑫飛鴻華北區的承包商。

18年前,陳平的宅急送和王衛的順豐幾乎同時創辦。2009年,星辰急便創立當年,順豐訂購的第一架波音757下線。2012年,星辰急便消失,而順豐憑「順豐優選」逆襲電商。陳平說,如果當年不離開,如今的宅急送應該不亞於順豐。

星辰急便不過是國內快遞洗牌的一個並不特殊的犧牲品:鑫飛鴻在星辰急便收購無果的情況下,轉投中鐵快運;民營快遞CCES被傳資金鏈已經斷裂,轉手紅樓集團後更名為國通快遞;海航也以1.6億控股60%的方式,將旗下天天快遞的控股權轉手申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20

紅孩子:致命基因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697.html

文/本刊記者 李傳濤

歷年融資總額超過8000萬美元的母嬰B2C平台紅孩子,2012年9月被蘇寧易購以66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了。很多人覺得,這個收購價格還是有些高。

成立於2004年的紅孩子,一度與京東、噹噹並稱垂直電子商務「三駕馬車」。2008年,三者營收規模分別為10億、13.2億和7.6億元,它還是業內第一個自建物流體系的電商企業。但根據紅孩子聯合創始人李陽對《21世紀商業評論》介紹的數據,2009至2011年,它規模沒有增長,虧損額卻分別達到8000萬元、1億元和1.2億元。

紅孩子屢陷人事動盪,四位聯合創始人中,郭濤2007年離開,李陽2008年被投資方驅逐,2011年執行總經理楊濤以「長期休假」方式離職。四位創始人分別持有20%左右的股份,沒有人能夠真正決定公司的未來。在給《創業家》官網的投稿中,紅孩子某離職分公司經理行思修(新浪微博名)認為,「相對一股獨大的創業企業,溝通和執行相對來說難了很多。」

堅持到最後的聯合創始人徐沛欣對媒體否認這一點,「公司打頭一天,我們四個創始人就在一個屋裡辦公。為什麼一塊辦公?決策迅速。」不過,李陽飽含怨言的話語還是反映出彼此之間的分歧:「老徐代表一種投資人的文化,思維也非常跳躍,我們公司中層聚會時說,紅孩子最後死在CEO的夢想實驗上。」

已經披露的團隊分歧至少有兩個關鍵:一,企業發展規模為重還是效益為先;二,多元化發展,還是堅守母嬰市場。「創業早期,各位創始人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建立一種機制一種文化來保證創始人的意見一致和快速執行能力。相反,表現出來的互相妥協、一團和氣,不是特別願暴露矛盾、解決分歧,這些也是後來一些風波發生的種子和根源所在。」行思修說。

創始人不斷出走的同時,紅孩子骨幹員工也頻繁變動。2008年,紅孩子推行徐沛欣主導的職業化變革,以便具備電商基因,先後有幾十個中高層被替換。對此,徐沛欣也有反思,認為在轉折點中最大的遺憾是培訓太晚了,光有職業化沒有培訓的時候,職業化團隊跟原來團隊企業文化之間差異非常大。

「怎麼看待股東、客戶、員工、社會的關係和利益,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自認為正確的方向去驅動紅孩子這架戰車;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執行層才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進行花樣百出的執行。」行思修說。

外部環境已經不允許紅孩子慢慢修正自身的基因偏差。2008年開始,紅孩子起家的目錄銷售受到電子商務的明顯衝擊。2010年,京東商城宣佈涉足母嬰業務;2011年,噹噹網入局,並在年底宣佈,母嬰類銷售額已經超越紅孩子。

2010年,紅孩子正式轉型電子商務。「以前互聯網只佔我們銷售不到一個億,現在互聯網銷售額佔我10個億。」徐沛欣說。但在整體銷售規模緩慢增長的背景下,這更像是左手換右手的遊戲。

