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漫談7年港股投資經歷(一) dyc1500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9125837
 最近,有朋友想讓我寫寫做了這麼些年港股的一些投資體會,包括經驗、教訓等等。我想了下,覺得網上已經有太多比我做的好的多的優秀資深投資人已經分享過很多極其有價值心得了,我再去寫那些東西,其實也沒太大意思;我倒突然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這7年來投資港股市場的經歷整理下來,既是寫給朋友們參考的,也是對自己的一段投資經歷的自我總結吧。

     2007年8月中旬,國家外匯管理局宣佈要開通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後,剛剛經歷了A股市場罕見大牛市的大量民間資本情緒高昂的通過各種渠道闖了出去,這是也許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跨境流動。從2007年9月到2007年11月初的那兩個月,或許是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們走勢第一次走勢A股化的時期。很多年輕的QDII基金經理一邊叫囂著要爭奪國企的定價權,一邊感嘆著在香港隨便買什麼股票都覺得便宜,而其它殺向香港市場的內地資金,也在瘋狂的享受買到「便宜貨」的成就感。

     而當時的我,在A股衝擊5000點大關時,覺得A股真的很貴了。正逢國家宣佈要在天津搞直通車試點,也開始關心港股市場,對相比比A股要便宜很多的港股開始了研究。當時選中的股票是中航科工和上海復旦。那時中航科工1.5元多,上海復旦9毛多,A股當時哪裡來那麼便宜的股票,衝動之下滿世界找能港股開戶的地方,最後在一個網上博客裡找到了招商證券國際部的開戶聯繫方式,去開了自己的第一個港股賬戶(現在國內各大券商都開通了香港分公司,都能開戶,而招商證券香港卻由於經紀人違規,被限制開展業務了)。

     開完戶,電匯到券商開的信託賬戶,滿倉買入了自己的第一支港股中航科工,買入平均成本1.6港元。當時正是A股市場中國船舶創下300元歷史天價的時候,而當時中國的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軍工產業裡一些個股被看好成為下一個中國船舶,我想起當年索羅斯和羅傑斯上世紀70年代成功投資軍工股的案例,買完後天天期待中航科工會成為中國的洛克希德馬丁(當時中航科工持有的四家子公司東安、哈飛、昌河、洪都的股權是香港上市母公司市值的2倍)。

     07年底,恆指突破30000點後開始見頂回落,當日下跌超過千點。而那天,中航科工繼續逆勢大漲,創下了2.6元的新高。那天我看著慘跌的恆指,和自己滿倉持有,堅挺的中航科工,豪氣滿懷。不過好景不長,之後,中航科工也同樣跟隨恆指步入了調整趨勢,當時再也沒有繼續向上突破過。

     短暫的狂歡過後是苦澀的回憶,最終沒能成行的港股直通車,變成了外資機構掠奪內地投資者的「運鈔車」,在港的外資們借勢狠狠收拾了國內無知無畏的「傻錢」們。08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全球進入了金融危機,香港恆指暴跌。在金融危機中,海外市場無論是美國還是香港,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相比業績優良,派息率穩定的藍籌股,總是跌起來更快。當時中航科工由於業績虧損,在08年秋天雷曼事件爆發,全球股市尋底時,最低竟然跌到了4毛錢。而當時不單中航科工,其它國企股和香港的中小市值個股,同樣跌的很慘,股價跌去90%以上,讓人以為點錯了小數點的,竟然比比皆是。如3毛的上海復旦、6毛的創業環保、5毛的錦江酒店、5毛的上海集優、1元的長城汽車、4毛的海爾電器、2毛的吉利汽車,1毛錢的中芯國際等等(很多之後幾年大漲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的牛股就在之後誕生了)。

    那是一段讓人絕望的日子,07年底時的群情亢奮和08年底的哀鴻遍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港股市場在下跌的時候,受限於流動性差等原因,跌幅會遠遠大於A股。08年底的港股市場,讓人覺得彷彿又穿越回到了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那個時空,多少人一場夢醒才會感到10年股市其實就是一場空。

