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先知
對我來說,他們就是專心致志的典範。只有像他們這樣一心一意的追求,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樣,或許生活多姿多彩,卻白白浪費青春……我後來領悟到:要有成就,必須在使命感的驅使下,「從一而終」,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
富勒和麥克盧漢也為我們展現了限制的「哲理」——他們的成功,正是失敗。在不伯早期的著作中提到一則故事,有個門徒問:「為什麼上帝允許在以色列之子到達希望之鄉前,就讓摩西死了呢?」那偉大的猶太教士回答:「正因上帝愛摩西。」到達希望之鄉,且先知口中的「異象」成真之後,以色列之子應該有所改變、自潔而重生,但是他們卻依舊在罪惡中打滾,做神眼中的惡事。事實上,在先知轉身離去時,他們早已遺忘了先知以及神賜的異象,而開始崇拜金牛犢。對先知而言是真理,對以色列之子卻只是「有啟發性的教條」而已。
然而更糟的是,一旦限制的時機來臨時,他反倒無能為力,成了祭祀,他的異象淪為一種意識。他在一夜之間名滿天下,接著出現在夜間脫口秀節目或是名人社交新聞中。想到這點,不禁令人扼腕——因為他的出現不再造成衝擊,而帶有娛樂的意味。
《旁觀者》這本書明天估計就能看完了,說實話這本書有許多的地方有點看不懂,很多東西還是沒有看出來,也許需要多讀幾遍還有增加閱歷才能理解德魯克的這本大作。
巴菲特的信看完了1961年的。感覺和之前比沒有什麼新意,倒是以偶一句話我很欣賞:Trueconservatism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knowledge andreason.真正的保守只能通過認知和推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