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務員為何加薪再加薪?(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1 : GS(14)@2015-06-12 08:37:05

今年公務員又加薪啦!而且加幅更高於今年薪酬趨勢淨指標0.5個百分點,這是26年來第七次未有跟從淨指標的指引。打工仔加薪當然是好事,但始終公務員的薪酬涉及公帑,所以其薪酬變動是需要有充足的理據和透明度去支持,否則,市民只會質疑改動公務員薪酬的目的,對政府威信可能造成衝擊。政府的運作一向是按本子辦事。背後的理念是以規則(Rules)來管治香港,以減少爭議。在經濟學上,有大量研究已指出,在制訂公共政策方面,應該盡量清晰、客觀和以規條為本,並避免注入太多酌情權(Discretion)的元素。否則,公共政策的效力會被削弱。在每年公務員薪酬調整方面,政府已有既定機制,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會考慮以下六個因素:一、薪酬趨勢淨指標;二、經濟現況;三、政府的財政狀況;四、生活費用的變動;五、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和六、公務員士氣,來決定公務員薪酬的變化幅度。因為一至五是可以量化,所以是較科學化,而唯一個主觀因素是公務員士氣。從來士氣沒有一個量度準則,這也是調整薪酬機制的不理想之處。調整薪酬另一個較易被批評的地方是沒有一個客觀程式去反映薪酬調整幅度。根據前高官王永平的解釋:「薪酬趨勢淨指標是最重要因素,相對於其他,淨指標有凌駕性,除非其他五項因素出現特殊情況,才可以改變按淨指標的建議加幅。」雖然王永平指出薪酬趨勢淨指標是具最高的參考性,但何謂特殊情況,政府是極少交代,這亦是缺乏客觀的調整薪酬機制所產生的明顯後遺症。為甚麼在過去26年,政府幾次沒有跟從淨指標指引,原因是政府高層採用酌情權去調整公務員薪酬幅度。但過份運用酌情權不但會減低機制的公信力,而且更鼓勵公務員工會不斷向政府施壓,爭取更大的薪酬加幅。如果大家有留意近幾天的傳媒報道,部份公務員工會表明扣減遞增薪點後,薪酬加幅要追到通脹。由於今年薪酬趨勢淨指標均低於今年3月份綜合通脹4.5%,所以公務員工會表明不滿意以淨指標來決定最終的薪酬調整。但筆者要指出,公務員和政府均採用綜合通脹率,這是否一個適合的選擇,大家不妨細心看看以下的解釋。



酌情凌駕機制準則

現在政府是以財政年度最後一個月的通脹率作為通脹指標(比較今年3月份的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和上年同月的數字),這做法是不太理想,原因是以3月的通脹率作為每個財政年度的通脹率是十分粗糙,尤其是單月通脹率是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影響而出現大波動,所以未必適合代表整個財政年度的通脹走勢,在實證研究方面,學術界多以按年的平均通脹,即是以過去12個月的通脹率平均值,作為通脹指標,因為以平均計算方法,單月通脹出現大波幅也未必影響到結果。另外,自2007年開始,政府在每個財政年度均推出一次性寬免措施,為了剔除這種措施對通脹率的影響,政府統計處在計算通脹時是會先將這措施所帶來的影響隔離,這種通脹是為基本通脹。如果將平均的基本通脹作為通脹指標,筆者相信現時的薪酬調整基制會更具公信力。今年政府和行會決定在公務員加薪方面再加多0.5個百分點,這是否因應現時的政治環境而作出這樣決定?小市民根本難以知道答案。然而,政府官員已承認這加幅是不科學化,但卻合乎一貫機制。看到政府的解釋,筆者不禁會問:「既然是機制,為甚麼不能解釋這0.5個百分點是怎樣計出來呢?」如果是主觀判斷,政府是需要解畫的。另外,因為由於公務員再加多0.5%的薪酬,今年在薪酬的額外支出是大約9億元。但讀者要想想,這個增幅是有長遠影響,原因是薪酬基數也擴大了,即使未來不加薪,但政府每年也要為此而增加薪酬支出,額外的增薪幅度是遠遠大於9億元。筆者認為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是時候作出優化,而今次政府以酌情權加公務員的薪酬也絕對是一項敗筆,希望政府不會重蹈覆轍。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2/191816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811

公屋加租封頂便宜了租戶(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1 : GS(14)@2016-07-09 06:43:25