     因為以前有過01年那場期銅的爆倉經歷,讓我那脆弱的小心臟,能勉強扛住了08年那場撕心裂肺的暴跌。相比國內A股市場那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歷時幾年,經歷過一波一波的反彈後,不斷創下新低的緩慢下跌,港股市場簡單粗暴的一步到位式的快速崩跌,很讓人覺得措手不及。我記得當時中航科工在整個08年上半年的熊市中,價格總體還是在1.2到1.5港元之間波動,讓我還是很期待自己有機會能在未來市場轉好時獲得利潤。但9月雷曼事件爆發前後,港股徹底崩潰時,從9月9日到10月28日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中航科工股價很快從1.2港元多暴跌到了0.4港元。我當時基本是被跌傻了,根本忘了止損該怎麼操作,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金融危機,和投資人陷在在金融危機中是怎樣的真實感受。

     那時還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這些國內喜歡買中低價港股的投資人,感覺自己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和國內當時的權證一樣的波動性極大投機工具。區別只是,權證到期日的,而港股這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沒有明確的到期日而已。但到了而08年底港股最後的暴跌時,其實很多股票在暴跌後的快速反彈幅度,更是印證了這些中小市值個股在市場大幅波動時的權證屬性。我記得當時在港上市的中型央企中國建材,07年最高價是38元,08年底最低跌破了1.5元;之後迅速反彈兩週內,股價就反彈到了6元以上。08年金融危機的尖峰時刻,無數投機高手在這個時點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但無數普通投資人,包括很多在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下衝到香港市場的投機者,很大部分都成了這個市場上的纍纍白骨。

09年初,全球政府救市,全球股市一起大反彈。中國政府更是在08年底就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惠及了港股市場,很多08年跌殘了的個股,反彈起來飛一樣的快,中航科工很快就反彈到了1.2港元。而心有餘悸的我,覺得這票底部上來反彈了200%,按照A股市場那麼多年的經驗,肯定股價要深幅回調了。而港股市場還有那麼多類似的股票價格才剛啟動,可以賣出換沒漲或漲的少的。因此,就在1.2元左右賣出了中航科工,一半倉位買入了6毛的中國軟件國際(以下簡稱中軟國際),一半倉位買進了8毛的上海電氣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上海集優。

    09年3月的某天,我去淮海路上海香港廣場拜訪一個朋友。當時香港廣場正好還在改造,外面全部都被一堆鐵皮圍了起來,然後只看到鐵皮上油漆噴著幾個大字,香港上市公司麗豐控股,代碼1125。我那個朋友正好是香港廣場的項目經理,他告訴我,自從新加坡著名開發商凱德置地戰略性入股麗豐控股之後,凱德置地派來的管理人員主導了香港廣場這次的這次改造,首先就是清理掉以前髒亂差,和淮海路高檔商圈不符的電腦城;之後要在香港廣場北樓要引入APPLE的專賣店,南樓則引入Tiffany、Cartier等幾十家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香港廣場的業態將徹底改變。還和我講了商業地產業態對物業價值的影響等等,這塊雖然我不算特別懂,但是我還是很認同這些世界級品牌的入駐,會顯著提升香港廣場的物業價值這個事實。

     當天晚上回家後,我去查了下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令我驚訝的是,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才9分錢,按照當時總股本80億股計算,總市值才7億多港幣,還不到改造後香港廣場一棟樓的價值。由於香港地產股都是按照公允價值計算淨資產的,所以麗豐控股的淨資產當時高達8毛多港幣。我當時真的覺得發現寶了,雖然香港這類仙股中老千股很多,而麗豐控股的控股股東麗新系林家在香港市場口碑的確不咋地,但也似乎沒有做啥老千股常用的合股行徑;何況凱德置地這樣的知名集團戰略性入股後,我判斷麗新系應該更不會搞那種下三濫招數吧,何況當初凱德置地入股麗豐控股的成本是0.4港元,處在深套中啊!當時興奮得我一夜沒睡好,正好後面幾天上海集優出現好的反彈機會,股價從8毛漲到來1塊。我立馬出掉了上海集優,9分多錢分批買入了麗豐控股。

