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訪過最多資優生的記者 教你養小孩


2014-04-07  TCW  
 

 

哪個父母不想教出聰明小孩?但,「聰明」,是可以教的嗎?

曾以教育議題為《時代》(Time)雜誌拿下兩座「國家雜誌獎」、同時身為母親的記者瑞普立(Amada Ripley)寫了《教出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在二○一○、一一年間親自深入芬蘭、南韓和波蘭三個「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前段班國家,並對照美國、新加坡、英國等其餘五國,調查採訪超過兩百名老師、學生,找到教出聰明小孩的答案。此書從去年八月出版,至今仍是亞馬遜書店(Amazon)國際教育類排行榜冠軍。

瑞普立在接受《商業週刊》獨家越洋專訪時說:「聰明(smartness),絕對可以教;有嚴謹的教育,便教得出聰明的小孩。」

台灣自二○○二年推動多元入學、正式廢除聯考制度,十二年來教育體系逐漸鬆綁,但瑞普立的結論,無疑是台灣教育在鬆綁過程中的一記警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看過這麼多聰明小孩,妳對聰明的定義是?瑞普立答(以下簡稱「答」):三十年前的「聰明」,指累積並管理教科書和資訊來源的知識,但現在知識因為太容易取得,開始貶值,且環境變化速度太快,教科書知識無法面對現代環境。

我很喜歡我採訪過的一個學生的說法:「聰明是師法他人(learning from others),」聰明是學習的成果。

在現代的經濟環境,學習意味著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同時持續吸收新資訊,然後連結新舊資訊,重新解讀、溝通且產生觀點。這是隨環境調整、適應改變的能力,這是現代的「聰明」,就是適應、彈性。

聰明是可以教的拚命解題,不如換角度思考

問:這樣的聰明可以教嗎?答:我相信可以。我們如果越知道怎麼學習,越能從經驗裡思考、掌握面對未來的知識。聰明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每個文化和時代看法不同。認為並證明聰明是天生的,暗示基因、遺傳,更勝過老師、教育體系,其實這樣比較方便,不是嗎?

以美國為例,因為有種族主義,導致有人以此來理解個體之間的差異,所以聰明在美國變成基因和其他各種因素的複雜交錯。然而隨著時代改變,知識的定義改變,聰明會越不被認為是天生的。

問:聰明可以教,在看過八個國家的教育和超過兩百個聰明小孩,怎樣的教育能教出符合現在定義的聰明小孩?答:可以驅使學生做自我思考,讓學生認真看待學習的教育,我稱為「嚴謹教育」(rigorous education),這才會教出聰明小孩。嚴謹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容易、也不太難,但會誘使學生一步步去吸收消化知識,建立世界觀,最終發展出專長(mastery skills),同時懂得如何使用專長持續、快速往前回應世界的變化和需求。

從學校的角度,賦予學生的任務,必須具備挑戰性且與自己產生關聯(relevance),讓學生在挑戰和挫折中間找到甜蜜點(sweet spot);可是又要依照個體有所不同,才會刺激學生思考。

很多國家的父母和老師認為,讓學生讀更多書、解更多的題目,功課多又難就是嚴謹,結果只是重複知識,做完好像跟這個世界、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是嗎?反而不如只給學生三、五個問題,然後讓他們換角度思考,被迫找其餘的資訊並運用。因此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品質的問題;懂得控制難易度、運用知識轉化成讓學生思考的課題,才是有價值的課題。

聰明來自父母陪伴每天交談,一起讀書看報

問:嚴謹的教育除了老師,父母可以怎麼做?答:多數父母都想為孩子做些什麼,可是不得其門而入。以我最熟悉的美國來說,公、私立學校要求父母到學校辦拍賣啦、賣餅乾,這些活動都與學生學習無關:有的父母發覺活動無助於孩子學習,轉而買高科技產品給小孩,還是沒有幫助。再看南韓的父母,通常在家會教小孩閱讀和數學,還是對學習未必有幫助。

問:那到底父母要做什麼才能刺激孩子思考?答:有件事情父母做了絕對有助於小孩學習,而且最重要的是還免費!那就是父母引導孩子講話。不管說什麼,父母傳達出去的遠比自己以為的要更多,所以千萬不要只是單方面發言。