行思修說,「紅孩子的問題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個例,而是在電子商務大潮中、火爆資本市場的推動下,創業團隊嘗試採用不同的方式發展壯大,不斷試誤不斷摸索,渴望找到企業發展路徑的英勇過程。」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21

海航資本帝國的「瘋狂」十年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684.html

陳鋒在建一座帝國,海航的商業版圖上囊括航空、物流、資本、實業、基礎和旅遊六大板塊。

  從1993年以1000萬起家,到2012年海航總資產超過3000億。陳鋒對資本運作的長袖善舞,讓海航在融資、擴張、再融資、再擴張的循環模式下,成長為一個資本市場上的重量級玩家,而不僅僅是個實業企業。

  據《證券市場週刊》報導,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在12月16日表示,海航將出手銀行牌照,併購對象是位於安徽的農商行,進一步完善海其全牌照金融計劃。

  陳峰表示,海航一直在尋覓相關銀行牌照,但相關規模較大的銀行進入門檻較高,恰好安徽農商行的價格及資格准入都合適,未來海航集團將借勢通過金融支持現有的第三方支付、以租賃為主的類金融業務,實現「實業+金融」的特色產業鏈融合。

  這僅僅是海航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併購舉措的又一步新棋。

  海航稱其一系列併購舉措是為了擴充航空上下游相關產業鏈條,除了航空、基建、地產等主項,海航還涉足了金融、零售、電子商務等和航空關聯不大的產業。為瞭解構這個龐大的帝國,只能跟隨它的併購步伐。

  過去十年間,海航的擴張遠遠超出了同行的想像。

  2000年 併購三家航空公司

  2000年,民航重組風潮正興,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兼併收購,地方航空幾乎無一倖免,紛紛被三大巨頭蠶食殆盡。海航是為數不多的僅剩的幾家獨立航空公司之一。海航稱之所以沒有被重組浪潮捲走,得益於海航在2000年至2001年間的攻城略地,收購新華航空、長安航空和山西航空以擴充規模。

  禍不單行,2003年的非典重創民航業,那年海航虧損近15億,再加上航空業務的週期性風險,使得陳鋒的團隊意識到,單靠航空業務來實現營收的模式難以為繼。海航開始了資本擴張的征程,其中信託貸款是融資的主要模式。

  2007年 房地產佈局

  房地產逐漸成為海航資本運作的主角。海航旗下的地產業務主要依託兩大平台,海航地產和海航置業。前者負責海南本島的房地產開發,而後者在全國範圍內跑馬圈地。

  海航置業成立於2007年5月,雖然當初只是一家資產總額僅為4.03億元的空殼公司,但依仗海航這個後盾,在全國頻繁拿地。2009年,海航以黑馬之姿,砸18.24億元奪下上海黃浦江中心段一地塊,創下當年上海單價地王新紀錄。之後又以14.75億元的價格收購浦發大廈24個樓面。

  不像其他航空公司只涉足機場基建和旅遊地產,海航的地產項目是「遍地開花」,其勢力範圍囊括商業、工業、旅遊和住宅地產。目前海航置業涉足北京、海南、廣州、東北、云南、重慶、天津、甘肅、成都。

  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12月,海航置業的土地儲備已超過3000萬平方米,總資產約為317億元,佔據了海航集團總資產的約15.8%。

  不斷拿殼,再內部重組,海航堪稱資本運作的個中老手。2010年海航憑綠景地產、*ST匯通兩個殼資源,讓旗下的酒店業務、融資租賃實現借殼上市。海航並不急於開發土地,而是運用資產收購、質押、融資的槓桿從中獲利。

  2008年 涉足物流行業

  海航旗下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大新華物流公司成立於2008年,之後大力佈局物流產業鏈,先後入資天津海運、北京華日飛天物流、天天快遞、金海重工。2009年3月,大新華物流集團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其業務涵蓋海運、海運、航空貨運、地面物流、碼頭, 是擴張速度最快的板塊之一。