     09年春的估值修復行情的確是真的好做,我買入麗豐控股沒多久,股價就開始大漲,一個月內,股價最高就到達了0.27元。但我想到它0.8元的高淨資產,而且麗豐控股不同於麗新系旗下其它企業,它的資產和項目全部都在內地,主要集中在廣州和上海。其中麗豐在上海的凱欣豪園項目在中山公園黃金地段,五月花廣場項目也在市中心的閘北區,物業升值潛力很大。按照當時那兩年在4萬億刺激下房地產行業快速復甦的情況和它當年只有5倍的PE,我想起來自己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的合生創展在港股市場,曾經在04到05年間,也因為超低PE、超低PB、以及持續大幅增長而一年漲10倍的經典案例。我那時覺得麗豐控股說不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機會,最起碼股價也會回到凱德置地的入股價0.4元吧,就一直沒賣出,希望等待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支tenbager股,最後傻乎乎的拿了一年,發現企業雖然業績增長,但連一分錢紅利都不給,才在10年春以0.24元賣了,喪失了一年的時間成本(幸好賣了,11年該股低價高比例配股,股價又跌回0.12港元),關於這方面屬於價值投資陷阱的教訓總結我放在後面和另一個操作案例一起說。

     當時我手裡另一個股票是中軟國際,0.6元買進的。當時買進的邏輯很簡單,中軟國際和中國軟件都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子公司,主營業務也差不多。09年3月,中國軟件在A股市場市場爆漲了3倍,股價漲到30多元。而中軟國際當時剛從香港創業板轉板到香港主板,股價才幾毛錢,我覺得很便宜,就買進持有了半倉。一直持有到了10年3月(持有期做過少量差價),中軟國際股價開始大漲,突破1.5元以後陸續出掉的。當時其實也沒有對中軟國際的業務有太深入的研究,純粹是因為和A股的比價效應差距太大,而選擇的標的。這種純A股式思維的選股方式在09年的大反彈行情中還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之後的港股選股操作中也讓我吃了很大的虧,我之後會從後面的操作案例上談到這點。

     到10年3月,我把中軟國際和麗豐控股相繼清倉後,我發現自己的賬戶經歷了從07年最初初到港股市場一個月賬面浮盈50%,到08年最慘的時候賬面本金浮虧70%,再到10年3月全部清倉後,賬戶總盈利已經超過80%(按照07年入金的本金計算)。慶幸自己不但能從08年金融危機的死人堆裡劫後餘生,還能有不錯的盈利水平,心中不由有點小得意。但我也同時發現,我當初1.2元賣出的中航科工,竟然在中央政府大力扶持軍工產業的政策指引已不不知不覺漲到了4港元。換而言之,如果我是一直持有中航科工股票,不那麼來回折騰的話,當時賬戶已經總盈利超過120%了。一種新的不甘心的感覺由湧了上來,我忘記了,投資是需要休養生息的,反彈了一年多恆指也該有調整了。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人民幣還在不斷的升值,港幣一直跟隨美元在貶值,而我那些資金那時並沒有放棄港股市場投資,拿回國內的打算。想到港幣兌人民幣天天都在貶值,我當時每天睡覺都會感覺第二天醒來自己的錢又變少了。那種奇怪心理暗示,一種非常迫切的想要繼續擴大勝利戰果的心理,讓自己又一次在港股市場後面的調整市道里,陷入了新一輪的虧損怪圈。

     在10年3月底空倉後,因為考慮到港元匯率跟隨美元兌換人民幣一直在貶值的因素,我急切在尋找下一個合適的投資標的。當時正好廣汽集團吸收合併駿威汽車,我覺得機會不錯,在最後停牌前,短線投機了一把,又賺了8%左右,信心更足。到了4月底,一個消息吸引了我注意力,會德豐擬13港元私有化會德豐地產,較會德豐地產停牌前5.33港元的市價溢價了144%。會德豐地產復牌後,股價立馬飆升到12.52港元收盤,當日上漲135%。

     這個消息讓我當時意識到,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在股價遠遠低於淨資產後,控股股東經常會使用私有化的方式來實現股東價值。這在9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香港上市公司經常幹這些事,甚至連李嘉誠都幹過。而從09年港股市場反彈過程中,已經有鱷魚恤、華潤微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啟動了私有化方案。

     根據這個思路,我找到了一家上市公司中國地產(01838.HK)。這家公司剛公佈09年年報,按照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可以計算房地產物業的增值部分進每股收益的。按照這個計算標準,該公司09年的年報利潤竟然是每股收益5港元多,每股淨資產15港元,按照當時2.5港元不到的交易價格,PE竟然只有0.5倍,PB0.16倍,簡直低得讓我無法相信。不過有了麗豐控股0.12倍PB買入成功投機獲利1.5倍的經歷,我還是相信會有這樣天下掉餡餅的好事。