好比父母跟五、六歲孩子讀故事書,當故事唸到一個段落,可以暫停下來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怎麼樣?一開始,孩子會要你繼續說故事,因為他們習慣被動式閱讀,但如果你堅持下去,每到一個階段停下來問問:你覺得為什麼這個小男孩會哭呢?你認為這個女孩在怕什麼?終究他們會開始想,並發覺自己在故事裡面有角色,便會習慣參與。

孩子長大了,不要停止跟他們交談。你可以問他們:今天怎麼樣啦?也可以說說自己今天過得怎樣,聊聊國際大事、興趣、嗜好,電影、書、音樂,對話可以隨機應變,但是都會非常有價值。

其次是父母自己喜歡閱讀。我們做過十三國的調查,在控制各項變因後,父母有閱讀習慣的,孩子表現比父母沒有閱讀習慣的,在PISA中成績要好一五%。

問:但如果父母真的不愛讀書,那該怎麼辦?答:退而求其次,他們總有其他嗜好吧,好比拚字遊戲、運動,閱讀與興趣相關的讀物也可以,諸如報紙運動版。至少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心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你得先把閱讀當成一回事或者吸收知識的管道,然後你的小孩才會當一回事。他們要看到才會相信,你的行為勝過一百萬次你口頭告訴他閱讀很重要,他看到你讀書,感覺到你的樂趣,他們也會開始倣傚。

適當讚美是催化劑過猶不及,誠實是第一守則

問:除了閱讀和聊天之外,還有嗎?答:務實的讚美小孩。讚美是一把雙面刃,因為讚美會鼓勵,也會放縱。讚美必須聚焦於孩子們所付出的努力(directed to their efforts),並且要誠實。你不能讓孩子認為他們是天才,然後終究發現父母的讚美不真實;現代父母過於在意孩子開不開心,結果反而把小孩想得太脆弱。

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因為平均標準低,所以有好成績,然後父母過度讚美,他們以為自己很強,但是上了大學,對於數學、閱讀要求更高,約有一半高中生進到大學後,成績不如預期,被迫要重修,以彌補上高中和大學的差距;當發現自己原來不如想像中聰明,甚至可能輟學。

問:看過這麼多聰明小孩,會影響妳怎麼教育小孩嗎?答:兩個影響。一是生活排序改變。我比以前更知道要為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諸如週末小孩的學校有拍賣活動,我不去也不會有罪惡感,可是以前會。

但如果老師希望我到課堂上跟孩子上寫作課,或與其他父母分享,任何時候我都會答應,而且我願意花上好幾倍的時間準備。

二是認真培養孩子的人格能力(character skills),如樂觀、同情心、堅持、良心、自我節制。我閱讀這方面的書籍,要自己先學習,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具備這些特質,我要自己先開始,並且跟女兒談。好比女兒最近在學寫名字,一直寫不好,抱怨很多,我就跟她說,去感覺當下的感覺,妳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如預期,這就是學習,非常好!

過去我可能會嘗試用其他方法幫她解決遇到的狀況,但現在我會讓她先待在當下,體會那個感受,而不是逃開。

選好學校,上課風氣比高檔設備重要

學校教育是嚴謹教育很重要的一環,瑞普立看過美國四大洲近百所學校,針對父母為孩子挑選學校,提出五項建議:一、觀察學生上課情況,而不是看教室公佈欄,也不要太注意老師。注意學生有沒有專心上課,或者會被觀課的你吸引?教室的氣氛是熱絡、參與的,還是低頭猛抄、死氣沉沉的?二、跟學生聊天。瑞普立會問學生:你在做什麼?為什麼?你在班上是否獲益良多?同學表現是否符合老師期待?課堂活動有沒有浪費時間?如果有不明白的事情,你怎麼辦?在課堂嚴謹的學校,學生一定有答案。三、聽其他家長的意見,直接詢問學校的弱點,並仔細聆聽。四、避免挑選華而不實的學校。根據「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創設者史來赫(Andreas Schleicher)的說法,多數表現傑出的教育體制內,重點擺在教學方法,所以教室裡沒有科技產品。優秀的學校和設備沒有關係。五、向校長提問:如何遴選教師?如何提升教師能力?如何評鑑教學成效?如何確保教學嚴謹,藉由不斷提高標準,挑戰學生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