  2010年海航出資8000萬元控股當時業內排名前列的天天快遞,彌補了其地面物流的短板。去年12月,海航又以10.5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全球第五大集裝箱租賃公司GE SeaCo,進一步完善其物流和租賃上下游產業鏈。

  據網易財經調查發現,抵押旗下子公司股權或收益是大新華物流融資的慣用套路,從2009到2011年的三年間,投向大新華物流的各項信託產品接近20條,融資規模超過百億。而大新華物流總資產也是水漲船高,從2008年末的18.76億,膨脹至2011年的630億,佔到海航集團總資產的五分之一。

  2010年 連鎖商超的棋局

  海航另一個表現搶眼的是海航商業。2010年海航商業相繼收購了天津國際商場、湖南家潤多、寶樂商業,江蘇南通超越超市;又斥資10億元將上海第三大超市家得利納入麾下。此前又參與競購上海家化,雖然最後折戟而回。

  不僅如此,海航還試水零售購物,2010年在廣州推出首個購物中心項目YH城(YoungMall HappyMore),並揚言要在2011到2013年在華南、中南地區增設30家。但首個項目番禺YH城目前卻因經營慘淡已停業整頓,海航更是在今年9月從中離場。

  2010年 海外併購飛機租賃及酒店

  海航的投資觸角還伸向了海外。早在2010年海航就收購了澳大利亞Allco公司飛機租賃業務。今年10月,海航以4000萬美元完成對法國藍鷹航空(AIGLEAZUR)48%股權的收購,成為藍鷹航空第二大股東。而此次收購也是國內航空公司首次投資歐洲航空公司。

  海航近幾年一直在對自身業務進行瘦身,商業板塊由於資產規模和利潤率都不及其他板塊,最後併入海航實業。

  2007年新起步 最全的金融牌照

  頻繁的資本運作使其需要一個資金運營和管理平台。海航集團董事長李先華在接收《中國企業家》的採訪中稱,海航最初涉足金融業是在2003年。當時,海航成立了自己的財務公司作為一個資金池。之後隨著資本的膨脹,海航在2007年成立了專門的金融板塊—海航資本。海航資本在前期更像是企業內部的投資銀行,開展租賃、信託、保險、證券、基金、融資擔保等多項金融服務。主要目的是為了海航集團的一系列併購籌集資金。最初租賃是主營業務,尤其是飛機與發動機的融資租賃方面,海航在國內做的是最早的。後來海航資本也相繼拿到了證券、基金、保險、銀行、貨幣兌換、小額貸款的牌照。

  截止今年前三季度,海航共實現淨利潤17億元,同比下滑25.37%。大新華物流虧損最嚴重,負債率高達近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22

存稿系列(7):Jusco! Let’s go!

看到以上的標題,你可能不知道他的由來,不過應該有一些人應該知道Jusco 其實就是永旺(984,前吉之島)旗下的百貨零售業務的品牌。

        五月的一個星期六早上,我剛剛去了新開幕的九龍城店。這間分店只有兩層,上層以超級市場及家品電器為主,而下層則是專櫃及銷售雜貨各半。可能因為部分店鋪的租約未滿,加上利潤較低,所以電器部和家品部還未開幕。但是在九月左右,我已經看到它開了,原本在這商場的Jusco Living Plaza 也搬到新的位置,但因為還未開門,我也沒有看清楚。

        我先看早開店的超級市場,開店時間8時半是和去年停業的樂富分店一樣,較現時在樂富區日本百貨店早90分鐘。開業時間其實滿適合這一區的老人和家庭主婦的生活習慣,因為老人剛剛這時候晨運後喝過茶,而家庭主婦剛剛把他的孩子送上學,這之後就是他們準備午飯和晚餐的購物時間,所以已能得到這一些基本顧客的支持。另外留意到超級市場的產品,除了少數基本的品類價錢和外面差不多外,多數都是一些特別的產品,因為其他地方暫時還沒有,所以沒有比價的標準,故這些產品可以獲得的利潤較高。在兩種配搭集合之下,獲得了一定的營業額外,也都可以維持到一定的利潤率。

