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金融裡的另類,顛覆式創新還是投機品?——如何看待比特幣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7445202
這裡如果還有一類要特別強調的就是比特幣了,比特幣一時半會不太好解釋,業內爭議太大,我也給不了什麼特別好的看法,因為的確看不明白,相比於其他的互聯網金融而言,比特幣才是個新鮮事物,對於這個事物還是需要給予更多的時間來看,過早的下定論意義不大,我自己有個感覺,互聯網金融如果真有大革命的話,比特幣應該算一個,因為這個屬於完全另一維度的東西,不像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都還只是改良性質,優化金融的範疇,比特幣所代表的的東西,就完全是另外一個維度的東西,所以需要換一種思維去理解,單純從金融角度,固有的思維角度,還真不是一般人能看明白的,我看過謝平教授說比特幣可以取代央行的演講,我感覺還是太過於膚淺了,比特幣本身的邏輯體系跟央行是否取代不是一回事,事實上,我們這個年紀思維基本定型,我們即使站在最前沿,可能看到的東西所謂的新,也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新,骨子裡還是舊的,沒辦法,邏輯體系不是一日兩日形成的。

所以,我這裡就順便發個牢騷,我自己的感覺,從金融領域來看,還是有專家的,更多的經驗累積,更多的是學習,都可以產生專家,因為金融幾千年以來,行為方式會有變化,但是本質一直未曾改變,經驗推導是有意義的,但互聯網不是,互聯網的邏輯本身就是顛覆和自我顛覆的概念,他需要靠想像力去創造出這個世界未曾有過的東西,才能實現它的成功之路,所以互聯網是很難通過過去對未來實現推演的,你所有對互聯網的瞭解的知識,對於未來可能都會增加你的負擔,而不會成為你的積累。

金融從業確切說,經歷越長,犯的錯誤會越少,互聯網應該是相反的,越具備創造性,越貼近市場,越明白屌絲的想法的人越容易成功,往往還跟年紀無關,所以,互聯網不太會有專家,哪怕成了專家,也很快會被顛覆,固有的思維在互聯網裡面絕對是個大忌,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堅持和專注的結果不是成功,而往往是死路一條,必須跟上屌絲的節奏,而往往,什麼是屌絲,屌絲首先是人性裡最容易出現的那個群體,人性骨子裡是喜新厭舊的,是驕奢淫逸的,所以屌絲肯定不喜歡在某一個事物上太多時間的停留的,哪怕你再好用,在方便,久了以後,屌絲也會換個不如你的東西用用。這裡也反映了屌絲第二個特徵就是屌絲的忠誠度極低,得屌絲得天下的背後就意味著,你必須時刻知道屌絲在想什麼,你脫離了屌絲的需求,閉門造車基本就是死路一條,在這樣的環境裡,互聯網體現的就是創新範疇,你過去都成功,都可能成為你失敗的理由,因為從過去看未來,基本是看不明白的。

所以,很多互聯網專家拿他的資歷教育我說你不懂互聯網的時候,我首先就會鄙視他,互聯網本身是去權威化的世界,顛覆一個又一個造神的神話,在怎麼偉光正到了互聯網上,還是把我幹趴下,互聯網短短十年的變化,都驗證了這個看法,在怎麼牛逼的人物,也很快會俱往矣,王志東、丁磊、陳天橋,具一代豪傑,而今安在哉?在到也的確還在,只是暮氣皚皚了吧。曾經風光無限的新浪微博,現在如何?兩億用戶的開心網呢?都不見了。互聯網的世界就是顛覆和自我顛覆的世界,講資歷擺譜的事情還是少做做。要來教育我不懂互聯網,首先就得你證明你懂互聯網。互聯網證明懂不懂,很簡單,要麼做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要麼投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啥都沒有,你還是那邊涼快那邊去吧。

昨天發微信朋友圈說,「比爾蓋茨超越IBM才幾歲?谷歌創業才幾歲?Facebook才幾歲?不理解和接受年輕人,故作老陳,非要跟年輕人拉開距離的人在談互聯網,本身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世界上就是這樣的,多少人在互聯網上都拿著自己曾經的成功模式來教育那些互聯網創業的人,然後的結果就是被這些他們教育的人搞死了,這個世界成長很迅速,發展很迅猛,五年前的唯品會還只是個想法,現在市值近六十億美金了吧。京東劉強東還是個在他圈子裡毫無聲響的籍籍無名的人,估計每天被人教育這個不懂,那個不懂吧。現在呢?!

