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你的組織對成功「上癮」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2/3489466.html
要員工懂極限競爭,就得佈置他們看冬奧會。從速滑、單板、自由滑雪到無舵和雙人雪橇,選手之間的較量以接近毫秒的差距分勝負。在以毫秒為單位的競爭中,成敗超越了實力之爭,變成習性之爭。

奧運冠軍的經驗告訴我們,習性決定勝敗。

對員工能力有高低的企業,成功的習性更有價值。成功的習性包含專家智慧和隱性知識,所以,培訓過的條件反射帶來高於平均水平的表現。因為是集體的下意識動作,組織讓高能力員工事先預判和優化選擇,無需低能力的員工做選擇,規避了系統的短板效應。

不懂培養成功習性的組織往往受困於習慣平庸的習性。在只有冠軍才能生存的市場中,那意味著緩慢死亡。

「菲魚」靠習性破紀錄

憑藉22塊奧運獎牌,「菲魚」(Michael Phelps)打破奧運史上單人獎牌的紀錄。但造就傳奇的還是他盲游200米的蝶泳紀錄。他讓人們開始相信「成功的習性」。

北京,2008年 8月13日,早上06:30,菲魚準時起床;07:00,進餐。無需思考,雞蛋、燕麥、奶昔,剛好2000大卡的能量。08:30,入水熱身游800米混合,600米踢腿,400米揮臂,200米自由,25米衝刺。09:15,開始著LZR泳裝,需要20分鐘讓它貼身無礙,然後戴上耳機,播放同樣的臨賽音樂。09:56,開賽前4分鐘,菲魚站在起跳蹬邊,活動腳趾。聽到自己的名字後,站上去,然後再下來,甩手前後三次,再站上去,保持好姿勢,發令槍響,菲魚縱身入水。

這些是他每一次比賽一成不變的標準流程。它們已經成為下意識動作,根本不需要思考。

不一樣的是,入水後,菲魚立即感到泳鏡有水汽。游出100米後,菲魚基本看不清水底標線。在最後一個來回,他能聽到場上喊聲震天,但看不見對手,也不知道離終點還有多遠,但心理時間告訴他,再奮力三下就能觸壁了。當他出水時,扯下灌滿水的泳鏡,看到1:52:03。菲魚打破世界紀錄。

從他7歲開始,教練鮑曼(Bob Bowman)就著重訓練一招:養成下意識的條件反射習性。按教練要求,每天睡前「放錄像」,菲魚在頭腦中默想每一個動作、每一秒感覺,直至自然入睡。到比賽時,教練只需強調,進入「錄像放映」。於是,菲魚讓大腦沉浸在千萬次重複過的連續動作中。教練還讓他在黑夜的密歇根湖水中游泳,讓身體完全聽從下意識的習性,無需眼睛的指引。當泳鏡進水後,菲魚彷彿又回到熟悉的夜遊中,一切聽從習性的安排。

超越泳池這樣穩定的環境,放到高度對抗和變化的橄欖球賽場中,習性仍然是成功的法寶。上個月「超級碗」大賽中,西雅圖的「海鷹」隊以43︰08大勝丹佛的「野馬」隊。教練卡羅爾(Peter Carroll)沿用他在南加大時的「習性」哲學。從吃的食物到使用的語言,每個細節都圍繞「競爭」和「勝利」組成下意識的行為動作。「成功的習性」已經昇華為冠軍策略的核心。

「成功的習性」與流暢的心理體驗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劍橋教授舒爾茲(Wolfram Schultz)就研究大腦中的「意識回路」對行為的影響。「引信-習性-獎勵」,這三個部分組成自我強化的「意識回路」,讓人們養成下意識的行為模式。後來在麻省理工、洛杉磯加大等神經科學的研究也得出下面的結論:1)習性顯著地左右行為;2)與說服、講道理相比,習性更長久地影響人的行為;3)某些外界刺激能引發下意識的習性。蠟燭光或巧克力可以是引發浪漫戀情的信號。它們是引信。4)在「引信-習性-獎勵」的意識回路中,大腦自動分泌荷爾蒙激素,它帶來愉悅的獎勵,從而強化習性。

把習性用到組織能力中,星巴克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針對客戶抱怨,所有員工都有經受「LATTE」(拿鐵)服務習性的培訓。LATTE習性包括:傾聽(Listen),承認(Acknowledge), 改正行動(Take action),感謝(Thanks),解釋原因 (Explain why)。中國企業中,煙台萬華代表了安全生產習性培養的優秀組織。即使進廠區的時候,左右沒有任何人,開車的司機也立即減速到5公里/小時。類似的安全習性貫穿在員工的各個細小行為中。「經濟組織的進化表現在習性」,尼爾森和文特(Nelson and Winter)的經濟進化論研究的就是常規習性。

無論是奧運冠軍還是普通員工,他們的成功習性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徵:流暢的心理體驗。它解釋了另一個組織效能。心理學家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研究發現,流暢的心理狀態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潛能,還產生「上癮一般」的激勵效果,鼓勵人們不斷重複所熟悉的技能動作,以求反覆體驗流暢的心理過程。因為相信自己的能力,看到正面效果,人們往往投入更大的熱情和關注,以至於進入忘我的境界。這樣的意識回路刺激分泌興奮的荷爾蒙,讓人產生莫名其妙的愉快。世界上沒有比流暢的體驗更讓人「上癮」,更有自我激勵效果了。

做「成功習性組織」

習性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它比任何說服動員都省力。建立成功的習性就是按照組織的策略目標,引導並強化員工下意識的行為。一旦形成,他們便有了自我強化的「意識回路」,自動抗干擾。

每個高爾夫球手都知道,揮杆不能思考。練習場上的一萬次重複換來球道上一次下意識動作。成功的習性也是把組織從臨場的瑣碎決策中解放出來。與系統的短板效應相反,因為是成功的下意識慣性,習性減少波動,拉升組織的平均表現。

設計成功的習性,像菲魚教練一樣,組織首先要弄清走向冠軍的「慣例」 ,例如,對化工企業,一切圍繞安全;對醫院,以關愛為核心。其次,組織可以嘗試多種誘導「慣例」的引信,辨別其中最有效的因頭。例如,刺激友好爭論的「茶話會」,有聯想特徵的時間段、出場人物、著裝或議程。最不能少的是,成功完成每一次「慣例」後,一定要有三、六、九等的獎勵,並且公開宣揚。

主政通用電氣期間,韋爾奇認定要建立「跨部門合作創新」的慣例。在遠離公司的克勞頓村,「創新擂台」幫助大家暫時忘記行政等級,共同想像新的合作模式。聖誕年會上,優秀表現組受邀登台,領取一張誇張的大支票。「擂台引信-跨部慣例-獎勵合作」,通用電氣就是這樣建立成功的習性,並成為當時的商業冠軍。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