        逛著逛著,已經是上午10點,下層剛剛開店,我這一個人,因為不太喜歡消費,所以對那些產品沒有甚麼興趣,但我留意過價碼,其實都是一般居住在該區家庭能負擔的價錢,不過我認為,這區其實都不少有錢人,所以其實可考慮增加較高價格的產品,以吸引他們的注意。

        講到這兒,他在九龍灣和荔枝角的新店,加上剛開幕的荃灣店,其實和上面的九龍城店都有差不多的特點,一就是距離地鐵站大約十至十五分鐘的車程,二就是那些商場都是人流不多,空置率較高。因為地理位置相對較為不利,這兩點使租金成本相對低,能夠以低價出售產品。第三點就是接近大型的屋村,甚至以公共屋村為主,以吉之島的名氣,基本上已有一定的人流,加上產品較為廉宜,只要配合適當的宣傳,以及產品足夠便宜的話,就能使營業額保持一定水平。最後,是未來這些區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例如九龍灣未來轉營至商貿區、九龍城分店未來重建後,加上啟值德新區發展後,居民會增加,他們收入因負擔起該區的物業收入也不少,至於荔枝角分店則是因為該區的物業業主在供款完成後消費力將會增強,推動居民消費的增長,有利未來的發展。從以上推論,在租金支出低企,營業額穩定,未來有增長潛力下,配合產品的配置,取得利潤應該不難,此能推動利潤的增加。

另外,母公司於本年設立中國總部,把上市公司及母公司持有的百貨業務統一,或會有潛在注資概念,之前我也有談過這話題,可參考此文

至於其投資價值,相對同業比較,去年盈利估值約13倍,看來頗便宜,但近日受到反日浪潮襲擊,加上開店速度加快,未來盈利或有不明朗的情況,上半年亦發出過盈警,PE 已作不得準。但是日本產品或商店,相對對國內商業誠信缺失則頗為正氣,故給予各位位於強國的人民的信心,且這種印象是不能磨滅的,所以我認為這一點頗為值錢故未來在開店達到經濟規模下,盈利會突然快速增長,有效降低PE。再者,其財務頗為穩健,派息也能維持在不錯水準,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上,我認為算是良好的投資對象。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看看wilsonchui的研究文章,或許你會有更大得著。

P.S. 標題的取材自吉之島主題歌「Let's go to JUSCO」的歌詞,我覺得呢首歌其實順口但好老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34

鳳凰效應 RaymondJook祝振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bbjg.html
名牌催化劑
股市熾熱,市場和小投資者往往信奉名牌效應。某小型股獲某著名基金增持超過5%或入股,股票往往立即大受追捧,股價大幅飆升。飛上枝頭變鳳凰,有誰不想?最近兩隻小型股寶光實業(00084)及通達集團(00698)就是這樣。前者受國內私務基金博裕資本(Bayu CapitalFund)用可換股債券(18個月期)入股(若全數行使將佔擴大股本的15.38%,後者則被國際著名基金鄧普頓新興市場基金(Templeton Strategic Emerging MarketsFunds)入股6.3%,但同時附有3年期的認沽期權可售回股份給主席。

兩基金入股皆和公司簽了只有贏面及封了蝕本門的結構合約,有如婚前離婚協議一樣,這些都是非一股小投資者能享受的附帶條件。小型股想吸引著名長線基金入股,惟有接受較苛刻的條件,假若股價上升,除笨有精。「鳯凰效應」不錯是對股價造成短期催化劑,令公司估值得以提升,但中長線公司股價表現最終還是回歸基本面:盈利增長,現金流,市盈率及及息率。君不見很多受沽空機構狙擊的民企,或過去兩年遭拋受的中小型股都由著名基金所持有。

