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MIT:創業,真有完全使用手冊

2014-04-14  TCW  
 

 

我在開辦創業工作坊或開課時,經常會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創業學不學得來?」現場的反應總是一片沉默。

這些技能都可以靠學習得來,而不是賜給少數幸運兒的天賦。人可以適應、學習新的行為,而我們可以把創業切分為學得來的行為與步驟。

至於證據,我們不須外求,在麻省理工學院這神奇的一平方哩內就看得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創業的比率真是高到驚人。實際上,截至二○○六年為止,由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創辦的企業,總共有超過兩萬五千家仍活躍於市場上,而每年更有九百家新公司加入這個行列。這些企業總共聘用超過三百萬人,總營收接近兩兆美元。把這些數字放進總體經濟來看,由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創辦的企業總年營收,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的規模。

創業唯一充要條件有付錢客戶才稱得上企業

不管你要創立哪一種企業,都必須自問:「企業的單一充要條件是什麼?」不是產品、技術、客戶需求、業務計畫、願景、陣容堅強的團隊、執行長、資金、投資人、競爭優勢,或是公司的價值觀。對企業來說,具備上述條件當然是好事,但都不是正確答案。企業的單一充要條件,是要有會付錢的客戶。

直到有一天,有人付錢買你的產品或服務時,你才算是擁有一家企業,在此之前什麼都不是。

這個簡單的事實,會讓你把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你無法把企業定義為產品,因為如果沒有人買產品,就沒有企業可言。市場是最後決定成敗的仲裁者。

所以,你一開始不是要去打造產品、聘用開發人員或招募銷售員;相反的,你應採取客戶至上,找出尚未獲得滿足的需求,並以此為創業核心。

三步驟做市場區隔腦力激盪再縮小範圍研究

步驟一:腦力激盪

一開始先透過腦力激盪,找出眾多市場機會。甚至連你覺得機會不大的「瘋狂點子」都可納入,因為這些資訊在拓展機會範疇時很有用,某些最有意思的商機,或許就藏在這裡。

即使在這麼早期階段,和潛在客戶談一談你的構想或技術,都能得到有助於市場區隔、清楚且準確的回饋意見。你可以在產業展覽上找到這些人,也可以透過同學和老師牽線(也許有些就是他們之前工作上的潛在客戶),或者,如果有人聽你講過,可能會主動聯絡你,提出可能的應用。最好的情境,是你自己便是潛在客戶,而且深刻瞭解自己正在嘗試解決的問題。

步驟二:縮小範圍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列出前六到十二個最有意思的市場商機;在這裡,每一個市場商機裡,要有特定的終端使用者,及一種或一些應用。當你在做初級市場研究,心裡想到的特定應用,可能不是終端使用者想要的,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把焦點放在終端使用者身上。

在《龍捲風暴:矽谷的高科技行銷策略》(Inside the Tornado)一書裡,作者傑佛瑞.墨爾(Geoffrey Moore)列出了五大標準,編檔公司(Documentum)就是利用這些標準來限縮清單,列出最後八十個潛在市場的。我把標準擴大為七個,把前兩項標準一分為二,然後加上我自己的想法,把你的創業團隊熱情也納入討論。

一、這群目標客戶的資金是否充裕?二、你的銷售人員能否輕易接觸到目標客戶?三、客戶有沒有非買不可的理由?四、在夥伴的協助下,你今天能交出完整的產品嗎?五、有沒有哪些既存的競爭者會阻礙你?六、如果,你在這個區塊取勝,有沒有辦法藉此進入其他的區塊?七、這個市場符合創業團隊的價值觀、熱情與目標嗎?

一開始先從產業層面來問這些問題,接下來,再從產品的終端使用者來思考答案。 步驟三:初級市場研究

現在你已縮小商機範圍,也該進行市場研究了。直接找客戶談,並觀察他們,你將更清楚感受到到底哪個市場機會最好。

你現在正針對目前尚不存在的產品,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因此,無法仰賴網路搜尋,或是其他研究機構的報告。如果你在任何一份現有的研究報告中,發現你需要的所有資訊,就代表創業時機可能太遲了。你錯過機會之窗敞開的時刻,已有人比你更早投入那個市場。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你就要去和真實的潛在客戶直接互動,藉此蒐集大部分資訊,瞭解他們的處境、痛點、機會,以及市場狀況。可惜的是,這道流程幾乎沒有捷徑。雖然你應該儘可能先去瞭解客戶與市場,之後才去和潛在客戶聊聊,但直接和客戶互動來進行研究,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其他資訊與知識來源通常流於表面,價值可能極低。

分析要能適度收手執著完美機會只會陷癱瘓

以下三件事,是在執行初級市場研究時,務必謹記的重要原則:

一、你對潛在客戶與他們的需求,不可以有「標準答案」。二、你的潛在客戶不一定能告訴你「標準答案」。三、用「詢問」模式和潛在客戶交談,而不是「鼓吹╱銷售」模式。傾聽他們要說什麼,而不要試著說服他們買什麼。

全神貫注做這項研究,時間至少要長達幾個星期。

如果情況允許,或許還可以更長。而且,務必要確認你確實和目標市場裡的客戶談過,蒐集到優質資訊。你應該花多少的時間,大致取決於團隊在做初級市場研究時候的成效有多好。

你應該要撥出充裕的時間,才能相當準確的填滿前幾大市場區塊的矩陣。不要只是搜尋網路資料,以及窩在辦公室裡討論。

你有可能找不到完美的市場機會,但「完美」的東西本來就少之又少。不要讓自己陷入「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的境地。

不要把市場區隔作業變成永無休止的流程。這裡的目標是要準確評估市場商機,讓你可以踏出下一步。(本文摘自前言、第一步)

【延伸閱讀】6大提問、24步驟,創業前必修!

你的客戶是誰?1.市場區隔2.選定灘頭堡市場3.建立終端使用者檔案4.計算灘頭堡市場的總規模5.描繪灘頭堡市場代言人9.找出接下來的10 位客戶

你能為客戶做什麼?6.完整的生命週期使用案例7.高層次的產品規格8.量化價值主張10.定義核心11.找出競爭位置

客戶如何買到你的產品?12.找出客戶的決策單位13.畫出取得付費客戶的流程18.畫出銷售流程,爭取客戶

你如何從產品獲利?15.設計商業模式16.設定價格結構17.計算客戶終身價值19.計算客戶取得的成本

如何設計打造產品?20.找出關鍵假設21.檢驗關鍵假設22.定義企業最基本可行的商業產品23.證明「狗愛吃狗食」

你如何設定企業規模?14.計算後續市場的總規模24.發展產品計畫

資料來源:《MIT黃金創業課》整理: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