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地投資者談「滬港通」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138853

「滬港通」炒作激情不需幾日已經消失殆盡, 市場上的懷疑聲音漸多。其實,「滬港通」的影響屬長遠影響,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眼見大圍短線為重,自不然縮手觀望。然而,這不表示「滬港通」影響有限,在我看來,以公布時機論,更顯示監管者的深謀遠慮,及對這政策的重視。

前文提到「滬港通」不單不是助港、惠港政策,反而更似是著眼於助滬、惠滬;現在來看看對港股的影響。撇開應該只有券商、炒兩市差價套戥者才應該關注的交易細節、條例,其實「滬港通」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在未來的首階段應屬正面,但會否像旅客自由行,去到某階段,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這是肯定的。

撇開本土觀念,客觀評論,從年前的B轉H,到今次「滬港通」,港股市場似乎已被「北大人」定調為內地投資者的「國際版」,這對港交所向海外企業推廣來港上市,非常有利;同時,亦消除了滬交所「國際版」的潛在重疊競爭風險。當然,本地投資者最終要面對港股「A股化」,這無論如何都迴避不了的難題。

無論如何,且先為市場對「滬港通」的初步反應,做個記錄:『上周四(4月10日)「滬港通」正式公布,兩個交易日裏已經上演了投資百態。除了炒作兩市差價外,滬港兩方投資者都在猜測對方的投資喜好,A股則在炒作雲南白藥、片仔癀、白酒股等,港股方面亦有大行列出內地投資者可能喜愛的港股名單。在炒作之後,滬港通具體對兩地股市有怎樣的影響?就此我們訪問了香港和內地基金經理,談談兩地投資者的看法。

香港對沖基金海角投資管理總監羅霈良認為,此次滬港通對港股的意義重大。香港市場每天交易額大概有600億至700億港元,每天105億元人民幣的額度力度已經不小,且這只是A股市場開放的第一步,隨着未來市場氣氛好轉、買賣量增加,很可能繼續提高額度。

對於A股而言,也是利好消息,A股剛開放就已經允許相當於交易額百分之十幾的海外資金進入,開放力度已經很大。羅霈良認為,政府希望可以借此次滬港通令一部分國內資金走出,令海外人民幣有出路,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出路。

MSCI須逐步提高A股比重

中國已經與很多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以往別的國家持有人民幣只能存在銀行,後來可以買點心債、通過QFII額度購買基金,但QFII每次額度較小,且申請時要經過層層審批,投資依然比較繁瑣。如今資本市場更加開放,滬港通令外部資金可以更便捷投資A股,而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投資門檻也只設為有5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已經相當於「自由行」了。羅霈良認為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一步。

羅霈良說,很多人沒有留意到MSCI上月向投資者咨詢,計劃將A股成分股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5月會公布諮詢結果。現時中國股票佔此指數比重為18.9%,但只包括港股,不包括A股。根據目前A股的流通市值,如果5%的A股的比重加入此指數,中國股票的比重將升至19.9%。

而全球有一萬億美元的資金量以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投資指標,5%的A股比重加入MSCI指數將為A股市場帶來100億美元的資金。羅霈良說,「互聯互通」之後,海外機構更容易投資中國市場。MSCI更有需要逐步提高此一比重。

資金流向方面,羅霈良認為港股與A股的結構已經很接近,很多股票在兩地同時上市,短期而言兩地股票價格差距會影響資金流向。長期而言,內地房價的多年上升證明內地積累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缺乏投資出路。隨着未來內地房價漲勢趨緩,尋找投資出路的資金會流到A股和港股,相對而言,從內地流向港股的資金量會大一些。

打通港股市場供求關係

羅霈良說,「互聯互通」可謂打通了港股市場的供求關係。他認為,港股低迷的一大原因是國企一直把香港金融市場當作「提款機」,不停在港股市場上市融資,海外資金跟不上;同時,內地資金很難投資港股,這導致港股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互聯互通」後,由於港股上市公司股票很便宜,內地投資者很容易增加港股股票配置,國家主權基金也會來投資,供求問題便可以得到解決。

上周五(4月11日)港股方面內銀股和內險股都因為差價而遭到拋售,而羅霈良個人依然看好金融股。他說,中國自2011年開始,資金已經開始趨緊,內地銀行在過去3年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有大量撥備,NPL(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達到2.7倍,算是世界最高。

羅霈良認為,內地收緊銀根的影響已經接近尾聲,除非房價硬着陸,否則今年應該是資金壓力的高峰期。結合銀行資產質量和宏觀經濟走勢來判斷,投資者對銀行的看法過於悲觀。在說「滬港通」後,他個人看好券商、內銀、小額貸款的投資。

兩地差價將持續縮小

內地的私募基金銘遠投資總監韓躍峰說,在「滬港通」公布的第二天,市場已經從純粹炒作差價發生了改變,雙方都開始逐漸意識到對方未必改變自己的投資原則。他認為,雖然長期而言,兩地差價將持續縮小,但也要看整個行業趨勢是怎樣。

最終兩地的投資依然會回歸到股票的基本面,一些估值過高的股票如果沒有基本面的支持,即便有差價,也未必會有很好表現。例如,周五在香港估值較高的內險股大幅回調,而A股方面保險股價沒有上漲補差價。

周五港股蒙牛(2319)走勢依然較強,而蒙牛估值水平比在A股上市的同業公司伊利更高,這說明基金依然比較喜歡大消費類的股票。所以對於蒙牛和伊利的公司由於整個行業趨勢向好,未來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兩地一起買。因此,韓躍峰認為,套利的時間窗口不會很長,中間也存在風險。

韓躍峰說,內地資金對香港股票影響這幾年已經逐漸發生,從美股中資股的表現也可以了解到內地資金的投資偏向。他說,機構對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保持懷疑,很多資本從中國流向美國,投資港股及美股,中資概念股這幾年成交大增,出現很多大牛股,如百度、奇虎360等;同時,內地有大量券商,股票研究團隊非常龐大,可能有內地資金在香港挖掘一部分優質的細價股。所以他認為,未來香港股市未必會是大型藍籌股受到追捧。

A股方面,韓躍峰認為,由於A股市場結構中,散戶投資者較多,對風險的追逐更為強烈,A股一直是細價股受到追捧。以往雖然有QFII額度,但QFII對於整體A股市場的量很小,所以在A股市場欠缺影響力。

「滬港通」放大了資金進入量,如果可以吸引大型養老金進入A股,藍籌股肯定會受到追捧,還有一些境外無法投資的品種如雲南白藥、片仔癀也受到注意。「滬港通」放大了資本進來的量,可能會調整A股估值偏好的結構。』414日,作者劉羽葳為香港電台E線金融網主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