低估值小型股重獲垂青
隨著股市風險胃納回升,筆者相信有更多過往被過分拋售及低估值的中小型股會被基金重新垂青。這類股票除了基本面外,很可能是市場對她們的公司管治有所戒心。估值被低估一定有理由,如果全無問題而又高增長的公司,市盈率肯定已超過20倍以上。評核公司管治,重點是看管理層是否存心欺詐小股東,又或者公司很大機會在上財務造假。筆者認為,假若公司長期穩定分紅及有所增長,集資又不頻繁,現金流又正常,負債比例又合理,這樣的中小型股就有希望借市場回暖翻身。在估值低殘時購入,回報值博率便遠高於相對風險率。

筆者認為符合以上條件的有兩隻股票:偉仕控股(00856)及華寶國際(00336)。前者富達投資(FMR)的歐洲股神波頓(AnthonyBolton)持有9.9%, 後者股東更粒粒皆星,包括Lazard Asset Management ,英國保誠(Prudential), 威靈頓管理(Wellington Management)及貝萊德(BlackRock),分別持有14.96%, 8.1%, 5.7%, 及5.1%。

偉仕負面消息已盡出
偉仕上市已超過十年,過去每股盈利年平均增長達40%,2012年純利增長預計約10%,市盈率只有4倍,息率達5%。偉仕為香港,中國及東南亞區最大的電腦及電子產品分銷商之一,最新的代理產品及已銷售中的包括蘋果的iPhone5,iPad4及iPadmini。之前因主席操縱股價而被判有罪,但主席及公司本身並沒有在事情上直接得益,只是用了錯誤手段去製造成交。公司估值應因事情告一段落而有望回升。

華寶獲多番增持及回購
華寶因受拋空機構質疑其財務帳目而遭拋售,但大股東今年已多番增持股份(由7月份的33.38%增至10月底的38.82%),公司在4至9月回購股份達1,770萬股(約0.56%),又在中期派發特別股息(派息率達40%)。公司浄現金達港幣17.6億(巿值的15%),自2006年集團的香精香料業務注入以來,已累計派息超過港幣29億(過去6年皆分紅而同期集資共73億)。華寶2013年3月年度市盈率預測只有6.8倍,息率達5.9%。

權益披露:筆者旗下基金持有偉仕控股(00856),華寶國際(00336)及通達集團(00698)股份,並會隨時於市場買入及沽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5

肖建華插手平安收購案 資金來自國內城商行

http://finance.caixin.com/2012-12-22/100475607.html
【財新網】(記者 凌華薇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12月初,交易金額超過700億港元的匯豐出讓平安股權案,在意向發出後迅速完成,令市場頗為震動。據最新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封面報導「誰買平安」一文調查,在名義買家泰國正大集團的背後,「明天系」掌舵人肖建華為重要推手,而收購資金則主要來源於其掌握的三家地方城市商業銀行。

  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簽訂協議,出售所持全部15.57%中國平安(601318.SH/2318.HK,下稱平安)的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93.85億美元,折合727.36億港元。交易分兩步。12月7日,交易第一步完成,約3.5%股權易手,152億港元現金交割已然完成。

  匯豐於2002年進入平安,在退出前為平安第一大單一股東。今年11月中,匯豐剛向媒體透露出其退出意向,不料時過半月交易即告完成。平安自成立以來,其股權結構屢經變化,但創始人及管理層對平安的實際控制權從未旁落。今年5月,平安的職工持股機構套現,兼之此次匯豐退出,均意味著平安股權結構的重大調整,因而誰來接盤對於公司控制權的變化至關重要。

  據平安此次公告稱,接盤匯豐股份的是四家公司: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這四家公司均成立不久,尚未從事任何經營活動,註冊地是在英屬維京群島,均是泰國正大集團的附屬子公司。

  泰國正大集團的掌門人謝國民為福布斯雜誌新近評出的泰國首富。該公司2011年淨資產達90億美元,但要一次性吃下這筆作價93.85億美元的平安股權,顯然並非易事。資金哪裡來?