公屋租金「可加可減」機制於2008年實施。按機制公屋租金每兩年調整一次,調整幅度是基於公屋戶收入的變動而上調或下調,上調最高幅度是10%,但機制沒有設定下限。未來兩年的公屋租金加幅將會是10%,這已是連續三次租金調整幅度達至上限。只有在首次引入調整機制時,租金的升幅為4.68%。以上結果是預期之內,因為首次檢討公屋租金的時間是由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其間發生金融海嘯,香港在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三季出現經濟衰退,拖累公屋戶收入明顯放緩。然而,經濟在2009年第四季開始進入復蘇期,增長迅速回復正常水平。此外,政府在2011年5月1日實施最低工資,公屋戶收入顯著增加。從附圖可以清楚看見公屋戶收入變動在過去三次檢討期均高達16%或以上,顯示大部份公屋戶的財務狀況正在改善。




公屋營運成本升 公帑埋單

以公屋戶收入的變動來反映其負擔能力本來是沒有問題,但房委會在運用這數據來制訂公屋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卻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可加可減機制完全忽略公屋的營運成本包括工資、維修、差餉、地租、折舊等等,但房委會的資金卻涉及公帑,所以在制訂可加可減機制時,營運成本和公屋戶的收入必須同時考慮,尤其是房委會現時需要對每一個公屋單位作出補貼,即使過去6年,公屋戶收入明顯增加,但由於可加可減機制已將加租上限設於10%,房委會也不能將租金的提升幅度多於10%,這是否對非公屋戶公平?筆者幾位曾任職於房委會和房屋署的朋友,均告訴我近年公屋的營運成本上升幅度頗厲害,如果繼續採用現時的可加可減機制,房委會的補貼只會不斷擴大,這情況是絕不可能長期持續,最終只會是再一次由公帑埋單。第二,現時的封頂水平是10%,但不少讀者會問:「為甚麼選取10%作為上限?」筆者對這問題未能給予答案,因為我根本不會將負擔能力的上限設於一個恒數,恒數代表公屋租金的上限不會隨着經濟周期而改變,這種做法肯定是非常不理想的。當經濟進入擴張期時,公屋戶的收入升幅明顯改善,而在收縮期時,公屋戶的收入升幅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所以在設計公屋租金的上限時,經濟表現必須要納入考慮之列。港鐵的可加可減票價機制,在決定加價時這機制設下票價升幅不可以高於家庭月入中位數按年變動(即是乘客的負擔能力),假若以類似港鐵的做法移來制訂公屋租金上限,房委會可以將上限設於不高於公屋戶收入變動,而計算公屋租金的調整幅度則以公屋的營運成本變動作為指標,筆者相信這方法是遠較現時公屋租金的可加可減機制公平和合理。
http://acecentre.hk關焯照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8/196866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946

搵三萬多元也儲不到錢?(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1 : GS(14)@2016-12-03 05:05:09

立法會上周公佈名為《香港家庭面對的財務挑戰》的研究簡報顯示:「不少中低收入家庭財務緊絀,未必能夠每月保持盈餘,甚至需要依靠以往積蓄或其他資源,應付每月的家庭開支。」在研究簡報公佈後,記者問筆者:「根據立法會的研究,即使每月的家庭收入達三萬多元,隨時也儲不到錢?」筆者聽後非常驚訝,因為當每月的家庭收入是三萬多元,已高過家庭收入中位數三成多,假若以這等家庭收入也有儲錢困難,香港的生活成本肯定貴絕全球。筆者仔細閱讀研究簡報,發現其分析是基於政府統計處的住戶開支調查報告結果。然而在經濟學上,這類型報告通常用作:(1)定期修訂消費物價開支權數(比重),(2)提供資料關於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趨勢,(3)調整政府制訂的貧窮門檻水平和(4)衡量政府政策效果。至於用於家庭財務分析,筆者則未曾接觸過。究竟這份研究簡報的分析是否正確?首先,政府統計處公佈的住戶開支調查報告沒有包括綜援戶、水上戶和集體住戶,但三類住戶佔全港住戶總數二成四,因此在不少住戶沒有納入住戶開支調查的影響下,研究簡報的分析是否準確已成一大疑問。第二,在計算家庭住戶財政狀況方面,研究簡報比較八個住戶收入組別和其支出,然而,在計算過程中,不少不合理的假設被採用,例如,假設家人給予退休父母的生活費是一個恒數4,000元。這數字是來自政府統計處在2012年的名為《退休計劃及老年經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七成的退休人士獲得家人提供經濟支援。研究簡報按通脹升幅計算,將生活費中位數調整至2015年的4,500元。