想起一段話,送給大家,不知道誰寫的,「任何沒有在微信上發過紅包、領過紅包的人都是需要自我反省的。說明你對新產品、新思維缺乏擁抱的態度。不要說你不是產品經理,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全員營銷全員服務,否則你就將很可能是一個跟隨者,因為只有深度的參與者才能讓自己的脈搏和這個時代一起共振!」這段話有點嚴重,但是道理是對的,每個做互聯網的人,如果都沒去發過紅包受過紅包,談什麼互聯網呢?這裡反映的是你必須貼近屌絲,理解屌絲,才有可能真正做好你的互聯網產品。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阿里屏蔽微信是個很傻的事情,你可以否定微信,但是你不能否認現在微信的確是屌絲使用最頻繁的工具,刻意要跟微信保持距離,喪失的不僅僅對微信本身的瞭解,而是微信背後的運營思路,你要打敗一個對手,首先還是要成為一個瞭解對手的人,知己知彼,才可百戰百勝,就這麼退出微信,本身並不是互聯網思維。事實上,微信作為工具是及其簡單和可複製的,阿里的來往在功能上完全可以超越微信,但是難點在於騰訊對於社交工具運營思路的爐火純青,對於用戶心理的深刻理解,都是微信值得學習的地方,沒有一個成功是隨隨便便的,你可以看不起他,但是你必須重視他。當然我自己個人也認為,阿里沒必要從社交上跟騰訊打這場戰。

談到互聯網專家,我自己認為,互聯網世界的專家永遠只可能是兩種人,一種是創業者,一種是投資人,這兩類人,哪怕在屌絲,在草根,再不高富帥,都也是專家,因為他比你想的多,思考的多,深入的多,他們前者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的代價,後者以金錢的代價來證明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這兩類人都有動力和資格來證明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唯獨分析師和媒體最沒資格,媒體說白了就是蒼蠅,哪裡臭往哪裡去,哪裡有熱點往那裡住,今天P2P,明天O2O,說白了這是什麼東西也沒弄個明白,只知道市場挺火的,分析師就更是如此了,每天抱一堆數據看來看去,到最後市場都大變樣了,他們還拿早就過時的東西在哪裡扯淡。市場需要的是模糊的準確,而不是精準的錯誤,閉門造車不是互聯網的邏輯。

貌似扯的有點遠了,我寫這麼多,只是想來闡述比特幣的確需要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難度實在有點大,我簡單節選了一個朋友的一段對於比特幣的論斷,來代表我的看法,但是他跟我一樣,僅僅只是金融推演,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推演意義並不是很大,前面說了,因為很可能完全是兩個世界的討論。我們自己純粹從金融角度來看比特幣,事實上是一文不值的,雖然,這並不代表比特幣真的一文不值,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玩意,比特幣的走俏是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狂熱。這款由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網絡黑客在2009年發明的網絡貨幣,設計的初衷就是對抗現有的貨幣體系——它完全去中心化,也沒有中央銀行干涉,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參與發行。這種去中心化的思想迎合了互聯網極客們(GEEK)無政府主義的心理,甫一問世,便走紅互聯網世界,並在現實世界的經濟危機中為更多人所熟知。

比特幣的玩家對這一新興產物抱以極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成為現實貨幣的替代品,成為互聯網時代交易工具。但若我們撇開複雜的技術,分析比特幣所具有的經濟屬性,這一崇高的理想有可能只是另一種烏托邦,空有意識形態,而缺乏經濟上的可能。甚至於,從它的極易投機的屬性看,這更像是一場互聯網時代的「鬱金香泡沫」,成為投機史上又一場狂歡。

簡單說來,借助精巧的算法,比特幣具有如下的經濟屬性:為規避通脹(或者貨幣超發),比特幣的設計者為其設定了一個遞減的貨幣增長率,在任何時刻,全球比特幣的增長速度都與其總量掛鉤,並且隨著規模的膨脹而放緩。理論上,到2140年,比特幣的總額能且只能達到2100萬個,這種總量上的有限性,一方面,成為擁護者們追捧的理由,因其看似能克服信用貨幣的通貨膨脹問題,而在另一方面,則成為制約比特幣發展的最根本因素。

問題的核心在於,在總量給定的情況下,比特幣的幣值完全取決於市場需求。在比特幣逐漸為投資者所熟知的過程中,需求的擴張自然會推高比特幣的幣值,並使持有者產生嚴重的投機心理——持有比特幣,並不是為了用來交易,而是坐等新的投資者進入,推高比特幣的幣值。這種「等待後來者接盤」的機理,像極了投機史上的泡沫,只不過,這一次的泡沫披上了互聯網高科技的外衣。