  財新調查獲知,此次交易第一筆152億港元資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國內,其餘部分來自由肖建華領銜的中國內地投資者。而肖氏的資金,主要來自其操控的國內城市商業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據正大公告稱,第二筆交易因所涉股份超過5%(約12%),還需等待保監會的合規性審批,期限是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

  肖建華,1971年出生,山東肥城人,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1993年在北京創立公司,1999年成立明天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明天控股」先後以購買法人股或發起設立方式參股了多家上市公司,以「明天系」在資本市場風聲水起。「德隆系」崩盤後「明天系」一度低調,但在2006年後再度活躍,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及銀行、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

  肖建華從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很少公開曝光,但近年活躍在多起跨國金融機構收購案中,有時為中介,有時為投資。

  2006年魯能集團違規私有化未果,「明天系」旗下的新世紀信託等參與其中;2006年深發展股改,「明天系」旗下三家證券公司入股並投反對票;2007年末,太平洋證券(601099.SH)借股改捷徑上市,「明天系」是其主要股東;2009年AIG出售台灣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明天系」參與收購戰。今年6月,內蒙古兩家上市公司ST明科(600091.SH)與西水股份(600291.SH)發佈公告,明天控股收購第一大股東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涉及股權收購出資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都在肖建華勢力範圍內。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收購資金在20天後又回到了這三家銀行帳上。

  按照交易完成的進展,在股權完成轉移後,即可以股權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抵押率一般為50%左右。目前上海交易所和港交所均未顯示有超過5%的股權在質押中。誰提供了下一步的資金騰挪?有人懷疑資金來源於平安集團的管理層。截至發稿,未取得證據支持這一懷疑。

  「未來肖建華和馬明哲之間還會有很多故事。」一位市場人士這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6

讀《股市真規則》有感(66)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fltz.html

媒體行業的競爭優勢

 

媒體公司擁有很多競爭優勢,比如規模經濟、壟斷和獨特的無形資產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它們產生持續的自由現金流。規模經濟在出版行業和廣播行業尤其重要,而壟斷在有限電視和報紙行業起重要作用,獨特的無形資產(許可證、商標、版權和品牌)則對整個行業都很重要。

 

壟斷、許可證和放鬆管制

 

應該致力於尋找那些在各自市場上佔據壟斷地位的公司,這些公司有強大的競爭力和極好的經濟效益。但是佔據壟斷必須維護好和法規制定者的關係,維護好了,這些媒體公司就會獲得長期的利潤增長。而且隨著利潤的增長公司價值也相應地增長。報紙就是具有這種競爭優勢的很好的例子。

許可證也會導致豐厚的利潤,尤其是在電視和廣播行業。即便這個行業的參與者不是必須享有壟斷優勢,但是對於新進入者來說進去也是很難的,因為每家必須有國家通訊委員會頒發的傳輸信號到某個地區的許可證。許可證阻撓了競爭,因為某個地區的進入者數量有限制的,而且一般會給持證很久的公司續發許可證。

放鬆管制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由於放鬆管制,才能夠有機會購買多家電視台,這無疑大大減少了競爭並創造了更高的利潤,因為收購後可以分攤費用。媒體行業還保留著部分管制,任何未來放鬆的管制都會照成更大的合併,從而帶來更高的盈利能力。資產負債表好的報紙、電視和廣播電台都可能在未來的放鬆管制中獲得收益。

 

出版行業的利潤

 

出版行業是發現投資機會的好地方,尤其是報紙行業的公司,它們享有各自所在市場的壟斷優勢。這種壟斷優勢給這些公司帶來了不怕客戶流失的提價能力,而且這些公司還可能擴張這種能力到其他地區以擴大它的利潤使股東投資價值增長。