經濟擴張時傾向加大借貸


調查中有三成的退休人士沒有得到家人提供生活費,如果將這數據納入計算,生活費中位數肯定低於4,000元。此外,家人提供退休人士的生活費可以說是豐儉由人,側面反映高收入家庭,給予退休的父母較高的生活費,反之亦然。但研究簡報卻假設所有家庭住戶提供退休父母的生活費是一個恒數,這是不合邏輯的。同理,研究簡報假設每個家庭花費相同的額外教育開支,這假設完全沒有考慮家庭的負擔能力。總而言之,負責這份研究簡報人士的研究水平是相當有限。第三,在家庭債務分析方面,研究簡報沒有考慮超低息環境和銀行水浸的影響。雖然每個本地家庭的平均負債額在2015年高達646,100元,較十年前349,000元高出接近一倍,但主因是金融海嘯發生後,香港銀行跟隨美國大幅減息,令借錢成本變得非常低廉,加上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銀行體系,形成拆息低企,銀行能夠在拆息市場借入平錢,並利用這些平價資金大做貸款生意,最終引致家庭債務急升。研究簡報以家庭的負債水平來衡量其財政健康水平,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從宏觀角度來分析,家庭傾向在經濟衰退期間(收入下降)時減債,而在經濟擴張時(收入上升)加大借貸,這便形成經濟差的時候,家庭債務下降而儲蓄率上升,經濟好的時候,家庭債務卻上升而儲蓄下降,如果大家有留意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家庭的儲蓄率不跌反升,其背後原因不外乎是他們努力減債的成果。這份研究簡報存在不少問題和錯誤,大家不用浪費時間去閱讀了。
http://www.acecentre.hk關焯照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02/198521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09

護理員短缺要向日本取經(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1 : GS(14)@2017-04-22 10:38:23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上年公佈全球人均壽命排名,2015年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是81.24歲和87.32歲,成為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按政府統計處於今年2月發佈的《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已從五年前的41.7歲上升至2016年的43.4歲,而年齡達65歲或以上的人口和人口比例則分別上升至116萬和16%,分別較五年前的94萬和13%高。從以上數據來看,香港人口明顯加速老化,這是下屆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隨着醫療技術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仍在延長,然而,長壽不表示當生命到達最後幾年時仍可以活得如正常人的健康,始終年紀大機器壞,人類壽命是不能逆天而行的。人口老化為政府帶來大量挑戰。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老齡化令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下降,最終拖累經濟出現長期呆滯。至於與老年人口急增的相關公共開支也會顯著上升,驅使政府面對巨大公共財政壓力。非常幸運,現在港府坐擁豐厚的財政儲備,因此,這兩個金錢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衝擊政府的財政穩定性。但由於人口急速老化和極低的出生率,政府預計本地的勞動人口將於明年見頂並輾轉下降,對早已出現人手短缺的醫護人員和照顧長者的社工來說,肯定是非常壞的消息。即使港府努力加快醫護人員的培訓,甚至輸入這方面的勞工,也未必能夠應付未來老人醫療的需求,遑論他們日常生活的照顧。這情況是否表示香港的長者會缺乏社會的關顧呢?答案可能要從日本身上得到。講到人口老化,日本肯定是研究老齡化社會的最佳例子。在2015年,日本人口年齡達65歲或以上佔總人口26%,遠遠拋離香港。根據日本政府的預測,日本在2025年將會缺少38萬護理人員來照顧長者。無奈,日本文化是排外,很難接受移民,而外勞又不能長期留在日本工作,為了解決照顧長者問題,日本政府利用自己研發的機械人技術,竟然發展出機械人照顧長者科技,例如機械人私人教練(robotic personal trainer)和將老年病人從床上移到他們輪椅的機械人,最奇妙的是有部份由日本製造的機械人可以作社交活動,令長者在生活上得到精神支持。很多人害怕最終大部份工作會被機械人取代,其實這是誤解。最近一年,經合組織、KPMG和加拿大智庫Franser Institute均指出,機械人只能代替部份工序或技能,絕對不會取代所有工作。現時日本採用機械人來補充護理人員供應不足,似乎漸受到亞洲地區,例如台灣和南韓的政府注意。假若筆者是下屆政府的勞福局或食衞局的掌舵人,為了解決本地缺乏護理長者的人員,我肯定會向日本政府取經。
http://www.acecentre.hk關焯照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