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等賴以生存的專業投資能力,才是互聯網金融的硬道理。在一定階段,利用其對金融行業本身的理解優勢,參股,甚至控股某個金融「天貓」,也許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換句話說,目前互聯網公司是做流量引入的,與他們合作的金融公司才是做投資的。投資收益還是要取決於投資經理的水平。
其實互聯網金融是2013年的新生事物,各界褒貶不一,就好像剛到公司一新人,總想表現自己一把。最典型的爭論點無非就是互聯網業和金融業。先看看外界普遍認為的互聯網業和金融業的辯證說辭。在互聯網企業看來,互聯網金融是將網上虛擬流量客戶轉換為金融業務收入的手段,因為互聯網時代精神祇有互聯網企業能理解;在金融企業看來,互聯網金融無外乎就是傳統金融行業增加了互聯網渠道,是金融企業如何通過網絡、更好的發揮專業化投資和增值化服務能力的問題。
如果把互聯網金融拋向實體的角度,那麼上面的辯證關係只是道出了表面現象。
生存法則一:信任趨勢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金融領域,以「中農工建交」為主體的國有商業銀行體系,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僅是最大的股東,也是成為金融信用體系的最終擔保人。今天的新聞(馬云和總理的談話)也恰恰說明這一點:
中國經濟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企業家的信心,而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信任。」
「今天把你請來座談,就代表著我們的信任。對民營企業家,政府不僅信任,還要依靠!」
在政府信用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和廣大居民的理財需求,一直存在金融服務不足的現象,這也恰恰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從妊娠開始,就具備相當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
其實這也完全解釋了為什麼最近餘額寶等快速發展,傳統的公募基金貨幣基金和中小企業私募信託,稍微搖身一變,利用互聯網渠道優勢,很迅速的就募集到傳統實體渠做夢都想不到的天量資金。
反過來說,金融體系必須寄養在互聯網信用這一階段的鏈條上,來以此彌補市場信任的不足。互聯網業和金融業的信任融合這一現象將會一直伴隨他們在後面路途的演變中。
生存法則二:服務為王
在互聯網金融信任的基礎之上,深化出了一種精神——互聯網金融服務。首先,金融網絡化的目的就是金融中介形式更加簡單,讓金融服務的對象具有跟金融服務的提供者直接勾兌。
當下的中國很多金融服務提供者,私募基金經理、理財諮詢顧問、企業融資專家將以加盟合夥人的形式出現,互聯網金融的貨架上擺放的是一個個有創新能力的金融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合夥人的收入水平是由投資者決定。從這個角度分析,金融體系的服務部門,將蛻變為大數據化的專業金融信息技術服務中心。
看一個例子,淘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就是把傳統的、去中心化的、集中式的購物商場,被更多的有各自特色的、分散的商家所代替,也就是說,大而標準的服務,小而美且有特色的服務所替代。互聯網金融業會如此。
生存法則三:技術革命
前兩種如果說是互聯網業對金融業的積極響應,那第三點將是對金融改革融合以及金融多元化體系的滯留。
正是這種互聯網技術革命帶來的低門檻競爭,引領未來監管系統的互聯網模式,其不可避免的成本負擔,最終將把新興的各種金融投融資平台,整合成少數幾個金融寡頭,言外之意,經過互聯網的洗禮,金融市場比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更加集中、壟斷。
總體來說,很難說是傳統金融企業互聯網化,形成了最終的金融寡頭,還是金融企業的兼併重組,誕生了嶄新的「金融壟斷服務」。但是,最終倔強的互聯網生存法則確實觸動了以互聯網為基礎屬性(零碎的產品、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的神經。只有當互聯網金融成為客戶的一種生活習慣,複雜的金融體系改革週期估計也就到了一個循環了。