在出版業的公司還受益於規模經濟,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行業本身具有的成百結構屬性。進入現有的體系的數量越大,盈利能力就越高。和CD發行一樣,印刷100萬本書和101完本書的成本幾乎一樣,所以這100萬零一本書的大部分收入都轉化為利潤,於是規模效益提高了公司的毛利率。因為這個特性,出版業公司就不斷尋找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的收購對象。更大規模就是超越對手的更大優勢。那些保守、深思熟慮為企業文化的公司,一旦具有規模後,問問在利潤和股東收益方面做的更好。

 

廣播有線電視行業

 

這個子行業往往具有穩定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顯示出高於平均水平和能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利潤率。

廣播公司大部分錢是從廣告上賺的,這樣才能通過給儘可能多的觀眾提供節目來吸引廣告。製作廣播節目是公司最大的費用,而且這些成本是固定的,一家廣播公司為一個節目播出權支付的金額基本是一樣的,不管觀眾、聽眾有多少,費用是一樣的。所以聽眾越多,吸引廣告就越大,這就意味著增長的廣告收入可以直接作為利潤。而且廣播公司擁有的電台、電視台數目增加後(因為放鬆管制),固定節目成本可以有更多電台、電視台來分攤。

全面來看,廣播公司有穩定的商業模式,所以這個行業投資的關鍵是價值評估。如果能在估值低位時買入,那麼長期投資的收益將會很好。但是要注意確認有沒有捲入其他可能耗盡公司現金流的壞生意在做。

有線行業,這個行業在很多獨立的市場享有奢侈地壟斷地位。在同一個市場幾乎沒有2家有線公司同時運營,這就讓它能夠一直擁有可以持續增長的月租費收入。上一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衛星電視迫使有線公司通過互聯網的高速接入逐步強化自己與對方的區別。有線電視公司開始嘗試在某些領域展開價格競爭。

這2個變化導致了有線公司盈利能力和自由現金流的削弱,而它的成本卻是資本高度密集的,也就是自由現金流微不足道,這是個很大的缺點。很多有線公司宣稱在完成網絡升級後有更先進的服務(比如數字電視、視頻點播和互聯網高速接入)後,資本支出會下降,但是,往往是這些資本支出反覆投入,所以隨著衛星電視的出現,有線行業的未來經濟狀況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減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7

北美見聞雜記---服務篇(1)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fish.html

聊聊西方資本主義的服務行業中的一些現象。

來加拿大以前一般會把這種國家的服務行業想像的比較好,網上有說這裡買東西可以在幾天內退貨的說法,不過自己除了在美國有這方面的小小經歷外,對這邊的服務還是需要自己慢慢體驗才有發言權的。

先說普遍好的,這裡有很多非常人性化、值得令人稱道的好的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比如「冷靜期」的做法,消費者在商品的購買上有7~10天不等的冷靜期,在此期間可以把由於衝動而盲目做出的消費行為做出「反悔」的動作,這是被允許的,退貨時可以不說任何理由,處理退貨的營業員還會和禮貌的謝謝你。不過,這也被很多人利用,我剪刀過很多華人買商品後使用,然後退貨,這讓我感到很是難堪,何必?

另外,辦理圖書卡後可以在網上先搜索對應的書籍,然後可以hold到離家最近的那個圖書館,他們會有專車將此書送達,然後郵件或者電話通知你去取。如果有醫生證明自己在3個月內無法出門,則會送到你家,等你看完後再取你家取回書籍。免費的服務。

公共汽車和地鐵互換不用出站,在一個中轉站內直接可以方便的換乘。bus車是可以升降的,這樣方便殘疾人自己駕駛小型殘疾車上下,而且前排的位置可以上下翻起,也是方便殘疾人的行動。司機前面擋風玻璃下面有支架,可以讓騎自行車的乘客放自行車。冬天這裡公共汽車連把手都是熱的等等,這些設施和服務都讓人感到很溫馨和舒服。

對於我們新來的覺得新奇,但是我看這裡的居民司空見慣似乎沒有任何的感動,很平常的。

好的還有很多,現在聊聊差的,來加以前記得開會聽bruce談西斯羅機場時就談及國外一旦哪個行業是私人壟斷的,則會出現比中國國企更差的消費體驗,算是在心理上有些準備,但是到了這裡真正遇到這種破爛服務還是覺得憤憤不平。

