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跨國公司百年繁榮的秘笈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er19.html
打造百年老店是很多中國企業家的夢想,投資於這些百年企業,獲得長期優異的回報也是價值投資派基金經理們的夙願。在中國企業家思考「百年大計」之時,歐萊雅、寶馬等業界翹楚用百年榮譽提供了樣本。

   全球最大的化妝品企業歐萊雅,1907年開始創業。今天,歐萊雅收入達到200億歐元,淨利潤25億歐元,並且每年還能保持10%的增長。不可思議的是,百年的豐功偉績只經歷了5位CEO的傳承。100多年間,雖然經歷了家族股權傳承,上市和雀巢收購其股權,始終沒有改變專業團隊經營公司的治理軌跡。5位CEO平均掌管超過20年,而且背景相同:一畢業就加入歐萊雅,職業生涯的前20年從基層做起,後20年擔任CEO。1872年在日本成立的資生堂卻是另一番光景。過去10年裡他們的CEO幾乎是3年一變,結果是公司擴張乏力,經營績效低迷。

  歐萊雅的做法讓投資於它的雀巢獲得了啟示,他們通過併購建立起1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食品帝國,在中國收購太太樂、銀鷺、徐福記等企業的過程中,雀巢給創業者和管理團隊保留了20%到40%的股權,並邀請他們繼續經營企業。巴菲特在他的併購中同樣保留了20%股權給創始人和經營團隊。

  在歷經兩次大戰依舊從戰爭廢墟中崛起的企業寶馬,也體現了同樣的規律。在過去50年裡,寶馬僅有6位CEO的更迭。這6位CEO都有著大體相同的經歷:機械學博士的學歷,畢業後就進入寶馬,從工程師幹起,在職業生涯的最後10年升到管理層崗位。

  在1837年成立以來的176年裡,美國的農用機械行業龍頭約翰迪爾更難以置信地只有9位CEO的更迭。

  反觀中國,在過去10年中為資本市場創造巨大收益的那些公司,如萬科、格力電器、濰柴動力、青島啤酒和宇通客車在某一階段也都具備這種看似簡單的治理特徵。它們大多由國企轉製為公眾公司,管理團隊卻機緣巧合地形成了內部傳承的治理格局。穩定和內部傳承的管理層治理結構保證了企業家能夠深謀遠慮,讓企業在市場佔有率、經營績效和投資者回報層面均取得優良業績。

  回溯歷史可以發現,中國晉商採用的大掌櫃模式與職業經理人持股也非常相似。大掌櫃們擁有20%的紅利分配權,商號的買賣才得以風生水起,東家才能財源廣進。反觀現在國有資本經營、依仗股東權利頻繁更換CEO、官員空降方式經營的企業,成功者寡,失敗者卻比比皆是,投資者更是處於訴求無門的境地。

  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一生只在一家企業工作,他就會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家,把將要相處一生的同事當成兄弟姐妹,絕不會因為短期收益而背棄家庭的穩定和安全。在德國企業中,管理者需要對職工推選的監事會負責,而不只是對代表資本家的董事會負責。在當權者的決策是基於對組織的愛而不只是個人利益的時候,企業的凝聚力和經營策略才可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在當下資本市場股東結構高度變動,國有股權即將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回顧下成功企業的治理經驗。我們相信,建立優秀的治理文化將越來越成為公司的長期競爭力所在。

 

    致謝:感謝信璞實習生Gao Yuyu對歐萊雅,Zhou Hongwei對寶馬的案例研究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