作為一種貨幣等價物,幣值的不穩定是致命的——倘若一種貨幣,在一週的時間內貶值100%,完全可以稱為載入史冊的惡性通貨膨脹。而對於比特幣來說,何止經歷了一個100%?在幣值方面,由於摻雜了人類的投機心理,比特幣早已背離了設計者所設想的初衷,也背離了投資者們對其的期待。

除了投機屬性(這點是致命的),比特幣還具有諸多其他的先天不足。比如信用的來源。黃金的信用源自其穩定的化學性質,以及亮麗的色澤(其中包含了一些文化因素),即使退出流通,也可以打造成金飾予以貯藏;法定貨幣的信用來自於央行體系,以及國家法律的強制,借助政權的力量,保證貨幣被交易者接受;而對比特幣來說,它的信用並沒有穩定的保障,完全基於投資者的認可。這也意味著,一旦投資者改變了初衷,比特幣也將徹底淪為垃圾程序,被掃入回收站中。

此外,比特幣的安全性可能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使它的擁護者們對此抱以迷信。事實上,在2011年下半年,比特幣已經因為黑客入侵而有過一次崩盤。投資者們很難保證,這樣的情形不會在未來重演。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在人類投機史上,我們看到了太多次類似的泡沫,從早期的鬱金香,到不久前的次貸危機,每一次都被認為「這次不一樣」,但卻總是殊途同歸,以破滅收場。現在,投資者們把同樣的理由給了比特幣,但結局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比特幣基金會首席科學家加文•安德森警告說:「我還是想對人們說,比特幣是一個實驗。不要投入超出自己可以承受失去的時間和金錢,因為比特幣仍然是一個實驗。它所經歷的市場的反覆無常和技術的差錯越久,我們能瞭解的也越多。信任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 」

我大概一年前也從非金融角度也推演過關於比特幣的看法,主要是三點,第一點是我看到很多人都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夏截然不同的。事實上q幣背後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衝擊。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邊會產生各種衝擊。所以的確是一種新的模式,衝擊必然有。

第二點,要清晰簡單的解答貨幣發行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把歷史的眼光往前推。事實上當一個社會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是不需要紙幣的發行的,雖然宋朝就有了紙幣的出現,但是那時候的紙幣,其實只是一種結算方式的工具,應該沒太多的信用附加,一張紙幣背後必然代表了一塊金屬貨幣,紙幣存在的必要性就沒有,而我們漢末王莽發行五銖錢,到了隋唐年間,都還在使用,為什麼呢?因為在那個年代,手工作業的效率很低,社會無法生產太多的社會財富讓大家能夠滿足,自產自足的社會裡,商品交易和流通都不需要太多的貨幣來實現,因此金屬貨幣足夠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不需要紙幣來創造信用替代金屬貨幣,而在大規模的工業化之後,社會財富極大增加,金屬貨幣無法滿足日益擴張的信用結算的時候,紙幣的意義才會出現。

但是貨幣的出現帶來的麻煩事情就挺多了,因為脫離了金銀等金屬貨幣跟紙幣的掛鉤之後,紙幣本質就是一張紙,本身是不具備價值的,那在市場上,到底發行多少紙幣財是合適呢?發多了,錢就不值錢,引發社會問題,發少了,不夠用,無法滿足社會需要也是個問題。所以,各個國家都產生了各自的貨幣發行機制,用來確保市場上合適的貨幣投放相對合適,貨幣投放也是政府對市場經濟干預的一種方式。經濟學上本身也定義了,經濟發展其實必然意味這有貨幣超發的可能性,出現,總量約定很大程度上也是限制貨幣替代的情況發生的。比特幣要取代其他幣種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最終的感覺,我自己認為對金融的理解,首先金融的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是政治社會裡對社會整體控制措施的一種。也就是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聲明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而政治是什麼?政治其實是人類社會對缺乏規則的一種不安,人骨子裡是需要被約束和管制的,都有對缺乏規則的俺怕,所以需要行為組織管理,這個是人性深處的必然要求,靠自我組織管理,最終其實是去組織化的,很難穩定和協調發展,後面我會講到平台模式裡面的弊端,就是自我的分佈式方式的核心其實是通過整體的高效率來替代個體的低效率,在日常生活領域這個是適用的,但是在很多領域是寧願整體低效率,也不要個體高效率的,譬如人類的社會犯罪現象,很多時候是零容忍的,貨幣發行關係到社會管理的多個層面,我個人感覺很難任其自我發展,必然要約束到一定體系裡去,所以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