     當然,我當時也研究了下該公司的過往歷史。該公司老闆叫汪世忠,台灣地產商,常年在內地發展,擅長資本運作。在上海成功運作過上海康城項目,03年曾經低價私有化旗下三家上市公司。04年開始,上海康城項目開始產生收益,但是和小股東已經無關了,大股東私有化了三家上市公司後,小股東無法享受到康城項目的超額利潤。而2010年,中國地產集團旗下的另一個大型項目上海靜安協和城也公告要進入建設後期。我當時工作的公司正好也在靜安區,就在靜安協和城附近。因此,我利用公司午休的時間也去協和城工地逛了幾次。工地很安靜,工人開工不是很積極,項目施工進度看上去很慢。我也查過項目相關資料,該項目地皮汪世忠在1992年就已經拿下了,當中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拖到2007年,汪世忠借上海康城出色銷售利潤,把旗下原來私有化的地產業務重新包裝上市後,才在15年後再次啟動建設靜安協和城項目。

     雖然,汪老闆在香港資本市場口碑一直不佳,中國地產雖然上市後賬面利潤很高,但一直沒有給股東任何的分紅。而且靜安協和城項目進展緩慢,開發商很明顯有捂地的嫌疑。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能擁有那麼大一塊的地皮建造項目的開發商,幾乎也就中國地產一家,整個項目的價值的確遠高於中國地產股票的總市值。而且中國地產大股東持股在70%以上,該公司被私有化的概率似乎真的很高。

     也許是短線的運氣用完了,該股在我買入後就進入了調整期,股價很快下跌了10%。而這時由於09年及10年上半年房價漲幅非常大,政府開始在各大城市推出限購措施。我當時感覺對高端房地產這塊會有影響,而且我一直對投資民企上市公司,尤其是有歷史劣跡的民營企業更是顧慮重重。因此,我選擇了對中國地產進行止損操作。

     現在回過頭來審視麗豐控股以及中國地產這類大老闆在資本市場口碑不佳的上市公司,雖然淨資產和每股收益很靚麗,但是從不分紅,還經常做些比較噁心的資本運作。這種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其實屬於典型的價值陷阱類公司。在價格超跌之後短期有催化劑支持的情況下,如我當初買麗豐控股那時,可以有短期的投機炒作機會,但是長期看,股價仍然長期處於0.2元以下。但在沒有利好消息刺激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保持很低迷的狀況,如中國地產,股價長期處於緩慢陰跌的狀態,現在已經低於2港元。雖然它的每股賬面淨資產值按照2013年度的年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3.6港元,但依然無法刺激它的股價有所起色。

     在對中國地產的止損操作的同時,我發現自己一直關注的A+H股公司廣州藥業表現異常出色,讓我突然想到是牛皮震盪市或者熊市裡,醫藥和消費類公司一直是股價長期堅挺的。而在這兩個行業中,我對中國消費類公司從來不是很有信心,我感覺的中國的消費者品牌意識相對比較淡漠,而且對國內各種消費品牌的忠誠度很差。相反,我覺得醫藥行業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湧現出長期穩定上升趨勢的個股更加容易。

     而這個階段,正好有一家港股醫藥類公司聯邦製藥股價大幅上漲,在2010年內連翻了6倍,氣勢逼人。而同時我發現這家公司經常和另一家國內著名的醫藥公司中國製藥(01093.HK,現改名石藥集團)行業比較相似,股價經常有聯動效應(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而當時按照2009年度(EPS0.6港元)和2010年半年度中國製藥(EPS0.3港元)的業績,對應當時4港元左右的股價,動態市盈率只有6.5到7倍,PB才1倍左右。而石藥的背景也不錯,公司是國企改革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董事長蔡東晨也是中國醫藥行業的知名人物。我當時感覺這家公司不錯,是個值得中期投機的標的,就在4港元左右全倉買入。

     當時選這個標的的時候,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並沒有進行特別深入的研究,也就是這個看上去感覺不錯的公司,讓我在後面的一年裡,遭受了在港股市場上的又一次重大虧損。而此時,日曆已經翻到了2011年度,希臘政府的國債違約,吹響了歐債危機的警報聲,又一輪新的金融風暴,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悄然逼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