機場:著名的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它的著名除了本身起降架次,人流量的物理條件外,還有就是超級爛的壞名聲。這裡的工作人員對客人的態度非常的不好,大廳也亂鬨哄的,行李搞丟、電話不通等等。看過這裡的文章,說該機場每年的客戶投訴案例多達幾千個。我本人就遇到一個非常野蠻的意大利搬運工,剛下飛機的心情被打了很多折扣。

電信:這裡最大的3家通訊公司壟斷了90%以上的客戶,它們是rogers,bell,還有turus。本身的月費就已經很貴了,以rogers為例,最低月費在27加幣左右,(是雙項收費的,就是說接電話你也付費,如果要來電暢聽,另外加7加幣每月,它包括工作時間---上午7點到下午6點才可以打150分鐘每月。這還不包括上網,如果想上網宰加10元,語音留言+7元,來電顯示+5元等等,超出150分鐘,室內電話每分鐘0.45加幣)。其中,用戶對老大rogers的意見最大,媒體中對rogers的評價可以用「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來形容。消費者被宰的事件屢屢發生,尤其是很多不知情的新移民,更是在第一個月被高消費了一把,見到太多新移民首月打電話成百,甚至接近千元的例子了。另外,很多沒有經驗的加拿大客戶,在出差美國甚至去加美邊境遊玩回來後被收取幾千,甚至上萬的網絡漫遊費。於是一個很怪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在加拿大本地區電話費會遠遠貴過往中國打長途的費用。

這就是典型的壟斷資本主義對本國百姓的剝削,服務並沒有跟上,按道理說像rogers這樣的最大公司應該信號很強,覆蓋很廣嘍,不是!這公司號稱加拿大最大,但是我使用下來的信號也是很弱的。

雖然加拿大百姓總是抱怨機場和電信很差,但是加拿大政府照樣拒絕國外電信公司進去加拿大市場,於是西方社會的老百姓繼續生活在這怪圈中等待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8

2012-12-21 工作記錄 Fann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rwb.html

今上午等151等了1個小時,我和summer分析了好久也沒分析出來為什麼這班公交能晚這麼多。上午,下午算是feilx都給我們講了好多。重點是對公司的那部分介紹,之前都感覺是糊裡糊塗的。其實感悟還蠻多的。燕姐她們都做的很出色,也很拚命,下午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山大舉行的中國經濟學年會,漢青認識的一個朋友也來了,而且是在會上報告論文。她說,做學術讓她興奮,所以不怕累。一門心思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而且認為正確的事,感覺確實很棒。

我就是喜歡整天胡思亂想,高中之前一直想學醫,結果後來大學因緣巧合的學了經濟學,結果就迷茫了四年,於是就把學習學好,想著保研,學術能用上,參加很多活動,把活動做好,想著將來就業能用上。一忙就是三年。

保研結束之後,有些洩氣,一下迷茫了。

其實慢慢的還是悟出來很多道理的:比方說,我一直堅信,你可能會因為被別人逼著做一件事情所以極度討厭一件事,但真正自由決定的時候,你可能還會喜歡一件事情。別人逼你做的事情,對你並不一定不好。

因為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還有,做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專心下去做,比你在做什麼更能決定你是否可以成功。大道理太多了,同學說我真適合當老師,喜歡說教,不過,自己經歷過幾件事之後對某些道理的感悟會特別深切。

特別特別喜歡《士兵突擊》裡老A的隊長對主角許多三說的話:我喜歡不焦躁的人。腦袋裡總會時不時的冒出來這句。因為覺得這麼多年走過來,最大的感悟就是腳踏實地做事。

我也喜歡不焦躁的人,更希望自己做個不焦躁的人。

 

PS:似乎把這當成私人博客來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