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韓國業務拖累、息差受壓及監管趨緊等因素影響,渣打集團(2888)在12月初發出盈利預警,預料全年盈利或出現倒退,未能延續過去10年盈利連升的佳績。由於渣打第4季的財務指標遜於上季,集團把收入增長目標由雙位數字調低至單位數增長,預期僅錄得持平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減值準備增加,令市場進一步關注其發展前景。
提到經營盈利或呈倒退的原因,渣打集團財務董事麥定思歸咎多項因素,包括上半年美元流動性緊張,令企業銀行息差受壓;下半年監管要求增加,令銀行業特別是金融市場業務的增長放慢。而韓國業務實為集團一大挑戰,麥定思明言,雖然南韓仍是集團重要的策略地區,但集團將退出當地大部分的消費融資業務,未來數年或會進一步削減25%的分行,令當地分行數目降至約250間。
受業務增長疑似見頂拖累,渣打股價已在2013年下挫二成,但同時,為應付日趨嚴緊的監管環境,市場預料,渣打除了要拋出業務重組方案之外,還要面對集資需求。因為以市賬率、市值與賬面有形資產比率(price to tangible book ratio)及市盈率為例,儘管渣打與滙豐控股(005)都是新興市場業務眾多的銀行,但前者在所有估值標準下都不如後者;即使業務只限於英國市場的萊斯銀行(Lloyds),市值與賬面有形資產比率亦達1.5倍,較渣打的1.2倍高。
另外,以「巴塞爾III資本協定」準則計算,渣打的一級資本比例為10.6%,高於滙控的10.1%。但相比起實質數字,數字去向更為關鍵,只因為投資者的期望愈來愈高,10%逐漸成為最低要求。財富管理公司Canaccord Genuity指出,若要保持資本比率不變,渣打就須賺得50億美元淨收入,同時讓風險加權資產持續增長。因此,為渣打貢獻幾乎所有收入的新興市場業務呈現弱勢,才是集團表現大不如前的最重要因素。試想像,一旦新興市場進一步放緩,信貸降級問題持續惡化,集團貸款業務相關風險權重的增長步伐或會超越盈利,資本比率就更難維持。
進一步諗,自金融海嘯以來,英國兩大金融巨擘滙控及渣打有着不一樣的命運軌迹。有別於滙控過往奉行的「三頭馬車」策略,以歐洲、美國及亞洲三大市場作為劃分,渣打一向以新興市場作為發展重點,這一策略亦成為渣打對抗逆境的護身法寶。過去5年,滙控透過業務重組、出售資產及裁員,力圖擺脫集團架構擁腫的包袱及抵銷歐美業務增長放緩的影響;反觀渣打,在後海嘯時期業績仍節節上升,締造過去10年盈利持續創新高的佳績,成為銀行業的逆市奇葩。
翻查2008年年報,當年滙控受滙融巨額撇賬拖累,純利大跌七成,更出現歷史上首度半年業績見紅;渣打同年的表現卻恰恰相反,受亞洲區業務帶動,純利逆市升17%,優於市場預期,當年來自包括香港的亞太區稅前盈利,佔集團整體逾半壁江山,達59%。其中,南韓被集團視為核心市場之一。然而,好景不再,隨着渣打於亞太區市場增長動力放緩,尤其是南韓及印度表現遜色,意味渣打盈利連年衝高的風光難再;而這也同時反映新興市場的風光,亦已經開始要走向循環的另一端。
事實上,中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學東亦曾在最近的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金融海嘯後由新興市場帶動全球經濟復蘇,惟近期情況開始轉變,成熟市場推動全球增長的動力愈來愈強,新興市場的作用卻在轉弱。丁學東指出,新興國家與成熟國家經濟呈現截然不同的特點,成熟國家私人部門已基本完成海嘯後去槓桿化,惟政府債務負擔沉重;而新興國政府資產負債表雖然健康,但企業與私人部門債務還在加重。在他看來,一旦美國加碼退市,新興市場企業及私人部門有機會因為資本外流或資金短缺引發問題。
相反,丁學東看好美國投資前景。他稱,美國經濟復蘇日趨強勁,例如美國頁岩氣發展具潛力,勞動力成本正在下降,製造業亦正回歸本土,加上高科技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近期的部署中,美國仍是中投的下一步投資重點。這也許也代表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的取態。
回到渣打,展望未來,巴克萊日前發表報告指出,渣打股價相對同業便宜,但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回報受壓及資本只維持穩定,故審慎維持對渣打「與大市同步」的評級,並預期渣打信貸質素改善空間有限,將渣打的盈利預測下調4%至5%。因此,在回報及資本增長方面,較為看好滙控。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說,在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投資者亦在向成熟市場大幅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