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富裕抑或貧困?繁榮抑或衰退?幸福抑或不幸?事實上,這都是中國,一個面臨多重轉型的中國。在中國真正變得「富裕」之前,都需從根本上反思經濟增長的目的,習慣以自由來看待發展。
在外界的多棱鏡之下,以出口「MADE IN CHINA」廉價物品為標籤的中國形貌正在發生劇烈改變。
一方面,根據美國《時代》週刊的報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其引用經濟學家研究表明,過去10年來,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每年增長近12%。這是20年來經濟以兩位數增長帶來的結果,「推動這種經濟增長的是國內火爆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再加上有一段時間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中國人在奢侈品消費方面也表現了驚人潛力。2010年中國大陸的奢侈品銷售增長了30%,某機構報告甚至預言今後中國大陸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將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將擁有全球奢侈品20%以上的市場份額,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
對比之下,伴隨著中國概念股的集體下挫,做空中國之聲在國際社會不乏擁兌;同時,國內情況亦難言樂觀,就業無門、通貨膨脹、食品安全等等種種集體焦慮令人矚目,經濟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爭議漸起。
如是參差錯愕的諸多鏡像,不禁令人疑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富裕抑或貧困?繁榮抑或衰退?幸福抑或不幸?事實上,這都是中國,一個面臨多重轉型的中國。
首先,中國人工必然不再便宜。過去幾十年,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對於一個追趕型經濟體而言,中國成功之處利用了上一波全球化的末班車,通過對外開放釋放的外部需求極大地利用、刺激了內在閒置的勞動力潛能。
然而,伴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進一步完成,以往印象中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勞動力也面臨瓶頸,中國可能正在邁過經濟學上的劉易斯轉折點——一旦跨過這一點,那麼將意味著以前新增就業數量不改變工資水準的情況發生根本性逆轉,近些年持續不斷用工荒以及成熟工人工資上漲可謂信號。
其次,伴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國2010年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正式邁入人均GDP3000美元門檻,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諸多癥結的自動消失,反而意味著社會矛盾的日趨複雜,中國未來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面臨增長停滯、貧富分化、腐敗橫行等系統性威脅,可能永遠無法突破人均收入1萬美元的門檻。
事實上,當前奢侈品熱在中國的繁榮,正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先兆之一。不少國人在海外淘貨抑或買房一擲千金背後,也少不了灰色收入的貢獻。央行近期一份報告就指出過萬官員攜款8000億出逃,人均達5000萬之巨,這是只是冰山一角而言。一個轉型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充溢尋租空間,而尋租行為本身就是灰色收入滋生的溫床,貧富不均進一步孵化出畸形繁榮。
如此看來,中國之富,不僅在於灰色收入的橫向,亦更多表現在GDP總量之上。我們常常說起中國經濟總量巨大,前些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然而,這並不是值得樂觀的理由。日本曾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已經達到劉易斯轉折點,中國人均GDP比起日本當年實在難以匹敵。換言之,如果中國面臨於日本同樣的衰退牌局,那麼中國的處境將會比日本更為悲催。
在中國真正變得「富裕」之前,如何避免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林毅夫給出三個藥方,繼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事實上,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這三個藥方都涉及了對於以投資為驅動拉動模式的轉變,這需要我們從根本上反思經濟增長的目的,習慣以自由來看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